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诗歌鉴赏(对比赏析) 试卷(含答案解析)-2023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文档属性

名称 10.诗歌鉴赏(对比赏析) 试卷(含答案解析)-2023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0.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2 18:06: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0.诗歌鉴赏(对比赏析)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2023·辽宁营口·统考中考真题)对两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甲】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乙】送单于①装都护赴西河 崔颢 征马去翩翩,城秋月正圆。 单于莫近塞,都护欲临边。 汉驿通烟火,胡沙乏井泉。 功成须献捷,未必去经年。
【注释】①单于:是单于都护府的简称。
A.甲诗首联“黑云压城”营造了大战开始前紧张的氛围;乙诗首联“去”字写出了征骑潇洒从容而去的背影。
B.甲诗颔联侧面写出了战争的悲壮;乙诗颔联以稳操胜券的语气告诫敌酋,借以显示我方军威。
C.甲诗颈联中的“半卷”描写了敌后行军的情形;乙诗颈联中的“烟火”体现了边塞人民生活的祥和安定。
D.甲诗尾联运用典故,抒写了将士以身许国的赤胆忠心;乙诗尾联表达了作者对裴都护早日功成、及时献捷的期望。
2.(2023·辽宁沈阳·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社日
王驾
鹅潮山下稻柔肥,豚栅鸦栖半掩扉。
桑柘①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释】①柘(zhè);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游山西村》的首联以劝说别人不要嫌弃农家腊酒浑的口吻,写出了农家殷勤待客的情谊。
B.《社日》前两句并没有写社日,而是从村居风光写起,描绘了苍凉萧索的南方农村的景象。
C.《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表现地形复杂,《社日》中“醉人”可以使人联想到村民参加春社的喜悦。
D.两首诗都提到“春社”,《游山西村》颈联写了春社将近时的情景,《社日》后两句写春社散后的情景。
二、诗歌鉴赏
(2023·湖北黄冈·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乙】
望蓟门①
祖咏
燕台一去②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③曙色动危旌④。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⑤,论功还欲请长缨⑥。
【注释】①蓟门:唐朝屯兵之地。②燕台一去:一到燕地。③三边: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④危旌:高扬的旗帜。⑤投笔吏:指东汉人班超。他投笔从戎,后来因功封为定远侯。⑥请长缨:缨,绳子。西汉人终军曾向汉武帝主动请缨,出使南越,后常用来指请求杀敌或请求给予任务。
3.请赏析【甲】诗三四句中的“钟”和“割”这两个字的妙处。
4.两首诗都紧扣“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请结合两诗的最后两句内容,说一说两位作者分别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5.(2023·河北·统考中考真题)某公园内池塘周围遍植垂柳,树干上悬挂着写有咏柳诗句的标牌。阅读下面标牌上的诗句,回答后面的问题。
杨柳青青著地垂 渡头杨柳青青 一树春风千万枝 日借嫩黄初著柳
杨花漫漫搅天飞 枝枝叶叶离情 嫩于金色软于丝 雨催新绿稍归田
甲 乙 丙 丁
(1)解释甲标牌上的诗句中“杨花”一词的意思。
(2)一切景语皆情语。乙标牌上的“渡头杨柳青青”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3)丙和丁两个标牌上的“嫩”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共同特点?
