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单元复习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单元复习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91.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03 08:57: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筹备新中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时空:1949年9月,北平
2.议题: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3.与会代表:各党各派各界代表662人(广泛性、民主性)
4.内容:①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社会性质:新民主主义,作用:临时宪法)
②会议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③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首都;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五星红旗为国旗;采用公元纪年。
④会议决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缅怀(目的)
6.职能:①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②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后,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7.意义:①是新中国成立的筹备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充分的准备;
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二、成立新中国——开国大典
1.时空:1949.10.1,天安门广场
28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28年(1921-1949)
2.新中国成立背景:①解放战争基本取得胜利,国民党统治被推翻②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为新中国成立准备条件,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成立做了准备
4.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国内: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完全胜利,中国开始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①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②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2)国际: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三、巩固新中国——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阿沛·阿旺晋美)
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这个“新纪元”是(  )
①国家独立自主 ②人民当家做主
③现代化强国 ④社会主义国家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因此①②是正确的。新中国的成立,是我们国家复兴的开始,所以那时候新中国不可能是现代化强国。1956年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国才进入社会主义,所以那时候的中国不可能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③④不正确。所以,答案是A。
2.诗歌界和学术界普遍认为,毛泽东诗词是一部中国近现代革命和建设的宏伟壮丽的史诗,反映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历程。下列毛泽东诗词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②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③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④雄鸡一唱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②①④ D.②③④①
【答案】C
【解析】①“百万雄师过大江”反映的是1949年4月的渡江战役;②“三军过后尽开颜”反映的是1934——1936年的红军长征;③“秋收时节暮云愁”反映的是1927年的秋收起义;④“万方乐奏有于阗”反映的是1950年解放军进军新疆,新疆和平解放。因此,按照时间顺序是③②①④,因此,答案为C。
3.下列哪些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和各民族平等,并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  )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社会主义公有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4.“西藏人民团结起来,驱逐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出西藏,西藏人民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祖国大家庭中来;西藏地方政府积极协助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巩固国防;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西藏人民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这份文件的签署标志着(  )
A.祖国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B.西藏自治区的建立
C.西藏人民完成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广大农奴获得解放
D.西藏和平解放,巩固新政权
【答案】D
5.一年一度的“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亊。“两会”指的是(  )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③全国妇女代表大会 ④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年一度的“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两会”指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会议。它们都是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6.1949年9月9日,历史学家陈植发表了《对北平各界代表会议的感想》,文中说,“解放后的北平,看不见打人的兵,看不见打洋车夫的警察”“看不见整天花天酒地的政府官吏”“这些虽只是表面的现象,却说明了政府实质上已有了根本的不同”。该文发表的背景是(  )
A.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B.解放战争即将进入战略反攻
C.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即将召开
【答案】C
7.(2023·四川乐山·9)据某年《人民日报》报道:“当国旗图案在政协会议上通过后,许多机关、团体、学校、商号以至民宅,立即自发去订新式国旗。光永茂实业公司一家,三天就做了四千多面。包揽做国旗的新建被服厂各单位,连明连夜地赶,也还是不能满足顾客的要求。顾客们成排地挤在门前急着买,一定要想在十月一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时挂出来,或挂的更早一些。”材料反映当时(  )
A.人民期盼新生政权 B.土地改革已经完成
C.祖国大陆实现统一 D.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答案】A
8.(2023·四川眉山·6)下图是人民日报1949年9月29日刊发的广告。这反映出当时(  )
A.新生政权得到了人民拥护 B.个体私营工商业发展迅速
C.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建立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确立
【答案】A
9.(2022·山东滨州·15)“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也是二十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它标志着中国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文中高度盛赞的事件是(  )
A.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B.抗日战争的胜利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答案】C
