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篇 2024年八年级历史下册 12.民族大团结 导学案 学生版 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预习篇 2024年八年级历史下册 12.民族大团结 导学案 学生版 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02 20:45:4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历史下册 预习篇
12. 民族大团结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实施依据: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2.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3.地位: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确立过程:
(1)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3)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5.实施情况:
(1)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2)1947年,根据中共中央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方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治区,为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行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3)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6.意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从制度和政策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权利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这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7.进入新时代,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做法:
进入新时代,中共中央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团结进步呈现新气象。
二、共同繁荣发展
1.背景: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如云南地区的伍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仍保留着原始时代的生活方式,四川凉山地区的彝族处在奴隶社会阶段,藏族人民生活在农奴制的压迫之下。
2.措施及意义:
(1)政治上:
措施: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意义: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2)经济上:
措施: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意义: 民族地区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3)文化上:
措施: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国家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国家还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意义:这些措施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政策上:
措施:20 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如修建青藏铁路等;国家还实施了旨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兴边富民行动。
意义: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2018年底,国家投入3亿资金的布达拉宫(古籍文献)保护利用项目正式启动。2006年至2020年,中央投入34亿多元,实施了西藏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等155处文物保护单位维修工程。”材料表明国家重视民族地区( )
A.经济发展 B.文化遗产保护
C.科技创新 D.新闻舆论宣传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2018年底,国家投入3亿资金的布达拉宫(古籍文献)保护利用项目正式启动。2006年至2020年,中央投入34亿多元,实施了西藏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等155处文物保护单位维修工程”,可知是对布达拉宫(古籍文献)保护,西藏博物馆改扩建,文物保护单位维修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国家重视民族地区文化遗产保护,B项正确;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与对布达拉宫(古籍文献)保护,西藏博物馆改扩建,文物保护单位维修等没有联系,排除AC项;新闻舆论宣传,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题干内容反映的是对布达拉宫(古籍文献)保护,西藏博物馆改扩建,文物保护单位维修等,排除D项。故选B项。
2.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被载入我国宪法。这表明( )
A.祖国统一大业已经完成 B.民族区域自治有着法律依据
C.各民族实现了共同繁荣 D.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正式建立
【答案】B
【详解】由材料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都强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以,民族区域自治有着法律依据,B项正确;祖国统一大业尚未完成,排除A项;C项在材料中未反映,排除C项;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3.20世纪末,党中央实行哪一政策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
A.民族区域自治 B.西部大开发 C.一国两制 D.对外开放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20世纪末”“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末,我国开始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B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沟通纲领》中已经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排除A项;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后提出的,是为实现祖国统一的伟大构想,排除C项;对外开放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有关,排除D项。故选B项。
4.它既是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同时它又是自治机关,可以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的自治权,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自主管理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下列符合上述性质的国家机关是( )
A.国务院 B.湖北省人民政府
C.香港特区政府 D.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同时它又是自治机关,可以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的自治权,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自主管理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所学可知,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行使宪法规定的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同时依照宪法和本法以及其他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根据本地方的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政策。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是符合上述性质的国家机关,D项正确;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排除A项;辽宁省人民政府是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没有自主管理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的权力,排除B项;香港特区政府不是一般地方国家机关,香港特区政府拥有高度自治权,但这个自治权不是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赋予的,排除C项。故选D项。
5.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将于2023年11月在海南三亚举办。爬椰子树是海南黎族聚居区的一个传统体育项目,在这届运动会上,“攀椰竞速”有望首次成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比赛项目。政府的这种做法( )
A.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中的地位
C.体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D.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 动会将于2023年11月在海南三亚举办。爬椰子 树是海南黎族聚居区的一个传统体育项目,在 这届运动会上,攀椰竞速有望首次成为全 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比赛项目”可知这体现了国家重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也体现了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B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少数民族体育运动的发展,A、C、D 与体育运动无关,排除ACD项。 故选B项。
6.下图反映了西藏自治区成立后卫生教育的发展成就。西藏能够取得这些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答案】D
【详解】依据西藏自治区成立后卫生教育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示意图,结合所学可知,五十年来,这些成就取得的最主要因素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自治区,由当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它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D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在广大农村推行,排除A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是在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是在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排除C项。故选D项。
7.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事关民族工作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出了全面部署。( )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
A.“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B.“三个离不开”
