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4 烛之武退秦师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氾南(Fàn) 函陵(Hán) 夜缒而出(zhuì)
B.佚之狐(Yì) 杞子(Qǐ) 若不阙秦(quē)
C.逢孙(Féng) 寡人(guǎ) 共其乏困(gōng)
D.戍之(shù) 鄙远(bì) 肆其西封(sì)
2.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越国以鄙远 鄙:以……为边邑
B.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助
C. 又欲肆其西封 肆:扩张
D.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是:这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秦伯说,与郑人盟
B.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C.朝济而夕设版焉
D.失其所与,不知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行李之往来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6.下列加点的词都有活用现象的一组是( )
①秦军氾南 ②且贰于楚也 ③既东封郑 ④越国以鄙远 ⑤阙秦以利晋 ⑥国危矣 ⑦君亦无所害 ⑧以乱易整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①③④⑤ D.②③⑤⑥
7.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B.是寡人之过也
C.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D.夜缒而出
8.下列“之”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公从之 ②臣之壮也
③是寡人之过也 ④许之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行李之往来
⑦君之所知也 ⑧夫晋,何厌之有
⑨将焉取之 ⑩唯君图之
A.①②④⑥/③⑤⑦/⑨⑩/⑧
B.①④⑨⑩/②⑤⑥⑦/③/⑧
C.①⑥/②④⑧⑨/③⑤⑦/⑩
D.①④⑥/②③⑤⑦/⑧⑨/⑩
二、课文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B.共其乏困 共:供给
C.夫晋,何厌之有 厌:厌烦
D.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11.烛之武的话中能够体现外交辞令的委婉表达方式的一项是( )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1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话很高兴,不仅撤了兵,还和郑国订立盟约,派兵驻守郑国都城。
B.秦退兵之后,晋臣子犯请求晋文公赶快攻打郑国,遭到了晋文公的强烈反对。
C.晋文公认为秦穆公有恩于己,因为如果没有秦穆公的力量他就不会有今天,即不能回国为君。
D.晋文公还认为,失去了自己的同盟者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三、同步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1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亟请于武公 亟:屡次
B.多行不义,必自毙 毙:倒下
C.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封人:管理疆界的官
D.隧而相见 隧:隧道
1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B.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C.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D.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1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姜氏因为生庄公时难产受了惊吓,便厌恶郑庄公,喜爱共叔段;欲废长立幼,帮助共叔段夺权。正是她的偏宠偏爱,导致了后来兄弟之间骨肉相残的悲剧。
B.共叔段建设城区不按法度,“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最后竟公然出兵攻打郑都,夺取王权,是膨胀的私欲使他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
C.郑庄公深藏不露,工于心计。对姜氏和共叔段的图谋不动声色,听之任之,直至养成其恶,便“大义灭亲”。发誓后又和母亲“隧而相见”,入隧而赋,这又暴露了他伪善的一面。
D.本文结构完整,情节波澜起伏,人物个性鲜明。写郑庄公主要通过对话正面描写,写姜氏和共叔段的密谋及活动则通过文中其他人物的对话来侧面表现,文字十分简洁。
1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2)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四、语言表达与运用
19. 学完《烛之武退秦师》后,有位同学拟了一副对联,请你对出下联。
上联:郑文公知错能改纳谏任贤
下联:
20. 下面是一段关于《左传》的作者的探讨文字,请用三句话概括出三个方面的内容。
关于《左传》的作者,《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中说是左丘明。唐代赵匡首先怀疑“左氏”非左丘明,清代姚鼐进一步提出:“左氏之书,非出一人所成。”他还提出《左传》的作者可能是吴起。还有人主张为刘歆所作,不过这些怀疑之说都没有充分的根据。关于左丘明的记载最早见于《论语·公冶长》。唐代孔颖达认为姓左名丘明(《春秋左氏传序疏》)。清代朱彝尊认为左丘为复姓(《经义考》)。清代俞正燮又认为姓邱名明,左是左史之官(《癸巳类稿·左丘明子孙姓氏论》)。至于其生卒行事,史皆不详。《孔子家语·观周》说:“孔子将修《春秋》,与左丘明乘如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未知所据。不过一般论者据《左传》所记事实,都认为作者的生活年代要比孔子晚。
①
②
③
5 荆轲刺秦王
一、基础知识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荆轲(Kē) 拜谒(yè) 督亢(hánɡ) 戮没(lù)
B. 偏袒(tǎn) 扼腕(è) 濡染(rú) 怯懦(ruò)
C. 淬火(cù) 忤视(wǔ) 铁杵(wǔ) 拊心(fǔ)
D. 创伤(chuānɡ) 瞋目(chēn) 箕踞(jī) 目眩(xuàn)
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见:看见
B.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涕:眼泪
C. 乃遂私见樊於期 私:私自、私下
D.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被:受
3.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今行而无信 ②图穷而匕首见 ③丹不忍以己之私 ④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A.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B.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C.秦王还柱而走 D.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C.吾每念,常痛于骨髓
D.愿大王少假借之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进兵北略地 ②函封之 ③箕踞以骂曰 ④樊於期乃前曰 ⑤其人居远未来 ⑥使使以闻大王 ⑦太子迟之
⑧发尽上指冠 ⑨群臣怪之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⑧⑨/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⑧/④/⑤/⑥/⑦⑨
D.①②③/④⑥⑦⑨/⑤⑧
7.下列句子中,特殊句式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见燕使者咸阳宫
C.嘉为先言于秦王
D.使毕使于前
8.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②使工以药淬之 ③以次进 ④以故荆轲逐秦王 ⑤乃以手共搏之 ⑥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⑦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⑧箕踞以骂曰
A. ②③ B. ①⑦ C. ④⑤ D. ⑥⑧
二、课文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以:通“已”,已经
B.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 比:并,列
C.愿大王少假借之 假借:借助
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被:受
10.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11.从选文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
A.耿直刚烈:太子丹催促荆轲前去刺秦,荆轲虽屈于权势,但仍毅然悲壮辞别。
B.虑事周密:用重金贿赂蒙嘉,为蒙蔽秦王顺利实施刺杀计划起到了重要作用。
C.镇定从容:秦武阳在秦廷露出恐惧神色,引起秦国君臣的怀疑,所幸荆轲机智化解。
D.忠义赤诚:荆轲希望生擒秦王,以便谋求秦、燕长久和平,来酬谢太子丹。
1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2)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三、同步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排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①。”
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②,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愿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诸侯得合从,其偿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惟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
[注] ①请入,图之:南宋鲍彪注为“请太子入息,己乃图之”。②道:后作导,引导。
1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燕太子丹质于秦 质:做人质
B. 乃造焉 造:到……去
C. 不知吾形已不逮也 逮:达到,及
D. 愿足下急过太子 过:超过
14.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
B. 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
C. 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
D. 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
15. 下列各项中的句子依次表现太子“礼贤下士”和田光是“节侠士”的一项是( )
A.
