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7初识酸、碱和盐复习题(含解析)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仁爱版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7初识酸、碱和盐复习题(含解析)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仁爱版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仁爱科普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3-03 11:09: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7 初识酸、碱和盐 复习题
一、选择题
1.分类是一种行之有效、简便易行的科学方法。下列物质的俗称、化学式类比三者一致的是
A.苛性钠 Na2CO3盐 B.干冰 H2O氧化物
C.生石灰 Ca(OH)2碱 D.水银 Hg单质
2.下列暴露在空气中质量明显增加,溶于水温度明显降低的物质分别是
①氧化钙 ②硝酸铵 ③浓盐酸 ④氯化钠
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④②
3.如图是室温下稀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过程中的pH变化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X是氢氧化钠
B.图中a点的阴离子是OH-
C.向图中c点所示溶液中加入铁粉后,溶液中有气泡产生
D.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SO4+2NaOH═Na2SO4+H2O
4.下列关于常见盐的用途,错误的是
A.食盐用作调味品 B.纯碱用于除水垢
C.碳酸钙用作补钙剂 D.碳酸氢钠用于焙制糕点
5.下列各组变化中,每一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的是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①和③ D.①②③
6.下列实验方案中,设计合理的是
A.用点燃的方法除去CO2中少量的CO B.用足量水搅拌、过滤,除去CuO中混有少量碳粉
C.用煮沸的方法将硬水软化 D.用水除去生石灰中混有的碳酸钙
7.下列有关物质性质和用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作保护气
B.生石灰能吸收水分,可作食品干燥剂
C.金刚石硬度大,可作钻探机钻头
D.烧碱显碱性,可用于中和酸性土壤
8.以事实和原理为依据进行科学推理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推理得出的相关结论正确的是
A.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所以凡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均为单质
B.稀盐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所以能使紫色石蕊变红的液体一定是酸的溶液
C.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冰淇淋周围的“白气”是由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D.根据牛顿第一定律推导,放在桌面上的课本是因为没有受力才能保持静止状态
9.鉴别下列各组物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A.氢氧化钠固体与硝酸铵固体(加水溶解)
B.稀盐酸与澄清石灰水(滴加紫色石蕊溶液)
C.稀硫酸与氯化钠溶液(滴加无色的酚酞溶液)
D.二氧化碳和氧气(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10.下列物质所属类别正确的是
A.氢气一化合物 B.空气—纯净物
C.碳酸氢钠—盐 D.冰水混合物—混合物
11.已知A、B、C、D、E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五种物质,均含有同一种元素。其中,A为单质, B和C含有相同的元素。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和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已省略),根据初中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的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B.D和E的物质类别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C.若D是一种白色固体,则B→D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D.若C为单质, A和B含有相同的元素,其他条件不变。则D→B的反应一定是分解反应
12.合理施用化肥可以提高粮食产量,下列有关化肥的认识错误的是
A.磷酸二氢铵是一种复合肥 B.农作物缺氮会引起叶子发黄
C.玉米倒伏是因为缺磷 D.观察颜色可以区别氯化钾和磷矿粉
13.古诗《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中蕴含了如图所示三种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CaO俗名叫生石灰,是一种氧化物 B.“烈火焚烧若等闲”描述的是反应①的变化
C.反应②发生时,会放出热量 D.反应③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二、填空与简答
14.下表是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溶解度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100gH2O) 氢氧化钙 0.19 0.17 0.14 0.12 0.09 0.08
