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文言文——寓言神话、日常生活类 试卷(含答案解析)-2023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文档属性

名称 19.文言文——寓言神话、日常生活类 试卷(含答案解析)-2023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7.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2 18:15: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9.文言文——寓言神话、日常生活类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对比阅读
(2023·湖南邵阳·统考中考真题)【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乙】俄而希有鸟①见谓之曰:伟哉鹏乎,此之乐也。吾右翼掩乎西极,左翼蔽乎东荒。跨蹑地络,周旋天纲②。以恍惚为巢,以虚无为场。我呼尔游,尔同我翔。于是乎大鹏许之,欣然相随。此二禽已登于寥廓,而斥鷃③之辈,空见笑于藩篱④。
(节选自李白《大鹏赋》)
【注】①希有鸟: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异鸟。②跨蹑地络,周旋天纲:跨越疆域的界限,盘桓上天的纲维。③斥鷃(yàn):亦作“斥鷃”,即鷃雀。④藩篱:指认识事物的局限。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____________
②亦若是则已矣____________
(2)选出下列各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俄而希有鸟见谓之曰
B.其名为鲲/其如土石何
C.我呼尔游,尔同我翔/尔安敢轻吾射
D.是鸟也/斯是陋室
2.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
例句:南冥者,天池也。
A.孔子云:何陋之有?
B.而斥鷃之辈,空见笑于藩篱。
C.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D.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翻译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于是乎大鹏许之,欣然相随。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在想象中进行对比,极写鲲、鹏之大,又举出了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以大小对立来阐述道理。
B.庄子是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
C.乙文以“右翼掩乎西极,左翼蔽乎东荒”侧面写出希有鸟之大,以“伟哉鹏乎”正面写出大鹏之“伟”,以同登“寥廓”突出“二禽”为同类的特点。
D.甲乙两文都意境开阔,想象奇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5.“大鹏”这个形象从《庄子·逍遥游》一文脱化而来,在李白赋中完成。从此,“大鹏”作为一个壮志凌云,搏击万里的形象,彪炳于文学史册。但庄子和李白借此形象寄寓的思想情感却有差别。请仔细阅读甲乙两文,分析探究二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不同。
(2023·内蒙古赤峰·统考中考真题)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圈,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③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
①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之?”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牸牛①,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名此谷为愚公之谷。”桓公曰:“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遂归。
②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②之过也。使尧在上③,咎繇为理④,安有取人之驹者乎?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
(节选自《愚公之谷》)
【注释】①牸(zì)牛;母牛。②夷吾:即管仲。③使尧在上:假使尧为国君。④咎繇(jiù yáo)为理:咎繇为法官。咎繇是人名。
6.下面句子有两处必须断句,请用“/”标示出来。
傍邻闻之以臣为愚名此谷为愚公之谷
7.请解释下列原文语句中的加点字,补全表格。
文言现象 原文语句 解释加点字(填写文字) 释义方法(供参考)
通假字 始一反焉 (1) 【指出通假】具答之(同“俱”,详尽、全部)
一词多义 帝感其诚 (2) 【借助工具书】 ①诚心,真诚;②确实,的确;③果真,如果;④诚信。
公诚愚矣: (3)
词类活用 明日朝 (4) 【同类现象】天下缟素(穿白色丧服)
8.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告管仲
A.何以战(《曹刿论战》)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C.以君为长者(《唐雎不辱使命》) D.以刀劈狼首(《狼》)
9.将选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甚矣,汝之不惠!
(2)何为以公名之?
10.请你结合【甲】【乙】两文,帮助务实组和求真组完成比异求同探究单。
比异求同探究单
务 实 组 (甲文) 依据一:愚公有远大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 依据二:愚公相信人力无穷,从“① ”一句中可以看出。 求 真 组 (乙文) 依据:从“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一句可以看出,管仲明白了老人借解释地名② 的用意。
探究结论:③
(2023·湖南郴州·统考中考真题)[甲]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日:“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日:“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日:“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节选自《杞人忧天》)
[乙]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①,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主人嘿②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③,余各以功次座,而不录④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日: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⑤而请之。
(选自《汉书 霍光传》,有删节)
[注释]①突:烟囱。②嘿(mo):同“默”。③上行(hang):上席。④录:邀请。⑤寤:同“悟”,醒悟。
1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字。
(1)因往晓之( ) (2)傍有积薪( )
12.乙文中划波浪线内容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B.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C.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D.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13.翻译甲乙两文中划横线的语句。
(1)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2)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
14.甲文中的杞人和乙文中建议“曲突徙新”的客人,都具有忧患意识却有所不同。请分析他们的不同之处,并说说对你有何启示。
二、课外阅读
(2023·江苏苏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军吏徐彦成,恒业市木。丁亥岁,往信州汭口场,无木可市,泊舟久之。一日晚,有少年从二仆往来岸侧,状若访人而不遇者。彦成因延入舟中,为设酒食,宾礼之。少年甚愧焉,将去,谢曰:“吾家近此数里别业中,君旦日能辱顾乎?”彦成许诺。明日乃往,行里余,有仆马来迎,奄至一大宅,门馆甚盛。少年出延客,酒膳丰备,从容久之。彦成因言住此久,无木可市。少年曰:“吾有木在山中,明当令出也。”居一二日,果有材木大至,良而价廉。市易既毕,往辞少年。少年复出大杉板四枚,曰:“向之木,吾所卖,今以此赠君。至吴,当获善价。”彦成回,始至秦淮,会吴帅殂,纳杉板为棺。以为材之尤异者,获钱数十万。彦成大市珍玩,复往汭口,以酬少年。更与交易于市。
如是三往,颇获其利。间一岁,复诣之,村落如故,了无所见。询其里中,竟无能知之者。
(选自《稽神录》)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有少年从二仆往来岸侧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B.君旦日能辱顾乎 忿恚尉,令辱之(《陈涉世家》)
C.少年出延客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D.间一岁,复诣之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16.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交代了经常做木材生意的军吏徐彦成,在信州的汭口场陷入了“无木可市”的困境。
B.“吾有木在山中,明当令出也”“至吴,当获善价”,这两句话隐隐流露出少年神异的一面。
C.文末叙写徐彦成专程到汭口去拜访少年,发现原先的村子和少年的华丽住宅都不见了踪影。
D.本文所叙故事有类于蒲松龄的“志异”,以现代的眼光看,事虽荒唐但不无劝人为善的意义。
1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居一二日,果有材木大至,良而价廉。
(2)向之木,吾所卖,今以此赠君。
18.徐彦成为什么会一再得到少年的帮助?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2023·湖北宜昌·统考中考真题)气象万千
◆黄图珌
【甲】云霞雾露者,山川河岳熏蒸之气也。气结成云,云散为□;气凝成雾,雾滞为□。春气温煦,云如絮而霞如绮,自必晴明;雾若烟而露若膏,定然阴雨。夏气炎烈,云有奇峰,霞饶文锦,雾蒸溽暑①,露拂南风。秋气高爽云弄巧而霞吐彩雾含风而露生凉。冬气寒肃,云轻霞薄,风日并美,雾凝露结,霜雪交荣。故谓云霞雾露之明晦相应______春夏秋冬之令节。
【乙】夫风者,天地之呼吸气也,无声无形。兴波涛而得形,依林木以为声。雨者,天地之熏蒸气也。夏天当热,凉则不晴;冬天应寒,暖则必雨。霜者,天地之清凉气也;雪者,天地之严肃气也。露凝而为□,雨结而成□。霜降于秋杪②,能驱烦暑而豁新凉;雪骤于腊中,可杀诸毒而获丰兆。
【注释】①溽(rù)暑:潮湿闷热之气。②杪(miǎo):末尾。
19.请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并( ) 晦( ) 雨( ) 骤( )
20.请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秋气高爽云弄巧而霞吐彩雾含风而露生凉
21.请将恰当的选项填在【甲】文中画横线处( )
A.之 B.乎 C.而 D.也
22.请翻译【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兴波涛而得形,依林木以为声。
23.请结合语境,在文中选择恰当的单音节词填入方框内。
24.你的朋友想在节日出门拍摄风光明媚的照片。请从文中摘取相关词句,为他的出行整理天气观测指南。
时间 气象 气温
清明 A 温煦
元旦 云轻霞薄 B
25.积累链接:请默写许浑《咸阳城东楼》的第二联。
(2023·黑龙江牡丹江·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书上元夜游》,回答各题。
书上元夜游
苏轼
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②杂揉,屠沽③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④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⑤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注释: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日。②民:指汉族。夷:指当地少数民族。③沽(gǔ):卖酒的人。④过:苏轼的幼子,字叔党。绍圣四年(1097)随侍苏轼于海南。⑤更:又,另。
26.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解释(填写文字)
有老书生数人来过 使用词典选择义项 ①几,几个; ②数目,数量; ③多次,屡次; ④计算,查点。 (1)数:
盖自笑也 关联教材 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2)盖:
27.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8.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限断两处)
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
29.文中哪句话能表现民族间融洽相处,集市气象繁荣?(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30.读完选文,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虽被贬海南儋州,但在上元夜游时仍拥有 的心情,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 的人。
(2023·贵州·统考中考真题)与谢万书①
[东晋]王羲之
古之辞世者……今仆②坐而获逸③,遂其宿心,其为庆幸,岂非天赐!
