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大冶市还地桥镇教联体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化学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大冶市还地桥镇教联体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化学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9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3-02 15:52: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年春还地桥镇教联体收心考试九年级化学试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N-14 O-16 Na-23 Cl-35.5Zn-65
一、选择题(共13题,共18分。1-8题每题1分,9-13题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中国诗词大会》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下列诗句反映的物质变化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是
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C.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玉林是我家,创城靠大家”。下列做法与该理念不相符的是
A.节日燃放烟花爆竹 B.分类回收垃圾
C.电动车代替燃油车 D.用布袋代替塑料袋购物
3.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了改变
B.压瘪的乒乓球在热水中能鼓起来——温度升高,分子变大
C.端午时节粽飘香——分子不断运动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不同种分子的性质不同
4.规范操作是科学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检验氧气的实验操作中,不合理的是
A.检查气密性 B.加热药品
C.收集氧气 D.检验氧气
5.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蒋争凡教授研究组发现,锰离子是细胞内天然免疫激活剂和警报素。在元素周期表中锰元素的某些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锰原子的原子序数为25 B.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4.94
C.锰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D.锰原子核内有25个中子
6.科学家们在研发太阳能电池和发光二极管材料时发现了一种外形类似奥运五环的分子结构,其结构与石墨烯类似,宽度只有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小的五环标志,命名为“奥林匹克烯”,下列关于“奥林匹克烯”说法正确的是

A.由个原子构成
B.属于金属材料
C.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D.完全燃烧一定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7.“家庭小实验”是指用家庭生活用品进行实验,下列“家庭小实验”不能完成是
A.用食盐水浸泡菜刀除去表面的锈斑
B.用肥皂水区分软水和硬水
C.用电池“锌皮”与食醋反应制氢气
D.相互刻划比较黄铜与铜的硬度大小
8.我国科学家在CO低温氧化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利用四氧化三钴纳米棒,可将汽车尾气中的CO在低温下与氧气反应转化为CO2,示意图如下。下列关于该转化的几点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氧原子数不发生变化
B.反应中CO与O2的质量比为7:4
C.四氧化三钴纳米棒可能是反应的催化剂
D.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没有发生改变,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9.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事实 解释
A 硫在氧气中燃烧比空气中更剧烈 在氧气中接触到氧分子的几率大
B 工业上用空气制取氧气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分子的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C 干冰升华为气体 二氧化碳分子变大
D 稀有气体的性质稳定 其原子已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A.A B.B C.C D.D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存在差异,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B.一氧化碳和氢气均能与氧化铜反应,是因为二者均有还原性
C.过氧化氢和水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二者的分子构成不同
D.金属钠比镁活泼,是因为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镁原子的大
11.运用推理、归纳、类比、对比的方法得出下列结论,其中合理的是( )
A.因为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所以质量不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水和过氧化氢的组成元素相同,则两者的化学性质相同
C.Na+、Mg2+、Cl-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由此得出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
D.过氧化氢溶液加催化剂的反应速率快,说明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
12.如图是化合物M和化合物N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30℃时,M和N的溶解度相等
B.将60℃时N的饱和溶液降温至40℃,有晶体析出
C.M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D.N的饱和溶液在40℃时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13.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其对应实验目的的是
A.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证明CO2密度比空气的大
二、非选择题(共7小题共32分)
14.外出野餐,为了玩的开心,吃得放心,可以带上一些物品。
(1)“净水药片”:一种净化不干净水的药物。可有效消灭细菌等微生物,去除悬浮物。“净水药片”不能除去的水中杂质有 (填序号)。
A.色素 B.微生物 C.钙镁离子 D.细小固体不溶物
(2)“麦片粥”:麦片中含有微量铁粉与胃液中的盐酸反应生成的气体是 (填化学式)。
(3)“自嗨锅”:其中发热包中主要成分是生石灰(还有铝粉、焦炭、活性炭等)。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其发热原理: 。
(4)“卡式炉”:便携式气灶,使用的燃料是液化丁烷气。已知丁烷的化学式是C4H10,请写出丁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15.“远在高空是地球卫士,近在身边是健康杀手。”臭氧(O3)对环境的作用需辩证地认识。臭氧具有极强的氧化性和杀菌性能,臭氧反应后的产物是氧气。臭氧主要存在于15000﹣30000米的高空,能减弱高能量紫外线对地球表面的辐射。
(1)臭氧是无污染的氧化剂的理由是 。
(2)有人提出:你吸入的空气中的某个氧原子可能来自于若干年前恐龙的身体。该说法表达的观点是 (填字母)。
A 分子聚集形成物质,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既不会产生,也不会消失
C 原子内部结构复杂,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3)高空中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有学者认为,制冷剂氟利昂进入高空大气后会产生氯原子(Cl ),引发以下反应:Ⅰ、Cl +O3═ClO +O2 Ⅱ、2ClO ═2Cl +O2,Cl 加快了上述转化过程总反应的速率,但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总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其作用是 ,该转化过程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6.某兴趣小组从含有 FeSO4、CuSO4的废液中回收金属铜和硫酸亚铁晶体,设计了如 图操作方案,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 a 的名称是 ,所得固体 B 的用途有 (写一条);
(2)步骤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步骤②的现象为:固体部分溶解, (补全现象);
(4)溶液 B 中的阳离子为 (填离子符号);
(5)理论上所得到的硫酸亚铁晶体中硫酸亚铁的质量 (填“>”、“<”或“=”) 原废液 中硫酸亚铁的质量。
17.《天工开物》中记载了古代金属的冶炼技术。在锌的冶炼方法中,主要反应之一为
(1)请计算中锌氧元素的质量比 ;
(2)若制得,请计算参加反应的的质量是多少?
