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历史下册 预习篇
9. 对外开放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2.建立: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3.特区特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4.成就代表:深圳在短短的几年内,建设成为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5.作用: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过程:
(1)1984年,中国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2)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随后扩展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
(3)1988年,海南岛经济特区建立。
(4)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起来。
(5)1992年,对外开放的地域又向纵深推进,相继开放了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实施灵活的鼓励外商投资的区域经济政策。随后几年,又陆续开放了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市县。
2.对外开放格局的 形成:中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背景:对外开放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2.时间:2001年1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3.影响:
(1)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2)标志着中国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参与全球范围内的竞争,有助于中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
(3)但也给中国的经济体制带来挑战。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在世界经济迅速走向全球化的时代,为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我们国家( )
A.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建立了深圳经济特区
C.开放了青岛等14个沿海城市 D.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90年代是世界经济迅速走向全球化的时代”和所学知识可知,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并按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履行自己的权利与义务,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更高的阶段,为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D项正确;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1978年12月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A项;建立深圳经济特区是在1980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B项;1984年我国开放了青岛等14个沿海城市,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C项。故选D项。
2.1984年,大连、秦皇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工业总产值合计为1589.6亿元,比上年增长11.5%,签订利用外资合同数目及协议金额,相当于1983年前5年的总和。材料表明( )
A.国有企业改革正式启动 B.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深化
C.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984年,大连、秦皇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工业总产值合计为1589.6亿元,比上年增长11.5%,签订利用外资合同数目及协议金额,相当于1983年前5年的总和。”结合所学知识,题干反映了沿海开放城市的快速发展。1984年,我国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等14个沿海城市,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深化,促进经济发展,B项正确;1984年10月以后,国有企业改革在全国城市推进,不是沿海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市场经济体制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后基本建立,不是1984年沿海开放城市发展的原因,排除C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是农业方面的改革,不是沿海城市发展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3.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 )
A.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D.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80年,我国在广东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这些经济特区,国家给予优惠的经济政策,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深圳在短短几年内,从一个小渔村建成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在改革开放中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因此“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D项正确;中美建立外交关系不能代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排除A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代表着“中国开始走向世界”,排除B项;香港顺利回归祖国是中国统一大业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不能反映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4.王建国是贵州省铜仁市某村的一名普通农民。20世纪80年代初,他家五口分到8亩土地,第二年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过了几年,他和几个同乡一起去广州一家外资企业打工,赚钱以后,回家盖了新房子。王建国生活逐渐得到改善,得益于国家推行(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B.建立农业合作社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C.农村的土地改革运动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由“20世纪80年代初,他家五口分到8亩土地,第二年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他和几个同乡一起去广州一家外资企业打工”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对外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D项正确; 1980年,中央决定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排除A项;建立农业合作社时间是1953年,时间不符,排除B项;农村的土地改革运动时间在1950年冬到1953年春,排除C项。故选D项。
5.高楼犬厦迅速取代了原有的农田和工厂厂房,东方明珠电视塔等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浦东机场相继展露新姿……在很短的时间内,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起来,并成为令世人瞩目的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浦东开发区建立的时间是( )
A.1984年 B.1985年 C.1988年 D.1990年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浦东开发区建立的时间”和所学知识可知,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也建立起来,D项正确;1984年,我国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排除A项;1985年,我国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排除B项;1988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排除C项。故选D项。
