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文言文——读书学习、治国谋略类 试卷(含答案解析)-2023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文档属性

名称 20.文言文——读书学习、治国谋略类 试卷(含答案解析)-2023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2.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2 18:16: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文言文——读书学习、治国谋略类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对比阅读
(2023·安徽·统考中考真题)【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念自七岁时先妣①殁,遂来依姊氏。屋后小园数丈余,嘉树荫之。树阴有屋二橡,姊携拯居焉。拯十岁后,就塾师学,朝出而暮归。比夜,则姊恒执女红②,篝一灯,使拯读其旁。夏苦热,辍夜课。天黎明,辄呼拯起,持小几就园树下读。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日出,乃遣入塾。故拯幼时每朝入塾,所读书乃熟于他童。或夜读倦,稍逐于嬉游,姊必涕泣曰:“汝今弗勉学,母氏地下戚矣!”呜呼,拯不材年三十矣,念姊氏教不可忘。
(节选自王拯《媭③砧课诵图序》)
[注]①先妣:已去世的母亲。②女红:女子纺织、缝纫之事。③媭:古代楚国人对姐姐的称呼。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流辈甚称其贤 称:
(2)嘉树荫之 嘉:
(3)持小几就园树下读 持:
(4)稍逐于嬉游 稍: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树 根 安 二 巨 石 一 姊 氏 捣 衣 以 为 砧 一 使 拯 坐 而 读。
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故拯幼时每朝入塾,所读书乃熟于他童。
4.【甲】【乙】文段中,作者都回忆了自己幼时读书的情形,但用意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3·湖北恩施·统考中考真题)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
【乙】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①?”肃造次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③定?”因为肃画④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⑤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有删改)
【注释】 ①虞:意料,预料。②造次:鲁莽,轻率。③豫:同“预”,预先,事先。④画:谋划,筹划。⑤拊:抚摸。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见往事耳 见: (2)及鲁肃过寻阳 及:
(3)肃意尚轻蒙 轻: (4)遂往诣蒙 诣:
6.给【乙】文中划线句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划2处)
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像定?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肃于是越席就之。
8.阅读【甲】【乙】两文,用出自甲文的成语填空。
肃意尚轻蒙,只因蒙初不习文,学识浅薄,人称“ ”;后过寻阳,与蒙论议,得五策,不由对蒙“ ”。
9.【甲】【乙】两文均以鲁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对刻画吕蒙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2023·内蒙古通辽·统考中考真题)领略了古诗文的“山川之美”后,彤彤再来请你一起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经典——《论语》。
【甲】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节选自《论语》)
【乙】
(4)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①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②。君子笃③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④。”
(5)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节选自《论语》)
【注释】①葸(xǐ):过分拘谨,胆怯懦弱。②绞:说话尖酸刻薄,出口伤人;太急切而无容忍。③笃:诚实,厚待。④偷:刻薄。
10.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为人谋而不忠乎
(2)四十而不惑
(3)故旧不遗
(4)天下有道则见
11.请你用“/”给【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两处)。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
1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13.请你从以上五则《论语》中任选一则,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2023·辽宁本溪·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节选自《出师表》)
【乙】
