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马说》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已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资治通鉴 唐纪八》
【注】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568—627):名伦,字德彝,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策之不以其道
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而伯乐不常有/德彝惭而退
B.虽有千里之能/上诘之
C.安求其能千里也/安可诬一世之人
D.弗食,不知其旨也/其真无马邪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
②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4.(甲)文哪一句话可以用来形容(乙)文的封德彝?
5.假如可以“借才于异代”,你会向唐太宗举荐谁?请选择一个古代人物,并说出举荐理由。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昔者汤将往见伊尹①,令彭氏之子御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人也。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汤曰:“非汝所知也。今有药于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吾必欲说而强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
(选自《商汤见伊尹》)
【注释】①伊尹:商初大臣,曾为奴隶。②御:驾车。
6.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吾必欲说而强食之/而伯乐不常有
B.天下之贱人也/心忧炭贱愿天寒
C.非汝所知也/汝安知鱼乐
D.是子不欲吾善也/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今有药于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
8.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9.根据选文内容填空。(要求:①③处用原文词语或短语,②④处用自己的话概括)
【甲】【乙】两文都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方法,【甲】文以 比喻人才,表现出统治者对待人才的态度是 ;【乙】文以 比喻人才,表现出统治者对待人才的态度是: 。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沈宣词尝自言家大梁①时,厩常列骏马数十,而意常不足。咸通六年客有马求售洁白而毛鬣类朱甚异之。酬以五十万,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公遂曰:“竟未尝乘。”因引出,至则奋眄②,殆不可跨,公遂怒捶之,又仆,度终不可禁。翌日,令诸子乘之,亦如是;诸仆乘,亦如是。因求前所直售宣词。宣词得之,复如是。会魏帅李公蔚市贡马③,前后至者皆不可。公阅马,一阅遂售之。后入飞龙④,上最爱宠,为当时名马。
(《唐语林》)
【注释】①大梁:今河南开封,古时称大梁。②奋眄:举头斜视。③贡马:向皇帝进贡的马。④飞龙:指皇家。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虽有名马 虽:
(2)食马者 食:
(3)复如是 是:
(4)公阅马 阅:
11.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咸 通 六 年 客 有 马 求 售 洁 白 而 毛 鬣 类 朱 甚 异 之
1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1)呜呼!其真无马邪?
(2)因求前所直售宣词。
13.联系【甲】文,简述王公遂不能让所买之马成为“名马”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
1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策之不以其道
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陈仲举①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②太守,至,便问徐孺子③所在,欲先看之。主簿④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⑤。”陈曰:“武呈式商容之闾⑥,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节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陈仲举:名著,字仲举,东汉桓帝末年,任太傅。②豫章:豫章郡(今江西省南昌县)。③徐孺子:名稚,是当时的名士,为人高洁。④主簿:官名,主管文书簿贯。⑤廨:官署。⑥式商容之闾:登门拜访商容。
1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为豫章太守
(2)主簿白
17.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
18.同样是面对人才,【甲】【乙】两文的情感态度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今有千里之马于此,非得良工①,犹若弗取。良工之与马也,相得则然后成,譬之若枹②之与鼓。夫士亦有千里,高节死义,此士之千里也。能使士待千里者,其惟贤者也。
(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良工:善于相马的人。②枹:鼓槌。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 才美不外见 ②执策而临之
③ 是马也 ④ 相得则然后成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其真无马邪 帝感其诚 B.而伯乐不常有 温故而知新
C.不以千里称也 以刀劈狼首 D.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异二者之为
21.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今有千里之马于此,非得良工,犹若弗取。
22.甲文中,“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刻画出统治者怎样的形象?
23.比较甲乙语段的内容,它们有什么共同的人才观?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
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①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②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瘾明告鬻③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选自龚自珍《病梅馆记》)
【注释】①欹:(qī)横斜;②斫:(zhuó),砍削;③鬻:yù,卖。
2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是马也 问今是何世(陶渊明《桃花源记》)
B.才美不外见 下见小潭(柳宗元《小石潭记》)
C.故虽有名马 故人不独亲其亲(《礼记·大道之行也》)
D.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魏学洢《核舟记》)
2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能以径寸之木(《魏学洢《核舟记》》)
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
C.其真无马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庄子·北冥有鱼》)
D.虽有千里之能 虽有至道(《礼记·虽有嘉肴》)
26.翻译下列句子。
(1)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27.甲、乙两文虽然文体不同,但都间接批判了统治者肆意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甲文用“千里马”来比喻 ,而乙文则用“ ”来比喻因受摧残而性格扭曲的统治阶级御用人才。甲文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乙文揭示了梅被摧残的根本原因是“ ”。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乙】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资治通鉴·唐纪八》
28.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故虽有名马 虽:
②是马也 是:
③策之不以其道 策:
④上令封德彝举贤 举:
29.【甲】文运用了 的写作手法,寄寓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乙】文通过描写君臣之间的对话,塑造了唐太宗 形象。
30.【甲】【乙】两文都谈到了人才问题。画线句子分别阐述了怎样的人才观?请简要分析。
【甲】:
【乙】: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苏代为燕说齐,未见齐王,先说淳于髡曰:“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于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②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④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今臣欲以骏马见于王,莫为臣先后者,足下有意为臣伯乐乎?臣请献白璧一双,黄金千镒,以为马食。”淳于髡曰:“谨闻命矣。”入言之王而见之,齐王大说苏子。
(《战国策·燕策二》)
注:①比:连续,接连。②臣: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谦称自己为臣。③还:音义同旋,围绕,绕圈子。④旦、朝:早晨,也指一天。
31.下列句中加下划线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不以千里称也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B.人有卖骏马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人莫之知 何陋之有
D.足下有意为臣伯乐乎 行拂乱其所为
32.翻译下列句子。
(1)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2)入言之王而见之,齐王大说苏子。
33.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甲”文第二段交代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一句话是 ,“乙”文介绍这匹骏马“一旦而马价十倍”的原因的两句话是 , ,实际上这都证明了“甲”文提出的 , 这一观点,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
【乙】
时有献千里马者。帝①曰:“鸾旗②在前,属车③在后,吉行④日五十里,师行⑤三十里。朕乘千里马,独先安之?”于是还其马,与道里费,而下诏曰:“朕不受献也。其令四方毋求来献。”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五》)
【注】①帝:汉文帝刘恒。②鸾旗:皇帝出行的仪仗。③属车:皇帝出行时随行的车。④吉行:平常出行。⑤师行:率军出行。
34.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策之不以其道 策:
(2)才美不外见 见:
(3)吉行日五十里 日:
(4)与道里费 与:
35.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其令四方毋求来献。
36.无论什么时代,千里马得之不易,汉文帝却拒收千里马,这能给你怎样的启示?