顷④东游还,修植桑果,今盛敷荣,率诸子,抱弱孙,游观其间,有一味之甘,割而分之,以娱目前。虽植德无殊邈,犹欲教养子孙以敦厚退让。或以轻薄,庶令举策数马⑤,仿佛万石⑥之风。君谓此何如?
比⑦当与安石⑧东游山海,并行田视地利,颐养闲暇。衣食之余,欲与亲知时共欢宴,虽不能兴言高咏,衔杯引满,语田里所行,故以为抚掌之资,其为得意,可胜言邪!常依陆贾、班嗣、杨王孙⑨之处世,甚欲希风⑩数子,老夫志愿尽于此也。
【注释】①选自《晋书》,有删节。②仆:我。③坐而获逸:指轻易获得隐退自由。④顷:不久。⑤举策数马:典故,指侍奉君主很谨慎。⑥万石:即西汉石奋,与四子均官至二千石,被称“万石君”。⑦比:近来。⑧安石:东晋谢安。⑨陆贾、班嗣、杨王孙:都是无为清净、超然物外之人。⑩希风:向往一时的风尚。
31.下列不是描述“我”辞官归隐后悠然自得生活的一项是( )
A.修植桑果,率子抱孙游观林下 B.果实甘美,割而分之同享美味
C.游山泛海,察看田地颐养闲暇 D.兴言高咏,举杯斟酒吟诗作对
32.王羲之在书信中,表明对子孙品德寄予希望的一句是: ,概括自己理想追求的一句是: 。
3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割而分之 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二则》
B.庶令举策数马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诸葛亮《出师表》
C.君谓此何如?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
D.老夫志愿尽于此也 仓鹰击于殿上 《战国策 唐雎不辱使命》
(2023·内蒙古包头·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闲步畎亩间,垂柳飘风,新秧翻浪,耕夫荷农器,长歌相应,牧童稚子,倒骑牛背,短笛无腔,吹之不休,大有野趣。
闲居之趣,快活有五。不与交接,免拜送之礼,一也;终日可观书鼓琴,二也;睡起随意,无有拘碍,三也;不闻炎凉嚣杂,四也;能课子耕读,五也。
读理义书,学法帖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煮茶,泛舟观山,寓意弈棋。虽有他乐,吾不易矣。
(摘选自《小窗幽记》)
3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耕夫荷农器
(2)终日可观书鼓琴
35.翻译下面的句子。
虽有他乐,吾不易矣。
36.上文与刘禹锡《陋室铭》表现出的作者的精神追求有何相似之处?
37.结合上文,联系现实,从某一方面谈谈如何培养健康高雅的情趣。
(2023·浙江绍兴·统考中考真题)阅读《涉园记》,完成小题。
涉园记
【明】陈洪绶①
涉园者,予兄己未觞槎庵来先生②请名之者也。庚午构堂一、亭一、穿池二,余乐记之。
予忆先生名时,众以为仅取诸“日涉成趣”③之义也已。予能广其意,当不是乎止也。忆余十岁,兄十五岁时,读书园之前搴霞阔④中,日爱园有七樟树,经纬之以桑柘,绮绾⑤之以蔬果,幽旷若谋而成,高下咸得其所,谋为亭馆以居之。遂因其地势之幽旷高下,择其华木之疏密高卑,又非嘉木异卉不树也。一日而涉焉,或树一花木;一月而涉焉,又树一花木。一日而涉焉,或去一花木;一月而涉焉,又去一花木。至于其先必以为咸宜不改而植之,历十余年,枝干荣茂而可观,根本深固而不拔者,必树之去之,务与其地之相宜而止。为屋则楼阁、堂轩、廊窗、亭牖、露台、曲房,图画规制,凡数十改易,务与其树之相宜而始定。凿池则倏东倏西,随开随塞,变田成溪者十余度,务与其地与树之相宜而后成。此非涉之之久陈迹不留新意自启能若是乎哉?
夫园,细事也,能作园,末技也,不日涉则弗能为,良学固可弗日涉乎哉?故日涉经史、涉古今,予愿从兄坐此园也。深惟⑥其涉之之义,而细察其涉之之效,种德乐善,文章用世,朝夕孜孜焉,能如其精择迁改,动与时宜之为善也。然非日涉经史、日涉古今,能乎哉?予愿从兄坐此园也。
【注释】①陈洪绶:绍兴诸壁人,明末画家。②予兄己未觞槎庵来先生:我哥哥己未年请槎庵来先生喝酒。己未,古代以干支纪年,下文“庚午”同。槎(chá)庵来先生,陈洪绶岳父来斯行,字槎庵。③日涉成趣:语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意为每天到园中散步,成为乐趣。④搴(qiān)霞阁:阁名。⑤绮绾:交错盘绕。⑥惟:思,考虑。
38.根据语境推敲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予能广其意( )
②历十余年( )
③务与其地之相宜而止( )
④凡数十改易( )
39.用“/”给文中画横线处断句(断三处)。
此 非 涉 之 之 久 陈 迹 不 留 新 意 自 启 能 若 是 乎 哉?
