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主题4 咏物抒怀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孤 雁①
杜 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注①此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孤雁“不饮啄”“声念群”写出孤雁情感热烈而执着,非常想念它的同伴。
B.颔联境界忽然开阔。高远浩茫的天空中,这小小的孤雁仅是“片影”,它与雁群相失在“万重云”间,此时此际显得惶急、焦虑和迷茫。
C.尾联表达了诗人的感情。诗人对孤雁无比怜悯,对野鸦却是羡慕,野鸦们全然不懂孤雁念群之情,它们无忧无虑,热闹非常,自得其乐。
D.“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这一联以“谁怜”二字设问,诗人与雁物我交融、浑然一体了。
2.这首诗中“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2023·河北邯郸一模)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3~4题。
鹭 鸶
杜 牧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鹭 鸶
罗 隐
斜阳澹澹柳阴阴,风袅寒丝映水深。
不要向人夸素白,也知常有羡鱼心。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诗和罗诗题材相同,两首诗都是以大自然中的鹭鸶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杜诗先写鹭鸶的外形特点和其捕鱼的情景,然后描绘了它们惊飞远去的画面。
C.罗诗写鹭鸶洁白的羽毛随风摆动,鹭鸶自视清高,不需要人们来夸耀其洁白。
D.这两首诗都借鹭鸶来抒发情感,但抒发的情感不同,其中罗诗具有讽刺意味。
4.这两首诗都写了鹭鸶,但运用的手法和描写的鹭鸶形象都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三、(2023·广西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
萤
张舜民
江皋萤火故辉辉,仍解穿帘夜点衣。
但取见时增意思,莫嫌生处太卑微。
月明敢向星中乱,天黑偏能雨里飞。
今日分明知我去,何年漂泊照吾归。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我”欣慰于流萤多情,它们读懂“我”的心意,穿帘落在“我”的衣襟上。
B.结尾“我”嗔怪流萤无情,它们明知“我”将离开却偏来牵惹愁思,加重离乡感伤。
C.诗人将个性风采和主观感彩融入物象流萤之中,使诗歌物我交融,情志深沉。
D.诗人虽流露迁客之意,但更对社会人生多有思考,思想闪烁理性光芒,给人启迪。
6.这首诗中的流萤给“我”怎样的人生启迪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C 解析 C项,“对野鸦却是羡慕”分析错误,“羡慕”无从说起。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是全然不懂的,它们鸣噪不停,自得其乐。“无意绪”是孤雁对着野鸦时的心情,也是杜甫不得与知己朋友相见,却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聊的心绪。
2.诗歌通过孤雁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颠沛流离的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对漂泊生活的苍凉感慨,以及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和执着精神。
3.C 解析 “鹭鸶自视清高,不需要人们来夸耀其洁白”理解错误。罗诗第三句应理解为“鹭鸶,你不要向人们夸耀自身的洁白”。
4.参考答案 ①杜诗运用了白描和比喻的手法,运用白描勾勒出了鹭鸶“雪衣公子”的形象,还把鹭鸶因受惊而飞向空中比作朵朵梨花飘舞在晚风之中,突出其洁白美丽、轻灵自由的特点。
②罗诗运用拟人和对比的手法,写鹭鸶虽有“素白”的外表,却有“羡鱼”的内心,突出了鹭鸶的庸俗和道貌岸然。
解析 杜诗中“群捕鱼儿溪影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运用了白描和比喻的手法,勾勒出了鹭鸶“雪衣公子”的形象,描写鹭鸶群聚与在溪流中捕鱼,它们因为受惊而飞起,背衬着碧绿的山色,向远方飞去,那洁白的身影,宛如朵朵梨花飘舞在晚风之中。从诗中可知,此处是描写鹭鸶的群体形象,突出其洁白美丽、轻灵自由的特点。罗诗中“不要向人夸素白,也知常有羡鱼心”,“向人夸”运用拟人的手法,“夸素白”和“羡鱼心”运用对比的手法,讽刺那些贪婪而又标榜自己的人。道貌岸然,衣冠楚楚,但灵魂未必像衣衫那么素净,心底未必如面容那般慈和,虽然像鹭鸶有“素白”的外表,但也如鹭鸶那样,“羡鱼心”比谁都来得厉害。诗十分含蓄,一个“羡”字,力能扛鼎。
5.B 解析 “嗔怪流萤无情,它们明知‘我’将离开却偏来牵惹愁思,加重离乡感伤”错误,联系全诗,第七句“今日分明知我去”,是照应首联“江皋萤火故辉辉,仍解穿帘夜点衣”,表现“萤”的善解人意。联系前文,尾联是说萤火虫清楚地知道“我”今天离开,才“辉辉”地为“我”送行,有的还懂得穿过窗帘落在“我”的衣服上,依依不舍;但“我”不知要漂泊到哪年才能让萤火虫们照“我”回家啊。
6.参考答案 ①不自卑。“莫嫌生处太卑微”表现了不因出身卑微而自卑的心理。②大无畏。“月明敢向星中乱”表现出不向强者示弱,敢与他们争辉的无畏。③迎难上。“天黑偏能雨里飞”表现出搏击黑暗、迎难而上的斗争精神。
解析 颔联“但取见时增意思,莫嫌生处太卑微”,是说萤火虫虽然“生处太卑微”,但并不自卑,敢于展示自己的光亮,这启示我们要战胜自卑的心理,充满信心地面对生活。颈联“月明敢向星中乱,天黑偏能雨里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月明敢向星中乱”是说萤火虫在空中飞舞,虽然它的光芒微小,但是它却勇敢地与皎洁的明月和闪烁的星星争辉。萤火虫虽然弱小,却“月明敢向星中乱”,不向明月和星星示弱,“敢”与它们争辉,写出萤火虫的大无畏精神,启示我们不能向强者示弱,要勇敢无畏地面对生活。“天黑偏能雨里飞”是说弱小的萤火虫“偏”能在黑夜和雨中自由飞行,表现了萤火虫搏击黑暗、迎难而上的斗争精神,这启示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要选择迎难而上,不断战胜困难,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强大。古代诗歌阅读群文通练
高频主题1 咏史怀古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咸阳①城东楼
许 浑②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③。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①咸阳:今属陕西,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里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唐代咸阳城隔渭水与新都长安相望。②许浑: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以怀古诗见长。③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代指诗人在江南的故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扣题抒情写景。其中“蒹葭”,暗用《诗经·秦风·蒹葭》的诗意,表达思念心绪。
B.“山雨欲来风满楼”形象地写出了山城暴雨即将来临时的情景,景致凄迷,意远而势雄。
C.颈联写近景,诗意转折,鸟下绿芜,蝉鸣黄叶,其自在悠闲的神态冲淡了诗人内心的愁怨。
D.尾联融情于景,以不变写变,与刘禹锡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2.这首诗以“愁”字统领全篇,体现了中国文人登高而悲的文学传统,结合全诗分析诗人登高远眺引发了哪些“愁”。
二、(2023·辽宁沈阳二中三模)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3~4题。
伍 员① 庙
瞿 佑
一过丛祠泪满襟,英雄自古少知音。
江边敌国方尝胆,台上佳人正捧心。
入郢共知仇已雪,沼吴谁识恨尤深。
素车白马②终何益,不及陶朱③像铸金。
注①伍员:伍子胥,名员。曾助吴王破楚都,败越国,后因吴王听信谗言而被赐死。②素车白马:传说伍员被杀害后,魂魄乘素车白马,随钱塘江潮来去。③陶朱:即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功成身退。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照应题目,写诗人谒祠感其人之事,“泪满襟”三字绘出诗人形象,奠定全诗基调。
B.颔联写出吴国的外忧内患,敌国正卧薪尝胆准备复仇,本国却沉迷于美人的歌舞宴饮。
C.颈联写吴人都知伍员已经雪耻,却没人了解他对吴国未来的担忧,照应前文“英雄自古少知音”。
D.这是一首怀古诗,全诗主要笔墨用于览古迹,写古人,叙古事,只在末尾抒发怀古之情。
4.诗歌尾联中“不及”二字蕴含了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2023·辽宁教研联盟调研)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5~6题。
悲 愁 歌
刘细君①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②。
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③兮归故乡。
明妃曲(其一)(节选)
王安石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④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注①刘细君:西汉江都王刘建之女,汉武帝准备北征匈奴之际,联合西域各国,刘细君就是此时和亲塞外的宗室女。②乌孙王:乌孙是西域之国,在今伊犁河中国边境处,此时乌孙王昆莫猎骄糜,大致相当于刘细君祖父的年纪。③黄鹄:一种候鸟。④长门:长门宫,汉武帝时皇家宫苑,汉武帝第一位皇后陈皇后阿娇被废,迁居长门宫。
5.下列对《悲秋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中“吾家”和“异国”对应,烘托了大义爱国、坚韧不拔的诗人形象。
B.三、四句运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两个典型场景,写出了“异国”与“家”巨大的文化差异。
C.最后两句由实入虚,身在常土,却愿身化自由归乡的黄鹄,实虚对比更显悲凉。
D.诗中“兮”字是楚辞的标志,楚辞一唱三叹的哀愁气质与本诗的情感紧密契合。
6.同样是和亲题材的诗歌,王安石评点昭君出塞的《明妃曲》(其一)(节选)与《悲秋歌》相比,主题更为深广,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C 解析 C项,“其自在悠闲的神态冲淡了诗人内心的愁怨”错误。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虫鸟不识兴亡,依然如故。历史的沧桑巨变,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万古”。
2.①思念家乡之愁。“蒹葭杨柳似汀洲”,诗人登楼远望,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就像家乡江南的汀洲一般,触动了他的思乡之愁。②国势动荡之愁。“山雨欲来风满楼”,凉风突起,咸阳城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这紧张凄迷的情景引发了诗人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忧虑。③世事沧桑(昔盛今衰)之愁。颈联写昔日的秦苑汉宫,杂草丛生,枯叶凋零,唯有鸟雀栖息,秋蝉哀鸣,引发了诗人的世事沧桑之叹和怀古之愁。④颓势难救之愁。“故国东来渭水流”,当年的繁华盛世早已不在,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渭水昼夜无语奔流的景象,让诗人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愁。
3.D 解析 “只在末尾抒发怀古之情”错误。情感抒发贯穿于前三联中。
4.参考答案 “不及”,意思是素车白马的伍员比不上功成身退的范蠡。其中情感复杂:一是正话反说,表达对英雄无人赏识的遗憾,以及对当权者昏聩无能、不识英雄的愤慨;二是悲愤之下心灰意冷,表达明哲保身的无奈之情。
解析 “素车白马终何益,不及陶朱像铸金”的意思是:伍员乘素车白马又有什么益处呢 哪里比得上陶朱功成身退,赤金塑像啊!伍员因吴王听信谗言而被赐死,魂魄乘素车白马,随钱塘江潮来去;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功成身退。诗人在结尾慨叹伍员不善于明哲保身,故遭杀身之祸,在这方面不如越大夫范蠡聪明。诗人情感复杂,伍员的忠直精神为人共仰,一身大节却不被重用,反遭猜忌,表达了对英雄无人赏识的遗憾;范蠡功成名就,预见勾践为人不可共安乐,遂弃官归隐,虽铸金身却也令人悲愤,表达了心灰意冷、明哲保身的无奈之情。
