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历史下册 预习篇
19. 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1.背景:新中国成立前,物价飞涨,民生凋敝。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经济恢复,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2.改革开放前:
(1)衣: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不能满足人们生活需要,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不仅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
(2)食:吃的方面,饮食结构比较单一,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
(3)住:住房比较拥挤,室内设施也很简单。
3.改革开放后:
(1)衣: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思想观念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服饰已经不仅仅是满足御寒等需要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2)食: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3)住:人均住房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4)生活方式: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总量不断增长,消费结构也不断优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开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种休闲生活,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二、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一)交通
1.背景: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交通条件很落后。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投入巨额资金改善交通条件,并取得巨大成就。
2.铁路、公路、民用航空、水运和地下轨道交通建设飞速发展,已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
(1)铁路:截至2010年底,我国的铁路营业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营效率。2008年后,我国大力建设高速铁路,铁路运输实现质的飞跃。到2021年底,我国高铁营业里程达4万千米,位居世界第一。
(2)公路:公路运输也获得较快发展。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长江等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许多偏远闭塞的山区也通了汽车。到2021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里程已达16.9万千米,位居世界第一。
(3)民航:现在全国各大城市和一些中等城市、旅游胜地都有航线,并与世界许多国家的大城市设有直通航线,我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4)轨道交通:城市道路建设也发展迅速,很多城市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3.出行方式变化:
随着交通设施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自行车、公交车、出租车,还有方便快捷的地铁,私家汽车也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长途旅行时,人们可以选择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等多种交通工具。
(二)通信
1.电信: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不断增加对电信事业的投资,逐渐形成全国电信网络。改革开放后,电信产业快速发展。如今,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在全国大多数地区,固定电话早已进入千家万户,移动电话的使用十分普遍。
2.互联网:我国的互联网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我国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
3.意义: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变迁,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习近平在2024新年贺词中说:“这一年的步伐,我们走得很坚实。……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一批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新型支柱产业快速崛起。”“新型支柱产业”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科学技术的进步 B.世界联系的加强
C.生活方式的改变 D.文化隔阂的消除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型支柱产业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一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产业能够快速崛起。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这些产业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创新动力,使得它们能够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因此,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新型支柱产业出现的根本因,A项正确;世界联系的加强能促进“新型支柱产业”的发展,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项;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新型支柱产业”的影响,不是原因,排除C项;文化隔阂不可能完全消除,排除D项。故选A项。
2.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互联网事业的发展,“微信支付”、“滴滴打车”、“淘宝购物”等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由此说明,互联网( )
A.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B.已经取代了实体经济
C.推动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 D.推动垄断组织的出现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微信支付’‘滴滴打车’‘淘宝购物’等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可见互联网日益影响人们的购物、出行等,说明它逐渐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A项正确;互联网经济“取代实体经济”的说法过于绝对化,也不符合事实,排除B项;全球经济一体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出了国界,使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活动相互依存、相互关联,形成世界范围内的有机整体,不符合题干互联网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排除C项;19世纪70年代后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垄断组织的出现,排除D项。故选A项。
3.高铁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名片”。“复兴号”采用的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到84%。材料反映出“高铁”成为中国“名片”的直接原因是( )
A.高铁核心技术的国产化 B.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改革开放提升综合国力 D.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答案】A
