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篇 2024年八年级历史下册 16.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导学案 学生版 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预习篇 2024年八年级历史下册 16.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导学案 学生版 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02 20:52:3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历史下册 预习篇
16.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外交政策:新中国建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背景:新中国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而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2)首次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正式提出:1954年,周恩来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5)影响: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二、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万隆会议
1.背景:新中国积极发展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中国代表团还积极开展会外交往,与很多国家的代表团举行会晤,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2.万隆会议的召开: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
3.会议的特点: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4.中国代表团的表现:会上,一些国家的代表由于受帝国主义国家挑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5.影响: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建国后,毛泽东多次强调:“巩固同一切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这是我们的基本方针,基本利益所在。再就是亚非拉国家以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我们应当巩固和发展同他们的团结。至于帝国主义国家,我们也要团结那里的人民。”该论述旨在( )
A.强调世界各国人民团结的重要性 B.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D.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外交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毛泽东多次强调:‘巩固同一切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这是我们的基本方针,基本利益所在。再就是亚非拉国家以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我们应当巩固和发展同他们的团结。至于帝国主义国家,我们也要团结那里的人民。’”并结合所学可知,该论述旨在强调中国同世界各国人民团结的重要性,A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毛泽东多次强调中国同世界人民团结的重要性,没有体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布局,排除BD项;20世纪50年代,一些新独立的国家为了维护国家独立,摆脱美国和苏联的控制,实行和平、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发起了不结盟运动。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A项。
2.1954年4月,周恩来在祝贺法国《人道报》创刊50周年的电报中指出:“我们一贯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一切国际争端,并主张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各国人民包括中国人民和法国人民在内,应该和平共处。”周恩来的电报体现了( )
A.中法共同倡导“求同存异” B.中国希望与其他国家和平共处
C.中法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中国打破了美国的孤立政策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中“我们一贯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一切国际争端”,“各国人民……应该和平共处”可知,中国希望与其他国家和平共处,B项正确;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且材料中的内容并不体现“求同存异”的说法,是对材料的误解,排除A项;中法建立外交关系是在1964年,排除C项;中国打破美国的孤立政策是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3.尼赫鲁曾评价说:“今天的亚洲不再是被动的了,它已经不再是个卑躬屈膝的亚洲了。今天的亚洲是有活力的,亚洲是充满了生气的。”下列事件与尼赫鲁的评价有关的是( )
A.万隆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巴黎和会 D.华盛顿会议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亚洲今天不再是被动的了,它已经不再是一个卑躬屈膝的亚洲了。今天的亚洲是有活力的,亚洲是充满了生气的。”可知,材料反映了亚洲国家的在努力谋求独立自主发展,并且充满活力生气,结合所学可知,尼赫鲁评价的是万隆会议。印度总理尼赫鲁是万隆会议的倡导者之一,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第一次独立自主探讨自身发展的国际会议,会议明确提出反对殖民主义,维护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的权利,维护世界和平会议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此后,有大量的亚非国家赢得独立,A项正确;日内瓦会议是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巴黎和会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于1919年1月18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会议。会议的主要目标是削弱德国,以建立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一战之后,华盛顿会议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4.1954年4月29日,中印发表了联合公报,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于在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其所确立的外交原则成为指导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该准则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C.亚非万隆会议主张 D.人类命运共同体
【答案】A
【详解】据题干和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底,我国政府同印度政府就两国在中国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1954年,中印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这样,以国际条约的形式固定下来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项正确;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排除B项;1955年,亚非万隆会议召开,排除C项;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排除D项。故选A项。
5.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这里的“中国声音”指( )
A.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
C.与美国等西方国家恢复友好关系
D.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获得了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赞同,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1955 年,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B项正确;1949年10月2日,苏联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生政权采取敌视态度,排除C项; 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在中共十八大以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6.2023年2月23日,联合国大会继续就乌克兰局势召开紧急特别会议,中方在会上的发言中表示,中方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的、明确的,始终主张各国主权、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这一立场”源于(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C.亚非万隆会议主张 D.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中方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的、明确的,始终主张各国主权、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和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底,我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A项正确;中美上海《联合公报》是在1972年签订的,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排除B项;亚非万隆会议主张“求同存异”,排除C项;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排除D项。故选A项。
7.俄乌冲突伊始,我国外交部发表声明:希望当事方通过谈判和平解决问题。中国这一立场是基于( )
A.对国际事务的主导地位 B.新时期冷战思维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反对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
【答案】C