10.(2022·辽宁营口·11)五星红旗的象征意义是:红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颗五角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将五星红旗确定为国旗的会议是(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C.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答案】D
11.(2022·山东东营·14)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下列哪一图片所示内容是本次会议上决定的?(  )
A中国共产党党旗 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C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答案】B
12.(2021·四川乐山·19)某班同学创作了以“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的主题板报,分为以下板块:“开天辟地、星星之火、生死攸关、中流砥柱、钟山风雨、当家作主”,下列事件能入选“当家作主”板块的是(  )
A.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答案】B
13.(2021·广西梧州·6)知名人士徐铸成回忆:“问想起那时。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各路英豪济济一堂,各抒己见。共商建国大计……到了民主的滋味。”与此相关的会议是(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答案】C
14.(2021·湖南常德·11)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分六集反映自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下列选项是其前四集的名称,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应集中在( )
A.《千年巨变》 B.《峥嵘岁月》
C.《中国新生》 D.《伟大转折》
【答案】C
【解析】《中国新生》是指新中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当家作主;西藏和平解放从政治上,抗美援朝从军事上,土地改革从经济上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应集中在《中国新生》,C符合题意。《千年巨变》是鸦片战争,《峥嵘岁月》是中共民主革命历程,《伟大转折》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均与题干“前四集”不符,排除A.B.D。故选C。
第2课 抗美援朝(1950.10-1953.7)
一、抗美援朝的背景:
1.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武装干涉;
2.朝鲜请求中国政府派兵帮助(直接原因)
3.美国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安全(根本原因)
表现:①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
②美国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
③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二、抗美援朝的过程:
(一)基本史实:
1、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2、性质:是一场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4、参战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可爱的人)
5、指挥者:彭德怀
(二)过程:五战五捷—上甘岭战役 —1953.7美国不得不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三)战斗英雄:1.黄继光(舍身堵枪眼);
2.邱少云(烈火潜伏守纪律)
三、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1)抗美援朝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性质),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
(2)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
(3)志愿军和朝鲜军民的英勇战斗
(4)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有力的支持。
四、抗美援朝的意义:
1.国内:(1)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2)抵御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
(3)捍卫了新中国安全;
(4)保卫了中国人民的和平生活;
2.国际:(1)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
(2)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
(3)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
五、抗美援朝精神: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及国际主义精神
15.下表是我国1950—1952年经济建设费和国防费在国家财政支出中的比重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中国(  )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2》,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年,第215,220页)
A.国防费比重持续快速增长 B.有计划地开始了经济建设
C.财政支出受国际环境影响 D.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提高
【答案】C
16.“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这段话应当发表于(  )
A.1950年10月 B.1951年9月
C.1952年10月 D.1953年7月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的率领下,入朝作战。入朝半年内,就五战五捷,把美国军赶回“三八线”附近,至1953年7月,美国与中国在板门店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标志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抗美援朝的胜利。因而雄辩地证明了“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17.在党和政府号召下,青年踊跃参军,1950年底,牡丹江市和海林县共有2278名朝鲜族青年参军,吉林市乌拉街参军人员中满族青年占80%。人民还踊跃捐款,1951年8月底,藏区的康定、甘孜等地捐献50401万元,内蒙捐献460余亿元。少数民族的这些表现,说明(  )
A.解放战争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空前支持
B.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
C.抗美援朝激发了少数民族的家国情怀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答案】C
18.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被誉为“最可爱的人”,是因为发扬了(  )
①爱国主义精神 ②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③无私奉献精神 ④国际主义精神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了国际主义精神、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称为“最可爱的人”。
19.(2023·贵州黔南州·7)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谱写了气吞山河的英雄壮歌,涌现出30多万英雄功臣。其中,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掩护战友歼敌制胜的英雄是(  )
A.赵登禹 B.佟麟阁 C.董存瑞 D.黄继光
【答案】D
20.(2023·湖南怀化·9)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的革命英烈是(  )
A.董存瑞 B.黄继光 C.罗盛教 D.邱少云
【答案】D
21.(2023·湖南株洲·12)“经过朝鲜战争的交手,美国不得不对中国的利益有所顾忌,比如在越南战争中,美军的轰炸机从来不敢越过北纬17度线轰炸北越,没有别的,它怕引起中国的反应。”这段材料反映了(  )
A.越南战争大大削弱了美国的国际地位
B.越南战争使美国军队的战斗力下降
C.抗美援朝战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朝鲜战争使中美关系走向了正常化
【答案】C
22.(2023·湖北荆州·9)1951年,全国人民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开展捐献飞机大炮、增加生产、厉行节约及爱国丰产等运动,竭尽全力保障前线的物资供给。五一节前后,全国有2亿多人参加了保卫世界和平的示威游行。与材料有关的历史事件最有可能是(  )
A.开国大典 B.抗美援朝
C.土地改革 D.三大改造
【答案】B
23.(2022·山东临沂·14)秦基伟将军在回忆录中写道:“上甘岭战役不仅从军事上打垮了敌人的攻势,也打出了我军的指挥艺术、战斗作风和团结精神,打出了国威军威。以后有人说过,美国人真正认识中国人,是从上甘岭开始的。”由此可知(  )
