专题三 历史的回声
阿房宫赋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突兀(wù) 水涡(wō)
不霁何虹(jì) 妃嫔媵嫱(yìng)
B. 矗立(zhù) 辇车(niǎn)
雷霆乍惊(zhà) 鼎铛玉石(dāng)
C. 逦迤(lǐ yǐ) 锱铢(zī)
架梁之椽(chuán) 直栏横槛(kǎn)
D. 参差(cēn cī) 仓庾(yǔ)
金块珠砾(lì) 盘盘囷囷(jū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复压 缦立 勾心斗角 高低幂迷
B. 不瑕 借鉴 春光溶溶 明星荧荧
C. 纷奢 粟粒 杳无音信 绿云扰扰
D. 帛褛 骄固 雷霆乍惊 尽态极言
3.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B.
C.
D.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都一致的一项是( )
A.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隔离天日
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B. 韩、魏之经营 燕、赵之收藏
齐、楚之精英
C. 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可怜焦土
春光融融
D. 秦人不暇自哀 六王毕,四海一
则足以拒秦
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族秦者,秦也 辇来于秦
B. 朝歌夜弦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 燕、赵之收藏 可怜焦土
D. 廊腰缦回 骊山北构而西折
6.下列各句中,句式与“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B. 戍卒叫,函谷举
C.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D.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阿房宫赋》的“赋”由诗经之“赋比兴”之“赋”发展而来,成为与诗歌密切联系而又有区别的一种文体,是汉代文学的代表性题材。
B. 《阿房宫赋》旨在总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告诫后世统治者应该戒豪奢,爱百姓。
C. 杜牧,字牧之,唐代文学家,他写《阿房宫赋》是为了借古讽今,讽谏秦统治者不要大兴土木,修建宫室,为切谏时弊之作。
D. 杜牧有《樊川文集》留世。因为他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就以别墅所在地作为文集名。
二、课文精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 http: / / www.21cnjy.com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 http: / / www.21cnjy.com )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 ( http: / / www.21cnjy.com )天下也。嗟呼!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视:看待
B.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爱:喜欢
C. 戍卒叫,函谷举 举:用手托起
D. 多于在庾之粟粒 庾:屋外贮积的谷仓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均相同的一组是( )
①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②青,取之于蓝
③多于南亩之农夫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⑤多于市人之言语 ⑥师不必贤于弟子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③⑤⑥
10.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用铺排的手法,极力渲染秦之豪奢,既是为其破灭做铺垫,又是在揭示其破灭的原因。
B. 用对比的手法,既渲染了豪华,又暗示不能永远拥有的可悲,从而揭示了历史教训。
C. 文章推究到底,揭示了能不能保卫国家,关键在于是不是爱护人民的道理。确凿的历史教训,深刻的道理揭示,足以使后人永远铭鉴。
D. 本文感情充沛,一腔急国家之所急的情感倾注于笔端。尤其是最后一句对反动统治者不顾惜人民的做法表示了极大的愤慨。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同步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宝绘堂记
[宋]苏 轼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注]。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桓玄之走舸,王涯之复壁,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此留意之祸也。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
[注] 锻炼:打铁。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尤物不足以为病 病:祸害
B.去而不复念也 去:归去
C.常与寒士角 角:较量
D.以蓄其所有 蓄:收藏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
B.凶其身
C.吾薄富贵而厚于书
D.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构思极具特色。作为记文,作者不从宝绘堂的建筑、景物着眼,而先以论点开篇,直到文末才交代为宝绘堂作记之事,可谓别开生面。
B.本文层次清晰,论证严密。先讲道理,再引历史人物正反论证,后又以个人经历佐证,紧扣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这个中心展开论述。
C.本文以散句为主,兼用对偶、排比句式,整散交错,颇具气势;而比喻、用典等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言简意丰,文采斐然。
D.本文用老子之言,说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但不能沉溺其中。圣人并未废此四者,也未“发狂”,就是这个道理。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表达与运用
17.下面是《雷雨》中的一段台词:
周朴园 (仁慈地,拿着周萍的手)你是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长子,我不愿意当着人谈这件事。(停,喘一口气严厉地)我听说我在外边的时候,你这两年来在家里很不规矩。
周 萍 (更惊恐)爸,没有的事,没有,没有。
周朴园 一个人敢做一件事就要当一件事。(甲句)
周 萍 (失色)爸!