B.
C.
D.
16.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六国” 又称“山东六国”,指崤山以东的六个国家:齐、楚、燕、韩、赵、魏。当时的战国七雄,西方的秦国与东方的六国对立,六国合纵以抗秦,后都被秦国所灭,因此经常合称六国。
B. “跪”从先秦到五代是一种坐礼,对坐时表示感激、敬意,行跪礼,如站立时行揖礼。到了宋朝,坐者高高在上,跪者五体投地,伏于坐者脚下,这充满了屈辱的意味。除了拜祭祖先、天地,只有投降、认罪的时候才会用。
C. “左右”有多种含义,可以是方位名词,指左和右两个方面。也可以是名词,指身边侍候的人。文中是后一个意思。
D. “顿首”指磕头。古代汉族的一种交际礼仪,跪拜礼之一,以头叩地而拜;也可以用于书信、表奏,表示恭敬,常用于结尾。
17. 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本文着重描写了太子丹力图国事,亲自去拜访鞫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的动人故事。
B. 鞫武向太子举荐田光,田光向太子举荐荆轲,鞫武和田光都举荐别人,但原因并不相同。
C. 文段中的太子丹是一个以国事为重,礼贤下士,而又有点疑心的人。
D. 太子重用荆轲,是想让他胁迫秦王返还诸侯土地;或者刺杀秦王使秦大乱,六国趁机合纵破秦。
18.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
(2)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四、语言表达与运用
19.仿照下面的句式,以“荆轲”为对象另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的看法。
屈原自杀了,然而我们不能以他的选择来否定他,他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千百年来感召着无数中华儿女为国家民族的利益而奋斗献身。
6 鸿门宴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A.美姬(jī) 左尹(yī) 鲰生(zōu) 戮力(lù)
B.樊哙(Kuài) 玉玦(jué) 瞋目(chēn) 目眦(zì)
C.彘肩(zhì) 披帷(wéi) 刀俎(zǔ) 切而啖之(tán)
D.杯杓(sháo) 卮酒(zhī) 犒劳(hào) 侍坐(shì)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刑人如恐不胜 胜:尽
B.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称王
C. 窃为大王不取也 窃:急切
D. 项王按剑而跽曰 跽:跪直身子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4.下列各句中,都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距关,毋内诸侯 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③范增数目项王 ④秋毫不敢有所近
⑤张良出,要项伯 ⑥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⑦拔剑切而啖之 ⑧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A.①②⑤⑥ B.②④⑥⑧
C.①③⑤⑦ D.①④⑤⑧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B.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C.今者有小人之言
D.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都是名词,全都是做状语的一组是( )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③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⑤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⑥目眦尽裂
⑦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
A. ①④⑥ B. ①②④⑦ C. ①③⑤ D. ②③⑤⑦
7. 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8. 下列句子中加点“为”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⑤约为婚姻
⑥若入前为寿
⑦若属皆且为所虏
⑧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A. 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B. ①⑤/②④/③⑧/⑥/⑦
C. 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D. ①⑤/②③④⑧/⑥/⑦
二、课文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跟从
B.臣死且不避 且:并且
C.杀人如不能举 举:列举
D.沛公起如厕 如:到,往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宴会前后的称谓变化, 体现了人物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项伯、范增、项庄都是项羽的部下,他们称项羽为“项王”或“君王”,显然出于自恃强大、不可一世的心理。
B.项庄接受趁舞剑时刺杀刘邦的任务后,由于于心不忍,再加上项伯的保护,所以他未能把刘邦刺死。
C.樊哙在危急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军帐中,表现了极大的勇气。但入帐后的种种行为都是有礼有节的,表现了他有勇有谋、粗中有细的性格。
D.从樊哙的一番话来看,他是很懂得外交辞令的。他先指桑骂槐地怒斥一顿,然后又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讲出刘邦这样做都是为了项羽,难怪项羽愿听。
1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2)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3)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三、同步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初,宋义所遇齐使者高陵君显在楚军,见楚王曰:“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居数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钜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
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追宋
义子,及之齐,杀之。使桓楚报命于怀王。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馀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 说:通“悦”,欣赏
B.战胜则兵罢 罢:撤退
C.楚王阴令羽诛之 阴:暗暗地
D.共立羽为假上将军 假:代理
1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B.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C.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D.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楚军的停止不前,项羽劝说宋义应抓住机会来打败秦军,这不但遭到了宋义的拒绝,还遭到宋义的无情嘲讽。
B.“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充分地表现出项羽及其军队的勇猛和超强的战斗力,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C.项羽认为,虽然论坐于军帐,运筹决策,他比不上宋义;但是披坚甲执锐兵,勇战前线,宋义比不上他。于是作为次将的项羽心里不服宋义为上将军。
D.诸将畏惧项羽而听从了项羽的领导,楚怀王也让项羽做了上将军。在项羽的带领下,楚军破釜沉舟,抱着必死决心,以一当十,势如破竹地战胜了秦军。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