18.结合如图所示实验室常用装置回答问题:
(1)仪器的名称为 。
(2)用装置制取氧气时试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用装置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 。
(3)实验室制取时,可将装置改进为装置,其优点是 。
19.M是生活中常见的金属,某校初三(5)、(6)两班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欲探究M与铜、铝的活动性顺序,请你和他们一起进行以下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M、铜、铝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是怎样的
【猜想与假设】
(1)小白同学的猜想是;小马同学的猜想是;你的猜想是 ;
【实验一】小李同学取长短、粗细相同M丝、铜丝、铝丝和编号为、、的3支试管,进行如表的实验(试管中均盛有体积相同、浓度也相同的稀盐酸)
实验操作 M丝插入试管中 铜丝插入试管中 铝丝插入试管中
刚开始的现象 有少量气泡产生 无气泡 无气泡
几分钟后的现象 有少量气泡产生 无气泡 有大量气泡产生
【实验结论】
(2) 同学的猜想正确。
【实验二】同学们取粗细相同,打磨干净的M丝铝丝及相关溶液,又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3)试管乙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试管丙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交流与表达】
(4)同学们经讨论后认为该实验可以优化,去掉试管 填试管编号中的实验,也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20.2023年9月21日,我国“天宫课堂”第四课成功授课。兴趣小组同学对航天员桂海潮演示的“蜡烛球形火焰实验”很好奇,于是一起开展如下探究。

(1)任务一:对比蜡烛火焰各层温度的高低
同学们将一块打磨光亮的铁纱窗置于蜡烛火焰之中(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外焰处的铁纱窗出现红热的环,内焰及焰心处的铁纱窗无明显变化,由此说明 。
(2)任务二:探究蜡烛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
蜡烛在氧气中燃烧有明亮的火焰,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却没有火焰。
【查阅资料】
物质 熔点/℃ 沸点/℃ 燃烧时温度/℃
石蜡 50~70 300~550 约600
铁 1535 2750 约1800
钠 97.8 883 约1400
由上表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 (选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由此推测:钠燃烧时, (选填“有”或“没有”)火焰产生。
(3)任务三:球形火焰之谜
地面上蜡烛的火焰呈锥形,空间站中蜡烛的火焰形状却近似球形。请你找出导致这种差异的可能的原因是 。
试卷第6页,共7页
1.B
【详解】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烈火焚烧生成了新物质氧化钙,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C、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A
【详解】A、节日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有害气体和烟尘,污染环境,做法与该理念不相符;
B、分类回收垃圾,分类处理,回收再利用,能防止环境污染,做法与该理念相符;
C、电动车代替燃油车,减少污染物排放,做法与该理念相符;
D、用布袋代替塑料袋,可以减少白色污染,做法该理念相符。
故选A。
3.B
【详解】A、水通直流电分解,是因为水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大量的氢分子、氧分子分别聚集成氢气、氧气,该事实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不符合题意;
B、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符合题意;
C、端午时节粽飘香,是因为粽子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香味,不符合题意;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不符合题意。故选B。
4.B
【详解】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的方法是将仪器连接好后,将玻璃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用双手握住试管,观察是否有气泡冒出,如有气泡冒出,则气密性良好,正确;
B、加热固体药品,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错误;
C、氧气不易溶于水,可以使用排水法收集,正确;
D、氧气有助燃性,可以把带火星木条放在集气瓶中,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正确。
故选B。
5.D
【详解】A、元素周期表标签左上角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如图锰原子的原子序数为25,选项正确;
B、元素周期表标签最下面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如图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4.94,选项正确;
C、锰元素名称偏旁是“钅”属于金属元素,选项正确;
D、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则中子数是:54.94-25=30,选项错误;
故选:D。
6.D
【详解】A、根据化学式可知,“奥林匹克烯”是由分子构成的,而一个“奥林匹克烯”(C19H12)分子是由19+12=31个原子构成,选项错误;