上面画线的甲句,有的版本为:“一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敢做,就要敢当。”(乙句)你认为哪句更好?请列出两条理由。要求:①理由充分、合理;②语言表达准确、简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专家这段话的深层含意。(不超过30个字)
现在校园里的学生很少读诗、写诗。有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认为,高考不考诗歌,是造成学生不爱诗歌的原因。在功利化的背景下,诗歌教育常被弱化,诗歌在中学校园里式微在所难免。有专家认为:“假设人生是一场长跑,高考只是其中前100米,和你一起赛跑的运动员有100个,而百米的终点有50个苹果,这50个苹果意味着大学的名额, 因此,你必须想办法先跑完这100米。然而,人们往往忽略了,在这百米之后的1000米处还有苹果树甚至是苹果林在等着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国论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赂秦(lù) 薪不尽(xīn)
不得下咽(yàn) 奉之弥繁(mí)
B.草芥(jiè) 暴霜露(pù)
率赂秦耶(shuài) 小则获邑(yè)
C.互丧(sàng) 斩荆棘(jīn)
革灭殆尽(dài) 侵之愈急(yù)
D.邯郸(dān) 以谗诛(zhū)
日削月割(xiāo) 胜负之数(sh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3.下面各项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①暴秦之欲无厌 学而不厌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③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
④革灭殆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⑤或曰:六国互丧 或未易量
⑥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表转折的两项是( )
A.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D.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5.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B. 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D.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六国论》的“论”是指一种议论性的文体,是议论当前政治问题、向朝廷进言献策的文章,也是宋代以来常用作科举取士的项目之一的文章体式。
B. 《六国论》的中心句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文章借论六国破灭之史实,为当时统治者进言献策。
C. 苏洵,字明允,“唐宋八大家”之一。“三字经”里的“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写的就是苏洵。
D. 苏洵的著作收集在《嘉祐集》里,“嘉祐”二字取自苏洵的书斋名。苏洵和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二、课文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 ( http: / / www.21cnjy.com )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诚:的确,确实
B.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快速
C. 洎牧以谗诛 洎:及,等到
D. 当与秦相较 当:同“倘”,如果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②二败而三胜 ③至丹以荆卿为计 ④洎牧以谗诛
A. 两个“而”相同,两个“以”也相同
B. 两个“而”相同,两个“以”不同
C. 两个“而”不同,两个“以”也不同
D. 两个“而”不同,两个“以”相同
9.下列句子中,分别表示齐、燕、赵三国灭亡原因的一组是( )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③至丹以荆卿为计 ④牧以谗诛 ⑤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⑤ D. ①④⑤
10.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从六国破亡的教训立意,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B. 第二段连用两个语气词,“呜呼”是惜其有良策而不用,“悲夫”是哀其结果之惨。
C. “向使三国”以下几句,假设中不下断语,表现作者运用语言的准确性。
D. “三国”是指不赂秦的齐、燕、赵,“刺客”指燕国的荆轲,“良将”指赵国的李牧。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同步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六国论
李 桢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耶?以余 ( http: / / www.21cnjy.com )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使秦过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忧夫张仪也。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逆知天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夫张仪之辨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状衰世人之情,非甚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1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而后秦患可纾 纾:解除
B.视秦无异也 视:看待
C.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 弋:取
D.焉独存,虽王可也 王:称王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14.“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下列句子能证明这个论点的一组是( )
①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
②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 ③其 ( http: / / www.21cnjy.com )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 ④彼岂不逆知天纵约之不可保哉 ⑤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 ⑥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A.①③④ B.④⑤⑥ C.③④⑤ D.①③⑥
15.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桢的《六国论》也是探讨六国败亡原因的专论,在承认二苏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B.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有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国家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天下。
C.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D.本文首先排除对六国败亡的不正确解释,然后再阐明自己的看法,直到文章结尾,才点明论点。
16.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表达与运用
17.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最新出版的初中语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有人说,“鲁迅的文章与时代脱节”“鲁迅的文章所体现的思想是社会的阴暗面,与社会主旋律格调不一致”。著名儿童文学家曹文轩则认为,鲁迅作品非常有“文脉”,很多人只说鲁迅文章难懂,却不去反思读者本身的阅读趣味和境界。
对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减少这一现象,你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某班要在校园艺术节中表演节目,大家推 ( http: / / www.21cnjy.com )荐班级笑星张华和王凯联合表演一个小品。而王凯却因为张华普通话说得不标准,不想与他合作;张华也认为王凯个头儿跟自己不相称,表示拒绝。现请你拟写一段话,以班级文艺委员的身份劝说他俩合作表演。要求:语言简洁得体,不超过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瑾(jǐn) 哺育(bǔ)
雄姿(zī) 羽扇纶巾(lún)
B. 投掷(zhèn) 贮存(zhù)
绦虫(tāo) 廊腰缦回(màn)
C. 故垒(lěi) 还酹(lèi)
露骨(lù) 鼎铛玉石(chēng)
D. 模范(mó) 散漫(sǎn)
华发(huá) 尽态极妍(yán)
2.下列对这首词中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江”,长江。“淘”,冲洗。“风流人物”,有才学而不拘礼法的人物。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石”,石壁。“惊涛”,使人惊怕的巨涛。“千堆雪”,无数的浪花。
C.“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强虏”,劲敌,这里指曹军。
D.“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酹”,把酒洒在地上,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3.下列对词句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总领全词,为下文赞颂周郎埋下伏笔,创造出雄浑的气势。
B.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用词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地描绘了赤壁奇景。
C. “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谈笑间”等词句从正面多角度赞美周郎的少年得志、指挥若定的从容神态。
D. “江山如画”承上总括,“一时多少豪杰”呼应“千古风流人物”,再为赞美周郎蓄势,自然过渡到下片。
4.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词分为上下两片。上片咏赤壁,着重写景,为叙写人物做烘托;下片怀周瑜,借此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B. 首句是全词起兴之笔。“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
C. “乱石穿空”以下三句,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从形、声、色几方面生动地勾画出古战场的壮丽雄奇的图景。
