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件(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件(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6.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02 17:11: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辽、宋、西夏的并立, 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与和,理解这一时期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
核心素养目标
史料实证:了解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和政权的建立。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知道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的基本史实,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唯物史观:分析澶渊之盟对民族和平与发展起到的作用,能够正确评价澶渊之盟。
家国情怀: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互相影响与交融,它们都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导入新课
思考 :与唐朝前期相比,北宋的版图有什么变化?
唐朝前期疆域图(669年)
北宋形势图(1111年)
北宋时期“贵羊贱猪”成为社会饮食风尚,羊肉地位突出。到神宗时期,宫廷每年食用羊肉高达四十三万斤之多。北宋东京市场上以羊肉为原料的菜肴有“旋煎羊”、“批切羊头”、“软羊”等数种。
——《北宋东京饮食文化研究》
01、契丹族与党项族
(一).契丹族
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紧密。
中原汉人避乱契丹族区,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 和生活方式。
契丹已有农耕、冶铁、纺织等产业,开始建造房屋、城邑。
时期
唐朝末年
9世纪末期
(五代十国时期)
隋唐
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tián)猎是生涯。
——(宋)苏颂《契丹帐》
契丹族原为鲜卑族的一支,居住在辽河上游一带,以游牧和渔猎生活为主。
社会发展:从游牧到定居
1.契丹族的崛起
国名:
建立者:
时间:
定都:
契丹(辽)
耶律阿保机(辽太祖)
上京临潢府
10世纪初(916)
2.契丹(辽)的建立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形势图
辽上京遗址
3、治国措施:
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契丹文字
契丹货币
唐货币
契丹鸡冠壶
(二).党项族
北宋初年,党项族仍向北宋称臣。后因宋削减藩镇兵权,引起李氏不满,准备自立门户。
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定都兴庆府(今银川)。
党项族是羌族的一个分支,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主要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唐朝时社会生产有所发展,后投降唐朝,被赐李姓。
李元昊
1003—1048年
西夏王陵
元昊建国并非偶然,而是有它历史的必然性,这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清楚地看出。首先,西夏国的建立,正是适应其统治境内各番族部落强烈要求“立文法”,建立国家的愿望的。第二,西夏国的产生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发展的产物。第三,累世经营的基础。第四,西夏的立国是西北地区长期民族大冲突、大融合的结果。第五,具备立国的外部条件。
——李蔚《关于元昊若干问题的探讨》
阅读材料并结合书本知识,概括党项族立国的基本条件。
经济的发展,部族统一和立国愿望的强化,民族交融的不断加深。
元昊命大臣野利仁荣创制西夏文字。三年始成,共五千余字,形体方整,笔画繁冗,结构仿汉字,又有其独特之处。
治国措施:元昊仿效唐宋制度,
①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
②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
③创制了西夏文字。
西夏文字
西夏符牌
西夏货币
整理辽、北宋与西夏政权的相关信息,试着分析他们间的关系。
西夏贡米
西夏“兽面瓦当”
方面 耶律阿保机改革 元昊改革
政治
经济
文化
仿唐宋制度,订本国制度
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
创制文字
契丹和党项两个少数民族政权改革的相似之处有哪些?效果如何?
改革过程中,两个民族均全方面的学习先进的汉族文化,促进了政权的发展,国力的增强。
任用汉人为官
发展农业
创制文字
政权名称 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10世纪初
耶律阿保机
契丹族
上京临潢府
北宋
960年
赵匡胤
汉族
开封(东京)
西夏
11世纪前期
元昊
党项族
兴庆府
1.(2023·湖南怀化·统考中考真题)契丹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民族之一。契丹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下列哪一政权是由契丹人建立的( )
A.西夏 B.辽 C.金 D.元
2.(2023·山东东营·统考中考真题)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A.契丹族—阿骨打—辽 B.女真族—阿保机—金
C.党项族—元昊—西夏 D.蒙古族—铁木真—元
B
链接中考
C
02、辽与北宋的和战
燕蓟之地,有松亭关、古北口、居庸关为中原险要,以隔阂匈奴不敢南下,而历代帝王尚皆极意防守,未尝轻视。自晋祖弃全燕之地,北方关险,尽属契丹。契丹之来,荡然无阻——【宋】富弼
燕云十六州,也叫“幽云十六州”“幽蓟十六州”,是五代后唐将领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十六州的总称,大致相当于今北京、天津及河北、山西北部一带。燕指幽州,云指云州。后唐将领石敬瑭,以割地为条件,借助契丹兵力,当上了皇帝,将幽云十六州割给契丹。
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后晋高祖石敬瑭
燕云十六州
1.背景:
宋太祖(960-976)
保持友好关系
互通使节
宋太宗(976-997)
占领燕云,冲突加剧
攻辽失败,对辽防御
宋真宗(997-1022)
澶州之战
宋辽议和
①为何宋太祖时期与辽保持友好关系?
