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突破练19 理解、评价题
——理解到位,掌握基本题型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岑 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①,岂能愁见轮台②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①祁连城:在今甘肃张掖西南。②轮台:在今新疆轮台县东南,李副使赴碛西经过此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即点明时令,以“火山”“赤亭”起笔,又以“岂能”反问,带出未至的“轮台”,暗含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
B.诗人劝说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惜别之景跃然纸上,悲情切切,感人至深。
C.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功名只向马上取”语气坚决,这是诗人对李副使的勉励,也显示出诗人的英雄豪气,将本诗的情感推向高潮。
D.作为一首送别诗,本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不落窠臼,令人耳目一新。
2.(对点题)诗歌从哪些方面塑造了李副使“英雄一丈夫”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重题(其一)
白居易
喜入山林初息影,厌趋朝市久劳生。
早年薄有烟霞志,岁晚深谙世俗情。
已许虎溪①云里卧,不争龙尾道②前行。
从兹耳界应清净,免见啾啾毁誉声。
注①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相传晋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此溪。②龙尾道:唐代长安大明宫含元殿前的甬道。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交代了诗人因疲于世务而息影山林的人生选择,感情的喜恶对比鲜明。
B.颔联追溯归隐缘由:年轻时就有强烈的归隐之志,上了年纪后,此志更加坚定。
C.尾联是展望未来生活,认为从此就耳根清净,不会再听到对自己的赞扬或诋毁。
D.全诗格律谨严,用词精当,情感的表达比较直白,语言呈现出较为平易的风格。
4.(对点题)诗的颈联写到虎溪和龙尾道两个地名,这对表达感情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2023·江苏南通二模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
水调歌头·对月有感①
朱敦儒
天宇著垂象,日月共回旋。因何明月,偏被指点古来传。浪语修成七宝,漫说霓裳九奏,阿姊最婵娟。愤激书青奏,伏愿听臣言。 诏六丁②,驱狡兔,屏痴蟾。移根老桂,种在历历白榆边。深锁广寒宫殿,不许姮娥歌舞,按次守星躔③。永使无亏缺,长对日团圆。
注①此词作于靖康之变后。②六丁:传说中的阴神,为天帝所役使。③星躔:星宿的序次。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写天宇垂象、日月回旋,气象恢弘,境界阔大,富有感染力,体现出豪放派的词风。
B.上片想象月宫中绚丽的七宝楼台、袅袅的仙乐以及美丽的嫦娥,寄托作者对明月的神往。
C.下片运用传说,词人希望“诏六丁,驱狡兔,屏痴蟾”,暗讽当时朝廷官员不能尽忠职守。
D.整首词深沉清峻,气势磅礴,充溢着慷慨悲凉之气,但又不失浪漫主义的色彩。
6.(对点题)本词与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结句都表达了祝愿之情,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四、(2023·山东潍坊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画 松
元 稹
张璪①画古松,往往得神骨。
翠帚扫春风,枯龙戛②寒月。
流传③画师辈,奇态尽埋没。
纤枝无潇洒,顽干空突兀。
乃悟埃尘心,难状烟霄质④。
我去淅阳山,深山看真物。
注①张璪:唐代画家,工画树石山水。②戛:敲击。③流传:流俗,平庸。④烟霄质:指松树高凌云霄烟霞的气质。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描述了画中松树的形象,翠绿的松枝和盘曲的枯干虽然形态各异,但都颇具神韵。
B.中间四句诗人由张璪的松联想到世俗画师,并将其与张璪对比,继而引出下文的感慨。
C.诗中“烟霄质”遥承开头四句,诗人借此间接交代了张璪画作的格调,抒发对其赞美之情。
D.最后两句收束全篇诗意,以去淅阳山看松结尾,传达出观再好的画作也不如看真松的感受。
8.(对点题)本诗通过谈画松,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绘画主张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B 解析 B项,“悲情切切”赏析有误。“击胡”即点明此次西行的使命,这首诗与一般送别诗不同,无凄凄惨惨的离别之情,而是化惆怅为豪放,在送别的诗题下开拓了新的意境。
2.①李副使出塞旅程艰苦。以李副使行程中必经的火山、赤亭写旅程艰苦,来烘托李副使不畏艰辛、毅然前行的豪迈气概。②李副使经历非凡。他经常出入边地,长期驰骋沙场,早已置乡愁于脑后。③李副使志向远大。他远赴万里击胡,希望在边塞立功扬名。
3.B 解析 B项,“年轻时就有强烈的归隐之志”理解有误。原句是“薄有”,也就是年轻时虽有归隐之志,但并不强烈。
4.①虎溪是东林寺前的小溪,象征着隐居生活;龙尾道是京城的甬道,代指朝堂或宫禁。②诗人用“已许”表明心迹,表示已经决定归隐山林;用“不争”表达远离官场的选择。③虎溪和龙尾道十分形象地突出了两种生活状态,凸显了诗人的人生追求。
5.B 解析 B项,“寄托作者对明月的神往”错误。“因何明月,偏被指点古来传。浪语修成七宝,漫说霓裳九奏,阿姊最婵娟”意思是,为什么自古偏偏只有明月被人指指点点来颂传 有的夸月宫修得像七宝楼台,更有夸月中仙乐袅袅、嫦娥最娇妍,表达了作者心中难抑的激愤之情。
6.参考答案 ①苏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侧重于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②本词“永使无亏缺,长对日团圆”侧重于表达对收复失地、国君回归和百姓团圆的渴望。
解析 苏词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侧重于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本词“永使无亏缺,长对日团圆”意思是,不再让月亮有亏缺的变化,长对太阳欢欣团圆。结合注释“作于靖康之变后”可知,永使圆月无阴缺,世世代代总团圆,这浪漫的想象不过是人间社会的折光,作者借月长圆的美好祈盼,表达对收复失地、国君回归和百姓团圆的渴望。
7.D 解析 D项,“传达出观再好的画作也不如看真松的感受”错误。最后两句是说,诗人因为仰慕画家的传神之笔,要亲自去深山欣赏一下真物。
8.参考答案 ①抓住事物特征,绘出事物神骨。第三、四句写出张璪抓住了松枝的“奇态”,凸显出松树的神韵。②提高思想境界,加强艺术素养。第九、十句指出平庸的画师格调不高,修养不够,难以画出松树的气质。③深入生活,善于观察体悟。最后两句传达出画师应善于观察体悟,从生活中获取创作灵感的主张。
解析 第三、四句“翠帚扫春风,枯龙戛寒月”意思是:(张璪画古松画得很好)枝叶茂盛看起来就像是翠色的笤帚在春风中扫动(或者是翠色的笤帚扫起了一阵春风),苍松的枝干盘曲如龙,仿佛在轻轻地敲打天上那轮寒月。其中,“翠帚”形容松树枝叶之颜色与形状。“枯龙”形容松树枝干如龙之躯干,松树之皮如龙之鳞。这两句写出张璪抓住了松枝的“奇态”,凸显出松树的神韵。第九、十句“乃悟埃尘心,难状烟霄质”,“埃尘心”指“流传画师辈”的平庸低下的思想品格、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烟霄质”,指张璪画松“得神骨”,具有奇姿的画艺。有着“埃尘心”的画师,自然难以画出“烟霄质”的松画来。即画家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平庸低下,就难以画出烟霞凌霄的自然美景。元稹诗的言外之意便是主张提高思想境界,加强艺术素养。“我去淅阳山,深山看真物”中“深山看真物”,传达出画师应善于观察体悟,从生活中获取创作灵感的主张。即诗人主张绘画要深入生活,善于观察体悟。任务突破练14 文言基础知识
——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特殊句式
一、(2022·新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 ”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 ”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 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 ”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 ”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 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 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 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 ”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2.(对点练)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4.(对点练)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5.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概括。
二、(2023·山东枣庄二模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貂勃常恶田单,曰:“安平君,小人也。”安平君闻之,故为酒而召貂勃,曰:“单何以得罪于先生,故常见誉于朝 ”貂勃曰:“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贱尧也,狗固吠非其主也。且今使公孙子贤,而徐子不肖。然而使公孙子与徐子斗,徐子之狗,犹时攫公孙子之腓而噬之也。若乃得去不肖者,而为贤者狗,岂特攫其腓而噬之耳哉 ”安平君曰:“敬闻命。”明日,任之于王。
王有所幸臣九人之属,欲伤安平君,相与语于王曰:“燕之伐齐之时,楚王使将军将万人而佐齐。今国已定,而社稷已安矣,何不使使者谢于楚王 ”王曰:“左右孰可 ”九人之属曰:“貂勃可。”貂勃使楚,楚王受而觞之,数日不反。九人之属相与语于王曰:“夫一人身,而牵留万乘者,岂不以据势也哉 且安平君之与王也,君臣无礼,而上下无别。且其志欲为不善。内牧百姓,循抚其心,振穷补不足,布德于民;外怀戎翟、天下之贤士,阴结诸侯之雄俊豪英。其志欲有为也。愿王之察之。”异日,而王曰:“召相单来。”田单免冠徒跣肉袒而进,退而请死罪。五日,而王曰:“子无罪于寡人,子为子之臣礼,吾为吾之王礼而已矣。”
貂勃从楚来,王赐诸前,酒酣,王曰:“召相田单而来。”貂勃避席稽首曰:“王恶得此亡国之言乎 王上者孰与周文王 ”王曰:“吾不若也。”貂勃曰:“然,臣固知王不若也。下者孰与齐桓公 ”王曰:“吾不若也。”貂勃曰:“然,臣固知王不若也。然则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夷吾以为仲父,今王得安平君而独曰‘单’。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 而王曰‘单,单’,恶得此亡国之言乎 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安平君以惴惴之即墨,三里之城,五里之郭,敝卒七千,禽其司马,而反千里之齐,安平君之功也。当是时也,阖城阳而王,城阳、天下莫之能止。然而计之于道,归之于义,以为不可,故为栈道木阁,而迎王与后于城阳山中,王乃得反,子临百姓。今国已定,民已安矣,王乃曰‘单’。且婴儿之计不为此。王不亟杀此九子者以谢安平君,不然,国危矣!”王乃杀九子而逐其家,益封安平君以夜邑万户。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且王不能守A先王之社稷B燕人兴师而袭C齐D墟E王走而之F城阳之山中G安平君H以惴惴之即墨
7.(对点练)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觞,本意是古代的酒器,文中指饮酒,与《兰亭集序》中“一觞一咏”的“觞”用法相同。
B.阴,指暗地里、悄悄地,与《苏武传》中“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的“阴”意义相同。
C.稽首,指跪下拱手至地,头也至地,是臣子拜见君主时行的跪拜礼,在九拜礼中仅次于顿首。
D.敝,文意是疲惫的,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因人之力而敝之”的“敝”意义和用法不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貂勃以狗为喻,委婉形象地表达出对安平君不举荐自己的不满之意,后来成功获荐。
B.齐襄王九宠臣以貂勃出使楚国身份普通,却受到楚王热情招待为借口,加害安平君。
C.安平君光脚裸露着上身觐见,并且主动请求死罪,打破了九宠臣的诋毁,致使后来九宠臣被杀。
D.貂勃认为齐襄王行为孤傲,不及周文王与齐桓公,又不尊称安平君,完全是亡国之举。
9.(对点练)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乃得去不肖者,而为贤者狗,岂特攫其腓而噬之耳哉
(2)内牧百姓,循抚其心,振穷补不足,布德于民。
10.请简要概括“封安平君以夜邑万户”的原因。
答案:
1.C 解析 “魏歃盟于秦”中,魏国“歃盟”的对象是秦国,“于秦”是介词结构后置,前面不应断开,据此排除A、D两项;“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达的是“这就是我田文所用来效忠大王的方法”的意思,“所以”是固定词语,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B项。
2.C 解析 “为赵蔽”的“蔽”指屏障,《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指“被蒙蔽”,二者含义不同。
3.A 解析 A项,“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理解有误。从原文“寡人愿子之行也”可以看出,是魏王请孟尝君出使诸侯,搬取救兵,不是孟尝君主动希望替魏王出使。
4.参考答案 (1)我国收成不好已经两年了,如今又要行军数千里去援助魏国,将怎么办呢
(2)如果燕国不救援魏国,魏王就会屈己下人割让土地,以魏国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离开。
解析 注意对关键词的理解,以及对特殊句式的把握。(1)“岁不熟”,收成不好。“且”,将。“奈何”,怎么办。(2)“折节”,屈己下人。“去”,离开。
5.参考答案 ①对待赵国,分析利弊;②对待燕国,威胁恐吓。
解析 解答本题,可分两步。第一步,审读题干,弄清题干要求。要找到哪些人做了哪些事,然后寻找不同点。孟尝君游说赵王,首先向赵王表示忠心;之后分析魏国存在对于赵国的价值,魏国是赵国西边的屏障,挡住了来自秦国的威胁;最后分析如果魏国灭掉,魏国就有同秦国结盟的可能,赵国就“与强秦为界”。由此可见,孟尝君对赵国,采取了分析利弊的游说策略。孟尝君游说燕王时,用魏国战败之后给燕国造成的威胁来恐吓燕王,因为魏国一旦“折节割地”,之后就会集合四国之力来攻打燕国。
参考译文 秦国将要讨伐魏国,魏王听到这个消息,连夜召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将要攻打魏国,您替我谋划一下,怎么办呢 ”孟尝君说:“有诸侯救援,那么国家就可以保存下来。”魏王说:“我希望您能出行游说!”魏王郑重地为孟尝君准备了一百辆兵车。孟尝君到了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借助您的军队来救援魏国!”赵王说:“我不能这样做。”孟尝君说:“我冒昧地借兵,是效忠于大王。”赵王说:“我能听听您的想法吗 ”孟尝君说:“赵国的军队并不比魏国的军队强大,魏国的军队也并不比赵国的军队弱。可是赵国土地每年没有丢失的危险,并且老百姓每年没有死亡的威胁,可是魏国的土地每年有丢失的危险,百姓有遭到死亡的厄运,什么原因呢 因为魏国在西边做赵国的屏障。现在如果赵国不去救援魏国,魏国就有同秦国结盟的可能,这样赵国就直接与强大的秦国相邻了,赵国土地也将每年有丧失的危险,并且老百姓也将每年有死亡的危险了。这就是我田文所用来效忠大王的方法。”赵王同意了,派出十万士兵、三百辆兵车。孟尝君又北上拜见燕王说:“现在秦国将要进攻魏国,希望大王救援魏国!”燕王说:“我国收成不好已经两年了,如今又要行军数千里去援助魏国,将怎么办呢 ”孟尝君说:“跋涉数千里去救援,这将给燕国带来好处。现在魏王一出国门就看见秦军,即使想跋涉几千里去援助别人,可以做到吗 ”燕王还是没有答应。孟尝君说:“我献上好的计策给大王,大王却不采用我忠诚的计策,我只得离开。恐怕天下局势将有大的变化了。”燕王说:“您说的大变化,可以让我听听吗 ”孟尝君说:“如果燕国不救援魏国,魏王就会屈己下人割让土地,以魏国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离开。秦军撤离魏国后,魏王会联合韩国、魏国的军队,又向西借秦国军队,再依靠赵国军队,用四国之兵攻打燕国,大王将会得到什么好处呢 燕国是千里驰援好,还是一出南门就看见四国攻燕的军队好 四国军队到燕国的距离很近而且运输也方便,这对大王有什么好处呢 ”燕王说:“您回国复命吧,我听从您的建议。”于是为孟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孟尝君。魏王非常高兴地说:“您这么快就借到了燕、赵的大军。”秦王非常恐慌,割让土地向魏国讲和。(魏王)于是让燕、赵的军队回国,并且封赏了孟尝君。