D. 周瑜的“雄姿英发”与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既显出周瑜的少年得志,又表现出作者的随遇而安。
二、课文精读
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回答问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 ( http: / / www.21cnjy.com )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5.“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试分析这几句在景物描写上的艺术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诸多的英雄人物中,作者为何要选择周瑜作为咏诵的对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苏轼为什么自讥“多情”,并且说“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首词塑造了词人自身什么样的形象?创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同步拓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归朝欢·和苏坚伯固
苏 轼
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摇空 ( http: / / www.21cnjy.com )千顷白。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青壁。此生长接淅①,与君同是江南客。梦中游、觉来清赏,同作飞梭掷。 明日西风还挂席②,唱我新词泪沾臆。灵均去后楚山空,澧阳兰芷无颜色。君才如梦得,武陵更在西南极。《竹枝词》、莫徭③新唱,谁谓古今隔。
[注] ①接淅:行色匆忙。②挂席:挂起帆席,准备启程。③莫徭:部分瑶族的古称,苏坚(字伯固,苏轼老友)即将任职地。
9.概括这首词上片的行文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梦中游、觉来清赏,同作飞梭掷”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
王 珪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 王珪:时任北宋丞相,写作此诗时正值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之际。
11.试分析“独上江城满目秋”在全诗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概括这首诗中间两联的内容,并说说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作者在诗中是怎样表达“凄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拜谒三苏园
王剑冰
①天要黑了,我才赶来,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顺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道,我不知道是不是原来的茶道。我已经远远地看到了莲花山,那里起了雾气。近了,才知道雾气不是来自山上,而是来自我要去的三苏园。
②当年苏轼五走古茶道,就 ( http: / / www.21cnjy.com )喜欢上这里的风物人情。这里的人爱喝茶,是从苏轼时开始,还是以前就有的习惯?只是苏轼来了,更加地有了热情?一直到现在,大街小巷,有着近300个茶馆,茶的滋润使民风淳朴,社会和谐。
③三苏园好大好空旷。已经没有什么人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容我独自站立,我的心头正起波澜。仰头看天,一轮圆月早挂在那里,云走枝头,视线迷乱。站在三苏卧眠地,就像站在一个圣殿,一个离奇的境界,没有阴森感,倒是荡漾着一种激扬豪放的气息。
④三座坟前各有一石头供台,香炉香壶,仅 ( http: / / www.21cnjy.com )此而已。没有什么陪葬物,陪葬他们的,只有诗词文章。再就是不断有人来焚香,香烟袅袅,似一些话语,絮絮叨叨。有人会抓一把土去,觉得那土里有文气,使得坟永远不大。来的人都说,这样好,这样更显得近乎,生前不图地位显赫,死后更不图什么。
⑤这里是苏轼吗?我对你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曾经到过你的黄州,那是你生命中最难堪的一段,空庖寒菜,破灶湿苇,但你却写出了《赤壁怀古》,留下了《寒食帖》。我还去过惠州,你在那里吟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你虽拣尽寒枝,一蓑烟雨,却是“忧患来临,一笑置之”。随便打开诗词文集,打开书画食谱茶经,你都赫然其中。身后多少追随者,黄庭坚等四学士只是其一。今世有男人慨叹你人生突围,昂昂灵魂不屈命运;有女人直言要嫁就嫁苏东坡,将你视为多个层面可倚靠的绝好。历史就是这样,毁弃一个人的同时,也成就了一个人。
⑥园子里的树也怪,棵棵西南斜,都是眉县 ( http: / / www.21cnjy.com )方向。山风来袭,飒飒如雨。柏叶落了一层,下面有小芽拱出,承接一隙夕辉。继而发现,圪结草、星星棵、刺刺芽、曲曲菜,长得到处都是,喇叭花在墙头上爬,蒲公英在夕辉里飘。还有梅园,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这都是“三苏”的喜欢。
⑦三苏园为郏县增添其文化风韵,凡来的人,无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这个地方产生兴趣。兴文重教,文庙修得全国扬名,文庙边上的街道,透显着大气与沧桑。不远有村,名苏坟村。这里不是“三苏”的老家,但他们喜欢“三苏”,崇敬“三苏”,把“三苏”当作自己的乡人,没事就到坟上看看,添添土,拉拉话。此地有好水,还有好泉,正合苏轼烹茶“精品厌凡泉”的要求,难怪人们爱饮茶。
⑧“三苏”来后900年里,一批批的人在这片广阔天地汲取养分,很多成为国家栋梁之材。这一切似乎都让人觉得,有一条脉系在暗暗涌动。
⑨夜真的降临了,园子里更显得空 ( http: / / www.21cnjy.com )廓静寂。出来时,又看到了苍莽的田野,延绵似雄浑的江水,浩瀚千里。天空广漠,明月越来越亮,晚风流暖,飞鸟低回,群峰如屏。“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三苏”该是在这里安享歇息的。园林上空氤氲的雾气,比我来时更浓了,让人觉得那是一种不朽的灵气。或还是那条古道,经过郏县穿越洛阳西去万里。起伏的鸟儿不时发出清脆的叫声,那叫声好亲切,多少年里都是这么亲切啊:
⑩吃杯茶,吃杯茶吧——
(有删改)
14.理解文章第⑤段中“毁弃一个人的同时,也成就了一个人”一句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赏析文章第⑨段中画线语句的表现特色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请根据文章内容,分点概况苏轼对后世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以“吃杯茶,吃杯茶吧——”作结,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表达与运用
18.下面这副对联的下联内容已被打乱,请重新调整。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顺序已乱):树边红雨,小苑春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有舜日尧天。
调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将下面的一句话扩展成100字左右的语段,使其更加丰富形象。
苏东坡穿越千年的时空,向我们走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请你从曹雪芹、贝多芬以及文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形象大卫·科波菲尔中任选一人,续写下面的语段。要求:①紧扣首句观点,符合所选人物境遇;②运用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③语意连贯,内容充实;④60~100字。
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种不可剥夺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苦难带给人生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基础知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我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________时期爱国词人________的作品。南渡以后,词人一直____________,却始终____________。这首词写于1205年,词人在登上镇江东北北固亭时,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词。
2.对“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典故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老,但不忘为国效力。
B. 作者借廉颇虽老还有人想起用他的故事,反衬自己得不到朝廷重用,从而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感慨。
C.为今天再也找不到像廉颇这样的大将感到痛惜。
D.怀念廉颇,吊古伤今,渲染一种悲壮苍凉的情绪。
3.下列对这首词词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起始“千古江山”六句,借追忆孙权,感叹山河长存,人世沧桑,而言外之意是说当前无人能力挽狂澜,抵御外侮。
B. 紧承的“斜阳草树”六句,借缅怀南朝宋武帝刘裕,盛赞其北伐时的雄姿和声威,暗示出作者杀敌报国的决心。
C. 下阕开头“元嘉草草”三句,借刘义隆北伐失败的故事,从反面透露作者对出兵北伐的渴望,并坚信自己一定能取得胜利。
D. “可堪回首”三句,借眼前所见情景,揭示了由于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妥协投降而给国家带来了严重危害。
4.这首词善用对比,对此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孙权、刘裕的英雄业绩与现实的不堪回首对比:感叹“时无英雄”和南宋的萎靡不振。
B. 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指出历史的经验教训,反对草率北伐。
C. 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D. 廉颇虽老还有人想起用他与自己得不到朝廷重用对比:抒发自己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
二、课文精读
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完成题目。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 ( http: / / www.21cnjy.com )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5.上片用了两个典故,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写佛狸祠下的一幕景象,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的词篇,请说说这两首词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同步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临江仙
