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 第2单元 课型 略读课文 课时 1课时 主备人
课题 《红楼春趣》
目标 确定 依据 课标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遵循这一理念,我充分利用本课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读懂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红楼春趣》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节选自《红楼梦》第七十回。这篇课文所在的单元属于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古典名著之旅”为主题,旨在带领学生走进古典名著,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红楼春趣》主要讲述了宝玉、黛玉等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展现了他们生动的生活场景和丰富多彩的人物性格。曹雪芹运用变化多端的手法,将故事情节描绘得生动有趣,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通过阅读这篇课文,学生可以初步领略到《红楼梦》这部古典名著的魅力,感受到曹雪芹高超的文学造诣。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但对于古典名著的阅读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步深入阅读。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增强他们的阅读体验。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高阅读兴趣和阅读效果。同时,教师还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人物性格的刻画以及情节的展开等方面,让他们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此外,教师还可以推荐一些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的古典名著,鼓励他们课后继续拓展阅读,提高文学素养。
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其在文中的运用和含义。 ★★
2.引导学生学会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分析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 ★★★
3.感受《红楼春趣》中的美好情感,特别是宝玉、黛玉等人物放风筝时的快乐与自由。 ★★★★★
核心知识 核心能力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特别是文中对放风筝场景的细致描写。
难点:分析文中风筝的象征意义,理解其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对故事情节的推动作用。
核心问题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特别是对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兴趣。
微能力点 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活动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收集材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任务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 学习评价
一、导入 生自由讨论后回答。 师:同学们,你们对《红楼梦》这本书有哪些了解? 采用启发式的导入方式,提问学生对《红楼梦》的了解。这种导入方式能够迅速激活学生的前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通过分享和讨论,学生不仅能够巩固已有的知识,还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研读文本 1.预设生答: 生1:放风筝。 生2:大观园里放风筝。 生3:宝玉、黛玉放风筝。 2.生答:结合书上的注释或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猜词语的意思。 (1)生读词语,教师纠正字音后全班齐读。 (2)学生自由猜测。 4.(1)生答:描写了丫头们准备放风筝的动作。 (2)生答:体会到了丫头们准备放风筝时的忙乱场景,但忙乱中又透出一股欢快劲儿。 5.生答:有宝玉、黛玉、紫鹃、探春、宝钗、宝琴。 6.生答:宝玉和黛玉;因为描写宝玉和黛玉的文字最多。 7.学生自由讨论后回答:要关注他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等。 8.(1)生默读课文,四人小组交流讨论,全班交流汇报。 生答:文中宝玉留给我的印象最深,我认为他是一个天真、顽皮、率直的人。我是从文中第4自然段“宝玉说丫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便落下来了。急的宝玉头上出汗,众人又笑。宝玉恨的掷在地下,指着风筝道:‘若不是个美人,我一顿脚跺个稀烂’”中感受到的。 生答:宝玉喜欢美人,关爱女性。 生答:文中黛玉留给我的印象最深,我认为她是一个生活细致的人。我是从文中第5自然段“一时风紧,众丫鬟都用绢子垫着手放。黛玉见风力紧了,过去将籰子一松,只听见“豁喇喇”一阵响,登时线尽,风筝随风去了”中感受到的。 9.生读句子后回答:我体会到宝玉天真顽皮、率直纯真、关爱女性的性格特点。 生读句子后回答:我体会到黛玉聪慧、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 11.生答:表现了他们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1.默读课文,给这个故事换一个题目。 2.这是一篇古代白话文小说,有些词句不好懂,如“放晦气”等。读课文的第一步是要扫除字词障碍,你会怎么做呢? 3.联系上下文猜词语的意思是阅读古典名著的好方法,同学们可以运用这个方法学习这篇课文。(课件出示词语) (1)指名学生读这几个词语,老师相机正音,齐读。 (2)谁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猜猜它们是什么意思? 4.课文中还有难懂的句子,大家也来猜一猜它的意思。 课件出示 丫头们搬高墩,捆剪子股儿,一面拨起籰(yuè)子来。 (1)指名学生读句子。这句话描写了什么? (2)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5.这个故事中的人物很多,快速浏览课文,把故事中出现的人物都用红笔圈出来。(指名学生说) 课件出示 宝玉、黛玉、紫鹃、探春、宝钗、宝琴 这么多人放风筝,谁才是中心人物呢?为什么说他们俩是中心人物? 7.我们阅读古典名著的时候,如何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呢?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能大致读懂就可以了。(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8.课件出示 (1)默读课文,读后思考:哪个人物给你的印象深?重点说说宝玉给你留下的印象。并在书上做批注。 (2)老师相机引导:请同学们圈出这段话中的动词,从这些动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宝玉率直纯真的性格特点。请你用红笔画出宝玉说的话,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风筝线很细很有韧劲,黛玉见风力紧了,过去将籰子一松这个动作足以说明她善于观察,心思细腻。 9.想要全面地感受人物形象,就要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进行分析。 课件出示 宝玉等听了,也都出来看时,宝玉笑道:“我认得这风筝,这是大老爷那院里嫣红姑娘放的。拿下来给他送过去罢。” 宝玉又兴头起来,也打发个小丫头子家去,说:“把昨日赖大娘送的那个大鱼取来。” 宝玉道:“我还没放一遭儿呢。” 宝玉道:“再把大螃蟹拿来罢。” 宝玉细看了一回,只见这美人做的十分精致,心中欢喜,便叫:“放起来!” 众人都笑他,他便恨的摔在地下,指着风筝说道:“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 指名学生读句子。这是文中描写宝玉的句子,从对他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10.文中还有一个中心人物——林黛玉。 课件出示 黛玉笑道:“可是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放晦气。” 黛玉笑道:“那是顶线不好,拿去叫人换好了,就好放了。再取一个来放罢。” 指名学生读句子。这是文中描写黛玉的句子,从她的几次“笑”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11.阅读提示中说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宝玉、黛玉等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表现了什么呢? 