6.BEG 解析 “先王之社稷”是“守”的宾语,故A处不能断开。“齐墟”是“燕人兴师而袭”的宾语,故C处、D处不能断开。“王走而之”缺少地点,故F处不能断开,“安平君以惴惴之即墨”句意完整,故H处不能断开。
7.C 解析 A项,正确,“觞”的用法相同,都是动词“饮酒”。B项,正确,“阴”意义相同,都是“暗地里、悄悄地”。C项,“在九拜礼中仅次于顿首”错误,稽首是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D项,正确,“敝”的意义和用法不同,分别是形容词“疲惫的”和动词“损害”。
8.C 解析 C项,“安平君光脚裸露着上身觐见……致使后来九宠臣被杀”错误,九个宠臣被杀与安平君觐见没有关系,是貂勃的话警醒了齐襄王。
9.参考答案 (1)如果让这狗离开不成器的人,而成为贤明人的狗,难道只是扑抓并咬别人腿肚子就完了吗
(2)他在国内治理百姓,安抚民心,救济穷困补不足,对百姓广施恩惠。
解析 (1)“去”,离开;“不肖”,不成器的人;“特”,只是;“岂……哉”,固定句式,译为“难道……吗”。
(2)“牧”,治理;“循抚”,安抚;“振”,同“赈”,救济;“布德于民”,介词结构后置,调整为“于民布德”,译为“对百姓广施恩惠”。
10.参考答案 ①安平君功劳巨大:燕齐之战,他以弱胜强,收复失地。②安平君讲求道义:功成后未自立为王,却迎接齐襄王回国。③貂勃极言利害,齐襄王迷途知返。
解析 根据原文可知,安平君在燕齐之战中,以弱胜强,收复失地,对国家有巨大功劳。安平君在击退燕兵后未自立为王,却到城阳山中迎回齐襄王和王后,可见其坚守道义。由貂勃极言利害,齐襄王迷途知返,杀九子以谢安平君。
参考译文 貂勃经常中伤田单,说:“安平君是个小人。”安平君听到后,特意摆酒宴请貂勃,说:“我在什么地方得罪了先生,竟然在朝廷上被您赞美 ”貂勃说:“盗跖的狗对尧狂吠,它并不认为盗跖高贵而尧卑贱,狗本来就对不是它主人的人狂吠。再说,如今假如公孙子贤明,而徐子不成器。然而假如公孙子和徐子打起来,徐子的狗,必将扑抓并咬公孙子的腿肚子。如果让这狗离开不成器的人,而成为贤明人的狗,难道只是扑抓并咬别人腿肚子就完了吗 ”安平君说:“恭敬地听到您的命令了。”第二天,就把他推荐给齐襄王。
齐襄王有九个宠幸的侍臣纠合在一起,想要谋害安平君,他们共同对王说:“燕国攻打齐国的时候,楚王派将军率领万人帮助齐国抵抗燕军。如今都城已经修复,国家已经安定了,为什么不派使者向楚王表示谢意 ”襄王说:“左右的人谁可以呢 ”这九个人都说:“貂勃可以。”貂勃出使到楚国,楚王接受了齐国的谢意并留貂勃饮酒,过了好几天没有回国。九个人又纠合起来去对襄王说:“一个普通的貂勃,竟然滞留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君那里,难道不是因为仰仗田单的势力吗 再说安平君对大王,没有君臣礼节,上下没有分别。况且他的心里想要干坏事。他在国内治理百姓,安抚民心,救济穷困补不足,对百姓广施恩惠;对国外安抚戎狄与天下的贤明之士,暗中结交诸侯中的英雄豪杰。他的内心是想要篡位。希望大王详察。”有一天,襄王说:“把相国田单召唤来。”田单摘下帽子光着脚裸露着上身来觐见,然后退一步请求死罪。过了五天,襄王对田单说:“您对我没有罪过,您尽到您的臣子之礼,我尽到我的君王之礼就行了。”
貂勃从楚国回来,齐襄王当面赏赐他饮酒,酒喝得正高兴,襄王说:“把相国田单叫来。”貂勃离开座席,向襄王行了九拜之中的最敬之礼说:“大王怎么能说出这种亡国的话呢 请大王向上和周文王比一下,谁有才能 ”襄王说:“我不如周文王。”貂勃说:“是的,臣下本来知道不如。请向下和齐桓公比一下,谁有才能 ”襄王说:“我不如齐桓公。”貂勃说:“是的,臣下本来知道不如。既然如此,那么周文王得到吕尚,把他尊为太公,齐桓公得到管仲,把他尊为仲父,如今大王得到安平君却偏偏叫‘单’。再说自从开天辟地以来,治理百姓的人,作为臣子而建立功勋的人,有谁的功劳能比安平君更大呢 可是大王却叫他‘单,单’,怎么能说出这种亡国的话呢 再说当初大王不能守卫先王遗留下的国家,燕国人发兵来袭击齐国故城,大王逃到城阳的山中。安平君凭借忧惧的即墨城,靠着三里的内城,五里的外城,疲惫的士兵七千,却擒获了燕国的司马,使千里失地返归齐国,这些都是安平君的功劳。正当这个时候,如果田单关闭城阳自立为王,城阳、天下的人没有谁能制止他。然而安平君从道义上谋划,从大义出发,认为不能那样做,因此修建栈道木阁,到城阳山中去迎接大王和王后,大王才能返回故国,爱护亲附百姓。如今国家已经安定,民众已经安生了,大王却叫他‘单’。就是小孩如果考虑一下也不会这样傲。大王不如赶快杀掉这九个人,以向安平君谢罪,不这样做的话,国家就危险了!”襄王于是杀掉这九个人并驱逐了他们的家眷,又把万户的夜邑加封给安平君。任务突破练15 文言文选择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自称曰“朕”。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颂功业。于是召集鲁儒生七十人,至泰山下,议封禅。诸儒或曰:“古者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扫地而祭,席因菹秸。”议各乖异。始皇以其难施用,由此绌儒生。而遂除车道,上自太山阳至颠,立石颂德;从阴道下,禅于梁父。其礼颇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记也。
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发北山石椁,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于是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因徙三万家骊邑,五万家云阳,皆复不事十岁。
侯生、卢生相与讥议始皇,始皇闻之,大怒,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益发谪徙边。始皇长子扶苏谏曰:“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军于上郡。
三十七年,冬,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始皇二十余子,少子胡亥最爱,请从,上许之。秋,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豪杰亡秦》,有删改)
1.(对点题)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B.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C.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D.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2.(对点题)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谥法,追谥的准则,即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及品德,给予一个评定性的称号。
B.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C.癸丑,属于历法中的干支纪年,十天干、十二地支按固定顺序排列组合,六十年为一个循环。“癸丑”前一位是“戊子”。
D.崩,中国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亡。诸侯死称“薨”,大夫死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死称“死”。
3.(对点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兼并六国,改称号为“皇帝”,自称为“朕”,追尊秦庄襄王为太上皇,废除谥号制度。
B.秦始皇准备到泰山封禅,有的儒生认为要用蒲草包裹车轮,使用草席,最终秦始皇没有采纳。
C.秦始皇在上林苑中修建阿房宫,在东海边上竖巨石,迁大量百姓到骊邑和云阳,加重了他们十年的赋税。
D.秦始皇活埋了四百六十多名儒生,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劝谏,秦始皇为之大怒,便派扶苏到上郡去监督蒙恬的军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议各乖异。始皇以其难施用,由此绌儒生。
(2)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
5.贾谊在《过秦论》中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结合本文看,你赞同贾谊的观点吗 你认为秦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二、(2023·河北石家庄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赵抃,衢州西安人。翰林学士曾公亮未之识,荐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京师目为“铁面御史”。其言务欲朝廷别白君子小人以谓小人虽小过当力遏而绝之;君子不幸诖误,当保全爱惜,以成就其德。”言宰相陈执中不学无术,且多过失;宣徽使王拱辰平生所为及奉使不法;枢密使王德用、翰林学士李淑不称职:皆罢去。欧阳修、贾黯由是得留,一时名臣,赖以安焉。知益州。蜀地远民弱,吏肆为不法,州郡公相馈饷。抃以身帅之,蜀风为变。知虔州。虔素难治,抃御之严而不苛,召戒诸县令,使人自为治。令皆喜,争尽力,狱以屡空。岭外仕者死,多无以为归,抃造舟百艘,移告诸郡曰:“仕宦之家,有不能归者,皆于我乎出。”于是至者相继,悉授以舟,并给其道里费。为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时贾昌朝以故相守魏,抃将按视府库,昌朝使来告曰:“前此,监司未有按视吾藏者,恐事无比,若何 ”抃曰:“舍是,则他郡不服。”竟往焉。昌朝不悦。初,有诏募义勇,过期不能办,官吏当坐者八百余人。抃被旨督之,奏言:“河朔频岁丰,故应募者少,请宽其罪,以俟农隙。”从之。坐者获免,而募亦随足。昌朝始愧服。知成都。抃向使蜀日,有聚为妖祀者,治以峻法。及是,复有此狱,皆谓不免。抃察其亡他,曰:“是特酒食过耳。”刑首恶而释余人,蜀民大悦。会荣除转运使,英宗谕曰:“赵抃为成都,中和之政也。”神宗立,召知谏院。故事,近臣还自成都者,将大用,必更省府,不为谏官。大臣以为疑,帝曰:“吾赖其言耳,苟欲用之,无伤也。”以太子少保致仕。元丰七年,薨,年七十七。赠太子少师,谥曰清献。日所为事,入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不可告,则不敢为也。其为政,善因俗施设,猛宽不同。
(节选自《宋史·赵抃传》)
6.(对点题)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言务A欲朝廷别B白君子小人C以谓D小人虽小E过F当力遏G而绝H之
7.(对点题)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馈饷,可指运送粮饷,也可指馈赠财物,本文“州郡公相馈饷”中“馈饷”的含义为后者。
B.无比,指没有什么可以相比,与《孔雀东南飞》“可怜体无比”中的“无比”含义相同。
C.亡他,即没有其他情况,“亡”与《过秦论》中“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中的“亡”字含义不同。
D.刑,这里是动词,施刑罚之意,与《鸿门宴》中“刑人如恐不胜”中的“刑”含义不同。
8.(对点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抃疾恶如仇,保护君子。他正气凛然,弹劾不回避权贵,人称他为“铁面御史”;而君子贤臣则因之得以保全。
B.赵抃宽严相济,处事灵活。在处理聚众妖祀问题上,他根据实际情况,在益州严苛,在成都宽容,都深得百姓拥护。
C.赵抃以身作则,刚直不阿。蜀地官场风气不好,他率先垂范改变当地官风;巡视地方时,不屈从权贵,坚持原则。
D.赵抃信任属下,宅心仁厚。他放权让县令们自己治理,成效显著;关心下属,对客死异乡的官员给予特殊关照。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翰林学士曾公亮未之识,荐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京师目为“铁面御史”。
(2)抃造舟百艘,移告诸郡曰:“仕宦之家,有不能归者,皆于我乎出。”
10.请简要分析赵抃每日焚香告天的原因。
答案:
1.D 解析 “传相告引”意思是相互检举揭发,作“诸生”的谓语,本句单独成句;“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省略主语“秦始皇”,故两句之间应断开,排除A、B两项。“皆坑之咸阳”,“咸阳”是“坑”的后置状语,联系紧密,不可断开,排除C项。
2.C 解析 C项,“‘癸丑’前一位是‘戊子’”错误,“癸丑”的前一位是“壬子”。
3.C 解析 C项,“加重了他们十年的赋税”错误,原文是免除了他们十年的赋税和徭役。
4.参考答案 (1)每个人的想法各不相同。秦始皇认为他们的想法很难施行,由此便贬退儒生。
(2)周围架起阁道通行车马,从阿房宫的前殿直达南山,以南山的顶峰作为宫殿的标志。
解析 (1)“乖异”,不一致,背离;“以”,认为;“绌”,同“黜”,贬退,排斥。
(2)“周”,在周围;“表”,作标记;“颠”,顶峰。
5.示例 我赞同贾谊的观点。秦始皇不施行仁政,这是秦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结合本文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穷奢极欲,徭役过重;②法律严苛,施行暴政。
参考译文 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王嬴政刚刚兼并六国,统一天下,自认为兼备了三皇的德行,功业超过了五帝,于是改称号为“皇帝”,皇帝的文告称“制书”,皇帝下达的命令称“诏书”,皇帝自称为“朕”。追尊父亲秦庄襄王为太上皇。颁布制书说:“从前君王死后,依据他生前的事迹行为定谥号,这是儿子议论父亲,臣子议论君王,实在没意思。从今以后,废除谥号制度,朕为始皇帝,后世依照顺序计数,称为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于万世,无穷无尽地传下去。”
二十八年,秦始皇巡视东方各郡县,登上了邹峄山,刻立石碑赞颂功德业绩。于是召集鲁地的儒家学士七十人,到泰山下,议论祭祀天地封禅之事。有的儒生说:“古代君主封禅,是用蒲草裹住车轮,不愿伤害山上的土石、草木;清扫地面进行祭祀,使用的席是用草编的。”每个人的想法各不相同。秦始皇认为他们的想法很难施行,由此便贬退儒生。于是下令修筑车道,从泰山南坡一直到达顶峰,竖立石碑颂扬自己的功德;又从泰山北坡而下,到梁父山进行祭地仪式。祭祀天地的礼节与在雍城由太祝主持的祭祀上帝的仪式相同,而封藏都十分保密,世人不可能知道而记录下来。
秦始皇认为咸阳城里人口太多,而先王的宫廷又窄小,便令人在渭水以南的上林苑中建造宫殿。先建前殿阿房宫,东西长五百步,南北宽五十丈,殿上可容纳一万人,殿下可竖立五丈高的大旗。周围架起阁道通行车马,从阿房宫的前殿直达南山,以南山的顶峰作为宫殿的标志。又建筑复道,从阿房宫渡过渭水河,连接咸阳,以此象征天上的北极星与阁道星相连,横穿银河抵达营室宿。征发判处宫刑和因犯罪服刑罚劳役的罪犯七十余万人,分别建造阿房宫或骊山秦始皇陵墓。并开凿挖掘用作棺椁的北山石料,砍伐蜀地与楚地的木材,全部运到这里;在关中共计兴建三百座宫殿,在关外建造四百多座。于是在东海边的上朐界内竖巨石,作为秦国的东大门。又迁三万家民户到骊邑,迁移五万家民户到云阳,他们全都被免除十年的赋税和徭役。
侯生、卢生相互议论讥讽秦始皇,秦始皇知道后勃然大怒,于是派御史对每个儒生进行追究审问。儒生们相互检举揭发,秦始皇于是亲自判处违法犯禁的儒生四百六十多名,把他们全部活埋在咸阳,并告知天下,以警戒后人,有的人还被惩罚到边疆戍守。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劝谏说:“那些儒生们都诵读经书效法孔子,现在您全部用重法惩罚他们,我担心天下会因此不安宁。”秦始皇大怒,便派扶苏到上郡去监督蒙恬的军队。
三十七年,冬季,十月,癸丑日,秦始皇出游,左丞相李斯随从前往,右丞相冯去疾留守都城。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他的小儿子胡亥最受疼爱,请求随同出游,秦始皇答应了。秋季,七月,丙寅日,秦始皇驾崩于沙丘平台。丞相李斯认为秦始皇死在都城外,担心诸公子会与天下百姓乘机作乱,于是就把消息隐瞒下来不发丧。
6.CDF 解析 “务欲朝廷别白君子小人”是“其言”的具体内容,故在C处断开;“以谓”是“所以说”的意思,“小人虽小过当力遏而绝之”是“以谓”的具体内容,故在D处断开;“小过”是“小的过失”的意思,中间不断开,“力遏”与“绝”中间用“而”连接,共同做句子的谓语;“小人虽小过”与“当力遏而绝之”是两个分句,为假设关系,故在F处断开。