5.A 解析 “烘托了大义爱国、坚韧不拔的诗人形象”错误。联系全诗,此句“吾家”与“异国”道出的是被迫远嫁,来到不同世界的陌生与恐惧。若定位在“大义爱国、坚韧不拔”上,就与后文的肝肠寸断之痛无法贯通。
6.参考答案 两首诗都借候鸟的意象写出了和亲女子的思乡之悲。《明妃曲》(其一)(节选)还用一句“可怜着尽汉宫衣”表现了对昭君永志不忘故国之心的赞美,尤其是最后借家书中的无可奈何之语、强为宽解之话,表达了对宫门中身不由己、命途多舛的女子的深切同情。
解析 《悲愁歌》借助黄鹄,《明妃曲》(其一)(节选)借助鸿雁,都借候鸟的意象写出了和亲女子的思乡之悲。
《悲愁歌》一、二句表达了远离故土、深入异乡的陌生与恐惧,三、四句表达了两地巨大的文化差异乃至落差给诗人造成的痛苦,最后两句以虚实结合之法表达了希望化身黄鹄重得自由得以归乡的热望,以及这种热望终究是虚想的哀伤。
《明妃曲》(其一)(节选)前四句写出了归乡无望的心情、对故国的永志不忘和深深的牵挂,后四句借家书的无可奈何之语强行宽解,愈解愈悲,昭君与阿娇两相映衬,更使昭君一个人的悲剧扩散为后宫无数女子的人生悲剧,批判的深度和同情的广度都更上一层楼,表达了对宫门中身不由己、命途多舛的女子的深切同情。高频主题5 送别怀人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秋日送客至潜水驿①
刘禹锡
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
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
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注①本诗当作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至唐宪宗元和九年(814)之间,当时诗人被贬为朗州司马。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送客离去,管理驿站的官吏站在水边,田家连着竹林小溪。
B.颔联写正值社日,社鼓声声,时值正午,茅屋里响起中午时分的鸡啼。
C.颈联写喜鹊在已熟的庄稼地里鸣叫,蝴蝶在秋草茂盛的垄上翩翩飞舞。
D.尾联写诗人送客远行逐渐走近驿站房屋,疲惫的马匹再三发出嘶鸣。
2.有人认为此诗的情感基调是欢快的,也有人认为是伤感的,你怎么看 请结合诗意与注解,运用你的诗词鉴赏知识加以阐释。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送独孤判官赴岭①
刘长卿
伏波初树羽②,待尔静川鳞③。
岭海看飞鸟,天涯问远人。
苍梧④云里夕,青草嶂中春。
遥想文身⑤国,迎舟拜使臣。
注①岭:特指大庾岭等五岭。②伏波:汉代名将马援为伏波将军,平定岭南。树羽:鼓架之上置彩羽为饰,是推行文教的象征。③静川鳞:使水族安息,比喻施行政务。川鳞,水中的鱼,喻边民。④苍梧:古地名,古属百濮分支,后并入楚地设苍梧郡。⑤文身:在人体上刺花纹。古时南方有断发文身的习俗,后用以指偏远地区的百姓。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交代了主要事件,“送”字是统领全篇的诗眼。
B.诗人巧用伏波的典故,含蓄地说明友人“静川鳞”是伏波“树羽”的接力。
C.诗人每逢在“岭海”看到飞鸟,就会想起远在天边的友人,倍感孤独。
D.诗人运用镜头组接的艺术手法,描绘了送友人赴岭的情景,画面生动。
4.这首诗联想丰富,想象精妙,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
点绛唇·送李琴泉
吴大有
江上旗亭,送君还是逢君处。酒阑呼渡,云压沙鸥暮。 漠漠萧萧,香冻梨花雨。添愁绪。断肠柔橹,相逐寒潮去。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起笔两句,写出离别的地点,词人抚今追昔,触景生情,以逢君的快乐衬托送君的伤感。
B.“酒阑呼渡,云压沙鸥暮”承接上两句,“酒阑”与“旗亭”互相照应,“呼渡”“沙鸥”与“江上”照应。
C.下片开头两句,承接上片点明离别的时间,由“萧萧”“香冻”可见,此时正值深秋,风雨萧萧秋意寒,描绘出一片凄凉之景。
D.下片结尾“断肠柔橹,相逐寒潮去”,描绘了一幅“暮雨江畔送行图”,呼应标题,照应上片开头,意蕴深远。
6.这首词意象丰富,描写细腻,虽似写景却句句含情,试作简要分析。
四、(2023·江苏一模)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7~8题。
赠 别
杜 牧
眼前迎送不曾休,相续轮蹄似水流。
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
苏秦六印归何日,潘岳双毛①去值秋。
莫怪分襟衍泪语,十年耕钓忆沧洲②。
注①双毛:指头发黑白二色相杂。②沧洲:滨水的地方,常用以称隐士的居处。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用“轮蹄”指代眼前如川流不息迎来送往的车马。
B.颔联的表现手法,与李商隐的“锦瑟无端五十弦”相似。
C.从颈联可知,这首诗的赠别对象是将要投身仕途的友人。
D.全诗以回忆与友人耕钓的美好时光作结,显得洒脱自然。
8.这首诗的颈联包含多重意蕴,请简要分析。
答案:
1.D 解析 D项,“尾联写诗人送客远行逐渐走近驿站房屋”理解有误。“宫树近”不是走近驿站,诗人此时已经在和朋友分别的驿站中了,“宫树近”是指靠近驿亭的树旁。
2.示例 ①此诗的情感基调是欢快的。虽然刘禹锡此时被贬,但在写此诗时心境还是很愉快的。诗中写到的社日、鸡啼、鹊鸣、晚禾、飞蝶,都是愉悦的场景,刘禹锡虽遭贬谪却能乐观自处,体现出其豁达的胸襟。
②此诗的情感基调是伤感的。此时刘禹锡被贬朗州,又与友人相别,心情感伤,虽然诗中写到的社日、鸡啼、鹊鸣、晚禾、飞蝶,都是愉悦的场景,但此为以乐景写哀情,更增添其伤感悲凉。尾联疲马再三嘶鸣亦显其伤感悲凉。
3.C 解析 C项,“诗人每逢在‘岭海’看到飞鸟,就会想起远在天边的友人”理解有误。颔联的意思是,想到友人在崇山峻岭中与“飞鸟”为伴,在遥远的天边向“远人”问路,表现了友人旅途的孤单。
4.示例 ①由友人所“赴”之“岭”,联想到汉代曾经平定岭南推行文教的伏波将军,进而联想到友人将要在岭南接力伏波施行政令。②由送友人联想到友人翻山越岭、向“远人”问路的情景,表现了友人赴任途中的艰辛。③由送友人联想到友人所治之所的美好环境。④由送友人联想到友人到任后受到治所人民热烈欢迎的动人场面。
5.C 解析 C项,“正值深秋”“秋意寒”错误,由“梨花”意象可知应该是春天,是春寒料峭的时候。
6.①这首词用旗亭、暮云、沙鸥、柔橹、寒潮、梨花雨等意象,营造出凄凉伤感的意境,写出词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惆怅和无限眷恋不舍之情。②词中“阑”“压”“暮”“寒”等字,凄伤婉转,与词人伤离惜别的凄凉之情融为一体,深远哀婉,十分动人。③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将离别的忧伤刻画成了一幅隽永的景致,意蕴深远,极富感染力。
7.D 解析 “显得洒脱自然”错误。尾联意味深长:不要责怪离别时眼含泪水,许多年之后过着隐居生活依然忘不了分别之时。以想象之笔将过去与未来连接在一起,更添沧桑之感,表现的是悲伤之情,并不是“洒脱自然”。
8.参考答案 ①诗人想着友人何日能荣归故里,表达了对友人早日归来的期待,既有对友人仕途之路的美好祝愿,也暗含对仕途艰难的担心。②感慨潘岳未老先衰,表达了对友人怀才不遇、华发早生的人生境遇的感慨,“秋”字语带双关,包含对美好年华已逝的悲叹。
解析 “苏秦六印归何日”写诗人想着友人何日能荣归故里,表达了对友人早日归来的期待。眼前的迎来送往还没有停止过,车马就像流水一样不断。如果门前没有这些通达南北的道路,人世间也就不会有分别的愁苦了吧。就像苏秦身佩六国相印一样新官去上任,但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 既有对友人仕途之路的美好祝愿,也暗含对仕途艰难的担心。感慨潘岳未老先衰,“潘岳双毛去值秋”中的“秋”字语带双关,包含对美好年华已逝的悲叹。潘岳32岁见白发,是未老先衰的标志。后用“潘岳鬓”谓中年鬓发初白。美貌盖世的潘岳头发白了依然需要离开,表达了对友人怀才不遇、华发早生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共144张PPT)
古代诗歌阅读
语 文
内容索引
第一步 知识梳理
第二步 学情诊断
第三步 瓶颈突破
第四步 素养演练
读一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想一想——你复习到位了吗
精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根据诗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问题1:你是否能快速读懂诗歌,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
问题2:你是否能结合诗歌大意,借助做题技巧,准确作答选择题
问题3:你是否具有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等方面的知识和解题方法
第一步 知识梳理
第二步 学情诊断
[考题试做]
一、(2023·新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①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A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鉴赏诗歌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A项,“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错误,根据原诗“逐字笺来学转难”,是一个字一个字地研读经典的学习方法已经很难有人使用了,没有“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的意思,此选项的错误是望文生义造成的,没有根据全诗的含义来理解。根据诗歌的下一句“逢人个个说曾颜”,大家都在口耳相传地谈着曾颜,讽刺做学问流于表面的风气。再加上诗歌颔联“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已经表明了对A项的否定,“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2.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①卖花担子的桃李花虽然美丽,但已失去根基,只有枝头树梢上的花朵才能使人感受到它的生机活力;②读书治学不能满足于道听途说,要认真阅读原典,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重要语句的含义的能力。理解语句的含义,一定要从诗歌的整体来理解,要从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来理解,不能断章取义。这句话关联的是“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从诗歌的整体含义来看,诗人想表达的是自己的治学主张——要亲自动手,要到生活实践中去;从“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分析得出,不要脱离生活实际;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分析得出,要到生活中去,到实践中去。
二、(2023·新高考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湖上晚归
林 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①,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①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第一组 高考真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C
解析 C项,“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理解有误。本诗意境如诗如画,色调温暖,充满生机,体现了林逋的隐居之乐。
2.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 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①诗人心境澄清:首句以“归思清”三字点出归家途中诗人的内心状态,此时的他心如止水,平和静谧。②心境投射出仙境:受心境影响,诗人眼中的桥、寺、翠羽、红蕖等,或宁静安详,或灵动明快,仿佛有了感情,令人如入“蓬瀛”。
解析 回答本题,一是要理解“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含义,即“用自己的眼光来看事物,所以物品都带有我自己的主观色彩”;二是要结合诗句中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内容具体分析。
第二组 创新角度
1.颈联中的“避”“迎”妙趣横生,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参考答案 ①“避”是“躲避”之意,“翠羽湿飞如见避”的意思是,翠鸟裹着湿气,疾飞而逝,如同在躲避我;②“迎”是“迎接”之义,“红菜香袅似相迎”的意思是,红色的莲花亭亭玉立,香气袅袅,又像在迎接我;③这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细腻生动地展现了湖面上的动植物,又一次表现出诗人此时淡淡愉悦的心情。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避”“迎”是两个动词,首先要结合诗句分析这两个字写了什么,然后分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有什么艺术效果等。