氢氧化钠 31 91 111 129 313 336
① 氢氧化钠溶解度曲线是 (选填“甲”或“乙”)
② 把接近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
③ 20 ℃时,10 g水中溶解 克氢氧化钠恰好饱和。
④ 20 ℃时,分别在100克水中加入m克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固体,可得到质量分数相同的两种溶液,则m的取值范围是 。
⑤ 60 ℃时,氢氧化钠的饱和溶液中含少量氢氧化钙,把其降温,结晶后过滤,对滤渣、滤液成分分析正确的是 。
Ⅰ.滤渣中只有氢氧化钠
Ⅱ.滤渣中一定有氢氧化钠,可能有氢氧化钙
Ⅲ.滤液中一定有氢氧化钙,可能有氢氧化钠
Ⅳ.滤液中一定有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⑥ 氢氧化钙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都是无色溶液,都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为: 2NaOH + CO2 Na2CO3+H2O。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为 。
根据以上信息,你认为 (选填“能”或“不能”)用二氧化碳来鉴别这两种溶液。
15.取四种植物的花瓣,分别在研钵中,加入酒精研磨。各取少许,用稀酸或稀碱进行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问:
(1)不能做酸碱指示剂的花汁有 ;
(2)玫瑰汁中加入Na2CO3溶液后呈现的颜色是 。
花的种类 花汁在酒精中的颜色 花汁在酸中是颜色 花汁在碱中是颜色
大红花 粉红色 橙色 绿色
玫瑰 粉红色 粉红色 绿色
万寿菊 黄色 黄色 黄色
雏菊 无色 无色 黄色
16.选择下列物质的序号填空 ①小苏打 ②熟石灰 ③石灰石 ④稀盐酸
(1)能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 。
(2)胃里含有的能帮助消化的物质是 。
(3)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医疗上可用于胃酸过多的是 。
(4)通常用于建筑材料的是 (答一种)。
17.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1)任写一种非金属固体单质 。
(2)任写出一种固体干燥剂 。
18.自热火锅发热包的有效成分之一为氧化钙,写出氧化钙遇水放热的反应方程式 ,物质溶解过程也伴随能量的变化,溶于水放热的物质是 。
19.A~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各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所示,图中“→”表示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已略去)。已知A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F只含两种元素。请用初中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C在农业生产中的用途: 。
(2)写出固态D的名称: 。
(3)写出反应①所属的基本类型: 。
(4)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 。
20.锰元素能形成MnO、MnO2、Mn2O3和Mn3O4等多种氧化物,其中Mn3O4是重要的结构材料。工业用硫酸锰(MnSO4)制备Mn3O4的流程如下:
(1)“沉淀”反应是。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 。
(2)写出“过滤”所得滤液的一种用途: 。
(3)将Mn(OH)2加水“打浆”制成悬浊液,可加快“氧化”反应速率的原因是 。
(4)“氧化”时,Mn(OH)2与空气中的氧气在60℃条件下反应生成Mn3O4,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5)通过测定固体产物中锰元素质量分数来推断产物成分。“氧化”所得固体产物中锰元素质量分数随通空气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通空气8小时左右,所得固体几乎全部为Mn3O4.推出该结论的依据是 。
三、科学探究题
21.小刚在化学实验室发现,盛放NaOH溶液的试剂瓶瓶口和橡皮塞上出现了白色粉末,他认为该NaOH溶液可能已经变质了。于是小刚叫来小军和小红,共同探究这种白色粉末的成分。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探究活动:
【变质原因】你认为药品变质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猜想与假设】他们依据所学的化学知识,对这种白色粉末的成分作了如下猜想:
①可能是NaOH;
②可能是 ;
③可能是NaOH与Na2CO3的混合物。
【实验验证】为了验证猜想,他们分别做了下面的实验。
①小军取少量白色粉末溶于水,向所得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为 。由此小军认为白色粉末为NaOH,原溶液没有变质。请判断小军所得结论是否正确,并简述理由。 。
②小刚取少量白色粉末,滴加 ,有气体生成。由此小刚认为白色粉末为Na2CO3,原溶液一定变质了。请判断小刚所得结论是否正确,并简述理由。 。
③小红取少量白色粉末溶于水,向所得溶液中滴加过量的BaCl2溶液(中性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过滤,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 溶液,溶液变红。
【实验结论】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猜想③成立,该药品已部分变质。
四、计算题
