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梅岭三章 教案
教学目标
1.在了解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朗读诗歌,读出气势,读出感情。
2.学习陈毅同志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3.理解诗歌中运用的比喻、借代等多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
1.理解诗的凝练、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2.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教学难点:
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2.情感品析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郭沫若为他写诗:“一柱天南百战死,将军本色是诗人。”他就是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被誉为“元帅诗人”的陈毅元帅。
新课讲授
(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和小序内容
1.作者档案
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2.背景链接
一九三四年十月,江西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后来中央苏区失陷,便在赣粤边区开展游击战。
一九三六年四月,他到梅山地区检查工作。十月,由于被叛徒出卖,陈毅同志在大庾岭遇上险情,马上转回梅山。回到梅山时遇上敌人搜山,他便暂时隐蔽在一个山坳里。敌人纵火烧山,但天下大雨,山火被雨淋灭。他们围山搜捕一直到天黑才伪装撤走,半夜时又如狼似虎地扑回来,但还是一无所获。
当时陈毅同志用刀在陡坡上开出一块一尺宽、五尺长的平地,躺在那里休息。后来敌人从叛徒口中得知山上有“大人物”,再次搜山,一直围搜“二十余日”才“解围”。
3.小序内容
这三首诗就是在“虑不得脱”的情况下写的。“得诗”,说明陈毅同志当时从容、镇定;诗“留衣底”,又说明陈毅同志当时是准备把它作为遗言留给党和人民的。“得诗”说明作者从容、淡定,诗“留衣底”以明志,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小序有助于我们领略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死亡面前的浩然正气和高理想以及大无畏精神、乐观精神。
(二)整体感知,朗诵诗歌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jīng)旗/十万/斩阎罗。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dàng)纸钱。
三
投身革命/即(jí)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词语释义】
①旋:不久、随即。
②泉台:阴间。
③旌旗:旗帜的总称。诗中借指军士。
④烽烟:泛指战火或战争。
⑤取义成仁: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生命。这里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
⑥血雨腥风:形容残酷屠杀的景象。
2、分析三首诗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以生死绝境发想,追怀往昔,表达了作者创业未成、死而后已的豪情壮志;
第二章:叮咛后死者,奋勇杀敌,频传捷报,在忆征程之余激励战友,表达了作者坚信革命必胜的信念;
第三章:展望未来,宣言革命必将胜利,为自由献身死得其所。抒写了革命者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崇高理想。
第一章:回首征程——过去。
第二章:勉励战友——现在。
第三章:展望未来——将来。
(三)逐章解读,体会情感
1.首句“断头今日意如何?”起什么作用?
首句设问,总领全篇。表现了诗人面临生死考验时的凛然正气,后两章都由此句起。
2.赏析“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从修辞手法角度和重点词语角度分析)
“旌旗”是旗帜的总称,这里借指军士。该词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阎罗”是指阎罗王,也称“阎王”,民间传说中掌管阴间的神。该词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在这里喻指人间的反动统治者。
“招”字旗帜鲜明,写出了领导者的号召力和革命者的浩大声势;用“斩”,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写出了广大士兵与作者一样,将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和必胜信念。
3.“此头须向国门悬”的“头悬国门”,引用了什么典故?作者借此表达什么?
春秋时期,吴越争雄。楚人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后来吴王夫差举兵攻齐,伍子胥认为吴的敌人是越国而不是齐国,多次提醒夫差,要警惕越国报仇。夫差听信谗言,怀疑伍子胥谋反,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时,对身边的人说:“决吾眼悬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灭吴也。”后来吴国果然被越国所灭。
作者借此表达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4.体会“捷报飞来当纸钱”中“飞来”的妙处。
“飞来”一词有轻快、欢欣的意思,用纸钱来祭奠死者是我国的民俗特色,诗人盼望以捷报当纸钱,表现了诗人不惧死亡的豁达心理。
5.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血雨腥风”“取义成仁”“自由花”等词句。
“血雨腥风”借喻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的镇压,“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坚信革命一定能取得胜利的乐观主义精神。“取义成仁”借用古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指为真理、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而英勇牺牲。
(四)深层探究
1.三首诗表现的精神内涵既相互关联又各有侧重,试分析比较。
第一首:革命到底的凛然正气。
第二首:视死如归的壮烈豪情。
第三首: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三首诗有共同的诗题,既能各自独立成章,又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思想感情逐步升华,把过去、现在、将来融为一体。集中表达了诗人的革命乐观主义态度、献身精神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
2.归纳写作特点。
写实与想象相结合,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
如第一首中的第一、二句写了创业艰难的现实。第三、四句便借助想象,用“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抒发豪迈的革命胸襟。第二首、第三首“捷报飞来当纸钱”“人间遍种自由花”,都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想象,这是浪漫主义的写法,表达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加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五)主旨概括
第一首诗表达了诗人视死如归的凛然正气和与敌决一死战的英雄气概。诗中通过直接的反问“断头今日意如何”展现了诗人对于死亡的坦然态度,以及在艰苦环境中仍保持的无畏精神和革命斗志。
第二首诗则是诗人对活着战友的遗愿,他激励他们继续战斗,并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表达了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第三首诗则是以比兴手法展望未来,诗人用革命乐观主义的姿态,表达了自己愿意为革命事业无畏牺牲的英雄气概和对未来胜利的美好祝愿。
课堂小结
这三首诗围绕“断头”构思,扣住“意如何”铺开,思想感情逐步升华,把过去、现在、将来融为一体。三首诗之间构成了递进的关系,气势酣畅、淋漓尽致地抒写出了诗人的壮烈情怀。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三首诗是陈毅的经典之作,字里行间饱含着无产阶级革命者投身革命、勇于献身的凛然正气。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双线推进、并行不悖的思路有序展开。 一是贯穿朗读主线,通过播放录音、范读、学生齐读、分散读等形式,营造浓郁的朗读氛围,让学生在朗读中体悟语感,理解诗意,把握情感。二是梳理三首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认知系统化,构成严丝合缝的体系。通过循序渐进的讲解,学生明白了这三首诗的内在联系:首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然后按照时间顺序,从“追忆往昔”“面对当日”“展望未来”三个角度回答首句问题,从眼前回顾过去,从现实写到理想,一气贯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