(2023·贵州·统考中考真题)渔家傲①
[宋代]曹组
水上落红时片片,江头雪絮飞缭乱。渺渺碧波天漾远。平沙暖,花风一阵萍香满。
晚来醉著无人唤,残阳已在青山畔。睡觉②只疑花改岸。抬头看,元③来弱缆风吹断。
渔家傲
[宋代]净端
斗转星移天渐晓,蓦然听得鹈鹕叫,山寺钟声人浩浩。木鱼噪,渡船过岸行官道。
轻舟再奈④长江讨,重添香饵为钩钓,钓得锦鳞船里跳。呵呵笑,思量天下渔家好。
【注释】①两首词均选自《全宋词》。②觉:醒。③元:同“原”。④奈:怎奈,无奈。
6.下列情境在两首词中都出现的一项是( )
A.夕阳西下 B.落英缤纷 C.船行江上 D.人声鼎沸
7.两词都表现了人物心境的变化。请你参照第一首词的分析示例,分析第二首词中人物心境的变化。
示例:第一首词中人物酒醉酣睡,是轻松;醒来之时风景改变,是疑惑;明白风吹缆断,是恍然大悟。
8.(2023·江苏扬州·统考中考真题)【甲】
送苏尚书赴益州
[唐]郑惟忠
离忧将岁尽,归望逐春来。
庭花如有意,留艳待人开。
【乙】
送别
[唐]陈子良
落叶聚还散,征禽①去不归。
以我穷途泣,沾君出塞衣。
注:均选自《全唐诗》。①[征禽]远徒的大雁。
(1)【乙】诗为什么写“落叶”和“征禽”?
(2)如果从这两首诗中选两句,送给即将外出上学的好友,你选哪两句?简述理由。
(2023·湖南怀化·统考中考真题)【甲诗】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诗】
南安军
(宋)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①,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②。
【注】①梅花南北路:指经过梅岭。梅岭,即大庾岭,山上多梅树,是广东和江西的分界岭。②采薇:采食野菜。周武王伐纣灭商,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不食周粟,逃到首阳山,采薇而食,后来饿死。文天祥到了南安军曾绝食八天。
9.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南安军》首联的画面。
10.甲乙两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
11.(2023·甘肃武威·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甲】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乙】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①。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释】①舅姑:公婆。
赏析上面两首诗,完成对话。
小文:在唐代,常有士子将自己写的诗文呈给达官贵人,希望得到推荐或者赞誉。【甲】诗就是孟浩然写给丞相张九龄的投赠诗,作者以“欲济无舟楫”为喻,婉转含蓄地表达了自己 的心愿。
小逸:是的,孟浩然志在求仕,却不直接告白,不露乞怜痕迹,大方得体,深婉有致。
小文:【乙】诗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朱庆馀把自己比作 ,把张籍比作 ,把主考官比作公婆,表面问“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实则在问张水部:
小逸:其实,“近试上张水部”这个标题就可以帮助我们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
小文:有趣的是,张籍收到这首诗后,用一首《酬朱庆馀》作了巧妙回答:“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12.(2023·四川南充·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乙】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尤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诗首句气势不凡,先声夺人,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与末句“身在最高层”形成呼应。
B.乙诗次句以听觉形象补充了首句的视觉形象,渲染出潼关一带独有的氛围,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
C.甲诗第二句用虚写手法写出在高塔上看到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展现出诗人蓬勃的朝气,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D.乙诗第三句不说水之奔腾,而说其“尤嫌束”;末句不说山之巍峨,而说其“不解平”。运用夸张手法把山水写活了。
(2)结合甲、乙两诗,简要概括两位作者在面对人生阻碍时态度的异同。
参考答案:
1.C
【详解】考查比较阅读。
C.“汉驿通烟火”,边防要道上烽烟四起,表明此时边关形势急迫,本项“体现了边塞人民生活的祥和安定”有误;
故选C。
2.B
【详解】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
B.“描绘了苍凉萧索的南方农村的景象”有误,描绘了山明水秀的南方农村的景象。“鹅潮山下稻柔肥,豚栅鸦栖半掩扉”,意思是鹅湖山下,庄稼长势喜人,家家户户猪满圈,鸡成群。起笔两句,从村居风光着墨,“稻粱肥”叙写的是庄稼的长势,一个“肥”字,跃然纸上的是丰收的景象,而孕育其中的则是农人的喜悦;
