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1张PPT。第14课
崔杼弑其君 《春秋左传》又名《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起自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左传》之后,司马迁发展了《左传》的传统,写出了亦史亦文的《史记》,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不仅内容上与之相接续,体裁、手法亦以之为法。宋人对《左传》《太史公书》、韩文、杜诗,皆熟读暗诵,“虽支枕据鞍间,与对卷无异”(陆游《杨梦锡集句杜诗序》)。可见《左传》对我国后世影响巨大,在我国文史界占有较高的地位。学生诵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1.通假字:
①遂取之
②反队,遂弑之
③不说弁而死于崔氏
④干掫有淫者“取”通“娶”
“队”通“坠”
“说”通“脱”
“干”通“捍”
2.古今异义:
(1)君之臣杼疾病
(2)臣君者,岂为其口实(古:病得很重;今:病的总称)(古:吃喝;今:可以被人利用的借口、话柄)3.词类活用:
(1)东郭偃臣崔武子
(2)见棠姜而美之
(3)公鞭侍人贾举
(4)侍人贾举止众从者而入,闭门。
(5)死乎名作动,做……家臣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名作动,鞭打使动用法,使……止,阻止为动用法,为……而死4.文言虚词积累:焉
偃御武子以吊焉
庄公通焉
吾焉得死之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代词、代“齐棠公”代词、代“棠姜”表反问,怎能兼词,相当于“于之”而
见棠姜而美之(表顺承)
而欲弑公以说于晋,而不获间(却,表转折)
公拊楹而歌(表修饰)
其
其无冠乎(语气副词,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吾其还也(语气副词,表示委婉语气,相当于“还是”)
齐国其庶几乎(语气副词,表示猜测语气。相当于“大概、差不多”)以
以崔子之冠赐人(介词,用)
尔以帑免,我将死(动词带领)
欲以客往赴秦军(动词带领)
执简以往(相当于“而”,表修饰) 5.文言句式:(1)判断句
齐棠公之妻,东郭偃之姊也。
免,是反子之义也。
申蒯,侍渔者。
(2)被动句
不说弁而死于崔氏。
叔孙还纳其女于灵公,嬖。(意合被动)
(3)宾语前置
社稷是主。
将庸何归?讨论1-3段 这三段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列出文中人物,想想众多人物的关系。
明确:主要叙述“崔杼弑其君”
人物关系崔杼 齐国大臣庄公 齐国国君棠姜
棠公寡妻弑人物性格崔杼:
庄公:
晏子:忍辱含羞,渐生弑心;“不朝”引诱,暗中布设;时机一到,心狠手毒知人善用,深谋远虑(留用晏子,稳固自己的地位)好色,无道,昏庸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贤臣,以社稷的大局为重,信守为国家谋利,为百姓造福请学生复述“晏子使楚”的故事。
问题:晏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晏子给我们的印象是个机智、聪明的人,有着超人的智慧和机敏的口才。
在“崔杼弑其君”这情节里,晏子又如何呢?大家可以研讨一下。讨论探究 齐读第四、五段 ,讨论:
按照春秋时期的礼仪,君王非正常死亡,臣民是有理由殉死的。但是晏子找了一个很好的、动人的借口,既逃脱了殉死,还谴责了庄公及崔子二人。那么,我们如何去看待晏子这种举动?(1)晏子违背了礼仪,强词夺理
(2)晏子怕死,故找借口。
(3)他狡猾,奸狡。
(4)机智、圆滑。
(5)不为私利而死、所以其不想殉死。
(6)斥责崔子行为,他不怕死。学生意见:明 确:这段历史,是历史上有名的“晏子不死君难”,它表现了晏子的聪明耿介,忠诚与正直。文中的晏子是机敏善变的,同时又是无私的,但也不失圆滑世故,甚而可说是:“狡猾”。
对待崔子弑君这件事上,晏子表明了自己的原则、立场;对于弑君的不义之举,他斥责了崔子;但其说话技巧是十分高超的,他并没有进行面对面的批判,而是用婉转的方式表达了对崔子的不满。这样,既达到了批判的目的,又达到了明哲保身的效果。晏子门人问他,我们的君王死了,我们是否也要同死?或者逃走?晏子十分巧妙地加以回绝。但在门人问其要不要回家时,晏子乘机表达了他心中对君王的不满。晏子意思是说:“如果君王在,我们就应该忠于他,但君王都死了,我们还忠于谁呢?”
按照常理讲,君王任务是主持社稷的,不是君临老百姓的。如果君王为社稷而死,老百姓当然可以和君主同死。因为作为君王的臣民,其责任是供养社稷的,不是单单为自己而生存的。如果臣民为国而亡,那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如果有人为自己的私利而死了,我们大家都要为此而同死、同亡,那就是不义的事情。除非是其同党,正直的人是没有人敢担当这个不义之名的。何况现在君王是被人立而又被其杀的,怎能为这样的人而死呢?