7.D 解析 D项,刑,都是动词,施刑罚的意思。“刑首恶”的意思:将为首的人判了刑。“刑人如恐不胜”的意思:惩罚人唯恐不能用尽酷刑。
8.B 解析 B项,“在益州严苛,在成都宽容,都深得百姓拥护”错误,由原文可知,原文只提到赵抃在成都宽容处理聚众妖祀问题时,“蜀民大悦”,没提到他在益州实行严苛政策时也深得百姓拥护。
9.参考答案 (1)翰林学士曾公亮并不认识他,推荐他任殿中侍御史,(赵抃)弹劾检举不避权贵幸臣,声名严厉,京师称他为“铁面御史”。
(2)赵抃打造了上百艘船,发公文告知各郡说:“做官的人家,有在任上去世不能归葬故乡的,都由我来帮助办理。”
解析 (1)“未之识”,宾语前置,不认识他;“荐”,推荐;“声称”古今异义,声名;“弹劾”,前面省略主语,赵抃。
(2)“舟百艘”,定语后置,上百艘船;“移告”,发公文告知;“归”,归葬;“于”,由。
10.参考答案 ①焚香告天,以示心底无私(正大光明,磊落坦荡)。②以这个仪式日日警醒(约束)自己(坚守初心)。
解析 ①由原文“日所为事,入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可知,他每日所做之事都能对上天讲得明白,对得起苍天和百姓,可见他心底无私(正大光明,磊落坦荡)。②由原文“不可告,则不敢为也”可知,以这个仪式日日警醒(约束)自己(坚守初心)。
参考译文 :赵抃,是衢州西安人。翰林学士曾公亮并不认识他,推荐他任殿中侍御史,(赵抃)弹劾检举不避权贵幸臣,声名严厉,京师称他为“铁面御史”。他认为朝廷务必要辨明君子小人,所以说:“小人即使犯了小的过失,也应当尽力遏制阻绝他;君子不幸有所贻误,也应当保全爱惜,来成就他的德行。”上书言说宰相陈执中不学无术,并且有很多过失;宣徽使王拱辰平生所为及奉命出使有不法之处;枢密使王德用、翰林学士李淑不称职:这些人都被朝廷罢免。欧阳修、贾黯因此得以留任,一时之间有名的贤臣,都依靠他得以保全。赵抃担任益州知州。蜀地偏远,百姓软弱,官吏肆意做不合法的事,州郡官员公开相互赠送财物。赵抃亲自作表率,蜀地的风气因此改变。赵抃担任虔州知州。虔州一向难以治理,赵抃治理严格但不苛刻,召见各县县令告诫他们,让他们自主治理。县令们都很高兴,争相尽力,监狱里因此常常没有关押的囚犯。岭外做官的人去世,大多没有办法归葬,赵抃打造了上百艘船,发公文告知各郡说:“做官的人家,有在任上去世不能归葬故乡的,都由我来帮助办理。”于是求助者络绎不绝,赵抃都给他们船,并提供他们路费。赵抃担任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当时贾昌朝以故相身份镇守魏地,赵抃将要巡视他的府库,贾昌朝派使者对赵抃说:“这之前,监司没有巡视我的库藏的,恐怕这件事没有什么可以相比(先例),你准备怎么办 ”赵抃回复说:“不这样做,那么其他郡县就会不服。”最终前往巡查。贾昌朝很不高兴。原先朝廷下令招募乡兵,过了期限也未能完成招募,主管的官员被判罪的有八百多人。赵抃奉诏督办,赵抃上奏说:“黄河以北地区连年丰收,所以应征的人少,请求宽恕他们的罪过,来等待农闲时再行招募。”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获罪的官员们都被免罪,而招募乡兵的事不久也就完成了。贾昌朝才惭愧心服。担任成都知州。赵抃先前在蜀地任知州时,有人聚众非法祭祀妖邪,赵抃以严法处置。这次又发生了此类案件,大家都认为赵抃一定会严法处置。赵抃查明并无其他原因,就说:“这只是饮酒过度罢了。”将为首的人判了刑,其余的人都释放了,蜀地百姓都非常高兴。恰逢荣被授予转运使,英宗对他说:“赵抃治理成都,施行的是中和之政啊。”神宗即位后,征召赵抃回朝廷任知谏院。按照旧例,从成都还朝的亲近的大臣,将要重用,一定改任省府官职,不再担任谏官。大臣为此感到疑惑,皇帝说:“我依靠他的谏议罢了,如果想要任用他(担任其他官职),也没有什么关系。”赵抃以太子少保之职辞官归居。元丰七年去世,终年七十七岁。朝廷赠他太子少师称号,谥号清献。他白天所做的事情,到了夜里必定穿戴好衣冠露天焚香告知上天,如果是不可明告上天的事情,他就不敢去做。他管理政务,善于依据当时当地的情况和风俗来处置,严厉或宽容有所不同。任务突破练21 名篇名句默写
1.(2023·广东梅州二模)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光在信中指责王安石惹是生非制造事端,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驳斥司马光,认为自己不是“生事”,而是“ , ”。
(2)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论语>十二章》中的“ , ”,来勉励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起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的重任。
(3)“烟”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常用以表现田园的宁静、祥和,比如“ , ”。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逸评价《离骚》“依《诗》取兴,引类譬喻……灵修、美人,以譬于君”。在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也是借这种手法来表达对君王的思慕。
(2)《念奴娇·过洞庭》中的“ , ”,写出月色清冷、衣物单薄、人情冷暖,尽管如此,诗人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泛舟在无边的洞庭湖上。
(3)在唐诗中雁的文化内涵丰富,它可以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也可以代指书信传达情意,还可以喻人生的凄凉悲苦,如“ , ”。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化用《史记》中的典故来表现诗人求贤若渴心情的诗句是“ , ”。
(2)作为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的诗句中常写流泪,如《登岳阳楼》中的“ ”一句,《蜀相》中的“ ”一句。
(3)中国古代诗文与酒有密切关系。苏轼《赤壁赋》中,“ ”一句写曹操斟酒祭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 ”一句写作者自斟自酌。
4.(2023·广东湛江一模)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恕者,如心也”,即以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强调的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恕”字的解释“ , ”,与此意大致相同。
(2)杜牧《阿房宫赋》中的“ , ”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借栏杆之多,突出阿房宫的宫室之多。
(3)意象“空山”常常被用来描述寂静无人的环境,表达宁静安详的心境等,古代诗人经常在诗词中提到它,比如“ ,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表明陶渊明归去的社会原因的两句是“ , ”。
(2)《琵琶行并序》中的“ , ”两句,描写琵琶曲在一个高潮之后,开始暂时沉入寂静,孕育着另一个高潮的到来。
(3)《过秦论》和《六国论》都是总结前朝灭亡,给后来者以警告的文章。《过秦论》强调秦朝灭亡的原因是“ ”,《六国论》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是“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 , ”运用反问手法,抨击了秦统治者疯狂掠夺财物却又大肆挥霍的暴行。
(2)姜夔《扬州慢》中,将扬州城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荒败进行对比,写出战争带来灾难的两句是“ , ”。
(3)“酒”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或寄寓忧愁苦闷之意,或抒发豪迈洒脱之情,“ , ”就是这样的经典名句。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 ”是王安石借盘庚迁都这一典故对自己行事准则的表达,也可把它看作历史上改革家果决精神的高度概括。
(2)《扬州慢》(淮左名都)的词前小序中写道:“暮色渐起,戍角悲吟。”词中对应的句子是“ , ”。
(3)枫至秋而叶红,其色如醉,令文人墨客情思翩翩,因而成为古代诗词曲中的常见意象。请举出两个借“枫”传情达意的句子:“ ”“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先进》中记录了孔子和四位弟子“言志”的一次谈话,一开篇孔子便亲切和蔼地说“ , ”,连用两个“吾”字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
(2)三星堆遗址又有重大发现,专家认为三星堆文化可能是早期古蜀国的遗存,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也提到了古蜀国两个开国先王。
(3)《谏太宗十思疏》中的“ ,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肯定了人民的力量。
9.(2023·山东青岛一模)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陆游《书愤》中“ , ”用典明志,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减。
(2)姚鼐《登泰山记》中“ , ”两句抓住了日出时色彩的瞬间变化,静动有序,堪称“有物有序、清新简洁”的典范。
(3)长江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古人常常借其表达时间意识、生命感悟,如“ , ”两句。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 , ”两句,作者概括了历代君王能创业却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
(2)无论多么乐观的人都会有消极情绪,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类似“及时行乐”的消极之语,如“ , ”。
(3)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通过描写女子的服饰用反衬手法写出其孤独之情的句子是“ , ”。
11.(2023·山东潍坊一模)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里仁》中告诫人们要学会以他人为镜,贤则学之、不贤则反躬自省的句子是“ , ”。
(2)刘克庄在《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用“ , ”两句呼吁当权者要不拘一格降人才。
(3)“山”是中国古诗词中的传统意象,诗人常借这一意象寄托遁世归隐或激越豪迈的情怀,如“ ,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夸张表现阿房宫的奢华,如写架起房梁的椽子“ ”,写嘈杂的音乐声“ ”。
(2)黄庭坚《登快阁》中“ , ”两句,勾画出阔大悠远的境界,为抒发情志作准备。
(3)古诗词中常用“流水”一词,或比喻愁情,或感慨物是人非,词人李煜就写过许多这样的词句,如“ , ”。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中面对皇帝征召,李密进退两难:想遵从皇上的旨意赴京就职,“ ”;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 ”。
(2)在《春江花月夜》中,将人生与明月联系在一起表达哲思的诗句是“ , ”。
(3)古代诗人常用“子规”这一意象抒发凄苦哀伤之情,比如唐人诗句“ , ”。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愿骑千里马为君主前驱、开辟道路的两句是“ , ”。
(2)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中,人们问郭橐驼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说树木长寿且茂盛不是他的功劳,而是因为“ , ”。
(3)愁,是每个人都会体验到的一种情绪,也是萦绕在诗词文赋里的重要内容,如杜甫在《春望》里“ , ”移情于物,表达了深重的忧虑。
15.(2023·江苏南通二模)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 , ”两句写泛舟广阔而邈远的湖面,流露出词人此时成为自然万物主人的意趣。
(2)苏洵《六国论》中以“ ”表达对朝廷重蹈六国覆辙的忧虑,其实早在唐代杜牧《阿房宫赋》中就用“ ”揭示了重蹈覆辙的原因。
(3)汉代名将李广的故事广为流传,在古代诗文中常有咏及,如“ , ”。
答案:
1.(1)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 (2)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3)示例 ①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②渡头烟火起 处处采菱归 ③积雨空林烟火迟 蒸藜炊黍饷东菑 ④暧暧村烟暮 牧童出深坞
2.(1)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 (2)短发萧骚襟袖冷 稳泛沧浪空阔 (3)示例 ①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②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3.(1)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2)凭轩涕泗流 长使英雄泪满襟 (3)酾酒临江 引壶觞以自酌
4.(1)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2)直栏横槛 多于九土之城郭 (3)示例 ①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 ②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5.(1)世与我而相违 复驾言兮焉求 (2)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3)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弊在赂秦
6.(1)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2)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3)示例 ①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②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7.(1)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2)渐黄昏 清角吹寒 (3)示例 停车坐爱枫林晚 枫叶荻花秋瑟瑟
8.(1)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2)蚕丛及鱼凫 开国何茫然 (3)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9.(1)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2)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3)示例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②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③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10.(1)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2)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 (3)新帖绣罗襦 双双金鹧鸪
11.(1)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未必人间无好汉 谁与宽些尺度 (3)示例 ①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②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12.(1)多于机上之工女 多于市人之言语 (2)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 (3)示例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13.(1)则刘病日笃 则告诉不许 (2)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3)示例 又闻子规啼夜月 愁空山
