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不懂就要问》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3.《不懂就要问》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2 21:05: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3 不懂就要问
*
孙中山(1866—1925):广东香山人,
人物介绍
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
背 诵 照例 圈子 段落
糊里糊涂 发呆 戒尺
严厉 挨打 清楚
bèi sònɡ

duàn
hú tú
dāi
jiè

ái
chǔ
quān

bèi
bēi
(背诵)
(背包)
例:我从背( )包里拿出语文书,然后开始练习背( )诵今天学习的古诗。
(背书)
(背着)
bèi
bēi
多音字

juǎn
juàn
(圈在)
(圈养)
quān
(圈子)
词语解释
根据词语的意思,在文中找出这些词语。
( ):旧时家庭、宗教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一般只有一个教师,采用个别教学法,没有一定的教材和学习年限。
( ):拟声词。①形容某些物体摩擦时发出的声音。②形容小孩子学话的声音。
( ):按照惯例;按照常情。
私塾
咿咿呀呀
照例
(1)略读课文可以读得粗略一些,了解课文大
意就行。
(2)如果有个别的字不认识、个别的词语不理
解,也没有关系。
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交
流你对这件事的看法。
(2)把有新鲜感的词句画下来和同学交流。
明确学习要求:
先 生
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
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老师。
私 塾
戒 尺
私塾:在孙中山小的时候是没有学校的,想上学就要到私塾。私塾是那个时候由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一般只有一个教师,采用个别教学,没有教材,也没有学习的年限。
先生:那个时候称呼老师为“先生”。先生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一切都得听老师的,学生不许多问。
合作探究
同桌互相交流画出的有新鲜感的词句,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讲了( )小时候在( )读书,那时候先生只念不讲解书里的( ),孙中山为了弄懂书里所讲的意思,( )胆子向先生询问,最终先生讲解书中的道理。学问学问,( )。从此,孙中山养成了( )的学习习惯。
孙中山
私塾
意思
壮着
不懂就要问
不懂就问
旧时的人在私塾里读书和我们现在在学校里读书有什么不同?
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
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从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说明旧时私塾的教育过于刻板,严重抑制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为下文孙中山提出问题埋下伏笔。
在私塾里,只背诵,不讲解,孙中山能懂书里的意思吗?他是怎么做的?
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
天所学的功课。先生听了,连连点头。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座位上练习背诵。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体现了孙中山要弄懂所学知识的决心。
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
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为了弄清楚书中的道理,不糊里糊涂地背,孙中山鼓足
“壮着胆子”说明了什么?
勇气,表明他追求真理的欲望强烈。
同学们——吓呆 鸦雀无声
20
孙中山这一问,同学们的反应是怎样的?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在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先生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十分生气:以为孙中山是不想背书。
被其感动:孙中山背诵熟练,对待学习认真、执著。
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大家其实都像孙中山一样,也想弄懂书中的意思,只是先生不讲,他们也不敢问。
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可以看出
他有什么样的精神?
读书刻苦
勤学好问
课文叙述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不懂就问的故事,
主旨归纳
赞扬了孙中山勤于思考、敢于提问的学习态度和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这个故事启发我们,在学习上不能不懂装懂,要做到不懂就要问。
不懂
就要问
发生:私塾里上课 只背不讲
发展:
大胆提问 得到肯定
层次梳理
结果:敢于打破惯例的动力
乐于思考
敢于提问
追求真理
课后作业
将孙中山“不懂就要问”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并收集更多的孙中山的故事,读一读。
同学们,下一节课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