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2 课件:第9课 跑警报(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同课异构】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2 课件:第9课 跑警报(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8-21 18:25:43

文档简介

课件11张PPT。第9课
跑警报 快速阅读课文滤出文章的主要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主旨)读题目跑警报
点明写作背景
以及跑的原因说印象抗日战争期间
昆明、西南联大
联大师生、昆明市民
跑警报
不在乎、皮实精神
幽默诙谐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主旨:
语言:
滤 内 容多——教授讲课、侯同学材料零散而有序,围绕警报展开。趣事
地点
方式
表现
精神滤 内 容—— 写对联、谈恋爱、捡金子
读情书、洗头发、煮莲子——看书、闲聊、打牌、
吃东西、写对联、谈恋爱
——从容不迫、满不在乎
——皮实、不在乎
儒道互补、征不服
—— 古驿道、漫山遍野、坟头
松尾林、防空沟
文笔有放有收,文末明旨点题。讨论1:什么是“皮实”精神? 皮实:结实而不易破损,有弹性,能屈能伸,是面对逆境的韧性,不被击跨和征服的外在表现。而这种在危机中对生活的热情正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拓文旨拓文旨讨论2 : “儒道互补”与 “皮实”
儒:积极入世,当时应表现为参军打仗,与日本
鬼子正面战争。
道:无为出世,文中似表现为偏安西南,不问国
事民事天下事。
他们的心境属于哪一种?
介于二者间,在行为上,暂时避让;在内心中,
不忘报国。
(有诗为证)
皮实:能屈能伸,以无为而蓄势,待势足后有为。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西南联大校歌—《满江红》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
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
 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
 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 便一城三户,壮怀难折。 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
 待驱逐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拓文旨讨论3:“皮实”与“阿Q精神”
阿Q精神:精神胜利法,就是自欺自骗以求自慰。
阿Q精神的特点是“自尊癖”、“欺弱怕强”、“泼皮耍赖”、“自欺欺人”、“奴隶性”。
阿Q精神积极性的一面:调节心理,化解痛苦。
皮实:外部表现为“无为”和“不在乎”,内在
则是力量的蓄积。
但皮实之后究竟能否再次转化为喷发的能量,还
要看个人的信念和毅力。

品 语 言用字考究(解释“跑”)
幽默诙谐(笔记女生、骑士风度)
细致传神(丁丁糖与松子仁)
机智灵活(提到英国用英文、
言及古典用成语)
活学活用(逻辑推理捡金子)
微言深意(皮实与儒道互补)
课件17张PPT。第9课
跑警报涛涛不绝 络译不绝 起迄
闲情意致 仓慌失措 坟茔
一次不落 云冈石佛 殷勤
漱口 猝然 真髓 刨刃
挨淋 松脂 滇西 楔入
缀成 感慨 逻辑滔滔绎讫逸皇 《跑警报》是汪曾祺先生回忆其母校西南联大生活系列散文中的一篇。作者在《跑警报》一文中写了哪些内容? 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内容,说说为什么感兴趣。师生有趣 马生善跑
侯生敏感 驿道马帮
马尾松林,晒太阳吃小吃
横断山沟,看书打牌刻对联
侯兄送伞,已成定例
逻辑推理,果真捡金
身无长物,只带情书
不跑警报,洗头煮莲 在跑警报中,材料有很多,但汪曾祺笔者先生选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所有材料都是那么风趣。好像与跑警报反差太大,而这正是本文选材与主题配合的高明之处。联大师生对日军的轰炸采取了满不在乎的心态,身处逆境而能泰然自若。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坚韧生命力的体现。汪曾祺先生用“皮实”一词来概括这种精神。语言: 幽默风趣“他们”为什么会“这样 ”跑警报?为何天天在生死界上徘徊却那样从容不迫,泰然自若呢?西南联大校门西南联大学生宿舍西南联大生化实验室西南联大工学院阅览室 满江红·西南联大校歌
罗庸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    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    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    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    便一城三户,壮怀难折。    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    待驱逐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校训:刚毅坚卓
西南联大中文系师生联大校友:黄昆和杨振宁西南联大时期的部分成果:
  陈寅恪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汤用彤 《中国佛教史》
  钱穆 《国史大纲》
  郑天挺 《清史探微》
  冯友兰 《贞元六书》
  金岳霖 《知识论》、《论道》
  陈序经 《文化学系统》
  吴征镒 《滇南草本集》
  罗庸 《鸭池十讲》
  朱自清 《诗言志辨》、《经典常谈》、《新诗杂谈》
  王力 《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
  冯至 《歌德论述》、《杜甫传》
  沈从文 《湘西》、《长河》
  华罗庚 《堆垒素数论》
  吴大猷 《多原子分子的机构及其振动光谱
  周培源 湍流理论 汪曾祺(1920年03月05日——1997年05月16日),江苏高邮人,现代作家、散文家、文体家。著有小说集《邂逅集》,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 ? 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1958年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的农业研究所。1979年重新开始创作。80年代以后写了许多描写民国时代风俗人情的小说,受到很高的赞誉。出版了小说集《晚饭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论文集《晚翠文谈》等。所作《大淖记事》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比较有影响的作品还有《受戒》、《异秉》等。 ①汪曾祺走的是文人创作之路。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
②汪曾祺追求自然、通脱、仁爱的生活理想,认为“美在生命,美在自然” 。
③生活遭际。对昆明生活一直有美好的印象。对生活始终充满一种乐观主义的平民化生活态度,对人情世物达观超脱。
“我追求的是和谐生命的欢愉,而不是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