【详解】据“希望当事方通过谈判和平解决问题”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这一立场是基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结盟,不对立,C项正确;中国外交并不是对国际事务主导,排除A项;新时期冷战思维,与“希望当事方通过谈判和平解决问题”不符,排除B项;反对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8.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某次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对于这次会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打开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C.加强与亚非各国的团结合作 D.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由题干材料中的“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可知,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C项正确;周恩来总理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时间是1953年,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是1955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在日内瓦会议上,周恩来总理以自身的出色外交才能和政治家风度,为新中国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为打开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中美关系正常化是在1972年,排除D项。故选C项。
9.下列关于新中国不同时期外交成就的表述,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建国初期提出“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肃清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
B 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突破意识形态束缚,成为解决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C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布局形成
D 倡议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巩固和发展周边关系成为中国外交首要任务
A.A B.B C.C D.D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于新中国不同时期外交成就”和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1954年同印度、缅甸解决领土边界问题上提出来的,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B项正确;“另起炉灶”是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具体表现是不承认国民政府签订的屈辱外交,希望同各国建立平等外交,排除A项;1972年尼克松访华只能表示中美关系开始改善,1979年中美之间才正式建交,排除C项;“一带一路”是中国复兴沿线经济的重要战略,但并不是中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排除D项。故选B项。
10.1955年万隆会议通过的“十项原则”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1970年、1974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有关宣言都接受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据此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提升了中国影响力和话语权 B.有利于解决各国间一切争端
C.贯彻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D.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万隆会议、联大的认可,这体现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国际社会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认识,不是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排除A项;“解决各国间一切争端”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题目材料只是表明国际社会赞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C项。故选D项。
二、综合题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开始了新的政策与制度的设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人民在1951年的中心任务,应当是用极大的努力,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巩固我们的伟大祖国,使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没有可能来破坏我们的伟大革命事业和伟大建设事业。
——《人民日报》1951年元旦社论
(1)《人民日报》社论提出1951年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案不得超过10个字)以史实说明当时我国经济上发生的重大变革是什么?
材料二 朝鲜战争结束后,为争取国际局势的缓和,为国内即将开展的大规模经济建设争取和平环境,周恩来提出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的提出可以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界碑,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形成。
——摘编自章百家《我们怎样走向世界》和牛军《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回答,新中国提出了什么外交政策?这一政策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特点发生怎样的变化?
材料三 (1954年确立的)这一制度能够在中国成为适宜的政治制度,是因为它体现了国家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便利人民群众经常通过这样的政治组织参加国家管理,行使自己的权力,从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国人民正是用这样的根本政治制度来保证国家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3)材料中所指的制度是什么?概括这一政治制度的优势。
材料四 建国初,私营工商业和个体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优势地位……,到一九五六年已经根本改变。它使全国的各项工作得以在一个新制度基础上前进。离开这个起点,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言,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可言。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4)“到1956年已经根本改变”指的是什么?这一根本改变对中国的社会性质产生了什么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50年代的政策与制度设计的共同目的。
【答案】(1)任务:巩固新政权。变革:土地改革。
(2)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变化: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
(3)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社会主义方向。
(4)根本改变:私营工商业和个体经济的优势地位发生了根本改变或公有制的确立。影响: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或者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共同目的:建设社会主义。
【详解】(1)任务:据材料一“中国人民在1951年的中心任务,应当是用极大的努力,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巩固我们的伟大祖国”可知,《人民日报》社论提出1951年的主要任务是巩固新政权。变革:根据所学可知,我国经济主要是进行了土地改革。1950年冬,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至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政策:据材料二“朝鲜战争结束后,为争取国际局势的缓和,为国内即将开展的大规模经济建设争取和平环境,周恩来提出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可知,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变化:据材料二“它的提出可以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界碑,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可知,这一政策体现了新中国外交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
(3)制度:据材料三“(1954年确立的)这一制度能够在中国成为适宜的政治制度,是因为它体现了国家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便利人民群众经常通过这样的政治组织参加国家管理,行使自己的权力,从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可知,材料中所指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据材料三“它体现了国家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便利人民群众经常通过这样的政治组织参加国家管理,行使自己的权力,从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国人民正是用这样的根本政治制度来保证国家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可知,这一政治制度的优势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社会主义方向。