(2)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
单元测评(二)A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13分)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秦伯说,与郑人盟
4.失其所与,不知
5.今日往而不反者
6.卒起不意
7.秦王还柱而走
8.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9.请辞决矣
10.距关,毋内诸侯
11.要项伯
12.不敢倍德
13.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26分)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亦去之
4.约为婚姻
5.愿大王少假借之
6.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7.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8.断其左股
9.秦王还柱而走
10.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11.终已不顾
12.持千金之资币物
13.诸郎中执兵
三、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33分)
1.以
2.而
3.其
4.微
9.使
10.见
11.诚
12.顾
13.为
14.击
17.意
20.间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将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16分)
①且贰于楚也 ②夜缒而出,见秦伯 ③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④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⑤且君尝为晋军赐矣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⑧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⑨进兵北略地 ⑩发尽上指冠 ?前为谢曰 ?乃朝服,设九宾 ?其人居远未来 ?使使以闻大王 ?太子迟之 ?沛公军霸上 ?范增数目项王 ?道芷阳间行 ?于是项伯复夜去 ?常以身翼蔽沛公 头发上指 素善留侯张良 此其志不在小 项伯杀人,臣活之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秦伯说,与郑人盟 函封之 箕踞以骂曰 又前而为歌曰 群臣怪之 籍吏民 刑人如恐不胜 沛公欲王关中 吾得兄事之 日夜望将军至 既祖 间至军中
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
数词用作动词:
名词做状语:
名词用作动词:
动词用作名词:
形容词用作动词:
形容词用作名词: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将序号填在相应横线上。(12分)
①是寡人之过也 ②以其无礼于晋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④夫晋,何厌之有 ⑤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⑥敢以烦执事 ⑦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⑧取之百金 ⑨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⑩常痛于骨髓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沛公军霸上 ?欲呼张良与俱去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卫士仆地 ?则与一生彘肩 若属皆且为所虏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客何为者
大王来何操 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长于臣 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秦王购之金千斤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为击破沛公军
毋从俱死也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吾属今为之虏矣 不然,籍何以至此 具告以事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沛公安在 竖子不足与谋
判断句:
省略句:
被动句:
宾语前置句:
状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句:
单元测评(二)B
[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氾南(Fàn) 戮力(lù) 衣冠(guàn) 不悖(bèi)
B.夜缒而出(zhuì) 刀俎(zǔ) 参乘(shèng) 箴言(zhēn)
C.阙秦(quē) 犒赏(kào) 变徵(zhī) 瞋目(chēng)
D.共其乏困(gòng) 玉玦(jué) 濡染(rú) 拊心(fǔ)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戍守 谨诺 樊哙 浅陋无知
B.怯懦 斗厄 偏袒 运筹帷幄
C.彘肩 拜谒 淬火 图穷匕现
D.忤视 陬生 目眩 按剑而跽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A.
B.
C.
D.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C.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D.拔剑撞而破之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古今一致的一组是( )
A.约为婚姻
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我持白璧一双
D.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二、(21分,每小题3分)
(一)课内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让:谦让
B.大王来何操 操:拿,携带
C.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间:从小路
D.再拜献大王足下 再拜:第二次拜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8.下列对选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叙述的事情是刘邦、项羽为争夺霸主地位而在鸿门宴上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
B.“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一句说明,项羽已经察觉到了刘邦要逃跑,所以派人去寻找。
C.刘邦“则置车骑,脱身独骑”,是因为当时情势危急;张良等大部分随从留下不走,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麻痹项羽。
D.刘邦之所以诛杀曹无伤,是因为他在鸿门宴上得知曹无伤是内奸,把他“欲王关中”的政治野心向项羽告了密。
(二)课外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馀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①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船②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谓亭长曰:“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馀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注] ①赤泉侯:汉将杨喜,因破项羽有功,后封赤泉侯。②船:,通“舣”,使船靠岸。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王军壁垓下 军:驻军
