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望海潮》《 扬州慢》联读课件 (共29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望海潮》《 扬州慢》联读课件 (共29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2 21:00: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望海潮
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把记忆留在了城市中。——冯骥才
扬州慢
盛世之歌与乱世之叹
点击输入标题

文体知识
词 定义 又称长短句,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又称为“诗余”。
特点
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分类 ①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最短的小令只有14字,最长的长调有200个字以上。一首词有的分段,词中称为片、阕、叠。
②按流派分豪放派和婉约派。
点击输入标题

词的分类
词的分类
按长短
小令:58字以内
中调:59-90字
长调:91字以上
按段落:
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按风格
豪放派
婉约派
(词的段落叫:阕或片)
词派 时期 作者 成就 代表作
豪 放 派 北宋前期 范仲淹 开启豪放派词风 《渔家傲》
北宋后期 苏轼 开拓豪放派词风 《念奴娇》
南宋前期 辛弃疾 继承——爱国词派 《永遇乐》
婉 约 派 北宋前期 柳永 发展婉约派 《雨霖铃》
北宋后期 周邦彦 婉约派集大成者 《苏幕遮》
南宋前期 李清照 婉约派大家 《声声慢》
南宋后期 姜夔 继承——格律词派 《扬州慢》
宋词的发展脉络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崇安(今属福建),婉约派代表人物。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乐章集》,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其词改造传统艳情词、婉约词华丽柔软的语言基调。词多纪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
作者介绍
写作背景
当时词人途径杭州,想要谒见当时的两浙转运使孙何,于是写了这样一首词投赠。因为是写给镇守一方的官员的,所以词作主要内容是描写杭州自然环境的隽美、城市经济的繁荣、黎民百姓的安居乐业,借此表达对官员的赞美,并希望得到提携奖掖。
当时,柳永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怀揣济世的理想,其词风格外的奔放自信,“不减唐人高处”。



写作背景
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扬州成为南北交通枢纽,商贾往来,文人荟萃。然而到了南宋,金兵屡屡南侵,而扬州因地处南北交通要道而屡遭战乱。故有辛弃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之说。
1129,金军突袭扬州,迫使宋高宗狼狈难逃,后由“绍兴和议”,双方停战。1161,完颜亮撕毁和议,率军大举南侵,扬州再遭焚掠,元气大伤。1163,南宋遭符离之败.1176年,年仅二十出头的姜夔经过扬州,眼见这座过去繁华无比的都市如今破败不堪,感慨万千,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扬州慢》



投赠诗:
作者写给具体的人的是个作品,或者说专门赋诗送给某人
例如: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干谒诗:
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在的自荐信。
例如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知识补充
《扬州慢》:感慨今昔 咏史怀古词
——表示怀旧之情、国家残破、山河破碎之痛。可见这首词的主题---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词牌往往限定作品的节奏、字数、旋律,但与内容无关。然而这两个词牌却与内容相关,因为他们是两位词人根据自己的需要所创作的。
(《望海潮》和《扬州慢》的词牌均为二人首创)。
定调
扬州慢
望海潮
《望海潮》: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干谒词
——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迹,推销自己,请求对方为自己举荐。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望海潮
扬州慢
诵读感知






参差十万人家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望海潮上阕
东南形胜 三吴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
地理位置重要
社会条件优越
有长期繁盛的历史
景物雅致、壮丽
豪奢的物质生活
人烟阜盛
上阕:写杭州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望海潮下阙
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景观具有层次感,景致秀美
不同时节之花,打破时间界限
官员与民同乐,不失排场、气概
人民生活和乐
下阕:写西湖之美和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



投赠之意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有何深意
“好景”:①杭州的美好景观;②暗颂孙何政绩良好
“归去凤池夸”:暗含入朝执政之意。两句歌颂并祝福孙何任满报政于朝。
小序
淳熙丙申至日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感慨今昔
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写作时间
所见所闻
写作缘由
他人评价
交代写作背景,并为全词奠定“黍离”之悲的感情基调
黍离之悲:家国残破之痛
“尽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城市荒芜
人心惶惶
音乐变调
无繁华热闹声
无赏花之人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总结:杭州城“盈”的是什么?扬州城“空”在何处?