A.上甘岭战役的地理位置在朝鲜半岛中部
B.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全歼了侵朝美军
C.在上甘岭战役中我军主要处于进攻地位
D.上甘岭战役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的奇迹
【答案】D
24.(2021·山东潍坊·13)下图为红色文物“一面布满381个弹孔的红旗”,曾高高飘扬在上甘岭阵地,上写:英勇前进,将红旗插到解放的阵地上。它生动诠释了(  )
A.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B.敢为人先首创精神
C.伟大国际主义精神 D.执政为民奉献精神
【答案】A
25.(2021·内蒙古呼和浩特·6)“这场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经此一战,中国人民彻底扫除了近代以来任人宰割、仰人鼻息的百年耻辱,彻底扔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中国人民真正扬眉吐气了。”这段话赞扬的“这场战争”是(  )
A.抗美援朝战争 B.解放战争
C.抗日战争 D.北伐战争
【答案】A
26.(2021·湖北黄冈孝感咸宁·6)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将士面对强大而凶狠的作战对手,身处恶劣而残酷的战场环境,抛头颅酒热血,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请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此处“钢少气多”中的“气”凸显的是(  )
A.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
B.守正创新、奋勇向前的民族智慧
C.公而忘私、艰苦奋斗的民族传统
D.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民族力量
【答案】A
第3课 土地改革(1950-1952底,新解放区)
中共土地政策回顾:1927-1937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1937-1945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1947-1949土地改革(耕者有其田)
一、土地改革背景
①新中国成立时,还有占全国人口一多半的新解放区尚未完成土地改革。
②封建土地制度(土地占有状况极不合理)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根本原因)
③新解放区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④为了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争取农村广大群众,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目的)
二、土地改革过程:
1.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内容(实质):从地主私有到农民私有(私有)
3.性质:反封建的民主改革(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
4.地位: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首次调整
5.特点:经济上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
第一届中国人民
政治协商会议
开国大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筹备
建立
巩固
政治上:西藏解放
军事上:抗美援朝
经济上:土地改革
6.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西藏1959年民主改革,消灭封建农奴制度)
三、土地改革意义
1.政治:①彻底摧毁了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②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2.经济: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7.土地改革后,辽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1000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花生和棉花。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9%。据此可知土地改革(  )
A.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改变中国工业落后面貌
D.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答案】B
28.(2023·内蒙古赤峰·11)土地改革后,“辽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1000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花生和棉花。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这表明土地改革(  )
A.巩固了人民政权 B.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C.建立土地公有制 D.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答案】D
29.1950年6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称“这是一件翻天覆地的大事”,是“中国人民对残余的封建制度所发动的一场最猛烈的经济的、政治的战争,将在实际上结束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质”。这件大事应是(  )
A.新中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
C.抗美援朝 D.和平解放西藏
【答案】B
【解析】从题干中的“1950年”“对残余的封建制度……经济的、政治的战争”可知,此材料反映的是土地改革运动.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故选B。
30.下面是1950―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及农民缴纳税收情况表。据此可知土地改革(  )
A.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B.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发展
C.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D.有助于国家工业化建设
【答案】D
31.以下是1946年和1952年我国农村土地占有关系变化情况。据表中数据可知到1952年中国广大农村(  )
A.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
B.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土地私有制度
C.农民走上互助合作道路
D.基本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结合起来
【答案】D
32.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农村占农户总数不到7%的地主、富农,占有耕地总数的50%以上;而占全国农户57%以上的贫农、雇农,仅占有耕地总数的14%,处于无地少地状态。这段材料反映了土地改革的(  )
A.背景 B.内容 C.性质 D.影响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这段材料介绍了我国土地改革前的土地分布状况,为改变这种极不合理的现象,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我国于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土地改革。因此,题干材料介绍的是土地改革的背景,而不是土地改革的意义、性质和内容,故选A项,排除B.C.D项。
33.下表为某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统计表(单位:户)表中阶级结构变动的直接原因是(  )
A.《共同纲领》的颁布 B.抗美援朝的胜利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家庭联产和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答案】C
【解析】分析表中阶级变动情况,地主和贫农变化最大,其中地主消失了。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故选C项。
34.为了深入学习和研究土地改革运动,同学们搜集到了下列资料,其中最有价值的是(  )
A.以土地改革运动为题材的小说《暴风骤雨》
B.亲历土地改革运动的老人写成的回忆录
C.从互联网检索获取的土地改革运动的资料
D.市博物馆保存的土地改革运动的档案
【答案】D
35.(2021·内蒙古包头巴彦淖尔·5)下图是1952年中国人民邮政发行的《土地改革》邮票,方寸票幅中,老农手指一台由年轻农民驾驶的大收割机,而小小的牛、犁位于收割机履带之下。该作品体现了(  )
A.“耕者有其田”的梦想 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C.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形成 D.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夙愿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