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广西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课件(共223张PPT)+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广西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课件(共223张PPT)+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3 19:56:28

文档简介

高频主题4 性情高洁,注重德化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孙登字子高,权长子也。魏黄初二年,以权为吴王,拜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疾不受。是岁,立登为太子,选置师傅,铨简秀士,以为宾友,于是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等以选入,侍讲诗书,出从骑射。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与恪等或同舆而载,或共帐而寐。黄龙元年,权称尊号,立为皇太子。以恪为左辅,休右弼,谭为辅正,表为翼正都尉,是为四友,而谢景、范慎、刁玄、羊道等皆为宾客,于是东宫号为多士。
登或射猎,当由径道,常远避良田,不践苗稼,至所顿息,又择空间之地,其不欲烦民如此。尝乘马出有弹丸过左右求之有一人操弹佩丸咸以为是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又失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
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徐氏使至,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登将拜太子,辞曰:“本立而道生,欲立太子,宜先立后。”权曰:“卿母安在 ”对曰:“在吴。”权默然。
年三十三卒。临终,上疏曰:“窃闻郡县民物凋弊,奸乱萌生,是以法令繁滋,刑辟重切。臣闻为政听民,律令与时推移,诚宜与将相大臣详择时宜,博采众议,宽刑轻赋,均息力役,以顺民望。陆逊忠勤于时,出身忧国,謇謇在公,有匪躬之节。诸葛瑾、步骘等忠于为国,通达治体。可令陈上便宜,蠲除苛烦,爱养士马,抚循百姓。五年之外,十年之内,远者归复,近者尽力,兵不血刃,而大事可定也。愿陛下留意听采,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言则陨涕。谥登曰宣太子。
(选自《三国志·吴书·孙登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尝乘马出/有弹丸过左右/求之/有一人操弹佩丸/咸以为是/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
B.尝乘马出/有弹丸过/左右求之/有一人操弹佩丸/咸以为是/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
C.尝乘马出/有弹丸过左右求之/有一人操弹佩丸/咸以为是/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
D.尝乘马出/有弹丸过左右/求之/有一人操弹佩丸/咸以为是/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是古代的一种爵位,古代通常有五种爵位,依次为公、侯、伯、子、男。“万户侯”,指食邑万户以上,后泛指高爵显位,如“粪土当年万户侯”。
B.黄龙,是东吴君主孙权的年号。因封建王朝都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所以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崇祯”“康熙”。
C.沐浴,指濯发洗身。文中孙登穿衣前沐浴,有尊敬之意。也指一种婚丧礼仪。
D.谥,古代君主、诸侯、大臣以及一些著名文士等去世后,根据他们生前行迹,给予褒贬善恶的称号;“谥”分为官谥和私谥,如陶渊明即私谥“靖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登平易近人,身边人才济济。身为太子的孙登用平民的礼节对待下属,曾与他们同乘一车,同睡一床;被立为皇太子后,身边的人才更多。
B.孙登关心百姓利益,从不扰民。他外出打猎,经常远远避开百姓良田,以免踩踏庄稼;休息时找空闲的地方,以免烦扰百姓。
C.孙登孝顺养母,有感恩之心。徐氏对孙登有养育之恩,虽遭废,但徐氏派人送来的衣服,孙登必定沐浴后才穿上。父亲要立他为太子,他则坚决要求先立养母为皇后。
D.孙登关心国事,忧国忧民。他临终上书颇有见地,提出国家的政令应与时俱进,博采众议;认为应该宽缓刑法,免除赋税和劳役,顺应民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窃闻郡县民物凋弊,奸乱萌生,是以法令繁滋,刑辟重切。



(2)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言则陨涕。



5.孙登宅心仁厚,宽以待人,请从文中找出一例说明。



二、(2023·广东江门一模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妇人幽闭深宫,情实可悯。隋氏末年,求采无已,至于离宫别馆,非幸御之所,多聚宫人。此皆竭人财力,朕所不取。且洒扫之余,更何所用 今将出之,任求伉俪,非独以省费,兼以息人,亦各得遂其情性。”于是后宫及掖庭前后所出三千余人。
贞观二年,关中旱,大饥。太宗谓侍臣曰:“水旱不调,皆为人君失德。朕德之不修,天当责朕,百姓何罪,而多遭困穷!闻有鬻男女者,朕甚悯焉。”乃遣御史大夫杜淹巡检,出御府金宝赎之,还其父母。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人言作天子则得自尊崇,无所畏惧,朕则以为正合自守谦恭,常怀畏惧。昔舜诫禹曰:‘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又《易》曰:‘人道恶盈而好谦。’凡为天于,若惟自尊崇,不守谦恭者,在身倘有不是之事,谁肯犯颜谏奏 朕每思出一言,行一事,必上畏皇天,下惧群臣。天高听卑,何得不畏 群公卿士,皆见瞻仰,何得不惧 以此思之,但知常谦常惧,犹恐不称天心及百姓意也。”魏征曰:“古人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愿陛下守此常谦常惧之道,日慎一日,则宗社永固,无倾覆矣。唐、虞所以太平,实用此法。”
贞观七年,襄州都督张公谨卒。太宗闻而嗟悼,出次发哀。有司奏言:“准阴阳书云:‘日在辰,不可哭泣。’此亦流俗所忌。”太宗曰:“君臣之义,同于父子,情发于中,安避辰日 ”
贞观十九年,太宗征高丽,次定州。有兵士到者,帝御州城北门楼抚慰之。有从卒一人病,不能进。诏至床前,问其所苦,仍敕州县医疗之。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及大军回次柳城诏集前后战亡人骸骨设太牢致祭亲临,哭之尽哀,军人无不洒泣。
(节选自《贞观政要》)
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及大军回A次柳城B诏集C前后D战亡人E骸骨F设太牢G致祭H亲临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求采无已”的“已”与《劝学》中的“学不可以已”的“已”词义相同。
B.掖庭,亦作“掖廷”,文中“掖庭”指宫中旁舍,宫嫔居住的地方。
C.“出次发哀”的“次”指处所,与《兰亭集序》中“列坐其次”的“次”词义相同。
D.太牢,古代帝王或诸侯祭祀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贞观七年,襄州都督张公谨去世,唐太宗知道后悲极而泣,要前去吊唁,有关部门上书说要避讳辰日,太宗反对,不予理会。
B.昔日舜帝告诫禹,不夸耀不骄傲,天下就没有人和你争能争功。太宗向大臣提及此言,是认为天子应该保持谦逊恭谨,心怀畏惧。
C.魏征认为,尧舜时代之所以太平,是因为君王谦逊恭谨。他希望君王坚守这种态度,那么国家社稷就会永固。
D.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征战高丽,在定州经常抚慰士兵。有一士兵生病,太宗亲自去到他的床前探望,还让医生给他治病。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姓何罪,而多遭困穷!闻有鬻男女者,朕甚悯焉。



(2)若惟自尊崇,不守谦恭者,在身倘有不是之事,谁肯犯颜谏奏



10.仁恻者,仁爱怜悯之意也。请简要概括三件能表现太宗仁恻之心的事情。



答案:
1.B 解析 “左右求之”为主谓宾结构,结构完整,联系紧密;“从者欲捶之”结构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D三项。
2.B 解析 B项,“都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错误,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几个。
3.D 解析 D项,“免除赋税和劳役”错误,原文“宽刑轻赋,均息力役”意为“宽缓刑法,减轻赋税,适当地取消一些劳役”。
4.(1)我私下听说下面郡县有不少地方荒芜残败,百姓生活物品匮乏,非常困苦,奸邪祸乱萌生,因此法令频繁增加,刑法更加苛刻。
(2)在他死了之后,奏章才呈报上去,孙权越发悲伤和感慨,说起来就流眼泪。
5.示例一 一个弹丸从孙登身边飞过,手下找到一个拿弹弓之人,并欲惩罚这个人,孙登及时制止,问明情况后释放了这个人。
示例二 孙登身边的人偷了他盛水的金马盂,孙登不忍心处罚他,责备几句便打发他回家了,并且告诫其他手下不再提此事。
参考译文 孙登字子高,是孙权的长子。魏黄初二年,任命孙权为吴王,同时任命孙登为东中郎将,封为万户侯,孙登以有病为由推辞侯爵,没有接受。这一年,立孙登为太子,给他选师傅,精选了一些优秀的人才,作为他的宾客朋友,于是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等人被选入东宫,他们陪着孙登研读诗书,外出就跟着骑马射猎。孙登接待他的官属,只是简单地使用平民的礼节,和诸葛恪等人有时同车而乘,有时共床而卧。黄龙元年,孙权称帝,立孙登为皇太子。任命诸葛恪为左辅,张休为右弼,顾谭为辅正,陈表为翼正都尉,这就是所谓的四友,而谢景、范慎、刁玄、羊道等人都是太子的宾客,因此东宫号称人才济济。
孙登有时外出打猎,本来应当走便道,而他经常远远地避开良田,不去践踏庄稼,到了休息的处所,又选择空闲的地方,他就是这样不想烦扰百姓。他曾经骑马外出,有一颗弹丸从他身边飞过,手下的人便去寻找射弹丸的人。有个人拿着弹弓,身上带有弹丸,大家都认为是他干的。审讯他,他不承认,手下的人想揍他,孙登不允许,派人找到飞过的弹丸,和那人身上的弹丸比较一下,不一样,就把那人释放了。还有一次,孙登丢失了盛水的金马盂,查出盗窃的人,是身边的人干的,孙登不忍心处罚他,就把他叫来责备数落一通,打发他永远回家,并告诫身边的人不要再提这件事。
起初,孙登的生母地位低贱,徐夫人对孙登从小有养育之恩,后来徐夫人因为妒忌被废黜,住在吴郡,而步夫人最受宠。步夫人有赏赐,孙登不敢推辞,只是恭敬接受而已。徐夫人派人来,凡赐给他的衣服,他必定沐浴之后才穿上。孙登将被册立为太子,他推辞说:“本原确立,道义才能产生,要立太子,应当先立皇后。”孙权问:“你的母亲在哪儿 ”孙登回答说:“在吴郡。”孙权听了沉默不语。
他三十三岁去世。临终前,他上书说:“我私下听说下面郡县有不少地方荒芜残败,百姓生活物品匮乏,非常困苦,奸邪祸乱萌生,因此法令频繁增加,刑法更加苛刻。我听说治理政事要顺从民意,法律政令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眼下确实有必要和将相大臣们仔细地选择合乎时宜的政策,广泛采纳众人的意见,宽缓刑法,减轻赋税,适当地取消一些劳役,以顺应百姓的愿望。陆逊对政事忠诚勤勉,献身忧国,尽心为公,忠心耿耿。诸葛瑾、步骘等为国尽忠,通晓治国的体制。可以让他们献出有益于国家和百姓的办法,除掉苛刻烦琐的政策,爱护养育兵马,安抚百姓。五年以后,十年之内,远方的人归顺,近处的人尽力,不用打仗,一统天下的大事就可以完成。希望陛下留意听取采纳我的意见,我即使死了,也还像活着的时候一样。”在他死了之后,奏章才呈报上去,孙权越发悲伤和感慨,说起来就流眼泪。给孙登定谥号为宣太子。
6.BFH 解析 回,回师;次,驻扎;“大军回师驻扎在柳城”句意完整,故在B处断开;“诏集”是“下诏收集”的意思,后面接宾语“前后战亡人骸骨”,故在F处断开;“设太牢致祭”是“以太牢的仪式进行祭奠”的意思,“亲临”指的是唐太宗亲自前去祭拜,故在H处断开。
7.C 解析 A项,正确,“已”词义相同,停止。B项,正确。C项,错误,“次”词义不同,分别是:处所;旁边。D项,正确。
8.D 解析 “太宗亲自去到他的床前探望”错误,原文是“诏至床前,问其所苦”,可见太宗没有亲自去他床前,而是下诏抬他到自己床(或坐榻)前询问。
9.参考答案 (1)老百姓有什么罪过呢,却遭此困境!听说百姓中有很多卖儿卖女的,我对他们非常怜悯啊。
(2)如果只认为自己尊贵崇高,不保持谦逊恭谨的态度,倘若自己有过失,谁还会冒犯君主的威严向他提意见呢
解析 (1)“困穷”,解释为困境;“鬻”,卖;“悯”,怜悯。(2)“尊崇”,尊贵崇高;“倘”,倘若;“不是”,错误、过失。
10.①遣送后宫宫女;②出资赎买大旱时被卖男女,并将他们送还父母;③不避辰日哀悼张公谨;④亲到御州城北门楼抚慰兵士,问病卒之疾苦;⑤召集战亡人骸骨设太牢祭奠。
参考译文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臣说:“妇女被禁闭在深宫里,实在很可怜。隋代末年,隋炀帝不停地去挑选宫女,修建离宫别馆,在并非君主住宿的地方,也聚集了许多宫人。这都是耗竭百姓财力的行为,我从不效仿。况且,这些宫人除了打扫宫室之外,还有什么用处呢 现在我准备放她们出去,任凭她们选择配偶,这样不仅可以节省费用,而且还可以使百姓减轻负担,宫人自己也会满意。”于是,唐太宗从后宫和旁舍先后放出宫人三千多人。
贞观二年,关中大旱,老百姓发生了大饥荒。唐太宗对侍臣说:“水旱不调,都是因为君王治国无道造成的。我没有修养品德,应该受到老天的惩罚,老百姓有什么罪过呢,却遭此困境!听说百姓中有很多卖儿卖女的,我对他们非常怜悯啊。”于是,派御史大夫杜淹出京巡视,用御府的资财替很多卖身者赎了身,并将他们送还父母。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臣说:“人们说作天子就可以自认为尊贵崇高,无所畏惧,我认为天子更应该谦逊恭谨,经常心怀畏惧。从前,舜告诫禹说:‘你只要不骄傲,天下就没有人和你争能;你只要不自夸,天下就没有人和你争功。’《易经》上又说:‘君子的准则是厌恶自满而以谦逊为贵。’做了天子,如果只认为自己尊贵崇高,不保持谦逊恭谨的态度,倘若自己有过失,谁还会冒犯君主的威严向他提意见呢 我常常想,帝王每讲一句话,每做一件事,必定要上畏皇天,下惧群臣。天虽高,却能听到地上的议论,怎能不畏惧天呢 公卿百官,都在下面注视着我,这怎能不让人畏惧呢 从这里考虑,帝王即使常怀谦逊恐惧之心,恐怕还是不能称上天之心和百姓之意啊。”魏征说:“古人讲:‘任何事情都有个开头,却很少有能到终了的。’希望陛下保持常谦常惧之道,一天比一天谨慎,那么国家就会永固,不会倾覆。唐尧、虞舜之世之所以天下太平,实际上就是用的这个方法。”
贞观七年,襄州都督张公谨去世。唐太宗知道后悲极而泣,要前去吊唁。有关部门上书说:“阴阳书上说:‘辰日这一天,不可以哭泣。’在民间这也是要避讳的。”唐太宗说:“君臣之间的情义,像父子一样,悲伤之情发自内心,怎么能够避讳辰日呢 ”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征战高丽,驻扎在定州。行军前来的士兵,唐太宗都要在御州北门城楼上进行安抚慰问。有一个士兵生病不能来。唐太宗诏令把他抬到自己的床(或坐榻)前,询问他的疾苦,还叫当地医生为他治疗。所以不管将军还是士兵都愿意为朝廷尽忠报国。后来,等到大军回师驻扎在柳城时,唐太宗下诏收集阵亡将士的遗骨,以太牢的仪式进行祭奠,他还亲自前去祭拜,痛哭,极其哀恸,在场将士无不受到感染,流下热泪。高频主题3 锐意改革,功勋卓著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李敏字公勉襄城人景泰五年进士授御史天顺初奉敕抚定贵州蛮还巡按畿内成化初用荐超迁浙江按察使十三年,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敌骑出没塞下,掩杀守墩军,敏伏壮士突擒之。修治垣堑,敌不敢犯。十五年,召为兵部右侍郎。逾四年,病归。河南大饥,条上救荒数事。二十一年改督漕运,寻召拜户部尚书。先是,敏在大同,见山东、河南转饷至者,道远耗费,乃会计岁支外,悉令输银。民轻赍易达,而将士得以其赢治军装,交便之。自是北方二税皆折银,由敏始也。崇文门宣课司税,多为势要所侵渔。敏因马文升言请增设御史主事监视。御史陈瑶斥敏聚敛,敏再疏求去。帝慰留之。贵戚请隙地及鹰房、牧马场千顷,敏执不可,事得寝。当宪宗末,中官、佞幸多赐庄田。既得罪,率辞而归之官,罪重者夺之,然不以赋民。敏请召佃,亩科银三分,帝从之,然他庄田如故也。会京师大水,敏乃极陈其害,言:“今畿辅皇庄五,为地万二千八百余顷;勋戚、中官庄三百三十有二,为地三万三千一百余顷。官校招无赖为庄头,豪夺畜产,戕杀人,污妇女,民心痛伤,灾异所由生。请尽革庄户,赋民耕,亩概征银三分,充各宫用度。无皇庄之名,而有足用之效。至权要庄田,亦请择佃户领之,有司收其课,听诸家领取。悦民心,感和气,无切于此。”弘治四年,得疾乞休,帝为遣医视疗。诏敏乘传归。未抵家卒。赠太子少保,谥恭靖。敏生平笃行谊,所得禄赐悉以分昆弟、故人。里居时,筑室紫云山麓,聚书数千卷,与学者讲习。及巡抚大同,疏籍之于官,诏赐名紫云书院。大同孔庙无雅乐,以敏奏得颁给如制云。
(选自《明史·李敏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敏/字公勉/襄城人/景泰五年/进士授御史/天顺初/奉敕抚定贵州/蛮还/巡按畿内/成化初/用荐超迁浙江按察使/
B.李敏/字公勉/襄城人/景泰五年进士/授御史/天顺初/奉敕抚定贵州蛮/还/巡按畿内/成化初/用荐超迁浙江按察使/
C.李敏/字公勉/襄城人/景泰五年/进士授御史/天顺初/奉敕抚定贵州蛮/还/巡按畿内/成化初用/荐超迁浙江按察使/
D.李敏/字公勉/襄城人/景泰五年进士/授御史/天顺初/奉敕抚定贵州/蛮还/巡按畿内/成化初用/荐超迁浙江按察使/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漕运,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通过水道运往京师或其他地点的运输方式,也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措施。
B.户部尚书,中国古代官名,是六部中户部的最高长官,掌管全国土地、水利、赋税、户籍、粮饷、财政收支等。
C.宣课司,官署名。明代设于京师顺天府的税务机构,掌商业税和财产税的征课。
D.孔庙,即孔子庙,又称作文庙,是纪念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传统的中国城市基本都有孔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敏治边有方,效果显著。在巡抚大同时,面对外敌侵扰,李敏埋伏壮士进行突袭,擒获敌人,并且加固边防守御,从此敌人不敢再来侵犯。
B.李敏体恤军民,积极改革。先前,从山东、河南转运粮饷到大同,路途遥远,耗费巨大,李敏规定除每年必需外,均以银两代替粮饷。
C.李敏不畏权贵,忠于职守。针对崇文门宣课司赋税被权要侵吞一事,李敏请求马文升增设御史进行监督;权贵请求空闲地及鹰房、牧马场土地,他坚决反对。
D.李敏重德轻财,兴办书堂。他平生重视德行,将自己的俸禄赠送给兄弟、故交,曾修筑书堂,收集几千卷图书,后将书院献给国家,皇帝下诏赐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逾四年,病归。河南大饥,条上救荒数事。