②为何宋太宗时期对辽政策发生了变化?
南方基本实现了统一
政权建立,实力不足。
辽的强大
③面对辽的大举进攻,宋朝的对策?
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
真宗御驾亲征
将士士气大振
打退辽军
阅读教材,提取宋代三位皇帝处理宋辽关系的方式。
宋真宗
(968—1022)
结合课本归纳辽与北宋关系的变化?
澶渊之战
辽军兵临澶州城
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
宋军士气大振,辽军大败
宋辽议和,双方签订《澶渊之盟》
盟约内容
1.双方约为兄弟之国。
2.双方撤军,各守疆界。
3.宋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4.在边境开设榷场(贸易市场),开展互市贸易。
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内容:
影响:
时间:
1005年
澶渊之盟开启了辽与北宋长期和平的局面。
澶渊之盟是辽与北宋在双方力量相对均衡的条件下互相妥协的产物
澶渊之盟
澶州之战胜利,北宋为何还要议和?结合材料客观评价。
材料一 北方的强敌,一时既无法驱除,而建都开封,尤使宋室处一极不利的形势下,藩篱尽撤,本根无庇。这一层,宋人未尝不知,然而客观的条件,使他们无法改计。大河北岸的敌骑,长驱南下,更没有天然的屏障,三四天即到黄河边上,而开封则是豁露在黄河南岸的一个平坦而低洼的所在。所以一到真宗时,边事偶一紧张,便发生根本动摇。幸而寇准主亲征,始得有澶渊之盟。然而到底是一个孤注一掷的险计。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宋太宗认为) 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宋]李泰《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
——齐涛主编《中国政治通史》
材料四 1008年,北宋使臣路振出使辽国,回国后撰写了《乘轺录》献给宋真宗,此书记述他在辽国的见闻,其中提到1007年始建的辽中京,总体布局“状如京师”。
宋朝在以屈辱换取苟安。此后长时间内,宋辽之间不再有大的战事。——范文澜《中国通史》
此后,辽宋作为兄弟国,宋岁书辽银十万两
——钱穆《国史大纲》
辽朝不仅改变了长期对宋作战带来的财力、物力的巨大消耗,而且每年还可从宋方得到大量岁币,财政状况得到重大改善,人民也能安居乐业,生产发展。——白寿彝《中国通史》
多角度评价澶渊之盟
它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给宋辽两国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战胜却要给辽岁币,这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但它使北宋获得了相对安定的发展环境。
对北宋来说
对辽来说
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军安然脱险,还使辽朝得到了大量岁币,财政状况得到极大改善,生产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 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
宋辽输出商品对比表

北宋
马 羊
骆驼
茶叶 书籍
瓷器 丝绸
经济发展
文化交流
民族交融
澶渊之盟的影响
辽国公主墓 鎏金高翅银冠
辽国公主墓 木围棋
道教 元始天尊
(两族)相安既久……(辽人)逐渐变成了广义的中华民族。——姚从吾
1.(2023·湖南邵阳·统考中考真题)哈佛大学教授艾利森说,我也从中国智慧中学到很多经验,比如1005年的澶渊之盟,交战双方提出,我们不能够打败对方,但可以商讨一个条约,形成对抗的伙伴关系,在一些领域里激烈敌对,但在另外一些领域内结为伙伴。艾利森对澶渊之盟的叙述( )
A.比较符合历史史实 B.完全违背历史真相
C.是研究澶渊之盟的重要史料 D.属于恶意诋毁中国的言论
2.(2023·四川眉山·统考中考真题)北宋与辽、西夏既发生对峙战争,又一直进行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在榷场,官府和商人交换各种商品,且数量很大。这种态势( )
A.源于辽夏夺取宋朝土地人口 B.使辽宋夏处于长期战争状态
C.加深彼此了解促进民族交融 D.表明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
A
链接中考
C
03、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背景
材料一:元昊称帝后,先后与北宋进行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之战。——《宋史新论》
元昊称帝后,多次率军队进攻北宋
连年的战争使西夏受到很大损失,人民处于困苦之中。
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重新开放边境贸易市场。
北宋
西夏
称臣
岁币
后来西夏为什么与北宋议和?
