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体积(说课稿)六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六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3-03 09:43: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说教材
《圆柱的体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8到10页的内容,这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圆柱的认识”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是《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的重要内容。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最后部分,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今后学习复杂的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后继学习的前提。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根据新课标的阶段目标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围绕着“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这四维目标,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了解圆柱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发展空间观念。
2、通过圆柱与长方体的“类比”,经历“猜想与验证”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类比”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3、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在经历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针对教学目标,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的我设计四大教学环节(屏幕出示):一、课前导入 学生参与 二、探索新知 操作验证 三、巩固练习 深化理解 四、归纳总结 提炼方法
1、课前导入 学生参与
这一教学环节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情境导入课题。首先出示书中情景图.向学生提问:这两人认识吗?淘气、笑笑我们的老朋友了。他们两个都是爱思考的同学,他们今天给我们带来什么问题了?
指名读问题:“笑笑提问这么粗的柱子需要多少木材呢?淘气提出一个杯子能装多少毫升水呢? ”通过这两个情境问题,学生们马上明确两个数学问题都是求圆柱的体积。教师顺势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具体情境引出圆柱的体积,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有助于学生对圆柱体积进行感知。】
接着由圆柱的体积让同学们回顾以前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学生们都很自然的想到: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为了给后面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做铺垫。我指出:其实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都可以用同一个公式来求? 在这个问题的启发下学生们很快发现:长方体的体积和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高来求。
【这一设计最终的目的是引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可为后面推导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打基础。】
2、探索新知 操作验证
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可以看成是一个微型科研的过程,所以在课堂环节的设计上我是按照:观察-猜想-操作-验证的思维探索过程安排的,以便使学生完整经历建模过程,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我首先请同学们回想:每学习新的图形计算公式时都是用的什么办法?引导学生回忆,明确把新学习的图形转化为学习过的图形是推导新图形计算公式的重要方法。通过方法的梳理回顾,学生们很自然的想到把圆柱转化为学习过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圆柱的曲面怎么才能变成平面,进而引出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们在回顾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时,也开启了对“化曲为直”思想进行迁移、运用的思维过程。
在完成相关知识的回顾后,我开始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圆柱的体积可以转化为什么立体图形?它的体积可能怎么计算呢?
学生们纷纷猜测:圆柱的体积可能等于底面直径×高;圆柱的体积可能等于底面半径×高,根据学生猜想教师相机板书。
猜想后我出示导学提示(幻灯导学),引导同学们通过操作验证猜想。
【导学问题的可操作性很强,既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又能保证学生的探究效率。根据导学提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讨论。】
根据导学要求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这一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将在学生充分进行自主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展开全班交流,让学生全程参与实验,自己动手操作,反复观察与思考,利用学具结合课件展示,说明转化得来的长方体与圆柱的联系,这样学生很自然的明确了整个推导过程,在学生完整表述清圆柱体积推导过程后,教师进一步板书总结:把圆柱平均分成若干等分拼成近似的长方体。发现长方体的体积相当于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底面积相当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相当于圆柱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 × 高,所以圆柱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 × 高。
在完成这一系列探索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后,我又播放了“圆柱体积推导过程的微课”之后再提问学生用语言完整描述整个推导过程。通过双向强化以达到突破教学难点和巩固知识点的目的。
明确了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后,再引导学生回头来看之前的猜想。如底面直径×高,底面半径×高分别求的是什么?这些问题的提出,可拓展学生的知识点,有助于学生对圆柱的进一步思考。
【至此,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们通过观察、操作经历了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每个环节都力求扎实有效,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成为了课堂的主体。】
3、巩固练习 深化理解
完成了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在来回应课前的情境问题,帮助淘气笑笑来解决他们所提的问题。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进一步总结出:知道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或知道圆柱底面半径和高就可求出圆柱的体积。
接着安排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1、2两题,进一步巩固圆柱体积公式的运用。
在练习巩固这一环节中,我特别强调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提升。所以我尤其注重解题方法的总结,如在做完第一题时,提问学生: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请同学们想想知道哪些条件我们就可以求出圆柱的体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4、归纳总结 提炼方法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出本课所学的内容,我们是这样设计的: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你有什么收获?在学生充分总结后。教师进行全课总结:本节课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我们运用到了“转化”“化曲为直”等数学思想方法,我们通过猜想—操作—验证的思维过程,推导出了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下节课我们再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更多问题。
到此,就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四、说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 ↓ ↓
圆柱体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
↓ ↓ ↓
V = S h
本节课采用图示式板书这样能让学生清楚地看出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这一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抓住了本次教学的重点,利于学生对公式的记忆和理解。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老师。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