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2024中考语文
作文备考课件
统编版中考复习
2024中考作文模拟预测题导写
预测24
传统文化影响了我
丹青续写,悠久中华
写作导图
名师审题
满分作文
写作借鉴
名师点评
变式训练
请从下面两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
(1)传统有传承,文化润心田。传统文化在哪里?在唐诗、宋词、元曲的传统文学里,在春节、端午、清明的传统节日里,在笛子、围棋、书法的传统艺术里,在长城、园林、民宅的中国建筑里,在汉语、对联、谜语的汉字汉语里,在剪纸、泥人、面人的民间工艺里……
校报举办以“传统文化影响了我”为题目的征文活动,请你积极投稿,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还可以抒发感想。
增强文化意识
(2)语文课上,老师为了让同学们更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与“我”之间的联系,播放了一段视频:
在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上,摄影师赵震说起自己发现兵马俑脸上2200多年前的工匠指纹的故事,他激动到哽咽:“有一天拍着拍着,我一抬头就看见一尊俑的脸上有指纹,那可是2200多年前制作兵马俑的工匠留下来的指纹啊!当看到那种景象的时候,时间已经消失了,就在同一个位置,他刚刚离开,而我就踩在他的脚印上……”
看完之后,有的同学说:“我们和赵震一样,每个人都是传承文化的载体。”还有的同学说:“不止传承,将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光大也是我们的使命所在。”
请你结合以上视频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表达自己的思考。
增强文化意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中华人文精神 要求学生关注 了解 传承中华文化,体会其背后的内涵和价值
近年来,文化类作文是各大省市的考查重点,如2023山西的词牌名文化 2022重庆B卷的半命题作文《________里的文化》 2021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话题作文“我与传统文化”等,都考查该类型作文
新趋势解读
命题意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要求中学生要“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本题即以传统文化为背景,设置了学习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关注身边和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培养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
名师审题
审题老师 (河南,中学一级教师)
任务(1)材料中首句是关键句,包含两个方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统文化的作用。接着材料列举了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给学生提供了可参考的素材。题干还规定写作情境是“征文活动”,学生需明确写作身份为投稿者。此外,题目“传统文化影响了我”表明写作内容既要与传统文化相关,也要与“我”密切相关,再结合材料首句的提示可知,这里“传统文化的作用”应理解为具体的传统文化对个人成长的作用,因此学生应充分考虑到“我”和传统文化传承之间的关联,并从关联中突显“影响”。
任务(2)所给材料的主要内容是摄影师赵震对兵马俑上千年前的工匠留下的指纹产生了情感共鸣。再结合题目提示及学生的讨论可知,写作的方向和中心应围绕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对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等内容展开。题目明确要求“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因此可以根据“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我们要勇担传承之责”“传统文化是民族振兴、国家发展的动力”等角度确定论点。另外,文章可从多方面进行论证,并由己推人,思考传统文化对大众的价值和意义,写出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审题老师 (河南中学教师)