B、金属材料包括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奥林匹克烯”不属于金属材料,选项错误;
C、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选项错误;
D、“奥林匹克烯”是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属于有机物,故其燃烧后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选项正确;
故选:D
7.A
【详解】A.食盐水是中性物质,它不能和铁锈反应,故不能清洗菜刀表面的铁锈,相反由于食盐中含有的杂质会潮解,菜刀等铁制品表面如果沾有食盐,更容易生锈,故选项A不能完成,符合题意;
B.软水和硬水可以用肥皂水区分,泡沫丰富的是软水,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故B能完成,不符合题意;
C.食醋中含有醋酸,而锌片中含有金属锌,所以它们可以发生反应生成氢气食,故选项C能完成,不符合题意;
D.合金的强度和硬度一般比组成它们的纯金属更高,故铜与黄铜相互刻划,黄铜上无划痕,铜上有划痕,黄铜硬度比铜大,故选项D能完成,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D
【详解】A、因为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原子种类和数目都不变.故A正确;
B、根据化学反应式可知,CO与O2的质量比为7:4,故B正确;
C、反应前后四氧化三钴纳米棒化学性质不发生变化.因为四氧化三钴纳米棒作催化剂.故C正确;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道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量和原子的数目不会改变,但分子的数目是会改变的.故D错误.
故答案:D
9.C
【详解】A、空气中氧气浓度相对较低,硫在氧气中接触到氧分子的几率大,故硫在氧气中燃烧比空气中更剧烈,选项正确;B、工业上用空气制取氧气的过程中,分子的种类没有发生变化,故属于物理变化,选项正确;C、干冰升华为气体,二氧化碳分子间的距离变大,选项错误;D、稀有气体的性质稳定,原因是其原子已达到相对稳定结构,选项正确。故本题选C。
10.D
【详解】A、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存在差异,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A正确;
B、一氧化碳和氢气均能与氧化铜反应,是因为二者均有还原性,B正确;
C、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过氧化氢和水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二者的分子构成不同,C正确;
D、金属钠比镁活泼,是因为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镁原子的小,D不正确。
故选D。
11.D
【详解】A、因为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所以质量不发生改变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故错误;
B、水和过氧化氢属于不同物质,分子结构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相同,故错误;
C、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为8,如Li+最外层就只有2个电子,故错误;
D、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故正确。
故选D。
12.B
【详解】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30℃时,M和N的溶解度相等,故A正确;
B、将60℃时N的饱和溶液降温至40℃,溶解度增大,不会有晶体析出,故B错误;
C、M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C正确;
D、40℃时,N物质的溶解度最大,所以N的饱和溶液在40℃时溶质质量分数最大,故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C
【详解】A、要验证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需要将集气瓶中的氧气消耗完,利用压强的变化,根据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多少来验证氧气的含量,红磷与氧气反应,消耗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瓶内压强变小,水进入集气瓶中的量等于消耗氧气的量,可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正确;B、先将导管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然后用手握住试管,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正确;C、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产生的二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因此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错误;D、蜡烛由下向上依次熄灭,证明CO2密度比空气大,正确。故选C。
14.(1)AC
(2)H2
(3)CaO+H2O=Ca(OH)2
(4)
【详解】(1)“净水药片”可有效消灭细菌等微生物,去除悬浮物,不能去除可溶性杂质,色素,故选:AC。
(2)铁与稀盐酸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所以生成的气体是氢气,故填:H2。
(3)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热,故填:CaO+H2O=Ca(OH)2。
(4)丁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填:。
15. 反应后产物为氧气,不造成污染 B 催化作用
【分析】(1)根据臭氧反应后产物分析回答此题;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回答此题;