这里,晏子的精明、正直、明辨是非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在春秋时期,讲究忠君固是一种传统,但晏子却具有超然于上的态度,明确了忠君的界限与尺度。这样既保全了自己,又阐明了道理,其用词的高超、巧妙令人刮目相看,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齐读最后一段,讨论: ①崔杼为什么杀死太史?又为什么对第四位太史“舍之”?
②南史氏“执简以往”用意何在?
明确:崔杼不愿意在历史上留下杀君的罪名,因而杀死太史。但他感到正直的史官是杀不绝的,故“舍之”,南史氏惟恐没有人再敢直书其事,故“执简以往” 。这一小段文字在我国历史上可谓字字千钧。不足60字,却将我国古代史官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操守写了出来。中国史官向来重视秉笔直书。为了做到这一点,史家们往往不避讳,不避嫌,不惜牺牲自己,也要保持历史的真实。这种精神可以说是史家的传统。作为史官,一家三口被杀却毫不动摇,甚至感动了南史氏一干人等,足见我国古代史官的伟大与崇高。 它给我们什么启示?比较阅读【董狐直笔】《左传·宣公二年》:“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1.翻译:其我之谓矣!
2.区别古今义:书法不隐。
作 业①课后拓展,阅读并翻译(《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第二十五》)
②完成课后练习、积累文言知识
③动手梳理本文故事情节;了解人物评价要点。课件21张PPT。第14课
崔杼弑其君修身名句·读书
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
——宋·朱熹《性理精义》
赏读:读书最可贵在于循序渐进,最后达到精通。
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耳。
——宋·朱熹《学规类编》
赏读:笃志:意志专一。详玩:深刻领会。读书的方法没有别的,只有专心致志,虚心探索,深刻领会,才能收到成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朱熹《观书有感》
赏读:池塘的水为什么如此清澄,因为源头不断流来活水。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方能进步。
束书不观,游谈无根。
——宋·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
赏读:束:搁置。把书闲置不读,说起话来没有底蕴。 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全书共60卷,记载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悼公四年(前464年)二百五十余年间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有关活动及重大事件。其内容包括天文历法、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是我国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
相传《左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司马迁云:“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2.写作背景
《崔杼弑其君》记载了这么一个史实:齐庄公因通奸大臣崔杼妻,不但经常到崔杼家里去幽会,而且公开污辱崔杼。崔杼趁庄公入室幽会之机,令卫兵射死庄公。然后随即立景公为帝,自立为相。史官如实记下“崔杼弑其君”这一史实,崔杼大怒,连杀三名史官。最后慑于正义与英勇,崔杼只好作罢。3.审美视窗
齐太史的独立人格
每读文天祥的正气歌,总要被其中的“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所感动。战士马革裹尸,战死沙场,是情理中事,可是一介文人,又只是个书记官,就因为直书事实而不惜掉脑袋,就有点匪夷所思了。
“在齐太史简”说的是齐国大夫崔杼把国君杀了,于是太史就在史书上直书“崔杼弑其君”,崔一气之下把他给杀了,可是他的弟弟还是这样写,崔又把他的弟弟杀了,可是弟弟的弟弟还是这样写,一直到第三个弟弟,还是这样写,大有子子孙孙无穷匮的架势,搞得崔杼也没有办法了,只好随他们这样写下去。
故事真的很感人。特别是那四个齐太史,一个比一个更耿直,一个比一个更悲壮,一个比一个更高大。如果说第一个太史是在为职业责任冒风险,那么第二个、第三个则是在用生命为职业准则作抗争,到了第四个干脆就是在用死去维护职业道德和尊严了。 那时的史官,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点像今天的法官,不但不应受权力的约束,反而还应对权力实行必要的监督,而秉笔直书也是对他们的一种基本职业要求。正像今天的司法终究离不开权力的影响一样,这种独立行使职责的行为说起来容易而做起来难,即使从职业责任出发,也可以有很多的选择,可是这几个史官却偏偏都不这样做,而是完全按照事件自身的因果规律和逻辑关系去写,这也正是太史们的人格魅力之所在,要不然也就不会留下“在齐太史简”这样的句子了。设想齐太史中如果有一个屈服于权力,那么在史册上还会是“崔杼弑其君”这样的字眼吗?以秉笔直书而彪炳史册,是千古佳话,也是千古悲哀。此事讴歌的是太史们的职业道德和人格的魅力,反衬的则是人性的丑恶、权力的畸变、人们对权力的畏惧盲从以及对于专制的仇恨。直到今天,人们仍在呼唤着现代太史们的出现,也仍在痛恨着现代崔杼们的可恶。试想,那些与太史们有着同等职业特性的人们,如果都能像太史们那样,秉笔直书,秉公办事,还会有那么多让人们深恶痛绝的事发生吗?