14.(1)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道夫先路 (2)能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焉尔 (3)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15.(1)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 (2)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3)示例 ①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②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 ③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 ④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任务突破练17 文言文简答题
一、(2023·广东深圳一模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东 轩 记
苏 辙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
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暮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暮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 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生死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 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恩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及其循理以求A道B落其华而收C其实D从容自得E不知F夫天地之为大G与生死之H为变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败刺史府门”与“于是从散约败”(《过秦论》)中的“败”含义不同。
B.“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与“吾家读书久不效”(《项脊轩志》)中的“效”含义不同。
C.“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与“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中的“区区”含义相同。
D.“独幸岁月之久”与“幸可广问讯”(《孔雀东南飞》)中的“幸”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最初,作者想把东轩当作宴乐之所,特意种上了杉、竹;后来,每天出入时看到东轩只能哑然自笑,笑中含有苦涩之意。
B.作者之前难以理解颜回为何要受困于贫贱,认为这样的生活连看门人或打更人也不如;到了筠州后,才改变这一看法。
C.士人未听闻大道之前,易沉迷名利、儿女之乐;等到修炼成为有德者,才能真正拥有看轻贫困、傲视权势的颜氏之乐。
D.文章以建造东轩开头,以怀思东轩收尾,中间由自身不得安于东轩引出对颜回安于陋巷的议论,文脉贯通,思路严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
(2)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
5.(对点题)苏辙觉得自己未能实现颜氏之乐的原因是什么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贞观初,岭南诸州奏言高州酋帅冯盎反叛。诏将军蔺谟发数十州兵讨之。魏征谏曰:“中国初定,疮痍未复,岭南瘴疠,兵远难继,若不如意,悔不可追。且冯盎若反即须及中国未宁交结远人分兵断险破掠州县署置官司何因告来数年兵不出境此则反形未成,无容动众。今若遣使,分明晓谕,必不劳师旅,自致阙庭。”太宗从之,岭表悉定。太宗曰:“初,岭南诸州盛言盎反,朕必欲讨之,魏征频谏,以为但怀之以德,必不讨自来。既从其计,不劳而定,胜于十万之师。”贞观四年,有司上言:“林邑蛮国,表疏不顺,请发兵讨击之。”太宗曰:“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自古以来,穷兵极武,未有不亡者也。苻坚自恃兵强,欲必吞晋室,兴兵百万,一举而亡。隋主亦必欲取高丽,频年劳役,人不胜怨,遂死于匹夫之手。朕今见此,岂得辄即发兵 ”竟不讨之。贞观五年,康国请归附。太宗曰:“前代帝王,大有务广土地,以求身后之虚名,无益于身,其民甚困。康国既来归朝,有急难不得不救;兵行万里,岂得无劳于民 若劳人求名,非朕所欲。所请归附,不须纳也。”贞观十九年,太宗将亲征高丽,尉迟敬德奏言:“车驾若自往辽左,皇太子又监国定州,东西二京,虽有镇守,终是空虚。且边隅小国,不足亲劳万乘。伏请委之良将,自可应时摧灭。”太宗虽不从其谏,而识者是之。
太宗《帝范》曰:“土地虽广,好战则人凋;邦国虽安,忘战则人殆。凋非保全之术,殆非拟寇之方,不可以全除,不可以常用。故农隙讲武,习威仪也;三年治兵,辨等列也。是以勾践轼蛙①,卒成霸业;徐偃弃武,终以丧邦。何也 越习其威,徐忘其备也。”
(选自《贞观政要》,有删节)
注①勾践轼蛙:相传越王勾践出兵伐吴,途中见怒蛙,为表示对勇敢精神的尊重,即凭轼为敬。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且冯盎若反/即须及中国未宁/交结远人/分兵断险/破掠州县/署置官司/何因告来数年/兵不出境/
B.且冯盎若反/即须及中国未宁交结/远人分兵断险/破掠州县/署置官司/何因告来/数年兵不出境/
C.且冯盎若反/即须及中国未宁/交结远人/分兵断险/破掠州县/署置官司/何因告来/数年兵不出境/
D.且冯盎若反/即须及中国未宁交结/远人分兵断险/破掠州县/署置官司/何因告来数年/兵不出境/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岭表,即岭南。古人认为五岭以南处于中原之外,所以也称岭外。如苏轼有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B.表疏,泛指臣子呈给皇帝的奏章,表重在进言说事,如《陈情表》;疏重在分条说明情况,如《谏太宗十思疏》。
C.监国,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通常指皇帝外出时,太子留守宫廷处理国事;也指君主未能亲政,由他人代理朝政。
D.万乘,文中指天子。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辆,故称天子为“万乘”,与《过秦论》“致万乘之势”中的“万乘”意义相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宗皇帝听从魏征建议,不废一兵一卒就平定岭南之地,因此他赞扬魏征的能力出众。
B.太宗认为战争是不祥的事情,不可轻易发动,苻坚、隋主都是因穷兵黩武而走向灭亡。
C.唐太宗不求虚名,他担心保护附属国会使本国的百姓疲敝,没有答应康国归附的请求。
D.尉迟敬德反对唐太宗亲征高丽,太宗虽然认为他说得对,但最终也没有听从他的建议。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若遣使,分明晓谕,必不劳师旅,自致阙庭。
(2)土地虽广,好战则人凋;邦国虽安,忘战则人殆。
10.(对点题)文末唐太宗用勾践和徐偃事例的用意分别是什么
答案:
1.BDE 解析 “道”作“求”的宾语,二者中间不能断开,故A处不能断开;“落其华”“收其实”句式一致,句意相关,二者以“而”连接,故C处不能断开;“从容自得”句意完整,故E处断开;“夫天地之为大与生死之为变”作“不知”的宾语,故F处、G处、H处不能断开。
2.C 解析 C项,“‘区区’含义相同”错误,“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中的“区区”是诚心诚意的意思。“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的“区区”是“自己的私情”的意思。A项,“败刺史府门”,败:冲毁。“于是从散约败”,败:失败。B项,“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效:完成任务。“吾家读书久不效”,效:效果。D项,幸,都是“希望”之意。
3.B 解析 B项,“认为这样的生活连看门人或打更人也不如”错误,作者是认为颜回虽然不想做官,但是做点看门打更的小差事,还是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而且不妨碍治学,哪里至于贫穷困苦、自讨苦吃到这种地步。作者没有说颜回生活连看门人或打更人也不如,选项曲解文意。
4.参考答案 (1)(我)到任之后,官舍损毁不能居住,于是向郡府的长官报告,请求借用户部巡察使衙门暂居。
(2)让我能够归隐田园,修缮祖先破旧的房屋,盖起简陋的房屋栖身。
解析 (1)“既”,……以后;“敝”,损毁;“假”,借。
(2)“归伏”,归隐;“治”,修缮;“敝”,破旧。
5.参考答案 ①被繁忙的公务束缚;②不能脱身离开;③自身德行不够。
解析 由原文可知,苏辙来到筠州,在盐米这些琐事上操劳,虽然很想离开喧嚣的市场,摆脱束缚,把自己放到能修身养性、培养品德的场所,但被繁杂的事务拖累而身不由己。由此可知,苏辙受现实处境所累而又无法摆脱。由原文可知,苏辙正诚心地想洗刷身上的污浊俗念,仰慕圣贤,希望达到颜回那样忧道不忧贫的境界。由此可知,苏辙自视德行不够,未能达到安贫乐道的境界。
参考译文 我因为获罪已经被贬担任管理筠州盐酒税的税务官,还没有到任,天下大雨,筠水泛滥成灾,淹没了南岸的市场,漫上了北坡,冲坏了州府的大门。盐酒税所俯临江边,水灾尤其严重。(我)到任之后,官舍损毁不能居住,于是向郡府的长官报告,请求借用户部巡察使衙门暂居。这年十二月,才能勉强支立起那倾斜的房子,修补好那倒塌的墙壁,开辟出听事堂的东边为轩,屋前种了两株杉树,种了上百棵竹子,把它当作我工余休闲的地方。
但是盐酒税务的差事过去有三个官员共同管理,我来到这里时,那二人正好都被罢免离开,所有的事务都托付在我一个人身上。白天我就坐守在市场上,就卖盐、卖酒、征收猪鱼交易的利税,与市场上的商人争夺微薄的利益来完成自己的任务;晚上回来已经精疲力尽,总是昏然入睡,不知道夜尽已经天亮。第二天早上就又出去从事本职工作,始终不能在所谓的东轩安闲地休息。每天早晚从它旁边出入,回头看看,未尝不嘲笑自己一番。
我从前少年读书时,私下曾经奇怪颜回用一个竹器盛饭吃、用一个瓢盛水喝,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困苦,颜回却怡然自乐。我私下认为虽然不想做官,但是做点看门打更的小差事,还是可以养活自己,而且不妨碍治学,哪里至于贫穷困苦、自讨苦吃到这种地步呢 等到我来到筠州,在盐米这些琐事上操劳,没有一天休息,虽然很想离开喧嚣、尘土飞扬的市场,摆脱束缚,把自己放到能修身养性、培养品德的场所,但每每被繁杂的事务拖累而身不由己。这以后才知道颜回甘心贫贱,不肯谋求一斗升的薪禄来养活自己的原因,实在是因为那样的处境对治学是有害的。
唉!读书人在他还没有达到最高理想境界的时候,沉浸在权势利益之中,为财帛和子女经营,自己以此为乐趣。等到他按着正理而寻求人生最高理想时,就能摆脱虚华而追求真正的人生,那时就会从容自得,忘却了天地广大和生死变化,更何况其他事情呢!所以那种乐趣,足够对穷困饥饿的处境漠视不顾,毫无怨言,即使让他南面称王他也不会接受,大概品德不高尚的人是达不到这种境界的。我正诚心地想洗刷身上的污浊俗念,仰慕圣贤,希望能达到至圣先贤们的万分之一,自视不足,而希望达到颜回那样忧道不忧贫的境界,当然做不到了!
我既然因罪被贬谪到这里,尽管知道束缚于琐事杂务的危害,却势必无法摆脱。只希望时间久了,世人或许能哀怜我,让我能够归隐田园,修缮祖先破旧的房屋,盖起简陋的房屋栖身,然后追求颜回的那种快乐,怀想东轩之乐,悠闲自得而忘记了老之将至。然而这恐怕不是我所敢于奢望的。
6.A 解析 “交结远人”为动宾结构,应在一起;“告来数年”意为“告发他们反叛好几年”。
7.D 解析 D项,“与《过秦论》‘致万乘之势’中的‘万乘’意义相同”错,《过秦论》中是“兵车万乘”的意思。
8.D 解析 D项,“太宗虽然认为他说得对”错误,原文无此信息。
9.(1)现在如果派出使者,清楚明白地告诉他们,一定不需劳烦大军,就会使他们自己来归顺朝廷。
(2)疆域虽然辽阔,但热衷于战争就会使民生凋敝;国家虽然安定,但忘记战备就会使百姓懈怠。
10.①用勾践的事例告诫臣下要彰显朝廷威仪,鼓舞百姓士气,不让他们在精神上有所懈怠。②用徐偃的事例告诫臣下,只有时刻不忘记战备,才能保国家安全。
参考译文 贞观初年,岭南各州上奏告发高州统帅冯盎起兵反叛。唐太宗下诏令让将军蔺谟调动几十个州的兵马讨伐。魏征进谏说:“中原刚刚太平,人民遭受战乱未曾平复,岭南地区又多瘴疠,兵马远行非常困难,如果达不到预期目的,后悔就来不及了。并且冯盎如果真的造反,可以趁中原地区没有平定之时,勾结远方的人,分兵据守险要之地,攻城略地,设置州府。为何告发他们反叛好几年了,却不见他的军队攻出岭南呢 这就是反叛的形势还没有形成,不必兴师动众。现在如果派出使者,清楚明白地告诉他们,一定不需劳烦大军,就会使他们自己来归顺朝廷。”唐太宗接受了这个建议,于是岭南地区全都安定了。唐太宗说:“当初,岭南各州盛传冯盎要叛乱,我决心讨伐他们,魏征多次进谏,认为只要用仁德来安抚他们,不用发动战争他们就会自己来归顺。我听从了他的建议后,不用一兵一卒平定岭南,其效果真是胜过十万大军啊。”贞观四年,主管大臣报告说:“南方的林邑国,上疏的言辞不恭顺,请陛下发兵讨伐他们。”唐太宗说:“战争是不祥的事情,不得已时才用。自古以来,穷兵黩武的人,没有不自取灭亡的。苻坚自恃兵力强大,一定要吞并晋朝,发动百万军队,结果一举而亡。隋炀帝也一定要攻破高丽,多年征战劳役不断,老百姓苦不堪言,他最终死于小人之手。我想到这些,怎能轻易出兵呢 ”最终没有讨伐林邑。贞观五年,康国请求归顺。唐太宗说:“前代的帝王,很多都追求疆域辽阔,来博得身后的虚名,这样做既对自己无益,也使百姓劳顿不堪。康国如果归顺了我朝,他们有难我们就不得不援救;到那里要行军万里之遥,怎么可能不使百姓疲敝呢 如果为求虚名而使百姓劳顿,这不是我想要的。他们归顺的要求,我不接受。”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将亲自出征高丽,尉迟敬德上奏说:“陛下如果亲征辽东,皇太子现在又在定州监国,东西二京,虽然有兵士把守,但终归很空虚。并且高丽乃边远的小国,不劳陛下亲自征讨。我请求陛下委派良将去征讨,自然很快打败他们。”虽然唐太宗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但是当朝一些有识之士认为他的建议是对的。
唐太宗在《帝范》里写道:“疆域虽然辽阔,但热衷于战争就会使民生凋敝;国家虽然安定,但忘记战备就会使百姓懈怠。民生凋敝不是保全国家的办法,懈怠更不是御敌的策略,武装既不可完全解除,又不可经常使用。因此百姓农闲时,应讲习武艺,以熟悉威仪;三年练兵,以辨别等级位次。所以越王勾践礼敬怒蛙,终于成其霸业;徐偃放弃武功,最终使国家灭亡。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越王练习威势,而徐偃忘记了武备。”任务突破练22 情境化的语言基础题
一、(2023·广东广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在网上搜索,会找到很多关于功能饮料的说法,如“功能饮料与心血管功能密切相关”“功能饮料会使心跳加快、心律不齐”“喝功能饮料有生命危险”等。① ,但是也都是各执一词,没有定论。
有研究报道发现,功能饮料中含有牛磺酸和咖啡因,这些成分是提高人们的注意力和反应力的主要有效成分。的确,每天摄入适量的咖啡因② 。根据推荐摄入量,咖啡因每天的安全摄入量不得超过300毫克。③ ,反而容易导致咖啡因中毒,引起失眠、头痛、易怒、暴躁、肠胃不适、心悸和肌肉颤动等不适症状,甚至威胁生命。我们平时喝一罐功能饮料,一般来说达不到引起咖啡因中毒的量,但如果每天都喝,或者一次喝得太多,就可能引起不适的症状。另外,也不能说咖啡因是功能饮料带来威胁的唯一原因,除了咖啡因,一般的能量饮料中还含有很多其他成分,据报道,对这些成分安全性的研究目前还不够。
因此,虽然每个人的体质和身体状况对功能饮料的敏感程度不同,但是如果不是实在需要,还是尽量少喝或不喝功能饮料。
1.下列句子中的“实在”和文中加点的“实在”,语意相同的一项是( )
A.我愿意一点一滴地做点实在事情,留点痕迹。
B.这一件衣裳也只配他穿,别人穿了实在不配。
C.他名义上是个大学生,可实在只有中学程度。
D.他匆忙上岸,竟不曾说真姓名与实在的住处。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反映解放战争时期重庆地下党革命斗争历史的《红岩》,是革命历史小说中影响最广的一部。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通过各种艺术形式的传播,形成了① 的红岩文化。
长篇小说《红岩》在1961年正式出版后② 。小说一出,③ ,出版后不到两年时间,就多次重印。北京所有的宣传机构几乎④ 地行动起来,纷纷著文介绍。书店门前,人们排着长队争买《红岩》。有读者说道:“我不止一次地在大街上、公园里、电车上听到朋友们在谈论着《红岩》,他们时而谈到威武不屈的许云峰,时而谈到坚韧倔强的江姐,时而谈到勇敢沉着的成岗,也时而谈到为了党的事业而长期装疯的华子良……”“红岩热”还带来了各种艺术形式的改编热潮,长期以来,红岩故事在舞台上常演不衰。围绕小说《红岩》而展开了持续不断的创作,导致了独特的“红岩现象”,广大中华儿女对红岩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得以彰显。红岩精神在今天依然是人们精神力量的源泉。