(4)根本改变:根据材料四“建国初,私营工商业和个体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优势地位……,到一九五六年已经根本改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1956年已经根本改变”指的是私营工商业和个体经济的优势地位发生了根本改变或公有制的确立。1956年,国家完成了对私营工商业和个体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影响:根据材料四“它使全国的各项工作得以在一个新制度基础上前进。离开这个起点,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言,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可言”和所学可知,这一根本改变对中国的社会性质产生的影响是生产资料从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共同目的:综合上述五则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50年代的政策与制度设计—进行土地改革、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行三大改造等的共同目的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
12.中华民族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民族意识觉醒】
材料一

(1)近代列强的入侵激起了民族意识的不断觉醒,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什么。19世纪90年代哪一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促使民族意识初步觉醒?由此掀起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什么?
(2)20世纪初的一场运动因其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实现了民族意识第一次全面觉醒,这场运动是什么?抗日战争使得民族意识觉醒达到全新高度,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国家地位提升】
材料二 毛泽东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也是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它标志着中国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杨忠虎,王明《中共党史简明读本》摘编)
(3)材料二中“最伟大的事件”发生于哪一年?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完成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三 衡量战争胜负的标准就是看是否实现了预期的战略目标。中共中央确定的基本战略目标是“使美国知难而退”,打到三八线地区,通过谈判解决问题。战争的结果完全实现了这个预期的战略目标,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无论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乃至对于整个世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深远意义和影响。
——齐德学《英明的决策、胜利的结果、伟大的意义》(摘编)
(4)材料三中的“这场战争”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场战争“对中国”的“深远意义和影响”。
【国际影响力增强】
材料四

图1 我国与各国建立外交关系情况简表(累计) 图2
(5)材料四图1中C阶段为建交国家数量增长最快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这一阶段我国重大外交成就一例。图2中2001年后我国进出口总额迅速增长,写出与此相关的重大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根本原因。
【答案】(1)鸦片战争。《马关条约》。戊戌变法。
(2)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的胜利证明,中华民族是具有顽强生命力和非凡创造力的民族;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起来,就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大力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3)1949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4)抗美援朝战争。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5)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签署并发表《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中日建交;1979年,中美建交。(任答1点即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行改革开放。
【详解】(1)开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国的国家主权和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条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清政府被迫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促使民族意识初步觉醒。
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康有为、梁启超等为救亡图存,掀起戊戌变法运动,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2)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的一场运动因其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实现了民族意识第一次全面觉醒,这场运动是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的胜利证明,中华民族是具有顽强生命力和非凡创造力的民族;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起来,就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大力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3)时间:根据材料二“毛泽东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也是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它标志着中国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最伟大的事件”是新中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举行,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
标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我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战争:根据材料三“中共中央确定的基本战略目标是‘使美国知难而退’,打到三八线地区,通过谈判解决问题。战争的结果完全实现了这个预期的战略目标,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可知,“这场战争”指的是抗美援朝。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5)成就:根据题干可知,C阶段指的是1970年至1980年,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取得了很多成就,如: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签署并发表《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中日建交;1979年,中美建交。(任答1点即可)
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
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从此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国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13.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民主革命结合实际】
材料一 在大革命失败以后,以及南昌起义后的一系列挫折和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清楚地认识到,在农民占人民绝大多数的中国……要想解决中国的革命问题,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
——摘编自褚晓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哲学思考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创立的因素。分析“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形成的意义。
【外交风云砥砺前行】
材料二 周恩来把中国革命的根本经验引申到新中国的外交领域,提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基本立场。他指出:“维护得来不易的民族独立,政治上自主而不允许任何外来干涉,经济上自主而不依赖外援,这是我们决定外交政策、处理外交问题的出发点,也是区别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所在。在这个原则问题上是决不能让步的。”
——摘自齐鹏飞《新中国70年和平外交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经验》
(2)根据材料二,指出周恩来主张奉行的外交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奉行这一外交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列举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外交努力。
【英明决策国富民强】
材料三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决定把邓小平提出的“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作为全党工作的指导方针;全会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次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摘编自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下册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人民至上中国智慧】
材料四 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决定性力量。要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实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人民当家作主”有哪些制度保障?综合上述材料,说说你从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中汲取到了哪些智慧?
