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开学测试卷
亭在园林中有若独有的地位,园林无水不活,也可以说,因无亭不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5分)
灵。亭子是实用的,它可以供人体想。亭子又在园林中起到收摄众景的
作用,松散的景物,往往通过亭子的收摄成为一个整体。而更重要的是,
材料一:
亭子是为人的心灵所特别设立的景现,古人所说的"江山无限景,都聚
空灵,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崇高境界,也是中国艺术的重要范畴。在
一亭中”“推有此亭无一物,坐见万景得天全”,就是就此而言的。因
西方没有这样相似的美学现念,这是东方民族独特的美学思想。中国艺
术追求的境界如高山大川之间的一来幽兰,它似有若无,无人注意,自
为它“空”,所以它“有”:"空"通过我们的心灵变成了一个墓涵丰
在开放。这样的美淡而悠长,空而海活,小而永恒,其最大的步处在于:
富的世界。(摘编自朱良忘《西院风荷·空山》)
材料二:
它在“空”中增加人们玩味的空间,在于其空灵中的实有,静移中的崇
高。
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制那,即关学上所谓“静照”。
·中国人认为天地自然都由一气化生,面对气化流荡的世界,他们发
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谐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哲时绝嵘。这时静观万象,
现了虚实的奥秘,发现了“有形但为无形造”的哲学原理。虚中有实,
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充实的、内在
实中有虔,虚实结合。在虚实二者之间,中国艺术对虚更为重视,唯有
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睿自得。苏东坡诗云:“桥故了群动,
虚,才能给欣赏者提供“对物豪产生距离”的载体,在赏画、读诗、游
空故纳万境。”空明的党心,容纳着万境,万境泾入人的生命,柒上了
人的性灵,所以周济说:“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灵气往来是
园中获得空灵的美的享受。
“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步境”,欣赏中国画,不仅要看画在画
物象里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是关感诞生的时候。
所以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沾不滞,物
面上的,而且要看不在画面上的东西,通过画而的有很形式,想象到无
形的世界。诗也如此,诗要沉者,更要空灵,沉着与空灵并重,才会有
象符以孤立绝婆,自成境界。舞台的帘慕,国画的框扉,雅像的石座,
悠然的韵味:诗要有言外之意,意外之韵,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在中
建筑的台阶、栏千,诗的节奏、韵脚等,都是在距离化、间隔化条件下
国园林艺术中,虚空的世界永远在造园和品园者心中存在若,他们得诗
诞生的美景,一如李商隐诃:“画捻暮柳碧如城,一斧风雨里,过清明。”
风风雨雨是造成问隔化的好条件,一片烟水迷高的景象是诗洗。然
画“空”之特髓,故有灵气往来。
而这还是依靠外界物质条件造成的“隔”。更重要的还是心灵内部方面
中国园林创造就是引一湾溪水,置几片假山,来引领一个虚空的世
的“空”,精神的淡泊治,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欧阳修说得最好:
界,创造一个灵动的空间。我们目之所见的世界,在虚空的氙直中显示
“萧条谈泊,此难画之意,画家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故飞动迟速,意
出意义。如果赏园者只是停留在视觉观察中,就有可能错失小园中所包
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雄形。”萧条淡泊,闲和严静,是
裹的万般景致。在中国园林中,假山不是山,却有山的巍城:溪涧不是
艺术人格的心襟气象。这心襟、这气象能令人“事外有远致”,艺术上
海,却有大海的渊深。回廊是狭窄的,它却可以引领人走向宇宙纵深:
的神韵油然而生。(摘编自宗白华《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
小桥曲折,却将人度向另外个世界。至于云墙偎依着落,曲曲地在
材料三:
丛树中滤连,真把人的心牵向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