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2 课件:第2课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同课异构】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2 课件:第2课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8-21 18:22:30

文档简介

课件15张PPT。第2课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 叶圣陶: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老舍:看看鲁迅全集的目录,大概就没人敢说这不是个渊博的人。可是渊博二字还不是对鲁迅先生的恰好赞同。 郑振铎:鲁迅先生的死,不仅是中国失去了一个青年的最勇敢的领导者,也是我们失去了一个最真挚最热忱的朋友。 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认为他是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刍议 谬论 旌表 不恤 诨名 不惮 慰藉 抵罪 模型 客栈 差强人意 橐橐行走(chú)(miù)(jīng)(xù)(hùn)(dàn)(jì)(dǐ)(mó)(zhàn)(chā)(tuó)第一部分(1),介绍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
第二部分(2-3),与金心异谈话,改变对《新青年》的态度。
第三部分(4-6),《狂人日记》的发表及其地位。
第四部分(7-8),在《新青年》上连续发表小说,燃起革命和生活的激情。本文的中心事件是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
白话文小说一事,在文中主要体现在这样一段话上: 如许寿裳氏所说的,周树人开始用鲁迅的笔名,在《新青年》上写小说,这是鲁迅生活的一个大发展,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一章。不过鲁迅自己,在当时只是一种助阵的意思。 ①为什么说这
是鲁迅生活的
一个大发展?②为什么说这
是中国文学史
上应该大书特
书的一章?它燃起了鲁迅用文学作品打倒吃人礼教、替先驱者助威、推动革命的思想和生活的激情。虽然鲁迅只是主观上支持新文化运动,但他的创作却在客观上极大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③鲁迅在这
之前的生活
是什么样子?④这反映了
他怎样的
心态?鲁迅怀着满腔热情回国后,目睹了晚清政府的腐朽、辛亥革命的失败、袁世凯的复辟、军阀的混乱,又加上不幸婚姻的束缚,陷入了彷徨的境地。鲁迅一直抄碑,别的什么事都不管。⑤“助阵”的观
点表明了鲁迅
怎样的想法?⑥作者对鲁迅说
要把他写成
“人”,那么,
在作者的笔下
鲁迅是一个
怎样的“人”?表明了鲁迅当时对提倡白话文的做法没有太大的兴趣。他要坚持自己的创作观点,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 鲁迅也有迷惘的时候,并非未卜先知的导师。他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能坚持自己的信念,能保持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
你是怎样看待下列人物的? 曾国藩 鲁迅:他“俯首甘为孺子牛”,他一生都为改变整个民族的命运忙碌着;年轻时看到整个民族病弱的状态激发了他学医救国的志向,后来在日本学习过程中认识到中国人是病在思想上,因此弃医从文,决心用自己手中的笔改变中国人的思想;他的著作无数,其中《阿Q正传》、《孔已己》、《药》、《狂人日记》等都深刻反映了当时畸形社会下人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状况。他的著作对当时的社会尤其是青少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人们为改变中国落后状况而努力奋斗。他的精神可以用三个字来形容——民族魂,这也是当时的人们在追悼会上盖在他遗体上的三个字。最后可以说他是一个有思想、有民族大义、思想开放进步,时代造就的伟大的文学家。 课件28张PPT。第2课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修身名句·坚毅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孟子·滕文公下》
赏读:不忘:不怕。沟壑:此指弃尸山沟。元:首、脑袋。志士不惧怕死亡,勇士不惧怕掉脑袋。英雄都是拥有超人的胆识和勇气的人。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吕氏春秋·季冬纪》
赏读:石头可以被击碎,但不能改变其固有的坚硬;朱砂可以被研磨,但不能改变它原有的红色。引申指高贵的品德可以倍受考验而绝不改变。丹可磨而不可夺其色,兰可燔而不可灭其馨,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金可销而不可易其刚。
——北齐·刘昼《刘子·大质》
赏读:燔:焚烧。销:融化。朱砂可以被研磨但不能改变它的红色,兰草可以被焚烧但不能消除它的芳香,玉可碎但不能改变它的洁白,金可融但不能改变它的刚韧。引申指坚贞的品格永不会改变。