2.林逋的这首诗写景如画,是不可多得的佳作,请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写景手法。
参考答案 ①远近结合。首联、颔联中“望中浑恐是蓬瀛”“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写远景,让人感觉进入了蓬瀛仙境:长桥卧波,霜叶似火,山寺云峰,夕阳如血,晚晴正好。颈联“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菜香袅似相迎”写近景:翠鸟裹着湿气,疾飞而逝;红色的莲花亭亭玉立,香气袅袅。②动静结合。长桥、霜叶、山寺、云峰、荷花是静景,飞鸟是动景。③视听结合。长桥、霜叶、山寺、云峰、荷花、飞鸟是视觉描写,隐隐鸡犬声是听觉描写。有声有色,特点鲜明。④拟人的修辞手法。翠鸟“躲避”我,荷花“迎接”我,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展现湖上的动植物。
解析 首先要明确常用的写景手法有哪些,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视听结合、虚实结合等多角度写景手法;其次结合诗句分析判断;最后按照“手法+分析”的思路整理答案。
[考情解码]
1.文本选材
(1)立足优秀经典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暗合时代主题和主流思想价值。如激励青少年潜心治学、陶冶情操、修养品德、接棒祖国发展、倡导劳动光荣等。2021年全国Ⅰ卷涉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2022年全国Ⅰ卷涉及做人的道理,2023年全国Ⅰ卷启示青年治学的道理。
(2)从体裁内容看,全国卷命题多选用唐宋诗词。2023年,新高考卷都选了宋诗,全国甲卷和乙卷都选了宋词。
(3)注重关联教材。如2021年新高考全国Ⅰ卷古代诗歌阅读《寄江州白司马》一诗的寄赠对象是考生极为熟悉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试题选项提到“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引发考生对已有知识的联想与迁移。2022年新高考全国Ⅱ卷关联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国乙卷涉及与教材篇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对比阅读。
2.命题分析
必备知识 古代诗歌阅读涉及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古代诗歌的体裁特征和题材分类等方面的知识。
关键能力 能借助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律诗、宋词等文体特点,以及送别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题画诗、拜谒诗等题材的内容和特点,把握选择题的设误角度和做题方法,提高做选择题的速度和准确度;把握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等主观题的命题点及相应的做题方法。
学科素养 具备阅读古代诗歌的基本素养,理解并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审美品质,提升文化自信,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三步 瓶颈突破
任务一 优化阅读步骤,准确解读诗歌
二轮复习应优化阅读步骤,继续强化“读懂”诗歌的能力:(1)能够迅速弄懂诗歌所涉时、地、人、事、景、物,明白表层意思,尽可能翻译出诗歌大意;(2)能够领会深层意思,弄清楚诗歌写的内容(包括人物)、营造的意境、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运用的表达技巧;(3)能够借题解诗,聚焦诗中的关键词句,熟练应对各类题型。
突破点 揣摩关键词句,多方联系,读懂诗歌
解答诗歌鉴赏题时,最大的障碍在于读不懂诗歌内容,把握不住诗意和情感倾向,文本理解支离破碎,没有形成准确的整体理解,答题盲目,答案组织不到位,且有不少考生不善于利用诗歌文本和试题选项准确解读诗歌。
[典题再练]
(2021·新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 惠远东林住得无②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即慧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
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读题审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前途依然很远大。
2.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 请简要分析。(6分)
精准抢分
突破诗歌阅读障碍的三条路径
最快捷的路径:合理利用选项信息
看选项 四个选项只有一项不正确,所以选项相当于带有“瑕疵”的诗歌赏析。选择题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诗歌鉴赏题目的解答难度,而且间接降低了诗歌的阅读难度,清除了阅读理解上的部分障碍。
最直接的路径:“四角度”分析理解诗歌
看标题 试题所选诗歌,除了个别作品,一般都有标题。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此外,诗题可能会提示写作时令(如春、秋)、节日(如除夕、重阳);可能会提示题材(情感),如送别怀人、即事抒怀等。总之,抓住了标题,就等于抓住了诗歌最直接、最可靠的信息内容。
析注释 ①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
②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③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
④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最直接的路径:“四角度”分析理解诗歌
读正文 ①抓人、事、景,推导诗歌主旨。读诗歌时,要对文字信息进行检索分类,注意诗歌中出现的人物、事物、景物,通过对人物、事物、景物的提炼、理解,推导出诗歌的主旨。
②抓尾句,揣摩诗歌感情。古人写诗,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议论,俗称“卒章显志”。读诗歌时可从尾句入手,这样可以化难为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抓情语 情语多出现在词的下片和诗的后两联,尤其是尾联。有时也“移情”到景、物中,如杜甫《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的“哀”字。当然,
“情语”并不都是作者最真实的情感表达,有的诗人会故意用反语(这种情况很少),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通过整体阅读来把握。
最可靠的路径:“咬”“嚼”“泡”“品”诗家语
品语言 读懂诗歌首先要读懂语言,应遵循诗歌的语言逻辑,深入语言内核。在景与情构成的“阅读场”中,就诗论诗,咬文嚼字,把高度凝练含蓄的语言“泡开”“还原”,深入诗歌文本的语言内核,揣摩诗人微妙的情绪状态。在考场上读懂诗家语的直接办法是翻译全诗,最好是在脑海中把全诗翻译两三遍。
快速判断选项正误的技巧
命题方式 设误角度 应对策略
对全诗或某一联、某一句所表现的形象、营造的意境进行描述。 形象、意境特点概括不当。 ①逐一比对。
见到试题中对形象、意境、语言、情感的分析,要把其分成不同的语意单位,一一与诗句对应比较,看哪部分的分析正确,哪部分的分析错误。涉及全诗的,还需要认真分析全诗内容,以便与选项的内容进行对照。
②综合比较。
比较几个选项,根据排除法确定符合要求的答案。
从表达技巧角度对诗句或词语进行赏析,要求考生判断赏析是否正确。 表达技巧和效果似是而非。
对诗句意思或诗句中某个词语的意思予以解说。 语言分析和鉴赏某一细微处故意错解。
对诗歌语言特点作出解说,要求考生判断其正误。
对全诗或诗的某一联、某一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作出判断,要求考生判断正误。 情感分析拔高或旁解。
思维解构
第1题
理解诗句 比对分析
A 此选项判断本诗的写作时间。 借助注释①和《琵琶行》中“湓浦”
“江州司马青衫湿”等信息可判断。
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B 此选项考查对诗歌第三句内容及典故的理解。 第三句是说,诗人曾经听说湓水回环萦绕像衣带,是对此地景物的描绘,并没有表现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似衣带”,形容湓浦像衣带那般狭窄,写出了江水的曲折灵动。
理解诗句 比对分析
C 此选项考查对诗中重要意象和表现手法的理解。 颈联由写景转到写人,写白居易此时的境遇,
“离鸿”“病鹤”都是指白居易,这也是诗歌中常见的比喻手法。
五、六两句是说,远在江州的白居易如离群的鸿雁,在岁末不得还家,只能与亲友题诗相赠;又如孤独的病鹤一般难再飞举,望向长安的宫阙,却因天遥地远难以望见,不免会有“日近长安远”之叹。
D 此选项考查对尾联含意的理解。 要联系全诗,从标题、诗人以及写作意图等方面分析。尾联直接体现了《寄江州白司马》的写作意图。
尾联直接提出对朋友的劝勉:虽然你现在境遇不好,但是也不要消极地沉迷在佛道之中,要相信平步青云依旧是你的人生方向,你的前途仍然会一片光明。
第2题
看选项 通过阅读选项可大致了解此诗的基本内容: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杨巨源作为白居易的好友,此时写诗遥寄,表达对朋友的关心、劝勉和鼓励。
看标题 《寄江州白司马》是一首典型的寄托惆怅诗,诗人在题目中特别点出被贬之地“江州”、被贬之微官“司马”,引发读者思考作者要“寄”
(表达)什么心意。
析注释 注释①明确点出白居易;注释②③均与白居易被贬之地的佛教有关。白居易晚年信佛,且古代文人士大夫遭遇挫折后常以佛道自慰排遣。
读正文 首联连声问候:你在江州是否平安呢 慧远禅师的东林寺是否值得一住呢 问是否住得,其实是想说住不得,劝告朋友不要意志消沉,消极避世,还要对仕途有信心。颔联写景,隐含着对朋友的安慰;颈联由景及人,写白居易此时的境遇;尾联收束全诗,直接提出对朋友的劝勉。
抓情语 本诗的情语是尾联,是直抒胸臆的写法,点明了诗歌的主旨。
答案 1.B
2.①“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②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作铺垫。
[对点训练]
(2023·广东深圳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①
苏 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②、雅志莫相违。西州路③,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注①参廖子:即诗僧道潜,常与苏轼相酬和。元祐六年,苏轼因治理有功被召进京任职,临行作此词赠道潜。②谢公:指谢安。《晋书》记载,他身为重臣,却渴望造一条大船,沿水路归东山,后因病重未如愿。③西州路:谢安去世后,羊昙经过西州时忆及故人,恸哭而去。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头,以风向多变以及潮水涨退等景象暗指世事的无常,表意比较含蓄。
B.“几度斜晖”以转瞬即逝的黄昏,表达词人对相聚美好却无比短暂的伤感之情。
C.共赏西湖、访暮山之雅事,“空翠烟霏”之妙趣,都强化“词人相得”的意味。
D.词中的情景涉及古代、往昔、眼前、来年等时间维度,气度恢弘,情感深挚。
B
解析 “伤感之情”错误,对此无情的人生,词人的态度很乐观,“不用思量今古”,不必替古人伤心,也不必为现实忧虑,表达了乐观和旷达之情。
2.古人常以“进”“退”代指官职的升、降。苏轼的这首词与另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分别反映“进”和“退”之忧。请结合这两首词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本词词人升任京官,却希望自己不要像谢安那样无法归隐、更不要让朋友像羊昙那样痛哭故人,隐含世事难料、身不由己的担忧。②创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词人被贬黄州,以周瑜情场和战场的得意来反衬自身的失意,表达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闷。