22.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做出来杰出贡献.某实验小组取仅含有氯化钠杂质的纯碱样品14.4g,加入到盛有100g稀盐酸的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此时烧杯内各物质的总质量为110g。试计算:
(1)反应生成二氧化碳___________克。
(2)所用稀盐酸的质量分数
(3)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A、苛性钠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属于碱,碳酸钠俗称纯碱,A错误;
B、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化学式为CO2,B错误;
C、生石灰是氧化钙,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C错误;
D、汞俗称水银,是单质,D正确。
故选D。
2.B
【详解】①氧化钙会与空气中的水反应,暴露在空气中质量明显增加,溶于水温度明显降低,故正确;
②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温度明显降低,故正确;
③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暴露在空气中质量明显减少,故不正确;
④氯化钠溶于水温度不变,故不正确。
故选B
3.C
【详解】A、由图象可知,pH值是开始时大于7逐渐减小到7然后小于7,可知原溶液显碱性,然后不断的加入酸性溶液,使pH减小,说明是把稀硫酸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X是稀硫酸,故选项说法错误。
B、a点时溶液的pH大于7,显碱性,存在OH-,但由于在a点时向溶液中已添加了稀硫酸,故溶液中还存在SO42-,故选项说法错误。
C、c点时溶液的pH小于7,稀硫酸过量,向图中c点所示溶液中加入铁粉后,溶液中有气泡产生,故选项说法正确。
D、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SO4+2NaOH═Na2SO4+2H2O,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4.B
【详解】A、氯化钠有咸味,常用作调味品,故选项正确;
B、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钠溶液与碳酸钙不反应,不能用来除水垢,故选项错误;
C、碳酸钙中含有钙元素,碳酸钙能与胃液中的盐酸反应生成可被人体吸收的氯化钙,所以碳酸钙用作补钙剂,故选项正确;
D、碳酸氢钠受热时会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所以碳酸氢钠可用于焙制糕点,故选项正确。
故选:B。
5.C
【详解】①、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硫酸铜溶液和活泼金属反应生成铜和可溶性硫酸盐,铜和氧气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氧化铜。可以实现一步转化;
②、氯化钠溶液通电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以及氯气,氢氧化钠和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钠和水,硝酸钠不能一步转化为氯化钠。不能实现该转化;
③、氢气体现可燃性或者还原性都会生成水,水和三氧化硫生成硫酸,硫酸和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氢气和硫酸盐。可以实现一步转化。
故选C。
6.C
【详解】A、CO2与CO的混合气体中没有氧气,无法点燃,则用点燃的方法无法除去CO2中的CO,故选项设计不合理;
B、CuO与碳粉都不溶于水,则用足量水搅拌、过滤,无法除去CuO中混有的少量碳粉,故选项设计不合理;
C、将硬水加热煮沸可以使水中的钙离子、镁离子转化为难溶于水的氢氧化镁沉淀、碳酸钙沉淀析出,则煮沸可以将硬水软化,故选项设计合理;
D、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则在氧化钙与碳酸钙的混合物中加水,原物质氧化钙被消耗,则选项设计不合理。
故选C。
7.D
【详解】A、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作保护气,故A正确;
B、生石灰能吸收水分,可作食品干燥剂,故B正确;
C、金刚石硬度大,可作钻探机钻头,故C正确;
D、氢氧化钠碱性太强,具有腐蚀性,不能用于中和酸性土壤,故D错误。故选D。
8.C
【详解】A、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但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O2和O3的混合物,故A推理错误;
B、稀盐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但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液体不一定是酸的溶液,也可能是硫酸氢钠等盐溶液,故B推理错误;
B、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雪糕周围的“白气”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C推理正确;
D、放在桌面上的课本因为受到重力和桌面对课本的支持力这一对平衡力才能保持静止状态,故D推理错误;
故选C。
9.C
【详解】A、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溶液的温度升高,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热,溶液的温度降低,加水溶解能够鉴别氢氧化钠固体与硝酸铵固体,选项正确;
B、稀盐酸呈酸性,能够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澄清石灰水呈碱性,能够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能够鉴别稀盐酸与澄清石灰水,选项正确;
