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期末复习——阅读
叙事文阅读
1.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
词语的含义常见出题形式:解释词语。
答题格式:解释词语本意+结合文章中心解答词语深层含义。
词语的作用常见出题形式:分析文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答题思路:
(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点 明中心。
(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义、引伸义、双关义。
如:
“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 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 感的内心活动。
答题格式:运用……修辞手法或者使用……描写,……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升华了文章主题。
钱被刮跑以后
1月20日,长春的北风刮得很猛。我骑着自行车,只顾低着头,往前紧蹬。临近和平大路口,把一个边 走边低头数钱的农民老大爷撞了个荆龍,他手中的一把人民币“哗啦”一声掉在地上。我慌忙跳下车,想赶 紧把钱给老人拾起来,可是已经来不及了,散落在地上的钱已被“呼呼”的北风刮了起来,纷纷向四处飞 扬。正在这时,只见过往的行人都不约而同地向钱飘走的方向跑去,有的还喊着:“钱跑了,快抢啊!”霎 时间整个路口喧腾起来。
这突如其来的情况,使老人大为吃惊,随后便焦急地拍着大腿说:“风刮人又抢,这可怎么得了,钱要 没了。”我本想安慰老人几句,可说什么好呢?没过多久,风似乎小了,“抢钱”的人们从四面八方陆续朝 老人走来,把“抢”来的钱都一一交到他手里,老人喜出望外,不停地向众人点着头。
人们聚集在老人的周围,一再关切地要老人把钱数数。看得出老人有点情面难却,用微颤的双手数了 起来,旁边还有人帮着数。数完,老人略微迟疑了一下,接着又数了一遍,还是26张。老人抬起头用疑问 的目光瞅着四周的人们,并白青白语地说不对去人的话还没说完一个戴红领巾的/I、学牛枪着喊开了谁还 没把钱送正老人忙接着说:“不是少了,是多了。”“怎么会多呢?是您记错了吧? ”有人诧异地问。老人肯 定地说:“没错,我在家数得清清楚楚,明明是25张,都是五元一张的。”人们不解地对视着。那个小学生 又喊开了:“谁又多送了? ”话音刚落,只见一个中年妇女不好意思地说:“是我的,我拿着一张五元钱准备 到商店买东西,刚才光顾帮老大爷'抢钱'了,竟忘了自己手里还拿着钱,一起都交给了这位老大爷。”说 完,人群里爆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
我沉重的心情一下子变得轻松了。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突如其来: 喜出望外: 不约而同: 自言自语:
2.句子的含义常见出题形式:
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答题格式:理解重点词+句子在文中的本意+结合中心主旨揭示深层意义
句子的作用常见出题形式: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画线句子的好处/作用
答题思路:
(1)从语句所在位置入手(结构上)
开头的语句:统领全文、引出下文的……、为下文……做铺垫等;
中间的语句:承上启下、照应、伏笔;
结尾的语句:深化中心,升华主题,照应题目或开头,使结构严谨等
(2)从修辞角度入手(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
答题格式:运用……的修辞手法,把……比作……/把……拟人化/夸张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 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从用词角度入手
答题格式:"……”一词,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4)从人物描写手法入手(外、语、动、心、神)
答题格式:运用……的修辞手法,通过“……”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 感情。
(6)从环境描写
(7)从句式入手(考查不多)
①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
②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
③反问句,加强语气。
④感叹句,抒情强烈。
答题格式:这是个……句,表达了……(作用)。
一双脚上的修养
①市图书馆离我家很近,每逢双休日,我都会到图书馆的阅览室去翻阅一些报纸和杂志。每次来这里, 总看到座无虚席的场面,有时,大家还会围绕一些文学现象进行交流。在这紧张而喧嚣的都市里,能保持 一份阅读的闲情,是难能可贵的。所以,在我看来,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一定的层次和修养。
②北方冬天的雪大,雪一下,许多麻烦就随之而来了。走在街上,鞋上会粘满脏雪,从天寒地冻的室外 进入室内,脏雪马上就会化作污水。所以人走过的地方,往往会留下两行黑乎乎的脚印。正是在一个雪 天,我走进阅览室时发现了异样。屋子里多了一个擦地的女工。她看我进来,竟紧张地盯着我,手执拖 布,如临大敌。我故作视而不见,可感觉告诉我,她正跟在我的身后。我猛回头,把她吓了一跳,自己也 吓了一跳。我吃惊于自己留下的那行脚印,在淡黄色的地板上,显得如此扎眼。而那个擦地女工,正在奋力擦抹。
③坐在座位上,想着刚才的脚印,愧疚油然而生,再也无心看书了。阅览室是一个开放的公共场所,来往进出的人很多。我注意到,每个进来的人都在犯着同我一样的毛病,浑然不觉自己的双脚正恶作剧式地 在刚刚被擦干净的地板上涂鸦。于是,那个女工就要不停地跟在进进出出的人后面,擦了再擦。不断地踩 踏与不断地擦抹,像一场破坏与复原的拉锯战,在阅览室里上演着,让人心惊。渐渐地,那个疲于擦地的 女工,已是额头见汗。