(2)民轻赍易达,而将士得以其赢治军装,交便之。



5.李敏针对京城庄田弊端向皇帝进言,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庄田的危害及革除庄田的好处。



二、(2023·福建泉州三模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文本一 汉兴,接秦之弊,作业剧而财匮。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当此之时,宗师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无限度。及匈奴绝和亲,兵连而不解,天下苦其劳,而干戈日滋,财赂衰耗而不赡。从建元以来,用少,县官往往即多铜山而铸钱,民亦间盗铸钱,不可胜数。于是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而民之铸钱益少,计其费不能相当,唯真工大奸乃盗为之。是时山东被河菑,及岁不登数年,方一二千里。天子怜之,下巴蜀粟以振之。元封元年,桑弘羊领大农。弘羊以诸官各自市,相与争,物故腾跃,乃请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郡国,各往往县置均输盐铁官。置平准于京师,都受天下委输。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故抑天下物,名曰“平准”。天子以为然,许之。一岁之中,太仓满。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是岁小旱,上令官求雨。卜式言曰:“县官当食租衣税而已,今弘羊令吏坐市列肆,贩物求利。亨弘羊,天乃雨。”
(节选自《史记·平准书》)
文本二 青苗、均输、市易、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颁行天下。立淮、浙六路均输法。条例司言:“今浙、淮发运使实总六路赋入,凡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因近易远。庶几国用可足,民财不匮。”诏以发运使薛向领均输平准。范纯仁言:“今乃效桑弘羊行均输之法,而使小人掊克生灵,敛怨基祸。事大者不可速成,傥欲事功急就,必为佞所乘。”留章不下。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于是悉禁郡国A无铸钱B专令上林三官铸C令天下D非三官钱不得E行F诸郡国G所H前铸钱皆废销之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可胜数”与“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中的“胜”字含义相同。
B.“天子怜之”与“可怜体无比”(《孔雀东南飞》)中的“怜”字含义不同。
C.“天乃雨”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中的“乃”字含义相同。
D.“敛怨基祸”与“成不敢敛户口”(《促织》)中的“敛”字含义不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奢侈攀比、连年征战等问题使西汉再次陷入立国之初财用匮乏的困境,当政者积极应对,通过财政方面的改革较快扭转了被动困窘的局面。
B.西汉朝廷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改由国家统一铸造,并废除各郡国所铸的钱,基本解决了民间私铸、盗铸钱币的问题,币制归于统一。
C.桑弘羊建议增设大农部丞负责调剂物资运输,设立平准官平抑物价,有效打击了富商的投机倒把活动,稳定了物价,增加了朝廷财政收入。
D.王安石效仿桑弘羊的均输政策在淮、浙六路推行均输法,由发运使总管赋税收入,成效显著,百姓不但不用增交赋税,而且财富得以充盈。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山东被河菑,及岁不登数年,方一二千里。



(2)事大者不可速成,傥欲事功急就,必为佞所乘。



10.卜式如何评价桑弘羊的改革 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司马光对王安石的哪一点责难相似 请简要说明。



答案:
1.B 解析 “景泰五年”中进士,然后授御史,排除A、C两项;“贵州蛮”义为贵州的少数民族,中间不断开,排除D项。
2.B 解析 B项,“户部尚书……掌管全国土地、水利……”错误,“水利”不是由户部掌管,而是工部。
3.C 解析 C项,“李敏请求马文升增设御史进行监督”理解错误,根据原文“敏因马文升言请增设御史主事监视”可知,应是李敏通过马文升的建议请求增设御史进行监督。
4.(1)过了四年,李敏因病回乡。河南发生大饥荒,(李敏)上疏条列救荒的几件事。
(2)百姓轻松携带着很容易到达,而将士能够以其剩余置办军事装备,各方都便利。
5.危害:庄田的存在让一些百姓无田可种,庄头仗势欺人,抢夺畜产,残害百姓,民怨沸腾,灾异由此发生。
革除庄田的好处:革除庄田,将田地租给百姓耕种,既能愉悦民心,又可增加国家收入。
参考译文 李敏,字公勉,襄城人。景泰五年进士。授官御史。天顺初年,李敏奉命安抚平定贵州的少数民族。回朝后,巡按京郊地区。成化初年,因被举荐破格晋升为浙江按察使。十三年,提任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敌人骑兵在边塞出没,袭击驻守的军队,李敏埋伏壮士突袭擒获了他们。李敏还修理城墙壕沟,敌人不敢进犯。十五年,召为兵部右侍郎。过了四年,李敏因病回乡。河南发生大饥荒,(李敏)上疏条列救荒的几件事。二十一年改任监督漕运,不久被任命为户部尚书。此前,李敏在大同,见山东、河南运送粮饷到这里,路途遥远,耗费巨大,于是计划除岁支外,都命令运送银两。百姓轻松携带着很容易到达,而将士能够以其剩余置办军事装备,各方都便利。自此北方两种税收都折算成银两,(这样做)是从李敏开始的。崇文门宣课司的税赋,多被权势要人所侵取。李敏通过马文升的建议请求增设御史主管监视。御史陈瑶斥责李敏聚敛,李敏两次上书请求辞职。皇帝安慰留任他。贵戚请求空闲地及鹰房、牧马场一千顷,李敏坚持认为不可以,事情才得以停止。宪宗末年,宦官、受宠信的近臣多被赐庄田。这些人获罪之后,都推辞而将它们归还给官府,罪重的被剥夺,然而不将它们分给百姓。李敏请求招百姓租种,每亩征收银三分,皇帝听从了李敏的建议,然而其他庄田依然如故。恰逢京城发大水,李敏趁机极力陈述庄田之害,说:“现在京郊有五个皇庄,占地一万二千八百余顷;勋戚、宦官田庄有三百三十二个,占地三万三千一百余顷。官校招集无赖担任庄头,抢夺畜产,残害人命,侮辱妇女,民心悲痛哀伤,灾异由此而生。请求全部革除庄户,给百姓耕种,每亩一律征收银三分,充作各宫用度。无皇庄之名,却有足用的功效。至于权要的庄田,也请选择佃户领种,有关部门收其税赋,让各家领取。愉悦民心,感动和气。没有比这更合适的。”弘治四年,得病请求退休,皇帝派御医探视治疗。诏令李敏乘传车回乡。没到家就去世了。追赠太子少保,谥号恭靖。李敏一生德行忠厚,所得俸禄赏赐都分给兄弟、故人。居住在乡里时,筑室于紫云山麓,藏书几千卷,与学者研究学习。到巡抚大同时,上书登记送入官府,下诏赐名紫云书院。大同孔庙没有雅乐,因李敏上奏得以按制颁给。
6.BCF 解析 “无铸钱”是“不许铸钱”的意思,是前面“禁郡国”的具体内容,“于是悉禁郡国无铸钱”句意完整,故在B处断开;“专令上林三官铸”是“专门下令上林三官铸钱”的意思,表意完整,故在C处断开;“令天下”后面应接令的具体内容“非三官钱不得行”(不是三官钱不能使用),故在F处断开。
7.C 解析 A项,“胜”字含义相同,都是尽、完的意思。B项,“怜”字含义不同,“天子怜之”的“怜”是“怜惜”的意思,“可怜体无比”的“可怜”是“可爱”的意思。C项,“乃”字含义不同。“天乃雨”的“乃”是“才”的意思,“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乃”是“竟”的意思。D项,“敛”字含义不同,“敛怨基祸”的“敛”是“制造”的意思,“成不敢敛户口”的“敛”是征敛的意思。
8.D 解析 “成效显著,百姓不但不用增交赋税,而且财富得以充盈”错误,原文是“庶几国用可足,民财不匮”,“庶几”表明是期待能够实现,并非已经实现。
9.参考答案 (1)这时山东遭受黄河水灾,接连几年没有收成,灾区方圆一二千里。
(2)事情重大不可以速成,倘使想要急于成就事功,必定会被谄媚的奸邪之徒钻空子。
解析 (1)“被”,遭受;“登”,庄稼丰收;“方”,方圆。
(2)“傥”,倘使;“就”,成功;“乘”,钻空子。
10.参考答案 第一问:卜式认为桑弘羊的改革是在与民争利,违背天理。第二问:与司马光“征利”的责难相似。
解析 第一问:结合“县官当食租衣税而已,今弘羊令吏坐市列肆,贩物求利”可知,卜式认为桑弘羊的改革是在与民争利,违背天理。第二问:《答司马谏议书》中司马光责难王安石的句子是“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由此可知,卜式评价桑弘羊的改革与司马光“征利”的责难相似。
参考译文 文本一 汉朝兴起,承接了秦朝的衰敝,战争越频繁而财用越匮乏。到当今皇上即位几年后,汉朝建立以来这七十多年之间,国家太平无事,如果没有水灾旱灾,百姓就可以人给家足,各郡县的粮仓都装满,府库中贮存了很多财物。京师积存的钱累积到了亿万,穿钱的绳子腐烂,无法数清。在这时,受有封邑土地的宗室及公卿大夫以下的人,都竞相奢侈,没有限度。等到匈奴断绝了和亲,战争接连不断,没有止息,天下百姓苦于繁重的劳役,而战事却与日俱增,官府财物匮乏不足。从建元以来,由于财用少,政府常常就近到产铜多的山铸钱,百姓们也有偷铸钱的,多得数不清。于是给所有的郡国下禁令,不许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下令天下不是三官钱不能使用,各郡国以前铸的钱都作废销毁。而百姓铸钱的更少了,因为计算一下盗铸的费用超过钱的价值,只有那些技术高超的大奸商才盗铸。这时山东遭受黄河水灾,接连几年没有收成,灾区方圆一二千里。天子很怜惜他们,运来巴、蜀的粮食来赈济他们。元封元年,桑弘羊兼任大农。桑弘羊因为各官府都做买卖,互相争利,所以物价上涨,于是奏请设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管各郡国,各郡县一般都设置均输盐铁官。在京师设置平准官,总管收受各地运来的货物。大农所属各官完全掌握天下的货物,贵时卖出,贱时买进。这样一来,富商大贾无法牟取大利,于是返本务农,而物价不会上涨。因为抑制了天下的物价,所以称为“平准”。天子认为桑弘羊说得对,准许他实行。一年之内,太仓都装满了。百姓不用增加赋税而国家财用充足。这一年小旱,皇上命百官求雨。卜式进言说:“政府只应当靠租税来维持用度,现在桑弘羊让官吏们置身于市井商贾之中,做买卖赚钱。烹杀桑弘羊,天才会下雨。”
文本二 青苗、均输、市易、方田诸法,相继被制定出来,号称新法,被颁发推行于天下。立淮南、两浙六路施行均输法。条例司说:“现在浙、淮发运使实际总管六路的赋税收入,凡是上供京师的货物,都可以从贵处转到贱处购买,用近处货物替换远处的货物。或许国家费用可以充足,百姓的财物不至于匮乏。”诏令以发运使薛向主管均输、平准。范纯仁上言说:“现今效法桑弘羊实行均输法,而使小人搜刮百姓,制造怨恨祸乱。事情重大不可以速成,倘使想要急于成就事功,必定会被谄媚的奸邪之徒钻空子。”神宗留下奏章而不下达。高频主题2 清正廉洁,刚正不阿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嘉祐元年五月,罢知谏院范镇。先是,帝暴疾,宰相文彦博因请帝建储,帝许之,会疾瘳而止。至是,镇即上疏曰:“置谏官者为社稷计也谏官而不以社稷计事陛下是爱死嗜利之人臣不为也愿拔近属之尤贤者置之左右以系亿兆人心俟有圣嗣,复遣还邸。”镇前后章凡十九上,待命百余日,须发皆白。三年六月,以韩琦同平章事。琦既相,乘间进曰:“皇嗣者,天下安危之所系,自昔祸乱之起,皆由策不早定。陛下何不择宗室之贤,以为宗庙、社稷计。”帝曰:“后宫将有就馆者,姑待之。”已而又生女。韩琦怀《孔光传》以进曰:“成帝无嗣,立弟之子。彼中材之主,犹能如是,况陛下乎!”帝不答。四年十一月,汝南王允让卒,谥安懿,以其子宗实育宫中。至是,司马光上疏曰:“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此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帝遂曰:“谁可者 ”琦皇恐对曰:“此非臣辈所可议,当出自圣裁。”帝曰:“宫中尝养二子,小者甚纯,近不慧。大者可也。”琦请其名,帝曰:“宗实。”琦等遂力赞之。宗实时居丧,乃起复知宗正寺。七年八月己卯,立宗实为皇子。八年三月辛未,帝崩。夏四月壬申朔,皇子即位,诏请皇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后乃御内东门小殿垂帘。帝疾甚,举措或改常度,遇宦者尤少恩,左右多不悦,乃共为谗间,两宫遂成隙。一日,韩琦奏事帘前,太后呜咽流涕,具道所以。琦曰:“此病故尔,疾已必不然。子疾,母可不容之乎 ”后意稍和。十二月己巳,开经筵。翰林学士刘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曰:“舜至侧微,尧禅之以位,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帝悚然改容,太后闻之,亦大喜,两宫之疑渐释。
(选自《宋史纪事本末·英宗之立》,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置谏官者/为社稷计也/谏官而不以社稷计/事陛下是爱死/嗜利之人/臣不为也/愿拔近属之尤贤者/置之左右以系/亿兆人心/
B.置谏官者/为社稷计也/谏官而不以社稷计/事陛下是爱死/嗜利之人臣不为也/愿拔近属之尤贤者/置之左右/以系亿兆人心/
C.置谏官者/为社稷计也/谏官而不以社稷计事陛下/是爱死嗜利之人/臣不为也/愿拔近属之尤贤者/置之左右/以系亿兆人心/
D.置谏官者/为社稷计也/谏官而不以社稷计事陛下/是爱死嗜利之人臣不为也/愿拔近属之尤贤者/置之左右以系/亿兆人心/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储,指确定皇位继承人,我国封建时代多采用长子继承制。
B.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神和谷神,后也指国家。
C.起复,常指封建时代的官吏有丧去职,守丧期未满而又被重新任用。
D.己卯,为古人用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建储问题上,仁宗起初一直极力回避大臣的劝谏,范镇曾多次上书建议仁宗选立宗室贤者为太子,并为此事须发全白。
B.宰辅韩琦以历史为鉴向仁宗进言指出,选立太子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他在劝谏早立太子的问题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C.英宗患病期间,由于宦官的挑拨,英宗与太后一度产生嫌隙,在翰林学士刘敞等人劝谏下,两宫的误会逐渐消除了。
D.司马光从国家发展的长远角度考虑,积极协助两代帝王,顺利地化解了帝位继承问题的危机,使国家转危为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



(2)此病故尔,疾已必不然。子疾,母可不容之乎



5.(原创)英宗即位后,与太后产生了嫌隙,这是为什么 又是如何化解的



二、(2023·福建厦门二模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范公讳景文,字梦章,生而端亮,行醇谨。诸生时,即以天下为己任,登万历四十一年癸丑进士,授东昌府推官,署其门曰:“不受嘱,不受馈。”众称“不二公”,狱多平反。时值大饥条荒政躬自赈恤全活以亿万计。己未,擢吏部稽勋司主事。时光宗登极,旬月中,公所推擢,皆先朝耆旧,世所目“威凤祥麟”者。天启甲子,逆阉窃柄,公上疏请清仕路、养仕节,谓:“天地人材,当为天地惜之;朝廷名器,当为朝廷守之。天下万世是非公论,当与天下万世共之。”言皆剀切,为时所忌。比当例推,珰①先授意部堂,芟除清流周忠毅、李忠毅辈,公争执不少徇,忠贤大怒。寻移疾归,杜门却扫,视世荣一切淡如。至感愤时事,则裂眦拳几案,痛惋交集。时周忠介被逮,诬赃数千。公洗橐百计代偿,欲脱之于死。其好义急难类如此。毅宗初,起太常少卿,寻巡抚中州。已巳之难,公不待诏命,帅师勤王。京师围解。升南大司马,参赞机务。时贼在英、庐,留都岌岌。南额兵八万人,堪战者不满万。公定营制,简家丁,治楼船,练火器,部曲改观,于是乎有援池、援滁、援庐之师。江浦之役,贼烽夜照江水,不能以片羽飞渡,实慑公方略。时武陵相杨嗣昌夺情视事,词臣黄公道周等执义廷诤,杖谪累累。公抗疏力救,谓:“道周等国家有数人物,用之犹惧其晚,弃之何得其益!”疏上,先帝震怒,除名为民。已而复思之,甲申,拜东阁大学士。时贼势已亟,公蒿目时艰,中夜辄涕零,谓:“身为大臣,不能仗剑为天子击贼,虽死奚益 顾非是无以报圣明于万一。”及京城陷,群哗上南迁,公赋绝命诗,拜阙号哭,赴古井死。时死节二十余人,公为最先,谥以文贞,首祀旌忠祠。论曰:“夫成仁取义,固非怀濡忍之志、萌计较之私者所能为哉!公之一死,可与宋室文山并美千古。”
(节选自《明季北略·卷二十一上》)
注①珰:文中指宦官。
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时A值大饥B条荒C政D躬E自赈F恤G全活H以亿万计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耆旧,指年高而有声望的人。耆,本指六十岁以上的人,后用作老人的通称。
B.勤王,文中指君主的统治地位受到内乱或外患的威胁而动摇时,臣子发兵救援。
C.“简家丁”与“简能而任之”(《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简”含义不同。
D.夺情,指的是古代官员遭逢父母之丧,守制未满即被朝廷征召出任官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景文任东昌府推官时,公开表明不接受请托,不收受财物,平反了许多怨案。
B.天启年间,范景文上疏请求肃清吏治,与阉党据理力争,言辞激烈,招致忌恨。
C.范景文整顿南额兵,提升军队战斗力,使南额兵既能拱卫留都,又能驰援他处。
D.京城沦陷,范景文反对南迁,写下绝命诗,慷慨殉国,后人把他和文天祥并论。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移疾归,杜门却扫,视世荣一切淡如。