苏 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 ( http: / / www.21cnjy.com )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8.上片是怎样运用衬托手法的?请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结合全词分析,“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0.这是一首怀古词,追怀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物是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流”是化用了唐代诗人________的《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
11.下片前半部分,作者极力称赞孙权有何用意?作者在这里想表达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汴河①曲
李 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②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其二)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③事,共禹论功不较多④?
[注] ①汴河: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开挖的大运河的一段。②隋家:隋王朝。③水殿龙舟:当年隋炀帝出游时所乘坐的船只。④不较多:差不多。
12.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抒发的感慨也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这两首咏史诗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请分别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表达与运用
14.照下面句子的格式,仿写两句构成排比,要求符合语境,语意连贯。
郁孤台下的清江水啊,你是否还记得当年辛弃 ( http: / / www.21cnjy.com )疾那为国而萌生的满腔悲愤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若用对联的形式概括《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内容,试根据下联补出上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临赤壁遥想公瑾谈笑雄姿慨华发早生
16.揣摩下面这首唐诗的内容和意境,以“山行”为话题,扩写前两句,不少于30个字。
雨过山村
王 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语句,要求:①句要与下句组成对偶句,②句要与下面的两句组成排比句。
一个人如果愿意坐下来静静地听一回雨,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的心中一定会有某种牵恋和感喟,尽管有时是淡淡的,连自己也不易察觉。雨丝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雨声极易叩响感情的门环。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迟暮的美人有“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的幽怨,多情的诗人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遐想。
专题测评(三)A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75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6分)
下咽( ) 焚椒( )
突兀( ) 横槛( )
洎( ) 在庾( )
不霁( ) 杳知( )
六国互丧( ) 架梁之椽( )
胜负之数( ) 参差( )
2.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1)取之尽zī zhū( )( )
(2)尽态极yán( )
(3)piāo lüè( )( )
(4)lù lù( )( )远听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3分)
(1)暴霜露,斩荆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暴秦之欲无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20分)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思厥先祖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后秦击赵者再。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而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可怜焦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7分)
(1)日割月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地事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弱天下之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能独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牧连却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王毕,四海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骊山北构而西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未云何龙,不霁何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辇来于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族秦者,秦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朝歌夜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4分)
(1)戍卒叫,函谷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灭六国者,六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思。(11分)
(1)爱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向使三国各爱其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始
始有远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始速祸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族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焉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且焉置土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翻译下列句子。(20分)
(1)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5分)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过骊山作
杜 牧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傍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1)请从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找出与画线句内容相一致的句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概括分析本诗的主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修改病句。(4分)
(1)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城镇化飞 ( http: / / www.21cnjy.com )速推进的紧要时刻,我们切不可被“水泥钢铁森林”迷失了眼睛,要顺应自然、融入自然、尊重自然,让民众“记得住乡愁”。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段时间以来,“晒光盘 ( http: / / www.21cnjy.com )照片”成为一项全国网民的新潮生活方式,而各大餐饮行业也纷纷响应,“浪费可耻”“响应光盘”等口号成为随处可见的餐桌标语。在光盘行动面前,从舌尖开始的浪费,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名篇名句默写。(7分)
(1)秦人不暇自哀,________________;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乱石穿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可堪回首,佛狸祠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把下面的长单句改为四个语意连贯的短句,不得改变原意(可以适当增减字词)。(4分)
42年来首次“大尺度解密”的中国最神 ( http: / / www.21cnjy.com )秘的战略“杀手锏”核潜艇部队,引来了国外众多媒体和军事分析人士对中国向外界展示中国的军事透明和自信,关键时刻勇于亮剑、果断出击的军事战略的各种各样的窥探和解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测评(三)B
[时间:120分钟 分值:150分]
一、(60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赂秦(lù) 暴霜露(bào)
殆尽(dài) 下咽(yàn)
B.荆棘(jí) 为国者(wéi)
矗立(zhù) 堡垒(lěi)
C.参差(cēn) 酹江月(lèi)
载体(zài) 战舰(jiàn)
D.摄影(shè) 翘首而望(qiáo)
挪动(luó) 桅杆(wéi)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锱铢 痉孪 舷梯 天理昭彰
B.草芥 湔雪 纶巾 拾级登梯
C.缦立 老媪 覆盖 倔功甚伟
D.挪动 勋绶 亭榭 归帆去淖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率:都,全
B.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霁:下雨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决定
D.戍卒叫,函谷举 举:拔,攻占
4.下面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5.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B.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C.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D.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6.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国特定的环境,很多企业内斗比较厉害,基层员工钩心斗角,又有各自的派系,这样的企业怎么搞得好?
