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黄河颂》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 《黄河颂》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3 20:11: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黄河颂 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并把握诗歌内容。
2.学习诗歌运用多种手法抒情的写法,品味诗歌意境。
3.感受诗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研讨探究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同学们,“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它作为天险屏障,抵御了一次又一次外敌的入侵,凝聚了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今天,我们来学习光未然的《黄河颂》,去领会黄河的英雄气魄。
新课教学
(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1.作者档案
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今老河口西北)人,诗人、文学评论家。1935年创作了歌颂抗日志士、反对卖国投降的歌词《五月的鲜花》;1939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著有长诗《屈原》,诗集《江汉行》,论文集《风雨文谈》等。
2.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祖国雄奇壮丽的山川和战士们英勇抗敌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写下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二)检查预习,夯实基础
1.掌握生字
山巅(diān) 澎湃(péng)  狂澜(lán)
浊流(zhuó) 宛转(wǎn) 屏障(píng)
哺育(bǔ) 滋长(zī)
2.理解重点词语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狂澜: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哺育:喂养;比喻培养。
一泻万丈: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文中指前者。
浩浩荡荡:水势大。形容广阔或壮大。
(三)一读课文,揣摩情感
1.师范读,并设问:
(1)欣赏《黄河颂》,你听出了怎样的朗读语气和语调?
明确:激昂、雄健、豪迈、奔放。
(2)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作者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明确:“颂”字是关键。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歌颂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2.学生自由朗读,感知诗歌内容,揣摩诗歌的情感。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要注意表达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同时要融合国难当头的悲壮情怀。
具体明确如下:
(1)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结”“奔”“劈”的重读,且四句不妨越读越激昂,以表现黄河的气势。
(3)“啊!黄河!”重复三次,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4)最后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5)全诗应读出国难当头,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机之中的悲壮情怀,读出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
3.指名学生朗读段落,师生互评
(四)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黄河颂》由序曲、主体、尾声三部分组成。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思考三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齐读、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最后各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
明确:
序曲展示了黄河的伟大坚强,主体歌颂了黄河的伟大精神,尾声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的精神。
主体部分首先写望黄河。一个“望”字,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望”的内容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先是近镜头特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是俯瞰全景总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这一节淋漓尽致地写出了黄河的自然、地理特征,特别是黄河的形态、奔腾的气势、汹涌的力度。
接着颂黄河。诗人赞颂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啊!黄河!”反复出现,把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分为三个层次。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保卫着中华民族,还将激励中华儿女并哺育中华民族的精神。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导入
上一个课时,我们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揣摩诗歌的情感,从整体上感知诗歌内容。现在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体会黄河精神。
新课教学
(一)三读课文,研讨赏析
1.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了解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2.歌词部分在“颂黄河”之前,对黄河进行了怎样的描写?由哪一个字总领?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明确:对黄河进行了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总写、纵向描写、横向展开。由“望”字总领。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3.品析“颂黄河”部分。
(1)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明确: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了黄河(2)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4.“颂黄河”之后,作者又加了一个尾声,这一尾声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5.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希望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定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二)四读课文,品味语言
1.“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中“望”字,把它换成“看”字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望”字表示向远处看;而“看”字的距离较近,与整首诗的气势不符。
2.“啊!黄河!”在文中多次出现,所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有何作用?
明确:反复。将歌词部分清楚地分为养育、保卫、激励中华民族三个层次。
3.作者把黄河比作“摇篮”“屏障”,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这些比喻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把黄河比作摇篮,形象生动地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把黄河比作屏障,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歌颂黄河保卫着中华民族;把黄河比作臂膀,是承接巨人的比喻,主流是巨人的躯干,支流是“铁的臂膀”。如此的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势不可当的气度和力量,足以成为激励我们民族前进的伟大精神和信念。
4.“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这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诗人对黄河的敬仰,更表达了诗人对民族精神的赞颂。
(三)五读课文,探究方法
1.巧用修辞,气势磅礴
诗人在诗中综合运用了排比、反复、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借助对黄河的歌颂,热情赞美了“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流露出深沉的民族自豪感和战胜敌人的必胜信念。
2.节奏鲜明,韵律和谐
这首诗歌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自由奔放并且错落整齐。朗读起来,铿锵有力。在韵脚上,隔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
3.感情强烈,风格豪迈
这首诗歌的显著特点,是发自内心的强烈感情和民族责任感的抒写。在民族存亡的时刻,一个心系祖国命运的诗人,面对黄河,感慨不已,于是以奔放的热情、恢宏的气势、昂扬向上的激情来直接抒情,歌颂伟大的黄河、伟大的中华民族,风格豪迈,具有极强的震撼力和号召力。
(四)拓展研讨
1.我们现在还需要这种民族精神吗?
明确:
今天仍然需要这种团结一致、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才有了奥运盛会的成功举行,才有了“天宫一号”的遨游太空,才有了世园会又一次胜利举办……
2.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历代文人无不激情澎湃,用他们的如椽巨笔,写过不少与“黄河”有关的名句。你记得哪些?
示例:(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3)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4)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课堂总结
同学们,悠悠黄河,巍巍中华,我们的民族走过了五千年的风风雨雨,最终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这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自豪。同学们,继往开来,建设祖国的重任,就落在你我的肩上。让我们以黄河为榜样,团结奋斗,为建设国家奉献自己的力量!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黄河颂》是一首歌颂黄河的英雄气魄和民族伟大精神的诗歌。诗歌以奔放热烈的笔调歌颂了黄河精神,激发了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的激情。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采用多种方式读出诗歌的韵味。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诵读实践中,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课堂上通过朗诵引导学生反复体味歌词中激情澎湃的民族感情,不足的是引领学生要达到的激昂情绪并没有达到预期,学生的情绪有些做作;采用研讨探究法,学习诗歌运用多种手法抒情的写法,品味语言的豪迈风格。同时,课堂上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借助诗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