(3)根据催化剂性质回答此题;臭氧在氯原子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氧气,据此书写化学方程式。
【详解】(1)根据题目信息可知,臭氧反应后产物为氧气,氧气不是污染物,因此臭氧是无污染的氧化剂;故答案为:反应后产物为氧气,不造成污染。
(2)A、分子不停运动与原子的产生没有关系,选项A错误;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原子不会产物也不会消失,因此吸入空气中的某个氧原子可能来自于若干年前恐龙的身体,说明其身体内部发生化学反应,分子变为原子,进入大气中,形成氧气,选项B正确;
C、原子结构与原子来于没有关系,选项C错误;
故答案为:B。
(3)根据题目信息可知,氯原子符合催化剂的性质,起到催化作用;臭氧在氯原子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氧气,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配平,所以化学方程式为;故答案为:催化作用;。
16.(1) 过滤 作导线(合理即可)
(2)
(3)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4)Fe2+、H+
(5)>
【分析】该实验的目的是回收金属铜和硫酸亚铁晶体,由流程可知,固体B应为铜,则加入的X能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且不引入新金属,而铁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则加入的X为铁,固体A中为铜和过量的铁,而铁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则过滤后,溶液B中的溶质为硫酸亚铁和过量的硫酸。
【详解】(1)由图可知,通过操作a可将固体和液态分离,其名称为过滤;
固体B为铜,铜具有导电性,可作导线。
(2)步骤①为铁和硫酸铜的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步骤②为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则现象为固体部分溶解,有氢气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4)由前面分析可知,溶液B中的溶质为硫酸亚铁和过量的硫酸,则其中的阳离子为Fe2+和H+。
(5)由于步骤①②中均由硫酸亚铁生成,则理论上所得到的硫酸亚铁晶体中硫酸亚铁的质量>原废液中硫酸亚铁的质量。
17.(1)65:16
(2)设一氧化碳的质量为x
参加反应的CO的质量是28kg
【详解】(1)ZnO中锌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2)见答案
18.(1)水槽
(2)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集满
(3)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详解】(1)仪器①是水槽;
(2)A装置制取氧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试管口有棉花,应该是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用D装置(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集满;
(3)在装置C中,固体药品放在多孔隔板上,液体药品从长颈漏斗中加入。反应开始后,关闭开关时,试管中的气体增多,压强增大,把液体压入长颈漏斗,固体和液体分离,反应停止,打开开关时,气体导出,试管中的气体减少,压强减小,液体和固体混合,反应进行。实验室制取CO2时,可将B装置改进为C装置,其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19.(1)M>Al>Cu
(2)小马
(3) M表面有一层红色物质析出 2Al+3CuSO4=Al2(SO4)3+3Cu
(4)丙
【详解】(1)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铝比铜强,M可能最强、也可能最弱、也可能介于二者之间,我的猜想是M>Al>Cu;
(2)根据表格中现象:M、铝能与盐酸反应,活动性都强于氢,相同条件铝与盐酸的反应速率大于M,说明铝的活动性强于M,铜不能盐酸反应,说明铜的活动性弱于氢,从而说明铝的活动性强于M,M的活动性强于铜;小马同学的猜想正确;
(3)①M的活动性比铜强,能够置换硫酸铜溶液中的铜,试管乙中观察到的现象是表面有一层红色物质析出;
②铝的活动性比铜强,铝能够把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置换出来,试管丙中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2Al+3CuSO4=Al2(SO4)3+3Cu;
(4)实验甲证明铝比M强、实验乙能够证明M比铜强,已经可以确定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去掉试管丙的实验,也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20.(1)外焰温度最高
(2) 沸点 有
(3)在地面有重力的作用,燃烧后的热气上升冷气下降形成了浮力对流,因此,蜡烛的火焰呈锥形。而在空间站里,微重力环境几乎消除了这种浮力对流,燃烧后的气体向各个方向运动的趋势相同,因此不管蜡烛的方向朝向哪一个方向,它的火焰都呈近似球形。
【详解】(1)外焰处的铁纱窗出现红热的环,内焰及焰心处的铁纱窗无明显变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
(2)由图可知,石蜡的沸点低于燃烧时的温度,燃烧时有火焰,但铁的沸点温度高于燃烧时的温度,没有火焰,说明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沸点和燃烧时的温度有关;
由于钠的沸点低于燃烧时的温度,则燃烧时有火焰产生。
(3)在地面有重力的作用,燃烧后的热气上升冷气下降形成了浮力对流,因此,蜡烛的火焰呈锥形。而在空间站里,微重力环境几乎消除了这种浮力对流,燃烧后的气体向各个方向运动的趋势相同,因此不管蜡烛的方向朝向哪一个方向,它的火焰都呈近似球形。
答案第6页,共7页
答案第7页,共7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