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1.2《圆柱的表面积》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1.2《圆柱的表面积》说课稿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3-03 09:27: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表面积》说课稿
各位评委、同事下午好,我会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和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课本第5页《圆柱的表面积》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5页的内容。要求学生认识掌握圆柱的特征、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材是在学生掌握长方形面积、圆的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安排的,因此可以运用知识迁移总结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渗透转化思想把新知识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学好这部分内容,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学习其它几何形体打下基础。
二、说学情
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思维能力和建立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课标》指出:教学是要学生的多种感官的参与,掌握形体的特征,通过操作、观察认识圆柱的展开图,探索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并能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结合本课概念抽象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够丰富的实际情况,我拟如下目标:
(1)经历圆柱展开与卷成圆柱等活动,理解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可以是一个长方形,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掌握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2)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
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是学习其它几何知识的基础,所以本课的重点是:掌握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由于圆柱的侧面积计算较为抽象,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够丰富,本课的难点是:圆柱侧面积公式的推导。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是: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所得到的长方形各部分与圆柱各部分间的关系。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本课由于概念抽象,知识难懂,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或产生畏难情绪。我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识规律和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尝试学习为主线,以创新能力为主旨”,采用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课件演示等有效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总结出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说学法
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活化曲为直的活动经验,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并学会操作、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
四、说教学过程
(一) 温故引新 ,巧妙入境
开课提问,我们都认识了哪几种立体图形?学生回答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件出示长方体,提出问题:长方体的表面积怎么计算,目的让学生回顾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然后教师拿出圆柱模型介绍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看见长方体之外有很多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如:圆柱纸盒、水桶等。出示题目:如果不算接口,做这个纸盒最少需要面积多大的纸板,让学生明白实际是算圆柱的表面积,继续设疑那表面积怎样计算呢?由此引出新课,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内容。板书:圆柱的表面积。
(二)探求尝试,明确概念
1、动手操作,引导发现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设计如下:
先设疑:圆柱的表面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哪些面是你会计算的?让学生运用手中的学具拆一拆,摆一摆,生答说:圆柱的表面由侧面和2个底面组成,底面是圆,我们已经学过怎样计算了,侧面积没有学过。老师抛出问题:怎样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呢?请你们带着三个问题动手操作,小组讨论。这三个问题是(1)把圆柱的侧面沿高剪开得到一个什么图形?(2)展开后的图形各部分与圆柱的各部分有什么关系?(3)你想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讨论后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学生说教师板书,并且用电脑演示,指出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 × 宽,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 高,用字母式 s= ch = h h表示,由于底面周长c=πd=2πr,字母式可以展开为s= ch=πd h=2πr h。师问:求圆柱的侧面积需要哪些条件?学生看图回答并利用公式计算题目中的侧面积。目的是教师渗透转化思想,激活化曲为直的活动经验。
2、引导学生总结出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小组讨论,再向老师汇报,教师板书:圆柱的表面积 = 侧面积 +底面积,并用字母式表示。S 表= S侧 + S底 = ch+2πr2 =πdh+2πr2
(2)提问:求圆柱的表面积,要知道哪些条件。
引导学生观察圆柱展开图,把数据写在展开图相应的地方,运用公式,完成第5页的例题,独立完成共同订正。(这一步骤的设计是在前一步教师扶的基础上充分放手让学生运用公式计算,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巩固练习,培养能力
这一环节是内化知识,训练思维,培养能力,形成技能的重要环节,练习题首先在形式上注意题型多样化,其次在内容上注意采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这样即符合儿童的认识特点,又能兼顾大多数学生。我选取了课本练一练1—3小题。
(四)全课总结,促进构建
结合板书,让学生说说本课学到的知识,并说出是怎样学到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课所学的知识有系统的认识,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那么在实际中要计算一个无盖水桶的用料面积是多少,又怎样计算呢?我们下一课再研究。(这样的结尾既承接了本节课的内容,又为学习新知识设下悬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PAGE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