学学齐太史的精神,培养一点齐太史的人格,树立点齐太史的尊严,对于今天的人们,尤其是那些行使权力的人们来说,真的十分必要。结构图示主旨归纳
“不死君难”一节的描写,刻画了晏子聪明正直、忠诚无私、机敏善辩、外圆内方、圆滑世故的性格特征。通过“太史秉笔直书”的描写表现了我国古代史官崇高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重点突破
晏子找了个借口,既逃脱了殉死,还谴责了庄公及崔子二人。如何看待晏子这种举动?
提示 这段历史,是历史上有名的“晏子不死君难”,它表现了晏子的聪明耿介,忠诚与正直。文中的晏子是机敏善变的,同时又是无私的,但也不失圆滑世故,甚而可说是“狡猾”。
在对待崔子弑君这件事上,晏子表明了自己的原则、立场;对于弑君的不义之举,他斥责了崔子;但其说话技巧是十分高超的,他并没有进行面对面的批判,而是用婉转的方式表达了对崔子的不满。这样,既达到了批判的目的,又达到了明哲保身的效果。
按照常理讲,君王任务是主持社稷的,不是君临老百姓的。如果君王为社稷而死,老百姓当然可以和君王同死。因为作为君王的臣民,其责任是供养社稷的,不是单单为自己而生存的。如果臣民为国而亡,那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如果有人为自己的私利而死了,我们大家都要为此而同死、同亡,那就是不义的事情。除非是其同党,正直的人是没有人敢担当这个不义之名的。何况现在君王是被人立而又被其杀的,怎能为这样的人而死呢?在这里,晏子的精明、正直、明辨是非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在春秋时期,讲究忠君固是一种传统,但晏子却具有超然于上的态度,明确了忠君的界限与尺度。这样既保全了自己,又阐明了道理,其用词的高超、巧妙令人刮目相看,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齐庄公死后人们有不同的反应,请把他们的表现进行大致归类。对这些人物,你有何评价?
提示 人物分为五类:①被杀——公孙敖、封具、祝佗,②殉死——申蒯、(申蒯其)宰,③逃亡——卢蒲葵、王何,④不死不逃——晏子,⑤记史——太史。
评价 ①殉死的申蒯、(申蒯其)宰两人以身殉道,忠诚正直,但却是愚忠。②逃亡的卢蒲葵、王何大难临头,“树倒猢狲散”。③“不死不逃”的晏子聪明正直、忠诚无私、机敏善辩而又圆滑世故,既逃脱了殉死又坚持了自己做人的准则,保持了自己的人格尊严。不同流合污,不奴颜婢膝(参考晏子仰天叹曰:“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有如上帝!”),外圆内方的性格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④记史的太史“威武不能屈”,舍命护卫自己的职业原则——不避不隐,体现了其崇高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精神。
《史记》和《左传》分别是怎样表明作者主观情愁的?
提示 《史记》的选文后往往有“太史公曰”来表明司马迁的主观情感,而《左传》则把主观情感隐藏在文间的记叙中,这种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
崔杼为什么杀死太史?又为什么对第四位太史“舍之”?南史氏“执简以往”,用意何在?
提示 崔杼不愿在历史上留下杀君的罪名,因而杀死太史。但他感到正直的史官是杀不绝的,故“舍之”,南史氏唯恐没有人再敢直书其事,故“执简以往”。
这一小段文字在我国历史上可谓字字千钧。不足60字,却将我国古代史官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操守写了出来。中国史官向来重视秉笔直书。为了做到这一点,史家们往往不忌讳、不避嫌,不惜牺牲自己,也要保持历史的真实。这种精神可以说是史家的传统。作为史官,一家三人被杀却毫不动摇,甚至感动了南史氏一干人等,足见我国古代史官的伟大与崇高。
1.文本审美
(1)本文叙事详略得当,有条不紊,把整个事件交代得井然有序。
(2)塑造人物形象生动,个性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写作迁移
【角度】 中国史学有着“秉笔直书”和“春秋笔法”两大传统。“秉笔直书”,即直笔,遵循“书法不隐”、“据事直书”的写史原则。“春秋笔法”源自孔子修《春秋》,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
你对“秉笔直书”和“春秋笔法”是怎样认识的?请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表达你的观点。【示例】 孔子高度评价董狐“书法不隐”,司马迁著《史记》,“不虚美,不隐恶”,被人称为“实录”,受到了崇高的赞誉。我觉得,凡历史必得澄澈如镜,不能遮掩,方能还历史以真实。《左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齐国大夫崔杼杀其国君齐庄公后,“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齐太史兄弟三人先后被杀,四弟继续书“弑”,终于成功。古代如此,近代亦然。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的邵飘萍在“三·一八”惨案发生后,由于坚持披露事实真相,支持民众反帝反军阀斗争,被奉系军阀杀害。在“文革”中,不少记者不愿与“四人帮”同流合污,敢于说真话,说实话。他们虽然遭到“四人帮”的种种迫害,却表现了一个正直的史学家的尊严,人民是会永远铭记他们的。
只有秉笔直书,才会真正著成千古流传的“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