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桃花源记
基础通关
一、课内建构
1.给加着重号的字词注音。
落英缤纷( ) 俨( )然 阡陌( )
黄发垂髫( ) 间( )隔 叹惋( )
语( )云 既( )出 诣( )太守
遂( )迷 刘子骥( )
2.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实词。
(1)缘溪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落英缤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渔人甚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才通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阡陌交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具答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便要还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咸来问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此中人语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便扶向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诣太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欣然规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1)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选项中没有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A.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D.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5.下列选项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
B.复前行。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处处志之。
6.下列对课文的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课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发现桃源、做客桃源、离开桃源、再访桃源的过程。
B.课文第三段描述桃源人招待客人的细节,突出桃源人真诚淳朴、热情好客的民风。
C.课文结尾写刘子骥“欣然规往”,由此可以看出,此文记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D.课文描述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也暗含对黑暗现实的批判。
7.名句默写。
(1)学诗如探桃花源,由“初极狭”,方能到“___________”。
(2)《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优美的自然景色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古诗文,我们可以感慨于桃花源“___________,鸡犬相闻”的安宁祥和。
二、课外提升
8.某同学根据“陶渊明相关文学知识表”进行了一些推测,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作品名称 创作时间/历史背景 作者经历/创作背景
《归去来兮辞》 写于义熙元年 (公元405年) 郡里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诗人束带迎接,他不愿意,随即辞官归田
《归园 田居》 写于义熙二年 (公元406年) 405年,诗人辞官后,开始过隐居生活。《归园田居》第一首即写于辞官之后的第二年春天
《饮酒》 大约作于公元417年 归田后的第十二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诗人借酒为题,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
《桃花 源记》 大约作于公元421年 朝政混乱,官场腐败,社会动荡不安。诗人无法改变现状,只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
A.梳理创作时间及历史背景后,可以推测诗人陶渊明的创作高峰是在辞官归隐之后。
B.阅读作者的经历、感知作品名称后,可以推测陶渊明长期隐居田园,其作品内容也大多与山水田园有关。
C.依据作品名称,结合作者的经历,推测出陶渊明的诗歌很多都是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D.梳理作者的经历,发现陶渊明性格刚强。在《桃花源记》中,他虚构了一个与当时的污浊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强烈地抨击了当时的统治者。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桃 花 溪①
【唐】张 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②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释】①据孙洙《唐诗三百首》介绍,此诗为盛唐时期张旭受陶渊明《桃花源记》启发而作。②矶:水边突出的岩石。
此诗与《桃花源记》的主旨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突破
一、课内建构
10.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后来寻找桃花源时“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
A.暗示桃花源是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构的产物。
B.暗示通往桃花源的路曲折而遥远。
C.暗示庸俗的人是无法进入美好境界的。
D.暗示桃花源已经绝迹了,无法寻觅。
1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世外桃源”出自《桃花源记》,已成为理想境界的代名词,也用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的地方。
B.《桃花源记》的“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人记事,也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C.陶渊明,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和《饮酒》组诗等。
D.古人对年龄的称呼,大多与头发有关,除了《桃花源记》中学习的“黄发垂髫”外,还有总角、束发、及笄、若冠、而立等。
12.下列对《桃花源记》的相关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误入桃花源的渔人惊异地看到,这里土地肥美,生活和乐,没有压迫,没有纷争,老幼幸福愉快,人人融洽友好,这完全是中国农耕文明时代“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可以推知,他们感叹的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和逃脱了外界的纷争与祸乱。
C.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了它的似有似无,寻觅而不可得,反映了他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表达了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D.这篇课文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记叙层次清楚,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语言简洁平易,朴实自然。
二、课外提升
阅读语段,回答13—16题。(14分)
【甲】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①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②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③,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④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选自元结⑤《右溪记》)
【注释】①道州:州名。②营溪:河流名。③人间:与前文“山野”对应,指有居民的地方。④俾(bǐ):使。⑤元结:唐代文学家,曾两度出任道州刺史,后因不爱官场生活而弃官归田。
【乙文参考译文】
从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这条小溪向南流几十步远,汇入营溪。溪水拍打着两岸,岸边全是一些奇石,(这些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不能够用言语形容(它们的美妙)。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
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间田野,就是很适合避世隐居的人和隐士居住的;如果它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都会城镇(市民游览)的胜地、仁者休憩的园林。但是自从道州成为州的治所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它);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它(景色秀丽但无人知晓)而惋惜。于是进行疏导开通,清除掉杂乱的草木,建起了亭阁,栽上了松树、桂树,又种植了鲜花香草,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因为溪水在道州城的右面,便命名为“右溪”。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诉后来人。
13.填写下列表格。(2分)
词语 古义 今义
妻子 ①________________ 对已婚男子配偶的称呼
绝境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② _______________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甲文中的画线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甲、乙两文都是写景游记作品,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却不一样,请简要概括其不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达标
17.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其实古今中外对于最高的社会理想,都有着自己的见解。请结合下面几句话,从某一方面对“中国梦”的美好风貌进行想象,并用文字把它描写出来。100字左右。(10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 梁惠王上》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墨子 尚贤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2.(1)沿着,顺着。(2)繁多的样子(3)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4)仅仅,只 (5)类 (6)田间小路 (7)详细
(8)同“邀”,邀请 (9)全,都 (10)妻子儿女
(11)告诉 (12)不值得,不必 (13)沿着,顺着
(14)拜访 (15)打算,计划
3.(1)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2)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戴,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3)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4.C
5.C
6.C
7.(1)豁然开朗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阡陌交通
8.D
9.示例一:相同。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示例二:不同。《桃花源记》表达了历经战乱的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桃花溪》的作者身处盛唐,是借《桃花源记》所传达的意趣来表达自己更高的生活旨趣与审美追求。
10.A
11.D
12.B
13.
14.(1)(渔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
(2)但是自从道州成为州的治所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它);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它(景色秀丽但无人知晓)而惋惜!
15.“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反映出桃花源人在桃花源里与世隔绝、安然自足的生活状态。
16.《桃花源记》表达了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右溪记》写右溪因无人赏爱而芜秽冷落,作者借此寄托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慨,以及因坎坷遭遇而爱惜人才的情怀。
17.示例:自然环境优美,处处青山绿水,再也没有恼人的雾霾与刺耳的噪声。人们都能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让自己的才能充分发挥,安居乐业。人与人互相关爱,都把对方视作自己的亲人。科技高度发达,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与舒适。祖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在国际社会上日渐彰显出大国地位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