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月是故乡明》中的情感内涵,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切眷恋。
2.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学习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物表达抽象情感。
3.激发学生对故乡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月夜景色和童年往事表达对故乡的深情。
难点:理解作者对故乡文化的独特感受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课文深入分析、相关文化背景等)
学生准备上节课的笔记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重点复习作者对故乡月夜的描写和表达的情感。
2.提问:“上节课我们深入学习了《月是故乡明》这篇课文,请大家回顾一下,课文中哪些内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学生1:“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故乡月夜的描写,特别细腻和动人。”
学生2:“我感受到作者对故乡有一种非常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通过月夜和童年往事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二)深入探究,感悟情感
1.默读课文第二部分,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抒发了哪些感受。
2.小组讨论交流。
3.集体交流,汇报。
预设:
(1)往事一:回忆故乡的月亮
这部分课文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由月亮总有陪衬,引出下文作者对故乡苇塘上和水中月亮的描述和怀念。
(2)往事二:回忆故乡的月亮-数星星、逮知了
美好、有趣;对故乡的思念
(3)往事三:回忆故乡的月亮-看月亮
①“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可觉得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萌动”能换成“萌发”吗?
“萌”是萌芽、新生,“动”是悸动,“萌动”表现了“我”在儿时生发出的对美的感悟和领会;“萌发”比喻事物发生,没有悸动之意。“萌动”更好,所以不能换。
②在这部分课文中作者又回忆了幼年时在故乡的哪些趣事?请作简要概括。
看天上月与水中月相映成趣
梦到天上月与水中月叠加的样子
③这些童年趣事都与什么有关,表达出了怎样的情感呢?
这些童年趣事都跟月亮有关,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④作者明明是在回忆故乡的月亮为什么写这些童年趣事呢?
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通过回忆这些往事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4.分组讨论:“课文中哪些细节体现了作者对故乡文化的热爱?这些细节如何与月夜景色相互映衬,共同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5.各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全班交流分享。
教师:“请大家再次阅读课文,找出体现作者对故乡文化热爱的细节,并思考这些细节与月夜景色之间的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后,代表汇报。
学生3:“我们组发现课文中提到了作者小时候在故乡听到的山歌和传说,这些体现了作者对故乡文化的热爱。”
学生4:“这些文化元素与月夜景色相互映衬,共同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更加突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
(三)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1.教师出示关于故乡文化的拓展材料,如地方民俗、历史传说等。
学生阅读后,教师引导:“结合这些材料,你们对课文中的故乡文化有什么新的认识?它们对你们自己的故乡文化有何启示?”
2.学生自由发言,畅谈感受。
3.教师出示拓展材料,学生阅读后自由发言。
学生5:“看了这些材料,我更加明白了课文中提到的故乡文化的重要性。它们是一个地方的灵魂和根基。”
学生6:“我觉得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和传承自己的故乡文化,让它们发扬光大。”
(四)课堂小结
1.教师总结:回扣课文题目,出示杜甫的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的一句诗。(课件出示《月夜忆舍弟》)
(1)指名学生读这首诗。
(2)老师简单介绍:这首诗写了杜甫兄弟几人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的月亮,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2.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自己故乡文化的短文,介绍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并表达自己对它的感情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