④忽然有种感觉,每一双进出的脚都充满着罪恶,因为,它们是在不断践踏着别人辛苦取得的劳动成 果,是在破坏着一种美好与和谐。
⑤不知过了多久,人才渐渐坐定,女工也有机会喘口气、歇一歇了。这时,那扇门又被悄悄推开了,一 个男人伸头朝里面看来看去,但又把头缩了回去。不一会儿,两扇门都被推开了。还是刚才那个男人,这 次,他是肩扛一桶纯净水进来的,脚下发出一阵“沙沙”的响声,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我从上往下打量 他,老旧的棉帽子、军绿大衣……最后我看到了他的双脚,每只脚上竟然都套着一个塑料袋。他一走动, 塑料袋就发出“沙沙”的响
声。因为套了塑料袋,所以他走过的地方没有一点污迹,还是那样干干净净的。 我注意到女工表情复杂地盯着送水的男人,看他放好水,慢慢离开阅览室。而当她再次转过头来,眼里竟有泪光闪现。
⑥这个下雪的周日里,我没有读书,却想到了“修养”这个词。我想,修养并不是一个人比别人多认识一 些字、多读几本书;或是一个人了解《红楼梦》的情节,会背莎士比亚的一些名句。修养应该是在一个人举手投足的细节中体现的。就像那个送水工,懂得在雪天里进入室内之前用塑料袋把两只脚套上。
(1)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不断地踩踏与不断地擦抹,像一场破坏与复原的拉锯战,在阅览室里上演着,让人心惊。
这时,那扇门又被悄悄推开了,一个男人伸头朝里面看来看去,但又把头缩了回去。
千金一诺
①真爱的方式有许多种,实现诺言也是爱的一种方式。
②8岁时,我上小学三年级,我的姐姐当时正读初中,她是个很美的姑娘,亲朋们因此很宠爱她。春节 前,从广州出差回来的姑姑给她一件样式别致、颜色粉红的上衣作为新年的礼物。在我饱含羡慕甚至是嫉 妒的目光中,姐姐小心翼翼地把衣服藏在柜子里,急切地盼着新年的到来。
③可是就在腊月二十九那天,邻居大哥的女朋友第一次上门做客,仓促之下伯父伯母没有准备好给她的 礼物。正在他们手足无措之际,父亲毫不犹豫地把姐姐的新衣服送了过去,于是促成了一桩美满的婚事。
④晚上,伯父来到我家,连连称谢并送来了买衣服的钱,父亲执意不收。送走了伯父,他喝住了正幸灾 乐祸挖苦姐姐的我,然后安慰姐姐并答应新年那天一定让她穿上新衣服。姐姐不理睬父亲,躲在母亲怀里 委屈地哭个不停。
⑤那时候爸爸妈妈两个人的工资不足100元钱,家中的经济一点儿也不富裕,而且在我们居住的偏僻小 城里根本买不到那样漂亮的衣服。所以姐姐认为重新拥有那片粉红只不过是个奢望罢了。
⑥第二天就是大年三十,父亲一大早就拿着家里仅有的30元钱去赶北京的长途汽车,西单、东单、王府 井、大栅栏……他跑遍城内大大小小的商业市场,最后终于买到了和姑姑送的样式、颜色都一样的上衣。
⑦在黄昏的暮色中,父亲风尘仆仆地赶回家,把衣服放到满脸惊诧的姐姐手上,没有说一句话。
⑧看看母亲给父亲清洗包扎挤车碰破的手臂,我问:“爸爸,你为什么一定要去买衣服?”父亲轻轻抚摩 着我的头,淡淡地说了一句:“让姐姐过个愉快的新年呀。”
泪水渐渐遮住了我的视线,一种深厚无比的爱意沿着父亲的手指抵达我幼小心灵的最深处。
(1)文章开头一句话在文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2)说明下面句子的表达作用。
①姐姐小心翼翼地把衣服藏在柜子里。
②西单、东单、王府井、大栅栏
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应概括得完整简要。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简便方法:谁+干了什么+结果怎么样)
方法一:段意合并法。
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 用的方法。
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
(1)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贯。
(2)要区 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
方法二:要素串连法。
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 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方法三:问题概括法。
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读写一篇文章,我们可想一 想,作者所要说明的是哪几个问题?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方法四:标题追溯法。
有些以内容命题的文章,我们可以根据标题去阅读,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叫“标题追溯法”。
方法五:内容借助法。
这种方法,就是借助文章中的句或段来总结主要内容。
总之,不管运用哪种方法,都必须先认真阅读课文,分析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正确概括文章的主要内 容。同时,各种方法结合运用,效果更好。
攒钱
那天晚上,我在灯下写作业,妈妈在我旁边,埋头补着衬衫。那是件很破旧的衬衫,领口卷曲着,袖口的布也磨破了。我知道,妈妈就两件衬衫,倒换着穿。她自己这样节省,为的是让我们能吃好、穿好、 好好读书。望着妈妈消瘦的脸庞,我突然萌发了一个小小的念头,要为妈妈做一件小事。
第二天中午放学,我肚子饿得咕咕直叫。校门正好有卖饼的,许多同学都纷纷涌过去。我忍不住把手 伸向口袋,可一想起妈妈那件打着补丁的衬衫,便本能地缩回了手。
就这样,我攒起了钱,一分分,一角角地凑。那钱里包含着多少次的渴望,多少次的忍耐。
一年过去了,终于等来了母亲的生日。当我把自己用零花钱给母亲买的一件天蓝色衬衫捧给她时,她先是一愣,随即一把把我楼到怀里:“好孩子,你长大了,懂事了!”