6.楹联,又称对联、门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通过楹联,人们可以表达对生活、对社会、对国家的关注和热爱。下列楹联中可以反映我国改革开放的是( )
A.独立自主安家邦,开国大典红旗扬
B.走计划建设道路,做三大改造先锋
C.联产承包千家福,经济特区开伟业
D.两制一国终汇聚,一统九域万千年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联产承包千家福,经济特区开伟业,反映的是改革开放,C项正确;独立自主安家邦,开国大典红旗扬,是新中国的成立,排除A项;走计划建设道路,做三大改造先锋,反映的是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排除B项;两制一国终汇聚,一统九域万千年,反映的是一国两制,排除D项。故选C项。
7.1990年以后,“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幢房”这一状况得到了彻底的改变。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我国( )
A.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B.开放14个沿海城市
C.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D.加入世贸组织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0年我国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在很短的时间内,浦东就成为令世人瞩目的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并极大地推动了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幢房”这一状况的改变得益于我国上海浦东开发区的建立、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A项正确;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排除B项;1988年增设海南经济特区,排除C项;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排除D项。故选A项。
8.中国政府积极申请,终于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因为此举( )
A.符合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优化国内产业结构
B.符合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C.有力防止物价上涨,通货膨胀
D.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
【答案】A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是“经济全球化”,中国政府积极努力使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因为此举符合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同时,这也迫使国内企业提高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A项正确;加入世贸组织并非主要是因为符合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排除B项;世贸组织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而非直接解决国内物价和通货膨胀问题,排除C项;D项表述太绝对了,排除D项。故选A项。
9.习近平同志对海南自贸港建设做出重要指示时,强调要把制度集成创新摆在突出位置——海南经济的发展与以下哪个制度创新有关联(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经济特区制度
C.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特区是世界自由港区的主要形式之一。以减免关税等优惠措施为手段,通过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以达促进特区所在国经济技术发展的目的,题干海南经济的发展体现了经济特区制度的创新,B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我国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由居民或村民分别选举产生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政治协商制度一般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0.下列图片资料体现的共同主题是( )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蓝图 亚投行开业仪式
A.中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B.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C.中国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D.中国主导世界经济发展
【答案】A
【详解】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体现了中国国家和人民与世界各国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美好愿景,A项正确;一带一路与亚投行都由中国主导,不属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排除B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针对国内推行的,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国主导世界经济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二、综合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在探求中国革命道路、进行政体新设计过程中,其后期阶段是有意走向了苏俄模式。他在新型政党的组织原则、组织体系等方面效法了苏俄的一套制度,在党政、党军关系设计上,确立了苏俄式的以党取政和以党治军……但孙中山有强烈的本土化观念,他要“得其益而无其弊”。总之,孙中山对苏俄的师法,实是包含有超越之意在内的。它不仅不是跟在苏俄之后亦步亦趋,相反其意却是“直可驾苏俄而上之”。他曾明确说过:法美共和国皆旧式的,今日唯俄国为新式的;吾人今日当造成一最新式的共和国。
——摘自王永祥《也论孙中山的“以俄为师”》
(1)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一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材料一所表述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的括号内填“错误”。
A.孙中山在探寻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一开始就确立了向苏俄学习的目标。( )
B.孙中山在政党建设和军队建设上吸取了许多苏俄的建设经验,并注重结合国情。( )
材料二 国共关系彻底破裂之后,共产党人很快就走上了苏维埃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革命道路,但很快遇到了困境:微弱的资本主义经济和严重的半封建经济同时存在,近代式的若干工商业都市和停滞着的广大农村同时存在;从南昌暴动、秋收暴动,到广州暴动,一次次武装暴动的失败,清楚地证明了在中国不可能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夺取一两个中心城市就能掀起全国革命的形势;所有保留了革命火种的地方,几乎都是远离大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偏僻乡村。
——整编自毛泽东《中国革命的特点》、杨奎松《中国近代通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共产党走苏维埃革命道路所遇到的具体困境。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中国共产党在此背景下做出的策略调整。
材料三 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道路可称为渐进式改革。1978年5月开展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逐步把原来的以追求高速度为主要目标,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发展战略,转变为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为主要目标的发展战略。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为改革的第一推动力,启动了整个改革。同时,在农村又支持鼓励乡镇企业的发展,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并把农村的改革成功经验应用到城市……慢慢的采取对外开放倒逼对内改革的形式,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使国内政府和企业必须遵守国际贸易规则。我国改革受国情所限,采取了由局部到整体,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改革推进方式,有利于控制风险,又能够迅速普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而得到进一步完善。
——摘编自崔友平《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3)根据材料三,分析中国渐进式走向市场经济的表现,并概述其效果。
(4)综上,你有何感悟?