(2)江浦之役,贼烽夜照江水,不能以片羽飞渡,实慑公方略。



10.范景文谥号“文贞”,“文”,与其官拜大学士有关;“贞”,是对他生平德行操守的评价。请简要概括范景文被谥予“贞”字的理由。



答案:
1.C 解析 “事”是动词,“侍奉”,宾语是“陛下”,所以在“陛下”后断开,排除A、B两项;“亿兆人心”是“系”的宾语,中间不断开,排除D项。
2.A 解析 A项,“多采用长子继承制”错误,“建储”,是立皇太子,我国封建时代多是嫡长子继承制。但也有例外,如选文中宋仁宗是选了同宗的孩子做太子。
3.D 解析 D项,司马光“积极协助两代帝王……使国家转危为安”曲解文意,原文是司马光对宋仁宗说,“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此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后文没有司马光积极辅佐下一任皇帝的内容。
4.参考答案 (1)小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只是想在仓促之际,扶持与自己交好的人罢了。
(2)这是圣上生病的缘故,病愈后必定不会这样。儿子生病,母亲怎么可以不宽容他呢
解析 (1)“特”,只是;“援立”,扶持拥立;“善”,交好。
(2)“已”,停止,指病好了;“然”,这样;“容”,宽容。
5.(1)原因:①英宗病重,举止有时失常,太后不信任他。②英宗对待宦官特别严苛,他们就制造谗言,引起太后猜忌。
(2)化解办法:①韩琦劝解太后,让她用母亲的胸怀宽容英宗,太后稍微释怀。②翰林学士刘敞为英宗讲解《史记》,其中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道理让英宗动容,也使得太后欢喜。
参考译文 (仁宗)嘉祐元年五月,朝廷罢免了掌管谏院的范镇。在此以前,仁宗突然患病,宰相文彦博于是请仁宗确定储君,仁宗答应了,适逢病愈而搁置了这件事。至此,范镇当即上书说:“设置谏官,为的是社稷的百年大计,作为谏官而不为社稷的大计考虑来侍奉陛下,那便是怕死而好利的人,我不做这样的人。希望圣上在宗室近属中选拔贤能的人,安置于您身边,来维系亿兆人民的心。等到有圣上的继承人,再将贤者遣送回府。”范镇前后一共呈上了十九篇奏章,待命的一百多天里,范镇须发全部变白。嘉祐三年六月,朝廷任命韩琦为同平章事。韩琦被任命为宰相后,利用机会进言说:“皇位的继承人,关系着天下的安危,历史上祸乱的兴起,都是由于立储不早日确定引起的。陛下为何不选择宗室中贤能的人,为宗庙、社稷考虑。”仁宗说:“后宫嫔妃有人即将分娩,姑且等待一下。”不久后宫又生下女孩。韩琦怀带《孔光传》来进言说:“汉成帝没有后嗣,立了他弟弟的儿子为储君。汉成帝不过是具有中等才能的君主,还能做到这样,况且陛下呢!”仁宗不予回答。嘉祐四年十一月,汝南王赵允让去世,谥号安懿,仁宗将赵允让的儿子赵宗实养育在宫中。在这时,司马光上书说:“这一定是有小人进言:‘陛下年华正盛,为何急忙做这等不吉祥的事。’小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只是想在仓促之际,扶持与自己交好的人罢了。”仁宗便说:“谁可做太子 ”韩琦惶恐回答道:“这不是大臣们可以议论的事,应当出自圣上的裁定。”仁宗说:“宫中曾抚养两名宗室之子,年纪小的孩子很纯朴,平庸不大聪明。年纪大一点的孩子可以立为太子。”韩琦询问其名,仁宗说:“宗实。”韩琦等人便极力赞同。赵宗实当时正为父亲赵允让服丧,朝廷便起复他管理宗正寺。嘉祐七年八月己卯日,仁宗立宗实为太子。嘉祐八年三月辛未日,仁宗驾崩。夏四月壬申初一日,太子即位,下诏请皇太后暂时共同处理军国事务。皇太后于是在御内东门小殿垂帘处理政务。英宗病重,举止有时失常,对待宦官特别严苛,左右的侍从大多不高兴,于是一同制造谗言,皇帝与太后之间便出现了嫌隙。有一天,韩琦在帘前奏事,太后呜咽流泪,详细说明缘由。韩琦说:“这是圣上生病的缘故,病愈后必定不会这样。儿子生病,母亲怎么可以不宽容他呢 ”太后内心稍微释怀。十二月己巳日,宫中开设经筵。翰林学士刘敞为英宗讲解《史记》,讲到尧将天下授予舜时,对英宗说道:“舜的出身很卑贱,尧把王位禅让给他,不是因为其他的道理,只是因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德行昭明于上下罢了。”英宗听后肃然动容,太后听说这件事后,也十分欢喜,皇帝和太后之间的猜疑逐渐消释。
6.BDG 解析 “时值大饥”是“当时正赶上闹大饥荒”的意思,句意完整,故B处断开;“条荒政”是“分条公布为应对灾荒而采取的赈灾对策”,句意完整,应单独成句,故D处断开;“躬自赈恤”是“亲自赈济抚恤百姓”的意思,表意完整,故G处断开;“全活以亿万计”是“被保全活下来的百姓数以亿万计”,句意完整。
7.C 解析 “简”都是“选择,精选”的意思。
8.B 解析 “上疏请求肃清吏治”错误,由原文“公上疏请清仕路、养仕节”可知,范公上书请求清理官员进身为官之路(广开仕路)、培养官员进身为官的品节,不是请求肃清吏治。
9.参考答案 (1)不久上书称病,辞官归里,闭门谢客,看待世间一切荣耀平淡如水。
(2)江浦之役,敌军报警的烽火夜里照亮了江水,却没有一支箭飞过江面,实在是慑于范公的谋略。
解析 (1)“寻”,不久;“杜门”,关门;“却扫”,闭门谢客;“视”,看待。
(2)“役”,战役;“烽”烽火;“方略”,策略,谋略。
10.①做东昌府推官时,不接受请托馈赠;②天启年间,上疏请求广开仕路,培养官员的品节,与阉党据理力争;③上疏极力解救黄公、道周;④京城沦陷,殉国而死。
参考译文 范公讳称范景文,字梦章,生来就端庄诚实,做事淳厚谨慎。做诸生时就以天下为己任,考中万历四十一年癸丑进士,被授予东昌府推官,在他的门上写下:“不接受请托,不接受馈赠。”众人称“不二公”,他平反了很多案件。当时正赶上闹大饥荒,分条公布为应对灾荒而采取的赈灾对策,亲自赈济抚恤百姓,被保全活下来的百姓数以亿万计。己未年,被提拔为吏部稽勋司主事。时值光宗登基,十天之内,范公推举提拔的都是前朝的年高又有声望的人,是世人所称的“非常难得的人才”。天启甲子年,逆阉窃取了政权,范公上书请求清理官员进身为官之路、培养官员进身为官的品节,认为:“天地的人材,应当为天地珍惜;朝廷的栋梁,应当为朝廷守护好。天下万代是非自有公论,应当与天下万代共同拥有。”语言都切实、恳切,被时人忌惮。等到例推的时候,宦官先授意给尚书、侍郎,清除清流周忠毅、李忠毅这样的人,范公坚持自己的意见一点也不曲从,魏忠贤非常生气。不久上书称病,辞官归里,闭门谢客,看待世间一切荣耀平淡如水。到他对时事感到愤慨,就瞪大眼睛捶打几案,痛恨惋惜交加。当时周忠介被逮捕,被诬陷贪赃数千。范公倾囊而出千方百计代为补偿,想救他于死地。范公就是像这样爱好道义急人之难。毅宗初年,起任太常少卿,不久视察中州。已巳之难,范公没有等待诏命,就率领军队起兵救援。京师之围解除。升任南大司马,协助谋划机要事务。当时贼人在英州、庐州,旧都岌岌可危。南额兵有八万人,能够作战的不满一万人。范公规定军营建制,精选家丁,修理楼船,训练火器,军队大为改观,于是有了援池、援滁、援庐的军队。江浦之役,敌军报警的烽火夜里照亮了江水,却没有一支箭飞过江面,实在是慑于范公的谋略。当时武陵相杨嗣昌服丧未满却到职办公,词臣黄公道周等坚持廷诤,受杖谪伤痕累累。范公向皇帝上书直言极力救助,说:“道周等人是国家数量有限的人物,使用他们还怕来不及,抛弃他们有什么好处!”奏疏递上,先帝震怒,把他开除官籍降为百姓。不久又思量这件事,甲申年,授予他东阁大学士。当时贼军的形势已经很急迫,范公对时局忧虑不安,半夜哭泣,说:“身为大臣,不能率兵为天子抗击贼寇,即使死去又有什么好处 只是不这样不能报答皇上万一。”等到京城沦陷,众人都鼓动皇上南迁,范公写下绝命诗,向朝廷跪拜号哭,跳古井而亡。当时为节义而死的有二十多人,范公是第一个,谥号文贞,在旌忠祠首祀。论曰:“为了崇高的事业而就义,本来不是心怀柔顺忍让的想法、萌生斤斤计较的私心的人能够做到的!范公的逝世,可以跟宋朝的文天祥一起流芳千古。”(共223张PPT)
文言文阅读
语 文
内容索引
第一步 知识梳理
第二步 学情诊断
第三步 瓶颈突破
第四步 素养演练
读一读——高考评价体系解读 想一想——你复习到位了吗
古代诗文阅读是富有中国特色的独特内容设置,显示了积淀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发挥着涵养人文素质、提升文化自信的积极作用。
对古代诗文阅读能力的要求:熟练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及古汉语词类活用的一般规则和常见的特殊句式,能准确理解文意,正确标点古代诗文,并能将古代诗文准确地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规范表达。 问题1:你是否能快速读懂文本,理解文意
问题2:你是否能结合对文章的理解,借助解题技巧,准确解答文言文阅读的各类题型
问题3:你是怎样利用训练文本的 是否做到了每篇精读并注重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问题4:纪事本末体和纪传体有何区别 阅读纪事本末体应该注意什么
第一步 知识梳理
第二步 学情诊断
[考题试做]
(2023·新高考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20分)
第一组 高考真题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夫为人A所B陷C而欲胜D敌E不亦难乎F臣故曰无术焉G苻坚之类H是也。