C.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D.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中共十八大以来……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深刻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民族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创造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论断,引领民族工作在创新发展中迈上新台阶,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新境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D项正确;“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方针相关,与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没有联系,排除A项;“三个离不开指的是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与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没有联系,排除B项;《共同纲领》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与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没有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十五条: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这条法律主要是( )
A.实现了各民族经济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B.促进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C.保障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D.体现了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保证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自治”,说明少数民族当家作主,不能体现实现了各民族经济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促进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排除ABD项。故选C项。
9.1954年,青藏公路通车;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二者共同反映了( )
A.“一五”计划成就巨大 B.西部大开发效果显著
C.“一国两制”生命力旺盛 D.我国奉行共同繁荣
【答案】D
【详解】据题干“1954年,青藏公路通车;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和所学知识可知,青藏公路通车和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标志着西藏人民与全国各族人民的沟通与交流更进一步了,全国人民更加和谐了,同时也能够促进西藏经济的发展,反映我国奉行各民族共同繁荣政策,D项正确;青藏铁路全线通车不属于我国一五计划的成果,排除A项;西部大开发战略是1999年提出的,而青藏公路通车是在这一事件之前,排除B项;“一国两制”是指“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中国政府为实现国家和平统一而提出的基本国策,排除C项。故选D项。
10.2012至2021年,民族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6%,高于全国同期1.1个百分点。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
A.维护了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B.保障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C.加强了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 D.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
【答案】D
【详解】题干信息“2012至2021年,民族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6%,高于全国同期1.1个百分点”反映的是民族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高于同期全国其他地区,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上的实行,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D项正确;题干反映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了民族地区生产的发展,没有体现维护了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排除A项;“保障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作用,但题干内容没有体现,排除B项;“加强了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作用,但题干内容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二、综合题
11.维护祖国统一、捍卫国家主权,各民族共同繁荣。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相关问题。
(1)【国家统一】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请完成下面左侧方框中①②处内容的填写。
1662年,郑成功击败荷兰侵略者。至此,被侵略者占据了38年的①____(地区),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1951年,②____(地区)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2020年6月3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上全票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
(2)【捍卫主权】抗击侵略是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分别简述下面两位民族英雄的主要事迹,并概括他们共同的精神品质。
图1 戚继光 图2 黄继光
(3)【共同繁荣】求同存异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方针。观察下图,列举清朝政府为加强边疆管理所采取的举措,并简述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
图3 清朝疆域图(1820年) 图4 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
【答案】(1)①台湾;②西藏。
(2)事迹:戚继光:领导抗倭斗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黄继光:抗美援朝战争上甘岭战役中,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为战友开辟了前进道路,自己英勇牺牲。共同精神品质:都具有为捍卫国家主权而不畏牺牲的勇气;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等。
(3)举措:1684年,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册封达赖和班禅;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康熙皇帝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皇帝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妥善安置回归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等。意义: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基础。
【详解】(1)填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成功从荷兰手中收取台湾,因此①是台湾;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因此②是西藏。
(2)事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戚继光是明朝时期的抗倭英雄,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黄继光在抗美援朝战争上甘岭战役中,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为战友开辟了前进道路,自己英勇牺牲。精神品质:结合上述分析可知,二者都具有为捍卫国家主权而不畏牺牲的勇气;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等。
(3)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如1684年,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册封达赖和班禅;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康熙皇帝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皇帝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妥善安置回归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等。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维护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及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基础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如: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基础。
12.“泱泱华夏,巍巍中华”。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民族是汉民族的主源,华夏民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与蛮、夷、戎、狄诸族结下了长期的不解之缘。汉民族自形成后一直延续发展,并大量融合了其他民族人口,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汉族人口融于周边其他民族。正是因为这种汉民族与边疆各少数民族双向融合,进而促进了更大范围的民族融合。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最终形成了统一多民族中国的主人——中华民族。
——摘编自张植荣著《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当代中国的挑战及其历史由来》
材料二 为了推动南中地区(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的发展,诸葛亮把汉族地区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引进南中地区,例如牛耕、水稻种植和制茶。这使得南中向内地“看齐”,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观念和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摘编自刘咏涛《诸葛亮西南边疆治理及影响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材料三 鲜卑姓改用汉姓的情况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陆
拔拔 长孙 贺兰 贺
达奚 奚 独孤 刘
——部颁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四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1)根据材料一指出,“促进更大范围的民族融合”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传说人物。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诸葛亮所属政权的名称。根据材料二指出,诸葛亮推动南中地区发展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次改革?这次改革有何影响?
