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篇 2024年八年级历史下册 5.三大改革 导学案 学生版 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预习篇 2024年八年级历史下册 5.三大改革 导学案 学生版 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02 20:34:1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历史下册 预习篇
5.三大改造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一)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生产合作社
1.背景:土地改革后,农业的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2.形式: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3.发展阶段: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4.结果: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5.影响:农业合作化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1.背景:农业的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结果: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二、公私合营
(一)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
1.目的:为使私有制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2.概况: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3.创举: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二)三大改造的完成
1.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
2.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不足:后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历史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西藏和平解放
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D.三大改造的完成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我国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近代百余年的屈辱史,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排除A项;西藏和平解放使祖国大陆获得统一,排除B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排除C项。故选D项。
2.古人讲:“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所谓“为时”“为事”,就是要发时代之先声。高考作文题也能彰显时代精神,1956年山东高考作文题目是《我的幸福年代》。这里“幸福年代”的含义是指( )
A.改革开放使人民走上致富之路 B.“大跃进”运动使人民丰衣足食
C.人民公社化运动改善了人民生活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时间信息“1956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 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 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 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 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D项正确;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底,排除A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且开始于1958年,排除B、C项。故选D项。
3.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村工作,有文件这样记载,“领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道路,走互助合作、共同上升、大家富裕的道路……在互助合作过程中就为将来集体化准备了条件。”材料认为“互助合作”有助于( )
A.农民获得生产自主权 B.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C.让农民成为土地主人 D.实现农民共同致富
【答案】D
【详解】据材料“领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道路,走互助合作、共同上升、大家富裕的道路……在互助合作过程中就为将来集体化准备了条件”可知,材料中的“互助合作过程”,就是农业合作化运动,材料强调走互助合作,是共同上升、大家富裕的道路,因此有利于实现农民共同致富,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互助合作道路”,与生产自主权无关,排除A项;互助合作道路的前提是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互助合作的结果是废除农民土地私有制,实行土地公有制,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4.在1956年底的最高国务会议上,陈云对毛泽东说:“不到1年的时间,这些企业就基本完成了改造,但东来顺的涮羊肉嚼不烂了,芝麻酱不香了,全聚德的烤鸭也不好吃了……”这说明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后期( )
A.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没有促进作用
B.餐饮业产品质量出现普遍下降问题
C.出现各行各业工商业者的抵制浪潮
D.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1956年底”“不到1年的时间,这些企业就基本完成了改造,但东来顺的涮羊肉嚼不烂了,芝麻酱不香了,全聚德的烤鸭也不好吃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底,我国完成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但是三大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的缺点,存在一些漏洞,给企业带来了弊端,D项正确;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没有促进作用,说法错误,排除A项;餐饮业产品质量出现普遍下降问题,夸大了史实,排除B项;题干信息无法说明各行各业工商业者的抵制,排除C项。故选D项。
5.请为以下示意图拟定一个最适当的标题( )
社会主义工业化 B.社会主义改造
C.经济体制改革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所给提示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和手工业改造的形式是走合作化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形式是公私合营。经过三大改造,我国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标题是社会主义改造,B项正确;“社会主义工业化”与题干“农业走合作化道路”不符,排除A项;经济体制改革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与题意“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不符,排除C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启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排除D项。故选B项。
6.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之间的显著区别( )
A.是否消灭了地主阶级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性质是否发生了变化
C.是否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D.农民是否得到了土地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之间的显著区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53 年我国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之间的显著区别,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性质是否发生了变化,B项正确;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与农业合作化没有关系,排除A项;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是他们的共同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土地改革完成,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民土地所有制变为集体所有制,农民也是土地的主人,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7.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属于伟大创举事件是( )