B.骑能属者百馀人耳 属:聚集
C.项王身亦被十馀创 被:遭受
D.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购:悬赏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歌”是古代的楚地民歌。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秦末汉初最为盛行。楚歌在汉代十分流行。项羽的绝命之作《垓下歌》是楚歌的代表作之一。
B.“山东”是个多义词,现在是省份名称,文言文里可以指崤山以东,也可以指山的东面,文中的意思是指崤山以东。
C.“地方”可以指某一区域、各行政区、部分,文中的意思是“土地方圆” 的意思。
D.“籍”是项羽的名,古人称呼自己时,使用自己的“名”;称呼对方时,使用对方的字,表示尊重。
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怆然涕下,自感英雄末路,无限悲凉。
B.项羽带骑兵,乘夜突围,过淮河,剩下百余人,到阴陵,迷路,被一老农所骗,陷入沼泽地,部下只剩下二十八骑,后被汉军追上。
C.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杀敌,斩汉军二将,杀数十百人,瞋目一叱,使汉军骑将杨喜倒退数里。
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感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不愿渡过乌江,于是他把乌骓马送给亭长,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三、(23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5分)
(2)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8分)
淮上①喜会梁州故人
[唐]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②。
[注] ①淮上:今江苏淮阴一带。②秋山:诗人《登楼》诗云:“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此处为化用。
(1)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2)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4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____________________,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荆轲刺秦王》)
(2)对于荆轲,前人评价颇多,陶渊明在《咏荆轲》中就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出对荆轲故去却流传千年的感慨。
四、(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天地苍茫一根骨
庞 进
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长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不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
“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已。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产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做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狗,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哀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
16.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标题“天地苍茫一根骨”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既体现了司马迁命运的悲剧色彩,又突出了他的不屈精神。
B.作者对司马迁塑像的描写着重突出了他的眼神和胡须,表现了他的精神风貌,展现出人们心目中理想化的司马迁的形象。
C.对李陵降敌,司马迁陈述己见,完全是为了明辨是非:被俘降敌,实属可耻,但孤军深入,没有后援,武帝亦有不可推卸之责。
D.“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句中的“我们”表现了作者对司马迁由衷的敬佩及为我们民族有这样的文人而自豪的思想感情。
E.文章活用鲁迅诗句“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是为了说明苦难成就了司马迁,使他脱颖而出,完成了千古绝唱《史记》。
17.第五段“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一句中的“提升精神”和“一根骨头”分别指什么?(6分)
18. 第二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6分)
19.鲁迅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结合本文并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例谈谈你对“中国脊梁”的理解。(8分)
五、(6分)
20.请把下面的句子连缀成顺序合理的文段,并将序号填写在横线上。(3分)
①主要有《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②先秦历史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③表现了各流派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④先秦散文分为先秦历史散文和先秦诸子散文两大类
⑤有编年体的《左传》,有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等
⑥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
⑦它们保存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大量史料,又是中国叙事散文的源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1.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
一提到根的作用,可能首先想到____①____。这两项是绝大多数植物根系的本职工作。然而,进化史上最早出现的根,它的作用却并非吸收水分和吸取养料,而是____②____,这种早期类型的根被称为假根。____③____,是因为在这些根内部没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通道,它仅有的作用就是固定植株。假根将植物固定在合适的生活环境中,会减少风吹和水流对它的影响,提高其生存概率。
①
②
③
六、写作训练(60分)
22.请仿照示例,从下面的人物中选择一个,结合他们的生平事迹,写一段颁奖词。(10分)
示例:刘邦
生于忧患,以深谋远虑成就人生传奇;逝于安乐,用辉煌帝业赢得生前身后名。他知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他更明白:一时的示弱,是为了日后的强大。他有这样的境界:小不忍则乱大谋!能屈能伸,方为英雄本色。鸿门宴中随机应变,转危为安,他是最高明的赢家!刘邦,成就大业舍我其谁的真英雄!
英雄人物:烛之武 荆轲 项羽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50分)
山上的寺庙里有尊大理石做的佛像,地上铺着大理石的地板,人们每天都踩着地板来拜这个佛像。地板不服气,说:“喂,咱们都是一座山上开采出来的石头,为什么人们每天踩着我来拜你呢?这不公平啊!”佛像平静地说:“是啊,我们是一座山上的石头开采出来的,可你在出山时只被人简单地劈成四方块,而我却忍受了多年反复雕琢的痛苦。上帝其实是很公平的。”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运用并列式或递进式作文结构。
第二单元
4 烛之武退秦师
1.B [解析] A项,氾南(Fán);C项,逢孙(Páng);D项,鄙远(bǐ)。
2.B [解析] 济:渡河。
3.D [解析] D项,①做;②给予。A项,介词,译为“用”。B项,副词,已经。C项,连词,况且。
