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3张PPT。你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
你与它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课前讨论一、导入新课 人类在进进化过程中,就像离不开空气和水一样,离不开动物。尽管我们与动物--时而为神、时而为敌、时而为友、时而为役、时而为靶、时而为需、时而为师、时而为侣……恩恩怨怨,爱恨交加,至少,在饥寒交迫的岁月,原始人是通过逐渐学会利用动物,才得以果腹和御寒的,由此说,动物改变了人类生活。而寄寓动物一定的精神内涵,又使某些动物成为人类观照自然的艺术审美对象。比如马请你欣赏(一) 脱缰之马扬鞭催马请你欣赏(二)请你欣赏(三)马之韵--悲鸿笔下的马双马天马行空--扬蹄-奔腾--哀鸣不用扬鞭自奋蹄-飞马个马奔驰一个马奔驰二个马奔驰三个马奔驰四个马奔驰五六骏图八骏图三骏图又见行空巩乃斯的马周 涛一、关于作者及作品周 涛 1946年3月15日出生,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祖籍山西,在京启蒙,少年随父迁徙新疆。1969年毕业于新疆大学中文系,现为新疆军区创作室主任 。
曾获全国诗集奖和全军八一奖,1998年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系新边塞诗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当代中国最具个性魅力和文学气质的优秀作家。二、背景介绍 作者在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和许多知识青年一样在农村生活、劳动,接受所谓的“再教育”,精神上受到压抑,为挣脱束缚,寻找自由,从马身上感悟到了“它是进取精神的象征,崇高的化身”,感受到自由的亲切和驾驭自己命运的能力。
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西部突然成为人们视野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无论是政府官员、投资家,还是普通老百姓,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西部,关注西部。但是,西部窨是什么样儿,几乎无人能够回答。然而,军旅作家周涛能够回答。从生长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巨树,到嘶鸣于大草原上的奔马;从荒芜寒绝的古凉州地,到冷绝忧郁的伊犁河。周涛在他的散文里,向我们袒露的是如此真切的西部。在周涛的笔下,西部的一草一木都蕴蓄着丰富的情感。黄土高原上冷峻而奇美的深涧、大壑、重峦,青青大草原上狂烈而悲壮的奔马,惩恶扬善而自毁生命的鹰,这些都是作者感悟大千世界时心灵的战栗,是平等地与自然万物的对话,是与各种生命细致入微的情感交流。读来让人感动。三、检查预习1、正字音:畸形脖颈滑稽稽首堵塞牝马蓦然苍劲边塞龇牙怜悯魅力诧异悲怆后裔jīmǐnpìnmòmèichàzīchuàngjīqǐyìjìnggěngsèsài2、辨字形咤 叱咤 俑 兵马俑 诞 荒诞
诧 惊诧 桶 木桶 涎 涎水
颈 脖颈 嘶 嘶鸣 蓦 蓦然
项 项链 厮 厮打 幕 夜幕3、记词义①无与伦比
②淋漓尽致
③俨然
④驾驭
⑤喑哑
⑥我行我素
⑦南柯一梦
⑧海市蜃楼没有比得上的(多含褒义)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指暴露得彻底。形容庄严、整齐、很像的样子。使服从自己的意志而行动。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不管别人怎么主,我还是照我本来的一套去做。泛指一场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比喻虚幻的事物。四、研读课文,分析结构及主题一(1-3)引出巩乃斯的马反面提出喜欢马对比提出褒扬马对比提出以的生长环境(4-7)人的情感宣泄与马的奔驰相统一(8)过渡(9-11)马的生存意识(12-18)马群给“我”的启示二(4-18)
刻画马的