40.“涉园”的建设过程中,哪些事反复多次才得以完成?请简要概括。
41.结合文本、注释与小贴士,探究园名“涉”的丰富含义。
小贴士【涉】①徒步渡水,趟水。②经历。③进入。④涉猎,学习。⑤关连,牵涉。⑥姓。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42.陈洪绶兄弟造园的经验也适用于生活的其它方面。请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生活体验,以“从‘造园’到‘________’”为题,写一个议论性片段。150字左右。
三、综合性学习
(2023·浙江丽水·统考中考真题)班级开展“梦回繁华”单元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活动一:阅读典籍,游繁华之地
东京梦华录(节选)
〔宋〕孟元老①
◎酒楼
白矾楼,后改为丰乐楼,宣和间更修。三层相高,五楼相向,各有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珠帘绣额,灯烛晃耀。初开数日,每先到者赏金旗,过一两夜则已。元夜,则每一瓦陇中,皆置莲灯一盏。内西楼后来禁人登眺,以第一层下视禁中②。
◎民俗
加之人情高谊,若见外方之人为都人凌欺,众必救护之。或见军铺收领到斗争公事,横身劝救,有陪③酒食檐④官方救之者,亦无惮也。或有从外新来邻左居住,则相借借动使⑤、献遗茶汤、指引买卖之类。更有提茶瓶之人,每日邻里互相支茶,相问动静。凡百吉凶之家,人皆盈门。
◎七夕
七夕前三五日,车马盈市,罗绮满街。旋折未开荷花,都人善假做双头莲,取玩一时,提携而归,路人往往嗟爱。又小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盖效颦磨喝乐⑥。儿童辈特地新妆,竞夸鲜艳。
【注释】①孟元老:北宋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人,曾任开封府仪曹,在东京居住二十余年。金灭北宋,孟元老南渡,常忆东京之繁华,撰成《东京梦华录》。②第一层下视禁中:第一层即丰乐楼的最高层。禁中即皇宫。③陪:同“赔”,赔偿,偿还。④檐(dàn):同“担”,承担。⑤相借借动使:借同“借”。动使,各种日用器具。⑥磨喝乐:宋代儿童玩具人偶。
43.作者以不加文饰的语言记录旧都的风土人情。阅读下面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1)则相借借动使、献遗茶汤、指引买卖之类。(从“献遗”二字的意思,可以看出怎样的邻里关系?)
(2)又小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盖效颦磨喝乐。(“效颦”原指不善模仿,弄巧成拙。在这个句子中,“效颦”是否含有贬义色彩?请简要分析)
44.《东京梦华录》被认为是了解宋代生活的时空门。节选的材料能否表现出北宋东京的“繁华”?结合材料分析。
45.同学们发现,同是写北宋末年人们的基本生活状态,《水浒传》和《东京梦华录》可以参照阅读。参考下列角度,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角度一:酒楼里的水浒故事与酒楼上的东京盛况
角度二:《水浒传》的侠义精神与《东京梦华录》的“人情高谊”
角度三:……
活动二:阅读诗词,析宋人品性
宋人咏梅诗词选读
点绛唇·雪中看西湖梅花作〔宋〕朱翌 流水泠泠,断桥横路梅枝亚①。雪花飞下,浑似江南画。白璧青钱,欲买春无价。归来也,风吹平野,一点香随马。 (选自《宋词鉴赏辞典》) 宋代咏梅诗词集句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苏轼《红梅》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林逋《山园小梅》 _______,_______。 ——陆游《卜算子·咏梅》
【注释】①亚:通“压”。
46.唐人甚爱牡丹,宋人最喜梅花。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任务。
(1)朱翌《点绛唇·雪中看西湖梅花作》中“雪花飞下”一句,有人理解为雪花落下,有人理解为梅花飘落。你认同哪一种理解?请根据词的内容说明理由。
(2)“一点香随马”让同学们联想到陆游《卜算子·咏梅》中的词句,请将这两句默写在“集句”横线上。
(3)宋代文人为何如此喜爱梅花?回顾教材所学,结合以上材料,探究原因。
附:统编教材宋代诗文整理
文 范仲淹《岳阳楼记》 周敦颐《爱莲说》 欧阳修《醉翁亭记》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诗词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等4首 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陆游《卜算子·咏梅》等3首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4首 文天祥《过零丁洋》等2首 另有李清照等所写诗词共10首
活动三:单元整合,探“梦回繁华”
47.《东京梦华录》《清明上河图》带着我们梦回繁华。经过以上探究活动,你认为当下掀起“宋朝热”的原因是什么?
小贴士:“宋朝热”是指近年来人们对宋朝文化的追捧和热爱。
参考答案:
1.(1)①盘旋飞翔 ②像
(2)C 2.D 3.(1)(大鹏)用力鼓动翅膀飞翔,它的翅膀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2)于是(或“在这时”)大鹏答应了它的要求,高兴地随它飞去。 4.C 5.庄子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以大鹏寄寓了万物皆有所凭借,自由是相对的道理(意思相近即可);李白以大鹏自比,以斥鷃等俗鸟形象作对比,寄托自己的远大抱负,表现了他想要摆脱现实羁绊,追求自由的理想。
【解析】1.(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推断词义。
①句意为: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抟,盘旋飞翔。
②句意为: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若,像。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
A.助词,的/代词,指大鹏;
B.代词,它的/表疑问语气;
C.人称代词,你/人称代词,你;
D.代词,这/表判断,是;
故选C。
2.考查句式。
例句句意: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判断句式。
A.倒装句式,正确语序是:孔子云:有何陋之;
B.句意:那些斥鷃一类的小鸟,因囿于自己的见识,而徒自对他们发出嘲笑。被动句式;
C.句意:村中人见到渔人,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省略句式;
D.句意:城北徐公,是齐国美丽的人。判断句式;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其,它的。若,好像。垂天之云,悬挂在天空的云。(2)于是,在这时。许,答应。欣然,高兴的样子。随,跟随。
4.考查内容赏析。
C.“右翼掩乎西极,左翼蔽乎东荒”是正面写出希有鸟之大。
故选C。
5.考查比较阅读。
庄子:“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运用了夸张手法。大鹏之大与野马尘埃之小形成了对比。联系“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可知,庄子的思想是万物的运动都有所凭依,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都是相对的。
李白:乙文运用对比手法,大鹏“登于寥廓”与斥鷃之辈的“空见笑于藩篱”形成了对比。李白自比大鹏,表达自己高远的理想所抱负,以大鹏“登于寥廓”,表现了他想脱离现实的羁绊,追求自由的理想。
【点睛】参考译文:
【甲】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亦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乙】不久,希有鸟看见了大鹏,它对大鹏说:“大鹏你真伟大啊,这真是让我高兴的事。我右边的翅膀能覆盖西方极远之处,我的左翼能遮挡东方极远之处。跨越疆域的界限,盘桓上天的纲维。以恍惚作为巢穴,把虚无当成场地。我呼唤你同游,你和我一起飞翔吧。”大鹏于是答应了它的要求,高兴地随它飞去。这两只鸟都已经飞上了辽阔的天空,而那些斥鷃一类的小鸟,因囿于自己的见识,而徒自对他们发出嘲笑。
6.傍邻闻之/以臣为愚/名此谷为愚公之谷 7. 同“返”,返回 诚心,真诚 确实,的确 上朝 8.C 9.(1)你太不聪明了!(2)你(老人家)为什么起这样一个名字呢? 10.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修明内政(告诉齐桓公监狱断案不公正) 愚公不愚
【解析】6.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结合“傍邻闻之以臣为愚名此谷为愚公之谷”分析,“傍邻闻之”中“傍邻”是主语,“闻”是谓语,“之”是宾语,句子成分完整,故在“之”后断句;“以臣为愚”中省略了主语,“以……为愚”是谓语,“臣”是宾语,故在“愚”后断句;再结合句意“附近的邻居听说了这件事,认为我很傻,所以就把这个山谷叫做愚公之谷”可断句为:傍邻闻之/以臣为愚/名此谷为愚公之谷。