【详解】据题干“高铁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名片’。‘复兴号’采用的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到84%”可知,这说明“高铁”成为中国“名片”的直接原因是高铁核心技术的国产化,A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出“高铁”成为中国“名片”的直接原因是高铁核心技术的国产化,不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排除B项;题干材料反映出“高铁”成为中国“名片”的直接原因是高铁核心技术的国产化,不是改革开放提升综合国力,排除C项;题干材料反映出“高铁”成为中国“名片”的直接原因是高铁核心技术的国产化,不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排除D项。故选A项。
4.下面两幅图片反映了新中国的消费变迁,决定这一变迁的根本因素是( )
A.消费习惯 B.消费观念 C.经济发展 D.休闲娱乐
【答案】C
【详解】根据“过去购物凭票证”“商品丰富”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决定这一变迁的根本因 素是经济发展。票证的使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产品日益丰富,票证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可任意购买商品。这都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原因,C项正确;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改变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AB项;重视休闲娱乐是经济发展带来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5.下图中的信息反映出我国( )
A.企业活力不断增强 B.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
C.电信事业发展迅速 D.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949—1952年,连通了北京至各大行政区的电信干线,国内长途通信网初具规模”;“1997年全国电话用户总数达 8349.8万户,是1978年 的20倍”;“2021年,全国开通5G基站129.1万 个,全球占比约70%, . 5G终端连接数达4.71亿 户,全球占比约80%”可知,图中的信息反映出我国电信事业发展迅速,C项正确;企业活力不断增强,题干内容没有体现,排除A项;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城乡居民收入,题干内容中没有涉及,排除BD项。故选C项。
6.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总量不断增长,消费结构也不断优化,休闲娱乐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开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种休闲生活。这主要反映出我国( )
A.生活水平提高 B.思维方式改变 C.传统观念更新 D.城市建设发展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开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种休闲生活”和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由解决温饱到开始追求享受生活,A项正确;题干叙述了生活的巨大变化,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提到观念,排除C项;题干中没有反映城市建设,排除D项。故选A项。
7.网络时代催生了“新农人”,他们利用网购平台,创立了“拼购+产地直发”,打造全国性优质农产品品牌,帮助许多农户解决产品销路问题。对此,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A.互联网在全国已经迅速普及
B.互联网对人类经济活动产生了直接影响
C.互联网使人们沟通更为便捷
D.互联网让农民地位得到提升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利用网购平台,创立了“拼购+产地直发”,打造全国性优质农产品品牌,帮助许多农户解决产品销路问题。”可知,互联网催生“新农人”,“拼购+产地直发”体现出互联网对于人类经济活动产生了直接影响。B项正确;题干不包含地理信息,无法体现互联网的全国普及。排除A项;题干体现出互联网对于经济发展影响,而不是沟通迅捷,排除C项;题干未体现农民地位的提高,排除D项。故选B项。
8.下表是1932年统计的北平市各类车辆数量(单位:辆)。这反映出近代交通工具( )
类别 自行车 人力车 马车 汽车 摩托车 骡马大车
数量 64100 42900 300 2200 40 9400
A.呈现出新旧并存的特征 B.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
C.人们的消费水平在提高 D.变化首先出现在沿海地区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1932年社会局统计的北平市各类车辆数量”可知这里有新式的交通工具如汽车、摩托车、自行车;也有人力车、马车和骡马大车等传统的交通工具,从而说明1932年的北京城的交通工具提出新旧并存的特征,A项正确;老式交通工具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但是也存在很多新式交通工具,说法不全面,排除B项;材料不能提现人们的消费水平在提高,排除C项;材料是北平交通工具数量,“变化首先出现在沿海地区”在材料不能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9.下面两幅图片反映了我国民众的消费变迁。决定这一变迁的根本原因是( )
A.消费习惯 B.互联网普及 C.经济发展 D.智能手机的使用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了新中国的消费变迁,决定这一变迁的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粮票的使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产品日益丰富,粮票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开始出现用微信支付购买商品,这都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原因,C项正确;A、B、D项都推动了新中国的消费变迁,但不是决定这一变迁的根本因素,排除ABD项。故选C项。
10.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日益讲究穿戴,注重衣服的面料、质地、花色、款式和品位。这种情况反映了我国( )
A.生活奢侈,注重享受 B.市场经济,政府把控
C.打击投机,平抑物价 D.经济发展,物资充盈
【答案】D
【详解】根据“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日益讲究穿戴,注重衣服的面料、质地、花色、款式和品位”可得出改革开放后,生产力进一步解放,经济发展,物资充盈,D项正确;“奢侈”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1992年才提出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排除B项;打击投机,平抑物价是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二、综合题
11.“工人新村”与社会主义风貌。1951年3月,上海市根据毛主席“必须有计划地建筑新房,满足人民需要”的指示,确定普陀区为重点试验区,计划修建“工人新村”。
材料一 1952年第一批劳动模范搬进新村(照片)
材料二 在兴建工人新村的同时,其周边的道路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商店、菜场等生活设施,医院、学校、文化馆等医疗、教育以文化设施也得到不断地完善。
——杨辰:《从模范社区到纪念地》
材料三 “曹杨新村村史馆”于2013年正式开馆,2015年成功获评第六批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村史馆内陈列的各式各样的“老物件”和泛黄的老照片,无声又形象地诉说着第一个工人新村70年来的发展变迁。
——摘编自《曹杨新村村史馆新装亮相!好久不见!》
(1)上海是近代中国最大的城市,也是当时中国最大的产业工人聚集地。列举与上海“产业工人”群体有关的近代历史事件一例。
(2)根据材料一、二,你认为“工人新村”之“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3)国家在1951年就着力建设“工人新村”,就此谈谈你的理解与认识。
(4)结合上述材料三,你认为兴建“曹杨新村村史馆”有何意义?