二年春三月庚午,大司马大将军光①薨。上②始亲政事,又思报大将军功德,乃复使乐平侯山③领④尚书事,而令群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五日一听事,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以傅奏⑤其言,考试功能。侍中尚书功劳当迁及有异善⑥,厚加赏赐,至于子孙,终不改易。枢机周密,品式备具上下相安莫有苟且之意也。
(节选自《汉书》
【注释】①光:大将军霍光。②上:汉宣帝。③山:霍山,霍光之兄孙。④领:兼任之意。⑤傅奏:陈奏,向君上报告。⑥异善:特殊贡献。
14.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B.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欣然起行(《记承天寺夜游》)
C.以知下情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D.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 自非亭午夜分(《三峡》)
15.将甲乙两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2)上始亲政事,又思报大将军功德。
16.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品 式 备 具 上 下 相 安 莫 有 苟 且 之 意 也
17.甲文中的“先帝去世、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是诸葛亮向后主刘禅分析蜀国当时面临的(1) ,而有“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和“忠志之士忘身于外”则阐述了(2) ,情辞恳切,言之有理。
18.甲文中诸葛亮给后主的建议与乙文中汉宣帝的治国举措有相同之处,请概括出来。
(2023·山东烟台·统考中考真题)【甲】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杂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出师表》)
【乙】
楚庄王欲伐晋,使豚尹①观焉。反曰:“不可伐也。其忧在上,其乐在下。且贤臣在焉,曰沈驹。”明年,又使豚尹观,反曰:“可矣。初之贤人死矣,谄谀多在君之庐者。其君乐而无礼,其下危处以怨上,上下离心。兴师伐之,其民必反。”庄王从之,果如其言矣。
(节选自《说苑·奉使》)
【注】①豚尹:楚国大臣。
19.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 )
(2)反曰 ( )
20.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尝射于家圃
B.可计日而待也 杂然而前陈者
C.谄谀多在君之庐者 甚矣,汝之不惠
D.果如其言矣 其真无马邪
21.翻译下面句子。
兴师伐之,其民必反。
22.阅读两个文段,用自己的话填空。
【乙】文中豚尹起初认为楚不可伐晋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 ,二是 ;之后又认为可伐晋的条件之一与【甲】文所阐述的 道理相同。
(2023·甘肃武威·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也。亮卒,以琬为尚书令。东曹掾杨戏素性简略,琬与言论,时不应答。或欲构①戏于琬曰:“公与戏语而不见应,戏之慢上,不亦甚乎!”琬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诫也。戏欲赞吾是耶,则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则显吾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又督农杨敏曾毁琬曰:“作事愦愦②,诚非及前人。”或以白琬,主者请。推③治④敏,琬曰:“吾实不如前人,无可推也。”主者重据听不推,则乞问其愦愦之状。琬曰:“苟其不如,则事不当理,事不当理,则愦愦矣。复何问邪?”后敏坐⑤事系狱,众人犹惧其必死,琬心无适莫⑥,得免重罪。其好恶存道,皆此类也。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蜀书·蒋琬费祎姜维传》)
【注释】①构:陷害。②愦愦:糊涂。③推:推究。④治:惩处。⑤坐:因……获罪。⑥适莫:厚薄,即偏见。
23.解释下列加点词。
(1)诚宜开张圣听 (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3)或以白琬 (4)苟其不如
24.翻译下列句子。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2)戏之慢上,不亦甚乎!
25.请回答问题。
(1)【甲】文中诸葛亮为后主提出了哪三条建议?
(2)从哪几件事可以看出蒋琬是一个“良实”之人?
(2023·云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战国策》)
【乙】
魏庞共与太子将质[作为人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中有虎,王信之乎?”王曰:“不信也”曰:“二人言,王信之乎?”曰:“寡人疑也”曰:“三人言,王信之乎?”曰:“寡人信之矣”庞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三人言而成有虎。今邯郸去魏远于市,议臣者过三人,愿王察之也”魏王曰:“寡人知之矣。”
及庞共自邯郸反,谗言果至矣,遂不得见。
(节选自《群书治要》)
2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私我也
(2)时时而间进
(3)今邯郸去魏远于市
(4)愿王察之也
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2)及庞共自邯郸反,谗言果至矣,遂不得见。
28.邹忌对身边小事观察得出的结论,对当时的齐国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29.【甲】文中的齐威王和【乙】文中的魏王,在处事的风格上有何不同?
