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语文10《小石潭记》 同步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下语文10《小石潭记》 同步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3 16:32: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小石潭记
基础通关
一、课内建构
1.给加着重号的字词注音。
珮(  )环 清冽(  )
为坻(  ) 为嵁(  )
佁(  )然 俶(  )尔
翕(  )忽 差(  )互
悄怆(    ) 龚(  )古
2.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实词。
(1)闻水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心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水尤清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潭中鱼可百许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皆若空游无所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日光下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佁然不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俶尔远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往来翕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斗折蛇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悄怆幽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以其境过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1)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B.潭西南而望 乃记之而去
C.不可久居 不可知其源
D.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5.下列朗读停顿标注错误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B.隔/篁竹,闻/水声。
C.潭中鱼可/百许头。
D.乃/记之而去。
6.下列对课文的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这篇短小精美的山水游记,按“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溪流—潭上感受—交代同游者”的顺序,记录了作者游览的经历。
B.课文开篇以环珮相击之音来写水声,表现出水声的清脆,令人愉悦;同时也借水声烘托出环境的幽静。
C.第二段写游鱼,先总体写鱼的大体数量和“空游无所依”的状态,再采用特写镜头写日光鱼影,勾画出一幅生动活泼的游鱼图。
D.作者善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方法来写景物,如“斗折蛇行”,就是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溪流的曲折蜿蜒。
7.名句默写。
(1)《小石潭记》中描写树木、藤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柳宗元《小石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溪水的蜿蜒曲折,时隐时现。
(3)古人写水,常以游鱼入景。柳宗元《小石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潭中百来条鱼儿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画面。
二、课外提升
8.张红同学学习完《小石潭记》,对古代“贬谪文化”产生了兴趣,查阅了相关资料。请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中国封建社会特殊的士人群体——“贬官”们,由于个人的特殊经历,对宦海浮沉、世态炎凉有着极其深刻的认识和体会。贬谪期间,一部分人会在 “立功立业”不成的情况下,自觉主动转向“立言”,著书立说、写诗作文,形成独特的“贬谪文化”现象。
【材料二】“永贞革新”失败后, A______被贬谪外放。精神摧残加上水土不服,心情压抑痛苦,只好借山水写作宣泄胸中的愤慨,寄寓世事艰险的体验。为此,他对荒寒孤寂之地情有独钟,极力强调其荒僻、冷落及被人遗忘的特点,以此自况。在具体作品中,他一是通过刻意描绘景物的与众不同,表现自己不与世俗之徒为伍的节操和人品的高洁,二是着力叙写在遗弃之地尽力挖掘山水美的努力,以此表现其对美景异物的呵护同情。与被弃感相关联的被拘囚感和生命荒废感使他的山水游记文学作品始终传达出浓郁的寂寞感、哀愁感和悲苦感。
(1)材料二中书写有误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正确的写法是“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画线句标点符号有错误,请提出修改意见: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中提到的被贬文人是谁?请填写在A处。
9.因形解意:请结合示例,解析汉字“川”。
【示例】
图一 图二
(图一):一个人在前面走,另一个人跟在后面走。“从”本义为“跟随”。例如,《小石潭记》中“隶而从者”的“从”即“跟随”之意。
(图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突破
一、课内建构
10.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通过描写潭上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突出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美,与下文“四面竹树环合”相呼应。
B.课文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从静态上描写的,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呈现的则是游鱼的动态美。
C.作者以“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潭上气氛—小潭源流—交代同游之人”为顺序来安排材料,移步换景,景随情迁,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D.同是描绘山水美景、借景抒情之作,《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孤寂之情,而《与朱元思书》则流露出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之意。
