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中学情检测七年级历史
答题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其中道德与法治25分,历史25分,地理25分,生物25分)。考试时间60分钟。闭卷考试。
2.答案全部答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或草稿纸上无效。
3.答选择题时使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号的选项字母涂满、涂黑。如需修改,要用绘图橡皮轻擦干净再选涂其他选项。
4.答非选择题使用0.5mm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号的答题区域书写答案。注意不要答错位置,也不要超界。
5.本试卷为政史地生合卷,请注意分配答题时间。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其中道德与法治:1-10小题;历史:11-20小题:地理:21-30小题;生物:31-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请在答题卡上填涂你认为正确的选项。
1.下图是中国某原始农耕遗址里干栏式建筑的复原图。该建筑是用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而成的,它应当属于( )
A.河姆渡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元谋人遗址 D.半坡遗址
2.《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的祖先,还是匈奴人、鲜卑人的共同祖先。材料体现的观念是( )
A.民族认同 B.华夷有别 C.民族差异 D.民族并立
3.西周初年的整体战略是稳定西北,开发东南。在东进过程中,齐、鲁是前哨,卫国接济东进主力,也北瞰燕冀,东控徐准。(见图)这反映出西周统治者( )
A.制定刑法,稳定统治秩序 B.躲避战乱,多次迁移国都
C.实行分封,扩大统治范围 D.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工程
4.中国文明社会经过长期的沉积和发酵,到战国时期出现了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造就了中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其中“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是指
A.诸侯争霸 B.私学兴起 C.商鞅变法 D.百家争鸣
5.秦始皇实行了“书同文字”的政策,废除结构上与秦相异的六国文字。这一措施实行有助于推动( )
A.王国问题解决 B.多元文化形成
C.统一局面巩固 D.疆域面积扩大
6.他们是西汉的两员名将,为击败匈奴建立了赫赫战功,他们指挥的漠北战役沉重打击了匈奴,使其与西汉再无力对抗。他们死后,汉武帝为他们修建了高大的坟墓,以示表彰。他们是( )
A.李斯蒙恬 B.卫青霍去病 C.陈胜吴广 D.班超甘英
7.现在我们接种疫苗预防疾病,是对下列哪一古代中医理论的创新应用
A.望闻问切 B.辩证施治 C.治未病 D.临床诊疗
8.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9.“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该诗是唐朝诗人韦庄对曾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古都的感慨。该古都是今天的( )
A.北京 B.西安 C.洛阳 D.南京
10.如图是小明同学做的历史笔记,与该笔记内容相符的著作是( )
A.《伤寒杂病论》 B.《史记》 C.《水经注》 D.《齐民要术》
历史部分(满分5分)
11.各民族从多元异里到交融汇聚,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观察下面图文材料
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敦煌壁画)
材料二 建立下诏:“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如语音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
(1)材料一壁画所绘历史事件,与哪条沟通中外通道的开辟直接相关?
(2)材料二是“魏主”的哪次改革?材料中“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体现了他的哪一项改革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
试卷第2页,共3页
1.A
【详解】根据题干“干栏式建筑的复原图。该建筑是用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而成的,”结合所学知识,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是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通风防潮,适合雨水多比较潮湿的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A项正确;北京人、元谋人不会建造房屋,排除BC项;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详解】根据材料“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的祖先,还是匈奴人、鲜卑人的共同祖先”可知,《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黄帝,这种观点有利于强化民族认同,为维护和巩固多民族国家提供心理支持,因此材料体现的观念是民族认同,A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华夏民族认同,而不是强调华夏有别,排除B项;材料内容强调的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而不是强调民族的差异,排除C项;材料所述观点有利于强化民族认同,为维护和巩固多民族国家提供心理支持,即体现了民族认同,而不是民族并立,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详解】根据题干“西周初年的整体战略是稳定西北,开发东南……齐、鲁是前哨,卫国接济东进主力,也北瞰燕冀,东控徐准”结合所学知识,这反映出西周统治者实行分封,扩大统治范围。西周初年,周王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的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C项正确;“躲避战乱,多次迁移国都”指的是商朝,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制定刑法,稳定统治秩序”、“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工程”的信息,排除AD项。故选C项。
4.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出现了众多学派,他们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造就了中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D项正确;诸侯争霸、商鞅变法是政治领域活动,排除AC项;“私学兴起”是“思想大爆炸”的背景,不是其表现,排除B项。故选D项。
5.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文字,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起到了重大作用,C项正确;秦朝并没有实行分封制,因此,秦朝并不存在王国问题,排除A项;统一文字与多元文化的发展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项;统一文字并不能使疆域面积扩大,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根据材料“他们是西汉的两员名将,为击败匈奴建立了赫赫战功,他们指挥的漠北战役沉重打击了匈奴,使其与西汉再无力对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因此材料所述人物是卫青、霍去病,B项正确;李斯是秦朝时期大臣、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蒙恬是秦朝将领,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陈胜吴广是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排除C项;班超是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史学家班彪的幼子,甘英是东汉使臣、外交家、开辟欧亚交通路线的伟大的探险家,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现在我们接种疫苗预防疾病,是对古代中医理论治未病的创新应用。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虚心向名医求教,四处奔走,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他还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C项正确;望闻问切是扁鹊发明的,排除A项;辩证施治、临床诊疗都与“接种疫苗预防疾病”不符,排除BD项。故选C项。
8.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208年赤壁之战,孙吴联军打败曹操军队,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C项正确;巨鹿之战是秦末战役,排除A项;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淝水之战是东晋与前秦的交战,处于两晋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三国鼎立时期,吴国定都建业,也就是今南京,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都城建康,建康即今南京,从420﹣589的170年里,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统称“南朝”,它们的都城都在建康,即今南京,D项正确;元明清定都北京,大顺定都 西安 ,东汉定都洛阳,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0.D
【详解】根据材料“贾思勰”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北朝北魏时期中国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因此材料所述笔记内容相符的著作是《齐民要术》,D项正确;《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创作的医学典籍,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1.(1)历史事件:张骞出使西域;通道:丝绸之路。
(2)改革:孝文帝改革;措施:说汉语。
(3)影响: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详解】(1)历史事件:根据材料“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可知,图片内容体现了张骞出使西域的场景,体现了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事件;
通道: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因此材料所述内容与丝绸之路的开辟有直接关系。
(2)改革:根据材料“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如语音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统治阶级通过改革主动学习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如典章制度、语言、风俗习惯等,因此材料内容体现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措施:根据材料“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如语音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通过改革学习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如语言、服饰等,材料内容体现了孝文帝改革说汉语的措施。
(3)影响:根据材料“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可得出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根据材料“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可得出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答案第2页,共3页
答案第3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