7.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
“始一反焉”句意:才往返一次。结合释义方法【指出通假】可知,“反”同“返”,返回;
“帝感其诚”句意: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结合释义方法【借助工具书】可知,“诚”是第①种释义,诚心,真诚之意;
“公诚愚矣”句意:你(老人家)确实够傻的。结合释义方法【借助工具书】可知,“诚”是第②种释义,确实,的确之意;
“明日朝”句意:第二天上朝。结合释义方法【同类现象】可知,“朝”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上朝之意。
8.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例句中的“以”是介词,把;
A.介词,凭借;
B.介词,因为;
C.介词,把;
D.介词,用。
故选C。
9.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1)句中注意重点词语“甚(很),惠(聪明)”要理解正确;
(2)句中注意重点词语“何为(为什么),名(起名,命名)”要理解正确。
10.本题考查理解探究文章内容。
结合【甲】第②段“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圈,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知,从愚公的回答“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可以看出他相信人力是无穷的,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结合【乙】文第②段“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之过也。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可知,管仲明白了老人的用意是借解释地名来告诉齐桓公监狱断案不公正,借以让齐桓公修明政治;据此得出结论,两文中的愚公都不愚。
【点睛】参考译文:
【甲】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的北边。北山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的北面交通堵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路,就聚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铲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掘土,用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七八岁,也跳跳蹦蹦前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他们)才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知道这件事后)嘲笑并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残余的年岁和剩下的力量,甚至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草木,又能把山上的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孤儿。即使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然而山却不会增加高度,何必担忧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手里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负着两座山,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雍南。从此,冀州的南部,(到)汉水南岸,没有高山阻隔了。
【乙】齐桓公出外打猎,因追赶野鹿而跑进一个山谷时。看见一老人,就问他说:“这叫做什么山谷?”回答说“叫做愚公山谷。”桓公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回答说:“用臣下的名字做它的名字。”桓公说:“今天我看你的仪表举止,不像个愚笨的人,老人家为什么起这样一个名字呢?”回答说:“请允许臣下一一说来。我原来畜养了一头母牛,生下一头小牛,长大了,卖掉小牛而买来小马。一个少年说:‘牛不能生马。’就把小马牵走了。附近的邻居听说了这件事,认为我很傻,所以就把这个山谷叫做愚公之谷。”桓公说:“老人家确实够傻的!您为什么把小马给他呢!”桓公就回宫了。
第二天上朝,桓公把这件事告诉了管仲。管仲整了整衣服,向齐桓公拜了两拜,说:“这是我夷吾的愚笨。假使唐尧为国君,咎繇为法官,怎么会有强取别人小马的人呢?如果有人遇见了像这位老人所遭遇的凶暴,也一定不会给别人的。那位老人知道现在的监狱断案不公正,所以只好把小马给了那位少年。请让我下去修明政治吧。”
11. 晓:告知,开导 薪:柴草 12.B 13.(1)天是聚集在一起的气体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体。
(2)于是,(主人)杀牛置办酒席,答谢他的邻人们。 14.不同之处:杞人的忧患,是没有必要的、过度的。建议“曲突徙薪"的客人的忧患,是有根据的、合理的。
启示:我们在生活中应当要有忧患意识,但不要有不必要的忧虑。
【解析】1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1)句意为: 就去开导他。晓:告知,开导。
(2)句意为:旁边堆积着柴草。薪:柴草。
12.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为:不久,家里果然失火,邻居们一同来救火,幸好把火扑灭了。“俄而”为时间状语,“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为两件具体事情,中间可以断开;“之”为代词,指大火,其后可以停顿;故选B。
1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作答此题要做到:字字落实,意译、直译相结合,直译为主。本题中的关键字词有:
(1)积气:聚集在一起的气体;亡:同“无”,没有。
(2)杀牛置酒:杀牛置办酒席;谢:答谢。
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分析。
不同之处:杞人的忧患,“天地崩坠,身亡所寄”,是没有必要的、过度的。建议“曲突徙薪”的客人的忧患,是有根据的、合理的,“不者,且有火患”“俄而家果失火”足以证明。
启示:两个人都在为以后的事情担心,一个是没有根据的,过度的,一个是有根据的,必要的,结果自然也不同,这就告诉我们在生活中应当要有忧患意识,但不要有不必要的忧虑。
【点睛】参考译文:
甲: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乙:有一个造访主人的客人,看到主人的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堆积着柴草,便对主人说:“改造为弯曲的烟囱,将柴草移到远处。不然的话,会有发生火灾的忧患。”
主人沉默不答应。不久,家里果然失火,邻居们一同来救火,幸好把火扑灭了。于是,主人杀牛摆酒来感谢他的邻人。烧伤的人在上位,其他的按功劳大小依次排座,但是没有请说改“曲突”的人。有人对主人说:“当初如果听了那位客人的话,不用破费摆设酒席,始终不会有火灾的忧患。现在论功劳邀请宾客,为什么建议‘曲突徙薪’的人没有受到恩惠,而被烧伤的人却被奉为上宾呢?”主人这才醒悟去邀请那人。
15.C 16.C 17.(1)过了一两天,果然(从山里)运来了大批的木材,质量好而价格便宜。
(2)先前的木材,是我卖给您的,今天把这(四块杉板)送给您。 18.乐于助人:徐彦成以为少年碰到了困难,就请他上船吃饭,以礼待之。
知恩图报:赚了钱之后,徐彦成买了大量珍玩酬谢少年。
【解析】1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带领,携从/相当于由、自、打,表示起点;
B.屈尊/责辱,侮辱;
C.邀请/邀请;
D.间隔/参与;
故选C。
16.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C项中“发现原先的村子和少年的华丽住宅都不见了踪影”表述不正确,根据文中第二段“间一岁,复诣之,村落如故,了无所见”可知,隔了一年,(徐彦成)又到汭口,只见村子还是原样,但大宅子却不见了。
故选C。
1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⑴居:居住;大:大量的,大批的;至:到;而:连词,表并列,并且;
⑵向:先前;之:结构助词,的;赠:赠送。
18.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根据文中第一段“一日晚,有少年从二仆往来岸侧,状若访人而不遇者。彦成因延入舟中,为设酒食,宾礼之”可知,徐彦成看见少年带着两个仆人在江岸边徘回,样子像是找什么人没找到,以为少年碰到了困难,于是徐彦成把少年请到船上,并用招待宾客的礼仪对待他。可以看出,徐彦成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