【答案】(1)因素: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的失败;国民政府对农村的统治较为薄弱;中国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现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
意义: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找到了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完成了中国革命重心由城市向农村的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指引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
(2)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影响:促进了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增进了世界各国对新中国和平外交理念的认同;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为国际间和平解决争端提供了范例。
努力: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参加日内瓦会议。
(3)主要内容: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影响:对国家: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带动了国际经济的增长,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对人民: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制不断完善,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等。
(4)制度保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智慧:要坚持理论结合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吸取历史教训,维护我国的根本利益,始终站在历史正确一边;解放思想必须体现在实际行动上;要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坚持守正创新,保持战略定力等。
【详解】(1)因素: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在大革命失败以后,以及南昌起义后的一系列挫折和失败后”可知,这体现的是,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的失败;根据所学可知,其它原因公平的,国民政府对农村的统治较为薄弱;根据所学和材料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清楚地认识到,在农民占人民绝大多数的中国……要想解决中国的革命问题,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可知,这体现的是,中国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现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
意义:根据所学可知,它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找到了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完成了中国革命重心由城市向农村的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指引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
(2)外交政策:根据所学和材料二“维护得来不易的民族独立,政治上自主而不允许任何外来干涉,经济上自主而不依赖外援,这是我们决定外交政策、处理外交问题的出发点,也是区别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所在。在这个原则问题上是决不能让步的”可知,这体现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影响:根据所学可知,它促进了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增进了世界各国对新中国和平外交理念的认同,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为国际间和平解决争端提供了范例。
努力:根据所学可知,在五十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参加日内瓦会议。
(3)主要内容:根据所学和材料三“……决定把邓小平提出的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作为全党工作的指导方针”可知,这体现的是,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根据所学和材料三“全会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可知,这体现的是,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影响:根据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它对国家来说,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带动了国际经济的增长,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它对人民来说,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制不断完善,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等。
(4)制度保障:根据所学和材料四“要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实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可知,这体现在,制度保障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智慧: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如,要坚持理论结合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吸取历史教训,维护我国的根本利益,始终站在历史正确一边;解放思想必须体现在实际行动上;要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坚持守正创新,保持战略定力等。
14.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为了迎接建党99周年,汨罗市某校历史兴趣小组正在举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共筑中国梦”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展示影片——追忆历史】
(1)《战狼2》和《厉害了,我的国》的热播,引起强烈反响。影片中的撤侨场面和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充分表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中国梦。在实现这一伟大梦想的实践中,请分别写出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和“富起来”的时代伟人。
【绘制图示——理清历史】
(2)年代尺上的事情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伟大的奋斗历程,请你将两处空格按先后顺序补充完整。

【整理图片——把握历史】

图一 图二
(3)看到图一,你会想到万隆国际会议,在此次会议上中国提出的什么方针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图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我国哪一构想的首次成功实践?
【总揽全篇——感悟历史】
(4)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这是一个不平凡的历程,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能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出哪些努力?