故选B。
3.“钟”字使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割”字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大。 4.【甲】诗结尾两句既写出了作者对泰山高大雄伟的喜爱,也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乙】诗结尾两句表现了诗人投笔从戎、平定边患、为国立功的壮志
【解析】3.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意思是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山南山北阴阳分界,晨昏迥然不同。“钟”有“聚集、汇集”之意,将大自然人格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割”有“割断”之意,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泰山遮天蔽日、巍峨高大的形象。
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情感主旨。
【甲】诗结尾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思是:定要登上那最高峰,俯瞰在泰山面前显得渺小的群山。本句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写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表现出诗人对泰山的喜爱;将泰山与众山进行对比,凸显出泰山巍峨高大,然而作者不惧艰险打算登上泰山之巅,表现了诗人不怕艰难险阻,敢于攀登绝顶,志向远大,具有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乙】诗结尾两句“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意思是:少年时虽不像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联系注释“投笔吏:指东汉人班超。他投笔从戎,后来因功封为定远侯”“请长缨:缨,绳子。西汉人终军曾向汉武帝主动请缨,出使南越,后常用来指请求杀敌或请求给予任务”可知,末联连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投笔从戎”,东汉班超原在官府抄公文,一日,感叹说,大丈夫应该“立功异域”,后来果然在处理边事上立了大功。第二个是“终军请缨”,终军向皇帝请求出使南越说服归附,为表现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他请皇帝赐给长带子,说是在捆南越王时要用它。祖咏运用典故表现了自身也能够像班超一样投笔从戎,为国效力,建功立业;也希望像终军一样平定边患,实现抱负。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5.(1)柳絮
(2)表现了诗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3)柳树富有生机与活力。
【详解】(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甲“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意思是:杨柳枝青青的垂到地面,柳絮漫天飞舞。杨花:柳絮。
(2)本题考查诗句理解、作者情感。
乙中“渡头杨柳青青”意思是:渡口杨柳郁郁青青。联系“枝枝叶叶离情(枝枝叶叶都满含着别意离情)”可知,“渡口”点明离别的地点,古代有折柳寄情的习俗,“柳”是“留”的谐音,分别时,离情愁绪涌上心头,表现了诗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丙“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意思是:春风吹拂柳枝随风起舞,绽出嫩芽一片嫩黄比丝柔软。
丁“日借嫩黄初著柳,雨催新绿稍归田”意思是:日色带来嫩黄刚刚附着在柳梢上,雨水催着新绿渐渐回归田野。
“嫩”指的是柳枝刚刚长出嫩芽,展现的是春日之景,表现了柳的生机与活力。
6.C 7.第二首词中人物钓鱼至晓,突闻声音喧扰,是烦躁;换地添饵重钓,是无奈;钓的鱼儿船里跳,是兴奋;呵呵笑,思量渔家好,是满足。
【解析】6.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
第一首词的意思是:水面上漂浮着不时坠落的片片红英,天空里飞扬着雪花般的散漫柳絮。启眼望去,碧波荡漾,远浮天际;平地沙面也被春阳晒得暖烘烘的;江风还送来芳馥袭人的苹花香气。这位渔民大概是把鱼卖掉以后,取下几文钱买了二两烧酒慰劳自己,好一阵子才醉醺醺地准备放船回家。谁知上船倒头便睡,也没个人来唤他,直睡到天色将晚,太阳早落在半山坡了。他分明记得泊船时岸边原有开着的花,现在却不见了。抬头仔细一看,原来不是花被移走改了岸,而是自己年久失修的弱缆被风吹断,让船儿在江上自由漂荡着呢!
所以第一首词出现的情景有:夕阳西下、落英缤纷、船行江上。
第二首词的意思是:拂晓时分,晨曦微现,月亮星辰逐渐暗淡,忽然听见远处传来鹈鹕的鸣叫。山寺的钟声悠扬回荡,人声鼎沸。听着木鱼发出的声音,撑着船从官道渡过。乘一叶扁舟,垂钓长江水面。风平浪静,波澜不惊,鱼饵清香飘散,引得鱼儿纷纷上钩。眼见收获满满,鱼虾满篓,不由高兴得哈哈大笑:还是做一个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渔夫好啊!