(2023·山东枣庄·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出师表(节选)诸葛亮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一致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非淡泊无以明志 D.险躁则不能治性
3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受任于败军之际 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B.还于旧都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D.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32.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B.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D.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呈给后主的表文,乙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家书。
B.甲文追述了三段往事:先帝三顾茅庐,自己临危受命,北上兴复汉室。
C.乙文中诸葛亮告诫儿子,成才须谨记三个条件:立志、学习、惜时。
D.甲文情辞恳切,感人肺腑;乙文在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
34.翻译下列句子,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参考答案:
1. 称道 美好 拿着 略微 2.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 3.(1)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2)所以我小时候每天早晨进入书塾,(对)读过的书就比其他小孩子更熟悉。 4.甲文作者是为了强调自己读书时的艰难与勤奋,以此勉励马生勤苦学习。乙文作者是为了强调姐姐对自己的敦促与勉励,表达对姐姐的想念与感激。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
(1)句意:同辈人十分称赞他的贤能。称:称赞,称道。
(2)句意:美好的树木覆盖着它。嘉:美好。
(3)句意:我拿着一个小凳子坐在花园树下读书。持:拿着。
(4)句意:略微贪图玩耍。稍:略微。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意:树根下有两块巨大的石头:一个姐姐用来作为捣衣服的石砧,一个让我用来坐在上面读书。“树根安二巨石”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应在“石”后断开;“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说明这两块巨石的功用,所以应在“砧”字后断开;故断句为: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1)手,亲手;笔,用笔;录,抄写;计,计算。
(2)故,所以;朝,早上;塾,书塾;乃,就;熟,熟悉;于,比。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甲文作者写自己幼时借书经历,“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等内容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之难,意在强调当时学习之艰苦,读书之刻苦,从“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可知,是为了勉励马生要刻苦学习。
从乙文“比夜,则姊恒执女红,篝一灯,使拯读其旁”“天黎明,辄呼拯起,持小几就园树下读”“日出,乃遣入塾”“或夜读倦,稍逐于嬉游,姊必涕泣曰:‘汝今弗勉学,母氏地下戚矣!’”“念姊氏教不可忘”可知,母亲去世来投奔姐姐,姐姐夜陪苦读,晨伴诵读,泣告母亲劳累病死的状况,敦促作者勤奋学习,现在回忆起那时读书的情形,是感念姐姐的教育之恩,表达对姐姐的感激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
【甲】我小时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东阳县的书生马君则,在太学里读书已经两年了,同辈人十分称赞他的贤能。我到京师朝见皇帝,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来拜见我。他将要回去探望他的父母,我把过去求学的艰苦告诉了他。说我勉励乡人学习,是我的本意啊
【乙】回想起我从七岁时,母亲去世了,于是来投靠姐姐。屋后有个小花园,有几丈平方,美好的树木覆盖着它。树阴低下有两间屋子,姐姐带着我住在这里。我十岁以后,到私塾跟着老师学习,早晨出来傍晚回家。到了晚上,我姐姐常常手持女红,点一盏灯,让我在她的身旁读书。夏天很热,就停止了晚上上课。天刚一黎明,姐姐就叫我起床,我拿着一个小凳子坐在花园树下读书。树根下有两块巨大的石头:一个姐姐用来作为捣衣服的石砧,一个让我用来坐在上面读书。太阳出来,姐姐就催我去私塾。所以我小时候每天早晨进入书塾,(对)读过的书就比其他小孩子更熟悉。有时晚上读累了,稍微贪图玩耍,姐姐一定会哭泣,告诉我母亲劳累憔悴而死的情形;并且说:“你现在不勤奋读书,母亲在地下就会伤心!”唉!我很不争气,都三十岁了,想到姐姐的教诲不能忘记。
5. 了解 到,等到 轻视,看不起 拜访 6.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 7.(1)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托。(2)鲁肃于是越过自己的座位,靠近吕蒙。意对即可,酌情给分。 8.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或刮目相看 9.两处均以鲁肃的行为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意对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了解历史罢了。见:了解。
(2)句意: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及:到,等到。
(3)句意:鲁肃(当时)对吕蒙还比较轻视。轻:轻视,看不起。
(4)句意:于是去拜访吕蒙。诣:拜访。
6.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断句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本句的意思是:现在长江东西双方(指西蜀和东吴)虽然看上去很和睦,像一家人一样,而关羽实际上是像熊虎一样有野心的人,怎么能不事先预订好应急方案呢?“今东西虽为一家”是陈述现象,其后可断开,“而关羽实虎熊也”是述说实际情况,“计可不预定”是得出的结论,中间可断开。
故根据句意以及断两处的要求即可断句为: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可不预定。
7.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辞,推托;以,用;务,事务。