我用行动证实自己长大了。长大的含义,其实并不复杂。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和说明方法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科学地解说,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 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 点、来源、演变、异同等能有科学的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说明文的中心鲜明突出,文章具有科学性,条理性,语言确切生动。
说明顺序一般用以下几种:
①时间顺序:时间先后。
②空间顺序:从外到内、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四周到中央。
③逻辑顺序: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特点到用途等。
考点一、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题型1:本文或者某段的主要说明对象是什么?
答题方法:说明对象一般是本篇文章或某段主要说明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
答题主要从三方面入手:
一是看文题,及整个文章的题目;
二是看段首(文章第一段);
三是看段尾(文尾)。
一般来说,作者会在这些比较特殊的位置明确对说明对象进行交待。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的事物即可, 而事理说明文则要形成一个短语,如:介绍了……的……(对象和内容)。
题型2:为文章加一个题目
答题方法:
一是首先要看是事物性说明文还是事理性说明文;
二是事物的可将说明对象作为题目,是事理的要用文中概括事理的总结性句子做题目。
题型3: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答题方法:
(1)直接从文找出表明说明对象特征的句子。具体方法①看题目;②在首段找;③找关键词语(如:运 用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注意有时需要自己归纳、整合)。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具体方法是①分析文章结构,抓住中心句及连接词;②答案确定 之后要与命题给分相对照,一般来说3分就是三点,防止有要点遗漏。
考点二、理解常用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题型1:本文或者某段的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什么?主要作用是什么?
常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七类:
①举例子,标志语言符号:例如,又如,比如,如等;
②分类别,标志语言 符号:有几种(类),一种是……另一种是……:
③列数字,标志语言符号:数词,概数、确数、百分数 等等;
④作比较,标志语言符号:而,比,和…相比等;
⑤下定义,标志语言符号:……是……,这就 是……,叫……:
⑥打比方,也就是记叙文中的比喻句,标志语言符号:像、是、当作等;⑦引用(引言 论,标记是引号)。
考点三、品评说明文语言及其作用
题型1:加点词有什么作用?
答题方法:
①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这一特点进行答题;
②答提模板:加点词在句中表示……,说明 了……的特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题型2:句中加点词能否删去?说明理由。
答题方法:
①表明态度,不可以;
②解释词语含义;
③对词语进行定性,“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语表示 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表示估计,“多,有余”等表示数量;
④若删去,原来的意思就变成了……的 意思,显得太(绝对)……,不符合实际;
⑤该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题型3: “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指示代词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答题方法: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参照原文,概括说明。
考点四:分析文段或句子在文中的主要作用
答题方法:
(1) 审清题目要求,明确答题的句子或段落;
(2) 根据所在位置具体分析,一般作用参照下表:
开头段:引出说明对象;增加说明文的文学色彩或故事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结构角度作用总领全 文;引出下文
中间段: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说明内容。结构角度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前文。
结尾段:总结说明对象的特征,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结构角度照应开头,总结全文。
雾
①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秋冬时节,当低层大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低层大气中出现的水汽 凝结物悬浮在空中,并使能见度的水平距离小于1千米,气象学上把这种天气称为雾。
②雾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空气中能容纳一定量的水汽,气温愈高,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愈多,反之愈少。白天的温度一般比较高,空气中可容纳较多的水汽;到了夜晚,地面热量散失,使地面温度下降,同时影响接近地面的空气层,使空气中的温度也降低,当温度低到空气不能容纳原先所有的水汽时, 过剩的水汽便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浮游在近地面的大气中,雾就形成了。
③大雾天气对交通影响很大。在大雾天气,飞机不能起飞和降落,汽车、船舶等也因能见度低容易发生交通事故。雾对农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危害,如果连续数天大雾,将使农作物缺乏光照,进而影响生长,诱 发病害。如小麦抽穗时遇上连续3天以上的大雾,就容易引
起赤霉病。雾对人体健康也有一定的危害。据测定,雾滴中含酸、碱、盐、胺、酚、尘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的比例,比通常的大气水滴高几十倍。人们如果在雾中活动,就会吸入雾中的这些有害物质,从而可能诱发或加重气管炎、咽喉炎、结膜炎 等诸多疾病。
④既然大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那么怎样才能消除它呢?