不畏义死,不荣幸生。
——唐·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赏读:荣:心喜。幸:侥幸。不惧怕为正义而死,不因侥幸存活而心喜。 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曹聚仁(1900—1972),浙江兰溪人,著名作家、记者、学者。曾主编《涛声》《芒种》等进步文化刊物,并在复旦等大学任教。与鲁迅先生交往甚密。抗战中带笔从戎,为战地记者,曾率先报道淞沪、台儿庄等战役。1950年赴香港,主办《循环日报》等报刊。一生著作颇丰,留下文字四千万余,著作七十多部,主要有《鲁迅评传》《文坛五十年》《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我与我的世界》等。2.写作背景
《鲁迅评传》作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香港,在当时特定的时空里,作者的思想,也少“羁绊”,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可以自由地写鲁迅评传,包括自由的传记”。
《鲁迅评传·引言》中这样叙述写作的源起:
1933年冬天的一个晚上,鲁迅先生在我家吃晚饭,一直谈到深夜。他是善于谈话的,忽然在一串的故事中,问了我一句:“曹先生,你是不是准备替我写传记?”他正看到我书架上有一堆关于他的著作和史料。我说:“我知道我并不是一个适当的人,但是,我也有我的想法。我想与其把你写成为一个‘神’,不如写成为一个‘人’的好。”曹聚仁说他写鲁迅既不仰望,也不俯视,把鲁迅视作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的人。作者通过对鲁迅心路历程、文艺观、思想政治观的述评,剖析他的作品,让人们看到了一个鲜活的鲁迅。他认为,鲁迅可以说是现代中国文坛的彗星,他的眼光远大,头脑清晰,那是我们不可企及的,但他绝不是“十全十美”、“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神。3.审美视窗
曹聚仁眼中的鲁迅
曹著《鲁迅评传》之所以能够成功,首先得益于作者的写作原则,即把鲁迅作为一个“人”来写。这样的原则现在看起来再正常不过,但了解了对鲁迅评价的历史后,才知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非常之难,因为即使在鲁迅健在时,人们对鲁迅的评价已经判若天渊,用陈独秀的话说:“世之毁誉过当者,莫如对于鲁迅先生。”褒之者在九天之上,贬之者在十八层地狱之下。在这样的背景下,曹氏独抒己见,有“天下皆醉我独醒”之概,其胆其识均令人感佩。 在这样的原则指导之下,曹氏对长期流行的说鲁迅为人老于世故、猜忌刻薄的说法进行了抉剔、辩驳。在另一方面,曹氏也直言不讳地指出了鲁迅平凡和有缺点的一面。例如鲁迅的外貌、举止一点都不像伟人:“他那副鸦片烟鬼样子,那袭暗淡的长衫,十足的中国书生的外貌。”以至于真的鸦片烟鬼曾向鲁迅打问在哪里可以买到鸦片。鲁迅第一次到女师大给许广平等上课,曾引起她们哗笑。鲁迅并不像后来在电影、图片里那样器宇轩昂、光彩照人。这才是真实的鲁迅!对于鲁迅思想发展的轨迹,曹氏也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对于鲁迅后期的思想,曹氏举出鲁迅自己的话,说鲁迅将自己比做一头瘦牛,“张家要我耕了一弓地,可以的;李家要我挨一转磨,也可以的;……要专指我为某家的牛,将我关在他的牛栏内,也不行的,我有时也许还要给别人家挨几转磨”。这十分有力地说明鲁迅的独立意识是非常之强的。所以,曹氏说:“到他死去为止,他只是一个文化斗士,从未参加政治组织。” 曹氏还从生活的细微之处描写了鲁迅。鲁迅在衣着上虽然不修边幅,但眼睛特别有精神。写鲁迅擅长说笑话,大家笑,但他自己不笑。鲁迅的书房,收拾得井然有序,纹丝不乱,不像钱玄同、胡适那样一塌糊涂。他写作时虽然烟茶并进,通宵达旦,但也注意调剂生活,不忙时看看电影,而且买最贵的票,侦探片、打斗片、滑稽片、生活风景片,他都喜欢看,“把心神松下去,好好欣赏一番的”。这就给了读者一个丰满、立体的鲁迅形象。 曹聚仁为什么能够成功呢?这是由曹氏客观、主观两方面的条件造成的。从客观方面说,他和鲁迅是同乡,又同是章太炎的弟子。他对鲁迅作品中涉及的人物、环境、风土人情等都有研究的便利,而且曹氏果真进行了实地踏勘。他还是鲁迅认可的忘年交,有过深入的交往,相互通过四十多封书信,有过几次深谈。从主观方面说,曹氏兼学人、报人、史家于一身,曾执教于数所大学,多年从事报刊的记者、总编辑工作,于史学有深厚的造诣,鲁迅就曾请他代查历史典故。为了写作该书,他进行了多年准备。他精湛的国学修养又使他的表述思路清晰,文字简洁精练,显出大家气象。自然,该书也有它的缺点,比如只谈托尔斯泰、尼采对鲁迅的影响,而不谈马克思主义对晚年鲁迅的重要影响,就显见得有些矫枉过正了。结构图示
主旨归纳
真善美是文章追求的最高境界,本文是作者追求这种理想境界的一个具体表现。文章围绕鲁迅以《狂人日记》为开端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文作品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揭示了鲁迅在“《新青年》时代”从原来不问世事、埋头抄碑,到后来创作《狂人日记》等白话小说、投身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变化及其历史意义。 鲁迅在“《新青年》时代”的人生轨迹和情感世界是怎样的?
1.阅读第3段,思考:鲁迅对《新青年》的最初感情是怎样的?