【答案】(1)毛泽东;邓小平。
(2)南昌起义;1949年10月1日。
(3)求同存异;一国两制。
(4)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不但心中要有梦,更要坚定这个梦,怀着坚定不移的信念,紧跟党的步伐,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勇于创新,艰苦奋斗,锤炼出高尚的品格,成为祖国栋梁。
【详解】(1)伟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根据地的序幕。毛泽东同志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毛泽东同志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先后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1949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同志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因此,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时代伟人是毛泽东。1978年12月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1982年召开的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飞速发展,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飞跃。因此,领导中国人民“富起来”的时代伟人是邓小平。
(2)补充:从题干时间轴可知,第一个空格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发生于1927年8月1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革命军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占领南昌城。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因此,第一个空格应填写:南昌起义。从题干时间轴上可知,第二个空格的时间对应的是新中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因此,第二个空格应填写:1949年10月1日。
(3)方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了万隆会议,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构想:从图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反映的是香港的回归。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构想:根据图二和所学知识可知,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这是“一国两制”构想的首次成功实践。
(4)努力: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从坚定理想信念、提高自身素质、锤炼品格等方面进行叙述,言之有理即可。如: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不但心中要有梦,更要坚定这个梦,怀着坚定不移的信念,紧跟党的步伐,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勇于创新,艰苦奋斗,锤炼出高尚的品格,成为祖国栋梁。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历史下册 预习篇
16.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外交政策:新中国建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背景:新中国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而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2)首次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正式提出:1954年,周恩来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5)影响: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二、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万隆会议
1.背景:新中国积极发展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中国代表团还积极开展会外交往,与很多国家的代表团举行会晤,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2.万隆会议的召开: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
3.会议的特点: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4.中国代表团的表现:会上,一些国家的代表由于受帝国主义国家挑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5.影响: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建国后,毛泽东多次强调:“巩固同一切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这是我们的基本方针,基本利益所在。再就是亚非拉国家以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我们应当巩固和发展同他们的团结。至于帝国主义国家,我们也要团结那里的人民。”该论述旨在( )
A.强调世界各国人民团结的重要性 B.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D.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外交
2.1954年4月,周恩来在祝贺法国《人道报》创刊50周年的电报中指出:“我们一贯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一切国际争端,并主张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各国人民包括中国人民和法国人民在内,应该和平共处。”周恩来的电报体现了( )
A.中法共同倡导“求同存异” B.中国希望与其他国家和平共处
C.中法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中国打破了美国的孤立政策
3.尼赫鲁曾评价说:“今天的亚洲不再是被动的了,它已经不再是个卑躬屈膝的亚洲了。今天的亚洲是有活力的,亚洲是充满了生气的。”下列事件与尼赫鲁的评价有关的是( )
A.万隆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巴黎和会 D.华盛顿会议
4.1954年4月29日,中印发表了联合公报,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于在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其所确立的外交原则成为指导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该准则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C.亚非万隆会议主张 D.人类命运共同体
5.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这里的“中国声音”指( )
A.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
C.与美国等西方国家恢复友好关系
D.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6.2023年2月23日,联合国大会继续就乌克兰局势召开紧急特别会议,中方在会上的发言中表示,中方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的、明确的,始终主张各国主权、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这一立场”源于(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C.亚非万隆会议主张 D.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7.俄乌冲突伊始,我国外交部发表声明:希望当事方通过谈判和平解决问题。中国这一立场是基于( )
A.对国际事务的主导地位 B.新时期冷战思维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反对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
8.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某次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对于这次会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打开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C.加强与亚非各国的团结合作 D.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
9.下列关于新中国不同时期外交成就的表述,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建国初期提出“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肃清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
B 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突破意识形态束缚,成为解决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C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布局形成
D 倡议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巩固和发展周边关系成为中国外交首要任务
A.A B.B C.C D.D
10.1955年万隆会议通过的“十项原则”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1970年、1974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有关宣言都接受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据此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提升了中国影响力和话语权 B.有利于解决各国间一切争端
C.贯彻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D.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二、综合题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开始了新的政策与制度的设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人民在1951年的中心任务,应当是用极大的努力,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巩固我们的伟大祖国,使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没有可能来破坏我们的伟大革命事业和伟大建设事业。
——《人民日报》1951年元旦社论
(1)《人民日报》社论提出1951年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案不得超过10个字)以史实说明当时我国经济上发生的重大变革是什么?