根据文中第一段“彦成回,始至秦淮,会吴帅殂,纳杉板为棺。以为材之尤异者,获钱数十万。彦成大市珍玩,复往汭口,以酬少年”可知,当徐彦成通过卖木材获得大量钱财时,还不忘回报少年。可以看出,徐彦成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结合上述内容回答即可。
【点睛】译文:
军吏徐彦成,一直从事木材生意。丁亥年,(他)到江西信州的汭口场,没有木头可买卖,船停泊了很久。一天晚上,(他看见)有个少年带着两个仆人在江岸边徘回,样子像是找什么人没找到。于是徐彦成把少年请到船上,设酒招待(少年),用招待宾客的礼仪对待他。少年对此感到非常惭愧,将要离开时,他答谢说:“我家在离这几里远的别墅里,您明天能屈尊拜访吗?”徐彦成答应了。第二天(徐彦成)就往少年家去,走了一里多,就有仆人牵马来迎接,不一会儿到一个大宅子,门楼屋舍十分华贵。少年出门迎接,(房子里)酒水美食丰盛完备,悠闲的停留久了。于是徐彦成提到在这里待了很久也买不到木材,少年说:“我有木材在山里,明天让人给你运出来。”住了一两天后,果然从山里运来了大批的杉木,物美而且价廉。买卖完毕,(徐彦成)去向少年辞别,少年又叫人抬出四块大杉木板,说:“之前的木材是我卖给你的,现在这(四块板子)是我送你的。运到吴地会卖上好价钱。”徐彦成运着木材回返,才到秦淮河时,正逢吴国大帅去世,采购杉木板做棺材,因为徐彦成的木板质量特别优异,得到了数十万钱。徐彦成大肆购买珍宝古玩,又返回汭口酬谢少年,再次和少年在市场里做交易。
(徐彦成)三次往返(汭口与金陵)获得了很高的利润。隔了一年,(徐彦成)又到汭口,只见村子还是原样,但大宅子却不见了。(徐彦成)询问村子里的人,竟然没有人知道大宅和少年。
19. 都,一起 昏暗 下雨 急 20.秋气高爽/云弄巧而霞吐彩/雾含风而露生凉 21.B 22.(风)掀起波涛而获得形貌,依托树木而发出声响。 23.霞露霜雪 24. 云如絮而陵如绮 寒肃/寒 25.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解析】1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句意:微风和日光都很美好。并:都,一起。
句意:所以说云霞雾露的明亮昏暗对应着春夏秋冬的节令。晦:昏暗。
句意:天气暖那么必定要下雨。雨:下雨。
句意:雪急骤地落在寒冬腊月。骤:急。
20.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和句子结构进行断句。
句意:秋高气爽,云朵出现各种形状,霞光多彩,雾气里含风,露水生出凉意。“秋气高爽”总写秋的水气,“云弄巧而霞吐彩”“雾含风而露生凉”是两个并列的分句,故断为:秋气高爽/云弄巧而霞吐彩/雾含风而露生凉
2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故谓云霞雾露之明晦相应______春夏秋冬之令节”,意思是:所以说云霞雾露的明亮昏暗对应着春夏秋冬的节令。原句横线处是介词,“着”的意思,因此在用“乎”字来联结;
故选B。
2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兴,兴起、揿起;而,表承接;形,形貌;依,依托;以,来。
23.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甲文中,根据“云霞雾露者,山川河岳熏蒸之气也”可知“气结成云,云散为□;气凝成雾,雾滞为□”写的是“云霞雾露”的相互转化,因此两个方框中分别填入“霞”“霜”;
乙文中,根据“霜者,天地之清凉气也;雪者,天地之严肃气也”可知,“露凝而为□,雨结而成□”是写霜和雪的成因,因此两个方框中分别填入“霜”“雪”。
24.本题考查文章信息的提取。
根据清明节气,气温温煦的特点,可用甲文中“春气温煦,云如絮而霞如绮,自必晴明”的“云如絮而霞如绮”来填空;
根据元旦的时间,气象“云轻霞薄”可用甲文中“冬气寒肃,云轻霞薄”的“寒”或“寒肃”来形容气温。
25.本题考查古诗积累。
许浑《咸阳城东楼》的第二联为“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注意“溪、阁”等字的正确写法。
【点睛】参考译文:
【甲】云霞雾露,都是山川河岳中蒸腾到空中的水气。水气结成云,云散开成为霞;水气凝成雾,雾凝结为霜。春天水气温煦,云彩像棉絮而霞像织锦,天气自然是晴朗明净的;雾像烟,露像汤膏,一定会阴天下雨。夏天水气炎热,云彩出现奇峰,霞光比文锦艳丽,雾气蒸发出潮湿闷热之气,南风吹拂会出现露水。秋高气爽,云朵出现各种形状,霞光多彩,雾气里含风,露水生出凉意。冬天水气寒肃,云轻霞薄,微风和日光都很美好,雾凝露结,霜雪交替出现。所以说云霞雾露的明亮昏暗对应着春夏秋冬的节令。
【乙】风,是天地之间流动的气,无声无形。(风)掀起波涛而获得形貌,依托树木而发出声响。雨,是天地之间熏蒸的水气。夏天应炎当热,天气凉就不会出现晴天;冬天应当寒冷,天气暖那么必定要下雨。霜,是天地之间清凉气所凝结而成的;雪,是天地间肃杀的水气。露凝结而成霜,雨凝结而成为雪。霜降于秋天的末尾,能驱除烦暑而带来新凉;雪急骤地落在寒冬腊月,可以杀死病毒而预兆着来年的丰收。
26. 几,几个 大概是 27.但是也笑韩愈钓鱼没有收获,又想要远远地离开,不知道跑到大海的人不一定得到大鱼。 28.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 29.民夷杂揉,屠沽纷然。 30. 喜悦(闲适、快乐) 乐观(豁达)
【解析】26.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解释。
①根据“使用词典选择义项”可知,“有老书生数人来过”中的“数”,意思是:几,几个。句意为:有几个老书生过来看我。
②“盖竹柏影也”的“盖”,意思是:大概是。根据“关联教材”法可知,“盖自笑也”中的“盖”,意思是:大概是。
27.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重点词语:
然:然而;得:得到;欲:想要。
28.本题考查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句意为:于是走进西城,进入僧人宿舍,穿过小巷。根据句意可知,句子的节奏为: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
2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民夷杂揉,屠沽纷然”意为:只见汉族和少数民族混杂在一起,卖肉的卖酒的多得很。表现了民族间融洽相处,集市气象繁荣。
30.本题考查人物思想情感的把握。
文章展现了苏轼虽被贬海南儋州一次月夜出游的生活片断,写整个游历路程,只用了步、入、历三个动词,加上所属宾语,就历历在目。而其所见者,为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儋州元宵节特有的热闹、喜悦,皆跃然纸上。夜晚游市,如历梦境。根据“予欣然从之”“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可知,苏轼虽然被贬儋州,但在上元夜游时愉悦(快乐)的心情,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豁达、乐观、洒脱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
己卯上元节,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过来看我,说:在这月光皎洁的美好夜晚,先生能出去走走吗?我很高兴地听从他们的提议。于是走进西城,进入僧人宿舍,穿过小巷,只见汉族和少数民族混杂在一起,卖肉的卖酒的多得很,回到家已经三更天了。家里人掩门熟睡,已经是鼾声阵阵了。我放下拐杖发笑,心想我半夜出游和家人酣睡,究竟哪个有得?哪个有失?苏过问我为什么笑,我是自己笑自己。这也是在笑韩愈,他在一个地方钓鱼未钓到,就想到更远地方去,他不知道走到海边的人也不一定能得到大鱼。
31.D 32. 欲教养子孙以敦厚退让 常依陆贾、班嗣、杨王孙之处世,甚欲希风数子 33.A
【解析】3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D.文章第三段中“欲与亲知时共欢宴,虽不能兴言高咏”,意思是:要和亲友时常举行欢乐的宴会,虽然不能兴致极高地吟咏诗歌。可能是因为这些亲友大多文化层次不高,所以“不能兴言高咏”;
故选D。
32.本题考查文章信息提取。
第二段中,“虽植德无殊邈,犹欲教养子孙以敦厚退让”意思是:即使立德并不特别的高远,还想要教养子孙为人要敦厚谦让。因此表明作者对子孙品德寄予希望的句子是“欲教养子孙以敦厚退让”;
文末的“常依陆贾、班嗣、杨王孙之处世,甚欲希风数子,老夫志愿尽于此也”意思是:时常按照陆贾、班嗣、杨王孙等人的处世之道,很想效法这几位先生,老夫我的心愿全都在这里的。因此作者的理想追求即“常依陆贾、班嗣、杨王孙之处世,甚欲希风数子”。
3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之:代词,它/助词,的;
B.相同,都是动词,“期望,希望”的意思;
C.相同,都是动词,“认为”的意思;
D.相同,都是介词,“在”的意思;
故选A。
【点睛】参考译文:
古代避世隐居的人……现在我因获罪轻易获得隐退自由,顺应我一向的心愿,这是值得高兴的事,难道不是上天赐给我的福气!