【答案】(1)事件:1919年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五四运动不断扩大。
(2)新:住房建筑新;周边的基础设施、生活设施和医疗、教育以文化设施比较完善。
(3)理解及认识:体现了我们国家对工人的重视和尊重,为我国即将进行的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4) 意义:有利于了解我国第一个工人新村70年来的发展变迁,激发热爱工人阶级的热情,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等。
【详解】(1)事件: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运动的中心是北京;1919年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中心转移到上海。
(2)新:根据材料一“1952年第一批劳动模范搬进新村(照片)”和材料二“在兴建工人新村的同时,其周边的道路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商店、菜场等生活设施,医院、学校、文化馆等医疗、教育以文化设施也得到不断地完善”我认为“工人新村”之“新”体现在“工人新村”的住房建筑新;“工人新村”周边的基础设施、生活设施和医疗、教育以文化设施比较完善。
(3)理解及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在1951年就着力建设“工人新村”,体现了我们国家对工人的重视和尊重,为我国即将进行的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4)意义:结合上述材料可知,兴建“曹杨新村村史馆”有利于了解我国第一个工人新村70年来的发展变迁,激发热爱工人阶级的热情,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等。
12.服饰的发展、演变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追求,也折射出不同的社会内涵。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山装创制后风靡一时。1912年,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定为礼服……民国十八年制定宪法时,规定四级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穿着中山装,中山装遂成为南京国民政府的制服。政府院部如此,国民党党部如此,地方政府机关亦如此。国民党向机关、学校推广中山装,向民众宣传。
——摘编自黄强《南京历代服饰》
材料二
15、16世纪 着装者逐渐摆脱了教会经学的桎梏和掩盖形体美的服装模式,可以在服装设计中充分展示人本来的自然美
18、19世纪 机械取代手工,批量生产的观念形成,服装消费模式上的不同层次逐渐分明
1914—1918年 奢华之风一去不复返;军装元素流行;女护士为时尚偶像;黑色开始流行(黑色最耐脏;黑色是葬礼的颜色;黑色最符合时代气息)
——整理自冯泽民、刘海清《中西服装发展史》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服饰走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服饰的一个巨大转折点是改革开放。自1979年对世界敞开国门以后,西方现代文明迅疾涌入质朴的中国大地。如今,世界最新潮流的时装可以经由最便捷的信息通道—电视、因特网等瞬间传到中国。国内的着装者也迎来了个性服装时代,迎来了百花齐放、五彩缤纷的服饰艺苑的美好春光。
——摘编自徐静《中国服饰史》
(1)根据材料一,简述中山装风靡一时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结合相关史实梳理西方服饰的演变历程。
(3)根据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以来造成我国服饰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自由平等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政府通过颁布政令和立法的形式推动了中山装的流行;中山装体现了三民主义等思想内涵;人们对孙中山的敬仰之情;等等。
(2)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思想动摇,人文主义思潮的流行,推动了西方服饰发展,充分展示了人本身的自然美;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了服饰的批量生产,阶级分化加剧,因此服装消费模式上层次逐渐分明;欧洲服装市场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军装元素、黑色服饰流行。
(3)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的推动(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西方现代文明的涌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经济全球化的推动;等等。
【详解】(1)理由:根据材料一“1912年,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定为礼服……民国十八年制定宪法时,规定四级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穿着中山装,中山装遂成为南京国民政府的制服。政府院部如此,国民党党部如此,地方政府机关亦如此。国民党向机关、学校推广中山装,向民众宣传”,可知“中山装”是以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一种服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山装风靡一时的理由,是因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自由平等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政府通过颁布政令和立法的形式推动了中山装的流行;中山装体现了三民主义等思想内涵;人们对孙中山的敬仰之情等。
