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1张PPT。第12课
淝水之战修身名句·好问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尚书·仲虺之诰》
赏读:自用:自以为是。喜欢提出问题向别人请教,知识就丰富,自以为是,知识就浅薄。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礼记·学记》
赏读:节目:树枝交接成结之处。会提问题的人,就像砍伐坚硬的木头,先砍容易之处,然后再砍结。比喻提问要循序渐进。 闻一以知十。 ——《论语·公冶长》
赏读:听到一个道理,可以推知十个道理,喻善于学习,会动脑筋。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吕氏春秋·孟夏纪》
赏读:善于学习的人,借用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
赏读:独自一个人学习而不与朋友一起探讨,往往孤陋寡闻,强调互相交流和互相促进。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今西安市)军。第二年退居洛阳,花费19年时间主编《资治通鉴》。元丰八年(1085)哲宗即位,召他主持国事,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为相8个月病逝,追封温国公,谥文正。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历时十九年主持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记载的是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 2.写作背景
西晋王朝灭亡后,中国呈现南北方对峙的政治局面。在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史称东晋;在北方,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纷纷起兵,建立政权,史称十六国。各国为争权夺利而互相混战,直至前秦永兴元年(357)前秦苻坚统一北方。苻坚降服了鲜卑、羌、羯各族,但又重用他们的首领。这些被统治的异族,“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阳平公融语)。只要有机会,他们随时都可能起来反抗。所以极力怂恿苻坚出兵东晋的,“独慕容垂、姚苌”这些鲜卑、羌族首领。 出兵之初,慕容楷、慕容绍就对慕容垂说:“主上骄矜已甚,叔父建中兴之业,在此行也!”可见这完全是处心积虑地利用苻坚“骄矜已甚”的弱点,以便由此推翻前秦的统治。这些异族参与大战,别有意图,只求保全实力,伺机逃跑。史载,淝水之战失败后,慕容垂的三万兵力完好无损。
3.审美视窗
《淝水之战》鉴赏
淝水之战以前,天下形胜,除荆州、淮南与江南以外,前秦已得十之七八。前秦的疆域,已是“东极沧海,西连龟兹,南苞襄阳,北尽沙漠”。这一时期前秦十分强大,“虽五胡之盛,莫之比也”。但苻坚却惨败淝水,原因众多。其中主要有:骄傲自大,主观武断,不听劝阻,一意孤行地轻率开战;内部不稳,意见不一,降将思乱,人心浮动;战线太长,分散兵力,舍长就短,缺乏协同;初战受挫,即失去信心;加上不知军情,随意后撤,自乱阵脚,给敌人提供可乘之机;对朱序等人的间谍活动没有察觉,让对手掌握己方情况,使己陷入被动地位。东晋军队的胜利,主要的因素归结起来,就是:临危不乱,从容应敌;君臣和睦,将士用命;主将有能,指挥若定;得敌情之实,知彼知己;士卒精炼,北府兵以一当十;了解天时地利,发挥己军之长;初战破敌,挫其兵锋,励己士气;以智激敌,诱其自乱,然后乘隙掩杀;坚决实施战略追击,扩大战果。
如果点评东晋的功劳簿,立下淝水之战首功的非谢玄莫属。淝水之战中八千北府兵强攻前秦军中大营,众志成城,覆其军杀其将,锐不可当,成为中国军史上的经典战例。谢石、谢琰、桓伊,以及以刘牢之为首的北府兵众将领,均立下奇功。谢安的功勋,主要表现在他是一个诸葛亮式的统帅人物,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结构图示重点突破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谢”指的是谁?谈谈你对谢家了解的情况。
提示 这里的“谢”指的是谢安,谢安是晋代的名相。谢安是当时的美男子,他的小儿子谢琰,从小就“美风姿”,谢琰的第三个儿子谢混长大后“风华江左第一”,是那个时期江南第一美男子,诗也写得好。清华大学的校名“清华”二字就出自他的诗句“水木湛清华”。因而谢家的后代被称为“芝兰玉树”,这个成语后用作对别人子弟的美称。谢安不仅仅是风姿俊郎,他还指挥了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是我国军事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你认为前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原因。
(1)苻坚,性格决定命运。苻坚有善良、脆弱的一面,但性格中更突出的是狂妄、专断,不听重臣,不得人心。
从苻坚的轻信用人看,用人之时已经埋下了失败的祸根。这是战争失败的必然因素。