4.C [解析] A.“说”通“悦”;B.“已”通“矣”; D.“知”通“智”。
5.D [解析] A项中的“东道主”指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现代汉语中指请客的主人;B项中“行李”指出使的人,现代汉语中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C项中“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现代汉语中是“认为”;D项中“有益”古今义均指有好处。
6.C [解析] ①名词用作动词,②数词用作动词,③名词的意动用法,④形容词用作名词,⑤动词的使动用法。⑥⑦⑧无活用现象。
7.C [解析] C项与例句同属宾语前置句。A项为状语后置句;B项为判断句;D项为省略句。
8.B [解析] ①④⑨⑩是代词;②⑤⑥⑦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义;③是结构助词“的”;⑧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9.C [解析] 厌:满足。
10.B [解析] A.介词,对/介词,在。B.均为连词,表顺承。C.代词,那件事/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D.疑问代词,哪里/语气词。
11.B
12.B [解析] 子犯请求攻打的是秦军,而非郑国。
13.(1)晋国,哪里有满足的啊?(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晋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2)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
14.D [解析] 隧:动词,挖隧道。
15.C [解析] 根据句意、句式特点及提示性词语“也”“曰”“其”等判断。
16.A [解析] A项,都是介词,对;B项,宾语前置的标志/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介词,把/表原因,因为; D项,副词,加强反问语气/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17.B [解析] “公然出兵攻打郑都,夺取王权”错,原文为“将袭郑”。
18.(1)姜氏有什么可以满足的呢?不如早点给他安排个(适当的)地方,不要让(他们的势力再)发展壮大。
(2)太叔修葺城郭,聚集粮食,修整铠甲和兵器,准备步兵和战车,将要袭击郑国(国都)。
[参考译文]
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了妻子,(后来)称为武姜,(武姜)生了庄公和共叔段。(由于)庄公(是姜氏)难产生出(的),使姜氏受了惊吓,便起名叫寤生,于是就厌恶他。(姜氏)喜爱共叔段,想要把他立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没有答应。
到了庄公做国君的时候,(姜氏)替共叔段请求得到制这个地方(作为封地)。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城邑,虢叔(就)死在那里,(如果是)别的城邑,(我)听从您的吩咐。”(姜氏又)请求京邑,(庄公就)让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对庄公说:“都邑的城墙超过百雉(雉:古代计算城墙的面积单位,长三丈、宽一丈为一雉),就是国家的祸害。先代君王的制度是,大的都邑(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中等(都邑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城墙的)五分之一,小(都邑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城墙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不符合规定,(它实行的)不是(古代先王的)制度,您将会受不了的。”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怎么避开这个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什么时候会满足呢?不如早点给他安排个(适当的)住所,不要让(他们的势力再)发展壮大。发展壮大了,(就)很难对付了;蔓延的野草尚且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合礼义的事,一定会自取灭亡,您姑且等待这一天。”
不久太叔把国家西部和北部边界的城邑暗中归自己控制。公子吕说:“一个国家忍受不了两个人的统治,您打算怎么处理这件事?(如果)想(把郑国)交给太叔,我请求去侍奉他;如果不交给(他),就请(让我)除掉他,不要让民众产生其他想法”。庄公说:“不用(管他),(他)将会自取灭亡。” (不久)太叔又收取西部边界和北部边界的城邑作为(专属)自己的领地,(并且)扩张到了廪延。子封说:“可以(除掉他)了,土地扩大了,将会得到百姓的拥护。”庄公说:“(他)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虽然)土地扩大了,(也)将会崩溃。”
太叔修葺城郭,聚集粮食,修整铠甲和兵器,准备步兵和战车,将要袭击郑国(国都)。姜氏将要为他(偷偷地)打开城门。庄公探知他们偷袭郑国(国都)的日期,说:“可以(除掉他)了。”(于是)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去讨伐京邑。京邑(的百姓)背叛了共叔段,共叔段逃到鄢地。庄公(又)到鄢地讨伐他。(鲁隐公元年)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到共国。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的行为不像个弟弟,因此不称他作弟弟;兄弟俩像是两个君主,因此称郑庄公打败共叔段为“克”;将兄长称为“郑伯”,讥讽兄长对弟弟有失教导:(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伯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隐含责难郑伯逼走共叔段的意思。
(庄公)于是把姜氏安置在城颍,并(对她)发誓说:“不到黄泉,(我们就)不要见面了!”不久,(庄公)又为这件事后悔了。颍考叔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说这件事后,(便)献给庄公一些东西。庄公赏给他吃的东西,(他)吃的时候把肉留下(不吃)。庄公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我有母亲,我的食物(她)都吃过了,(还)没有尝过您(赐给)的肉汤,请允许我把肉送给她。”庄公说:“你有母亲(可)送,唯独我没有!”颍考叔说:“(我)冒昧地问一下,(您)为什么这么说呢?”庄公告诉他(自己没有母亲可送的)缘故,并且告诉他(自己)后悔了。(颍考叔)回答说:“您在这件事上忧虑什么呢,如果挖地挖到泉水,挖成隧道,(你们母子)在隧道里面相见,那谁能说不能这样呢?”庄公听从了他的意见。庄公走进隧道就赋诗:“(走进这)大隧道之中,(多么)快乐啊!”姜氏走出(隧道)便赋诗:“(走到这)大隧道之外,(多么)舒畅啊!”于是恢复母子关系,(和睦相处)就像从前一样。
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爱自己的母亲,延及到庄公。《诗经》上说“孝子的孝道没有穷尽,长久赐予你同类的人”,大概说的是颍考叔这类纯孝之人吧!
19.烛之武不计前嫌智退秦军 (或“烛之武深明大义智退秦军”)
20.①关于《左传》的作者的众多怀疑之说都是没有充分根据的。②关于左丘明的姓氏历来众说纷纭。③一般论者认为孔子与左丘明交往的记载是不符合事实的。
5 荆轲刺秦王
1.D [解析] A项,“亢”读kànɡ;B项,“懦”读nuò;C项,“淬”读cuì,“杵”读chǔ。
2.A [解析] “见”在此表被动,可解释为“被”。
3.A [解析] 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承接;③连词,表原因;④介词,用。
4.B [解析] A项,“振”通“震”;C项,“还”通“环”;D项,“卒”通“猝”。
5.C [解析] A项,“穷困”,古义为“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为“生活贫穷,经济困难”。B项,“无信”,古义为“没有信物”;今义为“不讲诚信,无信用”。C项,“骨髓”,古今义均为骨中的脂膏。D项,“假借”,古义为“宽容、原谅”;今义为“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