(4)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
【答案】(1)原因:汉族和少数民族双向融合。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
(2)政权:蜀汉;意义:有利于国家观念和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3)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认识: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抵抗外来侵略,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党和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真定了基础;我们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正是因为存在这种双向融合现象,进而促进了更大范围的民族融合。”得出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双向融合;
人文初祖:根据所学可知,约4000多年前炎帝和黄帝在逐鹿联合打败了蚩尤部落,不断繁衍,形成了后来华夏族的主体。它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2)政权:根据所学可知,诸葛亮属于蜀汉政权;
意义:根据材料二“为了推动南中地区(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的发展,诸葛亮把汉族地区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引进南中地区,例如牛耕、水稻种植和制茶。”可知,诸葛亮推动南中地区发展的措施是把汉族地区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引进南中地区;根据材料二“这使得南中向内地“看齐”,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观念和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可知,诸葛亮把汉族地区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引进南中地区,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观念和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3)改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鲜卑姓改用汉姓的情况”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认识:根据材料四“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历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事件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
1953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1)请从材料一中任意选取三个有关联的历史事件,通过设计示意图的形式将其关系展示出来,并概括其反映的主题。
(2)材料二中“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此事件中的创举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新中国成立后还有哪些政治制度具有创新性?
【答案】(1)图示示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主题:新中国成立与巩固。
(2)事件:三大改造(的完成)。
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实行赎买政策,走公私合营道路。
影响: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3)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详解】(1)图示示例、主题: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 本题可从材料一中任意选取三个有关联的历史事件,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这三个历史事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当时还不具备召开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下,肩负起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重任,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使命,揭开了新中国历史的第一页;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成立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抗美援朝巩固新生政权、巩固了革命和建设的成就,保证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因此,可作图示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主题可概括为:新中国成立与巩固。
(2)事件: 根据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指的是三大改造。
创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一般都是采取强行过渡的方式,而我国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采取的是和平的赎买手段。)。所以,此事件中的创举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实行赎买政策,走公私合营道路。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所以,产生的影响为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3)政治制度: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借鉴国外经验和认识国情的基础上开创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这些制度创造性地处理了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关系、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所以,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制度具有创新性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达西村,过去,这里“一年四季白茫茫,只见播种不见粮”。现如今,铺好柏油路、住进新房子、用上天然气、开着小轿车……达西村及周边乡村的罗布麻、罗布羊、干果等特产在网上得以热销。……先后开办了农家风情园、民宿、香梨园……说起这些年的变化,村民艾沙·吾守尔感慨地说:“党的恩情就像天山的雪莲——看得见,数不清。”
材料二:“金银财宝不算真富,团结和睦才是幸福”,这句村训,是达西村人始终不渝的信条。20世纪80年代开始修建团结渠,2010年率先开展民族团结结对认亲活动,新时代各族群众互帮互助共致富。达西村,正像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高度肯定的,“各族群众像沙漠里的胡杨一样根连着根、心连着心,日子越过越好”。
——材料一、二摘编自《求是》杂志《达西村乡亲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更好》
材料三: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推动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传统计划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但这种借鉴不是对西方市场原教旨主义的盲目信奉,而是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我们在保持基本政治制度稳定的前提下,积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基层群众自治等制度。
——蒋凌飞《中国改革开放为什么会成功》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如今达西村的新变化。