B.穿过岁月的凝视,我似乎看到风沙掩埋下的古老文化,听到金戈铁马之声,为它的悲壮历史而激动。
C.恍惚间,太白几番挥笔文字已罢,一手提起案上的酒坛,一手拾起诗稿向传旨者扔去,如弃草芥。
D.为逃避班主任的检查,迟到的张亮在校门外一直逗留到早读结束才进教室。孰料天网恢恢,他刚进校门就与班主任迎面相撞,挨了班主任一顿批评。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党的优良传统和当今现实,完全能够有机融合,并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推动经济社会健康持续。
B.如果一些媒体只出于传播考虑,率 ( http: / / www.21cnjy.com )先放弃客观理性,采用“情绪表达”的方式,层层放大负面情绪和畸形价值观,那就是在放弃媒体责任,也是在破坏社会信心。
C.任何党派都有自己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包含需要实现的理想,其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构建最为公平的社会。
D.在不久的将来,想当公务员或从事媒体、广告、教师行业的人,都需通过HZC考试(汉字应用水平测试),汉字应用水平需达到一定级别。
8.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______拿燃烧瓶、扔汽油弹等对抗性表达方式有诸多弊端,老百姓开始相信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要好很多。
(2)很多人感叹:现在我国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可是过年的味道却似乎越来越________了。
(3)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流放到了遥远而_______的黄州,并在此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
A.鉴于 淡泊 荒芜
B.鉴于 淡薄 荒僻
C.基于 淡薄 荒僻
D.基于 淡泊 荒芜
9.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独坐在书斋中,忘记了尘世间一切不愉快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事情,怡然自得,世界之广,宇宙之大,此时却仿佛只有我和我的书友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阳光照在玉兰花的肥大的绿叶子上
②连平常我喜欢听的鸟鸣声“光棍好过”,也听而不闻了
③窗外粼粼碧水,丝丝垂柳
④这都是我平常最喜爱的东西,现在也都视而不见了
A.③①④②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② D.③④①②
10. 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C.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D.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11. 某班级针对“中国式过马路”现象拟出几条警诫学生遵守交通规则的宣传语,下列表达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红灯停绿灯行,请遵守交规;上班走下班过,应敬畏生命。
B.处罚违章不留情,看似无情最深情。
C.斑马线上,讲礼让显素质;红绿灯下,守规则才安全。
D.不准闯红灯、穿越人行道、车行道和铁路道口。
12.从句式角度分析,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A.师不必贤于弟子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13.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鹧鸪天①
苏 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②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 ①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②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A.本首词写景动静结合,形象逼真。词中写“林 ( http: / / www.21cnjy.com )”“山”“竹”等静景时,用了动词和形容词“断”“明”“隐”,使这些静景顿时栩栩如生;写动景“乱蝉”“翻空白鸟”,形象活泼。
B.本首词景物描写生动活泼,层次分明。先由近到远,再由上而下,上写白鸟在空中翻飞,下写红荷映水,散发着幽微的清香。
C.“乱蝉”描写雨后蝉的鸣叫;“翻 ( http: / / www.21cnjy.com )空白鸟”与“照水红蕖”红白相映,色彩鲜明;“细细香”写出荷花散发出的淡淡清香。写景有声、有色、有味,相映成趣。
D.从表面看,最后两句是作者感 ( http: / / www.21cnjy.com )谢天公的深情厚谊,使得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其实从“又”“浮生”等词语中隐隐可见作者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日复一日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的失意情绪。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6题。
冯谖客孟尝君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 ( http: / / www.21cnjy.com )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 ( http: / / www.21cnjy.com ),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见之,曰:“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君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曰:“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 ( http: / / www.21cnjy.com )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选自《战国策·齐策四》,有删改)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右以君贱之也 贱:卑贱
B.愦于忧 愦:昏乱,糊涂
C.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固:坚决
D.无纤介之祸者 纤介:细微,细小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人冯谖,因家境贫困,难以养活自己,于是托人请求孟尝君,愿意寄食门下。
B.冯谖因为孟尝君满足了他吃鱼、配车的愿望,又资其家用,使他的母亲不再穷困,从此就没有再唱牢骚歌了。
C.孟尝君主动辞相,回到封地薛,还差百里未到,遇到当地百姓扶老携幼在路旁迎接孟尝君,才见到了冯谖用千金买来的“仁义”。
D.冯谖具有非凡的才智,他为孟尝君造“三窟”,善于左右造势、哄抬价值,使魏王重视孟尝君,引起了齐王的高度重视,冯谖遂成大计。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19题。