【甲】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乙】
燕昭王收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谓郭隗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与共国①,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今王诚欲致②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湣王出亡于外。燕兵独追北③,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
——《战国策 燕昭王招贤》
注释:①共国:共同治理国家。②致:招致,引来。③追北:追击败北的敌人。
37.解释下列加点字。
(1)策之不以其道
(2)执策而临之
(3)齐因孤国之乱
(4)湣王出亡于外
38.下列句中的“以”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雪先王之耻 B.策之不以其道
C.以其境过清 D.去以六月息者也
39.翻译下列句子。
(1)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40.读完《马说》和《燕昭王招贤》,请你从个人或国家层面,谈谈这两篇文章的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
1.①只,仅②有时③驾驭 2.C 3.①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②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 4.其真不知马也! 5.示例:我推荐范仲淹,他忧国忧民,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的情怀;他军事才能卓盐镇守西北边疆,抗击西夏入侵,为国立功。
6.C 7.(1)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2)现在这里有一种药,吃了它,耳会变得更加灵敏;眼会变得更加明亮。 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9. 千里马 不识人才,埋没人才 良医善药 重视人才,尊重人才
10. 即使 通“饲”喂养 这样 看 11.咸通六年/客有马求售/洁白而毛鬣类朱/甚异之 12.(1)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2)于是将马卖给了之前打算买的沈宣词。 13.[甲]文告诫世人,要发掘良马潜能,就要懂得尊重、饲养和驾驭千里马。但王公遂买马后一直“未尝乘”;在骑马失败后,还“怒捶之”;最后还转手卖了,可见他不懂策马之道,更没有能力发掘良马潜能,使其成 名马。
14.(1)同“饲”,喂(喂养,饲养)(2)犹,尚且 (3)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或“鞭打”) 15.(1)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粟。(或: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2)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或: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16.(1)担任、做(或“当”,意思相近即可)
(2)报告、禀告、陈述(或“说”“回答”,意思相近即可) 17.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 18.甲文写千里马怀才不遇,为千里马抒发委屈和不平;(或:对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懑、批判、不满、讽刺。或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等,意思相近即可)乙文写徐孺子幸遇“伯乐(太守)”,借描写太守的言行,赞扬他礼贤下士、赏识人才的善举。(意思相近即可)
19. 通“现”表现 马鞭 这 这样 这样 20.C 21.①想要与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②如今有千里马在这里,但没有善于相马的人,就等于得不到这匹好马。 22.此人是一个愚昧无知,自以为是的人。 23.把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身上,希望封建统治者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
24.C 25.D 26.(1)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2)又不是愚蠢的想谋取钱财的人凭借他们的智慧和力量能做到的。 27. 杰出人才 病梅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文人画士孤癖之瘾
28. 即使 这(这样,这种) 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举:推荐,推举 29. 托物寓意 善用人才(知人善任) 30. 人才需要有知人善任的人推荐才可以得到重用,从而实现价值;“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体现出伯乐对于千里马的重要性。 君王任用人才只需要取其优点即可;从“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可知,把君王任用人才比作使用器物,只需要使用其长处。
31.C 32.(1)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认得千里马吧。
(2)(于是)淳于髡进宫向齐王引荐了苏代,齐王接见了苏代,而且很喜欢他。 33.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伯乐乃还而视之 去而顾之 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34. 用马鞭驱赶 同“现”,表现 每日 给予 35.(1)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一定要告诫天下不要再搜求千里马来献(给朝廷)。 36.汉文帝拒收千里马是因为千里马对他没有用,这启示我们,无论多么珍贵的东西,如果对我们没用,就不要据为己有,那样只能浪费资源。为了物尽其用,还是把它送给那些真正需要他的人,才能发挥更大作用。
37.(1)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2)临:面对;(3)因:趁着;(4)亡:逃跑、逃亡 38.A 39.(1)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2)郭隗我(这样才能不高的人)尚且受到重用,何况是比我有才能的人呢? 40.个人层面:有才能的人要勇于展现自我的才能,发挥自我的价值。
国家层面:只有重视人才,才能实现国富民强。
答案第2页,共3页
答案第3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