解析 ①这首词表达了苏轼的升官之忧。“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希望“我”不要像谢安那样没有回到东山,死在西洲路,让你回首痛哭,违背了我们的雅志。词人升任京官,却希望自己不要像谢安那样无法归隐、更不要让朋友像羊昙那样痛哭故人,隐含世事难料、身不由己的担忧。②《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了官退之忧。“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小乔刚刚嫁给了他做妻子,英姿雄健风度翩翩神采照人。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怀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鬓发斑白。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词人被贬黄州,以周瑜情场和战场的得意来反衬自身的失意,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闷。
任务二 理解题——分析到位,夯实基本题型
理解诗句含意、把握诗中形象、领悟思想感情是诗歌鉴赏题考查的基本题型,也是近年全国卷的高频考点。从答题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少考生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短板。二轮复习要重点解决以下问题:(1)分析思想感情要切合文本内容,防止固化思维;(2)能够结合全诗准确解读诗句含意;(3)理解诗歌的形象防止丢失要点、架空分析。
突破点1 分析人物形象,明确类型,关注细节
对诗歌人物形象的把握,考生容易犯梳理偏颇和概括不准确两方面的错误。“理解偏颇”,即对形象的特征和体现的意义理解有偏差,对形象进行分析时没有联系诗歌内容或者分析不到位等,从而导致人物形象概括题“概括不准确”或要点不全。
[典题再练]
(2020·全国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苦 笋
陆 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读题审题
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 请简要分析。(6分)
精准抢分
1.分析人物形象“四角度”
答题角度 具体阐释
看标题、注释,初步揣摩形象。 借助诗题、注释等信息,大致了解诗歌形象是何人、有何事,为
“解人”作准备。尤其是诗歌标题,往往有极强的暗示性,对于形象、情感都有提示。如诗题中常见的“怀古”“送”“咏”等,而诗歌后面的注释为理解与分析形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赏景物(意象),分析形象。 抓住诗中所描写的景物(运用的意象)来分析形象。景物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流露。如“一片神鸦社鼓”表达了词人对敌占区一片安宁祥和景象的担忧,为失去北伐抗金的时机而痛心。
答题角度 具体阐释
抓细节,凸显精神。 紧紧扣住诗中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装束等的描写,关注反映心情的词语,借助环境描写(包括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等),仔细分析相应的关键词,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一是表达对英雄的仰慕,二是表达自己对收复中原、建功立业的渴望。
抓技巧,抽取形象。 由诗歌人物多侧面、多素描、多背影的特点,借助用典、铺垫、烘托、反衬等手法,归结人物形象。
2.理解形象意义“两方面”
形象本身的特征 比如景物营造的意境、人物体现的性格特征、事物表现的意义等。
形象体现的情感 比如景物、事物表达诗人或抒情、叙事的主人公的情感等。
思维解构
答题角度 具体分析
看标题 从题目看,这是一首咏物诗,咏赞的对象是“苦笋”。这类诗往往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诗人的某种独特感受或某种情感。
赏景物 在这首诗中,直接写苦笋的是:“骈头脱襁白玉婴。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由此可知苦笋的特点:洁白鲜嫩,出土有节;生性正直耿介,与众不同;抱守清苦节操,与生俱来。
抓细节 诗人用“忽眼明”这一细节,写自己从粗劣的饭食中看到苦笋时的惊喜。于是诗人由此展开联想,写出了苦笋的特点,并由此联想到与苦笋特征相似的魏征。
抓技巧 这首诗采用了联想和类比的手法,由物及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将魏征与苦笋相比,认为两者相似,魏征正如个性耿介的苦笋;两者节操相似,性格鲜明。
答案 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的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对点训练]
(2023·广西桂林二模)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从军行七首(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从军行(其二)
李 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同为盛唐边塞诗的杰作,这两首诗刻画的戍边将士的形象上却颇有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形象的表现类型不同:王诗刻画的是将士群体形象,李诗刻画的是将军个体形象。②背景条件不同:王诗是一场摧枯拉朽的闪电战,结果是大胜而归;李诗则是在一场败仗中来写将军的率队突围。③运用的技巧不同:王诗侧面描写,通过环境背景的烘托和暗示,并用战斗的结果来衬托;李诗是正面描写。
解析 ①王诗先写“红旗半卷出辕门”,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再写“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就在中途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这支强大剽悍的增援部队,既衬托出前锋的胜利并非偶然,又能看出唐军兵力绰绰有余,胜券在握。由此可见,李诗是在一场败仗中来写将军的率队突围,王诗则是一场摧枯拉朽的闪电战,结果是大胜而归,两诗背景条件不同。
②李诗正面描写战争过程,王诗则通过侧面描写表现战争,先是环境烘托,“大漠风尘日色昏”,写风沙遮天蔽日连日色都看不出来。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从描写看,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它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③李诗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百战沙场碎铁衣”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可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
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独领残兵千骑归”中“独”字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诗没有对这位将军进行肖像描写,但通过紧张的战斗场景,把英雄的精神与气概表现得异常鲜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王诗则写的是支部队,“红旗半卷出辕门”,写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由此可见,李诗刻画的是将军个体形象,王诗刻画的是将士群体形象,形象的表现类型不同。李诗“城南已合数重围”,写这是一场突围战。战争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但连城南也被敌人设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这位身经百战的英雄,选中敌军的一员悍将作为目标,在突营闯阵的时候,首先将他射杀,使敌军陷于慌乱,乘机杀开重围,独领残兵夺路而出。
突破点2 概括意境,绘画面,明特征
意境由意象组成,其构成要素为时、地、人、景及其特征,分析意境关键在于对意象(景象)进行分析。意象要从形、色、声、味四个角度去观察,要善于把握景物基调,如温暖、喜悦、悲凉、清新、明丽、灰暗等,由此概括意境特征。意境体现了景与景、景与人、景与情的关系,其特征也要从景物间的主从、详略、先后、虚实、动静、点面等方面来概括。
[典题再练]
(2020·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纪 村 事
韦 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
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
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①归。
注①饷田:到田间送饭。
读题审题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 (2分)
精准抢分
概括分析意境“三步骤”
答题步骤 具体阐释
第一步,找意象,组画面。 看诗歌选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具有什么特点,共同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第二步,抓特点,联意境。 意境是由意象组成的,意象的特点决定了意境的特点。
第三步,明情感,析作用。 意境是为表达一定的情感而营造的,对诗歌意境的赏析要与诗歌的情感相联系。
思维解构
答题步骤 具体分析
第一步,找意象,组画面。 这两句诗中的主要意象有“酿酒”“新社”“遥砧”“暮晖”等。社日迎新,人们忙于酿酒,准备祭祀以祈求丰收,落日余晖中从远处传来阵阵捣衣声。
第二步,抓特点,联意境。 “社”指社日,古代祭祀土地神以祈求丰收的日子,“酿酒”“迎新社”充满喜庆色调;“砧”是捣衣石,诗中指捣衣的声音,意味着生活的平和与宁静;“暮晖”色调恬淡温馨。
第三步,明情感,析作用。 忙于酿酒,表现了农村生活的忙碌;准备祭祀、祈求丰收、暮色中的捣衣声,表现了农村生活的祥和。诗人的喜悦之情融入描写之中。
答案 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着酿酒;暮色渐浓,远处传来捣衣的声音。描写了忙碌而祥和的农村生活场景。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鹧 鸪 天
陆 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①玉瀣:一种美酒的名称。②黄庭:道经的名称。
分析“家住苍烟落照间”一句的意境,试用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诗句对照分析。
答案 ①“家住苍烟落照间”与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都写出了自己居住环境的优美纯净。②“苍烟”“墟里烟”都表达了作者对居住环境的喜爱之情。③词人以“苍烟落照”四字点缀自己的居住环境,与龌龊的仕途作鲜明的对比。
突破点3 分析事物形象的作用,明特征,找契合
事物形象,多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多是被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这些物象大多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和思想感情。
[典题再练]
(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画 眉 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 眉 禽
文 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读题审题
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
精准抢分
分析事物形象作用“四角度”
答题角度 作用
营造意境 或与多个意象组成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环境或背景,或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等。
塑造形象 在咏物诗中,往往以物喻人,起到表现人物节操或性格的作用。
表达感情 这些物象大多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曲折地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应联系诗人的经历或相关背景作具体分析。
结构线索 个别事物形象贯串始终,起到线索作用。
分析事物形象作用“三步骤”
第一步,分析物象特征。 提炼体现物象特征(形态、外观及所处的环境等)的词语,概括其特点。
第二步,挖掘物象内涵。 找出“物”与“人”品格的连接点,结合诗句分析。
第三步,分析物象作用。 依据物象内涵,注意联系诗人的经历或相关背景,点明诗人借助物象所抒发的感情或表现的寓意。
思维解构
第一步,分析物象特征。 欧诗中的画眉鸟,是诗人正面描写的对象,它在山林繁花之间千啼百啭,才知道笼中画眉远比不上林间的画眉鸟的歌唱那么悦耳动听。