(2)据材料一、二、三,说明达西村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一、二、三,你认为推动中国改革开放获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新变化:交通、住房、出行条件改善;发展多种产业;旅游业发达等答出2点即可
(2)原因:民族团结搞得好;兴产业,搞多元发展;党的正确领导;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改革开放中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其他政治制度等符合题意答出3点即可。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进行制度创新和完善;搞好民族关系等符合题意2点即可。
【详解】(1)新变化:根据所学和材料一“铺好柏油路、住进新房子、用上天然气、开着小轿车……达西村及周边乡村的罗布麻、罗布羊、干果等特产在网上得以热销。……先后开办了农家风情园、民宿、香梨园……”可知,这体现的是,交通、住房、出行条件改善,发展多种产业,旅游业发达。
(2)原因: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党的恩情就像天山的雪莲——看得见,数不清”可知,这体现的是,民族团结搞得好;根据所学和材料二“……达西村及周边乡村的罗布麻、罗布羊、干果等特产在网上得以热销。……先后开办了农家风情园、民宿、香梨园……”可知,这体现的是,兴产业,搞多元发展,党的正确领导;根据所学可知,原因还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同时,我们在保持基本政治制度稳定的前提下,积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基层群众自治等制度”可知,这体现的是,在改革开放中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其他政治制度。
(3)因素: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进行制度创新和完善;搞好民族关系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历史下册 预习篇
12. 民族大团结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实施依据: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2.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3.地位: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确立过程:
(1)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3)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5.实施情况:
(1)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2)1947年,根据中共中央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方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治区,为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行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3)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6.意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从制度和政策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权利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这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7.进入新时代,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做法:
进入新时代,中共中央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团结进步呈现新气象。
二、共同繁荣发展
1.背景: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如云南地区的伍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仍保留着原始时代的生活方式,四川凉山地区的彝族处在奴隶社会阶段,藏族人民生活在农奴制的压迫之下。
2.措施及意义:
(1)政治上:
措施: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意义: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2)经济上:
措施: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意义: 民族地区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3)文化上:
措施: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国家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国家还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意义:这些措施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政策上:
措施:20 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如修建青藏铁路等;国家还实施了旨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兴边富民行动。
意义: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2018年底,国家投入3亿资金的布达拉宫(古籍文献)保护利用项目正式启动。2006年至2020年,中央投入34亿多元,实施了西藏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等155处文物保护单位维修工程。”材料表明国家重视民族地区( )
A.经济发展 B.文化遗产保护
C.科技创新 D.新闻舆论宣传
2.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被载入我国宪法。这表明( )
A.祖国统一大业已经完成 B.民族区域自治有着法律依据
C.各民族实现了共同繁荣 D.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正式建立
3.20世纪末,党中央实行哪一政策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
A.民族区域自治 B.西部大开发 C.一国两制 D.对外开放
4.它既是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同时它又是自治机关,可以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的自治权,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自主管理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下列符合上述性质的国家机关是( )
A.国务院 B.湖北省人民政府
C.香港特区政府 D.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5.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将于2023年11月在海南三亚举办。爬椰子树是海南黎族聚居区的一个传统体育项目,在这届运动会上,“攀椰竞速”有望首次成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比赛项目。政府的这种做法( )
A.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中的地位
C.体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D.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6.下图反映了西藏自治区成立后卫生教育的发展成就。西藏能够取得这些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7.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事关民族工作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出了全面部署。( )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