6.C [解析] ①北,方位名词做状语,向北;②函,名词做状语,用匣子;③箕,名词做状语,像簸箕一样;④前,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⑤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⑥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⑦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⑧上,名词做状语,向上;⑨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
7.A [解析] A项为定语后置句,其余为介宾结构后置句。
8.B [解析] ①⑦为表目的的连词,解释为“来”;②⑤⑥为介词,解释为“用、拿、把”等;③为介词,“按照”;④为介词,“因为”;⑧为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9.C [解析] 假借:宽容,原谅。
10.A [解析] A项,均为代词,他,指荆轲。B项,①副词,于是,就;②副词,才。C项,①介词,向,对;②介词,在。D项,①连词,表修饰;②连词,表转折。
11.A [解析] 荆轲并未屈于权势。
12.(1)用匣子装好,燕王在朝廷上举行了拜送仪式,派使者来使大王听到这些。一切听大王的吩咐。(落实“函”“庭”“唯”)
(2)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群臣非常吃惊,事情突然发生,没有意料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落实“还”“走”“卒”“度”)
13.D [解析] 过:拜访。
14.D [解析] 根据句意、句式特点以及提示性词语“则”“矣”“因而”“而”等判断。
15.B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评价作品人物的能力,要抓住有关描写对号入座。A项,①写太子丹为国担忧。C项,②写田光尊重荆轲。D项,②写田光智勇双全。
16.C [解析] 文中是方位名词。
17.A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鉴赏理解能力,要从整体上把握主要人物、事件及其发展过程。A项“亲自去拜访”错,并未亲自拜访。
18.(1)眼见秦就要吞灭六国,秦兵已经到了易水,恐怕灾祸将至,太子丹很忧虑。
(2)现在太子听到的是壮年时的田光,不知道我的身体已经跟不上了,有幸太子向我求教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考虑一下。”
[参考译文]
燕国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逃回燕国。眼见秦就要吞灭六国,秦兵已经到了易水,恐怕灾祸将至,太子丹很忧虑。(太子丹)对太傅鞫武说:“燕国与秦国势不两立,希望太傅能够考虑这件事。”鞫武回答说:“秦国土地遍布天下,威胁着韩、魏、赵三国,然而易水的北边,局势还未定。为何因在秦国受凌辱而产生的怨恨,就想去招惹秦王发怒呢?”太子说:“(既然)这样,那么怎样办呢?”太傅说:“请太子进去休息,容我考虑。”
鞫武说:“燕国有一位田光先生,他智谋深远,勇敢沉着,可以跟他商议。”太子说:“愿意通过太傅来结交田先生,可以吗?”鞫武说:“可以。”太傅(出去)拜见田光,称太子说:“有国事希望与先生相商。”田光说:“遵命。”于是(田光)去拜访太子。
太子跪着迎接,退着行走来做前导,跪着擦拭座席。田先生坐下以后,左边和右边没有一个人,太子离开座席(向田光)请教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考虑一下。”田光说:“臣听说,骏马极壮之时,一日奔驰千里。到它衰老时,劣马也能超过它。现在太子听说的是壮年时的田光,不知道我的精力已经消失了。即使这样,我不敢以此怠慢国家的政事。我有一位要好的朋友荆轲,可以担当这个使命。”太子说:“希望通过先生来满足我结交荆轲的愿望,可以吗?”田光说:“可以。”田光立即起身,快步走出去。太子送他到门口,说:“我所告知的,先生所说的那些话,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出去。”田光低头笑着说:“好的。”
(田光)弯腰行走,去见荆轲,说:“我和你交好,燕国无人不知。现在太子听说的是壮年时的田光,不知道我的身体已经跟不上了,有幸太子向我求教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考虑一下。’我私下觉得不应该对您见外,向太子推荐了您,希望您到宫中去拜见太子。”荆轲说:“谨遵教命。”田光说:“我听说性情谨厚之人的言行,不让人怀疑,如今太子约束我说:‘所说的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这是太子怀疑我。立身行事使人怀疑,不是有气节的侠义之士。”(田光)想用自杀来激励荆轲,说:“希望您赶紧去拜访太子,说我田光已死,表明我不泄露国家机密。”于是自刎而死。
荆轲见到太子丹,说田光已经死去。太子(听了),跪下拜了两次,又跪着往前行,泪流满面,过了一会儿才说:“我所以请田光先生不要说出去,是想实现重大的计划。现在田先生用死来表明他不泄密,这哪里是我的本意呢?”荆轲坐好以后,太子离开座席,叩头至地说:“田先生不知道我不才,让您来到这里,我希望(向您)说出我的想法,这是上天哀怜燕国,不抛弃他的后人(的原因)啊。我认为如果能够找到天下最勇敢的人出使秦国,用重利探看秦王,秦王贪图那些礼物,(我们)一定能实现愿望。如果真能劫持秦王,让他全部返还侵占诸侯的土地,那就最好了;如果不行,就趁机杀了他。那些秦国大将都在外独揽兵权,而国内出现了大乱,这样,君臣会互相猜疑。(我们)凭借这一点离间诸侯,诸侯能够采取合纵的策略,实现打败秦国(的愿望)就是必然的了。这是我最大的愿望,但不知把这个使命交给谁,(我)只希望您多多关心这件事。”过了好一会儿,荆轲说:“这是国家大事,我才能低下,恐怕不能胜任这个任务。”太子上前叩头至地,坚决请他接受这个使命,不要推辞。这样之后,(荆轲)才答应了。这时太子尊崇荆轲为上卿。
19.荆轲失败了,然而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他反抗强秦的壮烈行动,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的仁人志士为反抗强权推翻黑暗统治而英勇斗争。
6 鸿门宴
1.B [解析] A.左尹(yǐn);C.切而啖(dàn)之;D.犒(kào)劳。
2.C [解析] C项,“窃”,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私下里。
3.A [解析] A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顺承。B项,均为介词,用来。C项,均为介词,给,替。D项,均为副词,趁机。
4.A [解析] ①“距”通“拒”,“内”通“纳”;②“倍”通“背”;⑤“要”通“邀”;⑥“蚤”通“早”。
5.C [解析] C项,小人:古今义均指人格卑鄙的人。A项,婚姻:此指儿女亲家;现一般指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B项,山东:此指崤山以东;现在指山东省。D项,非常:此指意外的变故;现为表程度的副词,很,极,特别。
6.B [解析] ①②④⑦均为名词做状语。
7.B [解析] A项都是判断句;B项,①是宾语前置句,②是省略句;C项都是被动句;D项都是省略句。
8.A [解析] ①动词,做;②④介词,替、给;③⑧判断词,是;⑤动词,结为;⑥动词,含有“祝”的意思;⑦介词,表被动,“被”的意思。
9.D [解析] A.从:使……跟从。B.且:尚且。C.举:尽。
10.D [解析] A.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B.连词,表顺承/介词,把;C.助词,的/代词,指刘邦;D.副词,就。
11.B [解析] “于心不忍”错,在文中无依据。
12.(1)秦王有虎狼一般的心肠,杀人唯恐不能杀尽,对人用刑唯恐不能用尽酷刑,天下的人都背叛了他。
(2)如今沛公最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财物)一丝一毫都不敢据为己有,把皇宫封闭起来,(然后)将部队带回霸上,等待大王到来。
(3)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13.B [解析] 罢:通“疲”,疲惫。
14.C [解析] 根据句意及句式特点判断。
15.D [解析] A.“遭到宋义的无情嘲讽”于文无据;B.是宋义阻止兵士私自行动时说的话;C.是宋义认为自己在冲锋陷阵上比不上项羽,而在运筹决策上项羽却不如自己,“项羽心里不服宋义为上将军”也是无中生有。
16.(1)如今秦国攻打赵国,打胜了,士卒会疲惫,我们就可以趁他们疲惫之时(进攻);打败了,我们就率领部队擂鼓西进,一定能歼灭秦军。所以不如先让秦、赵两方相斗。
(2)凭着秦国那样强大的势力去攻打新建的赵国,结果必定是秦国攻占赵国。赵国被攻占,秦国就更加强大,(到那时)怎样利用秦国的疲惫?