①误用鲜卑族、羌族首领慕容垂、姚苌。这些被压迫的异族分子时刻都在伺机反抗,夺得苻坚的江山。②任用东晋梁州刺史朱序为度支尚书,朱序人在前秦心在东晋。在淝水之战苻坚“少却”时,故意发布“秦兵打败了”的错误信息,引发秦兵退乱,乘机反抗苻坚。③征用“良家子”即汉族富裕子弟参战也是一误,一来他们吃不了苦,不善作战;二来他们不愿与东晋汉人同胞作战。故此,只要有机会便逃,毫无战斗力。 (2)偶然因素未尝不是致命要害。
①八公山草木皆兵。洛涧一战,苻坚损兵折将本已伤了锐气,然而八公山触“木”惊“心”,使他陷入极度恐慌之中,他的自负自信开始被自恐瓦解,变得更加狂躁。所以,当决战时刻东晋布下圈套,诸将皆看出不可信,而他却像一个孤注一掷的赌徒,根本看不出,听不进,作出急于取胜的错误决定。八公山上草木在特定情况下,给苻坚的心理打击直接影响了他后面的决策。②风声鹤唳丧胆气。在突然撤退,主帅被杀,晋兵紧逼的非常时刻,恐怖的风声与凄厉的鹤鸣所形成的环境压力,对早已极度惊恐的前秦逃兵来说,具有催命的心理威慑力,客观上加剧了前秦的败亡。
③误导瓦解军心。苻坚撤兵旨在让晋军过河至半时,猛力扑杀,一举歼之。前方刚撤,朱序便在军阵后面大喊“秦兵打败了!”在众兵不知真相的关键时刻,如此误导,牵一发而动全身,立马动摇了秦兵之心,瓦解了斗志,打乱了全局。
必然带出偶然,偶然导致必然。战争无小事,任何一个细小疏忽都有可能导致全盘皆输。1.文本审美
(1)剪材的大手笔。
(2)表现的小镜头。
①小处呼应大处。
a.左将军窦冲“此不祥之征也”。b.慕容楷、慕容绍言于慕容垂曰:“主上骄矜已甚,叔父建中兴之业,在此行也!”②细微透出深刻。
谢安闻得捷报,随手扔在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然而,当他下完棋回屋过门槛时,门槛碰断了木屐上的齿条,他竟没发现。如此细微之处穷极了谢安内心深藏不露的巨大喜悦,喜至极处藏也藏不了,谢安那么镇定,还是暴露了。这个细节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了人物的本性特征,很有情味。
(3)语言个性化。
(4)对比映衬法。
①忠臣的谏言与苻坚的“不听”之比,突出了苻坚的“专断”。
②将士的急迫与谢安的“夷然”之比,突出了谢安的“镇定”。2.写作迁移
【角度】 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
有人认为这是谢安胸有雅量,有人认为是他矫情,你是怎样认识的?【示例】 谢安看到淮上的信件后,本来打了胜仗是很激动人心的事情,但是在客人面前他能表现得若无其事,真可谓雅量非常。
雅量可谓是魏晋时代士族社会的一种社会风尚,尤其是名门望族的士人,雅量非常的人才能显出让人尊敬佩服的气度和资本。雅量之人首先要有能够让人信服的气度,只有气度大了才能成就一世功名,俗话讲“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大气度的人才能使生命活得更宽广,人是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的,但是胸怀宽广的人是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的。除此之外,雅量还表现在对荣辱成败不计较上,不管多大成功或者荣耀,只有不在众人面前表现出你的兴奋才能看出你的气度,让人佩服。 《菜根谭》云,“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说的就是谢安这样的人吧。课件16张PPT。第12课
淝水之战学习目标 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和文言句式;掌握与课文有关的文体文学常识。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 学习本文叙事写人的手法以及文章的艺术结构;分析掌握苻坚、谢安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感受“肥水之战”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对其中的人物能做出正确的评价;认识“人心向背决定战争胜败的”道理。走进作者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北宋史学家,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进士出身,历任馆阁校勘、同知礼院、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御史中丞、翰林院学士兼侍读等职。 熙宁三年(1070年),他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坚辞枢密副使,以端明殿学士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市),次年改判西京御史台,退居洛阳,专事著史15年。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政,召司马光入主国事,任命为相(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身后追赠太师,封温国公,谥文正。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书名的由来: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梳理基础知识1、重要字音仆射( ) 仇雠( ) 兖( )州