文诗虽以《画眉禽》为题,但并未具体地描写画眉鸟的形象和叫声,而是进行侧面描写,重点渲染了“公庭事简人皆散”之后,诗人听到仍在“高笼”中的画眉鸣声此时听起来却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悠远空旷,清幽寂静。
第二步,挖掘物象内涵。 林间的画眉鸟自在啼,可见自由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因此笼中的画眉鸟象征着受羁绊、不自由的生活,林间的画眉鸟象征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同是这一只画眉鸟,但在“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给诗人的感受不同,可见诗人喜欢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生活。
第三步,分析物象作用。 欧诗托物言志,借画眉鸟抒发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文诗中,诗人通过画眉鸟的鸣叫声烘托轻松的气氛,有助于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
答案 ①欧诗中的画眉鸟寄托了诗人的感情,诗歌表面上是写鸟,实际上是写人,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②文诗中画眉鸟的鸣叫声烘托出轻松的气氛,有助于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
[对点训练]
(2023·山东潍坊模拟)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李次云窗竹
白居易
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题子瞻墨竹
黄庭坚
眼入毫端写竹真,枝掀叶举是精神。
因知幻物出无象①,问取人间老斫轮②。
注①无象:没有画像的白纸或白绢。②老斫轮:斫轮老手。《庄子·天道》记载,轮扁是一位斫车轮的巧匠,常年操作,经验丰富。
这两首诗中,竹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白诗借竹写志,表面写竹,实际写人,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孤傲、坚贞不屈精神品质的向往和追求。②黄诗中的画中之竹形神兼备,展现了苏轼高超的绘画技艺,表达了诗人对画家精深造诣的赞美之情。
解析 白诗是咏物诗,诗人借物抒怀,后两句“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后看”通过对比来突出竹的凌雪傲寒,用竹来象征诗人对这一高贵品质的向往与追求。黄诗是题画诗,这类诗的内容或抒发诗人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等。这样我们就看到诗中赞美了画中竹的形象逼真,有气韵、精神,由此赞美了东坡绘画的技艺高超。
突破点4 概括思想情感,多角度,求全面
思想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是理解诗歌的主要考查点。高考的考查形式越来越灵活,对答题要求也越来越高,分析概括思想感情不准确、不全面、不到位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典题再练]
(2020·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奉和袭美①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
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④三秀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⑤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读题审题
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精准抢分
“三策略”防止情感概括不全
(1)切分层次。即对所给诗歌或诗句进行层次切分。如,整首诗可分几层意思,一联(两句)可能有两层乃至三层情感,有几个层次就要尽可能作几个层次的情感概括或分析。
(2)多方联系。情感题所给的语言材料,从本身看自然有情感内涵,若与诗人生平、写作背景等联系起来,往往会有另一层情感内涵;若与全篇联系起来,还会有一层情感内涵。答题时,多方开掘,内外勾连,才能全面分析,答全情感。
(3)注意双向。古代诗歌中有不少词语、句子,其蕴含的情感具有双向性,如“风雨”“春天”等词语往往具有双关义(象征义)。托物言志的句子、用典抒情的句子往往具有双向性:前者一物一志,后者分典中情与典外情。
思维解构
答题方法 诗中对应信息
切分层次 此诗从大的方面说前六句为一层,后两句为一层。第一层写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虽失春城醉上期”一句,说明诗人和好友皮日休曾经相“期”春日聚会,饮酒一醉,但是一个“失”字,让这些愿望落空;“下帷裁遍未裁诗”一句是说自己只顾教书、未能作诗之憾,其余句子表现自己的生活境况。第二层中“但医沈约重瞳健”一句是宽慰友人,希望友人眼睛恢复健康,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不怕江花不满枝”一句则用美好的景物对以后美好生活作了展望。
答题方法 诗中对应信息
多方联系 要理解“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等诗句表达的情感,还应结合题目和注释。由题目可知,本诗是一首“奉和”友人的诗歌,好友皮日休因“抱疾”而闭门谢客,然而他给诗人寄去一封信告知病情,诗人得知好友抱病,当然要送上安慰。
防止偏差 此诗中的“情语”不明显,需从题目、注释和诗句用语仔细推敲。其中“虽”“因”“别教炊”“但”“不怕”等词语对表情达意起到关键作用,理解并理顺这些词语的情感倾向,防止出现偏差。
答案 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对点训练]
(2023·湖南常德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 草
俞紫芝
满目芊芊野渡头,不知若个解忘忧
细随绿水侵离馆,远带斜阳过别洲。
金谷园①中荒映月,石头城下碧连秋。
行人怅望王孙去,买断金钗十二②愁。
注①金谷园:西晋人官僚地主石崇的别墅,园中财产丰积,屋宇宏丽,极尽奢华。后文“王孙”也即石崇。②金钗十二:指美女。
这首诗标题虽为“咏草”,但并不是以草为喻,而是借草抒情。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①前六句写草,石崇的奢富已为陈迹,石头城往日六朝的繁华不再,徒留衰草败叶,以草之枯凋衬托豪富的衰败,表达了诗人对人世沧桑的感慨。②最后两句写人事,豪富们争名逐利,都是昙花一现,最终都逃不过烟消云散,终究不如草还能春风吹又生。
解析 分析评价诗歌中诗人的思想情感。首联从渡头草写到忘忧草。野渡头,是野草蔓生之处,也是诗人立足之地。这渡头,为下文绿水、别洲的叙写立了基、开了源。继野草实景之后,诗人没有纵笔铺叙草的滋生和繁茂,也没有就此直接发一通议论,而是缘此提出一个问题:“不知若个解忘忧 ”言下之意就是,只有这个草能使人懂得忘忧。颔联从离馆写到别洲草。近看,芊芊绿草随着流水到达离馆;远望,茫茫野草追着夕阳到达他洲。离馆,即别馆,也就是别墅。颔联这两句说草到处蔓延,可到富贵之宅,也达荒远之洲。颈联从金谷园中草写到石头城下草。这两句写的是秋草。衰草凄迷,反衬了荣华已逝。石头城,这六朝建都之地,虎踞龙盘,过去也是金粉膏泽,豪华相继,如今徒剩秋草迎风,败叶委地。这一联由金谷园写到石头城,
以今日之败象暗衬往日的盛况,仍然以草为行文线索,广阔的空间和悠久的时间,而且对比的反差极为强烈。这两句以草之枯凋衬托豪富的衰败,同时隐含着“草枯还可荣,人败不再盛”的意思,意蕴丰足,委婉曲折。可见前六句诗歌写草,石崇的奢富已为陈迹,石头城往日六朝的繁华不再,徒留衰草败叶,以草之枯凋衬托豪富的衰败,表达了诗人对人世沧桑的感慨。尾联从送王孙写到金钗愁。诗的前面部分围绕着草来写,至此始直触人事。诗的结尾点明石崇人亡财空,说明富贵一时,昙花一现,终不如草还能春风吹又生。诗收煞处才回应发端时提出的“不知若个解忘忧”的问题,争逐于名利之场,到头来只落得烟消云散。因此,最后两句写人事,豪富们争名逐利,都是昙花一现,最终都逃不过烟消云散,终究不如草还能春风吹又生。
突破点5 评价观点态度,明要求,循规范
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通过诗歌形象寄寓其中的人生感悟或生活理念等。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分析作者对事件、现象、人物或褒或贬的态度;分析作者对社会现实或肯定或否定,或赞美或嘲讽;分析作者对人生的感悟等。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对作者诗歌中的景物、人物、事件等的态度进行评价,也包括对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观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进行评价。另外,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做出正确的判断。此类题目解题难度较大,考生往往不明角度,不懂规范。
[典题再练]
(2018·全国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精 卫 词
王 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读题审题
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 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
精准抢分
评价观点态度“四要求”
规范答题“两步骤”
第一步,明确观点。 旗帜鲜明表态,不能模棱两可。
第二步,具体分析。 紧扣原诗内容具体分析,做到点面结合,有理有据。
思维解构
第一步,明确观点。 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同意或不同意。
第二步,具体分析。 如果将“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理解为“高山没有移尽,大海没有填平,希望我死了之后还有子孙活着完成我的遗愿”,那么这样的理解就是同意最后两句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是精卫对自己的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抒发。
如果将“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理解为“高山没有移尽,大海没有填平,我希望用我的生命来换取你的生命”,那么这样的理解就是不同意最后两句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而认为这是从作者的角度表达的。
答案 观点一:同意。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②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不同意。①这两句诗是诗人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②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对点训练]
(2023·湖南张家界统考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三伏暑甚,七月八日立秋。是日风作凉爽,炎酷顿消。
老病欣然命酒成二诗(其二)
张 耒
苦热逢三秋,西风飒然起。
金气入草木,伤夷从此始。
盛极衰从之,循环固其理。
老翁复何事,新凉欣酒美。
本诗是诗人换季时的即兴之作,但诗中饱含了朴素而富有启发性的道理,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诗中“盛极衰从之,循环固其理”一句,意为夏天的苦热到了极点就会转向衰落,季节循环变换本来就是自然之理。②这句话不只适用于季节的转换,人生的盛衰也是一样的道理。没有永远的兴盛,也没有永远的衰落。③启发我们盛时当思衰,不骄不躁;衰时不颓丧,寻找转机;把握好当下,人生的任何时节,都应乐观面对。
解析 通读全诗可发现,“盛极衰从之,循环固其理”是蕴含哲理的诗句。结合诗歌标题及前四句,可发现这里包含着自然之理:夏天的苦热到了极点秋天就会到来,转向衰落,这是季节循环变换的道理。由标题中的“老病欣然命酒”及最后两句,可见这里也蕴含人生的盛衰之理:一个人走向衰败,早在得意的时候就种下了祸根,一个人转向失意,早在生机勃勃时就有了征兆,没有永远的兴盛,也没有永远的衰落。这又启发我们:盛时当思衰,不骄不躁;衰时不颓丧,寻找转机。真正的智者,懂得居安思危,对于灾祸,防范于未然;在灾祸来临的时候,坚持改变,熬过至暗的时刻,就会迎来新的成功。起起伏伏就是人生,谁都不能保证自己一直在顶峰。因此,在高处的时候,主动走好下坡路;在低谷的时候,积极向上攀登。把握好当下,人生的任何时节,都应乐观面对。
任务三 赏析题——明确角度,注重分析效果
一首诗词艺术价值的高低,既在于“写什么”,更在于“怎么写”。语言和表达技巧是考查的热点,此类题分值高,答题难度大,是二轮复习的重点。(1)提升对诗歌中运用的某一种表达技巧进行深层赏析的能力;(2)能够准确判断并分析诗中运用的多种表达技巧;(3)提升“炼字”“赏句”和语言风格赏析题目的应对能力;(4)熟知各类方法技巧,准确而恰当地使用术语,提升答案语言的有效度。
