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1.积累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掌握其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的叙事艺术
3.理解作者对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刻画
4.评价烛之武临危受命,智退秦师的非凡气质和无畏精神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春秋》是中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古代儒家经典之一。
现存《春秋》,从鲁隐公记述到鲁哀公,历十二代君主,计二百四十四年,它基本上是鲁国史书的原文。
相传《春秋》之书经过孔子的编纂,旧时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之说。
特点:微言大义、暗含褒贬
《春秋》(《春秋经》)
作品介绍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简称《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三国志》等。
编年体
国别体
纪传体
史书三大体例
史书体例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烛之武退秦师
整体感知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孙子兵法·谋攻篇》
郑国为什么要请人来“退”秦师?(用原文回答)
晋侯、秦伯围郑
秦晋出兵的理由是什么?
文本研读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以:因为
其:代郑国
于:对
贰:从属二主
军:驻军。后省略了“于”字
状语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于:介词,对。
使者:派遣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辞:推辞。
之:结构助词,取消主谓独立性。
犹:副词,尚且。
无能:不能。
也已:复合语气词,表肯定延缓语气。
为什么烛之武拒绝了郑文公的请求?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怀才不遇的愤怨之意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子:对人的尊称,您。
是:指示代词,这。
然:然而。
许:答应,同意。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烛之武是如何完成任务的?
1.劝说对象:晋侯 秦伯
2.方案制定:逞强 求饶 离间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缒(zhuì):用绳子栓着吊下去。
而:连词,表示修饰
既:副词,已经。
亡:使……灭亡。
而:连词,表顺承。
于:介词,对。
敢:谦敬副词。冒昧。
执事: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以:表目的。
鄙:边邑。这里作动词,把……当作边邑。
远:形作名,远地。这里指郑国。
其:指示代词。代“越国以鄙远”这件事。
也:表肯定语气。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焉:疑问代词。用:介词,表原因。
焉用,何用,为什么用。
以:顺承连词。
陪:增加。
之:取消主谓独立性。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舍:放弃。
以为:实为“以之为”。以,把。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往宾客的主人。
行李:出使的人。
共:通“供”,供给。
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无所:用在动词前,没有……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晋)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为:给予。
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
夕: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济:渡河。
设版:修筑防御工事。
焉:句末语气词。
之:结构助词,的。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夫(fú):发语词。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满足。
肆:扩张。东:在东方。
封:名作动,把…作为疆界。
阙:侵损,削减。使动用法,使……土地减少。
焉:从哪里。
利:使……得利。
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语气。
图:考虑。
亡郑,利晋还是利秦?
晋国,是敌是友?
烛之武向秦伯提出了哪两个核心问题:
若亡郑,会给秦国带来哪些利或害?
若舍郑,对秦国又有何影响?
对秦国而言,晋国是敌是友?
思考和讨论,用原文回答: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4.对秦国而言,晋国是敌是友?
假如你是秦伯,此刻有何感言?
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果是什么?
秦:与郑盟。
晋:子犯请击之。/亦去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说(yuè):通“悦”。高兴。
盟:名作动,结盟。
戍:防守。
乃:副词,于是。
晋文公退兵的原因有哪些(原文)?
不仁 不知 不武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之:指秦军。
微:没有。
夫人:那人,指秦穆公。
因:依靠。
敝:损害。
所与:结交的人(或国家)。所+动=名词性结构
知:通“智”
乱:(军队)散乱的状态,形作名。
整:彼此一致的局面,形作名。
易:交换
其:祈使语气,还是。
去:离开。
判断句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思考】烛之武的第一句似乎和核心问题没有关系,可否删去?
试分析烛之武的谈判技巧。
游说的艺术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得势全在“秦晋围郑,郑既知亡”。二语先令人气平了一半;以后纡徐曲折,言言刺入秦伯心窝里去。词令之妙,一至于此!其悦而且戍也,固宜。
——【清】过洪《古文评注全集》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烛之武会用什么语气说出以上这一席话?
这中间没有一个“晋”字,为什么?
烛之武是怎样的一个人?
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ト;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是一个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勇士。
辩士:烛之武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华解除了国家的危机。他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人,说服了秦君,是一个能说会道、巧言善辩的辩士。
志士:“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虽长期未被重用,但在大任面前,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人物形象
尝试分析:
佚之狐、郑伯、秦伯、晋文公的形象
春秋是一个战乱频仍、动乱动荡的年代。各诸侯国为了获得自己最大利益以称霸中原,倚强凌弱,攻伐兼并。诸侯之间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正如孟子所说“春秋无义战”。
而在这“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春秋,烛之武于郑国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只身去说服秦伯,虽有怀才不遇的怨愤,却于个人与是非选择中有宽阔胸怀,足见其义、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