A.“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B.“三个离不开”
C.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D.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十五条: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这条法律主要是( )
A.实现了各民族经济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B.促进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C.保障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D.体现了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
9.1954年,青藏公路通车;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二者共同反映了( )
A.“一五”计划成就巨大 B.西部大开发效果显著
C.“一国两制”生命力旺盛 D.我国奉行共同繁荣
10.2012至2021年,民族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6%,高于全国同期1.1个百分点。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
A.维护了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B.保障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C.加强了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 D.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综合题
11.维护祖国统一、捍卫国家主权,各民族共同繁荣。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相关问题。
(1)【国家统一】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请完成下面左侧方框中①②处内容的填写。
1662年,郑成功击败荷兰侵略者。至此,被侵略者占据了38年的①____(地区),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1951年,②____(地区)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2020年6月3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上全票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
(2)【捍卫主权】抗击侵略是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分别简述下面两位民族英雄的主要事迹,并概括他们共同的精神品质。
图1 戚继光 图2 黄继光
(3)【共同繁荣】求同存异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方针。观察下图,列举清朝政府为加强边疆管理所采取的举措,并简述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
图3 清朝疆域图(1820年) 图4 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
12.“泱泱华夏,巍巍中华”。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民族是汉民族的主源,华夏民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与蛮、夷、戎、狄诸族结下了长期的不解之缘。汉民族自形成后一直延续发展,并大量融合了其他民族人口,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汉族人口融于周边其他民族。正是因为这种汉民族与边疆各少数民族双向融合,进而促进了更大范围的民族融合。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最终形成了统一多民族中国的主人——中华民族。
——摘编自张植荣著《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当代中国的挑战及其历史由来》
材料二 为了推动南中地区(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的发展,诸葛亮把汉族地区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引进南中地区,例如牛耕、水稻种植和制茶。这使得南中向内地“看齐”,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观念和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摘编自刘咏涛《诸葛亮西南边疆治理及影响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材料三 鲜卑姓改用汉姓的情况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陆
拔拔 长孙 贺兰 贺
达奚 奚 独孤 刘
——部颁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四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1)根据材料一指出,“促进更大范围的民族融合”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传说人物。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诸葛亮所属政权的名称。根据材料二指出,诸葛亮推动南中地区发展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次改革?这次改革有何影响?
(4)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事件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
1953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1)请从材料一中任意选取三个有关联的历史事件,通过设计示意图的形式将其关系展示出来,并概括其反映的主题。
(2)材料二中“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此事件中的创举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新中国成立后还有哪些政治制度具有创新性?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达西村,过去,这里“一年四季白茫茫,只见播种不见粮”。现如今,铺好柏油路、住进新房子、用上天然气、开着小轿车……达西村及周边乡村的罗布麻、罗布羊、干果等特产在网上得以热销。……先后开办了农家风情园、民宿、香梨园……说起这些年的变化,村民艾沙·吾守尔感慨地说:“党的恩情就像天山的雪莲——看得见,数不清。”
材料二:“金银财宝不算真富,团结和睦才是幸福”,这句村训,是达西村人始终不渝的信条。20世纪80年代开始修建团结渠,2010年率先开展民族团结结对认亲活动,新时代各族群众互帮互助共致富。达西村,正像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高度肯定的,“各族群众像沙漠里的胡杨一样根连着根、心连着心,日子越过越好”。
——材料一、二摘编自《求是》杂志《达西村乡亲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更好》
材料三: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推动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传统计划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但这种借鉴不是对西方市场原教旨主义的盲目信奉,而是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我们在保持基本政治制度稳定的前提下,积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基层群众自治等制度。
——蒋凌飞《中国改革开放为什么会成功》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如今达西村的新变化。
(2)据材料一、二、三,说明达西村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一、二、三,你认为推动中国改革开放获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