物阜、人丰、景美、乐声悠扬、歌舞升平
——承平盛世

城内萧条、乐声悲吟、无繁华之声,无赏花之人
——劫后孤城
《望海潮》
本是国画术语。在古典诗歌中,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
简言之:
“点”是抽象的评点(总写)
“染”是具体的描述(分述)
分析《望海潮》中哪些是“点”,哪些是“染”?
(1)从全篇看
点——“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染——居民区繁华,钱塘壮丽,国富民安,西湖繁华,长官威仪。
(2)对西湖的描写
点 ——重湖叠巘清嘉
染 ——山色之美:“三秋桂子”
湖荷之美:“十里荷花”
人文之美:“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
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扬州慢上阕

“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清角吹寒”

“名都”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繁华热闹
破败荒凉
对比
(虚)
(实)
“空城”
城池
情景
原文
手法
时间
虚实结合
用典
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情怀
通感
视听结合
扬州慢下阕
今日扬州和昔日扬州
杜牧诗句
荒凉之景寓悲伤之情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今日扬州和昔日扬州
渐黄昏,清角吹寒
虚实结合
对比
用典
借景抒情
拟人
视听结合 通感
联想
动静结合
若杜牧重到扬州……
波心荡,冷月无声
反衬 反问
知为谁生?
意象比较
篇目 城市 意象 意境 情感
望 海 潮 杭 州 城市风情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人家、珠玑、罗绮 繁华富庶
惊叹
郊外景物 云树、怒涛、天堑、重湖、叠巘、桂子、荷花 美丽雄奇
赞美
市井生活 羌管、菱歌、钓叟、莲娃、箫鼓、烟霞 太平祥和
艳羡
扬 州 慢 扬 州 昔日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 繁华热闹 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怀的情怀
今日 荠麦、废池乔木、清角、空城、二十四桥、冷月、桥边红药 悲怆萧条
总结意象选取和意境营造的不同:
《望海潮》和《扬州慢》两首词在意象、意境的不同注意表现在:
⑴《望海潮》意象上专取美丽富庶之景物,
《扬州慢》则是兼采昔日繁华与今日萧条,既有自然景物也有历史典故;
⑵《望海潮》描绘了杭州的富足昌盛,营造出国泰民安的盛世气象,
《扬州慢》则描绘了扬州的残破荒凉,营造出感伤哀婉的情境;
⑶《望海潮》在铺叙写法中运用点染、烘托等手法营造意境,
《扬州慢》则综合采取今昔对比、用典和虚实结合等手法营构意境。
“盛世之歌”与“黍离之悲”
《望海潮》中柳永以清新秀丽的诗句, 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杭州居民生 活画卷,所表达的是对承平盛世的赞美与歌颂。
《扬州慢》中姜夔运用丰富的表达技巧,传递了遭受兵燹之祸的黍离之悲。
柳永
【主】歌功颂德(干谒)
【客】时承平日久
姜夔
【显】“自胡马窥江去后”——战争
【隐】统治者苟安求和
总结情感
①四个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
②三个角度:
观察的角度,远近高低俯仰;
感知的角度,视、听、嗅、味、触或通感;
描绘的角度,绘形绘声绘色绘势。
③四种技法:白描、工笔、点染、列锦(名词意象叠加)。
④修辞+表现(手法)
a.比喻、拟人、夸张、借代、互文、对比、同感、设问等。
b.衬托(正衬、以乐衬哀)、侧面烘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典故表现手法。
写景手法
柳永
在词的内容上:
①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
②表现了被遗弃的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
③多方面地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
对词的贡献:
①发展了慢词;
②长于铺叙和白描。
③语言进一步通俗化、口语化;
④成功地运用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抒情手段,使词具有平易深婉的风格。
⑤柳永善于巧妙利用时空的转换来叙事、布景、言情,而自创出独特的结构方式。
课堂小结
一座城市
一种记忆
一写承平盛世,一写劫后孤城,内容不同,意趣亦相异,共同构成了历史的真实,体现了文学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