突破点1 分析表达技巧,明角度,联内容
部分考生对“表达技巧”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甚至分不清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面对此类题目,往往不知从何下手,或者想起什么答什么。导致失分的原因主要有:审题不全面,混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理解术语不准确,判断修辞手法不准确,概括情景关系不准确,分析原因不具体等。
[典题再练]
(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破 阵 子
陆 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读题审题
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词人闲适心情的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精准抢分
赏析表达技巧三大要领
1.依据内容特征多角度判断分析
对于判断手法技巧而言,最关键的是读懂诗句内容,依据内容去判断,这是答好题目的前提条件。
关注角度 判断技巧
一看写作对象 写景的要从景物描写角度判断,写人的要从写人手法角度判断,叙事的要从叙事角度判断;如果兼而有之,则要综合判断。
二看表达方式 如所给句子是描写句,自然离不开描写技巧;如果是抒情句,自然离不开抒情技巧;如果是叙事句,自然从叙事角度分析;如果兼而有之,则要综合判断。
三循合理顺序 按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方式、语言及结构的先后顺序多角度思考、判断。例如陆游《秋兴》一诗尾联“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从描写方法看,运用的是虚写;从表现手法看,运用的是想象;从抒情方式看,运用的是寓情于景;从位置结构看,运用的是以景结情。多角度分析,一般优先考虑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重点关注结尾的表达技巧
答题角度 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 主要有以描写作结、以抒情作结、以议论作结三种方式,重点是以描写作结。以描写作结主要有景物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三种,其中古人用得最多的是以景作结。它是一种特殊的情景交融,特殊在最后一句写景,还要保证倒数第二句一定不能写景,否则就是情景交融(或寓情于景)。
修辞手法 主要有比喻作结、以典作结、双关作结、对比作结、疑问作结。疑问作结有三种情况:一是有疑而问,二是无疑却问(反问),三是明知故问(设问)。
表现手法 主要有反衬作结、虚笔作结、以理作结等。
3.结合位置赏析效果
答出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既要结合内容、情感,又要联系技巧本身的效果和所处位置。
所处位置 表达效果
首联首句 ①写出了什么内容,如“首联描写了树叶凋落的肃杀之景”。
②内容承载的作用,如“突出了生活处境的艰难”“交代了人物所处的环境”,尤其是写景句,往往承载着奠定全诗感情基调或渲染某种氛围的作用。
③结构作用:点题或照应题目,或总领全文;为下文作反衬;为下文议论抒情作铺垫。当然,还要扣住技巧本身说效果。
中间诗句 依据中间联(句)在诗中的位置特点,其效果一般要从以下方面分析:①渲染或强化氛围、情感;②过渡(承上启下);③照应标题,前后呼应。
尾联尾句 结句如果是以景结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效果是含蓄蕴藉;戛然而
止,言有尽而意无穷。结句如果是直接抒情,那就是直抒胸臆,点明主旨,卒章显志。结构上一般是照应前文(标题),首尾圆合,使结构完整。
思维解构
答题步骤 具体分析
第一步,认真审题,明确方向。 题目“如何表现词人闲适心情的”说明本题重在考查这首词使用的抒情手法,诗词常用的抒情手法就是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第二步,确认术语(手法),明确作用。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身闲心太平”直接抒发了词人的闲适之情,是直接抒情。
“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苔纸闲题溪上句”,登山率饮,自在穿行,闲题溪上,词人通过叙写自己的行为来表现闲适之情。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菱唱遥闻烟外声”,词人通过描写初春雨过天晴的清新美景来表现闲适之情。
答题步骤 具体分析
第三步,立足效果,逐点分析。 按照“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技巧)+怎样运用的(词句内容)+有什么效果(表现力、情感)”的思路具体分析。
答案 ①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方法;②开篇即言志,表明自己看轻尘世浮名;③在描写登山、穿林等生活场景时,也直白地表达出感受。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琴 歌
李 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①。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②。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注①广陵客:指琴师。广陵在今江苏扬州,唐淮南道治所。古琴曲有《广陵散》,魏嵇康临刑奏之。②渌水、楚妃:都是古琴曲。
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两句诗与此诗的七、八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写出来并简要分析两者的共同之处。
答案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①两者都通过听者“无言”的反应侧面烘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②两者都通过描写周围环境的宁静侧面烘托乐声的美妙。
突破点2 炼字,挖内涵,析效果
赏析诗歌中的字词,部分考生仅能答出表层意思,不知道怎样分析其表达效果。这类题目一是要联系字(词)的具体语境,不可孤立地分析这个字(词)的意思;二是要关注不同的角度,即从字(词)的含义、描述的画面、营造的意境、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情感等角度来分析表达的意思和具体作用(效果)。
[典题再练]
(2020·天津卷,原诗见任务二突破点2“典题再练”)
读题审题
“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 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3分)
精准抢分
五角度答好炼字题
关注角度 具体阐释
字词的特殊用法 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被动用法等特殊用法体现了字(词)的用法特点。比如李白《听蜀僧濬弹琴》“客心洗流水”中的“洗”为被动用法,表现了琴声的巨大感染力;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为使动用法,表现了江南春景的生机勃勃等。
字词体现的景物特征 考生应该展开联想,把字(词)放入诗歌描述的景象中。比如曾几《苏秀道中》的“梦回凉冷润衣襟”,在“衣襟”前用“润”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感受和欣喜的心情。
关注角度 具体阐释
字词使用的表现手法 比如杜甫《绝句二首》(其二)“山青花欲燃”中的“燃”,把花与“火”相比,化静为动,表现了花的明丽、鲜艳等。
字词营造的意境 比如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中的“直”,用来形容
“烟”,以此营造一种雄浑苍凉的意境。
字词体现的诗人情怀 比如王之涣《凉州词》“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孤”,以景物的孤寂来表现诗人内心的孤苦等。
炼字题答题“三步骤”
答题步骤 具体阐释
第一步,析字义。 解释字词含义,有时需要从深层解释。
第二步,描情景。 把字词放入原句中,分析该字词的运用技巧,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第三步,说效果。 可选择以下角度分析:①从“描物”角度分析其在突出景物特点方面的作用;②从“造境”角度分析其在营造意境(气氛)方面的作用;③从“写人”角度分析其在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④从“抒情”角度分析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⑤从“艺术”角度分析其在审美效果和感染读者方面的作用。
思维解构
解答本题,首先表明观点,答出“同意”或者“不同意”;然后从以下几方面具体分析。
答题步骤 具体分析
第一步,析字义。 “数声”与“一声”体现的是数量的差别,但在表达内容上却有不同效果。
第二步,描情景。 “数声牛上笛”运用了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的手法,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一声”则是以动衬静的手法,突显了环境的寂静清幽。
第三步,说效果。 “数声”,营造出乡村热闹、轻松、愉悦的氛围;“一声”,营造出乡村宁静和谐的氛围。
答案 示例 ①不同意,“数声”好。“数声”动静结合,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营造出乡村热闹、轻松、愉悦的氛围。
②同意,“一声”好。“一声”以动衬静,突显了环境的寂静清幽,营造出乡村宁静和谐的氛围。
[对点训练]
(2023·福建福州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次韵答平甫①
王安石
高蝉抱壳悲声切,新鸟争巢谇语忙。
长树老阴欺夏日,晚花幽艳敌春阳。
云归山去当檐静,风过溪来满坐凉。
物物此时皆可赋,悔予千里不相将。
注①平甫:王安国的字,王安国为王安石长弟。
王安石的律诗讲究技法,用字工稳。请任选其中一方面结合颔联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 (1)讲究技法角度。颔联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高树厚厚的树阴不畏烈日骄阳,欺凌傲视,诗人赋予其人的行为和情态,写出了树阴之大,严严实实遮蔽住阳光的样子;夏日傍晚的花可以和春景匹敌不落下风,将晚花人格化,写出了花之幽艳,景色之绚美。
(2)用字工稳角度(即炼字)。树阴欺压烈日,晚花胜过春花。一个“欺”字,一个“敌”字,前者写出树阴铺天盖地的厚实且大,后者写出晚花的幽艳之美无出其右,突出了夏天花木的繁盛清幽,也写出了傍晚景色的生机与美丽。
解析 紧扣题干要求,选取任何一方面答题即可。“讲究技法”指的是写作手法角度的鉴赏。“长树老阴欺夏日,晚花幽艳敌春阳”,“欺”“敌”二字把“老阴”“晚花”拟人化,夏日傍晚的花比春天的还要幽艳秀美,使意象更鲜明,读者感受更强烈;运用对比手法,对仗工整,形式匀称,节奏明快。从中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即可。“用字工稳”指的是炼字方面的鉴赏。“欺”“敌”等词语,表意凝练,互相映衬,前后呼应,抒情酣畅,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从字义、句意、手法和表达效果等方面赏析即可。
突破点3 炼句,点手法,析内容,明效果
赏析诗歌中的句子,不是简单地解释句子含意,更不是翻译句子,而是要针对句子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和表情达意的特色作出深层揭示,以体验并发掘出古代诗歌的艺术创造和艺术美。部分考生由于缺乏艺术敏感性,鉴赏能力不扎实,导致在赏析时抓不准赏析点。
[典题再练]
(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临 江 仙
晁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读题审题
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6分)
精准抢分
“炼句”五角度
炼句题答题“四步骤”
第一步:结合全诗,理解诗句含义,描述诗句的具体内容。
第二步:指明诗句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上的特点,尤其要指出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及表达效果。
第三步:根据诗句在全诗中所处的位置,分析诗句在结构方面对全诗所起的作用。
第四步:点出诗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思维解构
答题角度 具体阐释
句意角度 词人与友人相约春天再聚首,去看岸边依依杨柳倒映水中,去赏雪中枝枝梅花凋零。