解析 文句大意是:被人所陷害而想取胜于敌人,不是很困难吗 所以我说的不懂用兵之术的人,苻坚就是这类。文句开始部分的“为……所”为古汉语常见句式,表被动,沈括《活板》中“其印为余群从所得”句式与此相同,故A、B不可断;“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句意完整连贯,“夫为人所陷”语气上有小停顿,在限定断三处的前提下,C不可断;“胜敌”是战胜敌人的意思,“敌”如下属,意思不通,故D不可断;句末“焉”为语气词,与“无术”相接,表示前文所称的是“不懂用兵之术”这类情形;“荷坚之类是也”表判断,故H不可断。“不……乎”是古汉语常见句式,表示反问,可译为:“不是……吗 ”综合判断,本题断三处,应为E、F、G。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温和。
B.闻金则止,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古代军队行动中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前进。
C.片善,文中指微小长处,其中的“片”与成语“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
D.果,指实现、成为事实,与《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的“果”意思相同。
B
解析 B项,“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说法错误。“金”指军中作信号用的乐器钲,后多指锣,古代军队行动中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前进。而“刁斗”指三足长柄的锅,是古代军中兼用于烧煮和巡更敲击的铜制用具。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苻坚与谢玄隔淝水列阵,苻坚的部下认为,应当在淝水阻击,不让晋军渡河,苻坚则想让晋军先渡河上岸,再以铁骑逼杀晋军。
B.苻坚的大军在后撤过程中发生了混乱,不受控制,谢玄等人乘机率八千精兵渡河,两军大战于淝水之南,苻坚的部队溃败。
C.苻坚全军大败,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队得到保全,苻坚带领残兵千余人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他乘机杀掉苻坚。
D.李靖认为,吴汉善于用兵,在讨伐公孙述的战斗中,分兵合击,最终取得了胜利;唐太宗认为,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
D
解析 根据原文相关语句可知,唐太宗认为包括吴汉战例在内的所有有关得失的事例都可以作为万代的借鉴,而不仅仅是吴汉这一战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
(2)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
参考答案 (1)请您稍微后退,让将士们得以展开战斗,我与各位骑马慢行观战,不是很愉快吗!
(2)古人临阵出奇兵,攻击敌人意想不到之处,这是变化的方法吗
解析 (1)“却”,后退;“得”,得以,能够;“缓辔”,放松缰绳,骑马慢行;“不……乎”,固定句式,译为“不是很……吗”。(2)“出奇”,出奇兵;“不意”,没有防备,意想不到;“斯”,这。
5.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3分)
参考答案 ①苻坚为慕容垂所陷害。②苻坚用兵能合不能分。
解析 题目限定从材料二中筛选有关信息。材料二中唐太宗“三问”和李靖“三答”,总结了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概括表述即可。
第二组 创新角度
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阵,指两军交战时队伍的行列,与成语“严阵以待”的“阵”意思相同。
B.麾,指挥,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八百里分麾下炙”的“麾”意思不同。
C.“为……所……”与《鸿门宴》中“若属皆且为所虏”的“为所”一样,都表被动。
D.总,总共,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总此十思”的“总”意思相同。
D
解析 D项,这里的“总”是“统领”的意思,《谏太宗十思疏》中“总此十思”的“总”是“汇集”的意思。
2.两则材料中都写到了苻坚,表达方式和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①材料一主要运用叙述,侧重写苻坚指挥淝水之战的事情;②材料二主要运用议论,侧重分析苻坚淝水之战失败的原因。
解析 材料一先是对作战中“我众敌寡”情况下所采取的战术的看法,然后以淝水之战中苻坚指挥打仗作典型例证,叙事详细。材料二是唐太宗与李靖谈论使用战术的问题,李靖认为苻坚不懂战术,并具体说明其表现。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大凡作战,如果兵力对比我众敌寡时,不可与敌交战于险隘之地,一定要选择平坦开阔的地方。军队听到鼓声就前进,听到锣声就收兵,那么对敌作战就没有不胜利的。兵法上说:“指挥众多的军队要进则速进,要止则速止。”东晋太元年间,前秦苻坚率军进驻寿阳,并临淝水一岸摆好阵势,同晋将谢玄隔水对阵相抗。谢玄派人对苻坚说:“您率军长途跋涉深入我境,却临水列阵,这是不想同我们速战。请您稍微后退,让将士们得以展开战斗,我与各位骑马慢行观战,不是很愉快吗!”苻坚的将领们说:“应当在淝水阻击,不让其渡河上岸。我军兵多,对方兵少,可保绝对安全。”苻坚说:“只管退军,让他们渡河,而我们率数十万骑兵向渡河的晋军攻击,逼向水中全歼他们。”苻融也认为他说得对。于是苻坚下令军队后退,众多的士卒因退却而大乱,竟退而不能停止。在这时,谢玄与谢琰、桓伊等率领八千精兵顺利渡过淝水。谢玄和谢琰指挥军队出击,与敌激战于淝水南岸,苻坚的军队大败。
材料二  唐太宗说:“古人临阵出奇兵,攻击敌人意想不到之处,这是变化的方法吗 ”李靖说:“前代的战争,多是一些用普通的战术来战胜不懂战术的,用微小的长处战胜没有长处的,这哪能谈得上懂兵法呢 如谢玄击破了苻坚,不是谢玄善于用兵,大概因为苻坚不善于用兵罢了。”太宗命侍臣查出《谢玄传》阅览以后,说:“苻坚哪些地方处理不善呢 ”李靖说:“我看《苻坚载记》记载:‘前秦的各路军队都溃败了,只有幕容垂一军得以保全。苻坚率领残兵千余骑与慕容垂会合,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父亲杀了苻坚,没有实现。’由此可以看出前秦军队当时的混乱状况。慕容垂得以独自保全,苻坚被慕容垂陷害就很明显了。被人陷害而想取胜于敌人,不是很困难吗 所以我说的不懂用兵之术的人,苻坚就是这类。”太宗说:“用兵有分有合,各种方法贵在使用恰当。以前的战例中,哪个是最好的 ”李靖说:“苻坚聚
集了百万大军却在淝水溃败,这是用兵能够集中、不能分散所导致的。吴汉大军讨伐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散驻军,他们相距二十里,公孙述率兵攻打吴汉,刘尚率军合围,大败了公孙述的部队,这是分散部队又能集中的效果。”太宗说:“好。有得有失的战例,值得万代借鉴。”
[考情解码]
1.文本选材
2017年以来,高考文言文阅读涉及《宋史》《史记》《后汉书》《晋书》《明史》《宋书》等纪传体史书,2021年、2022年则选用了《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战国策》等纪事类史书。2023年新高考文言文试题材料,变以往的单一文本为复合文本。新高考全国Ⅰ卷的材料由两则文言文组合而成,分别选自《韩非子·难一》和《孔丛子·答问》;两则材料在内容上紧密关联,聚焦于“赏罚”问题,展现了法家和儒家主张的差异以及两家立论驳论的交锋,两则材料之间形成一种张力。新高考全国Ⅱ卷文言文材料分别选自《百战奇略》和《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聚焦于兵法问题。从近几年的文言文选材看,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选文将更加灵活,更加多元化。
2.命题分析
必备
知识 熟练把握教材文言基础知识,包括重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特殊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等;文言文断句题涉及有关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古代文化知识、语法结构知识等;文化常识题涉及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方面的知识,及与此关联的教材知识;文意概述题涉及重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特殊句式等知识;翻译题涉及重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特殊句式等知识。
关键
能力 能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含义,理解文意;能根据文言文相关知识准确断句;掌握准确地翻译文言文的原则、方法等,能按照题目要求概括关键信息。
学科
素养 具备阅读文言文的基本素养,传承古人的优秀品质,提升文化自信。
第三步 瓶颈突破
任务一 重理解,巧推断,夯实文言基础知识
积累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能结合具体语境正确理解。准确推断,实现文言文知识、能力与素养的融会贯通,扫除阅读障碍,是准确解答文言文断句、翻译、文意理解与概括等题目的前提,也是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必由之路。
突破点1 理解文言实词,联语境,巧推断
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除了和文言文断句、文意概括、翻译句子等合并考查外,2022年出现了理解文言实词和文化常识合并考查的趋势,而且加强了与教材的联系,强化教考衔接。因此,做好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课内积累,把握结合语境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是文言实词备考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常考文言实词主要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其中对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通假字的考查是重中之重,考查偏义复词相对较少。
一、通假字:本义不通,考虑通假
二、古今异义词:存同求异,区分单双
正确理解古今异义词的3个技巧
1.关注单音节词、双音节词。文言文中有时连用的两个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变成一个双音节词,如果用现代汉语的词义去解释,就会出现错误。如在“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地”的意思是“土地”,“方”的意思是“方圆”。而在现代汉语中,“地方”指“中央下属的各级行政区域的统称;军队方面指军队以外的部门、团体等;本地,当地”。
2.看词语的词义是否转移。如“九岁不行”(《陈情表》)中的“不行”,在此为“不能走路”之意。而在现代汉语中,“不行”的意思是“不可以,不被允许;不中用;不好等”。
3.看词语感彩的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鄙”,在此处的意思是“身份低微,见识短浅”,是表示自谦的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卑鄙”的意思为“(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是贬义词。
三、多义实词:追源溯流,语境敲定
1.巧借本义,寻找诸义项间的联系。识记多义实词可用“解形析义,建图索义”的方法,即看字的形旁,找出本义,然后建立图表,索求词义演变。例:
2.因文定义,借助语境定其义;多义词的义项再多,但在具体语境中只能有一个。
四、词类活用:抓住规律,语法判定
1.掌握古代汉语的正常语序,即(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记住每个句子成分一般由什么词来充当:定语,一般由形容词、名词来充当;主语,一般由名词、代词来充当;状语,一般由副词等来充当;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来充当;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来充当。例如“众星北流”,主语是“众星”,由名词充当,没有活用。“流”,动词作谓语,没有活用。但是“北”是方位名词,却作了“流”的状语,这就与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相悖了。故“北”翻译成“向北”,即名词作状语。
2.掌握古代汉语的搭配规律。
(1)句中一定要有谓语。
(2)名词放在谓语前作状语。如“此水东流”句,其中“东”字是方位名词,位于谓语“流”之前,作“流”的状语,所以译为“向东”。
(3)名词不能带宾语和补语(有时是介词结构)。如“刑于寡妻”,“刑”是名词,是“榜样”的意思,但是由于后面接了一个“于”引导的介词结构,所以活用为动词,译为“做榜样”。
五、偏义复词:关注构成,语境确定
判断偏义复词,一要关注其构成,两个词的意义相对或相近;二要看语境,两个词中只有一个适合语境,另一个只作衬字。
[典题再练]
(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曰:“不可。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 ”平公曰:“善。”乃罢台役。
(节选自《说苑·贵德》)
读题审题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饥者则食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
B.“而汤放之”与“是以见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含义相同。
C.“靡使有余”与“望其旗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
D.“公悲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含义不同。
A
精准抢分
辨析多义实词的四个切入角度
1.参照上下文意。重点关注时间、地点、何人说、为何说、对谁说、怎么说等内容。不仅要看该实词的含义在句中能否讲得通,而且要看其与全段乃至全篇表达的思想内容是否协调,即前后语境是否一致。
2.依据语法结构。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句中实词的词性、句子结构以及句子成分,看该实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和什么词语搭配,构成什么语法关系。
3.利用互文辨义。所谓互文,是指上下两句或同一句的前后两头各举一端,而其意义则互相补充;也指同一件事分两处说,而其意义互相补充。
4.借助积累联想。考生可以借助平时积累的成语或联想教材中有关实词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进而确定其含义。
思维解构
选项 多角度判断 比对
A 依据语法结构,可知“食野之苹”中的“食”是动词,译为
“吃”;根据语境,可判断“饥者则食之”中的“食”译为“给……吃的”或“喂养”。 含义不同,选项表述错误。
B 参照上下文意可知,两个“放”都译为“流放”。 含义相同,选项表述正确。
C 依据语法结构,可知“望其旗靡”的“靡”作名词“旗”的谓语,是动词,译为“倒下”。“靡使有余”中的“靡”是副词,表示否定,译为“不”。 含义不同,选项表述正确。
D 参照上下文意可知,“心中常苦悲”的“悲”译为“悲伤”;
“公悲之”中的“悲”译为“怜悯”。 含义不同,选项表述正确。
参考译文 圣人对待天下的百姓,大概像对待初生的婴儿一样啊! 饿了就给他吃的,冷了就给他衣服穿,奉养他抚育他,培养他引导他,唯恐他不能健康长大。
魏武侯乘船顺黄河漂流而下,中途,(他)回头对吴起说:“河山如此险固,真壮美啊,这是魏国之宝!”吴起回答:“(国家的强固)在于国君的德政而不在于山河的险要。从前的三苗氏,左面有洞庭湖,右面有彭蠡湖,(但由于君主)不注重德政道义,被夏禹所灭。夏桀所居住的地方,左边是黄河、济水,右边是华山,伊阙山在它的南边,羊肠坂在它的北边,(但是由于他治国)不施仁政,被商汤放逐。由此可见,(国之宝)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势险要。如果君王不施德政,恐怕船上这些人也要成为您的敌人啊。”魏武侯说:“你说得对。”
武王战胜了殷商,召见太公而问道:“将如何对待他们的官员和民众呢 ”太公回答:“我听说喜欢一个人,同时会喜爱他房上的乌鸦;憎恨一个人,会连带厌恶他的墙壁。把他们全部杀掉,不使留有残余,怎么样 ”武王说:“不行。”太公出去后,邵公进见,武王问:“你看应该怎么办 ”邵公回答:“把有罪的杀掉,没有罪的就让他活着,怎么样 ”武王说:“不行。”邵公出去,周公进来,武王说:“你看该怎么办呢 ”周公说:“让他们各自居住在自己的家里,耕种自己的田地,不要因为旧朝新臣而有所改变,只要亲近有仁德的人。百姓有了过错,责任在我一个人身上。”武王说:“平定天下的胸怀多么宽广啊!”凡是尊重士人君子的人,都是因为他们仁爱而有德行。
齐景公到寿宫游玩,看见一个老年人背着柴并且面有饥色,齐景公怜悯他,叹了一口气说:“让当地的官员供养他。”晏子说:“我听人说,喜好贤良的人而怜悯不幸的人,是执掌国家的根本。现在君主怜惜老者,那么您的恩泽没有达不到的了,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齐景公笑了,脸上也有了喜悦的神色。晏子说:“圣贤的君王遇到贤良就喜好贤良,遇到不幸就怜悯不幸。现在请让我寻找老弱而无人供养的人,孤苦而没有成家的人,评定后供给用度。”齐景公说:“很好。”于是,老弱的人有人养活,老而无偶的人也有了可以居住的屋子。
晋平公想在春天建造游观之台,叔向进言说:“不可以。古代圣明的君王重视德政并尽力推行,宽缓刑罚并且不误农时。(您)在春天建造游观之台,这是耽误百姓的农时啊。怎能靠这些用来安定人民生活、保障人民生存,被后世称誉自己不愧为国君呢 ”晋平公说:“说得好。”于是放弃修筑亭台。
[对点训练]
(2023·福建三明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文本二 壬申,以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固辞不拜。初,光素与王安石厚,及行新法,贻书开陈再三,又与吕惠卿辩论于经筵,安石不乐。帝欲大用光,访之安石,安石曰:“光,外托劘①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光才岂能害政 但在高位,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韩信立汉赤帜,赵卒气夺。今用光,是与异论者立赤帜也。”及安石称疾不出,帝乃以光为枢密副使,光辞曰:“陛下所以用臣,盖察其狂直,庶有补于国家。若徒以禄位荣之,而不取其言,是以天官私非其人也。臣徒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救生民之患,是盗窃名器以私其身也。陛下诚能罢制置条例司,追还提举官,不行青苗、助役法,虽不用臣,臣受赐多矣。青苗之散,使者恐其逋负,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
·
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十年之外,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常平又废,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民之羸者必委死沟壑,壮者必聚而为盗贼,此事之必至者也。”疏凡九上,帝使谓之曰:“枢密,兵事也,官各有职,不当以他事为辞。”光对曰:“臣未受命则犹侍从也,于事无不可言者。”会安石复起视事,乃下诏允光辞,收还敕诰。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注①劘(mò):规劝,直言劝谏。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昨日蒙教”中的“蒙”,敬辞,承蒙。下文“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中的“蒙”字与此含义相同。
B.“举先王之政”与“举地千里,至今治强”(《谏逐客书》)两句中的“举”字含义相同。
C.“初,光素与王安石厚”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素”字含义相同。
D.“陛下诚能罢制置条例司”与“必竭诚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诚”字含义不同。
B
解析 “‘举’字含义相同”错误,两个“举”的含义不同。“举先王之政”的“举”为“施行”,“举地千里”的“举”为“攻克,占领”。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赠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往来交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合,(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多有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勉强解释,最终必定不能被您理解,所以只简单地给您回信,不再一一替自己辩解。后来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在于名气是否符合(实际),名气符合实际后,天下的根本道理也就清楚了。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生事扰民,与民争利,拒不接受不同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我却认为接受皇帝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夺官吏职权;施行先王的政治主张,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生事扰民;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是与民争利;驳斥错误言论,排斥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预先料到会这样的。
文本二 壬申年,任命司马光担任枢密副使,司马光坚决推辞不肯拜官。当初,司马光跟王安石一向交情深厚,等到王安石推行新法,写信给王安石再三陈述变法之弊,又跟吕惠卿在御前讲席展开辩论,王安石很不高兴。皇帝想要重用司马光,征求王安石的意见,王安石说:“司马光表面上直言劝谏皇上,内心却在讨好下臣。所说全部是危害国家政务的,所结交的人都是对国政有危害的人,如果想将司马光安置在身边,让他参与讨论国家大事,这是关系国家走向繁荣还是走向衰弱的关键。司马光的才能怎么能对国政形成危害 但是他处在高位,那些有反对意见的人会倚重他。韩信竖起汉的红色旗,赵地士兵勇气丧失。现在任用司马光,这就是给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树起一面红色旗帜。”等王安石称病在家,皇帝于是任命司马光为枢
密副使,司马光推辞说:“陛下所以任用我,大概是了解我疏狂率直,也许对国家有点好处。如果仅仅是用俸禄和职位使我荣耀,而不听取我的意见,是将官位当作私恩,而不是真正任用人。我只是拿俸禄和职位作为自己的荣耀,而不能拯救百姓于灾难之中,这是盗窃国家的名位和车服仪制来为自身谋私利。陛下果真能够罢掉制置条例司,追还提举官,不施行青苗、助役等法令,即使不任用我,我得到的恩赐也很多了。青苗钱散发以后,使者担心他们拖欠债务,一定要让富人替穷人担保,以后贫穷的人不能偿还债务,就会向四方逃走;富裕的人不能离开,一定会被责令偿还其他人家所欠的债。十年以后,贫困的人跑光了,富裕的人也变成穷人了。常平仓也废了,有军队来攻打我们,接下来又有饥荒,这样羸弱的百姓一定会死于沟壑,强壮的必
然聚集成为盗贼,这是这件事必然到来的结果。”他多次上疏,皇帝派人对他说:“枢密,是掌管军事的,官员各有各的职责,不应该拿其他事情来当说辞。”司马光回答说:“我没有接受任命,就还是侍从,对于任何事情没有不能说的。”适逢王安石复出主持政事,皇帝才下诏书允许司马光辞枢密副使一职,收回敕诰。
突破点2 理解文言虚词,多归纳,有方法
近几年的高考中,虚词很少单独设题,高考往往将对虚词的考查融入文言文选择题、翻译题中综合考查。就文言实词考查的趋势看,文言虚词完全有可能单独设题。虽然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虚虚实实,不好把握,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重点把握高频虚词的意义,学会在语境中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我们做好虚词备考的重点。
[典题再练]
(2023·河北唐山一模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读题审题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孝闻于楚国”的“于”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以其无礼于晋”的“于”含义不同。
B.“子不与吾”的“与”与《六国论》中“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的“与”含义相同。
C.“因与之语”的“因”与《鸿门宴》中“因击沛公于坐”的“因”含义相同。
D.“援桴鼓之”的“之”与《赤壁之战》中“顷之,烟炎张天”的“之”含义相同。
B
精准抢分
文言虚词推断六法
语境句意推断法 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标志推断法 一些特殊文言句式是以某些虚词为标志的,如表被动的“见”
“于”“为”“为所”,表宾语前置的“之”“是”;固定格式“是以”“无
以”等。
句位推断法 文言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就不同。如“其”,在句首一般作代词(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还常作语气副词,表反问或揣测(如“其李将军之谓也”);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
词,表期望、祈使语气(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语法分析法 这种方法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推断其含义,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鸿门宴》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前两个分句的主语分别是“人”和“我”,宾语分别是“刀俎”和“鱼肉”,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作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助词。
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虚词的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如《兰亭集序》中的
“及其所之既倦”和“不能不以之兴怀”两句,前一个“之”是动词(往、到达);后一个“之”是代词(代指“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通过词性即可推断二者不一样。
同位互推法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对应位置上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虚词的用法。如《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以”和
“而”处于对应的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修饰的连词。
思维解构
A 用语境句意推断法,“以其无礼于晋”句意为“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于”是介词,对;“孝闻于楚国”句意为“孝行在楚国闻名”, “于”是介词,在。 表述正确
B 用语法分析法可推断“子不与吾”中“与”处于谓语与动词的位置,结合语境推断“与”为动词,答应;句意为“你不答应我”。“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用语境句意推断法,“与”为动词,亲附、结交;句意为“亲附秦国却不帮助五国”。两个“与”含义不同。 表述错误
C 用语境句意推断法,可以判断“因”都是介词,趁机。句意分别为“借此机会与他交涉”“趁机在座位上击杀沛公”。 表述正确
D 用语法分析法和句位推断法,两个“之”都是衬字,无实在意义,是音节助词。 表述正确
参考译文 贤士中有勇气而且在行为上果断的人,不以树立名节实行道义,却以轻生去获取非分的名声,难道不可哀痛吗!贤士中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为坚守气节和伦理,却不顾及死亡的危险,所以在他死后名声能够传播于后世。没有勇敢果断的精神,谁人能够做到这样
楚国有个名叫申鸣的人,在家奉养他的父亲,孝行闻名于楚国。楚王想要授给他国相的职位,申鸣推辞不接受。他的父亲说:“楚王想要任你为相,你为何不接受呢 ”申鸣回答说:“为何不做父亲的孝子,却去做君王的忠臣呢 ”他的父亲说:“如果在国家享有俸禄,在朝廷有地位,你快乐我也就没有担忧的了。我希望你能去做国相。”申鸣说:“好吧。”于是就入朝,楚王便授他国相的职位。过了三年,白公胜作乱,杀了司马子期。
申鸣准备为国赴难,他的父亲制止他,说:“抛弃父亲去死,难道可以吗 ”申鸣说:“我听说做官的人性命属于国君,俸禄归于亲人。如今既然离开父亲去事奉国君,难道能不为国难而死吗 ”于是辞别父亲前往,进而率军围攻白公胜。白公胜对石乞说:“申鸣这个人,是天下有名的勇士,现在领兵围困我,我该怎么对付他” 石乞说:“申鸣这个人,是天下有名的孝子,领兵前去劫持他的父亲,申鸣听到此事必定前来,便可趁机与他交涉。”白公胜说:“好。”就前往劫取申鸣的父亲,用兵器挟持他的父亲,告诉申鸣说:“你顺从我,我同你瓜分楚国。你不顺从我,你的父亲就会被杀死。”申鸣流着眼泪回答他说:“当初我是父亲的孝子,今天我是国君的忠臣。我听说,吃国君之食就要为国君的事而死,接受国君的俸禄就要为国君竭尽自己全部能力。如今我
已不能做父亲的孝子了,只能是国君的忠臣,我岂能保全自身!”于是拿起鼓槌击鼓进兵,终于杀死了白公胜,他的父亲也因此死去。楚王赏给他百斤黄金。申鸣说:“吃国君的饭,逃避国君的灾难,不是忠臣。使国君的国家安定,自己的父亲却被杀死,不是孝子。忠、孝之名不能两立,忠、孝之行不能两全,像这样活着,有什么脸面立身于天下呢 ”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解释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介词,趁机。
介词,和,跟。
副词,是,就是。
代词,他的。
介词,被。
介词,让。
参考译文 李斯趁机劝说秦王,建议首先攻取韩国以威胁其他国家,于是秦王派李斯去征服韩国。韩王为此而担忧,和韩非谋划削弱秦国。大梁人尉缭来到秦国,劝说秦王道:“凭着秦国的强大,诸侯就像郡县的长官,我只担心诸侯们联合起来进行出其不意的袭击,这就是从前智伯、夫差、湣王灭亡的原因。希望大王不要吝惜财物,贿赂他们的大臣,以打乱他们的计谋,这样只不过损失三十万金,而诸侯就可以完全消灭了。”秦王听从了他的计谋,以平等的礼节会见尉缭,衣服饮食也与尉缭一样。尉缭说:“秦王这个人,高鼻梁,长眼睛,挚鸟一样的胸部,豹狼一般的声音,缺少仁爱,而有虎狼之心,穷困时容易对人谦下,得志时也会轻易地吞掉别人。我是个平民,然而他见到我总是那样谦下。如果真使秦王在天下得志,天下人都将成为他的奴仆了。不能跟他长久交往。”于是逃走,秦王发觉,坚决劝止,让他当秦国尉,始终采纳他的计谋。而李斯当权。
突破点3 理解文言句式,明标志,会翻译
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考查会放在翻译句子中,带有随文命题的特点。抓住标志,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及常见固定句式等特殊句式的类型,能联系上下文语境准确翻译,是做好文言句式备考的关键。
典题再练
(2022·全国乙卷改编,原文见任务一突破点1“典题再练”)
读题审题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 ”
(2)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
(3)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
答案 (1)武王战胜了殷商,召见太公而问道:“将如何对待他们的官员和民众呢 ”
(2)现在君主怜惜老者,那么您的恩泽没有达不到的了,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3)怎能靠这些用来安定人民生活、保障人民生存,被后世称誉自己不愧为国君呢
精准抢分
一、知识梳理
1.判断句——分清类型,翻译成含有“是”的句子
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类型表示判断:
2.被动句——看清关键词,翻译成含有“被”的被动句
3.倒装句
(1)宾语前置——判断形式,调整提前的宾语到动词后
(2)定语后置——察看标志词,译成定语修饰中心词
(3)介词结构后置——分析句子结构,调整介词结构到动词前
(4)主谓倒装——辨明语气,调换主语谓语位置
类型 例句
表疑问语气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表感叹语气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4.省略句——分析上下文,补充成完整的句子
类型 例句
省略主语 承前省略 沛公军霸上,(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蒙后省略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对话中省略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良曰:“(今日之事)甚急!”
(《鸿门宴》)
省略谓语 承前省略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蒙后省略 因跪请秦王(击缶)。秦王不肯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共喻省略(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左忠毅公逸事》)
类型 例句
省略宾语 动词后的宾语省略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
介词后的宾语省略 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省略介词 介词“于”省略 列坐(于)其次。(《兰亭集序》)
介词“以”省略 陈胜、吴广皆(以)次当行。(《陈涉世家》)
介词“自”省略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自)日边来。
(《望天门山》)
5.固定句式
句子语气 句式标志 翻译格式
表陈述语气 有以 有用来……
无以 没有用来……
有所 有……用来……的(人、事、物)
无所 没有……用来……的(人、事、物)
表疑问语气 奈何 奈……何 怎么办 把(对)……怎么办
何如 怎么样 怎么办
何以…… 根据什么…… 凭什么…… 为什么 怎么会
孰与……,
与……孰…… 与……相比,谁更……
句子语气 句式标志 翻译格式
表反问语气 何……为 为什么要……呢 何必……呢 还要……干什么呢
何……之有 有什么……呢 怎么能……呢
不亦……乎 这不是……吗
顾……哉 难道……吗
岂(独)……耶(乎、哉) 难道……吗 怎么……呢
表揣度语气 无乃……乎(与) 恐怕……吧 只怕……吧
得无……耶
得非……耶 大概……吧 恐怕……吧 该不是……吧 能不……吗
其……欤 岂不是……吗
……庶几……与(欤) 或许……吧
表感叹语气 直……耳 只是……罢了
二、翻译特殊句式三步骤
答题步骤 具体分析
第一步,辨识特殊句式。 结合上下文语境,抓住标志,明确句子为哪种特殊句式。
第二步,套用格式翻译。 判断句,采用“……是……”的格式;被动句,翻译为含“被”字的句子;省略句,注意补出省略成分;倒装句,注意调整语序;固定句式,套用对应的格式。
第三步,代入验证。 把译文代入原文检查,力求“信”“达”“雅”,落实得分点。
思维解构
认真读题后发现,画线句子都是特殊句式。解答本题,注意以下三步:
答题步骤 具体分析
第一步,结合语境,分析句子特点。 在语境中审视,画线句得分点有哪几处,是不是特殊句式,属于哪一种特殊句式。
答题步骤 具体分析
第二步,套用格式翻译。 (1)“将奈其士众何 ”为“奈……何 ”的固定句式,套用“如何对待…… ”的格式;“克”译为“战胜,攻克”。
(2)“治国之本也”是判断句,套用“……是……”的判断句式。“逮”译为“及,达到”。
(3)整句话“岂……哉”是表反问的固定句式,译为“怎么能……
呢”;“称为人君于后世”是以“谓语+于”为标志的被动句,译为“被后世称誉自己不愧为国君”。此外,“定命安存”译为“稳定天命安抚百姓”。
第三步,代入验证。 将翻译好的句子代入原文语境,检查是否“信”“达”“雅”。
[对点训练]
(2022·全国乙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节选自《说苑·贵德》)
(1)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
关键词语:睹、负、饥色
特殊句式:
译文:
(2)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
关键词语:养、室、秩。
特殊句式:
译文:

游于寿宫”(介词结构后置)。
齐景公到寿宫游玩,看见一个老年人背着柴并且面有饥色。
“老弱之不养”(定语后置);“鳏寡之不室”(定语后置)。
现在请让我寻找老弱而无人供养的人,孤苦而没有成家的人,评定后供给用度。
突破点4 文言文断句,明标志,懂语法
文言文断句综合考查考生掌握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求考生对这些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文言文断句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重点研读要求断句的句子,凭语感和经验先判断容易断句处,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之处,依据断句标志和语法断句。
自2023年开始,文言文断句变单项选择题为八选三的多选题,题干为“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典题再练]
(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周尧卿,字子余。其先汝阴人。尧卿警悟强记,七岁善赋诗,弱冠以学行知名。天圣二年登进士第,积官至太常博士、通判饶州。卒,年五十三。有文集二十卷,《诗》《春秋》说各三十卷。尧卿十二丧父,忧戚如成人,见母氏则抑情忍哀,不欲伤其意。母异之谓族人曰是儿爱我如此多知孝养我矣。卒能孝养,志如母之言。其于昆弟,尤笃友爱。执母丧,倚庐三年,席薪枕块,虽疾病不饮酒食肉。或勉之以礼,曰:“《礼》‘老病不止酒肉’,意或不胜丧耳。病且未老,忍及此耶 ”葬之先期,躬自负土。有告之曰:“古之贫无以葬者或然,今子何自苦 ”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 ”尧卿为人简重不校,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居官禄虽薄,赒宗族朋友,罄而
后已。所至称治,民有去思。尝知汀州宁化县,提点刑狱杨纮入境,微伺刺史善否,有被刑而耘苗者,纮就询其故。对曰:“贫以利故,为人直其枉,令不可欺,而我欺之,我又何怨 ”纮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庆历间,范仲淹举经行可为师表,未及用而卒。尧卿之学,不惑传注,问辨思索,以通为期。其学《诗》,以孔子所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孟子所谓“说《诗》者,以意逆志,是谓得之”,考经指归,而见毛、郑之得失,曰:“毛之《传》欲简,或寡于义理,非‘一言以蔽之’者也。《笺》欲详,或远于情性,非‘以意逆志’者也。是可以无去取乎 ”其学《春秋》,曰:“左氏记之详,得经之所以书者。”至三传之异同,均有所不取,曰:“圣人之意,岂二致邪 ”欧阳修以文表其墓曰:“若周君者,事生尽孝,居丧尽哀,而以礼者也。君学长于毛、郑《诗》,《左氏春秋》。”(节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
读题审题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母异A之B谓C族人曰D是儿E爱我F如此G多H知孝养我矣。



精准抢分
四步骤解答文言文断句题
答题步骤 阐释
第一步,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通读全文,弄清楚材料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节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关键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答题步骤 阐释
第二步,借助标志,先易后难。 借助常见标志,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
1.词语标志
①虚词标志。如“夫、盖、唯、且夫、若夫”等句首发语词,“是故”“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然则”等句首关联词,在它们的前面一定要断开;“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句末语气词,在它们的后面要断开;“顷之”“未几”
“已而”“既而”“俄而”等时间标志词和“嗟夫”“呜呼”等常处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在它们前后都可断句。
答题步骤 阐释
第二步,借助标志,先易后难。 ②名词。如人名、字号、时间、地名、年号、官职名、朝代名、事物名等,对于断句也有很大帮助。
③对话词。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道”“言”等作为标志,遇到时首先明辨其是否为对话或引文,分清对话、转述及引用等不同情况。若为对话或引文,再根据上下文弄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2.句式标志
如判断句、被动句、固定句式等。
3.修辞标志
如对偶、排比、顶真、反复等。
答题步骤 阐释
第三步,借助语法,突破难点。 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职名等,一般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它们的前后往往要断开。文段中的动词,一般充当谓语,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难断之处。
第四步,代入验证。 根据完成的断句验证句子大意,看语意是否贯通。
思维解构
答题步骤 阐释
第一步,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语段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结合上下文语境看,画波浪线的部分大意是周尧卿的母亲称赞他孝顺。
第二步,借助标志,先易后难。 “曰”是对话标志,其后要停顿。如能看出“谓……曰”(对……说)是固定句式,就可在B、D处断开。
第三步,借助语法,突破难点。 “母”是整句话的主语,“异”是动词,作谓语,“之”是代词,作宾语;主谓宾齐全,故在B处断开。“是儿”是主语,“爱”是谓语,“我”是宾语,“如此”是补语,说明“爱我”的程度,句子意思完整,故在G处断开。
第四步,代入验证。 句子大意:母亲对此感到诧异,对族人说:“这个儿子这样爱我,定会懂得孝顺赡养我。”
参考译文 周尧卿,字子余。他的祖先是汝阴人。周尧卿机敏聪慧,长于记忆,七岁时善于写诗,弱冠之年因为学识品行而闻名在外。天圣二年科举考试进士及第,累官至太常博士、通判饶州。五十三岁那年离世。著有文集二十卷,《诗》《春秋》解说各有三十卷。尧卿十二岁时父亲离世,他像成年人那样忧愁烦闷,见到母亲就抑制自己的情感,忍着自己的哀伤,不想伤她的心。母亲对此感到诧异,对族人说:“这个儿子这样爱我,定会懂得孝顺赡养我。”最终能够以孝心供养他的母亲,所记载的也如他的母亲所说。他对兄弟,尤其深加厚爱。奉行母亲的丧礼期间,他在墓地守护了三年,以柴草为席,以土块为枕,即使身犯疾病也不饮酒吃肉。有人用礼劝勉他,说:“《礼》中说‘年老有病者无须禁食酒肉’,意思是承担不了丧葬的苦痛。
(你)生病了并且年龄不大,(为什么)要忍受到如此境地呢 ”在埋葬之前,(周尧卿)亲自背负泥土。有人对他说:“古代家贫的人没有用以埋葬的或是这样,现在你为什么这样使自己受苦 ”(周尧卿)泪流不止地说:“过了这个时候,即使想全力帮忙,又怎么能做到呢 ”周尧卿为人庄严持重,遇到侮慢自己的人,一定会更加以礼相待,以使对方愧疚。担任官职,虽然俸禄不多,但周济朋友亲戚等,毫不吝啬,不惜竭尽所有。他所到任的地方被称赞治理有方,有老百姓在他离开后很怀念。曾经掌管汀州宁化县,提点刑狱杨纮进入辖境,暗中探察刺史是否善任,有一个受刑并且在田间除草的人,杨纮靠近他询问原因。对方回答说:“我因为家贫贪利,为别人作假证,县令不可以欺骗,但我欺骗了他,我又有什么怨言呢 ”杨纮到了都邑,不再进行其他的考察,
只是凭借自己的见闻推荐了他。庆历年间,范仲淹因为他的经术和品行推举他为师表,还没来得及任用就去世了。周尧卿做学问,不为传注所迷惑,询问辨别思考求索,把弄通作为目标。他学《诗》,根据孔子所说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孟子所说的“说《诗》者,以意逆志,是谓得之”,(综合)推求经书主旨指向,并且指出毛、郑的得与失,说:“毛诗的《传》要简洁,有的地方缺乏义理,不是‘一言以蔽之’。郑《笺》要详释,有的地方远离情性,不是‘以意逆志’的表现。对此可以不加取舍吗 ”他学习《春秋》,说:“左丘明记载得详细,指示了经书的著作缘由。”至于《三传》之间的异同,都有不可取的地方,说:“圣人的思想,怎么能有不同的表达呢 ”欧阳修为他的墓碑撰写碑文说:“像周尧卿这样的人,侍奉活着的长辈尽孝,居丧时尽表自己的悲哀,并且是按照礼节(做事)的人。他做学问在毛、郑《诗》,《左氏春秋》方面很擅长。”
[对点训练]
(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昔者晋公子重耳出亡,过于曹,曹君袒裼而观之,釐负羁与叔瞻侍于前。叔瞻谓曹君曰:“臣观晋公子,非常人也。君遇之无礼彼若有时反国而起兵即恐为曹伤君不如杀之。”曹君弗听。釐负羁归而不乐,其妻问之曰:“公从外来而有不乐之色,何也 ”负羁曰:“吾闻之,有福不及,祸来连我。今日吾君召晋公子,其遇之无礼。我与在前,吾是以不乐。”其妻曰:“吾观晋公子,万乘之主也;其左右从者,万乘之相也。今穷而出亡过于曹,曹遇之无礼。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子奚不先自贰焉。”负羁曰:“诺。”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公子见使者,再拜,受其餐而辞其
璧。公子自曹入楚,自楚入秦。入秦三年,秦穆公召群臣而谋曰:“昔者晋献公与寡人交,诸侯莫弗闻。献公不幸离群臣,出入十年矣。嗣子不善,吾恐此将令其宗庙不祓除而社稷不血食也。如是弗定,则非与人交之道。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何如 ”群臣皆曰:“善。”公因起卒,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步卒五万,辅重耳入之于晋,立为晋君。重耳即位三年,举兵而伐曹矣。因令人告曹君曰:“悬叔瞻而出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又令人告釐负羁曰:“军旅薄城,吾知子不违也。其表子之闾,寡人将以为令,令军勿敢犯。”曹人闻之,率其亲戚而保釐负羁之闾者七百余家。此礼之所用也。故曹,小国也,而迫于晋、楚之间,其君之危犹累卵也,而以无礼莅之,此所以绝世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君遇之A无礼B彼若有时C反D国E而起兵F即恐为曾伤G君H不如杀之。



