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是故乡明》第一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月是故乡明》第一课时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2 22:20: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月是故乡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月是故乡明》中的主要内容,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2.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厚意,把握文章的主旨。
难点:体会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细腻的情感描绘。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课文、相关图片、背景音乐等)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播放一段轻柔的音乐,展示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图片,如夜空中的明月、乡村的田野等。
2.提问学生:“看到这些画面,你们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教师(展示图片):“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你们想到了什么?”
学生1:“我想到了家乡的夜晚,特别安静和美丽。”
学生2:“我觉得月亮好像能照亮我们回家的路。”
教师:“很好,你们都很有感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月是故乡明》,让我们来看看作者季羡林是如何表达他对故乡的深情厚意的。”
3.引出课题《月是故乡明》,介绍作者季羡林和课文背景。
(1)季羡林:语言学家、史学家、佛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精通12国语言的翻译家,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终身教授。三次发文拒绝“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的称号。创获良多、著作等身,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
(2)《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先生在耄耋之年,在北大朗润园,通过对故乡月色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的描写,抒发自己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课件出示词语)
(1)指名学生读,相机正音,再齐读。
(2)读准多音字“燕”。(课件出示词串)
课件出示燕京 燕园 燕山 姓燕
指名学生认读。
2.指名几位学生朗读课文片段,其他学生评价朗读效果。
3.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教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后,教师指名回答。
学生3:“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通过对故乡的月夜、童年往事的回忆来表达这种情感。”
教师:“很好,你概括得很准确。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细节品读,感悟情感
1.教师引导学生逐段分析课文内容,重点品读描写月夜和童年往事的段落。
提问:“课文中哪些描写让你感受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为什么?”
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课文中有很多感人的描写,哪些描写让你感受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
学生4:“我喜欢‘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这句话,它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故乡月亮的特别喜爱。”
教师:“为什么这句话会让你有这样的感受呢?”
学生4:“因为作者用了‘人人’和‘都’这两个词,强调了人们对故乡月亮的普遍情感,而他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
教师:“你分析得很到位。那么,其他同学还有哪些感受呢?”
……(其他学生继续分享自己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1.教师出示拓展材料,如关于故乡的名家名篇片段或相关的诗歌、散文等。
学生阅读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些材料与课文有什么相似之处?它们给了你哪些新的启示?”
2.学生分组讨论后,全班交流分享。
教师出示拓展材料,学生阅读后。
教师:“这些材料与课文有什么相似之处?”
学生5:“我觉得它们都写了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
学生6:“它们都用了很美的语言来描写故乡。”
教师:“很好,你们发现了它们的共同点。那么,它们给了你哪些新的启示呢?”
学生7:“我觉得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热爱自己的故乡。”
学生8:“我们要学会用美好的语言来表达对故乡的情感。”
(五)课堂小结
1.教师总结:
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就是以“月”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2.布置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描写月亮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