①“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往何处去?”这一连串的自我追问是长存于每个人心中永恒的哲学命题。家谱,为此提供了有效的线索。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是同宗共族的血缘集团用来记载本族世系事迹的历史典籍。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②第一部家谱是什么样子?修撰于何朝何代?是官 ( http: / / www.21cnjy.com )修还是私修?因为缺乏记载,至今不得而知。据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宗法制度的体现。上古,尤其是实行分封制的朝代,如西周,统治者的儿子们谁能封王、袭爵,一排家谱便一目了然。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传到民间,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的现象。
③中国古代是宗族社会,家族关系是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人最核心的社会关系,是一个人的“根”,关系到一个人的身份认同感,而这种认同感的体现就是在家谱中占有一个位置。修宗谱与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订族规等共同组成的宗族制度,形成了当时社会最基础的民间自治体系。家谱不仅把同宗凝聚在一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建构了中国古代的道德文明,其所记载的孝敬父母、和睦乡邻、端肃风俗、重视耕读等族规正是中国文化最为重视的,这一点与外国由宗教来构建社会价值体系有根本区别。
④家谱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国家史、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方史、家族史和个人史四个层次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资料。以前人们更多关注王侯将相,但是家谱把目光投向了普通人,对于研究民风民俗、民族迁徙、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流行病和遗传病研究等都很有帮助。
⑤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百 ( http: / / www.21cnjy.com )姓家族有着丰富的家族故事,这些细微生动的家族史与个人生命史共同编织着中国历史的长卷。平民化的寻根意识,正以不可小觑的力量,从精英阶层走进千万普通家庭。在泛着岁月光泽的历史黄卷里,古旧家谱中附着的诸多人文价值正日益显现……
⑥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在对生命本体的回溯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观照中,生命变得更加具有质感。在这种真实的触摸中,一扇扇记忆之门渐次打开。人文人文,有人,才有文。家谱不是人口统计表这么简单,而是一门人的学问。家谱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家谱的内核。家谱是符号,真正重要之处在于这一符号背后的文化认同。有人这样说:“家谱是什么?是在连绵不断的家族史中给每个人一个有所归依的位置。浸润了血浓于水的寻根之情,不管过多少年,会有人知道你,记住你,认可你,哪怕你再平凡卑微。”每一个生命叶片,都因了“根”的滋养,而愈发油翠和充满生机。除了名人传记、大人物传记外,家谱让我们看到了普通百姓的家族变迁。
⑦家谱是活的精神,涵育了家族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化,也注入了家族的情愫。继往事知来者,家谱体现着生命与生命间的支脉牵系,重建了个体的价值和尊严,对一个家族的价值取向、行为模式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家谱寻根的过程中,前人的奋起、磨砺、责任,成为重要的精神财富。家谱的使命就是“承前启后”,把精神代代相传,其中的家风、家训更有强大的教化作用,让一个个家族不偏离主线。
17.下列对“家谱”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谱为解答人对自我追问的哲学命题,提供了答案。
B.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我国第一部家谱出现在先秦时代,开始时为适应政治与社会需要,主要是官府修谱。
C. 家谱是中国所特有的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家谱这一符号的背后附着了文化认同。
D. 家谱不仅把同宗凝聚在一起,同时由家谱形成了宗族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建构了中国古代的道德文明。
1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由宗族制度形成了当时社会最基础的民间自治体系,中国古代构建社会价值体系的方式同外国由宗教来构建社会价值体系有根本区别。
B.细微生动的家族史与个人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命史共同编织着中国历史的长卷,家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缺少了家谱,中国历史由国家史、地方史、家族史和个人史构成的历史资料就不完整。
C. 继往事知来者,家谱让生命找到了彼此间的支脉牵系,重建了个体的价值和尊严,也让每个人在连绵不断的家族史中有所归依。
D. 家谱中所记载的孝敬父母、和睦乡邻、端肃风俗、重视耕读等族规是中国文化中最为重视的东西,没有家谱,也就没有中国文化。
19.联系上下文,说明“对生命本体的回溯和关照”指什么。(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2分)
2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8分)
(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________________,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赋》)
(2)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然则诸侯之地有限,___________________,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苏洵《六国论》)
21. 《六国论》的作者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三苏”中的一个,请写出其他二苏的名字:________________。文中“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可以提炼为一个成语:__________。(4分)
三、(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4题。
你好,时间!
叶延滨
①你好,时间。每逢佳节,都会想到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间。像一对恋人,追求过,也逃避过;等待过,也消磨过。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发现,时间就是我自己,就是流入我生命的一切,也是从我生命流走的一切,我这才认真地打量时间,像对着镜子打量自己的模样,有了白头发了,额头也有了皱纹,只是眼睛里还藏着笑意,好像说,你真的认识我吗?