(2)重点词:越,越过;就,靠近。
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第一空。乙文中,“肃意尚轻蒙”,是因为甲文中写的吕蒙起初不学习,学识浅薄。由甲文中“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知当初吕蒙才略很低,被人称为“吴下阿蒙”。
第二空。乙文中,鲁肃敬过寻阳,与蒙论议,得到吕蒙给他谋划的五条计策,不由得大为吃惊,更为佩服,可用甲文中“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刮目相待”填空。
9.本题考查文章写法。
甲乙两文的结尾均为“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是侧面描写。
根据甲内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知,是因为吕蒙听从孙权的建议开始读书后,才干有了惊人的长进,不再是吴下时的阿蒙,让鲁肃大加赞赏,于是“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文结尾“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根据“因为肃画五策”“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可知,是因为吕蒙给鲁肃谋划了五条对付关羽的计策,让鲁肃大加赞赏。“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同样从侧面突出了吕蒙开始读书后才略的惊人长进。
【点睛】参考译文:
【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十分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读书人(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另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他,长兄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乙】鲁肃取代周瑜(为水军都督),当陆口驻屯,到达吕蒙所在的屯下。鲁肃(当时)对吕蒙还比较轻视。有人对鲁肃劝说:“吕将军的功名一天比一天显著,不可以用旧眼光来看待,您应当去拜访他。”(鲁肃)于是去拜访吕蒙。酒过三巡,吕蒙问鲁肃:“您受到重任,与蜀汉的关羽作为邻居,您将用什么办法来防止不测的发生?”鲁肃轻率地回答:“事已至此怎么合适就怎么办吧。”吕蒙说:“现在长江东西双方(指西蜀和东吴)虽然看上去很和睦,像一家人一样,而关羽实际上是像熊虎一样有野心的人,怎么能不事先预订好应急方案呢?”吕蒙于是为鲁肃筹划了五个应急方案,鲁肃就站起来离开自己的坐席,靠近吕蒙拍着吕蒙的背说:“吕子明啊,我不知道您的才干,谋略竟然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鲁肃就拜望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交为挚友后分别。
10. 替 迷惑,疑惑 遗忘 出仕做官 11.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 12.(1)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2)国家政治清明而自己却无所作为,贫穷低贱,这是可耻的。 13.示例一: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知,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成熟,对生活的和人生就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示例二:由“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可知,时间飞逝,岁月不等人,我们要珍惜时光,进德修业,孜孜不倦,永不停息。
示例三:“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告诉我们,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讲礼,社会就会兴起仁德的风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和谐友善。
【解析】10.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解释词语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为人谋而不忠乎: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为:替。
(2)四十而不惑: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惑:迷惑,疑惑。
(3)故旧不遗:君子不遗忘背弃他的故交旧朋。遗:遗忘。
(4)天下有道则见: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见:出仕做官。 
1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明确句意,同时运用以下方法:明词性(根据词性找句子结构),找句式(注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对称句、倒装句等一些固定句式),看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言),据修辞(排比、对偶、反复、顶针)等。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的意思是:一味恭敬而不知礼,就未免会劳倦疲乏;只知谨慎小心,却不知礼,便会胆怯多惧;只是勇猛,却不知礼,就会莽撞作乱。这是一组排比句,根据句子结构“……而……则……”可断句为: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
1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有:
(1)逝:往,离去;如:像;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不舍昼夜:日夜不停。
(2)邦:国家;有道:治国有方,社会讲道德有法治,国泰民安,政治清明;贫:贫穷;贱:低贱;耻:耻辱。
13.此题考查理解和认识。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告诉我们无论是在生活上、学习上,还是工作上,都要经常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省反思,做得好的地方要保持,要发扬,做得不好的地方要改进。
(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这句话强调了人生的不同阶段需要有不同的心态和目标,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