宋夏和约的内容是什么?
2.宋夏和谈
材料一:1044年宋夏双方订立和议,和议规定:西夏元昊向北宋称臣,但北宋每年给西夏岁币绢15万匹、7万两银和3万斤茶叶,北宋付出岁币成为“君”,保一方“国泰民安”。
材料二:《宋史》载:"西夏自景德四年,始于保安军地置榷场,以缯帛、罗绮等易驼马、牛羊、玉等,以香药、姜桂等易蜜蜡、毛褐、羱羚角、柴胡、红花、翎毛等。"
庆历四年(1044年),宋夏重订和约,规定: 元昊取消帝号,仍由宋朝册封为夏国主;北宋每年给西夏银7.2万两、绢15.3万匹、茶3万斤;重开保安军和高平寨榷场,恢复民间商贩往来。西夏的青白盐和汉族的茶、布、谷物在市场流通,汉族先进文化传入西夏,西夏的歌舞也传到内地。在此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宋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建设和开发边疆地区。
——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下册)
(元昊临终遗命)宜附中国(指宋朝)……顺中国则子孙安宁。
——戴锡章《西夏纪》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夏为何愿意与北宋议和?宋夏和议的历史影响有哪些?
西夏立国时间短,人力和物力有限,经济结构单一且经济实力相对落后;
与宋和睦相处为西夏既定政策。
维护了和平稳定的边境环境;
促进了西夏社会经济的发展;
推动了宋夏之间的文化交流;
深化了民族交融;
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北宋的财政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
960年
西夏归附北宋
1038年
西夏独立,
北宋发动对西夏的战争
1040年
西夏首领元昊发动对北宋的战争
1044年
“宋夏和议”
916年
辽建立
960年
北宋建立
1005年
“澶渊之盟”
1125年
金灭辽
战:45年
和:120年
和:78年
战:6年
北宋与西夏
榷场贸易兴盛
如何看待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如何正确看待北宋与辽和西夏的和战关系?
宋与辽、西夏之间有战有和,但和平交往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和平环境对社会经济而言,避免了战争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的破坏,促进了我国偏远地区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和战关系对民众生活而言,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北宋民众的赋税负担;另一方面,使边境民众生活环境相对安定,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
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使北宋与辽、西夏之间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局面。
对社会经济而言,避免了战争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的破坏,促进了我国边远地区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对于民众生活而言,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众的赋税负担;
另一方面,使民众生活环境相对安定,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中华民族的历史,由各族人民共同书写,共同创造!
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开设的贸易场所。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
边界贸易的往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
拓展延伸:民族交流和融合的五种方式
(1)民族迁徙(魏晋南北朝时期)
(2)战争(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隋唐时期)
(4)友好往来(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
(3)汉化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5)并立对峙(辽、西夏与北宋;金、蒙古与南宋)
1.(2023·广东深圳·中考真题)北宋时期,政府乐于见到人们的鉴赏喜好从贵金属转向陶瓷,这一转变有利于金属货币的流通,并向少数民族政权换取和平。可见政府支持这一转变的主要意图是( )
A.引导贵族生活方式的转变 B.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C.提倡节俭以保持士人清廉 D.促进经济发展和支付岁币
2.(2023·湖北黄石·统考中考真题)“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这是古代史书中对榷场的描述,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榷场的存在( )
A.使民族间长期争战不休 B.使民族间完全消除隔阂
C.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 D.消除了民族间经济差距
D
链接中考
C
课堂小结
西夏(党项)
辽(契丹)
建立时间: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
都城:汴京
建立时间:1038年
建立者:元昊
都城:兴庆
建立时间:916年
建立者:耶律阿保机
都城:上京
碰撞中的融合
1044年
订立和议
1005年
澶渊之盟
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