用词角度 “垂”“谢”分别写出了柳枝和梅的状态,很有画面感。
技巧角度 从全文来看,这是词人的想象之景,是虚写。
情感角度 想象未来再聚之时的美景,表达了对再聚的期盼;安慰即将远去的友人,也慰藉自己的不舍之情,伤感中又带有乐观与豁达的情愫。
答案 ①景物描写的画面感强:低垂的柳条在江水中映出倒影,雪中盛开的梅花也开始凋落,正是一派美丽的春日风光。②以虚景写真情:这里的美景并非写实,而是词人心境的外部投射,词人与友人情感深厚,想到能与友人相聚便心生欢喜。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裴侍御归上都①
张 谓
楚地劳行役,秦城罢鼓鼙。
舟移洞庭岸,路出武陵溪。
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
离魂将别梦,先已到关西。
注①此诗作于潭州(今长沙),诗人时任潭州刺史。上都,指都城长安。
颈联“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是后人传诵的名句,请简要赏析其艺术特色。
答案 ①炼字独特。两个动词“随”和“趁”,特别传神。“随”是跟从,读者似乎感觉到水的流动;“趁”是追逐,读者似乎感觉到路上山花在风中摇曳。②使用了拟人手法。把“江月”和“山花”拟人化,“江月”和“山花”仿佛有了人的情感,使诗歌充满了灵性。③前后照应。“江月随人影”照应颔联的“舟移”,“山花趁马蹄”照应“路出”,构思巧妙。
突破点4 赏析语言风格,讲角度,明要领
语言风格向来是诗歌鉴赏的难点,不同的作者、不同的诗歌,甚至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诗歌,都可能呈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语言风格种类繁多,各种术语及内涵相互交融。考生很容易分析粗疏,胡乱拼凑。
[典题再练]
(2021·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鹊桥仙·赠鹭鸶
辛弃疾
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读题审题
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6分)
精准抢分
赏析语言风格“两步走”
第一步,判断语言风格。
这就需要牢记语言风格的相关知识:
(1)派别: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豪放派、婉约派等。
(2)诗歌的语言特点:平实、瑰丽、清新、豪迈、明快、含蓄、淡雅、沉郁等。
(3)诗人的语言特点:白居易的平实通俗、温庭筠的瑰丽浓艳、陶渊明的朴素平易、李白的豪迈飘逸、李商隐的绮丽精工、王维的清新淡雅、杜甫的沉郁顿挫等。
(4)不同类型的诗歌有不同的风格:宫廷诗的缠绵婉转、田园诗的恬淡宁静、山水诗的清新优美、边塞诗的慷慨悲凉、讽喻诗的沉郁激愤、咏史诗的雄浑壮阔等。
第二步,多角度分析语言风格。
(1)从特殊字词入手,防止分析粗疏。从字词的属性、色彩、韵律等方面分析语言风格。①诗词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是构建诗歌语言风格的主要支撑。②诗歌中的词语描写的事物所具有的色彩体现出语言风格。一般来说,浓艳的色彩体现出诗歌瑰丽的语言风格,而素净的色彩体现出诗歌淡雅的语言风格。③诗歌中的词语展现出的韵律和节奏体现出语言风格。一般来说,韵律和谐、节奏感强的诗歌,其语言风格往往是明快的;韵律单一、节奏短促的诗歌,其语言风格往往是沉郁的。
(2)从表达技巧入手,防止胡乱拼凑。常见的修辞手法中,比喻、夸张、比拟、借代、反复、对偶等能够表现出描写对象的形象性、生动性。不同的修辞手法会体现出诗歌不同的语言风格。如诗歌中纯用白描,不饰雕琢,则往往体现出清淡自然的诗风。
(3)从典型意象入手,辨析语言风格。不同的意象会体现诗歌不同的语言风格。比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从题目涉及的意象来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应是明丽清新的。
(4)从表露的情感看风格,如表露的为爱国之情、报国之志等情感,多为豪放;如表露的为闺怨思乡、羁旅行役等,则多为婉约。
第三步,分析表达效果。指出其在营造氛围、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或使表达生动活泼,或通俗易懂,或含蓄蕴藉、意味深长等。
思维解构
步骤 阐释
第一步,明特色。 浅近直白,通俗易懂;语言诙谐风趣,活泼生动。
第二步,列例证。 ①“溪边白鹭,来吾告汝”就像词人边抚摸着鹭鸶边同它谈话,并且词中称鹭鸶为“汝”“君”,告诉它要去鱼虾多的地方捕食,要有鸿鹄之志。②本词采用了很多口语化的语言,如“堪数”“剩有”等。
第三步,析效果。 ①采用对话式的描写,语言浅近直白,通俗易懂,营造出了轻松亲切的氛围。②这些口语、不加雕饰的语言的运用,使语言诙谐风趣,活泼生动,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答案 ①使用对话口吻,浅近直白,通俗易懂;
②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诙谐风趣,活泼生动。
[对点训练]
(2023·江苏南通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寄梁先辈①
齐 己②
慈恩塔下曲江边,别后多应梦到仙。
时去与谁论此事,乱来何处觅同年。
陈琳③笔砚甘前席,甪里烟霞待共眠。
爱惜麻衣好颜色,未教朱紫污天然。
注①梁先辈,即梁震,唐末进士,始终不接受官职,自号荆台隐士。②齐己,晚唐诗僧。③陈琳,东汉文学家。
孙光宪在《白莲集序》中认为齐己的诗歌具有“平淡而意远”的特点,请结合本诗尾联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①“爱惜”“未教”等词用语朴素、浅显。②以“麻衣”代指平淡的生活,以“朱紫”代指高官厚禄,通俗易懂。③在平淡的语言中表达了对梁震洁身自好、淡泊名利的人生追求的赞美,含蓄地表现出诗人对恬淡生活的向往,言近旨远。
解析 首先要明白“平淡而意远”的意思:“平淡”指语言质朴,通俗易懂;“意远”是指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等旨意深远。然后分别举例分析。“爱惜麻衣好颜色,未教朱紫污天然”中,“爱惜”“未教”等词是朴素的口语,意思浅显,通俗易懂;诗句中以“麻衣”代指贴近大自然的平淡生活;“朱紫”,华贵的衣服,代指高官厚禄,用在此处也很通俗易懂。诗句语言虽然平淡,但以“爱惜麻衣”和“未教朱紫”表达了对梁震不追求功名富贵、洁身自好、淡泊名利的人生追求的赞美,同时含蓄地表现出诗人对恬淡生活的向往,言近旨远。
第四步 素养演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关键词 唐诗 羁旅行役 向往田园 济世情怀
将入关行次湘阴
曹 松
背顾秦城①在何处,图书作伴过湘东。
神鸦乱噪黄陵②近,候雁斜沈梦泽空。
打桨天连晴水白,烧田云隔夜山红。
也知渐老岩栖稳,争奈文闱有至公。
注①秦城:地名,位于湘水之南。②黄陵:指黄陵山,在湖南湘阴县北,洞庭 湖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了诗人入关前经过秦城、湘东到达湘阴的行程,照应诗歌的题目。
B.诗歌的第二句“图书作伴”暗示了自己此行的目的,与末句“文闱”相呼应。
C.颔联的“空”字含义丰富,既指梦泽之地寥落空旷,也指自己济世理想落空。
D.颈联对渔民和农夫的劳作图景进行了描绘,色彩鲜明,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
C
解析 C项,“也指自己济世理想落空”理解错误。“候雁斜沈梦泽空”是说自己如同这候雁一样滞留在寥落空旷的梦泽之地,是多么渺小;诗人巧妙地使用了鸿雁南飞不过衡山回雁峰的传说,有嗟叹客居过于僻远之意。从后面的“争奈文闱有至公”可看出,诗人梦想着一朝中试,为官做宦,报效朝廷,并无“自己济世理想落空”之感。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心理变化。
答案①诗歌前两联记述诗人赶考的行程及所见,“神鸦乱噪”以景衬情,表现出诗人内心的烦躁;以“梦泽”的空旷反衬诗人的渺小,表现出诗人的孤寂。②后两联写诗人看到平民百姓的渔樵生活,内心又变得安定平静,并心生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但想到朝廷对人才的重视,又坚定了自己参加科考、出仕为官的想法。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关键词 唐诗 相思之苦 建功立业 报国之志
寄 远
杜 牧
两叶愁眉愁不开,独含惆怅上层台。
碧云空断雁行处,红叶已凋人未来。
塞外音书无信息,道傍车马起尘埃。
功名待寄凌烟阁①,力尽辽城不肯回。
注①凌烟阁:唐代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图像的高阁。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摹了双眉不展的愁态,两个“愁”字为整首诗笼上了一层愁绪。
B.抒情主人公心怀惆怅,独上高台,见雁影已逝、红叶凋零,而征人未归。
C.颈联写了车马飞扬、尘埃漫天的战场情景,“塞外”暗合“寄远”二字。
D.诗人以思妇的视角进行写作,全诗既写了登台所见,又寄托了登台所思。
答案 C
解析 C项,“写了车马飞扬、尘埃漫天的战场情景”理解有误。“道傍车马起尘埃”只是描写过往车马带起的尘埃,表达思妇对征人的盼归之情。
4.古人评价杜牧的诗善用“掉尾一波”,意为其诗文“虽有悲慨之情,却往往能于结尾处呈现豪爽俊健之风”。请结合这首诗简要分析这一特点。
答案①前三联写抒情主人公在惆怅中独登高台,大雁远去,红叶凋零,塞外音书不至,道旁尘埃四起,描绘了邈远寂寥之景,衬托了自己的孤独落寞,表达了对征人的思念之感。②尾联抒发了远征之人建功立业之志,写出了不灭敌寇不回乡的报国之心,豪爽俊健。
三、(2023·黑龙江、吉林、安徽、云南四省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
◎关键词 宋诗 雨后游园 怡人美景 旷达胸襟
次韵毛君游陈氏园①
苏 辙
增筑园亭草木新,损花风雨怨频频。
筼筜似欲迎初暑②,芍药犹堪送晚春。
薄暮出城仍有伴,携壶藉草更无巡。
归轩有喜知谁见,道上从横满醉人。
注①本诗作于诗人被贬筠州(今江西高安)期间。②筼筜:一种皮薄竿高节长、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园中很多花朵都曾被频频风雨损伤,但诗人游园的心情并没受到影响。
B.颔联使用拟人手法,生动地描写了筼筜和芍药,也点出了游园的时节。
C.“无巡”意为不拣选地方,形象地表现了诗人与友人畅饮时的随意状态。
D.路上杂乱地走着尽欢而散的人们,诗人也回到了家中,心中充满喜悦。
C
解析 “‘无巡’意为不拣选地方”错误,“无巡”指喝酒没有次序,“更无巡”三字,表达出诗人高涨的激情,他一杯接一杯地喝酒,一时间忘记了贬谪的痛苦。
6.从本诗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暮春时节,风雨连绵,诗人游园所见应是桃李凋谢,满地落红,但诗人并无愁怨叹惋之情,仍然找到了怡人的美景,并与友人们把酒尽欢。
②诗中展现出了诗人旷达的胸襟,由此看来,在面对人生挫折的时候,诗人也会有随缘自适的气度,保持顺其自然的心境。
解析 首联“增筑园亭草木新,损花风雨怨频频”介绍诗人游访的原因,陈氏最近新筑了一处园亭,心情振奋,并希望与朋友们分享他的快乐。次句“损花风雨怨频频”交代天气状况,近几日风雨不断,那些盛开的花朵都遭到了摧折,但诗人却从中看到了大自然的生生不息。虽然桃花、梨花纷纷凋谢,但是翠竹茂盛,芍药盛开,草木清新,绿意盎然,也让人感到了一丝安慰,仍然找到了怡人的美景,并与友人们把酒尽欢,归轩有喜,可见其乐观、洒脱。联系诗歌写作背景,北宋元丰二年,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辙听说这个消息之后,心里非常着急,他宁愿自己辞职,也要以此交换兄长脱离险境。但是朝廷并未准许他的请求,还将其贬为筠州盐酒税。在被贬的境遇中,诗人并未过分在意人生的挫折,而是展现出了旷达的胸襟。由此看来,在面对人生挫折的时候,诗人也会有随缘自适的气度,保持顺其自然的心境。高频主题3 山水田园
一、(2023·河北唐山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终 南 山①
王 维
太乙②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①此诗为诗人隐居终南山期间所作。②太乙:终南山又名太乙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终南山高耸入云、连绵不绝,夸张手法与《蜀道难》开篇异曲同工。
B.“白云回望合”与“青霭入看无”用互文手法,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
C.“阴晴”指天气变化,和杜甫《望岳》“阴阳割昏晓”中的“阴阳”意思相同。
D.全诗未出现“我”却处处有“我”,以“我”的行踪为主线多角度勾勒终南山。
2.关于本诗,清沈德潜云“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你怎么看 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①宿置酒
李 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②,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注①斛斯山人:复姓斛斯的隐士。②松风:古琴曲,即《风入松曲》。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中“暮”“归”两字,表明天色已晚,诗人踏上归途。三、四句是说,诗人回顾来路看到山林苍茫,一片青翠之景。