不久东游回到故乡,栽下桑树和果树,现在都花开茂盛了,带领儿子们,抱着小孙子,在其间游玩观赏。有甜美的果子,就割开分吃,都非常高兴。即使立德并不特别的高远,还想要教养子孙为人要敦厚谦让。有的为人轻薄,希望能举起马鞭来数马匹数目,好像明万石君的风度。您认为这样如何呢?
近来应当和谢安向东游山观海,并且巡视农田探察地形,安闲地度日。谋求衣食之余,要和亲友时常举行欢乐的宴会,虽然不能兴致极高地吟咏诗歌,斟酒满杯而饮,谈谈田地里的事情,作为笑谈的新闻,其中的意趣,说也说不尽。时常按照陆贾、班嗣、杨王孙等人的处世之道,很想效法这几位先生,老夫我的心愿全都在这里的。
34.(1)扛着 (2)弹(弹奏) 35.即使有别的快乐,我也不换了。 36.两文作者都喜欢读书弹琴,与品德高尚的人结交,不喜欢世俗搅扰,以此可以看出作者志趣高洁、超凡脱俗、甘于淡泊(安贫乐道)的精神追求。(答出两点即可。也可以用原文进行比较,对作者精神追求的概括只要意思接近即可。) 37.作答示例:本文谈到“读理义书”,表现出作者高尚的精神追求和高雅情趣。读书要选择对思想提升有帮助的书,今天我们有些人阅读趣味不高,只读浅俗的作品,甚至有些作品并不适合青少年阅读。因此读书要精挑细选,要选能提升自己精神境界,能陶冶性情的好书,沉浸于此,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修行。好读书、读好书,在书香中提升阅读品味,培养健康高雅的情趣。
【解析】3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句意:农民扛着锄具。荷:扛着;
(2)句意:整天都可以看书弹琴。鼓:弹(弹奏)。
3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虽,即使;他乐,别的快乐;吾,我;易,换;矣,了。
3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陋室铭》原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联系第二段“不与交接,免拜送之礼,一也”“终日可观书鼓琴,二也”“不闻炎凉嚣杂,四也”,第三段“益友清谈”可知,两文作者都喜欢读书弹琴,与品德高尚的人结交,远离世间俗务,不喜欢世俗搅扰,从交往的人、喜好等方面表现出作者志趣高洁、超凡脱俗、甘于淡泊(安贫乐道)的精神追求。
37.本题考查拓展延伸,结合本篇文言文,联系现实,从某一方面谈谈如何培养健康高雅的情趣即可。
示例:本文谈到“学法帖字”,谈到练习写字,表现出作者高雅的爱好。我们常说“字如其人”,然而现实是现在很多同学都不注意规范写字,写出的字横七竖八,缺少了汉字的美感。不利于传承汉字,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写字的规范,写字时要身体坐正坐直,握笔姿势要对,根据字的间架结构来书写。在书写的汉字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写字的过程中培养健康高雅的情趣。
【点睛】参考译文:
信步走在田埂上,杨柳垂下的枝条,在风中飘荡,新插的秧苗在风中翻涌起绿色的波浪。农民扛着锄具,一边劳作一边唱歌,彼此应和。牧童倒骑在牛背上,吹着短笛,笛声不成调子却也不停止,别有一番乡间野趣。
闲居的乐趣有五种。不与外界交接应酬,免去了拜访相赠的礼品,这是第一种;整天都可以看书弹琴,这是第二种;睡觉起床随心所欲,没有拘束限制,这是第三种;两耳不闻世态炎凉喧嚣杂念,这是第四种;能够督促孩子耕种读书,这是第五种。
阅读书籍,学习写字,摒除杂念静静地坐着,和好友谈论,喝着小酒到微醉的状态,浇花种植竹子,听琴声养鸟儿,烧香煮茶,乘着船儿游览山川,有闲情雅致来下棋。即使有别的快乐,我也不换了。
38. 扩大 经过 合适,适宜 总共,共 39.此非涉之之久/陈迹不留/新意自启/能若是乎哉? 40.种植花木(种植、调整花木使与地宜);为屋设计(反复修改为屋设计使与树宜);凿池开溪(不断调整池、溪位置使与地、树宜) 41.“涉”,其一是“进入”,典出“日涉成趣”,每天进入园中散步成为乐趣;其二是“经历”,不断实践,不断发现,反复修改,推陈出新;其三是“学习”,每日阅读经史、了解古今,懂得为学经世之道。 42.示例1:从“造园”到“为学”——陈洪绶兄弟造园历十余年,从规划到建筑,从花木到池溪,都精挑细选,反复调整。可见要做好一件事,需持之以恒,在实践中改进。为学亦如此。首先,学习需持之以恒。“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日积月累,才能厚积薄发。其次,学习需不断实践。“玉不琢不成器。”只有浸润其中不断改进,才能学有所成。
示例2:从“造园”到“做事”——陈洪绶兄弟在造园过程中,不断调整原来种植的花木、开凿的池塘溪流、房屋的建筑设计,才有了涉园的处处相宜。我们做事时,也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北宋毕昇发现雕版印刷的不足,于是反复实践,反复调整,终于取得重大突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时代在发展变化,“做”的过程中,因时因事而变,方能做成、做好。
【解析】38.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作答时可结合句意来分析加点字词的意思。
(1)句意:我能够扩大它的意义范围。广:扩大。
(2)句意:经过十多年。历:经过。
(3)句意:一定要确保和这个地方相适宜才停止。宜:合适,适宜。
(4)句意:动工前总共要经过数十次图纸修改。凡:总共,共。
39.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作答时可结合句意和语法结构来分析。
“陈迹不留”和“新意自启”是两个并列的主谓结构,它们的前后都应断开;句意:这要不是经历了长时间的了解,过去的迹象没有留下,新的意蕴又自动出现了,能像这样吗?故断句为:此非涉之之久/陈迹不留/新意自启/能若是乎哉?