生命活力三、赞扬马的精神(19-21)--议论点题铺垫具体描写奔放雄健而不凶暴,优美柔顺而不懦弱。它是进取精神和崇高感情的象征,是力也美的美妙结合。全文通过对马的观照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美好精神赞美。马五、合作与研讨 1、文章第一段的叙述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特点?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明确: “偏见”、“缺陷”和“惋惜”等词语中可以看出作者对马非常喜爱,应该说他对马有一种偏爱。 2、文章中讲到“牛”、“骆驼”和“毛驴”的作用是什么?作者又是如何引出“巩乃斯的马”的? 明确:写牛、骆驼、毛驴的特点,说它们是俘虏、是仆役,与下面褒扬马是“作为人类朋友的形象出现、的”形成鲜明对比。
用马与以上动物的对比,引出马;然后再用“桔树有自己的土壤”作类比,引出了“巩乃斯的马。”主题:借助对马的形象的描绘,表达了一种对不受羁绊的生命力与进取精神的向往与渴求。两个场面:1、作者1970年在一个农场接受“再教育”时忍受不了精神的压抑,在冬夜旷野的雪地上纵马狂奔的场面;
2、作者在夏日暴雨下的巩乃斯草原上所见到的最壮阔的马群奔跑的场面。 3.仔细阅读课文第二部分,想想文章想要表达一个什么主题?而且文章中描写了哪两个场面来表现这一主题? 文章第二部分中(尤其是两个奔马场面的描写)都充满了飞动感,充满了生命力,但是实际上全篇都充满了忧郁感,它承载着表面上一切狂放奔突之物,构成了巨大的内在张力。 4、 根据文章中所提供的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深沉的忧郁感?
这种“忧郁”是如何安排、隐藏在文章当中的? 1、“我在一个农场接受‘再教育’,第一次……精神上的压抑却有可能摧毁我的信念。”
2、“在巩乃斯草原度过的那些日子里……心灵寂寞。” 这些文字,虽然是回忆性的追叙,但是仍可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在“文革”时期,高压的政治运动使得人与人之间失去了最宝贵的信任,人人自危,动辄得咎。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个性被磨灭了,自由被剥夺了,所以会感受到巨大的压抑,从而心情变得忧郁。 作者开始时是感到时代性的精神苦闷,他想挣脱羁绊,寻找自由,才偷偷到冬夜旷野上纵马狂奔的。他在奔马时放浪形骸,得到了暂时的表面的欢乐,但是心却还在为生活留泪。他喜欢“观察马群”是因为痛苦无奈,想从马身上尝到自由的滋味。作者自己身上隐隐沉痛与群马的奔放相连,使得文章风格压抑又总是反弹为放纵 ,放纵中又隐藏着忧郁,最后这两者的突破口是暴风雨之夜马群聚集狂奔。在这里作者的忧郁终于爆发为力量,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但是在马群消失、暴雨停歇后,他的宣泄又重归于痛苦。所以说全文都笼罩着“忧郁”。 文中的忧郁已经拥有了一种美感,因为忧郁之情与精神麻木是相对应的。作者虽然生活在压抑、痛苦的时代,但是作者还是保持了个性,还是自觉地在思想上与庸俗的社会作斗争。 5、第二部分的第二小层中作者说“我喜欢看一群马”,为什么?也就是说在这里,作者在马群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提示:抓住词语“指定”、“关系”、“血缘”等。) 作者发现,马群中获得首领地位的公马是通过激烈公平的竞争才获得首领地位,统帅保护着马群。对自然界的这种生存竞争机制,作者不胜向往。 第10段的议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通过关键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对现实社会的种种非正常现象的愤懑和抨击。马群所呈现的坦荡、自在、公平,与人的世界中的扭曲、丑陋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反讽。 小结一:作者眼中,“真正的马”是一种怎样的马? 马就是这样,它奔放有力却不让人畏惧,毫无凶暴之相;它优美柔顺却不任人随意欺凌,并不懦弱,我说它是进取精神的象征,是崇高感情的化身,是力与美的巧妙结合:日出而撒欢,日入而哀鸣,它们好像永远是这样散漫而又有所期待,这样原始而又有感知,这样不假雕饰而又优美,这样我行我素而又不会被世界所淘汰。 模仿第一单元游记的写法,选择三乡或中山的某一景点,写一篇游记,重在描写,做在读书笔记本上,不少于700字。六、作业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