所以第二首词出现的情景有:船行江上,人声鼎沸。
所以两首词中都出现的情景是:船行江上,故选C。
7.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情变化。
这首词写的是渔人,即渔翁的生活。夜钓的生活独具魅力,天亮后人声喧动,但只要有良好的心态,钓翁很快又能获得旷达的胸怀和充分的心理满足。
根据“斗转星移天渐晓”可知,渔翁夜钓到天亮,而天亮后“鹈鹕叫”“山寺钟声人浩浩”忽然听见的鹈鹕叫声和山里寺庙传来的敲钟声以及前来祭拜的人发出的嘈杂声音,让他觉得连敲木鱼的声音都是“噪声”,心情也是烦躁的;从官道穿行而过,换了个地方,只能长江上乘着轻舟去垂钓,一个“奈”字,体现出渔翁的无可奈何。“重添香饵为钩钓,钓得锦鳞船里跳”,重新添了鱼饵后,引得鱼儿纷纷上钩,鱼多得都往船上跳了,所以此时渔翁的心情是高兴,愉快的。最后发出感叹“思量天下渔家好”,想来想去,还是做一个自由自在的渔夫好啊,体现出渔翁对自己有限自由生活的满足之情。
据此作答即可。
8.(1)“落叶”“征禽”表达的是诗人漂泊、零落、孤苦的深沉情感。
(2)示例:庭花如有意,留艳待人开。这两句诗蕴含着对新生与希望的向往和追求,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期许。(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考查对诗歌内容及意象的理解。
“落叶聚还散,征禽去不归”,意思是落叶聚在一起终究还会飘散,远徒的大雁一去不复返。“落叶”向我们传达着这样的暗示:枯萎,飘零,无所归依。所以,那些写落叶的诗句,常常带着游子的感伤,去国怀乡者的孤寂,或者怀才不遇者的愁闷。在诗词中,同有“雁”归而人去的离情别愁。所以,“落叶”“征禽”表达的是诗人漂泊、零落、孤苦的深沉情感。
(2)考查内容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离忧将岁尽,归望逐春来。庭花如有意,留艳待人开”这首诗的含义是年岁将尽,离愁渐渐消逝,期盼着春天的到来,同时描述了庭院里的花朵似乎有意留下美丽,等待人们来欣赏。“庭花如有意,留艳待人开”蕴含着对新生与希望的向往和追求,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期许。适合送给即将外出上学的好友,有鼓励和期许之意。
9.作者至南安军,正跨越了大庾岭(梅岭)的南北两路。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押着兵败后就擒、往大都受审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冰袭上了他的心头。
10.相同点:两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破败、沦丧的悲伤、担忧、痛苦之情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不同点:
甲: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乙:这首诗抒写自己的胸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显示出民族正气,表达了决心饿死殉国,完成“首丘”之义的心愿。
【解析】9.本题考查意境描绘。
根据《南安军》首联“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可知,略点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作者至南安军,正跨越了大庾岭(梅岭)的南北两路。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押着兵败后就擒、往大都受审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冰袭上了他的心头。
10.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和对诗歌情感主旨的把握。
相同点:
根据甲“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知,其意思是: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沦丧的担忧、悲伤之情;表现了诗人的爱国热情;
根据乙“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可知,其意思是:祖国的河山千年万世永存,城郭只是暂时落入敌手。表达了对国家沦丧的悲哀、痛苦之情;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由此可知,两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破败、沦丧的悲伤、担忧、痛苦之情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不同点:
甲:
根据甲“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可知,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意境图: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根据甲“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知,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根据甲“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知,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也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
根据甲“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可知,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 “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由此可知,甲诗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乙:
根据“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可知,略点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作者至南安军,正跨越了大庾岭(梅岭)的南北两路。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押着兵败后就擒、往大都受审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冰袭上了他的心头;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