(2)演变历程:根据材料二“15、16世纪,着装者逐渐摆脱了教会经学的桎梏和掩盖形体美的服装模式,可以在服装设计中充分展示人本来的自然美”,可知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思想动摇,人文主义思潮的流行,推动了西方服饰发展,充分展示了人本身的自然美;由“18、19世纪,机械取代手工,批量生产的观念形成,服装消费模式上的不同层次逐渐分明”,可知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了服饰的批量生产,阶级分化加剧,因此服装消费模式上层次逐渐分明;由“1914—1918年 奢华之风一去不复返;军装元素流行;女护士为时尚偶像;黑色开始流行”,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欧洲服装市场;军装元素、黑色服饰流行。因此西方服饰的演变历程,在于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思想动摇,人文主义思潮的流行,推动了西方服饰发展,充分展示了人本身的自然美;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了服饰的批量生产,阶级分化加剧,因此服装消费模式上层次逐渐分明;欧洲服装市场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军装元素、黑色服饰流行。
(3)因素:根据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服饰走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可知新中国的成立;由“新中国成立后服饰的一个巨大转折点是改革开放”,可知改革开放的推动;由“自1979年对世界敞开国门以后,西方现代文明迅疾涌入质朴的中国大地”,可知西方现代文明的涌入;由“如今,世界最新潮流的时装可以经由最便捷的信息通道—电视、因特网等瞬间传到中国”,可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因此新中国成立以来造成我国服饰变化的因素有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的推动(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西方现代文明的涌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经济全球化的推动等。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情况
汽车保有量(辆) 1978年 2000年 2022年
135万 1608万 3.18亿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辆) 2008年 2018年 2022年
2435 261万 1149万
国产品牌乘用车年销量(辆) 1978年 2000年 2021年
14.9万 61万 954.3万
国产品牌新能源乘用车年销量(辆) / 2008年 2021年
2435 352.1万
——整编自国家统计局数据材料二: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从老百姓买不起汽车,到汽车进入千家万户。2008年国家降低小排量乘用车的消费税税率,有效推动了我国汽车产业更快地发展。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在燃油汽车行业不具备竞争优势,而新能源汽车目前在技术专利、知识产权没有壁垒,因此,我国在新能源汽车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摘编自徐晓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回眸与展望》
(1)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变化。
(2)据材料二,概述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变化的原因。
(3)结合你的实际生活,举一例新能源汽车在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1)总体汽车保有量增加;国产品牌乘用车年销量增加;国产品牌新能源乘用车年销量增加。
(2)改革开放的推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对汽车产业的政策支持;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有利时机;领导人的支持。
(3)新能源公交车、新能源出租车、新能源私家车等。
【详解】(1)发展变化:根据材料一信息“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情况”数据对比可知,在汽车保有量方面,已经从1978年的135万辆增加到2022年的3.18亿辆,说明我国总体汽车保有量数据呈现增加趋势;国产品牌汽车销售量由1978年的14.9万辆增加至2021年的954.3万辆,说明国产品牌乘用车年销量数据呈现增加趋势;国产品牌新能源乘用车年销由2008年的2435辆增加至352.1万,说明国产品牌新能源乘用车年销量呈现增加趋势,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2)原因:根据材料二信息“对外开放的扩大”可知,原因有改革开放的推动;根据材料二信息“从老百姓买不起汽车,到汽车进入千家万户”可知,原因有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根据材料二信息“国家降低小排量乘用车的消费税税率”可知,原因有国家对汽车产业的政策支持;根据材料二信息“新能源汽车目前在技术专利、知识产权没有壁垒,因此,我国在新能源汽车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可知,原因有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有利时机;根据材料二信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我国新能源汽车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可知原因有领导人的支持,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3)应用:根据所学知识结合现实生活作答,符合题意即可。例如新能源公交车、新能源出租车、新能源私家车等。
14.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经济交流、人口流动、军队调动等都涉及交通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往还三年,经济大海,绵邈迷茫,水田连接……皆斫木为盘,书天干之字,浮针于水,指向行舟……
——【明】巩珍《西泽番国志·自序》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说郑和下西洋的成功,得益于什么技术的发展?郑和下西洋为人类航海事业做出的伟大贡献是什么?
材料二
民国时期的上海街景
(2)观察材料二,写出民国时期传入我国的一种新式交通工具,以及为其提供动力的机器或使用的动力。
材料三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3)材料三所示的建设成就是在我国什么时期取得的?
材料四
昔日的“自行车王国” 如今汽车走进千家万户
(4)材料四图片反映的变化与我国的哪个伟大决策有关?
