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作文预测题导练28:那一刻,我豁然开朗 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中考作文预测题导练28:那一刻,我豁然开朗 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3 11:03: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2024中考语文
作文备考课件
统编版中考复习
2024中考作文模拟预测题导写
写作导图
名师审题
满分作文
写作借鉴
名师点评
变式训练
预测28
那一刻,我豁然开朗
学校文学社要出一期“成长哲思”的专刊,请你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文章投稿。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陶渊明《桃花源记》
初时只见微光,前行道路狭窄,但若坚持向前,必能豁然开朗。学习中、生活中,你是否有过这样“豁然开朗”的经历呢?请从下面两个任务中选择一个,写一篇文章投稿:
读写结合
任务一:以“那一刻,我豁然开朗”为标题。
任务二:以“终于,我豁然开朗了”为结尾。
要求:①若选任务二,需自拟题目。②围绕材料提示立意选材,可以发挥想象,但情感要真切,不得抄袭和套作。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④不少于600字。
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主要是从阅读材料中引发写作的相关话题,常见的阅读材料的来源为统编教材、试卷阅读板块等。如2023四川巴中、乐山,2023山东聊城等许多地区都考查过该类型作文。
新趋势解读
命题意图
阅读是积蓄,写作是表达,两者相辅相成;以读促写,以写引读,是实现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本题以八年级下册经典课文《桃花源记》为素材设题,意在引导学生将阅读、写作、生活联系起来,提升语文综合素养。此外,近年来全国中考作文中也多次出现以教材内容为依托的题目,如2022江西卷、广东广州卷等,这提示学生要重视教材、注重综合能力的提升,这也是中考作文的一大考查趋势。
审题老师 (苏州,中学教师)
本题以《桃花源记》中渔人通过黑暗狭窄的洞口片段为情境,设置了两个写作任务。导语“初时只见微光”一句提示立意方向,即现下的困境、阻碍等是一时的,只要坚持探索、奋斗,坚定追求,一切都将迎来转机,一切都会过去。
任务一是命题作文。题目有三个关键词:“那一刻”,要求着重刻画一个情境;“我”,限定生发感悟的主体是自己;“豁然开朗”,意味着在情境中有所领悟。成长路上,大多数人难免会陷入“当局者迷”的困境,但也不乏“如有神助”的顿悟时刻。
名师审题
“那一刻”指向的是瞬间,它可以是思索已久的问题突然顿悟的一刻,也可以是和好友倾诉后立刻如释重负的一刻,还可以是和亲人和解的一刻。不管怎样,要选择有重要意义的“那一刻”进行叙述,回忆当时的故事、想法、情绪,表现“豁然开朗”的过程。
任务二限定作文需以“终于,我豁然开朗了”这句话结尾。“终于”是饱含故事性的词语,代表着一种长久的情绪积累,在“终于”前,必然有着漫长曲折的经过。这种长久的情绪积累可以是因目标、梦想、愿望的期盼与渴望,也可以是因某件事郁郁不得志的压抑和痛苦等。“豁然开朗”则表明这件事对自己影响很大,令自己印象深刻,因此需要挑选让自己有此类心理体验的事例。例如,之前一直困惑的问题突然因为看到的一句话、听到的一首歌、读到的一本书、看到的一朵花、看到身边的人发生的一件事而得到答案,由此产生触动。
审题老师 (苏州学校教师)
任务一中,“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为开阔明亮,比喻顿时通达、领悟。这表明要写的事情必须包含从“不明”到“明”、从“不懂”到“懂”、从“迷茫”到“通透”的过程。而题目情境指出文章所要应用的场景是给“成长哲思”专刊投稿,这表明“豁然开朗”的“那一刻”不仅能让自己从“迷茫”到“通透”,还应与“成长”相关,而且这种“成长”是心智、精神方面的,如更懂得努力学习的意义,更懂得对亲情的感恩,更懂得生命的伟大或时间的珍贵等。题目未规定文体,但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本题适合写记叙文,需注意记叙的重点不是对事件过程的描述,而是让自己顿悟的那个瞬间,也就是“那一刻”。