40.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原文“遂因其地势之幽旷高下,择其华木之疏密高卑,又非嘉木异卉不树也。一日而涉焉,或树一花木;一月而涉焉,又树一花木。一日而涉焉,或去一花木;一月而涉焉,又去一花木。至于其先必以为咸宜不改而植之”可知,种植花木时,适时调整花木,使其与地相宜;结合“为屋则楼阁、堂轩、廊窗、亭牖、露台、曲房,图画规制,凡数十改易,务与其树之相宜而始定”可知,为屋设计时,反复修改,使得屋与树相适宜;结合“凿池则倏东倏西,随开随塞,变田成溪者十余度,务与其地与树之相宜而后成”可知在凿池开溪时,也要不断地调整改善,使得池和溪的位置与地以及树相适宜。
41.本题考查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
结合注释③“日涉成趣:语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意为每天到园中散步,成为乐趣”以及小贴士③“进入”可知,这里的“涉”意思为:进入。
结合本文“历十余年,枝干荣茂而可观,根本深固而不拔者,必树之去之,务与其地之相宜而止”“为屋则楼阁、堂轩、廊窗、亭牖、露台、曲房,图画规制,凡数十改易,务与其树之相宜而始定。凿池则倏东倏西,随开随塞,变田成溪者十余度,务与其地与树之相宜而后成”可知,园子因为经过不断的修改调整,最后才有了新的意蕴,“此非涉之之久,陈迹不留,新意自启,能若是乎哉”的意思:这要经历了长时间的了解,过去的迹象没有留下,新的意蕴又自动出现了,能像这样吗?再结合小贴士里的②“经历”可知,这里的“涉”意思为:经历,不断实践,不断发现,反复修改,推陈出新。
结合本文“故日涉经史、涉古今,予愿从兄坐此园也。深惟其涉之之义,而细察其涉之之效,种德乐善,文章用世,朝夕孜孜焉,能如其精择迁改,动与时宜之为善也”可知,作者每日阅读经史、了解古今,仔细观察学习的效果,培养品德,以善良为乐,懂得为学经世之道,结合小贴士④“涉猎,学习”可知,这里的“涉”意思为:学习,每日阅读经史、了解古今,懂得为学经世之道。
4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答案不唯一,观点明确,合理即可。
例如:从“造园”到“做人”——陈洪绶对于园子的名字意思的思考不同于其他人,而是会拓宽范围,探求多种意思,他的这种不随大流,不盲从,能独立思考的品格值得我们学习。另外他们兄弟在造园过程中,没有追求多快好省,而是脚踏实地,长时间地去尝试,去调整,追求完美。我们做人也应该脚踏实地,严于律己,尽自己的能力最好每件事情,正如叶圣陶先生“待人厚”“律己严”,他才会受到世人敬仰。陈洪绶他们兄弟每天坚持读书,拓宽见识,学习为学经世之道,这启示我们应该做一个爱学习,勤学习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相反,如果我们没有个人独立思考的习惯,做事不踏实,对自己要求不严格,还很懒惰,那么我们将无立足之地。
【点睛】参考译文:
涉园,是我的哥哥己未年请槎庵来先生喝酒,顺便请槎庵为家园取了这个名。庚午建了一厅堂,一个亭子,两个贯通的池塘,我很高兴地记下。我回想先生给它命名的时候,大家认为只是选取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日涉成趣”的意思。我能够扩大它的意义范围,应当不只是这样。回想起我十岁,我的哥哥十五岁时,在园子前面的搴霞阁中读书,平日里我们喜欢园子里的七棵樟树,周围有桑树与柘树,又有蔬菜瓜果交错盘绕在上面,幽静空旷像精心设计的一样,上上下下都各自生长着,我在这里建造了一个亭馆来居住。最终因为它的地势幽深旷远或高或低,我选取了长得茂密稀疏和高大矮小的好的树木,园中的花木,非奇花异木不种植。一天进入到园子里,有时会种上一些花木;一个月进入到园子里,又种植一些花木;一天进入到园子里,有时会拔掉一些花木,一个月进入到园子里,又拔掉一些花木。直到它看起来比之前更加协调才不改变而去种植它,经过十多年,这里的树木粗壮茂盛很值得看,根基深厚牢固却不拔掉的,一定会种植并适时地修剪,确保和这个地方相适宜才停止。建造房子,那么楼阁、堂轩、廊窗、亭牖、露台、曲房,都要先画图来规划好,动工前总共要经过数十次图纸修改,一定要与周边树木相适宜才决定下来。开凿池塘,那么一会儿去东面,一会儿去西面,随时开凿随时闭塞,将田地变成小溪的有十几次,一定要确保和这个地方以及这里的树木相适合之后才完成。这要经历了长时间的了解,过去的迹象没有留下,新的意蕴又自动出现了,能像这样吗?
对于园子来说,是小事,能把它当作园子,是要穷尽技艺的,不是每天去到园子里就不能做到这样,好的学业难道不是每天都去学习才这样的吗?所以每天阅读经史、每天了解古今,我愿意跟从我的哥哥坐在这个园子里。经过深入思考学习的意义,并且仔细观察学习的效果,培养品德,以善良为乐,懂得为学和处世,每天早晚都要好好研究不停止,能做到像这样精心选择不随意改变,所作所为合乎时宜是最好的。然而不每天阅读经史、每天了解古今,能这样吗?我愿意跟从我的哥哥坐在这个园子里。
43.(1)“献”是“献上”的意思,“遗”是“给予、馈赠”的意思,这两个都是敬词,表现了邻里之间相亲相爱的和睦关系。
(2)不含贬义。“效颦”在这里是“模仿”的意思,表现了孩童模仿人偶磨喝乐时憨态可掬的样子,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繁华美好生活的留恋。 44.我认为能表现。“酒楼”介绍了白矾楼的建筑格局、装饰、开业盛况和上元夜的张灯景象,给人豪奢的印象。“七夕”这一节表现过节气氛热烈,儿童穿新衣,有各种新奇的玩法,车马盈市,热闹非凡,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当时的繁华。 45.示例一:《水浒传》里有许多故事发生在酒楼,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起因就是鲁提辖与史进、李忠在潘家酒楼吃酒,听到了卖唱的金翠莲父女的冤情,又如宋江遍寻戴宗等三人不见,无意间行至浔阳楼自饮自食,醉后题诗于酒楼墙壁,被黄文炳发现通报知府后打人死囚牢,之后上了梁山,《东京梦华录》中的酒楼建筑高大,装饰豪华,宾客盈门。可见当时社会繁荣,百姓富裕,酒楼成为人们社交的主要场所。
示例二:水浒之侠义首先表现在仗义疏财,为他人提供经济上的带助,宋江号称“及时雨”,总是在别人穷途末路之时施以银两,其次表现在招贤养士,为亡命江湖之人提供栖身之所,柴进“专一招接天下往来的好汉”,被发配的林冲受到厚待,离开时还得到柴进赠送的金银,三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救下命悬一线的林冲,为他人排难解纷,这是水济好汉最宝贵的品质,也是水浒人物深受百姓爱戴的原因,《东京梦华录》中“人情高谊”首先表现在对弱小的帮助和保护,遇到不平事敢于挺身而出,出钱、出力,还要承担官府的压力,其次表现在对邻里的热心帮助,嘘寒问暖,无微不至。这种侠义之气与《水浒传》中的侠义精神有相似之处。 46.(1)示例一:“雪花飞下”是江南静谧无声的飞雪。诗人踏雪寻梅,疏影横斜的梅花在白雪的映衬下,傲霜斗雪的风姿显得更为奇绝,透露着江南初春的盎然生机。
示例二:“雪花飞下”是白色梅花瓣落下。西湖流水泠泠作响,暗示春天已经到来,而白色的梅花花瓣在风中纷纷落下,就像飘雪一般,形成一幅清新淡雅的画面。
示例三:“雪花飞下”既指梅花飘落,也指雪花纷飞,白雪纷飞,白色梅花瓣在风雪中飘然落下,“看花归来马蹄香”,一点梅香随风而起,伴随着骑马的诗人,不禁让人沉醉其中。
(2)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3)梅花自有梅格在,梅花傲雪凌霜,哪怕“白璧青钱”也无法买到,表现出坚贞的品格;梅花暗香浮动,哪怕“零落成泥”,花魂犹存,表现出高洁的志趣,以范仲淹、苏轼、陆游为代表的宋代文人尽管命运多舛,却依旧保持着文人的风骨,心忧天下,志存高远,他们将自己完美的人格理想寄托在梅花身上。 47.《东京梦华录》《清明上河图》再现了宋代丰富的生活细节和繁荣的生活景象,宋代诗文作品表现了宋人高雅的生活情趣和高尚的人格精神,唤起了现代人对中国古典传统文化高雅生活的向往,高尚人格的追求和家国情怀的体认。