【答案】(1)技术:指南针;贡献: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
(2)交通工具:电车;机器(或动力):发电机(或电力)。
(3)时期:第一个五年计划。
(4)决策:改革开放。
【详解】(1)技术:据材料一“皆斫木为盘,书天干之字,浮针于水,指向行舟”及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的成功,得益于指南针的发展;贡献:结合所学可知,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2)交通工具:根据图片“民国时期的上海街景”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我国。图片中的交通工具是有轨电车;机器(或动力):结合所学可知,到19世纪70年代,经过不断完善的发电机进入生产领域,电力开始作为动力带动机器。
(3)时期: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可知,我国1953—1957年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有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4)决策:根据材料四图片“昔日的‘自行车王国’”、“如今汽车走进千家万户”并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交通设施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昔日的“自行车王国”,如今汽车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人们出行的交通工具。故材料四图片反映的变化与我国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有关。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历史下册 预习篇
19. 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1.背景:新中国成立前,物价飞涨,民生凋敝。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经济恢复,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2.改革开放前:
(1)衣: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不能满足人们生活需要,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不仅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
(2)食:吃的方面,饮食结构比较单一,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
(3)住:住房比较拥挤,室内设施也很简单。
3.改革开放后:
(1)衣: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思想观念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服饰已经不仅仅是满足御寒等需要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2)食: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3)住:人均住房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4)生活方式: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总量不断增长,消费结构也不断优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开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种休闲生活,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二、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一)交通
1.背景: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交通条件很落后。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投入巨额资金改善交通条件,并取得巨大成就。
2.铁路、公路、民用航空、水运和地下轨道交通建设飞速发展,已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
(1)铁路:截至2010年底,我国的铁路营业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营效率。2008年后,我国大力建设高速铁路,铁路运输实现质的飞跃。到2021年底,我国高铁营业里程达4万千米,位居世界第一。
(2)公路:公路运输也获得较快发展。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长江等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许多偏远闭塞的山区也通了汽车。到2021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里程已达16.9万千米,位居世界第一。
(3)民航:现在全国各大城市和一些中等城市、旅游胜地都有航线,并与世界许多国家的大城市设有直通航线,我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4)轨道交通:城市道路建设也发展迅速,很多城市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3.出行方式变化:
随着交通设施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自行车、公交车、出租车,还有方便快捷的地铁,私家汽车也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长途旅行时,人们可以选择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等多种交通工具。
(二)通信
1.电信: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不断增加对电信事业的投资,逐渐形成全国电信网络。改革开放后,电信产业快速发展。如今,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在全国大多数地区,固定电话早已进入千家万户,移动电话的使用十分普遍。
2.互联网:我国的互联网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我国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
3.意义: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变迁,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习近平在2024新年贺词中说:“这一年的步伐,我们走得很坚实。……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一批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新型支柱产业快速崛起。”“新型支柱产业”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科学技术的进步 B.世界联系的加强
C.生活方式的改变 D.文化隔阂的消除
2.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互联网事业的发展,“微信支付”、“滴滴打车”、“淘宝购物”等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由此说明,互联网( )
A.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B.已经取代了实体经济
C.推动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 D.推动垄断组织的出现
3.高铁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名片”。“复兴号”采用的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到84%。材料反映出“高铁”成为中国“名片”的直接原因是( )
A.高铁核心技术的国产化 B.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改革开放提升综合国力 D.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4.下面两幅图片反映了新中国的消费变迁,决定这一变迁的根本因素是( )
A.消费习惯 B.消费观念 C.经济发展 D.休闲娱乐
5.下图中的信息反映出我国( )
A.企业活力不断增强 B.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
C.电信事业发展迅速 D.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
6.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总量不断增长,消费结构也不断优化,休闲娱乐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开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种休闲生活。这主要反映出我国( )
A.生活水平提高 B.思维方式改变 C.传统观念更新 D.城市建设发展
7.网络时代催生了“新农人”,他们利用网购平台,创立了“拼购+产地直发”,打造全国性优质农产品品牌,帮助许多农户解决产品销路问题。对此,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A.互联网在全国已经迅速普及
B.互联网对人类经济活动产生了直接影响
C.互联网使人们沟通更为便捷
D.互联网让农民地位得到提升
8.下表是1932年统计的北平市各类车辆数量(单位:辆)。这反映出近代交通工具( )
类别 自行车 人力车 马车 汽车 摩托车 骡马大车
数量 64100 42900 300 2200 40 9400
A.呈现出新旧并存的特征 B.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
C.人们的消费水平在提高 D.变化首先出现在沿海地区
9.下面两幅图片反映了我国民众的消费变迁。决定这一变迁的根本原因是( )
A.消费习惯 B.互联网普及 C.经济发展 D.智能手机的使用
10.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日益讲究穿戴,注重衣服的面料、质地、花色、款式和品位。这种情况反映了我国( )
A.生活奢侈,注重享受 B.市场经济,政府把控
C.打击投机,平抑物价 D.经济发展,物资充盈
二、综合题
11.“工人新村”与社会主义风貌。1951年3月,上海市根据毛主席“必须有计划地建筑新房,满足人民需要”的指示,确定普陀区为重点试验区,计划修建“工人新村”。
材料一 1952年第一批劳动模范搬进新村(照片)
材料二 在兴建工人新村的同时,其周边的道路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商店、菜场等生活设施,医院、学校、文化馆等医疗、教育以文化设施也得到不断地完善。
——杨辰:《从模范社区到纪念地》
材料三 “曹杨新村村史馆”于2013年正式开馆,2015年成功获评第六批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村史馆内陈列的各式各样的“老物件”和泛黄的老照片,无声又形象地诉说着第一个工人新村70年来的发展变迁。
——摘编自《曹杨新村村史馆新装亮相!好久不见!》
(1)上海是近代中国最大的城市,也是当时中国最大的产业工人聚集地。列举与上海“产业工人”群体有关的近代历史事件一例。
(2)根据材料一、二,你认为“工人新村”之“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3)国家在1951年就着力建设“工人新村”,就此谈谈你的理解与认识。
(4)结合上述材料三,你认为兴建“曹杨新村村史馆”有何意义?
