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03 08:02: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后周大将赵匡胤
907亡

960兴
北宋
温故知新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北宋时间:建立者:
事件:
定都:
960年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东京(今开封)
赵匡胤(宋太祖)
1、北宋的建立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宋史·太祖本纪》
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2、北宋的局部统一
读图学史:与唐朝疆域对比,北宋是不是统一的全国政权?北宋统一后,还有哪些并立的政权
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669年)
宋太祖赵匡胤与和他的后继者按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的割据政权,重新恢复了中原和南方地区的统一 。
2、北宋的局部统一
读图学史:与唐朝疆域对比,北宋是不是统一的全国政权?北宋统一后,还有哪些并立的政权
我们只能说北宋结束了中原和南方地区的分裂割据,但燕云十六州并没有取得,辽国的契丹与西夏的党项等少数民族政权与之并立,因此北宋不是传统的大一统政权。
政权 开国君主 即位前的官职
后梁 朱 温 宣武节度使
后唐 李克用 行营节度使
后晋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 刘知远 河东节度使
吴 杨行密 淮南节度使
闽 王审知 武威节度使
南汉 刘 隐 静海军节度使
南平 高季兴 荆南节度使
国家统一,太祖失眠
观察下表,想想宋太祖为何会失眠
五代十国时期,武官专权,王朝各个短命,包括宋太祖也通过陈桥兵变成为皇帝,害怕兵变重演。
宋太祖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稳固国家政权呢?
“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宰相赵普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3、强化中央集权
(1)措施
①军事
“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军队
统调分离: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定期换防: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解决武将专权的积弊
防止大将势力坐大,威胁皇权
(统兵的是将领,调兵的是枢密院)
3、强化中央集权
(1)措施
②行政
在宰相之下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
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在中央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
在地方
频繁调动州县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以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
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防止宰相权力过大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3、强化中央集权
(1)措施
③财政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2)影响:
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①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
②军队定期换防。
这两则材料反映了宋初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什么措施?
材料1:“兵符出于 (枢) 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制。
——《梁溪全集》
材料2:
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成,曰禁军。——《宋史兵志》
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结合材料,说一说宋太祖采取这些措施有什么好处?又会产生哪些弊端?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北宋中央集权得到强化,皇权大大加强,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但也削弱了地方实力和军队的战斗力,最终造成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重文轻武的政策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表现
(1)轻武:重用文官,抑制武将
材料1: 宋太宗一朝,文臣成为政事堂和枢密长官的主要人选,先后任命的宰相9人,全部为文官。有正副枢密使35人,其中文官21人。两宋共有枢密使、副枢密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约占百分之九十一。
——《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两宋券》
材料2:时谚“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表现
(2)重文: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材料1:宋初太祖时,取士较严,进士人数最多也没超过31人,宋太宗即位后开始突破100大关,有时一科竟达300多人……宋代平均每年取士的人数约为唐代的5倍,约为元代的30倍,约为明代的4倍,约为清朝的3.4倍。
——《宋代扩大科举取士与冗官问题》
①措施: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表现
(2)重文: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①措施: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②作用: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宋朝重文轻武,主要是为了压抑武将,防止武将跋扈,但不是 轻视武备乃至军队。事实上,宋朝对军队是极为重视的,每年的军费开支约占财政支出的七八成,军队最多时达到120多万。
重文轻武对政权的稳固有积极的作用,但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文官得到重用,逐渐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余,人浮于事,有时三五个 人担任同一官职。官员互相推卸责任,大多不干实事,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相关史事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 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研读
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武将受到制约,不受重视。人们看到武将地位降低,打仗败多胜少,不再以此为荣。
结合所学及以下材料,谈谈北宋重文轻武政策带来的影响。
材料2:宋代之所以国祚长久,没有短命而亡,是因为宋太祖断绝了武人专政的传统……
——据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等整理
积极:
①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②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材料1:
消极:军队战斗减弱,办事效率低,增加了财政支出。
积贫积弱
王安石变法



1、背景
三、王安石变法
2、目的:
3、开始:
积贫积弱导致北宋中期的三大社会危机——财政危机、边疆危机和政治危机(改革的必要性)
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王安石
范仲淹与 “庆历新政”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思想家和改革家。面对北宋社会危机,他 “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于 庆历三年(1043年)提出改革措施,主张澄 清吏治、 改革科举、整修武备、减免徭役、发 展农业生产等,得到宋仁宗支持。范仲淹主 持的这场改革,史称“庆历新政”。新政因 反对派阻挠只施行了短短几个月,但北宋统治局面已经为之焕然一新,开了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知识拓展
领域 措施 内容 作用
经济 募役法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 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限制官僚等的特权,增加政府 收
方田均税法 按土地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 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促进农业发展
军事 保甲法 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 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 闲练兵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统治 秩序,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4、王安石变法主要措施举例
6、结果:
法触犯了 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10 000多处。
5、成效:
材料反映了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肯定。
王安石为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而进行变法,变法期间社会生产有所发展,财政状况好转,基本上达到了富国的目的。王安石勇于挑战传统和权威的精神值得后人敬仰。
其所设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传》
启示:
改革不会一帆风顺,过程是艰难的,甚至要付出一定代价,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
课堂检测
1、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政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是( )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降低将帅之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B
课堂检测
2、比之隋朝和唐朝的统治者,他们接受更多的后备人员进入官僚体制,并为那些适合政府职务的人提供丰厚的薪金。他们甚至安置文职官员来监管军队。”材料说明宋朝( )
A.军队战斗力得到提高
B.都市生活的丰富多彩
C.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D.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
C
课堂检测
3、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规定: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王安石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 )
A.实现官僚与平民的平等
B.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C.促进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D.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