【答案】(1) 错误 正确
(2)困境:中国政治、经济以及革命发展不平衡;多次城市武装暴动失败;革命火种集中于偏僻乡村。
策略调整: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3)表现: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乡镇企业发展;加入世贸组织。
效果: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实现了腾飞。
(4)感悟:改革推动社会进步。
【详解】(1)①根据材料“孙中山在探求中国革命道路、进行政体新设计过程中,其后期阶段是有意走向了苏俄模式”可知,孙中山后期才确立向苏俄学习的目标,而不是一开始就确立了,因此错误。
②根据材料“在党政、党军关系设计上,确立了苏俄式的以党取政和以党治军……但孙中山有强烈的本土化观念”可知孙中山在探寻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一开始就确立了向苏俄学习的目标,因此正确。
(2)困境:根据材料“微弱的资本主义经济和严重的半封建经济同时存在,近代式的若干工商业都市和停滞着的广大农村同时存在”可知中国政治、经济以及革命发展不平衡;根据材料“从南昌暴动、秋收暴动,到广州暴动,一次次武装暴动的失败”可知多次城市武装暴动失败;根据材料“所有保留了革命火种的地方,几乎都是远离大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偏僻乡村”可知革命火种集中于偏僻乡村。
策略调整:结合所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相关知识可知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3)表现:根据材料“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为改革的第一推动力,启动了整个改革”可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根据材料“农村又支持鼓励乡镇企业的发展,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可知鼓励乡镇企业发展;根据材料“慢慢的采取对外开放倒逼对内改革的形式,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使国内政府和企业必须遵守国际贸易规则”可知加入世贸组织。
效果:结合所学改革开放的成就可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实现了腾飞。
(4)感悟:结合材料中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和改革开放相关知识可知改革推动社会进步。
12.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一 1984年,邓小平视察了深圳、珠海、厦门经济特区后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对外影响。”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课后活动
材料二 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村是较早冲破旧体制限制,自发采取“包干到户”的地区。1982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第一次肯定“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责任制。此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中国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调动了农民个人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实践证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适应中国农业特点、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一种较好的经济形式。
——《中国关键词》网站“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归纳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一谈你从我国改革开放中获得的启示。
【答案】(1)引进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人才;作为对外开放的试点。
(2)由农民自发创造到中央肯定;由局部探索到全国推广;循序渐进。
(3)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4)改革要循序渐进;要立足国情,不断改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经验;重视教育、培养人才,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目的:根据材料一“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对外影响”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可知,我国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是吸取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作为对外开放的试点。
(2)特点:根据材料二“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村是较早冲破旧体制限制,自发采取“包干到户”的地区。1982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第一次肯定“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责任制。此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归纳可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是由农民自发创造到中央肯定;由局部探索到全国推广;循序渐进。
(3)影响:根据材料二“中国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调动了农民个人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实践证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适应中国农业特点、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一种较好的经济形式。”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可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农民个人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4)启示:综合上述材料和结合所学可知,我从我国改革开放中获得的启示是改革要循序渐进;要立足国情,不断改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经验;重视教育、培养人才等。
13.2021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新年贺词中讲道:“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某班历史兴趣小组以“小红船,大巨轮”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完成。
材料一
(1)从图1到图2的变化得益于哪次会议的召开?这次会议做出了什么历史性决策?在这次会议中作出历史性决策的领导人是谁?
材料二
(2)请写出图3中①处对外开放的“窗口”城市名称。此图反映出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3)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探究,你有什么感悟?(写出一点即可)。
【答案】(1)会议: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决策: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领导人:邓小平。
(2)深圳;“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坚持改革开放;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等。
【详解】(1)会议:根据“图1小岗村责任承包书”是在秘密状态下签订的,“图2农民领取联产承包责任制合同书”则是在全国推行的,从图1到图2的变化得益于中共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决策:根据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领导人:结合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领导人是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2)名称:根据“图3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结合所学可知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开放深圳、汕头、珠海、厦门为经济特区,因此①处为深圳;
格局:根据图3“1980年兴办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大连、天津等沿海开放城市......”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感悟:根据材料中改革开放相关内容可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坚持改革开放;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等。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起初指定四处为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广州一处,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都受到严格约束。民间船只出海贸易,更在严厉禁止之列。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材料一表明清政府在对外开放方面实行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政策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
材料二 “攘夷(注:指抵御、抗拒外族入侵)”这一强烈的目的意识,使维新领导者们的思想有着鲜明的两重性。一方面,他们通过留学、关于西方的书籍以及攘夷的失败等认识到当时攘夷是行不通的,从而转向了积极的开国论。即通过学习西方,由“文明开化”“富国强兵”而最终实现攘夷的目的……另一方面,他们一直没有忘记利用天皇的权威和民众的纯朴信仰来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
——崔世广《明治维新的思想历程刍论》
(2)明治维新前,哪国最先用武力打开日本的大门?根据材料二指出:日本是通过哪些措施来实现“攘夷”的?