[参考译文]
起初,宋义所遇见的那位齐国使者高陵君显正在楚军中,他拜见楚王说:“宋义说武信君的军队必定失败,过了几天,武信君的军队果然战败了。在军队没有开战的时候,就能事先看出失败的征兆,这可以称得上是懂得用兵了。”楚怀王召见宋义,跟他商计军中大事,非常欣赏他,因而任命他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宋义的副将,范增任末将,去援救赵国。其他配合作战的各路将领都隶属于宋义,(宋义)号称卿子冠军。部队出发抵达安阳,停留了四十六天没有前进。项羽说:“我听说秦军把赵王包围在巨鹿城内,我们应该赶快率兵渡过黄河,楚军从外面攻打,赵军在里面接应,打败秦军是必然的。”宋义说:“(我认为)并非如此。能叮咬大牛的牛虻却损伤不了小小的虮虱。如今秦国攻打赵国,他们的外围打胜了,士卒会疲惫,我们就可以趁他们疲惫之时(进攻);他们的外围打败了,我们就率领部队擂鼓西进,一定能歼灭秦军。所以不如先让秦、赵两方相斗。若论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我宋义比不上你;若论坐于军帐,运筹决策,你比不上我宋义。”于是(宋义)在军中下令说:“凶猛如虎,违逆如羊,贪婪如狼,倔强不听指挥的,一律斩杀。”于是宋义派他的儿子宋襄去辅佐齐国,亲自送宋襄到无盐,置备酒筵,大宴宾客。
当时天气寒冷,下着大雨,士兵一个个又冷又饿。项羽(对将士)说:“(我们大家)是打算合力攻打秦军,他却久久停留不前进。如今正赶上荒年,百姓贫困,将士们吃的是芋头豆类,军中没有存粮,(他)竟然置备酒筵,大宴宾客,不率领部队渡过黄河去从赵国取得粮食,跟赵合力攻秦,却说‘利用秦军的疲惫’。凭着秦国那样强大的势力去攻打新建的赵国,结果必定是秦国攻占赵国。赵国被攻占,秦国就更加强大,(到那时)怎样利用秦国的疲惫?况且,我们的军队刚刚打了败仗,怀王坐卧不安,集中了境内全部兵力交给上将军一个人,国家的安危,就在此一举了。现在(上将军)不体恤士卒,却派自己的儿子去齐国为相,谋取私利,这不是国家真正的贤良之臣。”项羽早晨去参见上将军宋义,就在军帐中斩下了宋义的头,出来向军中下令说:“宋义和齐国共谋反楚,楚王暗中令我处死他。”在这时,将领们都因恐惧而屈服于项羽,没有谁敢抗拒,都说:“首先把楚国扶立起来的,是项将军家。如今又是将军诛灭了叛乱之臣。”于是大家一起立项羽为代理上将军。项羽派人去追赶宋义的儿子,追到齐国境内,把他杀了。(项羽)又派桓楚去向怀王报告。楚怀王于是让项羽做了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都归属项羽。
项羽杀了卿子冠军,威力震慑楚国,在诸侯中很有名。于是就派遣当阳君和蒲将军带领两万人马,渡过黄河救援巨鹿。没有取得大的胜利,再次请求援兵。项羽就率领全部军队渡黄河,凿沉所有渡船,砸毁锅灶,烧掉营舍,携带三天口粮,以此向士卒表示有去无回的决心。于是军队一到,就包围了王离,与秦军相遇,多次交战,截断了秦军的运粮通道,大败秦军,杀死苏角,俘虏了王离。这时,楚军是诸侯军中最强大的一支。救援巨鹿的诸侯军队有十几个营垒,没有敢出战的。等到楚军向秦军发起攻击的时候,众多将领都在自己的营垒上观望。楚军将士个个以一当十,楚国士兵呼声震动天地,诸侯军中人人胆战心惊。等到打垮了秦军,项羽召见各诸侯将领,将领们进楚军军营的门时,都跪着向前行进,没人敢仰视(项羽)。从此,项羽成为诸侯军的上将军,各路诸侯军都归属项羽。
单元测评(二)A
一、1.“已”通“矣”,句末语气词。2.“共”通“供”,供给。
3.“说”通“悦”,高兴。 4.“知”通“智”,明智。
5.“反”通“返”,返回。 6.“卒”通“猝”,突然。
7.“还”通“环”,环绕。 8.“振”通“震”。振怖:惧怕。
9.“决”通“诀”,诀别。
10.“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11.“要”通“邀”,邀请。 12.“倍”通“背”,背叛。
13.“蚤”通“早”,尽早。
二、1.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一般引申为请客的主人。
2.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3.古义:离开某地。今义:与“来”相对的动作,离开所在地方到某处去。
4.古义:儿女亲家,有婚姻关系的亲戚。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5.古义:宽容、原谅。今义: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
6.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7.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物质上不富有。
8.古义:大腿。今义: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
9.古义:跑。今义:步行。
10.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
11.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12.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13.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中医医生。
三、1.以:①连词,因为 ②介词,拿、用 ③连词,表顺承 ④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⑤连词,表目的 ⑥介词,把
2.而:①连词,表修饰 ②连词,表修饰 ③连词,表顺承 ④连词,表转折
3.其:①代词,指代“使者” ②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代词,自己的 ④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⑤代词,他的 ⑥代词,他 ⑦代词,那
4.微:①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②暗暗地
5.若:①假如,如果 ②及,比得上 ③似乎,好像
6.鄙:①边邑,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边邑 ②边远的地方 ③目光短浅
7.敝:①谦辞 ②疲惫 ③损害
8.深:①刻毒 ②水深 ③很,非常,十分
9.使:①派遣;使者 ②让;使命
10.见:①被 ②通“现”,露出 ③接见
11.诚:①如果 ②实在
12.顾:①不过,只是 ②回头看 ③拜访 ④难道,反而
13.为:①被 ②发出,成为
14.击:①敲击 ②刺杀
15.如:①比得上 ②到,往 ③按照……办
16.谢:①辞别 ②谢罪,道歉 ③感谢
17.意:①意思 ②意图 ③料想,意料 ④神情
18.举:①用手抬起,擎起 ②发动 ③全
19.故:①老交情 ②所以 ③故意
20.间:①从小路 ②偶尔,有时候 ③夹杂,掺杂
④参与,介入
四、[答案] 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③⑧?