根据“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可知,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本来可以回到故乡庐陵,但身系拘囚,不能自由,虽经故乡而犹如不归。这两句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而两“出”字和两“归”字的重复对照,更使得声情激荡起来;
根据“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可知,文天祥站在岭上,遥望南安军的西华山,以及章江,慨叹青山与江河是永远存在的,而城郭则由出岭时的宋军城郭,变成元军所占领的城郭了,所悬之旗也将随之易帜了。这一句暗用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和丁令威的“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犹是人民非”;
根据“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可知,诗人文天祥宁愿绝食饿死在家乡,也不与元兵合作。诗人常常梦见自己像伯夷、叔齐一样在首阳山采野菜为生。这句诗用了伯夷、叔齐故事,商朝亡国后,宗室伯夷、叔齐二人,不食周粟,逃进首阳山,采野菜充饥,终于饿死在山上。从广东开始,文天祥就开始绝食,准备饿死在家乡,绝食八日依然没事,就继续进食。就在文天祥写《南安军》的同一年十月初一晚上,文天祥被押送到元大都,作了三年两个月零九天的囚徒后壮烈牺牲。这两句,运用典故,表达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
由此可知,这首诗抒写自己的胸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显示出民族正气,表达了决心饿死殉国,完成“首丘”之义的心愿。
【点睛】参考译文
【甲诗】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乙诗】由南往北走过大庾岭口,一路风雨打湿衣裳。
想到去南岭时有哪些同伴,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
祖国的河山千年万世永存,城郭只是暂时落入敌手。
绝食而死是我真正的意愿,梦中也学伯夷叔齐,吃野菜充饥等死。
11. 从政(当官/求仕/希望得到举荐) 新妇(新娘) 夫婿(新郎) 我的作品是否符合主考官的要求?(我能考上吗?)
【详解】考查诗歌鉴赏。
第一空,甲诗“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意为:想要渡水却没有船只,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作者以“欲济无舟楫”为喻,婉转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希望得到举荐,从政当官的心愿;
第二至四空,乙诗大意:洞房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拜公婆讨个好评。打扮好了轻轻问丈夫一声: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据此可知,诗人朱庆馀把自己比作新娘,把张籍比作夫婿,把主考官比作公婆,表面问“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实则在问张水部自己是否能一举夺魁取得优异成绩。可据此作答。
12.(1)D
(2)同:面对人生阻碍时,两位作者的态度均是不屈不挠、勇于进取。异:甲诗作者主张要高瞻远瞩,冷静理智地解决问题;乙诗作者主张勇往直前、冲决罗网。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D.“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意为:奔流的黄河流入辽阔的原野还嫌太束缚,秦岭山脉进去潼关以后就再也不知道何为平坦。这两句诗,运用拟人修辞,赋予河流、高山以人的情感,河水奔流还嫌拘束,山入潼关桀骜不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潼关山水的壮阔,也表现出诗人勇往直前的少年意气。因此选项“运用夸张手法把山水写活了”说法错误。
故选D。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的把握。
【甲】诗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意思是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这句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诗人登高抒怀,却也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山中的浮云能够遮住登山人的双眼,而人类社会这座高峰上又有多少“遮望眼”的“浮云”,无论生活或学习,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从中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昂扬向上、勇于攀登的乐观精神,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乙】诗“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从河和山方面来写,诗人极目四望: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这样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把潼关写活了。这里的诗人即大河,大河即是诗人。因为诗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的黄河,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表现了作者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和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
因此【甲】【乙】两首诗的作者在面对人生阻碍时都具有不屈不挠、勇于进取的态度;但有所不同的是王安石通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揭示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的道理,侧重于高瞻远瞩,冷静理智地解决问题;谭嗣同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其侧重于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