A.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 B.对资本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
C.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D.建立供销合作社
【答案】B
【详解】据所学可知,1953—1956年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资本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赎买政策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是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创举,B项正确;“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是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一种形式,是劳动农民为共同发展生产自愿联合组成的集体经济组织,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了公私合营的方式,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建立供销合作社”是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对“手工业改造”的方式,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8.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的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第二步”基本实现是在( )
A.建立新中国后 B.开展土地改革后
C.进行抗美援朝后 D.完成三大改造后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6年,我国进行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人民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的主人,虽然建立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但此时我国还没有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排除A项;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消灭了封建制度,但此时我国没有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排除B项;抗美援朝抵御了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维护了新中国的安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家地位,但此时我国没有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排除C项。故选D项。
9.同学们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民间美术”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搜集到一本1953年出版的连环画,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如图是连环画的封面,书名中的“社”指的是( )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包产到户的生产组织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由题干的1953年的时间信息可知,1953年,我国为改变不利于农业发展的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的分散经营,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A项正确;公私合营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排除B项;人民公社是左倾错误的表现,出现于1958年,排除C项;包产到户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出现于1978年,排除D项。故选A项。
10.“全聚德”是我国著名的中华老字号,在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它接受的改造形式是( )
A.完全没收 B.公私合营 C.互助合作 D.外商独资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起,公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到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全聚德”是我国著名的中华老字号,在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它接受的改造形式是公私合营,B项正确;选项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二、综合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毛泽东同志对农民问题是看得很清楚的,他认为中国革命的实质问题就是农民问题,因为农民占中国人口的最大多数,谁把农民争取过来,问题就解决了。靠什么争取?就是满足农民的土地诉求。
——摘编自谢春涛《中共党史十二讲》
(1)根据材料一,分析怎样才能解决中国革命的实质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为解决这一问题做出的努力。
材料二 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生产积极性发扬起来了。但这种生产积极性是建立在小私有者基础上的个体经济的积极性……(但)农村中很快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一些开始富裕起来的农民,利用增长的经济实力,开始买田买地,放高利贷,甚至雇请长工,想“尝尝地主生活的味道”。一部分家庭因人口多、劳动力少,耕牛、农具缺乏,加之天灾人祸的影响,造成产量低、收入少,开始负债,甚至出卖田土、青苗,回到贫困道路。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古首历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党和政府为应对这一局面所采取的措施。综合以上材料,推动农村政策调整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解决:满足农民土地需求,争取农民支持。努力:土地革命时期在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政策。
(2)措施:实行农业合作化,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因素:国家形势的发展;社会矛盾的变化;以农为本,以民为本的思想等。
【详解】(1)解决:根据材料“谁把农民争取过来,问题就解决了。靠什么争取?就是满足农民的土地诉求”可得出,满足农民土地需求,争取农民支持才能解决中国革命的实质问题。
努力:本小题相对开放,结合所学知识,从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政策的角度作答即可,土地革命时期在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政策。
(2)措施:根据材料“农村中很快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甚至出卖田土、青苗,回到贫困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解决土地改革以后,出现的社会问题,党和政府采取的措施是实行农业合作化,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因素:本小题相对开放,言之有理即可,根据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采取的不同土地政策可知,推动农村政策调整的因素有国家形势的发展;社会矛盾的变化;以农为本,以民为本的思想等。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此,我国创造性地吸收了现代世界特别是苏联提供给它的一切。那是一个大胆创新、成绩斐然的时代。
——摘编自【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是在怎样的起点上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指出我国是如何创造性地吸收“苏联提供”的一切的?列举两项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成绩斐然”的交通运输建设成就。
(2)材料二中的图片展示了什么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历史事件完成的历史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答案】(1)起点:我国建国初期,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水平低,门类不全。
途径:新中国成立初期从苏联那里学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恢复国民经济、夺取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以及保证重点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一五”计划时期,依靠正在形成的这种体制,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立了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成就: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2)事件:三大改造。