12.服饰的发展、演变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追求,也折射出不同的社会内涵。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山装创制后风靡一时。1912年,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定为礼服……民国十八年制定宪法时,规定四级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穿着中山装,中山装遂成为南京国民政府的制服。政府院部如此,国民党党部如此,地方政府机关亦如此。国民党向机关、学校推广中山装,向民众宣传。
——摘编自黄强《南京历代服饰》
材料二
15、16世纪 着装者逐渐摆脱了教会经学的桎梏和掩盖形体美的服装模式,可以在服装设计中充分展示人本来的自然美
18、19世纪 机械取代手工,批量生产的观念形成,服装消费模式上的不同层次逐渐分明
1914—1918年 奢华之风一去不复返;军装元素流行;女护士为时尚偶像;黑色开始流行(黑色最耐脏;黑色是葬礼的颜色;黑色最符合时代气息)
——整理自冯泽民、刘海清《中西服装发展史》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服饰走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服饰的一个巨大转折点是改革开放。自1979年对世界敞开国门以后,西方现代文明迅疾涌入质朴的中国大地。如今,世界最新潮流的时装可以经由最便捷的信息通道—电视、因特网等瞬间传到中国。国内的着装者也迎来了个性服装时代,迎来了百花齐放、五彩缤纷的服饰艺苑的美好春光。
——摘编自徐静《中国服饰史》
(1)根据材料一,简述中山装风靡一时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结合相关史实梳理西方服饰的演变历程。
(3)根据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以来造成我国服饰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情况
汽车保有量(辆) 1978年 2000年 2022年
135万 1608万 3.18亿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辆) 2008年 2018年 2022年
2435 261万 1149万
国产品牌乘用车年销量(辆) 1978年 2000年 2021年
14.9万 61万 954.3万
国产品牌新能源乘用车年销量(辆) / 2008年 2021年
2435 352.1万
——整编自国家统计局数据材料二: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从老百姓买不起汽车,到汽车进入千家万户。2008年国家降低小排量乘用车的消费税税率,有效推动了我国汽车产业更快地发展。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在燃油汽车行业不具备竞争优势,而新能源汽车目前在技术专利、知识产权没有壁垒,因此,我国在新能源汽车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摘编自徐晓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回眸与展望》
(1)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变化。
(2)据材料二,概述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变化的原因。
(3)结合你的实际生活,举一例新能源汽车在生活中的应用。
14.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经济交流、人口流动、军队调动等都涉及交通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往还三年,经济大海,绵邈迷茫,水田连接……皆斫木为盘,书天干之字,浮针于水,指向行舟……
——【明】巩珍《西泽番国志·自序》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说郑和下西洋的成功,得益于什么技术的发展?郑和下西洋为人类航海事业做出的伟大贡献是什么?
材料二
民国时期的上海街景
(2)观察材料二,写出民国时期传入我国的一种新式交通工具,以及为其提供动力的机器或使用的动力。
材料三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3)材料三所示的建设成就是在我国什么时期取得的?
材料四
昔日的“自行车王国” 如今汽车走进千家万户
(4)材料四图片反映的变化与我国的哪个伟大决策有关?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