②时间最早是床边的一只双铃马蹄 ( http: / / www.21cnjy.com )钟。它一响,我就醒了,我不知道我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的,我只知道我开始自己的生活,就是那只会吵会闹的钟,告诉我时间到了。时间是起床,是上学,是作息时间表,是家庭作业,是我的逃学记录与鉴定书上的评语,也是老师严厉的批评。大人说,这孩子没有时间观念,就是批评你不听话,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时间是我的第一个老师,就像孔夫子,也像老城区高塔上的大钟。多少人在它面前走过去了,老钟依然走着,不管是皇帝在宫里还是换了老百姓来坐天下。
③上年纪的人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时间 ( http: / / www.21cnjy.com )珍贵,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然而年少不知愁滋味,其实就是不知道时间可贵。用时间爬格子换学问,也用时间打游戏换快乐,用时间找朋友换爱情,也用时间编大网捞虚名。一无所有的年轻人有的就是大把的时间,轻抛不心疼,直到年龄苍老时才发现,捏在自己手上的是一把无用之物,而时间的存折上已经支付得所剩无几。时间是有价的,电视上的《鉴宝》节目里,那些专家凭什么叫专家,是因为他们能看出凝聚在瓷片和铜锈上的时间,那些变得苍老和憔悴的器物凭什么叫古董,是因为它们拥有久远的时间。可惜的是,人们总喜欢犯错误,当这些古董向人们展示时间的价值时,人们记住了钱币的数量,忘记了那不是古董的价值而是时间的分量。
④说光阴无价,这是诗性的表述。说时间有价,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古玩行存在的理由。认识时间的价值,不需要改朝换代,坐上出租车,堵在街头,你就看那计价表往上跑数字,直跑得你心惊肉跳。当然时间也有贬值的情形,花了几百元订的报纸杂志,翻过了,到了月尾,收废品的用秤一称,只值几角钱了。时间会贬值,是因为时间还健忘。那些报纸当初拿到手上的时候,真叫如饥似渴,那些消息让我怦然心动,那些社论让我热血沸腾,那些事件让我揪心挂念。然而,时间过去了,那些事与人,文章与图片,都成了一捆废纸中的墨迹。时间还在向前,我告别了那一捆旧报刊,就像落叶后的树,又准备长出更多的叶片来,挂满朝露迎接新的太阳。也许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健忘,也许这是时间最无情而又最必须的存在方式。人们用“年”“年代”“世纪”来丈量时间,简洁而清晰,然而,无数的像我这样的生命和非生命体就被匆匆地忽略了。伟人在评说历史时总说:历史问题宜粗不宜细。伟人之所以叫伟人,大概就是因为他洞悉了时间的秘密。
⑤尽管如此,对于我,我知道上苍给我的时间就是一次生命的过程。无论卑微还是平凡,珍惜这个唯一,是生命的觉悟
和实践。伟人、帝王与百姓平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在这一点上是平等的。因此,皇帝以为尊荣和权力就可以延长这个过程,“万岁”是最大的白日梦,也是臣子给皇上最不需本钱的“贿赂”。其实,珍爱生命,珍惜时间,什么办法最好?我的建议就是倒计时计岁数:一个孩子生下来就是60岁,过一年,少一年,成了59岁。这样就会知道有多少时间可以去学习去做事去创造去思考去恋爱去结婚生子!时不我待,自当奋进和珍惜。到了60岁归零,再过的日子就是赚来的,多活一天,就多赚了一天,这样的日子自然应当快快活活地享受,享受生命!
⑥时间是什么?时间就是镜中的你自己!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22.作者以《你好,时间》为题目,有什么妙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请对第③段中画线句子加以赏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作者在③④两段借古董和报纸的例子要表达什么观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6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面对同一段历史,德国勇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认错而赢得了国际上的尊重。反观日本,不但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罪行,而且还企图篡改历史教科书,以此来掩盖自己所犯下的罪行。日本首相安倍甚至逆历史潮流,参拜靖国神社,其结果只能是孤立于国际社会,受到国际社会的唾骂!
请以“勇气”为话题,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套作,不少于600字,不得抄袭。
专题三 历史的回声
阿房宫赋
1.A 2.C
3.C 【解析】 摽:击。
4.D 5.D 6.B
7.C 【解析】 “秦统治者”应为“唐敬宗”。
8.C 【解析】 举:被攻占。
9.D 【解析】 ①至,到;②从;③比;④对于;⑤比;⑥比。
10.D 【解析】 “反动统治者”“愤慨”之说脱离了文本,属于过度诠释。
11.(1)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珍珠宝器等被丢得到处都是,秦人对待它,也丝毫不珍惜。
(2)秦国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而哀叹,却使后代人为他哀叹;如果后代人哀叹他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让后来的人来哀叹他们了。
12.B 【解析】 “去”解释为“消失”。
13.C 【解析】 A、B、D三项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C项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薄”。
14.C 【解析】 A项,两个“以”都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介词,译为“因为”。B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C项,介词,表被动;介词,“替”。D项,两个“之”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5.D 【解析】 “圣人也未发狂”不符合原文之意。
16.(1)但是到了那把心意留滞在书画上而放不下的程度,那么这祸害将难以说尽。
(2)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
【参考译文】
君子可以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但不可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把心意留滞于事物中。如果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即使事物很微小也会很快乐,即使事物特异也不会成为祸害。如果把心意留滞在事物中,即使事物很微小也会成为祸害,即使是特异的事物也不会感到快乐。老子说:“缤纷的色彩使人目盲,动听的音乐使人耳聋,丰美的食物使人口伤,骑马打猎使人心发狂。”但是圣人并没有因此而废除这四样东西,也是暂且用来寄托心意罢了。刘备有雄才大略,却性喜织毛物。嵇康恬静寡欲却喜爱打铁。阮孚狂放不羁却喜爱制鞋子。这难道有什么音乐美色和香气吗?但他们终身喜欢而不厌弃。