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启示:政策不能一成不变,要与时俱进;要实事求是,改革创新;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制定政策必须根据时代和国情的需要,从实际出发等。
【详解】(1)起点:根据材料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建国初期,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水平低,门类不全。
途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从苏联那里学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恢复国民经济、夺取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以及保证重点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一五”计划时期,依靠正在形成的这种体制,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立了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成绩斐然”的交通运输建设成就,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2)事件与意义:根据材料二中的图片展示,可知与三大改造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三大改造的完成,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启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获得的启示是政策不能一成不变,要与时俱进;要实事求是,改革创新;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制定政策必须根据时代和国情的需要,从实际出发等。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民代表步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会场
材料二 建国初,资本主义工商业在数量上仍居多数,广大农村的个体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更占绝对优势……(这些现象)到一九五六年已经根本改变,中国选择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它使全国的各项工作得以在一个新的制度基础上前进。离开这个起点,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言,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可言。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会议”确定的政治制度。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根本改变”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农村个体经济的手段。这一“根本改变”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3)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50年代的制度设计与政策实施的共同目的。
【答案】(1)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手段:公私合营;农业合作化。影响: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目的:建设社会主义。
【详解】(1)制度:根据材料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大会经过充分审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国家机构的领导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2)手段,根据材料二“到一九五六年已经根本改变,中国选择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起,我国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公私合营的高潮,促进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因此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农村个体经济社会主义改造的手段分别是公私合营和农业合作化。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至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目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而进行了一系列制度设计,先后建立了政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人大制度,在外交方面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和政策的实施,最终的目的是建设社会主义。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位巨人俯瞰着世界,洪亮的声音,全世界都听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那胜利的旗帜,在朗朗的空中迎风飘扬,人民扬起了头颅,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材料二 敬爱的毛主席:过去在别人地里出力劳动,现在在自己土地里出力劳动;过去是一个肩给地主扛着饭碗,现在劳动成果完全归自己所得……土改前我们的房子不如地主家牲口棚,出门要弯腰,进门要低头,现在搬进了土改时分到的新房子。村民王明连说:“土改前我家四条腿是小板凳,带毛的是耗子,现在呢,牲口棚里栓着一头牛,一头驴,全是有毛的四条腿。”
材料三 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荣毅仁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的谈话(1956年1月)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反映的是哪一盛典?诗歌中的“一位巨人”指的是谁?
(2)概括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3)材料三中国家对荣毅仁的改造方法是什么?荣毅仁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什么态度?
【答案】(1)盛典:开国大典;人物:毛泽东。
(2)历史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3)方法:赎买政策;态度:拥护与支持的态度。
【详解】(1)盛典:根据材料“一位巨人俯瞰着世界,洪亮的声音,全世界都听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下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一致决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会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因此材料所述盛典是指开国大典。
人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因此诗歌中的“一位巨人”指的是毛泽东。
(2)历史意义:根据材料“那胜利的旗帜,在朗朗的空中迎风飘扬,人民扬起了头颅,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推翻了长期压迫中国人民的三座大山,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也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3)方法:根据材料“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党和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赎买的政策。
态度:根据材料“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荣毅仁对国家赎买政策拥护与支持的态度。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历史下册 预习篇
5.三大改造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一)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生产合作社
1.背景:土地改革后,农业的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2.形式: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3.发展阶段: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4.结果: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5.影响:农业合作化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1.背景:农业的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结果: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二、公私合营
