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共25张PPT内嵌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共25张PPT内嵌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3-02 17:44: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1课时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CO2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及用途 ,能解释生活中与二氧化碳有关的现象。
2.了解二氧化碳在生活和生产中的用途,了解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的循环。
3.知道温室效应的危害,养成低碳生活的习惯并增强环保意识。
二氧化碳的物理状态变化
加压降温
干冰
气态二氧化碳
液态二氧化碳
固态二氧化碳
加压降温
新课讲授
现象
结论
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
CO2密度比空气大一般情况下,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实验:将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烧杯中,观察现象并分析。
新课讲授
思考讨论:你还能想到其他方法来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吗?
倾倒CO2的小纸袋下沉
利用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密度大小
二氧化碳相对分子质量:44,空气的相对分子质量可看作29,由此可知: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
新课讲授
现象
结论
解释
塑料瓶变瘪了
CO2能溶于水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使瓶内气压减小,所以瓶会变瘪
实验: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快速加入约1/3体积的水,保持塑料瓶直立,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现象并分析。
新课讲授
颜色 状态 气味 密度 溶解性 是否支持燃烧
二氧化碳
无色
气态
无味
比空气大
能溶于水
不支持
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增大压强会溶解更多。生产汽水等碳酸饮料就是利用了这一性质。
1.二氧化碳的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新课讲授
检验二氧化碳:
CO2 + Ca(OH)2 CaCO3 ↓ + H2O
化学方程式:
白色沉淀
新课讲授
思考讨论:用石灰浆(主要成分为Ca(OH)2 )粉刷墙壁后,一段时间后墙壁会“出汗”。为什么?
CO2 + Ca(OH)2 CaCO3 ↓ + H2O
原因:
新课讲授
思考:汽水的生产原理我们已经知道,那为什么下面的饮料统称为“碳酸饮料”?“碳酸”是什么呢?CO2溶于水会发生化学反应吗?
新课讲授
紫色石蕊试液
1.主要成分为石蕊和蒸馏水
2.紫色石蕊试液遇到酸性物质会由紫色变成红色
3.紫色石蕊试液可用于酸性物质的检验
资料卡片
新课讲授
实验1:将汽水中的气体通入滴加了紫色石蕊试液的蒸馏水的试管中,轻轻振荡汽水瓶,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2:用试管夹夹持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操作
溶液由紫变红
实验现象
溶液由红变紫
实验分析
什么使石蕊变红了呢?是二氧化碳?
还是产生了新的物质呢?
是二氧化碳受热溢出了吗?
还是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易分解呢?
新课讲授
(Ⅰ)喷稀醋酸
(Ⅱ)喷水
(Ⅲ)直接放入二氧化碳中
(Ⅳ)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
提示:石蕊是一种色素,遇酸性物质变成红色。
新课讲授
CO2与水反应生成了酸性物质即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Ⅰ)喷稀醋酸 (Ⅱ)喷水 (Ⅲ)直接放入二氧化碳 (Ⅳ)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
现象
分析
变为红色
不变色
不变色
变为红色
醋酸显酸性
水不显酸性
CO2不显酸性
显酸性
H2O + CO2 H2CO3
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H2CO3 H2O + CO2
新课讲授
实验记录
结论:
思考:在炎热的夏季,打开瓶盖后碳酸饮料容易喷出来,喝下后,又容易打嗝。这是为什么呢?
部分原因是碳酸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新课讲授
3.二氧化碳的用途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干冰用于制造云雾
制作饮料
灭火
干冰用于冷藏保鲜
可溶于水
升华吸热
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光合作用
灭火
化工原料
气体肥料
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
新课讲授
二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空气中CO2的体积分数/% 对人体的影响
1 使人感到气闷、头昏、心悸
4~5 使人感到气喘、头痛、眩晕
10 使人不省人事,呼吸逐渐停止,以致死亡
CO2无毒,但CO2不能供给呼吸。
一定要注意开窗、通风换气!
新课讲授
动植物尸体——微生物分解作用
煤、石油、天然气——燃烧
大气中的CO2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
工业生产
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新课讲授
温室效应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能像温室的玻璃或塑料薄膜那样,使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的能量不易散失,从而使全球变暖,这种现象叫“温室效应”。
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 ;
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危害
造成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只有二氧化碳吗?
新课讲授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措施
A
B
C
D
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使用;
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氢能等清洁能源;
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
倡导“低碳”生活。
新课讲授
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降低碳排放,我们可以这样做:
某一个时刻,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之后逐步回落。
新课讲授
2.下图实验只能验证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 )
D
1.据《中国环境报》报道,为应对气候变化,落实《巴黎气候变化协定》,2017年国家建立了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按国际惯例,这里的“碳”指的是( )
A 二氧化碳
B 单质碳
C 碳元素
D 所有含碳化合物
A
随堂小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1课

01
二氧化碳的性质
02
03
二氧化碳的循环及影响
二氧化碳的用途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课后小结
完成导学案巩固训练及思维拓展习题。
完成导学案巩固训练及思维拓展习题。
10
24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