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5课 无言之美(第1课时)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
搜集一些美术图片,欣赏一些音乐作品或者雕塑作品,体会含蓄不露的艺术创作手法。
一、自主学习
1.走近作者。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2.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和解释词语。
意蕴( ) 瞬息万变( )
譬如( ) 怆然( )
信手拈来( )
铢两悉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旷神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轻描淡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不忍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惟妙惟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
1.把握作者观点,梳理论证思路。
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明确作者的观点。
2.理解“无言之美”。
(1)作者认为要理解“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2)作者为什么说“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先找到这句话在文中的位置,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条梳理原因。)
(3)如何理解“美术作品不能说谎”这一观点?(“不能说谎”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它包含几层含义?)
(4)如何理解“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这句话的含义?(文字语言为什么“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
(5)在作者看来,摄影家和美术家的创作有什么不同?(找出文中对两者的表述,结合自己的认识,分析不同点。)
(6)“无言”的“言”在文学作品中指的是语言文字,那么在绘画和音乐中分别指的是什么呢?(阅读相关语段,结合自己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
(7)为什么音乐也要讲究“无言之美”?(音乐的“无言”指的是什么?结合文中的相关例子进行思考。)
(8)为什么作者认为雕刻塑像“含蓄不露”也是无言之美呢?(阅读相关语段,结合作者对“含蓄”和“流露”的表述进行思考。)
(9)请结合全文,阐释“无言之美”的内涵。(“无言”的“言”是什么意思?是否消除一切“言”就是最美的?)
第15课 无言之美(第2课时)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1.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其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2.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
3.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合作探究
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样写的好处。(先自主找出相应语段并进行分析,思考:这些论证方法对表现作者的观点有怎样的作用?)
2.课文在论证文学作品中的无言之美时,分别从抒情和写景两方面进行了举例论证,但写景方面的事例并不是很多,请再举一例并加以分析说明。(作者在论述文学作品部分主要举了哪些例子?这些例子有什么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再举一例。)
3.以曾经学过的一篇课文或读过的一篇诗文为例,说说你从中体会到的无言之美。(应结合所举例子说说其中的“无言之美”体现在什么地方。)
4.培根在《谈读书》中告诫我们:“不可尽信书上所言……”阅读任何作品的时候,脑子里都要想着问一下:作者这样说是否准确?是否有根据?只有这样清醒着读,读书时才不会被作者所左右,保持独立的判断。《无言之美》是作者的第一篇美学论文,从观点到论述也许有不完善的地方。尝试着质疑:文中哪些观点你觉得有疑问?哪些论述你觉得有漏洞?(先小组讨论,然后在全班分享讨论结果。)
学习目标
课前学习任务
课堂学习任务
本课小结
学习目标
课堂学习任务
本课小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0张PPT)
语文部编版 九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第15课 无言之美
朱光潜
朱
光
潜
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有时会说这样一句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各种精彩文章评论中我们也经常看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点评,何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言不及义”“言不尽意”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朱光潜先生的《无言之美》来品味一下:什么是“无言之美”?“无言”到底指什么?它又美在何处?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把握作者观点,了解艺术品“无言之美”的内涵。
2.学习文章结合具体实例阐述观点的写作手法。
3.体会艺术品的含蓄美,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01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一直寻求中西美学的融合,他的《诗论》一书,就是试图用西方的美学来研究中国的古典诗歌,找出其中的规律。他的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其《西方美学史》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关于西方美学史的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
写作背景
五四运动爆发后,朱光潜从《新青年》杂志上看到提倡白话文的主张,深受震撼,毅然放弃文言文,用白话文发表了不少文章,表达自己对治学和学术研究等的看法。《无言之美》是朱光潜1924年在春晖中学任教期间用白话文发表的美学处女作。
知识链接
回顾了解文艺论文的阅读策略
首先,要在作者专业研究领域中把握文中的核心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
其次,梳理全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论述思路。
