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14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语文下册14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2 21:49: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统编版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属于寓言故事。文章节选自《列子 汤问》,全文仅一百多字,主要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孩子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持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的故事。全文层次分明,语言简洁,主要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展开情节。但在简单的对话中却包含着深刻的道理。本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孔子东游时,路遇两个小孩“辩斗”,这是故事的开端。第二部分讲述两个孩子对争论问题所持的观点以及证明自己判断的理由,这是故事的主体部分。第三部分是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结果遭到了两个孩子的嘲笑,这是故事的结局。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也说明宇宙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学习是无止境的,再博学的人也有所不知,所以我们既要实事求是对待学问,又要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学习这则文言文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理解故事的内容,引导学生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并受到一些启发。
一、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读懂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深入理解文意,培养文言语感。
3.把握寓意,探究拓展。
教学重点:
反复阅读,结合注释,读懂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深入理解文意,培养文言语感。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设计都应以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为目的,因此,了解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是教学设计的依据之一。对六年级学生而言,古今文化的差异,使学生面对文言文时,常有畏难情绪,但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们对文言文的学习又有着极大的好奇心,对自然探索的话题也比较感兴趣,教师应注意利用古今文化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六年级学生阅读理解古诗文的能力毕竟有限,因此,学习本课时要加强文言词语的积累,以丰富词汇,加强文章的诵读,以培养语感。对于本课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小学时积累过关于“孔子”的相关知识,且之前接触学习过简易文言文《学弈》,在初一地理中了解过地球自转、公转的知识,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对本文的理解。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做好新旧知识的合理衔接。在学习本课时,教师要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感悟,尽可能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感悟,并积极引导他们与小组成员合作探究,民主的在讨论、交流中真实地抒发自己的见解。为了帮助学生感悟课文所蕴涵的哲理,应当注意“导”的作用,适当地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的语句或段落进行探究,鼓励学生将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三、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我认为,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文言文的教学朗读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任务,所以对重点的突破主要采用自读、听读、分角色朗读和有感情齐读的阅读方法,综合运用小组抢答竞赛、课堂表演和自主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这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是学生乐于接受的,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获得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猜字谜:
画时圆,写时方;
午时暖,晨时凉。
(学生猜,是“日”字)
师:“日”为什么在早晨时清凉,在正午时温暖,太阳的奥秘一直吸引人们不停地去探索,并由此产生了很多神话故事,同学们知道哪些探日的故事?
(夸父逐日,后羿射日)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探索太阳奥秘的文章——《两小儿辩日》。
【补充回顾学习古文的方法】
读:读通读顺,读出感情;
解: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意思;
背:背诵全文;
默:正确默写。
【教学内容】
(一)读通读顺
1、学生标注生字并自读文章,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辩斗( )盘盂( )沧沧凉凉( )( )探汤( )孰为汝多知乎( )( )( )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注意体会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节奏。
3、小组分角色齐读
(二)理解内容
1、小组抢答赛: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积累文言词语,理清文意。
(疑难问题先小组解答,后全班讨论研究。)
①起因:见两小儿辩斗(时间、地点、人物)
②经过:各陈己见,各述理由
③结果:孔子不能决,小儿嘲之
2.解释加点的词语
<1>见两小儿辩斗() <2>问其故()
<3>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4>而日中时远也()
<5>日初出沧沧凉凉() <6>及其日中如探汤()
<7>孔子不能决也() <8>孰为汝多知乎()
参考答案:
(<1>.争辩;争论 <2>.缘故;原因<3>.距离 <4>.正午
<5>.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6>.把手伸到热水里去。这里指天气很热。汤:热水、开水<7>.分辨;判断<8>.同“智”智慧)
3、小组荐选代表讲述故事,其余同学或补充或评点,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这则寓言故事主要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孩子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持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
4、让我们参与一下辩论吧!(小组合作)
表演课堂
①分角色讲述课文故事。
②用现代白话进行还原。
③尽量接近对话的原意。
④尽可能模拟人物语气、神态、动作等。
(三)梳理思路
1、完成表格
2、思考问题:“两小儿”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答案:视觉和听觉
(四)绘声绘色
1、思考以下问题,揣摩朗读语气。
①课文开头和最后两段均以“孔子”和“两小儿”对举,有什么效果?
②中国古人在表达自己的意见时,常常以谦辞开头,课文第 2、3段怎么表达的?应该怎么读?
③第 2、3段最后的“也”和第 6段最后的“也”,分别表示什么语气?应该怎样读?
④第 4、5段中的“此不为......乎”是什么语气?应该怎么读?
⑤第 1段中的“辩斗”是什么意思?与一般的辩论有什么不同?
⑥第 7段中的“笑”是什么样的笑?“孰为汝多知乎”是什么语气?应该怎么读?
2、有感情齐读课文
(五)思考寓意
1、思考问题: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小组分享交流,畅谈感想)
2、教师综合学生所谈,概括引导和总结:
文章通过孔子无法判定两个小孩对太阳离地远近的争论的故事,说明人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无尽,即使圣贤也不可能全知全能,还反映了古代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五、作业设计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阅读王充《论衡 说日》,比较两篇文章的“辩斗”思路和表达方式。
六、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日初 日中
小儿甲 近(车盖) 远(盘盂)善于观察
小儿乙 远(沧沧凉凉) 近(探汤)大胆质疑
七、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综合运用多种朗读方式并采用填写图表的方法来梳理文章思路,通过小组抢答竞赛、课堂表演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感知文本,理解寓意。
总之,这节课基本完成了学习目标,这说明在教师科学的引导下,学生们能够做到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而在教学中教师做到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基本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
由于部分学生语文学习习惯较差,课前也没能好好预习,课堂上没有及时跟进学习思路与进度,因此对部分内容没能及时理解并掌握,所以之后在授课前应加强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指导。预习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启发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大胆地质疑问难解决重点问题,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上,教师不应该越俎代庖。分角色朗读和课堂表演等环节难以兼顾并让所有学生充分参与其中,自己在授课过程中也并没有很好地做到分层教学,以后在这方面仍需多加注意和改进。
反思自己查找不足,是为了更加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课堂上虽然重视学生的朗读,但对朗读水平不高的同学的朗读技能与水平缺乏个别的深入的指导,今后还有待于弥补。自己的教学语言还不够简练,有时语言随意,有时不够严密或有重复学生说话的现象,在环节设置上总是感觉有些多而杂,似有“蜻蜓点水”之惑,今后可否让课堂环节再精练,争取探究得更深入、更细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