数词用作动词:①
名词做状语:②⑨⑩??
名词用作动词:④?????
动词用作名词:⑤ 形容词用作动词:⑥
形容词用作名词:⑦?
[解析] ①贰:从属二主。②夜:在夜里。③封:使……成为疆界。④军:驻扎、驻军。⑤赐:恩惠。⑥厚:变得雄厚。薄:变得弱小。⑦乏困:缺少、缺乏的东西。⑧阙:使……削减。⑨北:向北。上:向上。?前:走上前。?朝服:穿上朝服。?远:远方。?闻:使……听到。?迟:以……为迟,认为迟。?军:驻军。?目:使眼色。?道:取道。?夜:在夜里。?翼:像翅膀一样。上:向上。善:交好。小:小的方面。活:使……活。从:使……跟从。东:在东面、向东。鄙:以……为边界。盟:结盟。函:用匣子。箕:像箕一样。前:走上前。怪:以……为怪,觉得奇怪。籍:造户籍册或登记。刑:用刑。王:称王。兄:像对待兄长那样。日夜:每日每夜。祖:临行祭路神。间:从小路。
五、判断句:①⑦????
省略句:⑤⑥⑧?????
被动句:⑨ 宾语前置句:④
状语后置句:②③⑩ 定语后置句:?
单元测评(二)B
1.B [解析] A项,氾(Fán),冠(guān);C项,徵(zhǐ),瞋(chēn);D项,共(gōng)。
2.A [解析] B项,斗卮;C项,图穷匕见;D项,鲰生。
3.D [解析] A项,“知”通“智”,“还”通“环”;B项,“倍”通“背”;C项,“要”通“邀”,“振”通“震”。
4.B [解析] B项为意动用法,其他三项均为使动用法。
5.C [解析] A项,“婚姻”:古义,有婚姻关系的亲戚;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B项,“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D项,“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
6.D [解析] 再拜:拜两次,古代隆重的礼节。
7.D [解析] D项,都是代词,代物。A项,用于时间词后,表示……时候;第二个是判断句的标志。B项,第一个是句末语气助词,可译为“呢”;第二个是介词,表被动。C项,第一个译为“于是”,第二个译为“才”。
8.B [解析] 项羽并未察觉出刘邦要逃跑。
9.B [解析] 属:跟随。
10.B [解析] A项,都是第二人称代词“你”;B项,第一个“者”指“……的人”,第二个“者”与“也”连用,表判断;C项,均为句末语气助词,常用在疑问句里;D项,都为介词,“把”。
11.B [解析] 文中是指山的东面。
12.B [解析] 项羽部队陷入沼泽后,被汉军追上,一番厮杀后,逃到东城只剩二十八骑。并不是因为陷入沼泽死了很多人。
13.(1)项羽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责备他的意思,他脱身独自离开,已经回到军营了。”
(2)可是今天最终被困在这里,这是老天要灭亡我,并不是我战不过别人啊。
[参考译文]
项王的军队驻守在垓下,士兵减少,粮食也吃完了,刘邦的军队和诸侯的军队把他们重重包围起来。夜里,听到四面的汉军都唱起楚国的歌,项王于是非常吃惊,说:“汉军把楚人都征服了吗?他们那边楚人为什么这么多呀!”项王于是在夜里起来,在帐中饮酒。有一个美人名叫虞,很受宠爱,常跟随在他身边;有一匹骏马名叫骓,时常骑着它(作战)。这时,项王就悲壮激昂地唱起来,是他自己作的歌:“力量能够拔山啊,气盖世;时运不济啊,骓马也不奔驰。骓马不奔驰啊,将怎么办?虞啊,虞啊,(我)将你怎么安排呢?”项王连唱几遍,虞也应和着一同唱歌。项王流下几行泪。
于是项王就骑上马,部下勇士骑马跟随他的有八百多人。当夜突破包围圈,马不停蹄地向南方而去。到了天明,汉军才发现,派骑兵将领灌婴带五千骑兵追赶项羽。项王渡过淮河,能够跟随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王到了阴陵,迷了路,问一个农夫。农夫欺骗他说“向左走”。(项王和部下)向左走,就陷入了沼泽地。因此汉军追上了他们。项王就又领兵向东走,到了东城,只剩二十八个骑兵。追赶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项王自己估计不能脱身,对他的骑兵说:“我从起兵到现在八年了,亲身参加的战斗有七十多次,抵抗的人被打败了,被攻击的人都臣服了,从来没有打过败仗,因此做了天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