骄矜( ) 游陟( ) 郧( )城
硖( )石 惮( ) 谢琰( )
勍( ) 蹙( ) 麾( )
蹈藉( ) 鹤唳( ) 飧( )
豚髀( ) 屐( )齿 衽( ) yè chóu yǎn
jīn zhì yún
xiá dàn yǎn
qíng cù huī
jí lì sūn
bì jī rèn 2、通假字
其良家子年二十已下 ( )
有材勇者 ( )
不闲军旅 ( )
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 ( )
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 ( )
帅精兵五千趣洛涧 ( )
通“以”
通“才”
通“娴”
通“缺”
通“阵”
通“趋” 3、一词多义
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 )
兵 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民每十丁遣一兵( )
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 )去贼少易擒,但恐逃去,宜速追之( )
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 ) 谢安固却之( )
却 若移陈少却( )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武器士兵 军队离开 距离推辞撤退,后撤去,掉以其以司马昌明为尚书左仆射( )
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 )
昔朕以龙骧将军建业( )
未尝轻以授人( )于阳平公融言于坚曰( )
安棋常劣于玄( )
秦卫将军梁成等帅众五万屯于洛涧( )
臣诚恐见欺于大王而负赵( )动词,任命介词,以便介词,凭,凭借介词,把介词,向,对介词,比介词,在介词,被故事演讲 同桌合作,按战争线索,梳理情节(起始——发展——高潮——结局),用简要语言分别概括,写成“淝水之战”的故事梗概。 前秦王苻坚发令大举进攻东晋。朝中两个异族人士慕容垂、姚苌极力怂恿此举,但绝大多数忠臣不同意此举。苻坚不听忠告,轻举大事,为下文的兵败埋下伏笔。 前秦兵攻寿阳,拔郧城,屯洛涧,所向披靡,直逼东晋都城建康。然而,前秦内部矛盾重重,异族将领各怀鬼胎。派朱序去劝降东晋,朱序反将秦军军情告密谢石,使形势急转直下,洛涧一战,前秦大败,士气大丧。 起始:发展:淝水决战拉开,东晋谢玄设下“移陈少却”的诱敌计,可狂妄自负的苻坚不听诸将的忠告,冒然后退,此举使前秦军一退不止。主帅阳平公融阻退,马倒被杀,东晋乘势紧逼,前秦兵在自退自耗中死伤惨重,溃不成军。高潮:苻坚在逃亡中被箭射中,独自逃到淮北,重谢给他饥来之食的农民。然而农民拒收。谢安获得东晋大胜。结局:问题探究 “淝水之战”是我国军事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这场战争以符坚的强盛始,而又以符坚的失败止。有人认为以前秦强大的军事力量,苻坚的失败是偶然,也有人认为苻坚的失败是必然的,你认为前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是偶然原因还是必然结果? 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原因。 问题探究 必然因素:1、符坚,性格决定命运。①“下诏”中对东晋官臣的预封。
②苻坚淝水决战执意“少却”时的自负。专断:狂妄:① “不听”忠诚之言,执意东征。
②淝水决战,不听诸将忠告,冒然命退。 寿阳城见,草木皆兵,显其外强中甘。 脆弱: 从苻坚的轻信用人看,用人之时已经埋下了失败祸根。这是战争失败的必然因素。 ①误用鲜卑族,羌族首领慕容垂、姚苌。 ②任用东晋梁州刺史朱序为度支尚书,
朱序人在前秦心在东晋。 偶发因素未尝不是致命要害 问题探究 ①八公山草木皆兵。 ②风声鹤唳丧胆气。 ③冒然命退,瓦解军心。 必然带出偶然,偶然导致必然。战争无小事,任何一个细小疏忽都有可能导致全盘皆输。 谢安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提到,淝水之战,前秦兵马声势浩大,令东晋朝廷吓破了胆。宰相谢安更是以逃避的姿态来躲避现实。谢玄来找他下命令,他就说已经有了别的安排。后来再找他,他干脆跑到山里面去游山玩水了。 谢安真的是因为害怕而逃避现实吗?
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行事镇定自若,举重若轻。深藏不露,成竹在胸 。①诸将急迫时,出游山墅,聚朋围棋,游至夜还。
成竹在胸深藏不露,显得静气、大气。 ②大兵压境时“夷然”答曰,既而“寂然”。 ③闻捷报,了无喜色,围棋如故。课堂小结 “淝水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本文详细记叙了这场战争的过程,较为客观的揭示了战争胜负的必然性:审慎者,得天时、地利、人和,则胜;骄狂者,失天时,地利、人和,则败。本文不仅仅是供我们学习文言文语体范本,更是让我们了解历史,懂得战争,积累见识,增强智慧,摒弃致命弱点,培育担大任综合素养的极好的精神资源。课堂练习完成《四步教法学案》98页“达标验收”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