解析 句子大意是:“您对待他没有礼貌,他如果有机会回国立为国君而发兵,就怕会成为曹国的祸害,您不如杀了他。”句子分为理由和建议两部分。理由部分承前文而来,与下文“曹遇之无礼”相对应,故A不当断。“反”同“返”,“反国”在句中是回国的意思,故D不可断。“反国而起兵”是相接续的行为,故E不可断。“反国而起兵”的主语是“彼”,“有时”作状语,故C不可断。句中“曹”指曹国,“君”指曹君,建议部分的主语为“君”,故H不可断。综合考察,正确断句点为B、F、G三处。
参考译文 从前,晋国的公子重耳出国流亡,经过曹国,曹国国君趁重耳脱掉上衣露出上身时偷看重耳,釐负羁和叔瞻一同随侍在曹国国君跟前。叔瞻对曹国国君说:“我看晋公子重耳,不是个平常之人。您对待他没有礼貌,他如果有机会回国立为国君而发兵,就怕会成为曹国的祸害,您不如杀了他。”曹国国君没有听从。釐负羁回到家里闷闷不乐,他的妻子问他说:“您从外面回来表情不高兴,这是为什么 ”釐负羁说:“我听过这样的话,君主有福赶不上,有祸到来会连累我。今天我们的国君召见晋公子重耳,他对重耳没有以礼相待。我参与其事在君王跟前,我因此闷闷不乐。”他的妻子说:“我看晋公子重耳,是万乘之国的君主;他身边的随从,都是万乘之君的相。现在处境困难被迫流亡,经过曹国,曹国对他无礼。这人如果返回晋
国,一定会责罚对他无礼的人,那么曹国就是第一个了。你何不先表明自己与曹国国君不一样。”釐负羁说:“好。”把黄金盛在壶里,用饭食装满,把玉璧放在上面,晚上派人送给晋公子重耳。重耳见到釐负羁派去的人,拜了两次,接受了饭食而推却了玉璧。重耳从曹国到楚国,从楚国到秦国。来到秦国三年,秦穆公召集群臣商议说:“昔日晋献公和我结交,诸侯没有不听说的。晋献公不幸去世,前后已有十年了。他的继位的儿子不好,我恐怕这将会使晋国的宗庙无人洒扫,而社稷之神没有人去祭祀。像这样了我还不去安定晋国,那就不是与人结交的道理。我想要辅助重耳回到晋国去,怎么样 ”群臣都说:“好。”秦穆公因此发兵,有兵车五百辆,整齐的骑兵二千人,步兵五万人,辅佐重耳进入晋国,立为晋国的国君。重耳即王位三年,率兵来讨伐
曹国。因此派人告诉曹国国君说:“把叔瞻给我从城墙上吊下来,我将杀了他陈尸示众。”又派人告诉釐负羁说:“军队迫近曹国都城,我知道你不会和我作对。把你的街巷做上标记,我将发布命令,命令军队不能侵犯。”曹国人听说这个消息,率领自己的亲戚逃到釐负羁街巷里保全性命的共有七百多家。这就是讲礼的用处。曹国是个小国,要在晋国和楚国的夹缝中生存,曹国国君的危险就像累叠起来的鸡蛋一样,而他还以无礼的态度来对待大国,这就是它灭亡的原因。
任务二 选择题——巧比对,快排除,拿全基础分
把文言文阅读中的选择题全都做对,除了做好文言知识的储备之外,还应该掌握快速、有效的解题方法。二轮复习要强化以下训练:(1)提升读文效率,能够迅速梳理文本内容和层次;(2)提升读题(选项)的准确性,避免各类失误; (3)熟练掌握三类题型的答题规律和技巧;(4)强化比对、验证意识。
突破点1 理解文化常识,联教材,察语境
从前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古代文化常识题考查的是考生相对比较熟悉的古代官职、古代称谓、古代君主制宗法制、风俗礼仪、教育科举、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近两年高考文化常识考查点随文设置,无规律性,涉及面广,而且呈现和文言实词一起考查的趋势。但有些不熟悉的古代文化常识,实则暗含了诸多熟悉因素,有的与教材内容相关,有的跟选文内容密切相关,考生要学会联系教材知识,依据选文内容(语境)来判断。
[典题再练]
(2021·新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读题审题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
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的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
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
D
精准抢分
四步解答文化常识题
思维解构
答题步骤 语境分析
第一步,读原文,把握语境。 A项,“甲子”出自原文第一句话,第一句话讲的是太宗继皇位的时间、地点。“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从语境来看,前面已经有了年份、月份,这里“甲子”很明显是纪日。
第二步,借语境,迁移联想。 C项,“海内”,以前学过的古诗词中多次出现过这个词,如“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很容易判断出选项正确。
答题步骤 语境分析
第三步,析语境,准确推断。 B项,“宗室”,所在语境是“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根据前面说的“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再结合后面的“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可以推断出“宗室”就是与皇帝同一宗族的血亲。
D项,“庶务”,“庶”是“众多”的意思,根据“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可知这里指的并不是各种急务,而是指各种政务。
第四步,扣语境,验证答案。 将四个选项的解释代入原文,检验选项解释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上下文表达的意思,最终可以确定D项错误。
参考译文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唐太宗在东宫显德殿即皇帝位。当初,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震天下,因此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童孺幼子也都封王,被封王的达数十人。皇帝委婉地询问众臣:“遍封宗室子弟为王,对国家有利吗 ”封德彝回答道:“太上皇亲厚皇亲九族,大量分封宗室,从东西两汉以来没有如今这么多的。封给的爵位已够高的了,又多赐给劳力仆役,恐怕不是用极公正来昭示天下的做法吧。”皇帝说:“是这样。我做天子,是要来养护百姓的,怎么能烦劳百姓来养护自己的宗族呢!”十一月初五,将宗室郡王都降为县公,只是有功勋的数人没降。皇帝与群臣讨论如何平息盗贼。有人请求用严刑重法来禁止盗窃发生,皇帝讥笑着说:“百姓之所以做盗贼,是由于赋税
徭役繁重,官吏贪污,百姓饥寒交迫,便顾不上廉耻了。我应当除去奢侈,节省费用,轻徭役,薄赋税,挑选任用廉洁的官吏,使百姓衣食有余,他们就自然不会做盗贼了,哪里需要用重法呢!”从此数年之后,国内太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人旅客敢在野外露宿。皇帝听说了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的名声,召见他,以执政之道问他。(张玄素)回答说:“隋朝的皇帝喜欢自己把持所有事务,不信任众臣下,众臣下恐惧不安,只知道受命奉行罢了,没有谁敢违犯。凭着一个人的才智来裁决天下的事务,假使得失参半,犯的错误也已很多,下臣阿谀,皇帝受蒙蔽,国家不灭亡更待何时呢!陛下如果能够谨慎地选择群臣,将政事分别委任他们,自己安坐在朝廷上考察他们的成功与失败来施行赏罚,还忧愁什么治理不好!”皇帝认为他讲的一番话很好,擢升他做侍
御史。皇帝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暗地里派身边的人试探着贿赂他们。有个司门令史接受了一匹绢,皇帝想把他杀掉,民部尚书裴矩劝谏说:“作为官吏接受贿赂,罪大确实应当处死。只是陛下派人送给他而让其接受,就是有意引人触犯法律,这恐怕不是所谓‘用道德加以诱导,以礼教来整齐民心’。”皇帝听了很高兴,召集五品以上的文武官员,告诉他们说:“裴矩能够当面谏诤,不为我的情面而屈从,倘若每件事都能这样,还忧虑国家不能够大治吗 ”
大臣司马光认为,古人有句话说:“君主贤明则臣下敢于直言。”裴矩在隋朝是位佞臣,在唐朝却忠贞,不是他的品性有了变化。君主厌恶听到他的过失,那么忠臣就变为佞臣;君主乐意听到直言劝谏,那么佞臣就变为忠臣。由此可知,君主如同测日影的表,臣子如同日影,表一动影子就随着移动了。
[对点训练]
(2022·新高考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吴汉,字子颜,南阳人。韩鸿为使者,使持节,降河北,人为言:“吴子颜,奇士也,可与计事。”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上既破邯郸,诛王郎,召邓禹宿,夜语曰:“吾欲北发幽州突骑,诸将谁可使者 ”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上于是以汉为大将军。汉遂斩幽州牧苗曾,上以禹为知人。吴汉与苏茂、周建战,汉躬被甲持戟,告令诸部将曰:“闻鼓声皆大呼俱进,后至者斩。”遂鼓而进,贼兵大破。北击清河长垣及平原五里贼,皆平之。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衔枚,指在口中横衔着枚。枚的形状像筷子,是古代行军时用以禁止喧哗的器具。
B.差强人意,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后来的意思转变为勉强令人满意。
C.尊重,文中是尊贵显要的意思,现在一般表示敬重、重视,二者的意思不同。
D.车驾,文中以帝王所乘车马代指帝王,与古诗文中“丝竹”代指音乐用法相同。
B
解析 “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错误,联系语境看,光武帝说“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可见吴汉很能振奋人心,威严沉稳可以匹敌一国。
参考译文 吴汉,字子颜,是南阳人。韩鸿做使者,拿着符节出使,招降河北各州郡,有人对韩鸿说:“吴子颜,是位奇异之人,可和他商议大事。”吴汉为人朴实、厚道,说话缺少文采,仓促间不能用言语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邓禹和诸位将领多次举荐吴汉,皇上多次召见他,这以后吴汉工作辛勤努力不离开衙署,皇上也因为他是南阳人,逐渐与他亲近。皇上攻下了邯郸,诛杀了王朗,召见邓禹留宿,夜里跟他交谈说:“我打算向北调发幽州精锐骑兵,各位将领谁能够派遣 ”邓禹说:“吴汉可以。我屡次与他交谈,那人勇猛而有智谋,众将少有能赶得上的。”皇上于是让吴汉担任大将军。吴汉于是斩杀了幽州牧苗曾,皇上于是认为邓禹善于赏识人才。吴汉与苏茂、周建交战,亲自穿上铠甲拿着戟,命令众将士说:“听到鼓声全部大呼前进,后退的人,杀。”于是击鼓进军,贼兵大败。向北进攻清河长垣及平原五里的敌军,全部平定了他们。
吴汉攻打蜀地,在水南水北分开扎营,北营作战不顺利,于是让士兵衔枚前往水南营会合,大败公孙述。吴汉的军队驻守成都,公孙述的将领延岑派遣奇兵出现在吴汉军队后面,袭击并打败了吴汉,吴汉坠落水中,拽着马尾巴才得以上来。吴汉性格忠诚宽厚,忠诚地侍奉皇上,自从当初跟随皇上征战以来,常常陪伴在皇上左右,皇上没有安睡,吴汉就侧立一旁屏息侍奉,皇上睡得踏实了他才离开。兵器不锋利,军营武器不完备,吴汉常常独自修缮矫正弓弩,检阅那些兵马,激励振奋将士。皇上有时派人看吴公在做什么,派去的人回来说正在准备作战进攻的装备,皇上常常说:“吴公还算能振奋人的意志,稳重得可以匹敌一个国家了。”皇上封吴汉为广平侯。吴汉曾经出征,妻子儿女在他走后购置了田产。吴汉回来,责备他们说:“军队出征
在外,官兵们用度不足,为什么多买田地房产呢!”于是尽数分给了兄弟和母亲、妻子的娘家人。吴汉的爵位俸禄赏赐最尊贵显要,然而他只修内宅,不另建巷第。他的夫人先去世,只是简单下葬,修了一座小坟,没有盖祠堂,他就这样恭敬节俭。吴汉病重,皇上亲自探视,问他还有什么话想说。吴汉回答说:“为臣愚笨没有什么见识,只希望陛下千万不要大赦天下罢了。”吴汉因病而亡,(官员)上奏给他定谥号时说:“有司商议应该用武。”(皇上)下诏特意赐谥号为忠侯。
突破点2 概述文意,明晰设误角度,题文细比对
选项对所述事件或所说明的道理进行综合判断和推理,要求考生把握某个论点的依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导致的某种结果等。这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此类题的设误项往往以假乱真,即在大体正确的情况下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解答时可以采用“题文对照”的方法,把每个选项还原到文中,找到对应区域,尤其要对细节之处进行仔细对照,看看选项的表述有无曲解文意。
[典题再练]
(2023·全国甲卷,原文见任务一突破点4“典题再练”)
读题审题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周尧卿从小聪明懂事,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他虽然年幼,但忧伤悲痛如同成年人,见到母亲则能抑制住自己的情感,强忍哀痛,唯恐让母亲伤心。
B.周尧卿为人简朴持重,不喜计较。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他会郑重地以礼相待,让对方产生羞愧之心;虽然俸禄不多,但周济宗族朋友,直到用完为止。
C.周尧卿为学注重独立思考,不迷信古人传注,而以通达文义为目的,他认为解释《诗经》的《传》《笺》各有得失,学习时应当加以分辨。
D.周尧卿学问品行俱佳,得到当世名臣范仲淹和欧阳修嘉许。范仲淹曾举荐他,但未及任用,他就去世了;欧阳修为他的墓碑撰文,对他褒扬有加。
B
精准抢分
题文细比对,巧解概述题
比对细节 对应的设误角度
比对人物、事件:关注“谁,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具有何种品质”,比对选项的相关表述与原文是否一致。 张冠李戴:①在某一事件中,将某一人物换成另一个人物;②错误地分析人物的思想情感;③选项换用表现数量、范围的词,对数量、范围的叙述与原文有偏差。
比对时间、地点:关注选项中标志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的词语,并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 颠倒时序:将此时说成彼时,将已然说成未然,或将未然说成已然。
比对细节 对应的设误角度
比对关键词:比对选项转述时有无遗漏关键词语,有无夸大、歪曲等错误。 曲解词义:命题人故意曲解文中某一词语的意义,在意思的表述上制造干扰项。这类错误往往不易把握,需要通过上下文才能正确理解,或需要揣摩语气,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比对增减内容:比对选项是否有故意添加或遗漏内容的情况。 无中生有:文中本无此信息,命题者往往添枝加叶,将此信息硬加在某人头上;或者只有类似信息,命题人故意说成确定信息,造成选项内容无中生有。
比对关系:将选项与原文仔细比对,确认事件的前因与后果、条件与结果等逻辑关系是否正确。 改变因果:或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或原因不充分。强加因果是常见的设误类型之一。这类错误往往将人物的行为和未必是这种行为造成的结果强加联系。
思维解构
选项 标注敏感点 对照原文,找准比对点 落实设误处
A 周尧卿从小聪明懂事,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他虽然年幼,但忧伤悲痛如同成年人,见到母亲则能抑制住自己的情感,强忍哀痛,唯恐让母亲伤心。 1.比对人物:周尧卿,他的父亲、母亲。
2.比对关键词句:“警悟强记,七岁善赋诗,弱冠以学行知名”“十二丧父,忧戚如成人,见母氏则抑情忍哀,不欲伤其意”。 A项表述都正确。
选项 标注敏感点 对照原文,找准比对点 落实设误处
B 周尧卿为人简朴持重,不喜计较。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他会郑重地以礼相待,让对方产生羞愧之心;虽然俸禄不多,但周济宗族朋友,直到用完为止。 1.比对事件:周尧卿以礼相待慢己者,周尧卿用俸禄周济宗族朋友。
2.比对关键词句:“为人简重不校”,为人庄严持重,不喜计较;“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居官禄虽薄,赒宗族朋友,罄而后已”意思是“遇到侮慢自己的人,一定会更加以礼相待,以使对方愧疚。担任官职,虽然俸禄不多,但周济朋友亲戚等,毫不吝啬,不惜竭尽所有”。 B项,“对于不如自己的人”错误,“有慢己者”是“侮慢自己”的意思。
选项 标注敏感点 对照原文,找准比对点 落实设误处
C 周尧卿为学注重独立思考,不迷信古人传注,而以通达文义为目的,他认为解释《诗经》的《传》《笺》各有得失,学习时应当加以分辨。 1.比对事件:尧卿之学,不惑传注,问辨思索,以通为期。举其学《诗》为例。
2.比对关键词句:“不惑传注”,不被传注迷惑;“以通为期”,以通顺为目标。“毛之《传》欲简,或寡于义理,非‘一言以蔽之’者也。《笺》欲详,或远于情性,非‘以意逆志’者也。是可以无去取乎 ”意思是:
“毛诗的《传》要简洁,有的地方缺乏义理,不是‘一言以蔽之’。郑《笺》要详释,有的地方远离情性,不是‘以意逆志’的表现。对此可以不加取舍吗 ” C项表述都正确。
选项 标注敏感点 对照原文,找准比对点 落实设误处
D 周尧卿学问品行俱佳,得到当世名臣范仲淹和欧阳修嘉许。范仲淹曾举荐他,但未及任用,他就去世了;欧阳修为他的墓碑撰文,对他褒扬有加。 1.比对人物:周尧卿、范仲淹、欧阳修。
2.比对事件:范仲淹举荐他为师表,欧阳修为他的墓碑撰写碑文。
3.比对关键词句:“以学行知名”“范仲淹举经行可为师表,未及用而卒”“欧阳修以文表其墓”。 D项表述都正确。
[对点训练]
(2022·新高考全国Ⅱ卷,原文见任务二突破点1“对点训练”)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邓禹向皇上推荐吴汉承担调发幽州军队的任务,皇上命吴汉为大将军,吴汉斩幽州牧苗曾,完成使命,皇上赞赏邓禹有知人之明。
B.吴汉伐蜀,在水南水北,分设大营,北营不利,合兵南营,大破公孙述,但后来被延岑袭击后方,吴汉落水,拉着马尾才得以脱险。
C.吴汉为人质朴,忠心耿耿,深得皇上的信任,他跟着皇上征战四方时,常常随从左右,小心侍卫,总是等到皇上安歇后才退出去。
D.吴汉处世俭朴,恭敬谨慎,不置田产,不起巷第,他出征在外时家人曾置买一些田产宅业,他归来后全部都分送给了故旧部署。
D
解析 “全部都分送给了故旧部署”曲解文意。原文是“尽以分与昆弟外家”, “昆弟”是家族兄弟,“外家”泛指母亲、妻子的娘家。
任务三 翻译题——落实关键词句,保证文意畅通
翻译题分值高,难度大,因此,二轮复习要强化翻译训练,切实提升规范翻译的能力。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1)掌握正确的翻译步骤,避免细节失误;(2)强化语境意识,突破翻译难点;(3)增强采分点意识,能够准确翻译重要的词语和句式;(4)熟练地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确保译文的规范性。
突破点1 联系语境,把握大意
语境有“微语境”和“大语境”之分。“微语境”即具体的句子,“大语境”是该句子的上下句和文段中所有与该句相关的文句。有时候,对词语的解释符合“微语境”,但不符合“大语境”,导致翻译题很难得高分。
[典题再练]
(2020·江苏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太夫人姓赵氏,其先江陵人,景泰间徙公安,遂占籍,四传为处士文深。赠中宪东谷公与处士同里?,雅相欢也,因悉太夫人勤慎状,曰:“是真我家妇。”遂命方伯公委禽焉。赠中宪公性嗜饮,日偕诸酒人游,顾以生计萧疏,不无阻酣畅也。自有妇卜太夫人,而甘滑盈几,取办咄嗟。诸故酒人惊相语:“前从夫夫饮,且少鲑菜耳,今何突致此衎衎者 ”遍视其囷箧而索然若故,然后乃知太夫人啬腹龟手适舅姑,心力竭矣。无何,姑钱恭人婴疾且亟,则尽斥鞶珥授方伯公,俾迎医,医无问遐近。恭人不食,外大母亦绝噉。恭人不起,而太夫人哀可知也。即逮今五十余年,而语及辄涕。
居尝语诸子曰:“尔父累俸,稍拓田庐,然不尽与尔曹,而推以赡族,惟是念祖父之余,不可专食也。尔当识此意附谱后,绝孙曾他肠,令吾族人得世世食此土,不亦美乎!”其平居语识大义类若此。
(选自袁宗道《外大母赵太夫人行状》,有删改)
读题审题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无何,姑钱恭人婴疾且亟,则尽斥鞶珥授方伯公,俾迎医,医无问遐近。
(5分)
(2)尔当识此意附谱后,绝孙曾他肠,令吾族人得世世食此土,不亦美乎!(5分)
答案 (1)不久,婆婆钱恭人患病且日趋严重,(太夫人)就拿出所有的首饰交给丈夫,让他去请医生,不管医生是远是近。
(2)你们要把这个意思记在家谱中,杜绝后世子孙的其他念想,让我们族人能世世代代依靠这些土地生活,不也很好吗!
精准抢分
翻译要利用好“微语境”和“大语境”
答题步骤 阐释
第一步,利用“微语境”。 翻译句子的重点,在于对关键字词和隐性词语的把握,只有正确理解关键字词,才能准确把握大意;只有把隐性词语正确补充出来,译出来的语句才通顺流畅。所以“微语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提供文章表述的大意及侧重点,也能提示我们补出这些隐性词语。
第二步,利用“大语境”。 高考文言文翻译评分标准中,准确理解文章的基本意思,把握句子大意,一般有1~2分的分值。如果所译句子不能契合整个文段的基本意思,句意晦涩难懂,就无法落实采分点,但“大语境”能帮助我们理解句子的大意,进而获得“大意分”。
思维解构
答题步骤 具体分析
第一步,利用“微语境”。 (1)由“姑钱恭人婴疾且亟”可推测出,“婴”,被……缠;“亟”,含有急迫之义,这里指病情严重;“鞶珥”是个疑难词,可以结合“生计萧疏”推断不可能是“钱财”,可以根据字形推断其与“首饰”有关;“俾”,让。(2)“尔当识此意附谱后”,联系《石钟山记》中的“汝识之乎 ”可推测出“识”同“志”,记;由“绝孙曾他肠”可推测出“绝”为动词,断绝、杜绝。
答题步骤 具体分析
第二步,
利用
“大语境”。 (1)结合上文“是真我家妇”“遂命方伯公委禽焉”“自有妇卜太夫人,而甘滑盈几”等语境看,太夫人勤俭谨慎,孝敬公婆,深得长辈夸赞;“斥”的主语不应是其婆婆钱恭人,而应是“太夫人”;联系全文看,“俾迎医”应译为“让他去请医生”;“医无问遐近”,结合语境应译为“不管医生是远是近”。(2)此句是太夫人教育孩子的话,由“惟是念祖父之余,不可专食也”推断出“他肠”应译为“异心”
“其他念想”;“食”指靠着吃饭、赖以为生,引申为“依赖、依靠”。