3.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围绕小说《红岩》而展开了持续不断的创作,导致了独特的“红岩现象”,彰显了广大中华儿女对红岩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B.围绕小说《红岩》而展开的持续不断的创作,形成了独特的“红岩现象”,彰显了广大中华儿女对红岩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C.围绕小说《红岩》而展开的持续不断的创作,导致了独特的“红岩现象”,广大中华儿女对红岩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得以彰显。
D.围绕小说《红岩》而展开了持续不断的创作,形成了独特的“红岩现象”,广大中华儿女对红岩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得以彰显。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陈国科出生在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驰名中外的“中国苹果之乡”。
或许已经习惯了与安静的文物打交道,陈国科不是一个话多的人。但每当谈起野外考古发掘的经历时,他的肢体动作会变得格外丰富,还会不自觉笑出声来。他总是① 地带过那些外人眼里的辛苦,执着地谈论新发现带来的惊喜。
“参与田野工作越深入,我越觉得考古博大精深,逐渐感觉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不够用了。”陈国科说。他萌生了提升研究能力的想法,2008年陈国科考取了北京科技大学冶金考古方向的研究生。
走上领导岗位后,陈国科一如既往坚持苦干。他带领全所就1986年以来已开展的147项考古工作进行资料梳理出版,几代人积攒的材料② ,一个项目的文物资料就足以建起一座博物馆。陈国科带着同事们一个一个项目“啃”。现已出版考古报告、图录、论文集17部。同时,他还借助VR(虚拟现实技术)等技术手段,探索复原遗址现场,“活化”曾经存在档案里的历史数据。
“历史不能锁在柜子里。”陈国科说。让当代人认识、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是新时代赋予考古人新的使命。
十多年来,陈国科先后参与完成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工作50余项,在丝绸之路考古、早期矿冶考古等领域颇有建树。如今,他依然坚持每年到考古一线,动手翻土。在他的办公室,历史考古类书籍塞满了两面墙的书柜。陈国科③ ,在告诉他们什么是当代考古人的初心使命。
6.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7.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改成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
1.B 解析 加点的“实在”是“的确”的意思。A项,具体而切实。B项,的确。C项,其实。D项,不虚假。
2.①虽然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②可以提神醒脑、振奋精神 ③但如果摄入太多
3.示例 ①久负盛名 ②好评如潮 ③洛阳纸贵 ④不约而同
4.B 解析 “展开了”应改为“展开的”,否则句子无主语,可以排除A、D两项。“导致了”后面一般是不好的结果,应改为“形成了”,且“广大中华儿女对红岩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得以彰显”是一个独立的句子,而“彰显了广大中华儿女对红岩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与前面的句子主语一致,连贯性更强,可以排除C项。
5.①排比句是由“时而谈到……时而谈到……时而谈到……也时而谈到……”的句式构成的,“威武不屈的许云峰”“坚韧倔强的江姐”“勇敢沉着的成岗”“长期装疯的华子良”都是定语加中心语的偏正结构。四个分句的句式结构基本一致。②将《红岩》中的重要人物及其优秀品质简练而集中地写了出来。句式整齐,结构相同,语言凝练,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
6.参考答案 ①轻描淡写 ②浩如烟海 ③身体力行
解析 第①处,根据文意可知,本句的意思是每当谈起野外考古发掘的经历时,陈国科总是轻轻带过那些外人眼里的辛苦,不做过多描述。可填“轻描淡写”。轻描淡写: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谈问题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第②处,根据“几代人积攒的材料”可知,该成语的适用对象是“材料”;根据“一个项目的文物资料就足以建起一座博物馆”可知,此处指材料非常多。可填“浩如烟海”。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第③处,根据上文“如今,他依然坚持每年到考古一线,动手翻土”可知,陈国科是在用自己的亲身行动告诉他们什么是当代考古人的初心使命。可填“身体力行”。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
7.参考答案 在丝绸之路考古、早期矿冶考古等领域颇有建树的,十多年先后参与完成50余项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工作的陈国科如今依然坚持每年到考古一线,动手翻土。
解析 首先,可将“如今,他依然坚持每年到考古一线,动手翻土”作为句子的主干句,确定句子的主语为“他”,即“陈国科”,调整后为“陈国科如今依然坚持每年到考古一线,动手翻土”;然后,将“十多年来”“先后参与完成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工作50余项”调整为“十多年先后参与完成50余项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工作”,作“陈国科”的定语;再把“在丝绸之路考古、早期矿冶考古等领域颇有建树”变成该句子的修饰成分,注意按一定的顺序修饰“陈国科”;最后整合答案,组合成句。
8.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一个“啃”字,将考古项目比拟为“难啃的骨头”,既写出了考古项目的难度,也表现出陈国科及同事们攻坚克难、执着肯干的科学精神。任务突破练23 情境化的语言表达题
一、(2023·黑龙江大庆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般来说,只有军事上的需求,才会① ,对于卫星导航技术来说,也是如此。20世纪70年代,美国解决核潜艇上弹道导弹的导航问题,下定决心要研制一种覆盖全球的新一代卫星导航系统,最终促使了著名的GPS(全球定位系统)系统。GPS系统和子午仪系统最大的不同,就是改用了导航码来测定目标的具体位置,就是把一长串数字变成无线电波发射出去,这款无线电波里包含了卫星的身份信息和时间信息。接收机利用这些信息,就可以计算出自己到卫星的距离是多少。
导航卫星被称为太空里的指南针,其中的原理是这样的:电磁波的传播同样是需要时间的,虽然从距离地球表面20 200千米的GPS卫星上,发出的导航电文在转瞬之间就能够到达地球,耗时一般不超过0.1秒。然而高精度的电子系统却能够准确计算出电波到底跑了多远,可以精确到米。那么根据几何学的基本原理,只要拿到3颗卫星的导航电文,就可以② ,从而达到导航的目的,这就是GPS导航的基本原理。随后建立起来的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欧洲伽利略系统和中国北斗系统,都采用了同样的原理。GPS的优点在于定位速度快,这为实时定位奠定了基础。只要接收机的计算速度够快,③ 。这对高速运动的物体有巨大意义,比如汽车、高速铁路、飞机、导弹,甚至低轨道卫星,都可以用GPS定位了。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
2.“中东地区被称为世界的‘火药桶’”中的“火药桶”与文中“指南针”的用法类似,都使用了词的比喻义,请简述“指南针”与“火药桶”的比喻义。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天色完全黑了,四周什么都没有,只有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的我。我无限悲伤地看着汽车,汽车也无限悲伤地看着我。我伸出手去抚摸了它。它浑身冰凉。那时候开始起风了,风很大,山上树叶摇动时的声音像是海涛的声音,这声音使我恐惧,使我也像汽车一样浑身冰凉。
我打开车门钻进去,在驾驶室里躺了下来,感到暖和一点了,想起了那么一个晴朗温和的中午,那时的阳光非常美丽。我记得自己在外面高高兴兴地玩了半天,然后我回家了,在窗外看到父亲正在屋内整理一个红色的背包,我扑在窗口问:“爸爸,你要出门 ”
父亲转过身来温和地说:“不,是让你出门。”
“让我出门 ”
“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
后来我就背起了那个漂亮的红背包,父亲在我脑后拍了一下,就像在马屁股上拍了一下。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4.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简要赏析。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伸出手去抚摸了浑身冰凉的它”,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三、(2023·山东青岛二中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7题。
大白菜是冬季餐桌上的常客,有“冬日白菜美如笋”之美誉,营养价值较高,含有90%以上的纤维素,还含有维生素C、维生素E等,① ,多吃白菜可以起到补水护肤和滋补养颜效果。
大白菜要成为佳肴,在烹调时有一些讲究:先洗后切;不宜用煮后挤汁的方法,以避免营养素的大量损失。尤其是大白菜要竖着切,有研究表明这样切对保存水分更好,② ,水溶性营养素丢失也会减少。其次,这样切白菜容易熟,维生素的损失减少;再次,大白菜顺丝切能够保留更多粗纤维,更有利于刺激肠蠕动。
大白菜可以炒食,素炒白菜帮、醋熘白菜心都是很营养的吃法;大白菜还可制成酸菜、腌菜、酱菜、泡菜、脱水菜、风干菜等,是“全才蔬菜”。③ ,最佳的时间为20~30秒,否则烫得太软、太烂,会影响大白菜的味道,而且还会导致大白菜的营养价值降低。
6.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或短语,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7.请将第2段压缩成一段含递进关系复句的话。(不超过60字)
答案:
1.①促进工程上的突破 ②计算出接收机的具体位置 ③就可以实现实时定位
2.①“指南针”比喻辨别正确发展方向的依据。
②“火药桶”比喻容易爆发战争的地方,随时可能引发战争。
3.答案示例 美国为了解决核潜艇上弹道导弹的导航问题,下定决心要研制一种覆盖全球的新一代卫星导航系统,最终促成了著名的GPS系统(全球定位系统)。
解析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语病有二:一是成分残缺,缺介词,在“解决”前面加“为了”;二是搭配不当,“促使”可改为“促成”。
4.使用了比喻和反复,把自己比作“兴高采烈的马”,反复说到“欢快”,突出了“我”将作为成年人第一次独自出门的喜悦之情。
5.①内容上,原句先说抚摸,后说它浑身冰凉,符合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②句式上,原句是两个短句,分别强调了动作和感觉,而改句是长句,没有强调效果,削弱了情感的表达。
6.①在空气特别干燥的秋冬季 ②菜内的水分损失减少 ③大白菜焯烫的时间不可过长
7.示例 烹调大白菜,要讲究切法,不宜用煮后挤汁的方法。大白菜竖着顺丝切,不仅能够保留更多水分和粗纤维,更有利于刺激肠蠕动。任务突破练24 语用中的常备考点
1.阅读下面的表格,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春晖中学在学校读书节期间对1 000名在校生进行了一次调查。具体如下表所示。
中学生阅读方法调查结果
方法 随便翻翻了解 大意 只挑选有趣的 地方读 摘抄好词佳句 能有选择性地精读、 品味
结果 53% 20% 12% 15%
(1)用简明的语言介绍调查表所包含的信息。
从图表中可知:
(2)对所概括的信息进行简要点评。
2.下面是文学人物简·爱和苔丝的性格特征的比较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采用“总—分”形式,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字。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描绘出这样的春游情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请为下面两副对联分别拟写下联和上联,概述这一春游情景。
(1)第一副 上联:呼朋引伴踏春去
下联:
(2)第二副 上联:
下联:童子六七沂水濯衣衣犹香
4.下面是某校“世界读书日”广播稿的片段,其中有四处不合广播稿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感谢大家倾听今天的节目,今天是“世界读书日”,也是伟大作家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死去的日子。书籍是进步的阶梯,是智慧的源泉,是我们的精神食粮。阅读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在“世界读书日”莅临之际,希望大家能在有事没事的时候多多阅读,打开智慧之门。
5.下面是希望中学学生会发布的有关“倡导光盘行动,厉行勤俭节约”的倡议书,其中有六处表达不当,请找出并修改。
倡议书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光盘不仅是一种厉行节约的生活态度,更是一句口号。为此,校学生会发出如下通知:
一、以知为行,广泛参与,共做勤俭节约的践行者。从思想上崇尚俭朴,务必以勤俭节约为荣、以铺张浪费为耻;提高勤俭节约的主动性,节约落到实处。
二、推己及人,互相提醒,成为光盘行动的传播者。监督身边人,制止浪费行为。不仅要向亲朋宣传“打包不丢人,浪费才丢人”的文明理念,更要自觉抵御极端“吃播”的不良行为,培育崇朴尚俭的风气。
期望大家响应并理解光盘行动,珍惜资源,理性消费,共同为建设文明、和谐的环境作出自己的贡献!
希望中学学生会
××年×月×日
6.公共场所全面禁烟已是世界趋势,除了公共场所,在一些特定的场所更需要禁烟。请你为下列三个场所各写一则不超过20字的禁烟公益广告。
(1)医院:
(2)商场:
(3)加油站:
7.下面一段文字中加点的地方有四处赘余,请予以删除(只填序号)。删除后应简明连贯,不改变原意。
上午8时,①县城的天空万里无云,参加新年全县中学生双湖公园环湖长跑的运动员已陆续赶到②比赛的出发点——县中大操场,③为即将开始的④新年全县中学生双湖公园环湖长跑热身。⑤在出发点,参加比赛的运动员正在进行赛前准备,有的换衣,有的慢跑,有的拉韧带,参加长跑的运动员⑥们⑦无不十分投入,虽然比赛还没有开始,但空气中已经透露出一丝⑧如箭在弦的紧张。
答案:
1.(1)春晖中学学生平时阅读时随便翻翻、了解大意的占53%,只挑选有趣的地方读的占20%,摘抄好词佳句的占12%,能有选择性地精读、品味的占15%。
(2)示例 ①这说明中学生阅读能对文章的思想观点质疑,并提出自我独特见解的几乎没有。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课业负担重,没有时间阅读;或者是阅读习惯不好。
②这说明中学生阅读能对文章的思想观点质疑,并提出自我独特见解的几乎没有。改变这种现象的方法一是老师应多加指导;二是减轻课业负担,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
③中学生阅读多只随便翻翻、了解大意或只挑选有趣的地方读、摘抄等,缺少深层次阅读,教师应在此方面加强引导。(要有观点和引申阐发。示例是从原因或方法角度阐发引申的,可不拘泥于此,从其他如本质、根源、趋向、联系等角度阐发或引申均可。点评合理即可)
2.示例 简·爱和苔丝的性格特征有同有异。相同点是两人都具有善良、独立、坚强的性格特征。不同点是简·爱具有抗争、平等意识,而苔丝却天真顺从,缺乏自信,缺乏平等意识。
3.答案示例 (1)戏水沐风咏歌回 (2)冠者五六舞雩当风风正暖
解析 拟写时须注意内容来自材料,形式对仗,上下联相同位置不要重字。
4.①“倾听”改为“收听”;②“死去”改为“逝世”(或“去世”);③“莅临”改为“来临”;④“有事没事的时候”改为“平时”。
5.①将“一种厉行节约的生活态度”和“一句口号”互换位置;②“通知”改为“倡议”;③删去“务必”;④在“节约落到实处”前加“把”或“将”;⑤“抵御”改为“抵制”;⑥“响应并理解”改为“理解并响应”。
6.示例 (1)远离烟草,拥抱健康,珍爱生命!
(2)人口密集,空气流通不畅,请勿吸烟!
(3)严禁烟火,吸烟等于引爆定时炸弹!