(4)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意思是:孔子说:“一味恭敬而不知礼,就未免会劳倦疲乏;只知谨慎小心,却不知礼,便会胆怯多惧;只是勇猛,却不知礼,就会莽撞作乱;心直口快却不知礼,便会尖利刻薄。君子能用深厚的感情对待自己的亲族,民众中则会兴起仁德的风气;君子不遗忘背弃他的故交旧朋,那民众便不会对人冷淡漠然了。”阐释了内在修养、遵循礼仪规范的重要性;
(5)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意思是:孔子说:“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政治清明就出来做官;天下政局混乱就隐居不出。国家政治清明而自己却无所作为,贫穷低贱,这是可耻的;国家政局混乱而自己位高权重,这也是可耻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好和坏的环境都要坚持好学和善良,要相信学习和道德的力量。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
(1)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2)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3)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乙】文:
(4)孔子说:“一味恭敬而不知礼,就未免会劳倦疲乏;只知谨慎小心,却不知礼,便会胆怯多惧;只是勇猛,却不知礼,就会莽撞作乱;心直口快却不知礼,便会尖利刻薄。君子能用深厚的感情对待自己的亲族,民众中则会兴起仁德的风气;君子不遗忘背弃他的故交旧朋,那民众便不会对人冷淡漠然了。”
(5)孔子说:“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政治清明就出来做官;天下政局混乱就隐居不出。国家政治清明而自己却无所作为,贫穷低贱,这是可耻的;国家政局混乱而自己位高权重,这也是可耻的。”
14.A 15.(1)这是追念先帝特殊的礼遇,想报答陛下的缘故。
(2)皇帝开始亲政,又想回报大将军霍光的功德。 16.品式备具/上下相安/莫有苟且之意也 17. 不利处境 有利条件 18.广开言路,论功行赏
【解析】14.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A.都是“确实,是在”的意思;
B.然而/……的样子;
C.用来/按照;
D.从/如果;
故选A。
15.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1)盖:连词。连接上一句或上一段,表示原因。追:追念。殊遇:特殊的对待,即优待、厚遇。欲:想要。报:报答。之:代词。于:向,对。
(2)始:开始;报:回报。
16.考查文言句子断句。
句意:法令、制度完备,上下相安无事,没有人抱着苟且敷衍的态度办事。
“品式备具”“上下相安”“莫有苟且之意也”是三个独立完整的句子,彼此之间应该断开,故断句为:品式备具/上下相安/莫有苟且之意也。
17.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甲】文中的“先帝去世、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是指刘备去世了,天下分为三国,我们蜀汉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是诸葛亮向后主刘禅分析蜀国当时面临的不利处境;而有“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和“忠志之士忘身于外”是指虽然现在形势不利,但是侍卫臣僚在内勤劳不懈,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这是阐述了有利条件,情辞恳切。据此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18.本题考查阅读比较。
根据【甲】文“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和“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可知,诸葛亮给后主的建议有广开言路,严明赏罚;根据【乙】文“令群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以傅奏其言”可知,汉宣帝也同样重视广开言路;从“侍中尚书功劳当迁及有异善,厚加赏赐,至于子孙”可知,汉宣帝也注意到了论功行赏。这些都是与诸葛亮给后主的建议有相同之外。
【点睛】参考译文:
【甲】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我们蜀汉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实在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啊。然而侍卫臣僚在内勤劳不懈,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这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想要报答陛下。陛下你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过分地看轻自己,援引不恰当的譬喻,以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  
皇宫中和朝廷中本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为非作歹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
【乙】后元二年三月庚午日,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去世。汉宣帝才开始亲自治理政事,又想报答大将军霍光的大德,便封霍光兄长霍去病的孙子霍山为乐平侯,命他以奉车都尉的身份主管尚书事务。并且召集群臣,听取他们对朝政事务的意见。每隔五天,自丞相以下,群臣各就自己负责的事务分别奏报,再将他们陈述的意见分别下达有关部门试行,考察、检验其功效。凡任侍中、尚书的官员有功应当升迁,或有特殊成绩,就厚加赏赐,甚至及于他们的子孙,长久不改变。中枢机构严密,法令、制度完备,上下相安无事,没有人抱着苟且敷衍的态度办事。
19. 全,都。
同“返”,回来。 20.B 21.出兵讨伐他们,他们的民众一定会造反。 22. 国君忧患意识强;
百姓安居乐业; 亲近小人,疏远贤臣。
【解析】1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悉:全,都;
(2)句意为:豚尹回来说。反:同“返”,回来。
20.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A.于:介词,对于/介词,在;
B.而:都是连词,表修饰;
C.之: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D.其:代词,他的/副词,难道;
故选B。
21.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兴师:出兵。伐:讨伐,攻打。必:一定。反:造反,反叛。
2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2)根据【乙】文“不可伐也。其忧在上,其乐在下”(不可讨伐。他们的君主忧患意识很强,百姓安居乐业)可知,国君忧患意识强,百姓安居乐业;
