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表面积-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圆柱的表面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六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圆柱的表面积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此前对圆面积公式的探索以及对长方体特征和表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形体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
1、知识目标: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抽象、判断、概括、推理”等方法获得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比较、推理、归纳等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 理解圆柱侧面积的含义。
四、说教法和学法
小学生知识的形成总是经历由感性认识到理情认识的过程,基于这样的认识,这节课我采用演示法、操作实验法、引导发现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概括、归纳、演算、交流等多种方法进行学习,掌握求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及应用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说教学过程
(一)操作导入,建立新旧知识联系点。
学生以前学的面都是“平面”,而圆柱的侧面是“曲面”,是本课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这个环节我分2步进行教学。
1、卷一卷,感知“由直变曲”。
首先,我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引导他们卷成尽可能粗的圆柱纸简。
其次,提问:原来长方形纸片是一个平面;现在卷成圆柱纸简后,它还是平面吗?让学生感知“由直变曲”。
2、展一展,感知“由曲变直”。
首先,我让学生展开卷好的圆柱简。
其次,提问:这个尽可能粗的圆柱纸简展开后是什么形状?让学生感知“由曲变直”。
通过这个环节的卷、展操做 ,使得“圆柱侧面积”的新知识与“求长方形面积”的旧知识联系起,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二)观察对比,推导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
1、观察对比,理解圆柱侧面积含义
首先,我让学生再次卷出尽可能粗的圆柱纸简。
其次,提问引导学生观察对比。
(1)原来长方形纸片的长现在在么地方?宽呢?现在长方形纸片卷成圆柱简后变成圆柱的什么面?
并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长方形=长*宽
圆柱侧面=表面周长*高
(2)谁能指出这个圆柱简的两个表面?(现在是空的)
2、对比导入,推导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
首先,提问激疑:你手中的圆柱纸简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谁会算出它的面积?
其次,引导学生展开测量长方形纸片的长和宽进行计算。
最后,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完整圆柱侧面积推导过程:
长方形面积 = 长 × 宽
圆柱侧面积 = 底面周长×高
在这个环节中,我先通过引导学生对圆柱侧面与长方形进行对比,让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的含义,并在进一步的教学过程中逐步实现旧知识的迁移。
(三)应用解例,形成解题技能。
1.学习例3,掌握圆柱表面计算方法。
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最后,集体交流,老师板书:
圆柱表面积 = 侧面积 + 两个底面积
2.掌握不同条件下求圆柱侧面积的方法。
首先,出示例3变式题:一种圆柱形状的罐头,它的底面周长是34.54厘米,高是15厘米。侧面有一张商标纸,商标纸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接忽略不计)
最后,师生共同交流明确:求圆柱侧面积。
教学例4
(1)出示例4。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已知圆柱的高和底面直径,求表面积)
(2)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察看最后的得数。
答案
侧面积:3.14×20×28=1758.4(平方厘米)
底面积:3.14×(20÷2)2=314(平方厘米)
表面积:1758.4+314=2072.4≈2080(平方厘米)
小结:
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各部分的面积.如计算烟筒用铁皮只求一个侧面积;水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油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求用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取值,以保证原材料够用.
四)巩固深化,提高解题能力。
1、布置练习:课后“练一练”1、2题;练习六1、2题。
(五)全课总结
1、展示板书;
2、提问总结
六. 板书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
长方形面积 = 长 × 宽
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圆柱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积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