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2 课件:第5课 杜甫诗四首(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同课异构】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2 课件:第5课 杜甫诗四首(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8-21 18:30:08

文档简介

课件15张PPT。第5课
杜甫诗四首
——兵车行歌行: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的意思。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发动频繁进攻。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这件事,在《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里有生动的记载: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时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如此摧肝裂肺的图景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兵车行》这首诗,很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样图景的当时或其后不久写的。 诵读点拨(1)把握基调:这是一首歌行体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诗人的情绪是怨愤的,这是全诗的基调。
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的战士,朗读时声音应沉重些。段尾,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应用升调读。
第二段,“点行频”三字为下文叙事的总纲,须重读。以下皆用“?行人”的口气读,要注意区分叙事句和抒情句的语气。
第三段先写秦兵家庭的困难,朗读时?速度不宜快。 第一段“惨别”撼人心魄,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诗一开头,一个“走”字写出了“行人”被驱赶着上路,更写出了家人老小不忍亲人离去,而又不得不让亲人离去,又惟恐这一离去竟成永别的心情。多少人被征发,多少人追赶送别,诗人只写了一句“尘埃不见咸阳桥”,多么具体而又形象。这个“不见”,更“见”得“行人”之众多,送行者之众多了。更妙的是,接下去诗人从视觉转而写到听觉,巧妙地运用了动词:牵(衣)、顿(足)、拦(道)、哭,勾勒了一幅撕心裂肺的画面。艺术地概括了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形成了一个强烈的悬念,抓住读者的心理,自然地引出下文。 第二段解读
开头两句是诗意转换处。
本段可分三层:前六句为第一层,先叙事后抒情。叙的是服役时间过长,占去人的大半生,有怨而不伤之意,至“归来头白还戍边”,怨情稍稍加重。下文“边庭”二句有怨有愤,为本段高潮点,应当读得掷地有声。
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极言战争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用“君不闻”领起,是“行人”问“长者”,也是诗人诉诸读者,感情十分强烈,有指控之意。
最后两句为第三层,这是“行人”为自己也为同伴们申诉委屈,读时声调放低些,寓怨愤于嗟叹之中;读完可作稍长停顿,如乐曲中的半终止,为转换话题作铺垫。
第三段解读
前半段写秦兵家庭的困难。“长者”二句是承上启下话,当用比较柔和的调子读。“敢申恨”者,不是无恨,而是“申”亦无用,有奈何不得之意。“且如”四句当一气读出,但速度不宜快,要作低回之势,至“租税从何出”稍稍振起,因为“行人”的怨愤在这句话中表现得含蓄而又深刻。
后半段顺势说到“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简直令人悲痛欲绝,读至“生女”二句当再作低回之势,声调凄楚。
最后四句为全诗高潮所在。“君不见”一句当突然振起,有指点之意。“古来”一句道尽战场的惨景,也集中地表达了“行人”和诗人的怨愤,要缓缓读出,“无人收”三字乃血泪铸成,尤应加以强调,使人能想见此中情景。 《兵车行》一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兵车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在艺术表现上也很突出。首先是寓情于事之中。这首叙事诗,无论是第1段的描写叙述,还是后一段的代人叙言,诗人的激切、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会在全诗之中。其次在叙述次序上参差错落前后呼应,变化开阖,井然有序。第1段的描写为第2段的倾诉作了渲染铺垫;第2段的长篇叙言又进一步地深化了前面场面描写的思想内容,前后相互补充,相互辉映。再次,叙事、抒情和议论紧紧结合,水乳交融。如描述了“千村万落生荆杞”的荒凉景象后,就愤慨地责问“租税从何出”;在痛诉种种不幸之后,诗人又发出了生男不如生女的感叹,其中不知含有多少激愤之情。这样叙议结合,既使主题突出,又使感情回环往复,极具感染力。
这首诗的意义还不止于此,更为重要的是,它表现了诗人反对“开边”战争的坚定立场。“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意未已”,说明他认识到这种不义的战争是一切苦难的根源;他敢于把战争的责任加在最高统治者身上,这样的勇气是当时众多的诗人所不具有的。诗人的这种立场是一贯的,在《前出塞·其一》中他写道:“君己富士境,开边一何多。”这正是杜诗人民性之所在。
名句赏析
(l)“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读罢使人心酸不已。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如今,一个刚到柬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啊!所以,连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人过40,头发渐白,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统治者的残酷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杜甫为什么让役夫讲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这样的话呢?是不是重男轻女的观念真正变了呢?