B.“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中,“荆扉”指简易的柴门。这两句运用了白描手法,显示出诗人与主人之间诚挚的友谊。
C.“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两句,对意象的选择,对意境的处理,都注意到了对仗工整,充分体现了本诗律诗的特点。
D.这首诗写的是探访友人的所见所感及琐事人情,读来自然亲切,晓畅清新,也表现出诗人惯有的朗俊豪爽的风格。
4.从全诗来看,令诗人“陶然”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5~6题。
满江红·思隐
尤 侗
寄语青山,为我筑、数椽茅舍。更计较、凿斯池也,衡门之下。屋后十弓①放笋竹,墙边五亩栽桑柘。还留些、隙地种梅花,依台榭。 北海钓,南山射。东墅弈,西园画。有邻翁来往,鸡豚春社。笑问老妻能去否,蒿簪藜杖归休罢。但囊中、尚乏买山②钱,从天借。
注①弓:古代丈量地亩的工具和计算单位,五尺为一弓。②买山:指归隐。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凿斯池”“放笋竹”“栽桑柘”“还留些、隙地种梅花”写出了词人萌生思隐之心后对居住环境的考虑安排。
B.下片“北海钓,南山射。东墅弈,西园画”运用互文手法,想象退隐之后的悠闲自得、无拘无束的生活情景。
C.下片“东墅弈”“有邻翁来往”“笑问老妻”不同于官场的尔虞我诈、钩心斗角,是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的体现。
D.词的题目为“思隐”,而结尾说“但囊中、尚乏买山钱”,表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表达思隐而不得的痛苦无奈之情。
6.概括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点并加以分析。
答案:
1.C 解析 “意思相同”说法错误,“阴阳割昏晓”中的“阴阳”指的是山南、山北,所以这二者意思不同。
2.答案示例 (1)与通体相配。①前面写终南山景色壮美,诗人想留宿,继续欣赏。②诗人游至深山,深山有“樵夫”,说明附近必有人居,询问合乎情理。
(2)与通体不配。①“中峰”指终南山深处,人烟稀少,诗人“投宿”不合情理。②隔着深沟大涧不易发现樵夫,隔水问樵夫不合理。
解析 “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意思是有些人认为诗歌的尾联与前三联不统一、不相称。学生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回答“与通体相配”,则分析前三联的美景,使得诗人为山景所迷而流连忘返,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此询问合乎情理。最后两句于是成了对前文终南山之美的总结与升华。如回答“与通体不配”,则要从前三联里找到与最后两句不相合的内容。“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意思是想找个有人居住的地方去投宿,隔着清浅的山溪询问打柴樵夫。诗人游赏终南山的景色至深山,深山有一个“樵夫”,既有“樵夫”,则知不太遥远的地方必然有“人处”,与通体不配。由颈联“分野中峰变”可知,诗人已经到达了终南山的中央山峰,这是终南山的深处,人烟稀少,诗人想要在此处找寻“投宿”之所,显然不合情理。“隔水问樵夫”是说隔着清浅的山溪询问打柴的樵夫,诗人既到“中峰”,“隔水问樵夫”的“水”就必定是深沟大涧,那么,他怎么会发现那个“樵夫”呢 所以“隔水问樵夫”也不合常理。
3.C 解析 C项,“充分体现了本诗律诗的特点”分析错误。这首诗为五言古体诗,不是律诗。
4.①山中美景令人神怡:诗人漫步山径,山中有青翠掩映的山林。②朋友家的恬静环境令人称羡:日暮投宿,幽深的小径两旁,绿竹浓密,青萝依依。③与朋友欢欣畅谈令人沉醉:主客畅饮,放声高歌,忘掉世俗机巧之心的欢快,令人沉醉。
5.D 解析 D项,“表达思隐而不得的痛苦无奈之情”错误,结合后面的“从天借”可知表现了词人的洒脱风趣。
6.①志趣高雅:通过对居住环境的考虑安排、退隐后人物富有情趣的活动、梅竹的君子形象可看出。②风趣洒脱:“但囊中、尚乏买山钱,从天借”表现了词人的洒脱不羁、幽默风趣。③安贫乐道:囊中羞涩、“蒿簪藜杖”却依然想归隐,想保持高雅的情趣,可见其安贫乐道。高频主题2 边塞征战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望 蓟 门
祖 咏
燕台①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②。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③,论功还欲请长缨④。
注①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泛指边塞重镇平卢、范阳一带。②三边:泛指边疆。危旌:高挂的旗帜。③投笔吏:东汉班超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④请长缨:西汉书生终军向皇帝请求用长缨缚番王来朝。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心惊”二字,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燕台一去”实际上是“一去燕台”的倒装,“汉将营”用了以汉代唐的写法。
B.中间两联以蓟门为立脚点,写的是蓟门远望之景。入目的万里寒光、三边曙色、沙场烽火、海畔云山,景色异常壮阔雄浑。
C.尾联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效仿班超从军的愿望。这一愿望在“客心惊”的铺垫下自然脱出,有水到渠成之妙。
D.全诗意境辽阔雄壮,充满阳刚之美,带有浓郁的盛唐时期的慷慨之气,寄寓着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为国立功的壮志。
2.《唐诗分类绳尺》言此诗“善状物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二、(2023·湖南株洲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3~4题。
劲草行(节选)
王 冕
中原地古多劲草,节如箭竹花如稻。
白露洒叶珠离离,十月霜风吹不到。
萋萋不到王孙门,青青不盖谗佞坟。
游根直下土百尺,枯荣暗抱忠臣魂。
我问忠臣为何死 元是汉家不降士。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咏物寄怀,借咏劲草来歌颂“汉家不降士”的气节,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民族情感,庄严慨叹中含有金刚怒目之气。
B.诗歌前四句写劲草“节如箭竹”“霜风吹不到”的凛凛英姿,与“疾风知劲草”一句中的劲草具有不同的内在特点。
C.第五到八句,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劲草“不盖谗佞坟”“暗抱忠臣魂”的特殊品性,表达了诗人对劲草的礼赞与钦佩。
D.最后两句自问自答,在追寻忠臣死因时,巧妙地引出“汉家不降士”,咏物与咏人合而为一,点出了本诗主旨所在。
4.本诗咏劲草,开头“中原地古”先凸显地域、历史,为什么 请结合内容与主旨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
水 龙 吟①
过南剑双溪楼
辛弃疾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②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③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④。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注①此词写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辛弃疾52岁,闲居多年后被起用,又受到主和派诬陷而落职。②燃犀:点燃犀牛角。传说点燃犀牛角能照见水中鬼怪。③元龙:陈元龙,三国时人,为人忠亮高爽,有扶世济民大志。④冰壶凉簟:喝冷水,睡凉席,形容隐居自适的生活。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北浮云”既可能是如“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中真实的浮云,也可能是指大宋沦陷的北国江山。
B.“斗牛光焰”与苏轼《赤壁赋》中“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斗牛”都指斗宿和牛宿。
C.“我觉山高,潭空水冷”与陆游《诉衷情》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的“空”均是空荡的意思。
D.词的最后三句与开篇战云密布的景象不同,夕阳中航船卸落白帆,在沙滩上抛锚,渲染出一派和平景象。
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的反问,这首《水龙吟》中,也有“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的慨叹。这两处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 说明理由。
四、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7~8题。
从 军 行
李 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诗“百战沙场碎铁衣”,用平铺直叙的笔法写出了征战环境之“苦”。“百战”,意谓战事频繁。“碎铁衣”,形容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
B.李诗中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打了一场胜仗。“突营射杀”“千骑归”,描绘出将军的英雄豪气。
C.柳诗用“千山”“万径”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了感染力。
D.“寒江雪”三字是“画龙点睛”之笔,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凝练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8.这两首诗最后一句中的“独”字都很有表现力,但内涵不同,试作分析。
答案:
1.C 解析 C项,“表达了自己效仿班超从军的愿望”错误。用班超的典故意在表达建功立业的愿望,并不一定是从军。
2.①视听结合。既写了看到的积雪、旌旗、烽火、云山等,又写了听到的笳鼓声。②动静结合。旌旗飘飘、烽火连天是动景,积雪寒光、海畔云山是静景。③俯仰结合。诗人登台远望,既俯视下方的军营、积雪,又仰望天上的明月、远处的云山。
3.B 解析 “与‘疾风知劲草’一句中的劲草具有不同的内在特点”说法错误。“疾风知劲草”比喻意志坚定,经得起考验,与诗歌前四句写的劲草的内在特点即气节是相同的。
4.参考答案 ①以劲草比“汉家不降士”。开篇交代劲草的生长之地——“中原”,因为中原乃“汉家”文化中心;“地古”则从历史角度强调“汉家不降士”的优良传统之源远流长。②中原变迁(中原易主)代指朝代更替,而中原逐鹿之际,最能凸显“忠臣”“汉家不降士”面对异族统治者威武不屈、民族气节旺盛的崇高精神;同时,引发诗人(读者)因历史变迁(兴亡更迭)而产生故国之思(黍离之悲)。
解析 “中原地古多劲草”交代劲草的生长之地——“中原”,因为中原乃“汉家”文化中心,因为受汉家文化的熏陶,所以中原之地的“草”也表现出“劲”的特点,此处以劲草比“汉家不降士”,表示将士深受“汉家”文化熏陶,不会接受投降的命运;“地古”表明“汉家”文化源远流长,则从历史角度强调“汉家不降士”的优良传统具有悠远的历史。诗人先写“中原地古”,凸显地域、历史,指出汉地有优良的传统,“忠臣”层出不穷,而此时中原变迁,朝代更替之时,最能凸显“忠臣”“汉家不降士”面对异族统治者威武不屈、民族气节旺盛的崇高精神。“游根直下土百尺,枯荣暗抱忠臣魂”“萋萋不到王孙门,青青不盖谗佞坟”表明诗人对忠臣的推崇,对奸佞的鄙视和痛恨。而诗人则通过历史变迁产生故国之思。
5.C 解析 C项,对“空”的理解错误。两个“空”的意思不一样,在“潭空水冷”中指空荡,在“泪空流”中指白白地。
6.①相同。都表达了报国无门的悲叹。②“廉颇老矣”句,借廉颇老了,还有人要起用他,而自己却无人过问,慨叹自己报国无门。③“元龙老矣”句,则是借陈元龙的典故说自己已经老了,还不如归隐,过“冰壶凉簟”的日子,用反语来表达自己空怀壮志、报国无门的抑郁愤懑之情。
7.B 解析 B项,“打了一场胜仗”理解有误。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可见将领的出众、豪气。
8.①李诗中的“独”字是说此将领独自一人率领残部突破重围、夺路而归。一个“独”字凸显了此将领的出众,它似有千钧之力,压倒了敌人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对这位将军的英雄气概,竭尽了赞颂之能事。②柳诗中的“独”字是说在空灵雪飘的世界,万物皆退缩隐匿,只有此老渔翁独自一人寒江垂钓。一个“独”字,突出了蓑笠翁的形象。而写此形象是为了自喻,表现诗人在长期流放过程中特立独行、不甘屈服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