材料三 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南京条约》
(3)材料三中“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对英国有何影响?
材料四
40年来,我国经济从半封闭状态转变成为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和主要的引进外资大国及对外投资大国。1978年至2017年,我国进出口额从206亿美元增加到4.11万亿美元;累计吸收外国直接投资1.9万亿美元;我国外汇储备在1978年仅有1.67亿美元,而在2017年底达到3.14万亿美元。
——《改革开放40年成就巨大》
(4)谈谈你对“开放与发展”的理解。
【答案】(1)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影响: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2)国家:美国。
措施:通过学习西方,由“文明开化”“富国强兵”来实现“攘夷”。
(3)便于英国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4)对外开放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对外开放;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在开放的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政策:根据材料一“ 清朝起初指定四处为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广州一处,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可知,清朝对外开放方面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2)国家: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3-1854年,美国海军舰队两次强行进入日本港口,要求日本打开国门,日本被迫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开放港口,因此美国最先用武力打开日本大门。
措施:根据材料二“通过学习西方,由‘文明开化’‘富国强兵’而最终实现攘夷的目的”可知,日本通过通过学习西方,由“文明开化”“富国强兵”来实现“攘夷”。
(3)影响:根据材料三“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可知,《南京条约》规定便利英国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4)理解:根据材料四改革开放40年取得成就的数据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使得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额不断增加,说明对外开放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对外开放;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在开放的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历史下册 预习篇
9. 对外开放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2.建立: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3.特区特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4.成就代表:深圳在短短的几年内,建设成为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5.作用: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过程:
(1)1984年,中国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2)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随后扩展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
(3)1988年,海南岛经济特区建立。
(4)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起来。
(5)1992年,对外开放的地域又向纵深推进,相继开放了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实施灵活的鼓励外商投资的区域经济政策。随后几年,又陆续开放了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市县。
2.对外开放格局的 形成:中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背景:对外开放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2.时间:2001年1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3.影响:
(1)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2)标志着中国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参与全球范围内的竞争,有助于中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
(3)但也给中国的经济体制带来挑战。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在世界经济迅速走向全球化的时代,为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我们国家( )
A.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建立了深圳经济特区
C.开放了青岛等14个沿海城市 D.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2.1984年,大连、秦皇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工业总产值合计为1589.6亿元,比上年增长11.5%,签订利用外资合同数目及协议金额,相当于1983年前5年的总和。材料表明( )
A.国有企业改革正式启动 B.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深化
C.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
3.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 )
A.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D.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4.王建国是贵州省铜仁市某村的一名普通农民。20世纪80年代初,他家五口分到8亩土地,第二年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过了几年,他和几个同乡一起去广州一家外资企业打工,赚钱以后,回家盖了新房子。王建国生活逐渐得到改善,得益于国家推行(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B.建立农业合作社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C.农村的土地改革运动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5.高楼犬厦迅速取代了原有的农田和工厂厂房,东方明珠电视塔等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浦东机场相继展露新姿……在很短的时间内,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起来,并成为令世人瞩目的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浦东开发区建立的时间是( )
A.1984年 B.1985年 C.1988年 D.1990年
6.楹联,又称对联、门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通过楹联,人们可以表达对生活、对社会、对国家的关注和热爱。下列楹联中可以反映我国改革开放的是( )
A.独立自主安家邦,开国大典红旗扬
B.走计划建设道路,做三大改造先锋
C.联产承包千家福,经济特区开伟业
D.两制一国终汇聚,一统九域万千年
7.1990年以后,“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幢房”这一状况得到了彻底的改变。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我国( )
A.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B.开放14个沿海城市
C.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D.加入世贸组织
8.中国政府积极申请,终于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因为此举( )
A.符合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优化国内产业结构
B.符合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C.有力防止物价上涨,通货膨胀