最后,要注意分析文中所举实例。这些实例除论证作者观点之外,更是作者对专业问题进行研究的思路和过程的呈现,融入了作者对相关专业问题的深刻认知。
预习检查
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意蕴( ) 缥缈( ) 譬如( )
颦( ) 娥眉( ) 寂寥( )
宏壮( ) 谚语( ) 顷刻( )
擒住( ) 铢两悉称( )
心旷神怡( ) 惟妙惟肖( )
栩栩如生( ) 信手拈来( )
yùn
liáo
miǎo
pì
pín
é
hónɡ
yàn
qǐnɡ
qín
zhū
yí
xiào
xǔ
niān
预习检查
读准下列多音字
( )尽美尽善
( )尽管
( )挣扎
( )扎实
( )捆扎
( )铢两悉称
( )称呼
扎
称
尽
( )惟妙惟肖
( )姓肖
肖
zhá
zhā
zā
chèn
chēnɡ
jìn
jǐn
xiào
xiāo
预习检查
理解并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意蕴:内在的意义,含义。
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铢两悉称: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目不忍睹:形容景象十分凄惨,使人不忍心看。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
轻描淡写: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谈问题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栩栩如生: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
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
闲情逸致:闲适的情致。
预习检查
近义词辨析
词 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同 都形容非常逼真。 异 强调的是形似,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 强调的是神似,形容形象逼真,宛如活的一样。多指艺术作品。
例 ①小弟弟学起猴子来,抓耳挠腮,挤眉弄眼,真是惟妙惟肖。 ②石壁上雕刻的龙,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整体感知
点我放课文朗读
听读课文,思考:本文分为哪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
第一部分(第1~2段),话题导入:引用孔子的事例,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研究的角度。
第二部分(第3~6段),提出问题:提出本文要解决的问题——言能不能完全达意,言有没有必要完全达意。
第三部分(第7~12段),分析问题:列举图画、文学、音乐和雕塑的实例,论证言不能完全达意,也没有必要完全达意。
第四部分(第13段),得出结论:总结上文,得出结论——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
课文标题是“无言之美”,作者是在美学专业领域来谈这一观点的。“无言”的言,并不专指语言文字,而是包含一切艺术所用的“语言”,如绘画的线条、色彩,音乐的曲调、旋律等。“无言”也不是说不用语言来表现,而是注重含蓄,避免直露,以引发读者想象,体会更做妙、更深广的内容。“无言之美”,即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天越深越真切。
文章标题体现了作者的观点。在论证的基础上,文章的末尾对“无言之美”的含义进行了具体阐释。
合作探究
2.自读课文,理解文中核心概念及各概念之间的关系
(1)在第2 段中,作者说要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无言的意蕴。其中的“美术”是什么意思?请结合文中注释解说。
课文开头通过引用孔子的话引出“无言”话题。接着,作者提出从美术观点探讨“无言”。课文中的“美术”不是日常生活所说的“画画”之义,而是美学领域中的一个专业概念,是具有美学意义的活动及其产物,如绘画、雕塑、建筑、文学、音乐、舞蹈等。
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而审美活动是一种以人的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
“美术”这一专业术语来自法国,朱光潜先生曾在法国留学,受法国美学思想影响较大。《诗论》就是他用西方美学研究中国 的古典诗歌,寻求中国古典诗歌规律的一部专著。
(2)“言”在文学作品中好理解,就是指语言文字,那么在绘画、音乐、雕塑中“言”又指什么呢?
“言”,在文学作品中,指语言文字,那么在其他的艺术门类中,则指其他的表现符号,如美术中的线条和色彩、摄影中的图像、雕塑中的形体、音乐中的音符和音调等符号。
(3)文中“意”的含义是什么?
“意”指的是在各个艺术门类中人通过各种“言”的形式所要抒发的情感和表达的思想。
合作探究
2.自读课文,理解文中核心概念及各概念之间的关系
合作探究
(4)阅读第7-12 段,分别概括在绘画、文学、音乐、雕塑这四种美术类型中“无言之美”的含义。
提示:借助旁批阅读,并写出四种美术类型中“无言之美”的含义。
含义一:不如相片一样“和自然逼真”,反而美得多(绘画);
含义二:言不尽意(诗歌);
含义三:此时无声胜有声(音乐);
含义四: 含落不露(雕塑)。
2.自读课文,理解文中核心概念及各概念之间的关系
合作探究
“无言”的“言”,并不专指语言文字,而是包含一切艺术所用的“语言”。“无言”也不是不用语言来表现,而是注重含蓄,避免直露,以引发读者想象的参与,体会更微妙、更深广的内容,让读者体会到更浓厚、更难忘的美感,这就是“无言之美”。
(5)请结合全文,阐释“无言之美”的内涵。
2.自读课文,理解文中核心概念及各概念之间的关系
合作探究
借助旁批,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1.阅读第一二段,说说文章开头第一段有何作用?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合作探究
2.阅读第3---6自然段,分析“言”与“意”的关系。
通常意义:言<意
文学力求:言=意
提出问题:言≠意
言
固定的
有迹象的散碎的
有限的
意
瞬息万变
缥缈无踪
混整的
无限的
一切美术作品“非唯不能,而且不必”去追求百分百的“以言达意”
合作探究
3.谈谈你对第七段的理解。
文字语言有其局限性,只能尽量表现情绪意旨,不能完全传达。即使没有此局限性,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也并非文学的追求。文学作品在很多时候追求辞约而义丰,含蓄而不直露。这样会给读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美感更浓厚印象更深刻。
合作探究
4.第八段论证什么观点?
第八段把照相与图画比较,意在阐明美术家不“和自然逼真”的图画较摄影家的相片所引起的美感更浓厚,所发生的印象更深刻。即“留白”的达“意”效果更好。
5.第九段论证什么观点?
第九段列举《论语》及古诗词中的语句,证明文学上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合作探究
6.第十段论证什么观点?
引白居易和济慈对音乐的感悟,佐证言(声)不必尽意,无言(声)之美胜过有言(声)之美。
7.第十一段论证什么观点?