参考译文 太夫人姓赵,她的祖先是江陵人,景泰年间迁徙到公安,于是入籍定居,传到第四代是处士赵文深。赠号为中宪的东谷公与处士同住在一个里巷,平素交情很好,因此了解太夫人勤俭谨慎的品行,说:“这才真应该是我家的儿媳。”于是让方伯公下聘礼提亲。中宪公生性喜欢饮酒,天天与酒友交游,只是生活用度匮乏空虚,难免妨碍了畅饮之欢。自从选择太夫人为儿媳后,鲜美柔滑的食物摆满了几案,时间很短就能取来办好。各位老酒友惊奇地对他说:“从前我们跟你饮酒,很少有鱼类菜肴,现在怎么突然间就可以从容操办 ”尽数查看谷仓和箱笼,仍然空空如旧,之后才知道是太夫人节衣缩食勤俭辛劳来满足自己的公婆,是用尽心力了啊。不久,婆婆钱恭人患病且日趋严重,(太夫人)就拿出所有的首饰交给丈夫,让他去请医生,不管医生是远是近。后来钱恭人不能进食,外祖母也不进食。钱恭人最终卧床不起,而太夫人哀痛悲伤的程度就可想而知了。即使到了现在,时隔五十余年,她一说起这件事仍会流泪。
(太夫人)平日常对几个孩子说:“你们的父亲积累多年的俸禄,逐渐扩展了一些田产房舍,但不能都给你们,而是要用它们赡养族人,也是要感念祖辈父辈的余荫,不能独自享有。你们要把这个意思记在家谱中,杜绝后世子孙的其他念想,让我们族人能世世代代依靠这些土地生活,不也很好吗!”她平时一些识大义的话大都像这样。
[对点训练]
1.(2021·新高考全国Ⅰ卷,原文见任务二突破点1“典题再练”)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参考答案 (1)皇帝担心官吏大多接受贿赂,暗地里派左右的人试探着贿赂他们。
(2)君主厌恶听到他的过失,那么忠臣就变为佞臣;君主乐意听到直言劝谏,那么佞臣就变为忠臣。
解析 (1)“患”,担心;“赇”,贿赂;“密”,暗地里;“试”,试探。
(2)“恶”,厌恶;“过”,过失,短处;“佞”,巧言谄媚,阿谀奉承;“忠”,忠诚;“化”,转变,变成。
2.(2022·新高考全国Ⅱ卷,原文见任务二突破点1“对点训练”)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2)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
参考答案 (1)邓禹说:“吴汉可以,我屡次与他交谈,那人勇猛而有智谋,众将少有能赶得上的。”
(2)吴汉回来,责备他们说:“军队出征在外,官兵们用度不足,为什么多买田地房产呢!”
解析 (1)“数”,屡次,多次;“鲜”,少。(2)“让”,责备;“何……乎”固定句式,为什么。
突破点2 落实采分点,锁定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式
翻译题总是选择那些含有关键词语和带有特殊语法现象(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的句子来考查,并将其作为评卷的“采分点”。高考文言文常见的三大采分点是:关键实词、关键虚词、特殊句式。
[典题再练]
(2021·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 ”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 ”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鄃令裴仁轨私役门夫,上怒,欲斩之。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祐谏曰:“法者,陛下所与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独有也。今仁轨坐轻罪而抵极刑,臣恐人无所措手足。”上悦,免仁轨死,以乾祐为侍御史。上谓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盖欲思之详熟故也。而有司须臾之间,
三覆已讫。又,古刑人,君为之彻乐减膳。朕庭无常设之乐,然常为之不啖酒肉。又,百司断狱,唯据律文,虽情在可矜,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 ”丁亥,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三覆奏。惟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 公等宜戒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读题审题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5分)
(2)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5分)
精准抢分
明确采分点,准确翻译
答题步骤 阐 释
第一步,通读感知。 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把要翻译的句子放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
答题步骤 阐释
第二步,译准采分点。 翻译句子,要有采分点意识,采分点或者是重要实词,或者是关键虚词,或者是特殊句式。
①重要实词:人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年号等不用翻译;一词多义要根据语境选出合适的义项;古今异义词要结合语境准确写出其古义;活用词不仅要关注意义,还要关注用法;通假字要确定同哪个字,是什么意思。
答题步骤 阐释
第二步,译准采分点。 ②关键虚词:结合具体语境,逐一落实。代词,要注意指代的内容;助词,要分清是结构助词还是语气助词;介词,要看清介词的宾语,根据宾语作出合理的翻译;连词,要看清连接的对象,并列、顺承、修饰等关系一般不用翻译,转折、递进、条件、假设等关系需要准确译出;语气词,要翻译出合理的语气,等等。
③特殊句式: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以及固定结构等常见的标志,准确判定其类型,进而用现代汉语中判断句、被动句、固定结构的句式准确翻译;倒装句,要根据现代汉语语法规律进行调整;省略句,要结合具体语境,补出省略的成分。
答题步骤 阐 释
第三步,代入检验。 翻译完后要通读一遍,看看有没有误译、漏译,是不是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律,并代入原文检验,与上下文是否文意贯通。
思维解构
答题步骤 具体分析
第一步,通读感知。 联系语境看,第(1)句是戴胄对皇上说的话,他认为皇上因为愤怒想杀人,但最终又按照法律来裁断,是忍住小的愤怒而保全大的信用的行为。第(2)句是唐太宗认为死刑关乎人命,应加强死刑覆奏,实在值得同情的要上报朝廷。
答题步骤 具体分析
第二步,译准采分点。 关键词语:(1)“断”,裁断;“小忿”,小的愤怒;“大信”,大的信用。(2)“覆视”,督察;“矜”,同情;“闻”,使……听到,这里译为“上报朝廷”。
特殊句式:(1)断之以法(介词结构后置),译为:按照法律来裁断。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判断句),译为:这就是忍住小的愤怒而保全大的信用。(2)皆令门下覆视
(省略句),应补为“(这些规定)皆令门下覆视”,译为:(这些规定)都由门下省督察。
第三步,代入验证。 把译文代入原文检查,力求译文“信”“达”“雅”。
参考答案 (1)然而既然已经知道这样做不合适,再按照法律来裁断,这就是忍住小的愤怒而保全大的信用。
(2)(这些规定)都由门下省督察,如有依据法律应当处死而情理上值得同情的,记下情况上报朝廷。
解析 注意对关键词的理解,以及对文言特殊句式的把握。(1)“断”,裁断;“以法”,按照法律;“断之以法”为介词结构后置,翻译时注意语序,应为“以法断之”;“小忿”,小的愤怒;“大信”,大的信用。(2)注意补充主语“这些规定”;“覆视”,督察;“矜”,同情;“录状以闻”,省略句,应为“录状以(之)闻”。
参考译文 戴胄为人忠诚,清正耿直,被提拔为大理寺少卿。皇帝因为许多候选官员假冒资历和门荫,下令他们自首,不自首的要判处死刑。没过多久,有伪造资历(而未自首)被发现了的,皇帝想杀他。戴胄上奏说:“按照法律应当流放。”皇帝愤怒地说:“你想遵守法律而让我说话不算话吗 ”戴胄回答说:“敕令出于君主一时的喜怒,而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昭示大信用的。陛下因为候选官员作假而愤怒,所以想要杀他们,然而既然已经知道这样做不合适,再按照法律来裁断,这就是忍住小的愤怒而保全大的信用。”皇帝说:“你能够执行法律,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戴胄前后多次触犯圣颜而坚持执行法律,言辞像泉涌一样,皇帝都听从他的意见,天底下没有冤案了。鄃县县令裴仁轨私下役使看门人,皇帝大怒,要处斩他。殿中侍御史长安人李乾祐劝谏道:“法律,是陛下与天下百姓共有的,并非陛下独有之物。
现在裴仁轨犯罪较轻却处以极刑,我担心人们将无所适从。”皇帝听了很高兴,免除裴仁轨死罪,任命李乾祐为侍御史。皇帝对近侍大臣说:“我认为死刑事关重大,所以下令须三次复议、上奏,这是为了深思熟虑,以减少错误。而有关部门在片刻之间就完成三次复议。另外,古代处决犯人,君主常为此撤掉音乐演奏,减少膳食。我的宫里没有常设的音乐,然而常常为此不吃酒肉。再者,百官断案,只依据法律条文,即使情理上有值得同情的,也不敢违法,其中怎能完全没有冤枉的呢 ”丁亥日,皇帝下诏:“判决死刑犯,两天之内须经五次复议、上奏,下达到各州的也要三次复议、上奏。行刑的日子,主管膳食的尚食局不许上酒肉,内教坊和太常寺不许奏乐。(这些规定)都由门下省督察,如有依据法律应当处死而情理上值得同情的,记下情况上
报朝廷。”因此而保全性命的(死囚)很多。五次复议、上奏,是指处决前一两天(两次复议、上奏),到处决当天还要三次复议、上奏。只有犯恶逆罪(恶逆是“十恶”之一)的,只要一次复议、上奏即可。皇帝曾跟近侍大臣讨论诉讼案件。魏征说:“隋炀帝时曾发生盗窃案,隋炀帝命令於士澄逮捕窃贼,稍有可疑的,全都拷打审讯,迫使服罪,总共两千多人,隋炀帝下令全部处斩。大理寺丞张元济奇怪窃贼如此之多,试着查究他们的罪状,(得知)其中五人曾是盗贼,其余都是平民百姓。(张元济)最终没敢坚持(公道)奏报(真相),所有人都被杀掉了。”皇帝说:“这难道只是隋炀帝无道吗 那些大臣也没有尽忠。君臣全都这样,怎么能够不灭亡 你们应该引以为戒。”
[对点训练]
(2023·福建福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
魏文侯与田子方饮酒而称乐。文侯曰:“钟声不比乎,左高。”田子方笑。文侯曰:“奚笑 ”子方曰:“臣闻之,君明则乐官,不明则乐音。今君审于声,臣恐君之聋于官也。”文侯曰:“善,敬闻命。”
魏公叔痤为魏将,而与韩、赵战浍北,禽乐祚。魏王说,迎郊,以赏田百万禄之。公叔痤反走,再拜辞曰:“夫使士卒不崩,直而不倚,挠拣而不辟者,此吴起余教也,臣不能为也。前脉地形之险阻,决利害之备,使三军之士不迷惑者,巴宁、爨襄之力也。县赏罚于前,使民昭然信之于后者,王之明法也。见敌之可也鼓之,不敢怠倦者,臣也。王特为臣之右手不倦赏臣,何也 若以臣之有功,臣何力之有乎!”王曰:“善。”于是索吴起之后,赐之田二十万。巴宁、爨襄田各十万。
王曰:“公叔岂非长者哉!既为寡人胜强敌矣,又不遗贤者之后,不掩能士之迹,公叔何可无益乎!”故又与田四十万,加之百万之上,使百四十万。故《老子》曰:“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公叔当之矣。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魏王说,迎郊,以赏田百万禄之。
(2)县赏罚于前,使民昭然信之于后者,王之明法也。
参考答案 (1)魏王十分高兴,到郊外去迎接公叔痤,把赏赐公叔痤的百万田地作为俸禄。
(2)制定赏罚制度在前,使人民明白遵守在后,这是君王的法度明确。
解析 (1)关键词语:“说”,通假字,同“悦”,高兴。“禄”,这里活用为动词,译为“把……作为俸禄”。特殊句式:迎郊(省略句兼介词结构后置),应为“迎(之)(于)郊”,译为:到郊外去迎接公叔痤。(2)关键词语:“县赏罚”,制定赏罚制度。“昭然”,明显的样子。特殊句式:王之明法也(判断句),译为:这是君王的法度明确。
参考译文 魏文侯同管理苑囿的小官约定了打猎的时间。这天,魏文侯饮酒非常高兴,天下起雨来。文侯要出去赴约,左右的侍臣说:“今天饮酒非常快乐,天又下雨了,您要去哪里呢 ”魏文侯说:“我与虞人约好了打猎的时间,虽然现在很快乐,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于是文侯停止了宴席,亲自前往。魏国从此变得强大。
魏文侯和田子方一起饮酒谈论音乐的事。魏文侯说:“钟声不协调,左面的声音高。”田子方笑了起来。魏文侯说:“为什么笑 ”田子方说:“臣下听说,做国君的明理就喜欢治官之道,不明理就偏爱音乐。现在您对音乐辨别得很清楚,臣下恐怕您在治官方面有些聋了。”魏文侯说:“对,敬听您的教诲。”
公叔痤做魏国的将领,同魏国、赵国在浍水北岸交战,擒获了赵将乐祚。魏王十分高兴,到郊外去迎接公叔痤,把赏赐公叔痤的百万田地作为俸禄。公叔痤转身退走,然后拜了两拜辞谢说:“能使士兵不溃散,勇往直前不躲避邪行,强敌压己而不退却的,是受吴起从前的教导,臣下做不到。在军队前勘察地形的险阻艰难,判断有利有害加以防备,使三军士卒不迷惑的,是巴宁、爨襄的功劳。制定赏罚制度在前,使人民明白遵守在后,这是君王的法度明确。看见可以进攻敌人了,击鼓进军不敢懈怠的,那才是臣下的责任。大王只是因为臣下的右手不懈怠而赏赐臣下,为什么呢 假如认为臣下有功,臣下何功之有呢 ”魏王说:“好。”因此寻找吴起的后人,赏赐田地二十万。巴宁、爨襄受赏田地各十万。
魏王说:“公叔痤难道不是一个有德行的人吗!已经替我战胜了强大的敌人,又不遗忘贤者的后代,不掩盖能士的功劳,公叔痤怎么能不得到好处呢 ”所以又赏赐给他田地四十万,加上起初赏赐的田地一百万,使他拥有田地一百四十万。所以《老子》上说:“圣人不积蓄,全力帮助他人,自己得的也就会越多;尽量给予别人的,自己也会更充分拥有。”公叔痤当是这样的人啊。
任务四 简答题——明确问题指向,锁定关键词句
要想准确地解答文言文简答题,考生需要读懂文言文,从文中找到相关信息,并通过认真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整理。此类题目在解答的过程中,多出现不明命题角度和范围、照搬原文、直接翻译、答案要点不全等失误。
突破点1 明确命题角度和范围,注意隐含信息
简答题的设问方式与文本体裁、题材密切相关。如果是记叙文,其设问角度一般是人物、事件;如果是游记散文,其设问角度一般是景物、人事、情感;如果是议论说理散文,其设问角度可能是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题目一般要求简要概括、说明,也可能要求简要分析。问题往往指向明确,涉及的文本区间有时局限于一段或几段。在读题时,一定要耐心地读透题干,审清要求,特别要注意审准命题角度和命题范围。
[典题再练]
(2023·新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襄子围于晋阳中①,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 ”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
注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②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
读题审题
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 (3分)
答案 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很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
精准抢分
一、主要题型及答题要点
题型 答题要点
事件概括与分析 (1)准确表述“事件”,不可过于抽象。所谓“事件”,要包含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等要素。传主的事迹通常采用“任职地点+行为、方法+结果”的表述形式。
(2)将文中的关键词语“转译”为现代词语,要特别注意“转译”的准确性,因为这种题型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对文中关键词语的准确理解。
题型 答题要点
人物特点概括与分析 (1)先要明确题干要求,如概括“为人处世”“为学”的特点,概括
“精神品质”等。
(2)表明“特点”的词语有的隐藏在字里行间,需要细抠文字提取;有的需要加以提炼。对此,一定要选择最贴切的词语,如严谨博学、待人宽厚、善于谋略等。
题型 答题要点
事理原因概括与分析 (1)厘清答题角度。应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原因很可能有多个,包括显性的、隐性的、主要的、次要的、直接的、间接的等;有时需要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及手法等。
(2)在文中寻找原因时,对要点较集中的说理性文字,要分清层次,提取关键词语,将其转换为答案。
(3)要对原文进行提炼,不能简单摘录。在形成初步答案后,可以用因果法验证。
观点态度概括与分析 记叙文需要分析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事件的过程与结果;议论文需要分析关键词语和句子,厘清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并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身世等。
二、审清范围三步巧解简答题
答题步骤 阐释
第一步,审清角度和范围。 明确题干要求,找准答题区间。要看清题干要求分析什么或概括什么,如“概括……”,明确是概括具体事件,还是概括人物形象特点,还是概括事件原因、目的,继而确定好信息在原文的段落区间。
第二步,准确理解文意。 辨清文句意义,去除无用信息。辨析文句的意义,圈出关键词语或关键句,切分层次,剔除无关信息,提炼出要点信息。
第三步,概括整合。 准确翻译圈画出的要点信息,经过分析整合,转化成答案要点,分条作答。
思维解构
答题步骤 具体分析 我来答题
第一步,审清角度和范围。 题目要求的答题角度很明确,就是分析“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子鲋批驳韩非的文段在材料二。根据材料二可知,子鲋批驳韩非书云“夫子善之”是欺骗之言,由“何以明其然 ”引出子鲋批驳韩非“实诈”的事实根据。答题范围为“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皆非之罪也”。
答题步骤 具体分析 我来答题
第二步,准确理解文意。 其大意是:过去我的先祖孔子在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就已经去世了,到鲁哀公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讨伐郑国,因齐国陈恒率师救郑无功而返,这时夫子去世已经十一年了,而晋国的四卿都还在世。后来到了鲁悼公十四年,知氏才灭亡。知氏被灭亡距孔子去世年代很远,韩非却公然将两件事合为一件事来说,竟然毫无惭愧之意。由此看来,世上之所以有这么多好事之徒,都是韩非的罪过。
第三步,概括整合。 抓住关键句“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此先后甚远”,可以概括出:孔文言文阅读群文通练
高频主题1 爱民如子,执政有方
一、(2023·福建莆田二模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滕)公讳甫,字元发。公在馆阁,未尝就第见执政,故宰相不悦,不迁者十年。既遇知神宗,为谏官,知无不言。然御史中丞王陶论宰相不押班为跋扈,上以问公,公曰:“宰相固有罪,然以为跋扈,则臣为欺天陷人矣。”诏馆伴契丹使。前此馆伴非其人,使者议神塔子事,往复纷然。是岁,契丹遣萧林牙、杨兴公来聘,朝廷忧之。公见兴公,开怀与语,问其家世父祖事,委曲详尽。兴公惊且喜,不复论去岁事。将去,与公马上泣别。林牙谓兴公曰:“君与滕公善,岂将留此乎 ”上闻之大喜。公奏事殿中,叹曰:“朕欲擢卿执政,卿逾月不对,而大臣力荐用唐介矣。”公曰:“臣恨未有死所报陛下知遇,岂爱官职者。”唐淑问、孙觉言公短,上不信,悉以其言示公,所以慰劳公者甚厚。公顿首曰:“陛下无所疑,臣无所愧,足矣。”移定州。许入觐,力言新法之害。曰:“臣始以意度其不可耳。今为郡守,亲见其害民者。”具道所以然之状。自扬徙郓。岁方饥,乞淮南米二十万石为备。郓有剧贼数人,公悉知其所舍,遣吏掩捕皆获,吏民不知所出。郡学生食不给,民有争公田二十年不决者,公曰:“学无食,而以良田饱顽民乎!”乃请以为学田。遂绝其讼。学者作《新田诗》以美之。时淮南、京东皆大饥,公独有所乞米为备,召城中富民与约曰:“流民且至,无以处之,则疾疫起,并及汝矣。吾得城外废营地,欲为席屋以待之。”民曰:“诺。”为屋二千五百间,一夕而成。流民至,以次授地,井灶器用皆具。以兵法部勒,少者炊,壮者樵,妇女汲,老者休,民至如归。上遣工部郎中王古按视之庐舍道巷引绳棋布肃然如营阵。古大惊,图上其事,有诏褒美。盖活五万人云。
(节选自《苏东坡全集·故龙图阁学士滕公墓志铭代张文定公作》)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上遣工部郎中A王古B按C视之D庐舍道巷E引绳棋布F肃G然H如营阵。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契丹遣萧林牙、杨兴公来聘”中的“聘”意为“访,探问”,现在大多取“聘请”“招请”的意思。
B.“君与滕公善”的“善”意为“友善、交好”,与《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的“善”相同。
C.顿首,古时的一种交际礼仪,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之间,也常用于书信结尾署名之后。
D.“井灶器用皆具”的“具”意为“准备”,与《苏武传》中“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的“具”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因未取悦宰相而仕途受阻,但当王陶议论宰相时,身为谏官的滕公,依然在皇上面前客观地予以评价。
B.滕公担任馆伴契丹使时,他的真诚让契丹使者杨兴公大为感动,并决定留下不走,从而解除了朝廷忧虑。
C.皇上本想提拔滕公做宰相,却与大臣们的意见不一致,滕公知道后并不介意,反而感念皇上的知遇之恩。
D.滕公在郓州任职时,将多年争讼未决的公田划为学田,缓解了学子粮食供给不足的状况,学子作诗称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唐淑问、孙觉言公短,上不信,悉以其言示公,所以慰劳公者甚厚。