7.①④⑤⑥任务突破练20 赏析题
——明确角度,注重分析效果
一、(2023·湖南邵阳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豆 叶 黄
赵彦端
粉墙丹槛①柳丝中,帘箔②轻明花影重。午醉醒来一面风。绿匆匆,几颗樱桃叶底红。
注①槛:窗户下或长廊旁的栏杆,一作“柱”。②帘箔:用竹子或芦苇编成的方帘。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选取粉墙、丹槛、垂柳等意象,描绘出轻风拂柳,粉墙丹槛时隐时现的画面,意境清幽恬淡。
B.“帘箔轻明花影重”意思是词人处于帘内,透过方帘看到花影重叠,景物朦胧,而不清明可辨。
C.第三句点明了时间,词人午睡醒来,被一阵风吹走了醉意,此处用“面”来修饰风,颇具意味。
D.这首词笔法清新,不用典故,不加藻饰,明白如话。词句明净自然,却又玲珑精巧,生动有致。
2.(对点题)“绿匆匆,几颗樱桃叶底红”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春 远①
杜 甫
肃肃②花絮晚,菲菲③红素轻。
日长唯鸟雀,春远独柴荆。
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
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④。
注①此诗是永泰元年(765)春杜甫在浣花溪作。②肃肃:花落的声音。③菲菲:花落的样子。④亚夫营:借指戒备森严的军营。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写了暮春之景,体现出诗人忧国思乡、感时伤己的情怀。
B.首联运用叠字“肃肃”“菲菲”,音律和谐,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与“飘飘何所似”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C.颈联中,“数有关中乱”表现了关中战乱的频繁,而“何曾剑外清”则表明只有剑外一带曾经清静,从而传达出诗人乱中求静的心意。
D.后两联写春日感怀。时局动荡不安,故乡尚有军营,欲归而不得,只能寓居他乡。
4.此诗颔联被后人盛赞,鸟雀、柴荆都是寻常之景,却表现出了独特意蕴。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该联写景的独特之处。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元 日
方 干
晨鸡两遍报更阑,刁斗无声晓漏干。
暖日映山调正气,东风入树舞残寒。
轩车①欲识人间感,献岁②须来帝里③看。
才酌屠苏定年齿,坐中惟笑鬓毛斑。
注①轩车:此处指乘车外出。②献岁:进入新的一年。③帝里:京都。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元日早晨鸡打鸣两次,夜已经过了,刁斗不再击打,滴漏中的水已干。
B.颈联写乘车出游,感受人世间的美好气象;新年已临,要到京城观赏一番。
C.尾联写诗人本因饮过屠苏酒而愉悦,却又因座中众人嘲笑其鬓发斑白而倍感惆怅。
D.这首诗写元日感怀,善于抓住初春的物候特征进行描写,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洋溢着生气。
6.诗歌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生动巧妙 为什么
四、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7~8题。
宿淮浦忆司空文明①
李 端
愁心一倍长离忧,夜思千重恋旧游。
秦地故人成远梦,楚天凉雨在孤舟。
诸溪近海潮皆应,独树边淮叶尽流。
别恨转深何处写,前程唯有一登楼②。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③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①大历末年,李端由校书郎出为杭州司马,司空曙(字文明)等友人仍留在长安,这首诗大约作于李端到杭州赴任途中。②《登楼赋》是东汉文学家王粲的赋作,抒写作者生逢乱世、长期客居他乡的怀国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③元和元年(806),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十年后,循例被召至京师,因有人梗阻,柳宗元又被贬谪为柳州刺史。十年前与他一同参与“永贞革新”的友人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也分别出任漳州、汀州、封州、连州刺史。此诗为诗人初到柳州时所作。
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首诗的首联都开门见山,直写出“愁心”与“愁思”,且以“愁”字贯串始终,情真意切。
B.李诗颔联写夜思的具体情境,虚实结合,想象故人居京师长安,与孤舟中自己的落魄形成鲜明的对照。
C.柳诗尾联写与友人“共来百越”地,虽同伤谪宦,但易于相见,“音书滞一乡”也算些许安慰。
D.这两首诗言之有物,绘景细腻,有近景,有远景,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有比,不见痕迹。
8.这两首诗同为抒发对朋友旧僚的思念,请结合诗句比较他们表达情感的方式有何异同。
答案:
1.B 解析 B项,“意思是词人处于帘内,透过方帘看到花影重叠,景物朦胧,而不清明可辨”错误。“帘箔轻明花影重”意思是,因为帘箔轻明才能看清外面花影的重叠,但景物不是朦胧的,而是清明可辨的。
2.参考答案 ①词人放眼望去,满目葱翠,为绿陶醉,感到生命的可爱美好;又意外发现几颗鲜红的樱桃掩映于绿叶之下,欣喜之情溢于言表。②叠词“匆匆”,写出树叶颇具生机。数量词“几颗”流露出词人闲适安逸之情。“红”“绿”相映,色彩鲜明,景物清灵秀俏,极富画面之美。
解析 “绿匆匆,几颗樱桃叶底红”,意思是在树叶的映衬下,可看到红橙橙水灵灵似珍珠玛瑙般莹润的樱桃。手法技巧方面:“匆匆”运用叠词,音韵和谐,念起来朗朗上口,同时又写出树叶颇具生机。数量词“几颗”,体现出几粒红樱桃对大片绿色的生动点缀,也流露出词人闲适安逸之情。“红”“绿”两色相互映衬,色彩对比鲜明,景物清灵秀俏,极富画面之美。情感表达方面:满目翠绿与诱人的樱桃红色,红配绿,对比鲜明,分外夺目,体现出词人目之所及处的生动景象。由此可以看出,词人放眼望去,满目葱翠,为绿陶醉,感到生命的可爱美好;又意外发现几颗鲜红的樱桃掩映于绿叶之下,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3.C 解析 C项,“何曾剑外清”是说“剑外一带什么时候清静过啊”,运用反问语气表达肯定的意味,即“剑外一带一向就没有清静过”,反映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4.①平凡中见神奇,“鸟雀”“柴荆”本为两个寻常也无美感的意象,但着以“唯”“独”两字则意蕴丰富,“唯鸟雀”可见过客之稀,“独柴荆”可见村居之僻。②虚实结合,“唯”“独”两字不仅将景物写活了,也暗合诗人孤独悲苦的心境。③结构上,照应上文,以哀景写哀情,为下文抒发忧国忧民、思念家乡之情作铺垫。
5.C 解析 C项,“因座中众人嘲笑其鬓发斑白而倍感惆怅”,这一说法诗中无据。尾联描写元日众人围坐饮酒,互相谈论年龄的热闹情景,不能看出是“众人嘲笑”。
6.颔联中“调”“舞”两个字用得生动巧妙。诗人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将暖日和东风拟人化,分别写出暖阳映照山峦阳气回转时人的感受和春风摇动树木驱走残寒的画面,从人的触觉和视觉角度,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新春来临时的气象和诗人的心境。
7.C 解析 C项,“但易于相见,‘音书滞一乡’也算些许安慰”理解有误。尾联意指虽同在瘴乡,但山重水隔,互访不易,互通音信也十分困难,因此音书滞而不达。
8.(1)相同点:①直接抒情。两首诗开篇即点出“愁思”,奠定全篇的感情基调。②寓情于景。如以“楚天凉雨在孤舟”“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等凄凉之景来寄托远谪的孤苦感伤。③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一种凄凉的情感。李诗“夜思千重”,柳诗“海天愁思”“千里目”等均有夸张。李诗以万水朝宗比喻诗人留恋都城,以独树叶流比喻诗人孤舟漂泊的处境;柳诗把无边愁思比作茫茫海天,把弯弯曲曲的河流比作九回愁肠。
(2)不同点:李诗用典。“前程唯有一登楼”用汉末王粲流寓江南时作《登楼赋》一事,意在表明诗人要像王粲一样登楼远望,排遣忧愁。而柳诗没有用典。任务突破练18 优化阅读步骤,准确解读诗歌
一、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2题。
秋暮书怀
谢 榛
木落风高万壑哀,山川纵目一登台。
夕阳满地渔樵散,秋水连天鸿雁来。
白发无情淹岁月,黄花有意照樽罍①。
西园②公子虚陈迹,词客于今说爱才。
注①樽罍:酒杯。②西园:位于河北临漳,为三国曹操所建,他常召曹植、陈琳等文士在此吟诗宴游。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登高望远,抓住秋天的代表景色,营造了萧瑟、旷远的意境,并以“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从俯视和仰视两个角度进行描写,紧扣题目中的“秋暮”两字取景,借“夕阳”“鸿雁”等意象,表现了日月更替、夏秋变换的时光流逝。
C.颈联运用拟物的手法,埋怨“白发无情”,慨叹“黄花有意”,体现了诗歌创作的“无理之妙”,别具情怀,富有诗趣。
D.尾联讲述西园荒芜,曹氏父子早已不在,如今的文人词客仍然谈论着他们爱才的故事,借用典故,暗寓情怀,委婉含蓄,发人深思。
2.同是悲秋之作,此诗的后两联与杜甫《登高》的后两联在情感上有何不同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经五丈原
温庭筠
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①高压汉宫春。
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②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象床宝帐③无言语,从此谯周④是老臣。
注①柳营:即细柳营,西汉治军有方的周亚夫屯兵之地。②妖星:相传诸葛亮死时,其夜有大星“赤而芒角”,坠落在渭水之南。③象床宝帐:五丈原诸葛亮祠中神龛里的摆设。④谯周:曾任蜀汉光禄大夫,魏入蜀时,劝刘禅降魏。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经过五丈原时举目而望所见到的雄壮铁骑逼近中原的场景。
B.“下国卧龙空寤主”与“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空”字均一字传神。
C.尾联运用了对比手法,寓褒贬之意于历史事实之中,含蓄蕴藉。
D.这首诗寄情抒愤,感慨深切,风格与温庭筠浓艳、华丽的词风不同。
4.本诗是诗人经过五丈原时为怀念名相诸葛亮而作,诗中交织着复杂而丰富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诗中所蕴含的多种情感。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
贺 新 郎①
刘 过
老去相如倦。向文君、说似而今,怎生消遣 衣袂京尘曾染处,空有香红尚软。料彼此、魂消肠断。一枕新凉眠客舍,听梧桐疏雨秋声颤。灯晕冷,记初见。 楼低不放珠帘卷。晚妆残,翠钿狼藉,泪痕凝脸。人道愁来须酒②,无奈愁深酒浅。但托意焦琴纨扇。莫鼓琵琶江上曲,怕荻花枫叶俱凄怨。云万叠,寸心远。
注①光宗绍熙三年,刘过三十九岁去宁波参加乡试未中,邂逅年老商女,写此词相赠。②酒:沉溺酒中。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头以相如、文君之典写自己与商女的穷途邂逅,暗含了对当前情景的自嘲。
B.词中既有对往昔帝京倚红偎翠生活的虚写,也有对眼前秋风秋雨梧桐实景的描写。
C.词人用“珠帘”“晚妆”“翠钿”等细节,写出“初见”时商女雅致的生活情趣。
D.词的最后两句将自己心中的积郁借万叠之上的云山来抒发,凄咽中翻出激昂异响。
6.有人认为“莫鼓琵琶江上曲,怕荻花枫叶俱凄怨”两句虽是化用白居易的《琵琶行》,但又翻出新意。你对此如何理解
四、阅读下面三首唐诗,完成7~8题。
于易水送人
骆宾王①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送 魏 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注①骆宾王(约638—684),字观光,唐代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清人陈熙晋说:“临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
7.下列对这三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易水送人》中,最后一句寓情于景,是全诗的中心所在,隐含了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
B.《送魏二》中,第二句的“入”字与“引”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耐人涵泳。
C.《送魏二》中,最后两句从视听两个方面,虚实结合,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
D.《送柴侍御》中,最后两句通过想象来创造意象,融情入景,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深情厚谊。
8.同为送别诗,骆诗《于易水送人》和王诗《送柴侍御》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C 解析 C项,“颈联运用拟物的手法”说法错误。不是拟物,是拟人。
2.谢诗抒发了人生迟暮的无奈和怀才不遇的愤慨。颈联写出了岁月流逝、人入暮年、借酒消愁的无奈;尾联借用典故,抒发了对曹氏父子的仰慕,反衬出当下无人赏识的愤慨。杜诗抒发了漂泊无依的孤独和穷病交加的窘迫。杜诗中“常作客”点明漂泊,以“多病”“停杯”指出患病,以“艰难苦恨”写出生活困境。
3.A 解析 A项,“举目而望所见到的雄壮铁骑逼近中原的场景”错误,首联所写为诗人想象中的景象,属虚写,说“举目而望”“见到”不正确。
4.①首联以在想象中写诸葛亮所率领的蜀汉铁骑的威势及诸葛亮堪比周亚夫的治军才能,来抒发对诸葛亮的敬慕与赞扬之情。②颔联写诸葛亮猝然离世,表达了对诸葛亮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痛惜之情。③颈联写诸葛亮竭忠尽智,却无法使后主刘禅从昏庸中醒悟过来,表达了对诸葛亮最终无法改变蜀汉国势衰颓的叹惋之情。④尾联将谯周和诸葛亮作对比,抒发了对刘禅昏庸和谯周误国的讽刺、批判之情。
5.C 解析 C项,“商女雅致的生活情趣”有误,应是居所的简陋、妆容的狼藉。
6.《琵琶行》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侧重描写送别时的萧瑟之景,渲染了凄凉的氛围;而本词化用的两句侧重表现词人害怕听到琵琶曲引发愁绪的内心状态,并将荻花枫叶拟人化,使感情的表达更进一层。
7.C 解析 C项,“虚实结合”说法错误。“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是诗人想象友人独自远行在潇湘明月下,满怀愁绪地在梦里静听悠长猿啼。这两句都是诗人的想象,都是虚写,没有实写。
8.①骆诗《于易水送人》:题为“送人”,但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内容,而是直入史事,把昔日之易水送别和今日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借怀古以慨今;诗题有“送别”之意,可又没有交代所别之人和所别之事。在意象运用上,将意象隐于句内。
②王诗《送柴侍御》:有着朋友别离的情景,比如“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也有着明确的送别人“柴侍御”;在意象运用上,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征意义(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开阔。任务突破练16 文言文翻译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武王十一年,伐纣,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入商宫。已杀纣,衅社,告纣之罪于天释箕子①之囚封纣子武庚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
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葆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作《大诰》。遂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收殷余民。宁淮夷东土,二年而毕定。诸侯咸服宗周。成王七年三月,周公往营成周洛邑,卜居焉,曰吉,遂国之。
成王长,能听政。于是周公乃还政于成王,成王临朝。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倍依以朝诸侯。及七年后,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匔匔②如畏然。
周公归,恐成王壮,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作《毋逸》,以诫成王。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于是周公作《周官》,官别其宜,作《立政》,以便百姓。百姓说。
周公在丰,病,将没,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离成王。”周公既卒,成王亦让,葬周公于毕③,从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成王乃命鲁得郊祭文王。鲁有天子礼乐者,以褒周公之德也。
(选自《史记·鲁周公世家》,有删节)
注①箕子:纣王的叔父,官太师,封于箕地。②匔匔:恭谨的样子。③毕:地名。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告纣之罪A于天B释箕子C之囚D封纣子E武庚F使管叔G蔡叔H傅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衅社,指杀牲取血以祭社神,“社”在古代常指五谷神。
B.强葆,即“襁褓”,本义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可指婴幼儿时期。