⑤针对雾形成的过程,我们可以进行人工消雾。所谓人工消雾,就是指用人工影响的方式消除局部区域 内的雾滴以提高能见度的方法。一般采用二种方法:一是加法法。对小范围雾区采取一宗的措施、加热空 气伸雾滴蒸专而消失。二是吸湿決。播散我、尿素等吸湿物质作为催化剂,产牛大量凝结核,伸雾滴在凝 结核上凝结成大水滴形成降雨或降雪,从而汰到消除的目的。二是人工扰动混合決。用直升飞机在雾区顶 部缓悔飞行、把雾顶以卜干爆宕气驭都下来与雾中宕气温合、饵伸雾滴蒸卷消失。2002年12月,陕西就曾 通过播散液态二氧化碳来改变雾的存在形式,使其变成雪后降落。经过现场勘查,在第一次作业20分钟 后,距离作业下风方1.2千米处开始降雪,降雪时间持续约3小时。降雪后有小区域内能见度由原来的不到 20米增加到300米。
(1)用自己的话概括雾是怎行形成的。(不超过50字)
⑵文章第③段中的“容易”能否去掉?请说出理由。
(3)文章第③段从哪些方面说明了雾的危害
(4)文章第⑤段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写景阅读
知识点讲解:写景顺序及结构
写景,就是用言语笔墨把人们看到的听到的各类天然景物生动活泼地描绘出来,以此来陪衬情况氛围, 凸出文章的中心或烘托人物的心境,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阅读此类文章要注意:
(1)了解写景文章的类别。在小学语文课本里,描绘景物的文章一般有如下分类:
一类是游记,写的是在游览 的过程中所见到的景物;一类是描写生活中常见的自然景象(风、雨、雷、电等);一类是写人们生活中处所 周围的景色。我们如果了解了写景文章的类别,阅读中就可以根据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如:游 记是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它通过描写记叙旅游过程中的见闻,如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表达作者的真实情感。
(2)明确写景的描写顺序。
写景顺序一般有以下几种:
①时间顺序。时间顺序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按照春、夏、秋、冬四季轮换的顺序来描写同一景物不同季节 的不同风光;二是按照早、中、晚的时间顺序来描写一天之内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色。
②空间顺序。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描写,这种顺序有利于全面展开景物各方面的特征。这样的顺序有 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从远到近、从高到低等。
③游览顺序。
(3)理解写景文的层次。
写景阅读在结构上一般有两种:
①总分结构。这种结构表现形式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总分总。如《桂林山水》。
②移位换景的结构。
(4)体会写景文的思想感情
无论是哪类写景的文章,都不是单纯的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借助景物的描写,通过比喻、夸张、拟人等手 法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或对大自然的赞美,或对生活的热爱,或对祖国秀丽山川的赞叹,感染读者, 文章字里行间所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借景抒情,景中寓情,是我们阅读写景文章应把握的重点。
游乐山
去年暑假,我回到久别的家乡,和妈妈一道游览了风景迷人的乐山。
我们沿着山路拾级而上。只见苍松翠柏遮天蔽日,一束束光柱和山间弥漫的晨雾交映在一起,形成无数 个五彩的光环,叫不出名的鸟儿,叽叽喳喳的鸣叫声,为这里增添了无限生机。
半山腰有一块草地。油炸豆腐干!麻辣豆腐脑!个体商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给游人增添了无限乐趣, 使你情不自禁地去领略乐山小吃的风味。
来到山顶,我和妈妈席地而坐,眺望四周景色。西面的峨嵋山仿佛近在咫尺,大渡河水波涛滚滚,北面 的乐山城马路笔直,高楼林立,高低不一,层层堆叠;往南是宽阔的马路,通向五通桥。
我站在乐山上,真是太美了!我喜欢家乡的乐山,我更喜欢我的家乡。
(1)把短文第2-4自然段每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读一读,想想作者是按 _ _的顺序介绍乐山迷人的风景的。
(2)作者站在山顶,眺望四周,看到了西面的 、 ,北面的 ,南面的 。
(3)哪句话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用波浪线把它画出来。
(4)把文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