C、稀硫酸呈酸性,氯化钠溶液呈中性,酸性溶液和中性溶液都不能使wise酚酞溶液变红,所以滴加无色的酚酞溶液不能鉴别稀硫酸与氯化钠溶液,选项错误;
D、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氧气具有助燃性,能够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所以伸入带火星的木条不能鉴别二氧化碳和氧气,选项错误,故选C。
10.C
【详解】A、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气体,属于单质,故A错误;
B、空气中含有氢气氧气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B错误;
C、碳酸氢钠即NaHCO3,是能电离出金属阳离子钠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碳酸氢根离子的化合物,属于盐类,故C正确;
D、冰水混合物中只含有水分子,属于纯净物,故D错误。
故选C。
11.B
【详解】A、A为单质, B和C含有相同的元素,A能生成B和C,故A→B的反应可能是化合反应,也可能是置换反应,如A是碳,B是二氧化碳,C是一氧化碳,故A选项错误;
B、当A为碳,B为二氧化碳、C为一氧化碳时,D、E分别可以是碳酸钠和碳酸钙,都属于盐;D、E分别也可以是碳酸钙和碳酸,属于不同类物质,故B选项正确;
C、当D为碳酸钙,B为二氧化碳时,B→D的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故C错误;
D、若C为单质, A和B含有相同的元素,则C可能是氧气,A可能是过氧化氢,B可能是水,则D可能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生成水的反应不一定是分解反应,故D选项错误。故选B。
12.C
【详解】A、磷酸二氢铵中含有氮元素和磷元素这2种营养元素,属于复合肥,选项A正确;
B、农作物缺氮会引起叶子发黄,选项B正确;
C、玉米倒伏是因为缺钾,不是缺磷,选项C错误;
D、磷矿粉呈灰白色,氯化钾为白色,所以观察颜色可以区分,选项D正确。
故选:C。
13.D
【详解】A、CaO俗称生石灰,是由钙、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B、“烈火焚烧若等闲”描述的是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故描述的是反应①的变化,故选项说法正确;
C、反应②为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故选项说法正确;
D、反应③也可以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该反应不符合“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特点,不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14. 甲 加氢氧化钙(或蒸发溶剂或升温,合理即可) 9.1 0 Ⅰ、Ⅳ CO2+ Ca(OH)2 =CaCO3↓+ H2O 能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知,① 氢氧化钠溶解度曲线是甲,氢氧化钠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氢氧化钙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②氢氧化钙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把接近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是加氢氧化钙(或蒸发溶剂或升温﹚。③ 20 ℃时,氢氧化钠溶解度是91g,10 g水中溶解9.1克氢氧化钠恰好饱和。④ 20 ℃时,分别在100克水中加入m克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固体,可得到质量分数相同的两种溶液,则m的取值范围是0 点睛∶氢氧化钠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氢氧化钙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变浑浊;常用二氧化碳来鉴别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溶液。
15. 万寿菊 绿色
【详解】(1)根据表格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万寿菊的花汁在酸碱溶液中显示的颜色一样,不能做酸碱指示剂;
(2)碳酸钠溶液呈碱性,玫瑰花汁液在碱性溶液中为绿色。
16. ② ④ ① ③
【详解】(1)熟石灰具有碱性,能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2)胃里含有的能帮助消化的物质是稀盐酸;
(3)小苏打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医疗上可用于胃酸过多;
(4)石灰石通常用于建筑材料。
17.(1)C(或S或P或Si)
(2)CaO(或NaOH等)
【详解】(1)非金属固体单质有碳、硫、磷、硅等,化学用语为:C(或S或P或Si);
(2)固体干燥剂有氧化钙、固体氢氧化钠、无水硫酸铜等,化学用语为:CaO(或NaOH或CuSO4等)。
18. CaO+H2O=Ca(OH)2 氢氧化钠
【详解】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并放出热量,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物质溶解过程也伴随能量的变化,溶于水放热的物质,如氢氧化钠,故填:CaO+H2O=Ca(OH)2;氢氧化钠或NaOH。
19. 改良酸性土壤 干冰 复分解反应 CaCO3+2HCl=CaCl2+H2O+CO2↑
