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2019年4月25日-27日第二届“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时 政 热 点
时 政 热 点
丝绸之路经济带(陆上)
海上丝绸之路
+
一带一路
=
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
习近平主席访问印度尼西亚
“一带一路”犹如两条彩带,把地球上44亿人紧紧连在一起
这是一条开放合作之路!
这是一条和谐包容之路!
这是一条互利共赢之路!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学习目标
1、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到达地区及意义等相关事实。
2、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3、通过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使同学们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宝庙(泰国)
三宝庙(马来西亚)
三宝庙(印尼爪哇岛)
郑和
你知道 这些“三宝庙”是为了纪念谁的吗?
郑和:云南昆阳(今晋宁)人,小名三保,回族,出身于世代穆斯林家庭,又皈依佛教,熟悉伊斯兰教和佛教。从小吃苦耐劳,培养了英勇无畏的气概。本姓马,原在燕王朱棣府当差,后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被赐郑姓,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
中国航海日
2005年7月11日是举世闻名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家决定把每年的7月11日定为航海日,7月11日成为中国“航海日”的生日。
郑和下西洋的“西洋”,指的是今天的什么地方?
西洋: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印度洋及沿岸一带。
西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形势的转好,眼光开始移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明朝声威,进一步建立完整的朝贡体系。
材料二: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
一、郑和下西洋
思考: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目的)
材料三:郑和所率船队,满载着中国的优质丝绸,精美瓷器等,这些物品有的用于贸易,互通有无。
1、目的:
(1)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2)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时 间
出发地点
次 数
规 模
人 数
到达范围
1405--1433年
刘家港
先后7次
大船62艘(连小船共有200艘)最大的海船44丈,宽18丈
每次出海2万多人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时间长
次数多
规模大
人数多
范围广
新知新讲
西 洋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刘家港
红海沿岸
非洲东海岸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大号宝船 长151.8米 宽61.6米
郑和7次远航,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余艘。其中最大的海船可乘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海船。郑和的船队有严整的编队,船只分工明确,分别承担载人、载货、运粮、装淡水等任务,还有战船护航。仅首次下西洋时,就有27 000多人,其中有使臣、官兵、航海技术人员、财物人员、宗教人士、翻译、医生、厨师、
工匠等。郑和的船队采用
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
洋航行技术,能够准确地
测定航区、航线和船位,
有效地利用季风、海流进
行航行。
相关史事
明《武备志》载郑和航海图局部
1、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远航比较表
120吨
100吨
50吨
长24、5米
宽6米
大号宝船
长151、8米
宽61、6米
船只大小
4艘
17艘
大号宝船62艘(共百余艘)
船数
160人
1000-1500人
27800人
人数
1次
4次
7次
次数
1497-1498年
1492-1504年
1405-1433年
时间
绕过非洲南
端到达印度
到达美洲
下西洋
地点
达·伽马
哥伦布
郑和
姓名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探究学习:
(2)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3)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
——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影响:(1)地位: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郑和下西洋所费约在白银600万两,相当于当时国库年支出的两倍。而建造和修补一艘船平均需要1600两银子,每次出航平均需船260多艘,仅造修费用就需要几十万两银子。
4、消极影响:七次远航属于馈赠性贸易,不计经济利益,给明政府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不可能长久。
郑和从小能吃苦耐劳,培养了英雄无畏的气概。
宋元以来我国的造船业发达,能造出巨大的海船。
郑和远航为什么能取得成功?他们说的对吗?请说明理由。
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造船技术的发达;
指南针在远洋航海中的广泛运用;
客观
主观
是郑和个人吃苦耐劳的英雄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原 因
2、郑和成功下西洋给我们有什么启示?
①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才能在外交中占据主动权。
②科技发达,有杰出的人才,有富于团结协作精神的团队
③对外开放,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友好关系,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经济往来。
④学好外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自信心,为将来参与国际竞争作好准备
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
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
二、戚继光抗倭
1、含义: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称为倭寇。
2、战况:
明朝派年轻将领 到东南沿海抗倭, 年,率“ ”在 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的倭患;然后进入福建、广东和其他将领一起协同作战,使 基本解除。
东南沿海的倭患
1561
戚家军
戚继光
台州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这句话体现了戚继光的什么高尚品德?
1、表达了戚继光抗倭的决心,拯救百姓于水火,并不是追求个人功名;
2、他志向远大,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高尚品质。
鸳鸯阵
3、评价: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连环画《抗倭英雄戚继光》
4.分组讨论:戚继光取得胜利的原因。
1、获得明朝政府的大力支持。
2、戚继光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治军严明。
3、得到沿海一带广大人民的支持。
4、战争的性质是正义反侵略的战争。
七子之歌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三、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
1553年,一队葡萄牙商船借口在海上遇到风浪,请求到濠镜(即今日澳门)晾晒“水湿贡物”,广东官员接受贿银500两,允之。葡萄牙人得以上岸,自此入住、盘踞澳门。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葡萄牙殖民者诱逼清政府于1887年签订了不平等的中葡《和好通商条约》,将澳门置于葡萄牙的“永居、管理”之下。
1987年4月13日,中葡两国政府签订了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澳门回归
巩固提高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到祖国怀抱
明朝的对外关系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郑和七下西洋
明中后期—国势衰落—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攫取澳 门的居住权
交往
冲突
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由强盛逐渐转向衰弱了 。
课堂总结
思考:明朝的对外关系前后有什么变化?从明朝对外关系的演变过程中,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①国家实力决定外交关系,应当积极增强国家实力。
②要重视国防建设,加强海防,建设海军。
由友好交往演变成对外冲突和战争
1.明成祖时期,七下西洋的是( )
A.蔡伦 B.毕升 C.郑和 D.郑成功
3.“以和为贵”、“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古代对外开放中体现这一优良传统的是( )
①丝绸之路 ②鉴真东渡 ③郑和下西洋 ④戚继光抗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A
C
学以致用
C
2.“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荡平倭寇,实现“海波平”的英雄人物是 ( )
A.岳飞 B.郑成功 C.戚继光 D.邓世昌
建设“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为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国的对外交往史历经荣辱兴衰,见证了民族复兴之历程。
材料一 :丝绸之路于西汉开通,当时以陆路为主;唐朝时,对外交往活跃,丝绸之路水路并重,全面繁荣;明初,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其中最为壮观的,要数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
材料二 :15世纪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郑和七下西洋,没有侵略和掠夺,只有友谊交往和馈赠,是名副其实的和平与友谊之旅……数百年来,东南亚各国各种郑和庙宇香火旺盛,各种遗迹经久不损,各种传说历久不衰。
学以致用
阅读以下材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了什么地方?有何主要目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前提。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为了加强与海外的联系,宣扬国威。
明朝前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3)郑和下西洋对我们今天国家的发展有什么启示?
国家的发展需要有强大的国力支撑;
应该发展平等互利的经贸关系;
要加强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
要抓住机遇,开拓创新。
学以致用
请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