材料二 朝鲜战争结束后,为争取国际局势的缓和,为国内即将开展的大规模经济建设争取和平环境,周恩来提出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的提出可以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界碑,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形成。
——摘编自章百家《我们怎样走向世界》和牛军《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回答,新中国提出了什么外交政策?这一政策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特点发生怎样的变化?
材料三 (1954年确立的)这一制度能够在中国成为适宜的政治制度,是因为它体现了国家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便利人民群众经常通过这样的政治组织参加国家管理,行使自己的权力,从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国人民正是用这样的根本政治制度来保证国家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3)材料中所指的制度是什么?概括这一政治制度的优势。
材料四 建国初,私营工商业和个体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优势地位……,到一九五六年已经根本改变。它使全国的各项工作得以在一个新制度基础上前进。离开这个起点,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言,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可言。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4)“到1956年已经根本改变”指的是什么?这一根本改变对中国的社会性质产生了什么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50年代的政策与制度设计的共同目的。
12.中华民族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民族意识觉醒】
材料一

(1)近代列强的入侵激起了民族意识的不断觉醒,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什么。19世纪90年代哪一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促使民族意识初步觉醒?由此掀起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什么?
(2)20世纪初的一场运动因其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实现了民族意识第一次全面觉醒,这场运动是什么?抗日战争使得民族意识觉醒达到全新高度,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国家地位提升】
材料二 毛泽东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也是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它标志着中国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杨忠虎,王明《中共党史简明读本》摘编)
(3)材料二中“最伟大的事件”发生于哪一年?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完成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三 衡量战争胜负的标准就是看是否实现了预期的战略目标。中共中央确定的基本战略目标是“使美国知难而退”,打到三八线地区,通过谈判解决问题。战争的结果完全实现了这个预期的战略目标,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无论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乃至对于整个世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深远意义和影响。
——齐德学《英明的决策、胜利的结果、伟大的意义》(摘编)
(4)材料三中的“这场战争”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场战争“对中国”的“深远意义和影响”。
【国际影响力增强】
材料四

图1 我国与各国建立外交关系情况简表(累计) 图2
(5)材料四图1中C阶段为建交国家数量增长最快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这一阶段我国重大外交成就一例。图2中2001年后我国进出口总额迅速增长,写出与此相关的重大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根本原因。
13.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民主革命结合实际】
材料一 在大革命失败以后,以及南昌起义后的一系列挫折和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清楚地认识到,在农民占人民绝大多数的中国……要想解决中国的革命问题,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
——摘编自褚晓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哲学思考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创立的因素。分析“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形成的意义。
【外交风云砥砺前行】
材料二 周恩来把中国革命的根本经验引申到新中国的外交领域,提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基本立场。他指出:“维护得来不易的民族独立,政治上自主而不允许任何外来干涉,经济上自主而不依赖外援,这是我们决定外交政策、处理外交问题的出发点,也是区别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所在。在这个原则问题上是决不能让步的。”
——摘自齐鹏飞《新中国70年和平外交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经验》
(2)根据材料二,指出周恩来主张奉行的外交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奉行这一外交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列举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外交努力。
【英明决策国富民强】
材料三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决定把邓小平提出的“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作为全党工作的指导方针;全会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次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摘编自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下册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人民至上中国智慧】
材料四 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决定性力量。要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实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人民当家作主”有哪些制度保障?综合上述材料,说说你从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中汲取到了哪些智慧?
14.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为了迎接建党99周年,汨罗市某校历史兴趣小组正在举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共筑中国梦”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展示影片——追忆历史】
(1)《战狼2》和《厉害了,我的国》的热播,引起强烈反响。影片中的撤侨场面和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充分表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中国梦。在实现这一伟大梦想的实践中,请分别写出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和“富起来”的时代伟人。
【绘制图示——理清历史】
(2)年代尺上的事情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伟大的奋斗历程,请你将两处空格按先后顺序补充完整。

【整理图片——把握历史】

图一 图二
(3)看到图一,你会想到万隆国际会议,在此次会议上中国提出的什么方针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图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我国哪一构想的首次成功实践?
【总揽全篇——感悟历史】
(4)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这是一个不平凡的历程,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能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出哪些努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