【详解】A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故A是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的BD是氧化钙和二氧化碳中的一种,碳酸钙和F反应能生成D,F只含两种元素,故F是盐酸,D是二氧化碳,B是氧化钙,氧化钙生成的C能生成碳酸钙,故C是氢氧化钙,二氧化碳能与E相互转化,故E可能是碳酸钠,带入框图,推断合理;(1)C是氢氧化钙,能用于改良酸性土壤;(2)D是二氧化碳,其固体称为干冰;(3)反应①是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属于复分解反应;(4)反应②是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故填:CaCO3+2HCl═CaCl2+H2O+CO2↑。
20.(1)复分解反应
(2)作氮肥
(3)增大氢氧化锰与氧气接触面积
(4)
(5)Mn3O4中锰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
【详解】(1)氨水可电离出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根据反应可知硫酸锰和氨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锰和硫酸铵,属于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即复分解反应。
(2)根据题意可知,过滤后的滤液中含有硫酸铵,硫酸铵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
(3)将氢氧化锰加水“打浆”制成悬浊液,可以在通入空气是与氧气充分接触从而加快“氧化”反应速率。
(4)氢氧化锰与空气中的氧气在60℃条件下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锰和水,化学方程式为:6Mn(OH)2+O22Mn3O4+6H2O。
(5)Mn3O4中锰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如图通空气8小时左右,所得固体中锰元素质量分数也是,故说明此时所得固体几72%乎全部为Mn3O4。
21. 2NaOH+CO2===Na2CO3+H2O Na2CO3  红色 不正确 因为变质以后生成的碳酸钠溶于水溶液也呈碱性,可以使酚酞变红 稀盐酸(或稀硫酸) 正确。因为变质产生的碳酸盐与稀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无色酚酞
【详解】【试题】本题考查了氢氧化钠的变质的检验。物质中有碳酸钠就变质。碳酸钠显碱性,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只有先把碳酸钠除掉才能再加入酚酞试液,验证是否含有氢氧化钠。
【变质原因】NaOH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猜想与假设】氢氧化钠可能没有变质,可能部分变质,也可能全部变质,没变质白色粉末全部是氢氧化钠,部分变质白色粉末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全部变质白色粉末是碳酸钠;
【实验验证】①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可以使酚酞变红,所以小军认为氢氧化钠没有变质。小军的判断不正确,其理由是:因为变质以后生成的碳酸钠溶于水溶液也呈碱性,可以使酚酞变红;
②小刚取少量白色粉末,滴加稀盐酸(或稀硫酸),有气体生成。由此小刚认为白色粉末为Na2CO3,原溶液一定变质了。小刚的结论是正确的,其原因是:变质产生的碳酸盐与稀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③小红取少量白色粉末溶于水,向所得溶液中滴加过量的BaCl2溶液(中性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过滤,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红。小红的实验能证明氢氧化钠已经部分变质了,其理由是:加过量的BaCl2溶液(中性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溶液中有碳酸钠,氢氧化钠已变质,加过量的BaCl2溶液(中性溶液)能完全除去碳酸钠,再加入酚酞试液变红,说明溶液中还有氢氧化钠。
【点晴】由于碳酸钠溶液呈碱性,故不能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来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22.(1) 4.4g;(2) 7.3%;(3) 14.1%
【详解】(1)由于碳酸钠与稀盐酸的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烧杯内物质减少的质量就是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4.4g+100g-110g=4.4g;
(2)设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原固体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为z,
解得:x=7.3g;y=11.7g;z=10.6g
所用稀盐酸的质量分数是:×100%=7.3%
答:所用稀盐酸的质量分数是7.3%。
(3)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11.7g+(14.4g-10.6g)=15.5g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14.1%;
答: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4.1%。
【点睛】本题通过计算的形式考查了碳酸盐与酸的反应,要计算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需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本题的易错点就是在求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时溶质的质量漏算固体中原有的氯化钠。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