(3)根据【乙】文“初之贤人死矣,谄谀多在君之庐者”(当初的贤臣死了,一些溜须拍马的人都围在晋君身边),找到【甲】文“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可知,亲近小人,疏远贤臣。
【点睛】参考译文
【甲】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对于桓帝、灵帝没有一次不(发出叹息)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
【乙】
楚庄王准备攻打晋国,派豚尹前往察探。豚尹回来说:“不可讨伐。他们的君主忧患意识很强,百姓安居乐业。并且有一位贤臣在朝,叫做沈驹。”第二年,再派豚尹去晋国探察,回来说:“现在可以了。当初的贤臣死了,一些溜须拍马的人都围在晋君身边,晋君追求安乐而失去礼节;下面的百姓心生怨恨。正逢他们上下离心离德之际,兴师讨伐,他们的民众一定会支持大王。”楚庄王采纳了这个建议,果然像他说的那样了。
23. 扩大 给予,赠送 有人(有的人) 如果 24.(1)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能够兴盛的原因。
(2)杨戏怠慢上级,不是太过分了吗! 25.(1)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
(2)有人构陷杨戏,然而蒋琬认为杨戏是一个诚实的人;杨敏曾经毁谤蒋琬,蒋琬不予追究;杨敏犯罪坐监,蒋琬不存成见,使杨敏得以免除重罪。
【解析】23.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陛下你)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开张:扩大。
(2)句意: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遗:给予,赠送。
(3)句意:有人以此话告诉蒋琬。或:有人(有的人)。
(4)句意:如果不如前人。苟:如果。
24.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亲:亲近;远:疏远;所以:……的原因。
(2)慢:怠慢;甚:很,过分。
25.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1)由甲文第一段“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概括可得:开张圣听、广开言路;
由甲文第二段“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概括可得:赏罚分明;
由甲文第五段“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概括可得:亲贤远佞。
(2)由乙文“东曹掾杨戏素性简略,琬与言论,时不应答。或欲构戏于琬曰:‘公与戏语而不见应,戏之慢上,不亦甚乎!’琬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诫也。戏欲赞吾是耶,则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则显吾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等内容可知,有人构陷杨戏,然而蒋琬认为杨戏是一个诚实的人;
结合“又督农杨敏曾毁琬曰:‘作事愦愦,诚非及前人。’或以白琬,主者请。推治敏,琬曰:‘吾实不如前人,无可推也’”可知,杨敏曾经毁谤蒋琬,蒋琬不予追究;
结合“后敏坐事系狱,众人犹惧其必死,琬心无适莫,得免重罪”可知,杨敏犯罪坐监,蒋琬不存成见,使杨敏得以免除重罪。可据此概括作答。
【点睛】参考译文:
【甲】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我们蜀汉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实在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啊。然而侍卫臣僚在内勤劳不懈,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这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想要报答陛下。陛下你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过分地看轻自己,援引不恰当的譬喻,以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
皇宫中和朝廷中本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为非作歹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拿来问问他们,然后施行,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
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从前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说他有才能,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对于桓帝、灵帝没有一次不(发出叹息)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
【乙】蒋琬,字公琰,零陵郡湘乡县人。诸葛亮去世,朝廷任命蒋琬为尚书令。东曹掾杨戏性格向来简略,蒋琬同他谈话,他有时不应不答。有人想在蒋琬面前诬陷他,便对蒋琬说:“您与杨戏讲话而他不答理,其傲慢上级,不是太过分了吗!”蒋琬回答说:“各人心性不一样,就像人的容貌有差异,当面应承背后非议,这是古人告诫人们注意之事。杨戏想要赞成我,但不是他的本心,想要不赞成我,又怕暴露我的不是,所以默然不应,这正是他的诚实之处啊!”又督农杨敏曾经毁谤过蒋琬说:“做事昏昏然,确实不如前人。”有人以此话告诉蒋琬,主管官员请求让他们去推究其事治罪杨敏,蒋琬说:“我确实不如前人,有什么可推究杨敏的呢?”主管官员再次陈说而蒋琬不允推究。主管官员则请蒋琬去责问杨敏说他昏昏糊糊的情状。蒋琬说:“如果不如前人,则处事不合理,处事不合理,则昏昏糊糊。还有什么好问的呢?”后来杨敏犯罪坐监,大家都担心他必死无疑,而蒋琬心中不存成见,故杨敏得以免除重罪。蒋琬的好恶爱憎合乎道义,都像这样。
26.⑴偏爱
⑵间或、偶尔、有时候
⑶距离
⑷观察、仔细看、明察 27.⑴再照镜子看着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
⑵等到庞共从邯郸回国,谗言果然已经传到魏王耳中,于是没有再见到魏王了。 28.使齐威王改正了缺点和错误,改革了弊政,使齐国政治清明,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29.齐威王处事果断、有魄力且措施得力;魏王处事前后不一,且容易受他人蛊惑。
【解析】2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⑴句意为:是偏爱我。私:偏爱,动词;
⑵句意为: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间:间或,偶尔,有时候;
⑶句意为:现在赵国国都邯郸距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去:距离;
⑷句意为:希望大王明察啊。察:观察,仔细看,明察。