(一)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
1.目的:为使私有制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2.概况: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3.创举: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二)三大改造的完成
1.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
2.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不足:后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历史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西藏和平解放
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D.三大改造的完成
2.古人讲:“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所谓“为时”“为事”,就是要发时代之先声。高考作文题也能彰显时代精神,1956年山东高考作文题目是《我的幸福年代》。这里“幸福年代”的含义是指( )
A.改革开放使人民走上致富之路 B.“大跃进”运动使人民丰衣足食
C.人民公社化运动改善了人民生活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3.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村工作,有文件这样记载,“领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道路,走互助合作、共同上升、大家富裕的道路……在互助合作过程中就为将来集体化准备了条件。”材料认为“互助合作”有助于( )
A.农民获得生产自主权 B.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C.让农民成为土地主人 D.实现农民共同致富
4.在1956年底的最高国务会议上,陈云对毛泽东说:“不到1年的时间,这些企业就基本完成了改造,但东来顺的涮羊肉嚼不烂了,芝麻酱不香了,全聚德的烤鸭也不好吃了……”这说明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后期( )
A.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没有促进作用
B.餐饮业产品质量出现普遍下降问题
C.出现各行各业工商业者的抵制浪潮
D.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5.请为以下示意图拟定一个最适当的标题( )
社会主义工业化 B.社会主义改造
C.经济体制改革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6.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之间的显著区别( )
A.是否消灭了地主阶级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性质是否发生了变化
C.是否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D.农民是否得到了土地
7.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属于伟大创举事件是( )
A.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 B.对资本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
C.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D.建立供销合作社
8.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的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第二步”基本实现是在( )
A.建立新中国后 B.开展土地改革后
C.进行抗美援朝后 D.完成三大改造后
9.同学们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民间美术”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搜集到一本1953年出版的连环画,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如图是连环画的封面,书名中的“社”指的是( )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包产到户的生产组织
10.“全聚德”是我国著名的中华老字号,在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它接受的改造形式是( )
A.完全没收 B.公私合营 C.互助合作 D.外商独资
二、综合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毛泽东同志对农民问题是看得很清楚的,他认为中国革命的实质问题就是农民问题,因为农民占中国人口的最大多数,谁把农民争取过来,问题就解决了。靠什么争取?就是满足农民的土地诉求。
——摘编自谢春涛《中共党史十二讲》
(1)根据材料一,分析怎样才能解决中国革命的实质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为解决这一问题做出的努力。
材料二 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生产积极性发扬起来了。但这种生产积极性是建立在小私有者基础上的个体经济的积极性……(但)农村中很快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一些开始富裕起来的农民,利用增长的经济实力,开始买田买地,放高利贷,甚至雇请长工,想“尝尝地主生活的味道”。一部分家庭因人口多、劳动力少,耕牛、农具缺乏,加之天灾人祸的影响,造成产量低、收入少,开始负债,甚至出卖田土、青苗,回到贫困道路。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古首历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党和政府为应对这一局面所采取的措施。综合以上材料,推动农村政策调整的因素有哪些?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此,我国创造性地吸收了现代世界特别是苏联提供给它的一切。那是一个大胆创新、成绩斐然的时代。
——摘编自【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是在怎样的起点上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指出我国是如何创造性地吸收“苏联提供”的一切的?列举两项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成绩斐然”的交通运输建设成就。
(2)材料二中的图片展示了什么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历史事件完成的历史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民代表步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会场
材料二 建国初,资本主义工商业在数量上仍居多数,广大农村的个体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更占绝对优势……(这些现象)到一九五六年已经根本改变,中国选择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它使全国的各项工作得以在一个新的制度基础上前进。离开这个起点,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言,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可言。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会议”确定的政治制度。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根本改变”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农村个体经济的手段。这一“根本改变”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3)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50年代的制度设计与政策实施的共同目的。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位巨人俯瞰着世界,洪亮的声音,全世界都听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那胜利的旗帜,在朗朗的空中迎风飘扬,人民扬起了头颅,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材料二 敬爱的毛主席:过去在别人地里出力劳动,现在在自己土地里出力劳动;过去是一个肩给地主扛着饭碗,现在劳动成果完全归自己所得……土改前我们的房子不如地主家牲口棚,出门要弯腰,进门要低头,现在搬进了土改时分到的新房子。村民王明连说:“土改前我家四条腿是小板凳,带毛的是耗子,现在呢,牲口棚里栓着一头牛,一头驴,全是有毛的四条腿。”
材料三 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荣毅仁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的谈话(1956年1月)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反映的是哪一盛典?诗歌中的“一位巨人”指的是谁?
(2)概括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3)材料三中国家对荣毅仁的改造方法是什么?荣毅仁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什么态度?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