任务(1)是一道命题作文。题目的主语是“传统文化”,具体指传统文学、传统节日、传统艺术、传统民俗等,谓语是“影响”,宾语是“我”,这表明写作时要突出传统文化在“我”成长过程中的重大意义,如传统文化陶冶了“我”的情操,磨炼了“我”的意志,提高了“我”的能力,让“我”懂得了珍惜和感恩,助“我”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引领“我”追寻自己的爱好等。写作时可将自己经历过的某一事件作为背景,重点刻画传统文化影响自己的过程,既可以用正面描写突出传统文化给自己带来的震撼,也可以通过环境渲染、侧面烘托“我”受到传统文化影响后的心情,在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中突显传承的主题。
任务(2)要求结合材料和题目所设置的情境和提示写一篇议论文,由“传统文化与‘我’之间的联系”和学生的讨论可知,材料的着眼点在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上,据此可围绕“文化传承,人人有责”“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传承传统文化,助力美好人生”“善于发现传统文化之美”等角度展开论述。写作时,应围绕传承传统文化对个人的重要作用,以及个人对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使命等方面确定立意并展开论证。
写作导图
任务(1)
任务(2)
满分作文
推荐主题:传统文化·传承
传统文化影响了我 我与你初次见面时,你披着薄纱,指尖轻动,便流泻出婉转动听的音律,那声音成为我青春时代不曾停止的背景音。 那台古筝,端坐在我家阳台上,每当傍晚时分,暖色的夕阳就会越过一根根琴弦,染黄古筝上的纹路。
第二人称,别有意趣
首段和尾段化物为人,用第二人称“你”来指称古筝,体现出“我”对古筝的特殊情感。
亮点赏析
初遇它时,老师介绍说古筝由筝柱、筝头、筝尾、底板等部分组成,我这才知道一台古筝看似不大,构造却如此精密,每个部件都凝聚着深奥的智慧。我学着老师的模样,开始学习第一首曲目《龙船谣》。
练习了一个多月后,我选定了《渔舟唱晚》为演奏曲目,老师说这是根据中国传统古曲《归去来兮辞》改编而成的,名字取自《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这句话。
我这才明白,凝聚深奥智慧的可不止古筝,就连简简单单的曲名也有着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更不要说曲子本身所浓缩着的传统精华。这更让我坚定了学好这首曲子的决心。 又练了三个星期后,我信心满满地开始演奏,将左手抚在琴上,暂不用力,右手抬起,从上往下开始弹,用三分之一的指甲轻轻勾弦。谁知一曲完毕,老师却说:“基础指法练得不错,但是完全没有弹出曲子的意境。”
心理描写,回扣主题
直接描写“我”得知曲目渊源后受到触动的心理,明确点出传统文化对“我”所起的积极影响,呼应前文,回扣主题。
亮点赏析
我垂头丧气地回到家,心中满是不甘。走到阳台上,浅橘色的夕阳挥洒在褐色的古筝上,那古朴的灵魂似乎也被唤醒了,闪烁着光芒。我回想老师讲过的创作背景,想象子猷先生伫立在汝河大堤边,日日面对夕照晚霞、碧波金沙、水鸟渔翁,才创作出旋律的初稿。后又由树华先生反复打磨琴谱,才成就了这一蜚声世界的传统古筝名曲。我又怎好因为一次批评就气馁呢!
双手抚上琴弦,我不再将全部注意力放在指法上,轻风和着琴声,轻轻拂过面庞,指尖迸出一阶阶音符,音符渐渐幻化出翅膀,带我飞去夕阳映照的万顷碧波之中,看着渔民悠然自得,渔船随波渐远…… 幸得有你相伴,我才认识到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同时更加懂得要坚守热爱,不惧困难去追寻。 (字数:734字)
想象灵动,细腻可感
作者将耳中听到的乐音化作视觉可见的景象,以自然灵动的语言绘就碧波万顷的美景,富有感染力。
听觉描写(琴声音符)+想象过渡(幻化翅膀)+视觉转化(夕照碧波)。
亮点赏析
写法借鉴
文章通过讲述作者学习古筝的过程,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从古筝的构造、曲名到曲子本身所蕴含的传统精华,都让作者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老师的一次批评虽让作者感到气馁,但通过感受古筝的灵魂和想象古曲的创作背景,作者坚定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追求,学会了坚守热爱,不畏困难。
教学助读
在展现乐器的弹奏过程时,我们可以调动感官(听觉、视觉),表现乐音的美妙;同时可发挥想象,将听到的乐音转化为可视的场景(画面)。虚实结合,更能突显乐音的灵动与弹奏人技艺的高超。
写法借鉴教学点拨
名师点评
①选材精当,布局巧妙。文章主要描写了作者的真实经历,并巧妙地融入自己在不同阶段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恰到好处地突出了传统文化的作用,详略安排得当。
②主题突出,思路明晰。作者记叙自己学习古筝的过程,从一开始的骄傲大意,到受挫后的认真坚持,再到最后弹奏古筝时的享受,逐步阐明和突出传统文化对自己的影响,思路清晰。
指导教师: (河南,中学一级教师)
内容25分
结构20分
书写5分
50
推荐主题:理性思辨(议论文)·哲理