(2)流民且至,无以处之,则疾疫起,并及汝矣。



5.知古可以鉴今,文中滕公抗灾减灾的举措对今天有哪些启发意义 请简要概括。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张复斋传
[清]刘大櫆
复斋先生,姓张氏,华容人也。先生幼即善属文。入学后,值吴逆之乱,崎岖兵革,与弟召修负母循环往来岩谷间,喘不得息。康熙乙丑,成进士,知福建之晋江,多善政。上官将疏荐之,而先生以母老乞终养。百姓攀留不得,泣送至洛阳桥者数万人。侍养既二十年,乃起为江西之金溪。值岁歉,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全活甚众。会有上官倚朝贵为势,其所属郡县皆胁使出门下,而责以厚贽。先生不忍从,遂解组归。金溪之百姓攀留泣送如晋江也。当在晋江时,有贾人怨其继母之诛求,而不养其父。其父诣县诉。贾人行贿于先生,乞以贫为解。众皆争往视之。天方寒,贾人衣其父以新衣,而自著敝衣,为冻饥可怜之状,且曰:“有衣皆以奉父矣。”先生故怒视其父,曰:“子寒如此,而不恤之邪 ”呼吏持大杖来。先生睨视贾人颜色如平常,猝指叱之曰:“若见若父之将受大杖也,而安忍视之,不孝何辞 ”即以大杖扑贾人,而其父乃从旁泣。先生出贿付其父,曰:“以养尔余年。”众皆快之。民逋赋,久不能输,及输逋则赋甚多。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晋江人文比他邑为盛先生至则益劝勉其父兄使训诲其子弟其稍属俊秀者亲加宾礼焉由此晋江之童子试至万人。先生之免金溪而归,足不履户外。而华容在洞庭旁,土卑而赋重。当明之季世,百姓多流亡。国初定赋准原额每十亩损为六亩余,其后稍稍增垦,而清丈令下,县官指为欺隐,将以全额上。先生曰:“我无中人之产,顾里人不胜病矣。”因诣县官白其事,谓此皆湖岸荒余,十常八九浸于水,百姓不知援例请平。宜准湖乡下地例,一亩粮止一升。县官信先生素长者,察知民情实,无他,卒如先生言。华容人蒙其利至今。先生名召华,字君实。赞曰:先生在官前后仅四年,然其为利于民者多矣。
(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晋江人文比他邑为盛/先生至/则益劝勉/其父兄使训诲其子弟/其稍属俊秀者/亲加宾礼焉/由此晋江之童子试至万人
B.晋江人文比他邑为盛/先生至/则益劝勉其父兄/使训诲其子弟/其稍属俊秀者亲/加宾礼焉/由此晋江之童子试至万人
C.晋江人文比他邑为盛/先生至/则益劝勉其父兄/使训诲其子弟/其稍属俊秀者/亲加宾礼焉/由此晋江之童子试至万人
D.晋江人文比他邑为盛/先生至/则益劝勉/其父兄使训诲其子弟/其稍属俊秀者亲/加宾礼焉/由此晋江之童子试至万人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终养,奉养父母,以终其天年,多指辞官归家以终养年老亲人。如《陈情表》中“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B.贽,本义指古时初次求见人时所送的礼物,即见面礼,引申为聘礼、赠送礼物,文中指上级向下级索求厚礼。
C.解组,“组”指旧时官印上系结的丝绳;“解组”指解下官印,辞官卸任,与“致仕”“解褐”同义。
D.季世,“季”指末了,“季世”即末世。“季”也可以指兄弟排行中次序最小的,如“季父”。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复斋以孝为先,以善为本。他为终养母亲推辞了上司的引荐;主政晋江、金溪时,多行善政,救济灾荒。
B.张复斋清正廉明,刚正不阿。在金溪为官时,不愿屈从上级官员的厚礼索求,就辞官回家,百姓挽留哭送。
C.张复斋坦荡无私,办案机智。曾巧断贾人不养其父案,让不孝子受到惩罚,并拿出贿金给贾父安度晚年,令人称快。
D.张复斋德高望重,为民着想。他免职归居金溪,仍替华容百姓申诉,华容人至今还受用他给大家带来的利益。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见若父之将受大杖也,而安忍视之,不孝何辞



(2)县官信先生素长者,察知民情实,无他,卒如先生言。



10.张复斋为华容百姓申请降低赋税的原因是什么 请概括。



答案:
1.DEF 解析 “工部郎中”“王古”是一人,故A处不能断开;“按视”意为察看、视察,故C处不能断开;根据句意,是天子派遣王古视察救灾的情况,故B处不能断开;“肃然如营阵”是“像军营一样秩序良好”的意思,故G处、H处不可断开。故在D、E、F处断开。
2.D 解析 D项,含义不同。“井灶器用皆具”,“具”意为准备、备办。后面的“具”意为完全、详尽。
3.B 解析 B项,“决定留下不走”错误。文中是萧林牙看到杨兴公与滕公洒泪挥别才对杨兴公说:“你和滕公这么好,难道要留在这儿吗 ”并非杨兴公真的留下不走了。
4.参考答案 (1)唐淑问、孙觉说滕公的过失,皇上不相信,把他们的奏章全都拿给滕公看,用来宽慰滕公的情意十分深厚。
(2)逃荒的灾民将要来了,如果没有用来安置他们的地方,就会有瘟疫发生,也会殃及你们。
解析 (1)“短”,不足,缺陷,过失;“悉”,全、都;“示”,给……看。(2)“且”,将要;“无以”,没有用来……;“及”,殃及。
5.参考答案 ①统筹抗灾资源;②维护社会安定;③预防次生灾害发生。
解析 由原文可知,滕公面对灾年和逃荒的灾民时,事先筹划,统筹抗灾资源,维护社会安定,预防次生灾害发生。
参考译文 (滕)公名甫,字元发。滕公在馆阁任职期间,未曾到宰相府上拜谒,所以宰相不高兴,(滕公)十年都未升迁。后来被神宗赏识,担任谏官,知无不言。然而当御史中丞王陶议论宰相不在朝会时领班是跋扈,神宗就这件事问滕公,滕公说:“宰相固然有罪,但是把这说成是跋扈,那我以为是王陶欺瞒陛下陷害别人。”滕公受命担任馆伴契丹使。以前担任此职的人不称职,使者议论神塔子的事,反反复复定不下来。这一年,契丹派遣萧林牙、杨兴公来访,朝廷为此感到忧虑。滕公见到杨兴公,敞开胸怀和他交谈,询问杨兴公的家世及其父辈祖辈的事,十分详尽。杨兴公又惊又喜,不再提起去年的事。将要离开时,他在马上与滕公洒泪告别。萧林牙对杨兴公说:“你和滕公这么交好,难道要留在这儿吗 ”皇上听到这件事很高兴。滕公上殿奏事,皇帝叹息说:“我本想提拔你做宰相,可你一个多月没有上殿进对,而大臣们极力推荐任用唐介。”滕公说:“我只遗憾没有办法以死来报答陛下的知遇之恩,哪里会贪图官位。”唐淑问、孙觉说滕公的过失,皇上不相信,把他们的奏章全都拿给滕公看,用来宽慰滕公的情意十分深厚。滕公叩头说:“陛下对我毫不怀疑,我对陛下无愧于心,这就够了。”调任定州。准许入朝觐见,滕公极力论述新法的害处。他说:“我开始只是猜测新法不可行。如今担任郡守,亲眼见到新法对百姓的危害。”详尽地奏报新法危害百姓的情况。滕公从扬州调任郓州。正赶上灾年,他请求朝廷调拨淮南米二十万石作为储备。郓州有大盗若干人,滕公全部掌握了他们的落脚点,派遣官吏乘其不备拘捕,将他们全部抓获,行动迅速连当地的官吏百姓都不知从哪儿捕获的。郡中学生的食物供给不足,而有百姓争夺公田的案件二十年都没了结,滕公说:“学生缺乏食物,却要用这些良田来满足刁民的私利吗!”于是请示把这些地充为学田。该争讼于是随之了结了。有个学生写了《新田诗》来赞美这件事。当时淮南、京东都在闹大饥荒,唯独滕公有预先请求调拨的粮米作储备,他召集城中富裕的百姓和他们约定说:“逃荒的灾民将要来了,如果没有用来安置他们的地方,就会有瘟疫发生,也会殃及你们。我找到城外一块废弃的营地,想盖些棚屋来安置他们。”富民们说:“行。”于是搭起二千五百间棚屋,一晚上就完成了。灾民到后,按次序给他们分配房屋,水井、炉灶、日用器皿都准备齐全。用军队的纪律管束他们,年少者做饭,壮年人砍柴,妇女们打水,年老的休息,灾民到了这儿就像回到家中一样。皇上派工部郎中王古视察救灾情况,王古看到这里棚屋道路纵横整齐,像军营一样秩序良好。王古非常吃惊,画图上奏此事,皇上下诏嘉奖赞美滕公。这次救灾,救活了大约五万人。
6.C 解析 “其父兄”是“劝勉”的宾语,因此“则益劝勉其父兄”应独立成句,由此排除A、D两项;“亲加宾礼焉”是亲自予以礼遇,应在“亲”前面断开。
7.C 解析 C项,“解褐”的意思是脱去粗布衣服,入仕为官,和“解组”不同义。
8.D 解析 D项,“他免职归居金溪”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金溪之百姓攀留泣送如晋江也”,“先生之免金溪而归”,而不是“免职归居金溪”。
9.(1)你看你父亲将受杖刑了,却怎么忍心看着,不孝的罪名如何能推脱得掉
(2)县官相信先生向来是德高望重之人,了解到他反映的民情属实,无其他(隐情),最终按他说的(办了)。
10.①华容土地贫瘠,常受水浸的灾祸;②赋税重;③百姓不懂主动申请减免赋税。
参考译文 复斋先生,姓张,华容县人。先生年幼就善于写文章。入官学后,遇上吴三桂叛乱,颠簸往来于战阵中,和弟弟召修背着母亲跋涉于危岩深谷之间,几乎连喘息的时间都没有。康熙乙丑年间,中进士,主政福建晋江,多行善政。上司准备上书推荐他,但先生因母亲年迈要养老送终而推辞。当地百姓没能成功挽留他,哭着送到洛阳桥的有数万人。张复斋先生侍养母亲二十年后,才被起用为江西金溪县令。正值荒年,先生请求获得七千多石粮食,多方赈济借贷,救活了很多人。恰逢有上级官员倚靠朝廷权贵,他治下的郡县官员都被胁迫而归依其门下,并被索求厚礼。先生不愿屈从,就辞官回家。金溪的百姓挽留哭送他就跟在晋江时一样。在晋江时,有商人埋怨自己的继母苛求,而不奉养他的父亲。他父亲到县衙告状。商人向先生送礼,以家里贫困为由请求和解。大家都争相去看。天正冷,商人拿新衣服给他父亲穿,而自己穿着破衣服,装出又冷又饿的可怜相,并说:“有衣服都用来孝敬父亲了。”先生故意怒视他的父亲,说:“孩子冷成这样,你不体恤他吗 ”喊下吏拿大棒来。先生斜眼看商人脸色如平常一样,突然指着他呵斥道:“你眼见你的父亲将受杖刑了,却怎么忍心看着,不孝的罪名如何能推脱得掉 ”就用大棒打那商人,而他父亲就在旁边哭泣。先生拿出贿金给他父亲,说:“用这安度晚年吧。”大家都拍手称快。百姓拖欠赋税,很久不能交上,等到交纳延期那么赋税就更多了。先生追问得知他们已经到了卖孩子的地步了,就捐献出俸禄赎回孩子还给他们。晋江的人文比其他县要兴盛。先生到了后,就更勉励父老乡亲,让他们教育开导子弟,那些渐渐地成为俊杰的人,他亲自予以礼遇。从此晋江参加童子试的多达万人。先生从金溪免职后归居华容,足不出户。华容在洞庭湖畔,地势低洼而赋税苛重。在明朝末代,百姓多有流亡。国家最初规定赋税准许原来额度每十亩可减为六亩多,后来土地开垦面积渐渐增加,而朝廷清丈令下达后,县官认定他们欺骗官府隐瞒实情,准备征收全额赋税。先生说:“我没有中等人家的田产,而乡人就更困苦不堪了。”于是到县衙禀报事由,说这地方都是湖岸荒滩之地,十有八九被水浸没,百姓不懂得按先例请求减免赋税。应当准许湖乡按下等地来征收赋税,一亩地只收一升粮。县官相信先生向来是德高望重之人,了解到他反映的民情属实,无其他(隐情),最终按他说的(办了)。华容人至今还受用他给大家带来的利益。先生名召华,字君实。评论说:先生在官府任职前后只有四年,但是他造福于民的事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