如果说在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观念属于“正常”,那么重女轻男则是“反常”。这种反常观念是战祸未已,征兵不断,“边庭流血成海水”所造成的,是异常的苦难造成了“正常”观念的被扭曲,而不是封建意识的真正改变。诗人这种翻案之笔,反常之语,正最大限度地道出了役夫们内心的愤激和控诉。
是不是真的生女儿好呢?诗人没有说,也不必说。因为如果都是生女儿的话,无可嫁之“比邻”;退而言之,纵然“生女犹得嫁比邻”,可是比邻之男何处寻呢?由此可见,生男生女都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诗人留给读者的思考是多么深刻啊!
诗中几个数词有何作用?
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数词却是事物量的抽象,二者好像很难结合。可是《兵车行》中的几个数字用得非常自然贴切,融入了诗的意境。例如“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十五”“四十”,这里准确地反映了当兵者的年龄,具体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又如“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这句话里的数词并非实指,是略数,写出了“点行频”对生产所造成的破坏以及田园荒芜的景象。诗人驰聘想像,从眼前联想到全国,从一点推及到普遍,两相辉映。这不仅扩大了诗的表现容量,而且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
有人说这首诗歌章法严密,请先从形式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
示例1:这首诗的结构方式古称“一头两脚体”。全诗共三段:第一段(即“头”)共6句(按乐句计算,下同),一韵到底;第二、三段(即“两脚”)各14句,并四次换韵。从整体看,节奏整齐而又略有变化;且各段皆自有起结,拆之则三,合则为一。
示例2:诗中多运用民歌中的顶真手法。如:“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这样写来,流转而下,气脉相联,累累如贯珠,朗读起来,铿锵和谐,优美动听。
示例3:诗中多处采用回应的手法,细针密线,天衣无缝。如“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回应句“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回应句“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回应句“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回应句“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这样回应,拓宽了诗的广度,增加了诗的厚度。从开元至天宝,从边塞到内地,从个体至群体,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表现出杜诗的厚重质实的特点。
课件17张PPT。第5课
杜甫诗四首
——登高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等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1、“文如其人,言为心声”2、语言、语调、音乐、动作等因素 理性的把握感性的表现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 风、天、猿、渚、沙、鸟 急高哀清白飞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
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飞鸟,你们想象一下,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 孤独痛苦的鸟 鹰击长空 鸟鸣山更幽活力和朝气悠闲自在 看到落木,我们想到什么? 生命的短暂。杜甫生于是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颔联把上下两句联系起来分析,你觉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比衬托
历史时间越是绵长悠久,人的生命越
显得短暂。有人说这里有八苦,你发现了没有?万里之外
悲凉之秋
长久的,不断的
漂泊,流浪
岁月不饶人
多病之躯
独自一人
登高颈联:如读“万里悲秋常作客”,要心中眷念着家乡,“万”、“悲”、“常”都要重读,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迢遥万里之状;读“常作客”要倍感身世凄凉。“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仃,形单影只,无所依傍。“百”、“多”、“独”都要重读。如“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 造成杜甫的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动宾结构 动宾结构 尾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喜也喝酒 忧也喝酒 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 我们读的时候,也应该把这种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表达出来。
“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恨”要快、要高、要特别重; “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当读“新停浊酒杯”时,要把欲罢不能的情绪表达出来。 写
景首联仰望云天秋风俯视江水渚洲颔联仰望无边落叶俯视不尽江水(扩大了视野)抒情颈联悲秋作客多病登台尾联苦恨霜鬓新停酒杯何谓“沉郁顿挫”?“沉郁”指思想内容。“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郁”即“积”,指内容的真实、凝重、含蓄。
“顿挫”则指艺术形式,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形成了“顿挫”这种动人心魄的音乐美。 练习1、首联两句中,“渚清沙白鸟飞回”既有“渚清沙白”这样的______描写,也有“鸟飞回”这样的_____描写,整句属于_________的写法。而“哀”字写猿啸声哀,但也微微透露出作者愁苦的思绪,这里采用的是_______写法。颔联两句中,“萧萧”写出了________的形态,“滚滚”写出了___________的气势,这两句意境更加________,感情更加___________。整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_______的风格。 ?? 2、根据“艰难苦恨繁霜鬓”句,联系杜甫的身世遭遇,你认为杜甫的“艰难苦恨”包含着哪些感情? 练习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1、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颔联写的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洞庭湖广阔无边、水势浩瀚的雄奇壮观阔大景象,而颈联写的却是作者身世的孤苦和处境的凄凉,两者对于表达中心思想分别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