以希腊著名雕刻《拉奥孔》为例,说明雕刻的无言之美——含蓄胜过流露。
合作探究
8.结尾段的作用是什么?
总结上文,得出结论: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9.用思维导图理顺本文的论证思路。
无言之美
引出话题:引用孔子的话引出“无言”话题
分析问题
得出结论:言越少,美感越大越深越真切
文学:言不必尽意
雕塑:含蓄不露
欣赏艺术
感受无言
音乐:无声胜有声
绘画:不必和实物完全一致
提出问题:“言”和“意”的关系
02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欢迎回到《无言之美》的课堂。上一节课,我们深入理解了“无言之美”的核心理念。今天,我们将进一步探索朱光潜先生如何精妙地运用论证方法来阐述这一观点。我们将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实践文中的理论方法,并勇敢地提出质疑,进行批判性阅读。让我们一同踏上这场思想的旅程,感受“无言之美”的无穷魅力,并挑战我们的思维边界!
合作探究
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1).分析“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的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把“以言达意”比作“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以言达意的效果——只能得其近似,论证了“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的观点,使读者更易理解。
合作探究
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2).分析“譬如有一个荒村或任何物体,摄影家把它照一幅相,美术家把它画一幅图。”的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以美术作品中的相片和图画为例,证明美术作品没有逼真表现,效果更好。
合作探究
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3).作者举《论语》中和古诗词中的例子,目的是什么?
举例论证。以文学作品为例,课文列举了八个例子,详细阐发“言不能尽意,也不必尽意”的道理,进而证明无言之美。这些例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写感受、情绪、情感的,另一类是写景的。这些例子使文章的概念和理论更易让人理解,也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更令人信服。
合作探究
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4).分析“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的论证方法。
运用对比论证,指出“言”是固定的、散碎的、有限的,无法表达多变的、混整的、无限的“意”。
合作探究
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5).分析“中国有一句谚语说:“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所谓怒目,便是流露;所谓低眉,便是含蓄。凡看低头闭目的神像,所生的印象往往特别深刻。”的论证方法。
运用对比论证,指出“流露”与“含蓄”的不同。
合作探究
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6).第⑧段中,在作者看来,摄影家和美术家的创作有什么不同?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摄影家的创作“和自然逼真”,美术家的创作不“和自然逼真”。对比论证,突出美术家的图画较摄影家的相片所引起的美感更浓厚,所发生的印象更深刻,进而证明无言之美。
合作探究
2.课文在论证文学作品中的无言之美时,分别从抒情和写景两方面进行了举例论证,但写景方面的事例并不是很多,请再举一例并加以分析说明。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言语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宽阔宏伟之景,给人一种雄浑壮阔的美感。然而,作者要描写出这雄浑壮阔、悲凉之意,恐怕书万言都难以说尽,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
合作探究
3.以曾经学过的一篇课文或读过的一篇诗文为例,说说你从中体会到的无言之美。
如课文《孤独之旅》,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作者不出一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如李白的《怨情》,这首诗抒写一位美人的幽怨,不直截了当地写怨,而只作美人神态的描绘——含颦独坐、泪痕满面,表现出了她心中深深的愁恨。作者抓住几个细节,勾勒出一幅简单的画面,却又给读者留下无限的遐想。
拓展延伸
你还能举出一些其他表现“无言之美”的例子吗?
类型 无言之美
图画
水墨画讲究写意,讲究留白,留给欣赏者想象的空间,体会无尽的美感。
文学
辛弃疾在《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说“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不说愁绪有多深重,只用一个“欲说还休”,读者就已领会。
音乐
交响乐中爆发前的停顿,流行乐中的前奏和尾声,都是无言之美。
雕刻
断臂维纳斯,残缺的双臂留给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也是一种无言之美。
拓展延伸
经典作品中的无言之美
出处 语段 赏析
《红楼梦》 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这句富有贾宝玉个性特色的话,既含蓄地表现了他反对男尊女卑的叛逆思想,又反映了他愤世嫉俗的情感。其中蕴含了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感情和生动的人物性格等。
《项脊轩志》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寥寥数笔,既不见作者睹物思人的潸潸泪眼,也不叙他追念亡妻的款款深情,但我们仍然可见其徘徊东南枝,低头空嗟叹的物是人非之痛。
《虞美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化无形为有形,那些原本难以丈量的抽象的情思仿佛伸手便可触及,绵延悠长宛若春日的细雨,在不经意间浸湿了我们的心灵。
文章主旨
本文从绘画、文学、音乐、雕刻等方面论证了无言之美,得出“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的结论,启迪读者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仅要关注有形有象的部分,还要关注“空白”,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
板书设计
导入话题:引用孔子的话引出“无言”话题
分析问题
绘画的选择之美
文学的意蕴之美
音乐的无声之美
雕塑的含蓄之美
得出结论:说出来的越少,美感就越大越深
越真切
无
言
之
美
关注“空白”
感受无言之美
提出问题:言能否尽意?言有无必要尽意?
谢谢聆听
谢谢观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