D.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
9.习近平同志对海南自贸港建设做出重要指示时,强调要把制度集成创新摆在突出位置——海南经济的发展与以下哪个制度创新有关联(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经济特区制度
C.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10.下列图片资料体现的共同主题是( )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蓝图 亚投行开业仪式
A.中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B.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C.中国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D.中国主导世界经济发展
二、综合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在探求中国革命道路、进行政体新设计过程中,其后期阶段是有意走向了苏俄模式。他在新型政党的组织原则、组织体系等方面效法了苏俄的一套制度,在党政、党军关系设计上,确立了苏俄式的以党取政和以党治军……但孙中山有强烈的本土化观念,他要“得其益而无其弊”。总之,孙中山对苏俄的师法,实是包含有超越之意在内的。它不仅不是跟在苏俄之后亦步亦趋,相反其意却是“直可驾苏俄而上之”。他曾明确说过:法美共和国皆旧式的,今日唯俄国为新式的;吾人今日当造成一最新式的共和国。
——摘自王永祥《也论孙中山的“以俄为师”》
(1)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一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材料一所表述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的括号内填“错误”。
A.孙中山在探寻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一开始就确立了向苏俄学习的目标。( )
B.孙中山在政党建设和军队建设上吸取了许多苏俄的建设经验,并注重结合国情。( )
材料二 国共关系彻底破裂之后,共产党人很快就走上了苏维埃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革命道路,但很快遇到了困境:微弱的资本主义经济和严重的半封建经济同时存在,近代式的若干工商业都市和停滞着的广大农村同时存在;从南昌暴动、秋收暴动,到广州暴动,一次次武装暴动的失败,清楚地证明了在中国不可能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夺取一两个中心城市就能掀起全国革命的形势;所有保留了革命火种的地方,几乎都是远离大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偏僻乡村。
——整编自毛泽东《中国革命的特点》、杨奎松《中国近代通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共产党走苏维埃革命道路所遇到的具体困境。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中国共产党在此背景下做出的策略调整。
材料三 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道路可称为渐进式改革。1978年5月开展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逐步把原来的以追求高速度为主要目标,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发展战略,转变为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为主要目标的发展战略。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为改革的第一推动力,启动了整个改革。同时,在农村又支持鼓励乡镇企业的发展,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并把农村的改革成功经验应用到城市……慢慢的采取对外开放倒逼对内改革的形式,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使国内政府和企业必须遵守国际贸易规则。我国改革受国情所限,采取了由局部到整体,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改革推进方式,有利于控制风险,又能够迅速普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而得到进一步完善。
——摘编自崔友平《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3)根据材料三,分析中国渐进式走向市场经济的表现,并概述其效果。
(4)综上,你有何感悟?
12.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一 1984年,邓小平视察了深圳、珠海、厦门经济特区后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对外影响。”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课后活动
材料二 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村是较早冲破旧体制限制,自发采取“包干到户”的地区。1982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第一次肯定“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责任制。此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中国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调动了农民个人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实践证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适应中国农业特点、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一种较好的经济形式。
——《中国关键词》网站“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归纳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一谈你从我国改革开放中获得的启示。
13.2021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新年贺词中讲道:“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某班历史兴趣小组以“小红船,大巨轮”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完成。
材料一
(1)从图1到图2的变化得益于哪次会议的召开?这次会议做出了什么历史性决策?在这次会议中作出历史性决策的领导人是谁?
材料二
(2)请写出图3中①处对外开放的“窗口”城市名称。此图反映出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3)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探究,你有什么感悟?(写出一点即可)。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起初指定四处为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广州一处,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都受到严格约束。民间船只出海贸易,更在严厉禁止之列。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材料一表明清政府在对外开放方面实行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政策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
材料二 “攘夷(注:指抵御、抗拒外族入侵)”这一强烈的目的意识,使维新领导者们的思想有着鲜明的两重性。一方面,他们通过留学、关于西方的书籍以及攘夷的失败等认识到当时攘夷是行不通的,从而转向了积极的开国论。即通过学习西方,由“文明开化”“富国强兵”而最终实现攘夷的目的……另一方面,他们一直没有忘记利用天皇的权威和民众的纯朴信仰来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
——崔世广《明治维新的思想历程刍论》
(2)明治维新前,哪国最先用武力打开日本的大门?根据材料二指出:日本是通过哪些措施来实现“攘夷”的?
材料三 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南京条约》
(3)材料三中“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对英国有何影响?
材料四
40年来,我国经济从半封闭状态转变成为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和主要的引进外资大国及对外投资大国。1978年至2017年,我国进出口额从206亿美元增加到4.11万亿美元;累计吸收外国直接投资1.9万亿美元;我国外汇储备在1978年仅有1.67亿美元,而在2017年底达到3.14万亿美元。
——《改革开放40年成就巨大》
(4)谈谈你对“开放与发展”的理解。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