2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⑴窥镜:照镜子;弗:不;甚:很;
⑵及:等到;自:从;反:同“返”,返回;至:到;遂:于是。
28.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根据甲文中“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可知,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告,立即发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开张圣听,对于关心国事、积极进谏者,分不同情况给予奖赏。齐王纳谏之后,齐国果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门庭若市”说明在此以前,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时时而间进”说明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齐威王已经根据人们的意见,改革了弊政。“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威王已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清明。齐威王纳谏去蔽,从而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结合上述内容回答即可。
29.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根据甲文中“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可知,齐威王不仅认真听取了邹忌的劝谏,而且果断采取正确措施,制定出对进谏者的奖励办法,鼓励更加直接的进谏者。而文章通过“令初下”,数月之后和期年之后的变化,表现出齐威王措施得力,从善如流,兴利除弊,改革成效十分显著。可见齐威王处事风格果断、有魄力且措施得力;
根据乙文中“魏王曰:‘寡人知之矣。’”可知,最初庞共在给魏王讲了三人成虎的故事后,魏王同意并相信了庞共,不会听信非议他的谗言;根据文中“及庞共自邯郸反,谗言果至矣,遂不得见”可知,当庞共远离国都,去往邯郸时,谗言还是被传进了魏王之耳,得到了不能再见魏王的结果,由此可见,魏王还是被谗言所蛊惑。因此,魏王处事前后不一,且容易受他人蛊惑。结合上述内容回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外形、容貌光艳美丽。早晨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妾回答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客人:“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着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晚上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我的客人认为我美,是有事情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
【乙】
魏国大臣庞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庞共对魏惠王说:“如果有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大王会相信这件事吗?”魏惠王说:“我不相信。”庞共说:“如果有两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会相信吗?”魏惠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庞共又说:“如果有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会相信吗?”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了。”庞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只因三个人说街上有老虎,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批评我的人又不止有三个。希望大王明察啊。”魏王道:“我自然不会听信谗言。”
等到庞共从邯郸回国,谗言果然已经传到魏王耳中,于是没有再见到魏王了。
30.C 31.A 32.D 33.B 34.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中出名。
【解析】30.本题考查古今异义。
A.句意: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卑鄙:身份卑微,见识短浅。“卑鄙”的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因此“卑鄙”的古义和今义不同;
B.句意: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感激:感动。“感激”的今义:深深的感谢,引申指激动。因此“感激”的古义和今义不同;
C.句意: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淡泊”的今义:内心恬淡,不追名逐利。因此“淡泊”的古义和今义一致;
D.句意: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险:轻薄。“险”的今义:险要;危险。因此“险”的古义和今义不同;
故选C。
3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两个“之”都是助词,的;
B.动词,到/介词,比;
C.介词,把/连词,因此;
D.连词,表并列,和/连词,表转折,却;
故选A。
3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作答时可结合语法结构来分析。
D.“淫慢”和“险躁”是主语,其后应断开,“则”起到承接上文引出下文的作用,“不能励精”是充当谓语成分,不能断开,“不能治性”也是充当谓语成分,不能断开,正确的断句因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故选D。
3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B.“北上兴复汉室”不是追忆的往事,而是诸葛亮向刘禅表明的决心,即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故选B。
34.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翻译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
布衣:麻布衣服,借指平民百姓。躬耕:亲自耕种。于:在。苟:苟且。全:保全。闻达:显达,有名望。
【点睛】参考译文:
(甲)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中茍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乙)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