C.践阼,本义是走上庙寝堂前主阶,后来引申为帝王登基、即位。
D.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天子见群臣皆面南而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公才华横溢,建典章制度。作《大诰》为兴师东伐作战前动员;恐成王淫佚,作《多士》《毋逸》以诫成王。
B.周公尊贤重士。在洗头时,多次握起头发,吃饭时多次吐出口中的食物,急忙起来礼待贤士,怕失去天下的贤人。
C.周公高瞻远瞩。虽然天下安定了,但周朝的官吏制度还未安排得当,于是他厘定了官吏职责,天下的百姓为此很高兴。
D.周公心怀天下。武王去世后,成王年幼,周公担忧天下不稳,代成王执政,待成王长大后又还政于成王。
4.(对点题)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
(2)葬周公于毕,从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
5.汉代贾谊评价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请结合选文,概括周公有哪些“大功”。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刘仁恭求救于河东,前后百余辈。李克用恨仁恭返覆,竟未之许。其子存勖谏曰:“今天下之势,归朱温者什七八,自河以北,能为温患者,独我与幽、沧耳。今幽、沧为温所困,我不与之并力拒之,非我之利也。夫为天下者不顾小怨,且彼尝困我而我救其急,以德怀之,乃一举而名实附也。此乃吾复振之时,不可失也。”克用以为然,乃许仁恭和。二年春,晋王病笃。命其弟克宁,监军张承业,大将李存璋、吴珙,掌书记卢质立其子晋州刺史存勖为嗣,曰:“此子志气远大,必能成吾事,尔曹善教导之。”又谓克宁等曰:“以亚子累汝。”言终而卒。将吏欲谒见存勖,存勖方哀哭,久未出。张承业入谓存勖曰:“大孝在不坠基业,多哭何为 ”因扶存勖出,袭位为河东节度使、晋王。五月辛未朔,晋王伏兵三垂冈下。诘旦,大雾,进兵直抵夹寨。梁军无斥候,不意晋兵之至,将士尚未起,军中惊扰。晋王命周德威、李嗣源分兵为二道,填堑烧寨,鼓噪而入。梁兵大溃,南走。失亡将校士卒以万计,委弃资粮器械山积。(梁)帝闻夹寨不守,大惊,既而叹曰:“生子当如李亚子,克用为不亡矣!”晋王归晋阳,休兵行赏,以周德威为振武节度使、同平章事。命州县举贤才,黜贪残,宽租赋,抚孤穷,伸冤滥,禁奸盗,境内大治。晋王劳军于魏县,因帅百余骑循河而上,觇刘营。会天阴晦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鼓噪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会李存审救兵至,乃得免。王顾谓从骑曰:“几为虏嗤。”皆曰:“适足使敌人见大王之英武耳。”同光元年,晋王筑坛于魏州,即皇帝位,国号大唐。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后唐灭梁》,有删节)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天阴晦/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鼓噪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
B.会天阴晦/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鼓噪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
C.会天阴晦/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鼓噪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
D.会天阴晦/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鼓噪而出/围王数重/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嗣,本义为诸侯传位给嫡长子,后泛指接续、继承。
B.节度使,唐代所设,持节代表皇帝掌管一道或数州的军政,权力甚重。
C.辛未,古代计时单位,由天干和地支组成,初为纪日,后多用来纪年。
D.坛,古代举行祭祀、誓师、封侯拜相等大典时建造的高台,以示庄重。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存勖虑深思远,长于谋略。幽州刘仁恭被困求救,虽然刘仁恭是个反复之人,从长远考虑,李存勖还是劝说父亲助其解围。
B.李存勖品纯至孝,身负众望。父亲病重,临终将他托付给众臣,众人拥立他为王,然而父亲之死让他沉浸在悲伤痛苦之中。
C.李存勖用兵如神,骁勇善战。他利用地形与气候,出其不意,大破后梁军;亲临前线侦察,虽遭伏击却毫无惧色,只身突围。
D.李存勖整饬纲纪,治政有方。他赏罚分明,奖励功臣,征召贤人,惩罚贪官酷吏,申冤宽赋,安抚百姓,使境内安定太平。
9.(对点题)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失亡将校士卒以万计,委弃资粮器械山积。
(2)晋王劳军于魏县,因帅百余骑循河而上,觇刘营。
10.李存勖劝说父亲李克用救援刘仁恭的理由是什么 请简要说明。
答案:
1.BDF 解析 “于天”是介词结构后置,故A处不应断开;“释箕子之囚”是“把箕子从囚禁地释放出来”的意思,表意完整,故C处不应断开;“封纣子武庚”是“给商纣王儿子武庚封地”的意思,表意完整,故E处不应断开;“使管叔蔡叔傅之”句子结构完整,G处、H处不应断开。故在B、D、F处断句。
2.A 解析 A项,“‘社’在古代常指五谷神”错误,“社”指土地神。
3.C 解析 C项,“他厘定了官吏职责,天下的百姓为此很高兴”错误,由原文“作《立政》,以便百姓。百姓说”可知,是制定了《立政》,使百姓得到便利,所以天下的百姓很高兴。
4.参考答案 (1)我不避嫌疑代理国政的原因,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没法向我们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
(2)把周公葬在毕邑,伴随文王,来表明成王不敢以周公为臣。
解析 (1)“之所以”,固定结构,这里译为“……的原因”;“摄”,代理;“畔”,同“叛”,背叛;“无以”,固定结构,可译为“没法”;“告”,向……交代。
(2)“从”,伴随;“以”,来;“明”,表明;“臣”,这里处在动词的位置上,是名词的意动用法,译为“以……为臣”。
5.①辅佐武王灭商;②平定叛乱;③还政于成王;④建章立制。
参考译文 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当文王还在世时,旦作为儿子非常孝顺,忠厚仁爱,不同于其他儿子。到武王即位,旦经常佐助辅弼武王,处理很多政务。武王十一年,讨伐商纣王,军队到达牧野,周公佐助武王,发布了动员战斗的《牧誓》。周军攻破殷都,进入商王宫。杀了商纣王以后,举行衅社之礼,向上天昭告纣的罪状。把箕子从囚禁地释放出来。给商纣王儿子武庚封地,命管叔、蔡叔辅助他,以承续殷的祭祀。遍封功臣与周王室的亲属。封周公旦于古代东方帝王少昊的旧址曲阜,就是鲁公。但周公没有去自己的封国,而是留在朝廷辅佐武王。
后来武王去世,成王幼小,尚在襁褓之中。周公怕天下人听说武王去世而背叛朝廷,就登位替成王处理政务,主持国家大权。管叔和他的诸弟在国都中散布流言说:“周公将对成王不利。”周公就告诉太公望、召公奭说:“我不避嫌疑代理国政的原因,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没法向我们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三位先王为天下之业忧劳甚久,现在才刚成功。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只是为了完成稳定周朝的大业,这是我这样做的原因。”于是终究辅佐成王,而命其子伯禽代自己到鲁国受封。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洗一次头要多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多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来接待贤士,这样还怕失掉天下贤人。你到鲁国之后,千万不要因有国土而骄慢于人。”
管叔、蔡叔、武庚等人果然率领淮夷之人造反。周公于是奉成王之命,举兵东征,写了《大诰》。于是诛斩管叔,杀掉武庚,流放蔡叔。收服殷朝遗民。平定淮夷及东部其他地区,两年时间全部完成。诸侯都归顺周王朝。成王七年三月,周公去洛邑营造成周京城,并占卜,得卦象大吉,于是就以洛邑为国都。
成王长大,能够处理国事了。于是周公就把政权还给成王,成王临朝听政。过去周公代替成王治天下时,面向南方,背对屏风,接受诸侯朝拜。七年之后,还政于成王,周公面向北站在臣子之位上,仍谨慎恭敬,如履薄冰。
周公归国后,怕成王年轻,为政荒淫放荡,就写了《多士》《毋逸》,用来告诫成王。当时天下虽已安定,但周朝的官职制度尚未安排得当,于是周公写了《周官》,划定百官职责,写了《立政》,以便利百姓。百姓欢悦。
周公在丰邑,患病,临终时说:“一定要把我埋葬在成周,以表明我不敢离开成王。”周公死后,成王也谦让,把周公葬在毕邑,伴随文王,来表明成王不敢以周公为臣。成王特准鲁国可以行郊祭天和庙祭文王之礼。鲁国有周天子一样的礼乐,是因为褒奖周公的德行啊。
6.A 解析 “伏兵五千于河曲丛林间”,“河曲”是“丛林间”的定语,不可断开,排除B、C两项;“帅骑驰突”,主语“晋王”承前省略,其前应断开,排除D项。
7.B 解析 B项,“掌管一道或数州的军政”错误,应是总揽一道或数州的军政、民政、财政。
8.C 解析 C项,“只身突围”错误,原文为“王跃马大呼/帅骑驰突/所向披靡”,意思是晋王策马腾跃,大声疾呼,率领骑兵突围,所向披靡。可见并非“只身突围”。
9.参考答案 (1)后梁丧命和逃亡的将校士卒数以万计,丢弃的粮草和军用器械堆积如山。
(2)晋王在魏县慰劳军队,趁机率领百余骑兵沿河而上,偷偷地侦察刘的军营。
解析 (1)主语“后梁”省略;“委弃”,丢弃;“山”,名词作状语,像山一样。
(2)“晋王劳军于魏县”,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是“晋王于魏县劳军”;“因”,趁机;“帅”,动词,率领;“觇”,偷偷地察看,侦察。
10.①用恩德安抚他们,能成就自己的威名;②做大事的人不应该顾念小的仇怨。
参考译文 刘仁恭向河东李克用请求救援,派出的使者前后有一百多批。李克用痛恨刘仁恭反复无常,始终没有答应。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劝道:“现在天下的形势,归降朱温的藩镇已经十之七八,自黄河以北,能成为朱温忧患的,只有我们河东与幽州、沧州了。现在幽州、沧州被朱温围困,我们不与他们协力抗拒朱温,不符合我们的利益。打天下的人不能顾念小的仇怨,况且他们曾经使我们处于窘迫的境地而我们解救他们的危急,用恩德安抚他们,才是一举而名实相合呢。这是我们再振兴的时机,不能失掉啊。”李克用认为说得对,于是应允刘仁恭和好。后梁太祖开平二年春,晋王病情严重。晋王李克用命令他的弟弟李克宁,监军张承业,大将李存璋、吴珙,掌书记卢质等人拥立他的儿子晋州刺史李存勖为继承人,并说:“这个孩子从小志向远大,定能完成我的事业,你们可要好好教导他啊!”又对李克宁等人说道:“我就烦劳你们替我照看亚子了!”李克用说完就死了。将吏们想要进见李存勖,李存勖正在悲伤哭泣,很久没有出来。张承业于是就进去对李存勖说道:“大孝在于不失去基业,哭泣再多又有什么用!”随即将李存勖搀扶出来,继位做了河东节度使、晋王。五月辛未初一,晋王在三垂冈下埋伏军队。次日清晨大雾,晋军进兵直达夹寨。后梁军没有侦察放哨的士兵,没有预料到晋军到来,将士们还没有起床,军中一片惊慌混乱。晋王李存勖命令周德威、李嗣源分兵两路,填沟烧寨,擂鼓呐喊而入。后梁兵溃不成军,向南逃跑。后梁丧命和逃亡的将校士卒数以万计,丢弃的粮草和军用器械堆积如山。后梁太祖听说夹寨没有守住,大惊失色,过了一会儿长叹说:“生子当如李亚子,李克用家业可以不亡了!”晋王李存勖回到晋阳,休整军队,进行赏赐,任命周德威为振武节度使、同平章事。诏命州县举荐有才德的人,罢黜贪婪残暴的官吏,减轻田租赋税,抚恤孤寡穷民,申雪冤案,禁止奸盗,境内太平。晋王在魏县慰劳军队,趁机率领百余骑兵沿河而上,偷偷地侦察刘的军营。此时正好遇上天气阴暗,刘在河流拐弯处的丛林中埋伏下五千士兵,擂鼓呐喊冲了出来,把晋王包围了好几层。晋王策马腾跃,大声疾呼,率领骑兵突围,所向披靡。正好这时李存审的援兵赶到,这才得以脱离险境。晋王回过头来对随从骑兵说:“差点儿成为俘虏被人讥笑。”骑兵们都说:“这次正足以让敌人见见大王的英俊威武。”同光元年,晋王在魏州筑坛,即皇帝位,国号大唐。任务突破练13 现代诗歌、戏剧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
还 给 我
严 力
请还给我那扇没有装过锁的门
哪怕没有房间也请还给我
请还给我早晨叫醒我的那双雄鸡
哪怕被你吃掉了也请把骨头还给我
请还给我半山坡上的那曲牧歌
哪怕被你录在了磁带上也请还给我
请还给我
我与我兄弟姊妹的关系
哪怕只有半年也请还给我
请还给我爱的空间
哪怕被你用旧了也请还给我
请还给我整个地球
哪怕已经被你分割成
一千个国家
一亿个村庄
也请你还给我
(选自《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3期,有改动)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使没有房间也要一扇门,即使雄鸡被吃掉也要鸡的骨头,荒唐要求的背后是深深的无奈和悲凉。
B.牧歌被录在磁带上,就变成了“你”赚钱的工具,所以作者希望要回来,收回自己应有的权利。
C.“哪怕只有半年也请还给我”,既表明作者对与兄弟姊妹关系的珍视,也暗含了对失去亲情的痛惜。
D.如果爱的空间被污染了,“我”希望把它拿回来,含蓄地表现出作者对纯洁的爱的执着追求。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采用拟人手法,将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各国统治者集中为一个“你”作为诉求和谴责的对象。
B.“一千个国家/一亿个村庄”,用夸张手法呈现世界被分割的图景,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诉求。
C.诗中一再使用“哪怕”,凸显了最高期待与最低限度的满足之间强烈的反差,强化了情感力度。
D.全诗借助多种意象,展开丰富联想,运用排比等多种手法,显现出清晰的思维脉络和深沉的情感基调。
3.“还给我”是这首诗的核心诉求,简要概括作者希望“还给我”的究竟是什么。
4.这首诗有着怎样的内在顺序 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二、(2023·辽宁校联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文本一
家(节选)
巴 金
但是有一天他(高觉新)的幻梦终于被打破了,很残酷地打破了。事实是这样:他在师友的赞誉中得到毕业文凭归来后的那天晚上,父亲把他叫到房里去对他说:
“你现在中学毕业了。我已经给你看定了一门亲事。你爷爷希望有一个重孙,我也希望早日抱孙。你现在已经到了成家的年纪,我想早日给你接亲,也算了结我一桩心事。……我在外面做官好几年,积蓄虽不多,可是个人衣食是不用愁的。我现在身体不大好,想在家休养,要你来帮我料理家事,所以你更少不掉一个内助。李家的亲事我已经准备好了。下个月十三是个好日子,就在那一天下定。……今年年内就结婚。”
这些话来得太突然了。他把它们都听懂了,却又好像不懂似的。他不作声,只是点着头。他不敢看父亲的眼睛,虽然父亲的眼光依旧是很温和的。
他不说一句反抗的话,而且也没有反抗的思想。他只是点头,表示愿意顺从父亲的话。可是后来他回到自己的房里,关上门倒在床上用铺盖蒙着头哭,为了他的破灭了的幻梦而哭。
是的,他也曾做过才子佳人的好梦,他心目中也曾有过一个中意的姑娘,就是那个能够了解他、安慰他的钱家表妹。有一个时期他甚至梦想他将来的配偶就是她,而且祈祷着一定是她,因为姨表兄妹结婚,在这种绅士家庭中是很寻常的事。他和她的感情又是那么好。然而现在父亲却给他挑选了另一个他不认识的姑娘,并且还决定就在年内结婚,他的升学的希望成了泡影,而他所要娶的又不是他所中意的那个“她”。对于他,这实在是一个大的打击。他的前程断送了。他的美妙的幻梦破灭了。
他绝望地痛哭,他关上门,他用铺盖蒙住头痛哭。他不反抗,也想不到反抗。他忍受了。他顺从了父亲的意志,没有怨言。可是在心里他却为着自己痛哭,为着他所爱的少女痛哭。
到了订婚的日子他被人玩弄着,像一个傀儡;又被人珍爱着,像一个宝贝。他做人家要他做的事,他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他做这些事,好像这是他应尽的义务。到了晚上把戏做完贺客散去以后,他疲倦地、忘掉一切地熟睡了。
从此他丢开了化学,丢开了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他把平日翻看的书籍整齐地放在书橱里,不再去动它们。他整天没有目的地游玩。他打牌、看戏、喝酒,或者听父亲的吩咐去作结婚时候的种种准备。他不大用思想,也不敢多用思想。
不到半年,新的配偶果然来了。祖父和父亲为了他的婚礼特别在家里搭了戏台演戏庆祝。结婚仪式并不如他所想象的那样简单。他自己也在演戏,他一连演了三天的戏,才得到了他的配偶。这几天他又像傀儡似地被人玩弄着;像宝贝似地被人珍爱着。他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他只有疲倦,但是多少还有点兴奋。可是这一次把戏做完贺客散去以后,他却不能够忘掉一切地熟睡了,因为在他的旁边还睡着一个不相识的姑娘。在这个时候他还要做戏。
他结婚,祖父有了孙媳,父亲有了媳妇,别的许多人也有了短时间的笑乐,但他自己也并不是一无所得。他得到一个能够体贴他的温柔的姑娘,她的相貌也并不比他那个表妹的差。他满意了,在短时期内他享受了他以前不曾料想到的种种乐趣,在短时期内他忘记了过去的美妙的幻梦,忘记了另一个女郎,忘记了他的前程。他满足了。他陶醉了,陶醉在一个少女的爱情里。他的脸上常常带着笑容,而且整天躲在房里陪伴他的新婚的妻子。周围的人都羡慕他的幸福,他也以为自己是幸福的了。
(选自《巴金全集》,有删改)
文本二
家(节选)
曹 禺
屋内只剩下一对新人、黄妈和喜娘。
觉新走到方桌前,瑞珏——新嫁娘的名字——还立在原处。
黄妈 (唠叨地)这下我们可走啦。(对喜娘)走吧。
黄妈与刘四姐由正门走出。
瑞珏 (抬头又想再叫刘四姐,刚“呃”出一声,立刻觉到觉新也回头,于是变成一声轻微的咳嗽,又低下眉)
觉新 (望望瑞珏,又转过身长叹)唉!(走近窗前较远的一头,把另一扇窗又打开,屋子里渐渐浸进深夜的寒气。外面杜鹃在湖滨单独而寂寞地低低呼唤了一两声,又消歇了)
瑞珏 (缓缓地抬起头,漆黑的眸子怯怯地向四面觑视,闪露出期待抚慰的神色。一种孤单单的感觉袭进她的心里,使这离开了家的少女,初次感觉复杂到不可言状的情怀。她低声叹了一口气,一时眼前的恐惧、希望、悲哀、喜悦、慌乱,都纷杂地汇涌在心底,终于变成了语言,低低地诉说出来)
(她的声音亲切温婉,十分动听,如湖边一只小鸟突在夜半醒来,先还凄迷地缓缓低啭,逐渐畅快而悲痛地哀歌起来)
哦,这真像压着宝啊,不知他是美,是丑,是浇薄,是温厚;也不管日后是苦,是甜,是快乐,是辛酸,就再也不许悔改,就从今天,这一晚!