提示 虽然并不如许寿裳那样觉得它谬,却也反应冷淡。
2.结合第2、3段思考:他为何要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
提示 钱玄同的来访,使鲁迅又燃起了用文学作品打倒吃人礼教的火焰,他要替先驱者助威,推动思想革命。
3.阅读第2段,思考:钱玄同来访时,二人通过设喻所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提示 (1)“铁屋子”用来比喻黑暗的、禁锢得极为严密的旧中国。
(2)“熟睡的人们”用来比喻处在长期封建专制统治之下的愚昧、麻木的国民。“不久都要闷死了”预示受封建思想毒害、精神麻木的国民可怕可悲的前途。
(3)“大嚷起来”用来比喻为唤醒广大民众而发出的“呐喊”。
(4)“毁坏这铁屋”用来比喻摧毁这黑暗的旧世界。 4.对鲁迅开始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文小说一事,许寿裳是什么态度?
提示 许寿裳认为“这是鲁迅生活的一个大发展,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一章”。
5.鲁迅对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文小说一事又是什么态度?他是想推动白话文革命吗?
提示 鲁迅却说自己“在当时只是一种助阵的意思”。 由周作人的观点可见,鲁迅对于改写白话文的问题,当时无甚兴趣。 6.由鲁迅对于《新青年》态度的变化过程,我们可以看出鲁迅怎样的性格特点?
提示 由此也让我们看出鲁迅并非如有些人所说的是个未卜先知、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思想导师和无处不在的领导者,更不是具有改变历史力量的神,他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是经历了一个矛盾挣扎的过程的。他是一个想用自己的作品、自己的思想来改造国民精神的文学家。7.阅读第7段,怎样理解鲁迅的“听将令”和“遵命文学”?
提示 这里的“听将令”和“遵命文学”,只是“与先驱者取同一的步调”的意思,并非真的接受什么人的命令。鲁迅一向是反对奉命写作的,他一直是坚持独立思想的。他在《革命时代的文学》中说过:“好的文艺作品,向来多是不受别人命令,不顾利害,自然而然地从心中流露的东西;如果先挂起一个题目,做起文章来,那又何异于八股,在文学中并无价值,更说不到能否感动人了。 考点链接
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阅读传记,应从对传主生平事迹的叙述以及相关评论中把握作者对传主的评价和情感倾向,了解传主的思想立场、政治主张或艺术观点等。传记是写人的艺术,事件和细节是传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对传主的态度和情感离不开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的描写,评价时要善于从梳理具体事件、场景、细节入手,由表及里,去芜存菁,把握其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还要抓住文本中的议论或评论的文字,体会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评价传记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做到这几点:①在文“内”充分挖潜。要对作品本身内容有准确的把握,不仅要把握作品直观显现的内容,而且要弄清作品隐含的内容,这是鉴赏评价的首要工作,其实就是弄清对象。②在文“外”大胆引联。就是围绕作品作相关、相似的引申或联想。有些寓意相对丰富深刻的作品,要联系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及其它相关资料,将其置于特定的氛围中才能对其正确认识评价;有些作品只有通过多方引申联想,才能在动态中、在纵横比较中评价它。1.文本审美
(1)作者没有更多地叙述传主的事迹,而是将传主自述、传主亲友的评述穿插其中。传主自述无疑是最具权威性的;周作人,传主的弟弟,虽然后来和传主失和,但他们毕竟一起生活了几十年,是同胞,又共同游学,一起走向文坛,决定了他对鲁迅思想、生活、作品发言的特殊性;许寿裳,传主的挚友,与传主亲密知心(当年曹和鲁迅打趣地说自己不够格写鲁迅传记,因为他不姓许,这里的“许”共有五位,许寿裳应排首位。
鲁迅听后笑着和曹说:“就凭这句话,你是懂得我的了。”),他的评价应是切实中肯的。因而,这样组材,全面、客观、准确地写出了“《新青年》时代”的鲁迅,而且是有血有肉的真实的鲁迅。
(2)作者将材料和时代背景、研究资料以及自己的切身观察感受等内容融为一体,做到了理论性、史料性和可读性的统一。
(3)本文主要用叙述的表达方式,句子不长,比较接近口语,语言自然、平和、朴素,又不失文采。曹聚仁说,他撰写的这部《鲁迅评传》只是“一本通俗的鲁迅传记,而不是一部专家的著述”。因而作者采用朴素自然、生动活泼的语言,以平等的姿态与读者进行文化对谈,丝毫没有摆出学问家的架子和教师爷的面孔。
2.写作迁移
【角度】 本文写人物,在叙述人物经历的基础上,恰当地加入自己的评论,使人物有血有肉,真实丰满。请你用叙评结合的方式写一个片段,表现一个人物。【示例】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最浓重的一笔。
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衰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架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著,苏武举起羊鞭,选择作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朔风凛冽,他与冷月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笳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淫。【漫漫古典情】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此诗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人们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