【解析】43.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1)献遗的意思谓奉赠财物;指馈赠品。根据第二段“或有从外新来邻左居住,则相借借动使、献遗茶汤、指引买卖之类”可知,当有新邻居搬来时,一般会相互借用各种器具、赠送各种物品,还帮忙指引买卖,由此可见这是一种和睦友好的邻里关系。
(2)根据题干可知,“效颦”原指不善模仿,弄巧成拙。本句句意为:小孩子大抵都要买新荷叶拿在手中,以模仿磨喝乐的模样。此句中“效颦”意为“模仿”,写小孩们在街上手持荷叶模仿人偶时的快乐场景,表达作者对热闹繁华生活的喜爱,所以此处的“效颦”不含贬义。
4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第一段“三层相高,五楼相向,各有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珠帘绣额,灯烛晃耀”“初开数日,每先到者赏金旗,过一两夜则已。元夜,则每一瓦陇中,皆置莲灯一盏”可知,语段介绍了白矾楼的布局、装饰,给人一种宏伟华丽之感;开业数日更是热闹非凡,元夜时张灯结彩,在白矾楼的最高层还能见到皇宫。由此可见当时东京的繁华热闹;
根据第三段“七夕前三五日,车马盈市,罗绮满街。旋折未开荷花,都人善假做双头莲,取玩一时,提携而归,路人往往嗟爱。又小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盖效颦磨喝乐”可知,在七夕前三五日,街道上就车马盈市,大人小孩都穿着新衣游玩,各有各的新奇玩法,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热闹的过节场面;由此亦可看出东京当时的繁华热闹。
45.本题考查对比分析。
角度一:酒楼里的水浒故事与酒楼上的东京盛况。
酒楼里的水浒故事:鸳鸯楼:《水浒传》 第三十一回。武松帮施恩要回快活楼酒楼后,蒋门神不服,暗同张团练、张都监陷害武松,将武松诬为盗,收入狱中,刺配到恩州。蒋门神又暗使差人杀武松于飞云浦,不料被武松得知,杀死差人回到城里,张都监府中,张都监、张团练、蒋忠正在鸳鸯楼中饮酒作乐,武松登楼将楼上之人杀尽而去。孟州道十字坡酒楼:武松和押解他的官差在十字坡遇上了菜园子张青,张青告诫他们一定不要住张家店的孙二娘的店,但武松不听,非要住在孙二娘店中。待他们来到孙二娘店中,孙二娘先端上了盘肉包子,武松见里面又是头发又是指甲的,怀疑是人肉包子,便让孙二娘将包子退下,端了酒来,又在酒中下了药,但已被武松识破了她的技俩,将计就计,在孙二娘刚要动手时,武松一跃而起,同孙二_娘交手,张青只能两边都不伤害, 结果自己受伤。
酒楼上的东京盛况:根据第一段“三层相高,五楼相向,各有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珠帘绣额,灯烛晃耀。初开数日,每先到者赏金旗,过一两夜则已。元夜,则每一瓦陇中,皆置莲灯一盏。内西楼后来禁人登眺,以第一层下视禁中”可知,白矾楼宏伟高大,顶楼可见皇宫;装饰华丽,开业之初,门庭若市,元夜更是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可见酒楼成了人们的重要社交场所,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繁荣,百姓的富足。
角度二:《水浒传》的侠义精神与《东京梦华录》的“人情高谊”
《水浒传》的侠义精神:石秀遇见杨雄被张保等无赖欺负,赶紧上来相助,将无赖打得东倒西歪。戴宗说:“此乃‘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真壮士也!”石秀“一生执意,路见不平,但要去相助”,“平生性直,路见不平,便要去舍命相护”。石秀正是一个“到处逢人搭救”的侠士。李逵“专一路见不平,好打强汉”,就是在梦中也要打抱不平:在天池岭见一伙强人强要人家女儿,拔出板斧砍得尸横遍野,救了弱者:“我是路见不平的。前面那伙鸟汉,被我都杀了”。这些都是梁山好汉的侠义精神,是他们深受百姓爱戴的原因。
《东京梦华录》的“人情高谊”:根据第二段“若见外方之人为都人凌欺,众必救护之。或见军铺收领到斗争公事,横身劝救,有陪酒食檐官方救之者,亦无惮也。或有从外新来邻左居住,则相借借动使、献遗茶汤、指引买卖之类”可知,东京的人们,看到他人被欺凌,都会去帮助救护,哪怕是遇到一些权贵或者官府的压力,他们也会义无反顾,出钱、出力去帮助弱小;同时在邻里关系上面也表现得极其和睦友好,新邻居到来时会互赠物品,嘘寒问暖。这里的侠义与《水浒传》里的侠义精神不谋而合。
46.(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雪花飞下,浑似江南画”意为:梅花好似雪花飘飞而下,宛如一幅清新淡雅的江南风景画。“流水泠泠”,词一开头先写溪中流水的泠泠响声,暗示水已消融,春天降临;人们听来,就像银铃的清脆之音传到耳内,感到格外畅快。“雪花飞下,浑似江南画”,“雪花”,谓雪花一样的白色梅花花瓣,“浑似”,仿佛像。这两句写词人骑马游春,经过桥头小路,碰着横斜于路上的梅枝,使得花瓣纷纷扬扬落下,这真像一幅江南的初春雪花飞舞图啊,好看极了。词人的喜悦之情,也从这幅绚丽图景中渗流而出。故“雪花飞下”是瓣瓣梅花飘落而下的景象。
(2)本题考查古诗名句默写。此句中注意“零、碾”等字的书写。
(3)本题考查意象分析。
根据诗句“白璧青钱,欲买春无价”可知,价值连城的“白璧”,毕竟是有“价”的,而春天却是“无价”的,表现出梅坚贞的品格;
根据诗句“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可知,红梅之所以不同于桃杏者,岂在于青枝绿叶之有无哉!这正是东坡咏红梅之慧眼独具、匠心独运处,梅亦有傲然挺立的梅格。
根据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可知,诗句把梅花的气质风姿写尽绝了,它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极真实地表现诗人在朦胧月色下对梅花清幽香气的感受。
根据诗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可知,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但它那“别有韵”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一丝一毫也改变不了,表现出梅的坚贞自信。
诗人们命途多舛,他们借梅言志,曲折地写出险恶仕途中坚持高沽志行。不媚俗、不屈邪、清真绝俗,忠贞不渝的情怀与抱负。他们身处穷厄而不苟于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敬佩。
47.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清明上河图》: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东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能够唤起我们对宋代经济繁荣背后原因的探索;
《东京梦华录》中“三层相高,五楼相向,各有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珠帘绣额,灯烛晃耀。初开数日,每先到者赏金旗,过一两夜则已。元夜,则每一瓦陇中,皆置莲灯一盏”以白矾楼为代表展现了东京当时建筑的宏伟高大,繁华夺目,唤起人们对古代繁华市井生活的向往。
根据前文所探究的诗文主旨来看,宋代的文人墨客大多有着浓浓的家国情怀,有着坚贞不屈的高尚人格,他们或许处境艰难,他们或许命途多舛,但是他们依然对生活充满热情,他们依然坚守着自己高雅的生活情趣。他们的这些坚守唤起了现代人对他们的崇拜,他们的作品唤起了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对古人高雅生活的向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