事物之中最可喜而且足以取悦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而不足以移动人心的,莫过于书和画了。然而到了那把心意留滞在书画上而放不下的程度,它的祸害就说不完了。钟繇发展到因此吐血盗墓,宋孝武帝和王僧虔发展到因此互相猜忌,桓玄发展到打仗时还把书画装在船上带在身边,王涯发展到把书画藏在夹墙内,都是由于小孩子玩的把戏害了他们的国家,害了他们的身体。这就是把心意留滞在事物中带来的祸害。
原来我在年少的时候,也曾经喜好这两样东西,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里所拥有的都担心失去,别人所拥有的又担心不给我。不久就自我嘲笑说:我看轻富贵而看重书画,看轻生死而看重书画,岂不也是厚薄轻重颠倒错误,丧失自己的本心了吗?从这以后就不再喜好了。看见喜欢的书画虽然也想再收藏它,然而被人取走了,也不再感到可惜。就像烟云从眼前闪过,百鸟的鸣叫从耳边掠过,岂不愉快地接受,一旦消失,也就不再记挂。于是书画二物就常常带给我快乐而不会成为祸害。
驸马都尉王君虽然是皇亲国戚,但他牢记并遵循 ( http: / / www.21cnjy.com )礼义,学习《诗》《书》,经常与贫寒的读书人比赛。平日里也排斥精美的食品,弃绝远离歌舞和女色,却专心在书画方面。又在私宅的东边建了宝绘堂,用来储存全部的书画,并要求我写文章来记录这件事。我担心他弄不好会有像我年少时的爱好,所以写这篇文章告诫他,也许可以使他真正得到快乐而远离祸害。
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
17.示例一:甲句更好。①句中两 ( http: / / www.21cnjy.com )次出现“一件事”,表明周朴园很重视这“一件事”。②使用长句,语气缓和,与前面的“严厉”形成对照,表现了周朴园复杂的心态。
示例二:乙句更好。①突显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动词“做”和“当”,表明周朴园希望周萍做事要敢于担当,符合剧情的发展。②使用短句,中间增加了语音停顿,合乎口语习惯,语气较周朴园前面的话更严厉。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准确、简明的能力。无论持哪种观点,一定要能自圆其说。
18. 高考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学校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六国论
1.A 【解析】 B.邑(yì);C.荆(jīng);D.削(xuē)。
2.C 【解析】 C.介词,“把”“用”。A.也许,或许;有的,有的人。B.动词,得到;副词,能够。 D.介词,和;动词,亲附。
3.C 4. AC 5.C
6.D 【解析】 嘉祐,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
7.B 【解析】 速:招致。
8.C 【解析】 ①而:表转折。②而:表并列。③以:介词,用。④以:介词,因为。
9.B 【解析】 齐、燕、赵三国灭亡的原因要从主观因素上考虑。②是说赵不屈服于秦,打仗胜多败少;⑤是说燕、赵所处的客观形势。
10.D 【解析】 “三国”指赂秦者韩、魏、楚。
11.(1)等到燕公子丹用派荆轲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
(2)如果依靠这么广大的国家,自取下策追随六国破灭的旧事,这又在六国之下了。
12.B 【解析】 视:比较,比照。
13.D 【解析】 D.都是代词,都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指苏秦。A项,第一个“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第二个“之”,助词,的。B项,第一个“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第二个“而”,连词,表示递进关系。C项,第一个“以”,介词,因为;第二个“以”,介词,凭借。
14.C 【解析】 为了证明这个论点是正确的,作者从六国本性、六国谋士、六国间的关系等三方面加以论证。
15.A 【解析】 作者认为二苏之说都是厚六国而薄秦的偏颇之论。
16.(1)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未必只是因为秦国有罪。
(2)如果这样,那么六国就没有办法来保存自己了吗?
【参考译文】
宋朝苏洵和苏辙认为六国只会割地贿赂秦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六国的割地)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他们)不知道坚守合纵盟约的重要;齐国、楚国、燕国、赵国不知道帮助韩国、魏国来(一起)抵抗秦国(的重要):认为必须像这样(割地贿赂秦国)之后,秦国的威胁(就)可以消除。
后人痛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未必只是因为秦国有罪。在这个时候,山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的;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假使拥有的地理形势如秦国般有利,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的一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最终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当苏秦才出来(游说)时,本来曾想为秦国所用,而希望秦国统一天下,(苏秦)的确知道那是容易(的事)。要求秦王重用自己,他那时要为秦国谋划的原因是只惧怕张仪。只因他不被秦国所用,就转而游说六国合纵,他难道没有预料到纵散约败之后不能保住(自己)吗?他只是想暂且用这种方法获取一时的富贵,希望自己在世时合纵不散。他用计激怒张仪使张仪来到秦国,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洹水之盟,还不过一年,齐国、魏国的军队已经替秦国出征了。张仪的辩说,虽说是只想使合纵离散而使连衡成功,但看他说的话,即使是同一父母所生的亲兄弟,还有争夺钱财的情况,而想凭借着虚伪欺诈、反复无常的策略,所以陈述衰微时代人们的情形,是非常错误的。那六国相互图谋相互攻取,相互欺诈相互威胁,(他们)没有兄弟骨肉之亲,他们的事又不只是财物用度的小事。而(主张)连衡的人正在一天天地用强秦的威势,张嘴威胁六国,即使如燕昭王那样贤明(而有)智慧,还只得俯首听命(于秦),不停地道歉。你想长保合纵如亲,相互辅助,怎么可能啊!
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错在想做秦国所 ( http: / / www.21cnjy.com )做的事。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而唯独秦国做了,而且成功了,这就是所说的得到了上天的帮助啊。唉!自春秋以来,战祸一天天地严重;到战国,老百姓被残害的情况,有的(已经)到了不忍说的地步了。上天很怜爱人民,难道它能使六七个君王,凌驾于人民之上,天天驱赶无辜的人民,使他们手足长满老茧、小腿暴露在外,而最终被虐杀吗?它一定不这样啊!因此秦国不是极强盛,就不能灭六国而称帝,不称帝,那么它的罪恶(就)不能达到极点,秦国没有恶贯满盈,也就不会迅速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