1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抒情议论,属于散文的范畴。
B.刘禹锡与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为“刘柳”。
C.唐宋八大家包括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曾巩、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
D.《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写山水游记抒发胸中愤郁的散文。
12.小石潭本是永州一无名小谭,却因柳宗元诗情画意的笔调而闻名古今。结合全文,说说柳宗元描写的成功之处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提升
阅读文言语段,回答13—16题。(16分)
【甲】
万历辛丑年,父叔辈张灯龙山。沿山袭谷,枝头树杪①无不灯者,自城隍庙门至蓬莱岗上下,亦无不灯者。山下望如星河倒注,浴浴熊熊。山无不灯,灯无不席,席无不人,人无不歌唱鼓吹。男女看灯者,一入庙门,头不得顾,踵不得旋,只可随势潮上潮下,不知去落何所,有听之而已。父叔辈台于大松树下,亦席,亦声歌,每夜鼓吹笙簧与宴歌弦管,沉沉昧旦②。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龙山放灯》,有删改)
【注】①树杪(miǎo):树梢。②沉沉昧旦:不知不觉中天已经亮了。
【乙】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宋元《小石潭记》)
【甲文参考译文】
万历辛丑年(1601年),父叔辈在龙山放灯。沿山道路上、山谷里、树枝上,没有地方不挂灯;从城隍庙到蓬莱岗,到处都挂着灯。从山下往上看,漫山灯火就像天上的星河向人间倒灌,水势汹涌。山间到处有灯,灯下到处有席,席间到处有人,每个人都在唱歌打鼓欢庆。所有看灯的男男女女,一进入庙里面,头也回不得,脚也转不得,只能跟随人潮前行,也不知道要走去什么地方,只能随大流。父叔辈们坐在大松树下的台阶上,也是席地而坐,也在大声歌唱,每天晚上都是在丝竹管弦的声音中,不知不觉迎来天亮。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4分)
(1)山下望如星河倒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头不得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岸势犬牙差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乃记之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父 叔 辈 张 灯 龙 山 
15.翻译下列句子。(6分)
(1)自城隍庙门至蓬莱岗上下,亦无不灯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甲文描绘龙山放灯的盛况,乙文描写小石潭环境的清冷。请结合下面的文言小贴士,说说甲、乙两文各自寄寓的情感。(4分)
【文言小贴士】张岱在《陶庵梦忆 序》中说:“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达标
17.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景美、情真,让我们心向往之。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半命题习作。要求:用第一人称写,可加入适当想象。(15分)
要求:①题目:那_______的小石潭。②150—2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2.(1)听到。(2)以……为乐;对……感到高兴(3)格外
(4)大约 (5)好像 (6)穿透 (7)静止不动的样子
(8)忽然 (9)轻快迅疾的样子 (10)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
(11)深 (12)凄清
3.(1)鱼儿静止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走,往来轻快迅疾,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2)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4.C
5.C
6.D
7.(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
(3)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8.(1)渲泄 宣泄
(2)“人品的高洁”后面的逗号改为分号
(3)柳宗元
9.两岸之间是湍急的河水。“川”本义是“河流、水道”。例如,《<论语>十二章》“子在川上曰”中的“川”即“河流”之意。
10.C
11.B
12.①移步换景。第一段,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在移动中引导读者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②抓住景物特征,精细生动地描绘。从听觉、视觉和感受等多感官角度进行描绘。课文开笔有声有感,动静结合。③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读者感受着画卷美的同时,又对作者寄予深深的敬意与同情。④文笔简练,前后照应,结构紧凑。写潭,处处透出了潭水的清冽,有很高的透明度;写环境、气氛,处处透出寂寥、幽邃。⑤侧面描写,烘托景色。第二段无一字写水,却将水的清澈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
13.(1)像 (2)回头 (3)交错不齐 (4)离开
14.父 叔 辈/ 张 灯 /龙 山
15.(1)从城隍庙到蓬莱岗,到处都挂着灯
(2)(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16.甲文表达了对放灯的喜爱和对过去美好生活的留恋。乙文小石潭景物的清幽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有力地反衬出作者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17.那美丽的小石潭
清晨,我沿山丘向西寻访小潭。四周被竹树包围,小鸟的歌声和着水流声,好似一首自然和谐的乐章。
穿过竹林,恍然抬头,正是苦心要找的小潭。遥遥望去,小潭四周多了碧树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缠绕连接在一起,参差不齐,随风飘荡。我迈着步子走近,惊讶地发现小石潭竟是以整块石头为底,部分石头翻卷起来形成了一个个小岛。水清澈见底,如剔透的碧玉,水汽直沁到人的心里。
来到水边,我蹲下身去,逗弄潭中的小鱼,静静不动的鱼儿忽然拍打着水花向远处游去,那水花溅在我身上、脸上,好生凉快,实在有趣极了!经此波折,我索性靠在林丛边,慢慢环顾四周,自然清幽、没有喧嚣的环境让我难得放空自己,在山水之间怡然地欣赏美景,忘记了所有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