丹青续写,悠久中华 兵马俑上两千多年前的工匠留下的指纹还未褪去,文化传承的步伐也不曾停歇,悠久的文化是一束光,照亮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也为民族的前进指引着方向。
紧扣材料,点明论点
开篇紧扣材料内容,点明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语言雅致浅白,意境悠远。
链接材料细节(指纹)+引申细节内涵(传承)+点出中心论点(照亮/指引)。
亮点赏析
写法借鉴
传承文化,能够丰厚个人文化底蕴。从《中国诗词大会》到《经典咏流传》,沉睡的诗句重新被激情唤醒,寂寞的词赋再次同音符相伴,它们在选手的演绎下重回大众视野。这不仅是对诗词的传承,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选手们在诗词的海洋中探索,汲取着文化的养分,日积月累,也使自身的文化底蕴更加丰厚。当一句句扣人心弦的诗词从他们的口中飞出,文化的传承就有了具象的画面,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由此点燃。
传承文化,能够增强民族自豪感。河南卫视春晚上一出奇妙活泼的《唐宫夜宴》一夜之间火爆南北,更是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被《唐宫夜宴》养“刁”了胃口的观众“逼迫”着河南卫视出品了一系列“奇妙游”节目,如《元宵奇妙游》《中秋奇妙游》,它们都凭借着高水准持续“出圈”。究其背后原因,正是因为我们从中看到了先人是如此地懂生活、爱生活,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跨越时空依旧不减的魅力。这些节目熔铸着中华儿女不可磨灭的血脉记忆,有谁看到后会不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呢?
层层深入,论证有力
先从观众的心理层面分析节目大火的原因,再从历史角度阐述本质原因,观点深刻,逻辑清晰,有效地强化了分论点。
亮点赏析
传承文化,能够彰显大国风采。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开幕式上,传统文化的元素异彩纷呈:以节气开篇,历数中国传统历法的时光轮转;冰蓝水墨幻为黄河之水,淡雅却意味无穷,体现了我们对母亲河的浪漫想象……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包容并蓄,恢宏的中国气派和东方神韵在新的舞台上焕发生机。而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的完美结合,更是尽显大国风采。
我们的传统文化如石亦如丝,如画亦如瓷,如石坚强,如丝柔韧,如画绚烂,如瓷优雅……而传承也并不只存在于宏大的场面中,美词佳句、雅曲妙诗,在时空的流转中,再度被我们默念、吟诵、传唱,别生一番韵味,薪火由此相传。 (字数:749字)
由大入小,升华主旨
前文中社会层面的文化现象均为事实论据,这里笔锋一转,发表“传承就在一念一诵中”的观点,巧妙地升华了主旨,意蕴丰厚。
亮点赏析
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和精神基因。作者通过《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以及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开幕式上的传统文化元素等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让读者结合生活,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文章大量引用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事例,阐述了传承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你还知道哪些相关事例?请列举出来。
教学助读
议论文开篇怎样才能自然准确地切入论点?如本文一样,我们可以在开篇引述材料细节,由细节引出论题,从而自然点明中心论点。
写法借鉴教学点拨
名师点评
①论点鲜明,论证有力。作者先引述材料,直接点明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接着将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进行论述,事实论据鲜活生动,道理论据深刻凝练,说服力强。
②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文章以“总分总”的形式论证了传统文化对个人、民族、国家的影响,并将传承的理念融入论证过程,分论点呈现递进的逻辑关系,纲举目张,清晰明了。
指导教师: (河南,中学一级教师)
内容25分
结构20分
书写5分
50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