1.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重新命名,不仅能促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提升总结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锻炼语言表达技巧。 2.利用课文的注释和工具书来辅助理解,通过小组讨论来集思广益,以及听取教师的详细讲解。这样做不仅提高了阅读效率,还能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3.通过联系上下文猜测词语意思,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提高语言感知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激发学习兴趣。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和用法,还鼓励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锻炼他们的分析、推断能力。 4.通过让学生猜测课文中难懂的句子意思,这样不仅促进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和语境,还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在猜测过程中,学生需要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文本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和理解。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促进彼此间的交流和讨论。 5.通过快速浏览课文并用红笔圈出故事中出现的人物,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关系,构建清晰的人物图谱,还能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和专注力,使阅读过程更加高效。同时,这一环节也为后续的人物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做好了准备,使学生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探讨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 6.通过提出“谁才是中心人物”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特定的两个人物被认为是中心人物,这个教学环节不仅帮助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故事的核心和主旨,还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学生们需要仔细阅读文本,提取关键信息,并结合故事情节和人物行为来做出合理的推断。同时,这个环节也促进了课堂互动和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7.通过提出“谁才是中心人物”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特定的两个人物被认为是中心人物,这个教学环节不仅帮助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故事的核心和主旨,还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学生们需要仔细阅读文本,提取关键信息,并结合故事情节和人物行为来做出合理的推断。同时,这个环节也促进了课堂互动和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8.通过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人物印象,结合老师的引导进行动词圈画和关键语句标注,不仅促进了学生的深度阅读与思考,还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语言感知能力。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同时,通过个性化学习,他们也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学习和探讨。 9.这个教学环节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文本中描写宝玉的语言、动作和神态,不仅加深了对宝玉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的理解,还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语言感知能力。学生在分析过程中需要关注文本细节,如宝玉摔风筝的动作和愤怒的话语,从而学会从字里行间捕捉人物性格和情感。这种分析方式也促进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10.这个教学环节通过分析林黛玉在文中几次“笑”的描写,不仅揭示了她的性格特点和智慧善良,还深化了学生对人物的理解。黛玉的笑声成为展示她开朗、乐观性格的窗口,与她平时的敏感、细腻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11.过明确指出这篇课文表现的是宝玉、黛玉等人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学生能够更有目的地去阅读和理解文本,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故事情节上。
三、总结 生自由读《红楼梦》原著。 师:《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它的语言质朴自然、富有哲理,非常值得一读。《红楼梦》原著比电视剧更加精彩,请同学们一定要好好读读这本书。 阅读原著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力和自律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原著,学生能够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受到其中蕴含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积极引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作业设计 1.抄写本课词语;2.自由阅读《红楼梦》原著中其他篇章。
板书设计 风筝掉落 → 激起兴趣 红楼春趣 齐放风筝 → 宝黛 剪断风筝 → 寄托美好
教学反思 经过一堂《红楼春趣》的教学,我深感这堂课的收获与不足。这次教学不仅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还让我对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古典名著有了更多的思考。 首先,我认为在教学内容方面,我成功地将《红楼春趣》中的风筝文化、人物形象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通过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和人物性格的刻画,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和习惯,引导他们学会从文本中提取信息,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首先,由于《红楼春趣》是一篇节选自《红楼梦》的课文,学生对于原著的背景和人物关系了解不够深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原著背景和人物关系的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的学习。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尝试采用更多的互动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合作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最后,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的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兴趣点不同,我需要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和指导,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红楼春趣》这堂课的教后反思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教学方向和改进方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引导学生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典名著,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