觉新 (缓缓摇首)唉!——梅呀,为什么这个人不是你
瑞珏 (翘盼)他——他想些什么 这样一声长叹!天多冷,靠着窗,还望些什么啊 夜已过了大半!
觉新 (同情地)这个人也,也可怜,刚进了门,就尝着了冷淡!就是对一个路人,都不该这样,我该回头看看她,哪怕是敷衍。可就在这间屋,这间屋,我哪忍 我不愿回头,为着你,梅,我情愿一生蒙上我的眼!
瑞珏 (期盼地)他怎么还不转过头来 什么事啊引他想得这样深 这神情,仿佛在哪里见过。像渔船进了避风的港,我的心忽然这样宁静。一个人能这样深沉的叹息,我懂,总该有些性情!
觉新 (犹豫)可我还是该回过头去吧
瑞珏 (纳闷)他在念着谁 不说一句话。
觉新 (又转过去)不,我情愿再望望月色,这湖面上的雾,雾里的花。
瑞珏 (猜测着)他像要来怎么又不来 别,别他也是像我一样地怕吧
夜风吹动窗帷。
忽然床下“砰啷”一声,有了响动。
觉新 (到床边)谁呀 出来
由床下爬出一个孩子,手里抱着一个硕大的猫。又由床下爬出一个小孩,年约八九岁。两个孩子又生拉活扯地从床下拖出一个更小的孩子。
黄妈走进来,赶着孩子们唠唠叨叨地走出侧门。
觉新 (仿佛抱歉地)我们家的孩子真多!
瑞珏 (出她的意外,愣了一下,诚挚地)我,我喜欢!
湖边的杜鹃一声声酣快地低唱。
瑞珏 (低声怯怯地)天快亮了吧
觉新 (很温和地)嗯,还早吧 第一遍鸡还没有叫呢。
杜鹃声。
瑞珏 (望觉新,谛听)这是什么叫
觉新 (渐渐地觉她可亲)杜鹃。这外面是一片湖。
瑞珏 (欣悦)一片湖 (不觉走到窗前,杜鹃声)今天杜鹃叫得这样早。
觉新 (望着她的背影)嗯,湖边上有梅花。
瑞珏 (扶了窗槛向外望,天真地)好多的梅花啊,像一大片雪。
觉新 (也跟过去)嗯。(忽然)你,你喜欢梅么
瑞珏 (感到一阵强烈的快乐,声音几乎是抖抖地)我喜欢。(羞怯地回过头望着床)那床上不是
觉新 (立刻走到床前,向帐檐凝了一刻,回头)你绣的
瑞珏 (低头腼腆地)嗯。
觉新 (不由得低声称赞)好。(望望窗户迟疑一下,忽然去把妆台上油灯吹熄,像是征问她的赞许)吹了灯
灯熄了,窗外的月光如水,泻进屋内。屋里只有桌上龙凤烛的低弱的光,照着一角。
瑞珏 (没有惊讶,自然而宁贴地)嗯,吹了灯,好看月亮。
觉新 (十分快慰,仿佛遇见一个故友,而又不敢冒认,那样欣欣然,涩涩然地,微微点头,望着她。然后走到窗前,把整个一排长窗幔完全拉开。窗扇是觉新方才就开开了的,此刻在一片迷离的月光下,湖波山影和远远雪似的梅花像梦一般地从敞开的窗里涌现在眼前)
月明如昼,杜鹃轻快响亮地在湖滨时而单独,时而成双,又时而一先一后地酣唱。
(有删改)
5.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中,觉新父亲与觉新的谈话涉及了觉新年龄和未来处境、父亲与自己的心理、家庭状况、自己的意愿等,可以看出他考虑周全并对觉新充满温情与爱护。
B.文本一中的“不说一句反抗的话,而且也没有反抗的思想”“不反抗,也想不到反抗”“不大用思想,也不敢多用思想”,展现出觉新的稚嫩软弱。
C.文本一在描写觉新订婚与结婚时,两次提到“傀儡”“宝贝”,虽然句式不同,但都说明了觉新的处境,也为彰显作品主题服务。
D.从两个文本看,瑞珏是一个相貌俊美,声音温婉动听,处处为觉新着想、温柔体贴,在与之交谈中让觉新感到快慰,在新婚之夜内心忐忑、紧张、情绪纷杂的姑娘。
6.下列对两个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文本都注重心理描写,文本一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描写人物心理,而文本二通过舞台说明、心理独白等描写人物心理。从表达效果看,文本二更胜一筹。
B.文本二中,杜鹃声贯串始终,成为背景音效,增强了戏剧的感染力,而且杜鹃声的变化也与主人公心境变化相契合,此处体现出作者高超的创作技巧。
C.两人都喜欢梅,梅成为两人深入交流的媒介,但觉新想的梅中含有对表妹的思念,比瑞珏所想的梅含义丰富,这是瑞珏不了解的。
D.文本二中,剧情的推进独具匠心,三兄弟在床下被发现并被带走的情节设计,使文章由前文的心理独白向对话过渡,水到渠成。
7.请分析文本二中画线的两处环境描写的作用。
8.戏剧冲突是戏剧艺术的本质特征,请分析文本二呈现的戏剧冲突。
答案:
1.B 解析 B项,“所以作者希望要回来,收回自己应有的权利”曲解诗句含意。诗歌此处应理解为作者痛心于纯真美好的事物被商业化污染,希望能保留一点天然美好的东西。
2.A 解析 A项,“全诗采用拟人手法”分析错误,诗中并无拟人手法,且将“你”理解为各国统治者也不全面。
3.参考答案 ①人与人之间没有隔阂、和谐相处的关系。②符合自然规律和人性的田园生活。③不被商业化的、纯朴天然的艺术形式。④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⑤纯洁美好、不受世俗污染的爱。⑥和平、团结、友爱的大同世界。
解析 “请还给我那扇没有装过锁的门”——“我”不愿被封闭,“我”希望拥有自由的空间。诗人呼唤人与人之间没有隔阂、和谐相处的关系。“请还给我早晨叫醒我的那双雄鸡”——“我”不愿不分昼夜、不辨黑白地活着,“我”必须主宰自己的时间。“请还给我半山坡上的那曲牧歌”——“我”渴望诗意的生活,期望拥有宁静与安适。诗人呼唤符合自然规律和人性的田园生活,呼唤不被商业化的、纯朴天然的艺术形式。“我与我兄弟姊妹的关系/哪怕只有半年也请还给我”——“我”不愿被孤立、被边缘化,“我”渴望温馨和睦、相亲相爱的人际关系。诗人呼唤兄弟姊妹之间的亲情。“请还给我爱的空间”——“我”憎恶生活在充斥着冷漠、布满仇怨、杀机四伏的世界。诗人呼唤纯洁美好、不受世俗污染的爱。“请还给我整个地球”——这个意象是全诗的高潮点,“我”希望地球是一个和平的星球,不再有干戈纷扰。诗人呼唤和平、团结、友爱的大同世界。
4.参考答案 ①诗歌按照诉求由具体到抽象(或由微观到宏观)的内在顺序安排。②先描述对“门”“雄鸡”“牧歌”这些具体事物的诉求,然后再描述对与“兄弟姊妹的关系”及“爱的空间”这些情感的诉求,最后描述对“整个地球”和平这一最大理想的诉求。
好处:①这样安排使得全诗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结构上浑然一体。②全诗内涵层层推进,境界逐步提升,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解析 从整首诗来看,“我”的请求显然是按着由小到大(或:由微观到宏观、由“小我”到“大我”)的顺序来安排的,“要求”的内容也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是“请还给我那扇没有装过锁的门”“请还给我早晨叫醒我的那双雄鸡”“请还给我半山坡上的那曲牧歌”,再是“我与我兄弟姊妹的关系”“请还给我爱的空间”,最后是“请还给我整个地球”。而现实世界(“你”)所能给予的满足是空洞的,是不存在的;初级层次的小的“请求”,尚且无法得以满足,更何况更高层级的要求呢 而“我”却似乎不在乎这个严酷的现实了,一厢情愿、“变本加厉”地一次次地提出更高层级的“请求”,当然对这更高层级的“请求”的满足只能是更加空洞的,更加不现实的,更加荒谬可笑的,从而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结构上使诗歌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5.A 解析 A项,“可以看出他考虑周全并对觉新充满温情与爱护”错误。《家》这篇小说体现的是封建家长制对年轻人的束缚,联系下文“他不敢看父亲的眼睛”,“不敢”表明在觉新心中父亲是威严的,而不是充满温情的。
6.A 解析 A项,“从表达效果看,文本二更胜一筹”错误,每一种文学作品都有它的呈现特点,不能简单比较优劣。
7.参考答案 第一处交代了剧本故事发生的时间“深夜”,暗示了觉新不能自主选择妻子的凄凉,为下文的环境描写埋下伏笔;第二处强调“迷离”“梦”,景色描写与两人心境相契合,渲染了温馨的氛围,烘托了甜美、愉快的心情,用浪漫的手法描写出两人的新婚之乐。
解析 第一处“屋子里渐渐浸进深夜的寒气”,“深夜”点明了时间;“寒气”不仅是实写天气,更是暗示人物心境。觉新喜欢的是表妹梅,但他却不敢反抗家里为他选择的这门婚事。新婚之夜,他面对陌生的女子,内心感到凄凉。同时这句环境描写也引出了下文“外面杜鹃在湖滨单独而寂寞地低低呼唤了一两声,又消歇了”。因此这句环境描写交代了剧本故事发生的时间“深夜”,暗示了觉新不能自主选择妻子的凄凉,为下文的环境描写埋下伏笔。第二处“此刻在一片迷离的月光下,湖波山影和远远雪似的梅花像梦一般地从敞开的窗里涌现在眼前”,这里写了“迷离的月光”“湖波山影”“雪似的梅花”,写出了环境的梦幻和美好。觉新发觉新婚妻子和自己有共同的爱好——喜欢梅花,两人的心渐渐靠拢。强调“迷离”“梦”,景色描写与两人心境相契合,渲染了温馨的氛围,烘托了甜美、愉快的心情,用浪漫的手法描写出两人的新婚之乐。
8.参考答案 在文本二中戏剧冲突有两个方面的体现:一是人物之间的冲突,觉新、梅、瑞珏之间的爱情冲突;二是人物心理冲突,首先是瑞珏前后的心理冲突——忐忑、不安、不解而又期待着,然后是觉新的心理冲突——思念梅又不得不与不相识的女子结婚,思念梅又感到对瑞珏很愧疚。
解析 在文本二中戏剧冲突有两个方面的体现。一是人物之间的冲突,觉新、梅、瑞珏之间的爱情冲突。从戏剧描写中“唉!——梅呀,为什么这个人不是你”可知,觉新喜欢的人是表妹梅,但却不得不听从家人安排娶了瑞珏。可见,三个人物之间有感情冲突。二是人物心理冲突。首先是瑞珏前后的心理冲突。如开始的忐忑、不安,“哦,这真像压着宝啊,不知他是美,是丑,是浇薄,是温厚;也不管日后是苦,是甜,是快乐,是辛酸,就再也不许悔改”;不解,“他——他想些什么 这样一声长叹!天多冷,靠着窗,还望些什么啊 夜已过了大半”;期待,“他怎么还不转过头来 什么事啊引他想得这样深”。其次是觉新的心理冲突,思念梅又不得不与不相识的女子结婚,“唉!——梅呀,为什么这个人不是你”“我不愿回头,为着你,梅,我情愿一生蒙上我的眼”;思念梅又感到对瑞珏很愧疚,“这个人也,也可怜,刚进了门,就尝着了冷淡!就是对一个路人,都不该这样,我该回头看看她,哪怕是敷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