任务二与任务一的主旨都指向“豁然开朗”,但写作重点和行文思路有明显区别。任务一强调的是产生顿悟的那个瞬间,任务二强调的是使自己顿悟的事件发生的全过程。如果说任务一需要重点展现一个“时间点”,那任务二则要记叙一个“时间段”。如写通过一次爬山的经历,有了“豁然开朗”的体验,领悟到只有经历艰辛与困苦才能领略到别样的风景。若选任务一,重点就应放在登顶后产生感悟的那一刻;选任务二,重点应当是记录爬山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辛苦与艰难,最终登上山顶,产生感悟。任务二同样未限制文体,但实际上只有记叙文能完整呈现事件的起因经过,并且能在结尾顺其自然地展示事件的结果,切合“终于”这一关键词。
写作导图
任务一
任务二
满分作文
推荐主题:生活哲思·思考
那一刻,我豁然开朗
青绿色的苔痕在风中摇曳,迎着风,唱着春天的歌。那迎雨而生的青绿苔痕排解了我心中的烦闷,使我豁然开朗。
十几岁,在毫无防备的年纪被时光匆匆带入了青春期。琐事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压力和烦恼也莫名吞噬着我的记忆。
我时常觉得自己就像阴湿角落中的青苔,无人怜爱,无人欣赏,阳光都忘记了要照到我身上。 考试成绩在慌乱的期待中被公布出来,然而结果不尽人意。我抑制不住心中的失落,回想过去轻轻松松闯入年级前二十的荣光,才明白沾沾自喜的聪颖就像一层薄纱,都不用伸手去戳,一阵清风就能让它面目全非。
运用比喻,渲染心理然
作者将自己比作阴湿角落中的青苔,形象地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为后文埋下伏笔。
我时常觉得自己就像……(修饰语+喻体),无人……(动词1),无人……(动词2),阳光都忘记了要照到我身上。
亮点赏析
写法借鉴
万籁俱寂的深夜,皎洁的月光无声地透过窗户,照亮书桌。重叠的纸页,是知识,更是我青春的碎片;墨色的笔画,是语言,更是我灵魂的呓语。那颗早已种下的梦想种子,我期待着它抽芽生长,却不想,自己的不争如同凛冽北风,摧毁了梦想种子的生命。
窗外雨水泠泠响,落雨青苔微微生。那是一节自习课,我坐在窗边。忽然,一抹青绿闯入我的眼眸,绿得盎然,绿得蓬勃,绿得深沉。它们牵连不断,蜿蜒起伏,渐成气象。明艳的花,青碧的草,总是在阳光下占尽春光,然而雨中的绿苔也自有一番风情。
它们不需要阳光明媚的花园,也不需要宽阔肥沃的草地,只要石头和砖瓦之间一条小小的缝隙;既然太阳忘记分享几缕温暖,那就尽量汲取雨水的滋养吧。它们奋力拱出细嫩的身躯,在荡漾的春风中蔓延出一片绿意。 望着青苔,我心中的愁闷烟消云散,好似拨开云雾重见天日,那一刻,我豁然开朗。我重新提起笔,心中想着应如青苔一般,让自己的青春之花绽放!
对比衬托,突显品格
将花草与青苔的生长环境进行对比,衬托出青苔坚韧不拔的品质和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
亮点赏析
梦引苔花初绽放。东方的地平线渐露橘光,夜的黑被晨曦撕碎。脚下的单车在霓虹灯下折射出七彩光芒,带我奔赴每个夜晚的重要时刻。笔尖在纸上生花,伴随着翻阅试卷的声音,奏成一首交响曲。盖上笔的那一刻,有收剑入鞘般的骄傲。星星点点的光晕朝我洒下,青春之花已悄然绽放。 (字数:754字)
镜头跳跃,画面感强
作者由骑单车回家联想到回家后奋笔疾书的时刻,跳跃的镜头营造出极强的画面感。 
亮点赏析
每个人在青春期都会面临琐事、压力和烦恼的困扰。本文中作者在面对青春期的压力和烦恼时,感到自己是被遗忘在阴湿角落中的青苔,无人怜爱,无人欣赏。然而,生长在窗边缝隙的绿苔展现出的蓬勃生命力,深深震撼了她,让她重新鼓起勇气,追逐梦想。
教学助读
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够准确表达人物的情绪。如本文作者将自己处境与青苔关联,从而突显出自己无人关照、无人欣赏的落寞感。
写法借鉴教学点拨
名师点评
①善用修辞,语言灵活。文章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自己的心态与青苔的生长相联系,并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语言活泼,灵气十足。
②由物及人,深化主题。作者观察到一抹青绿的生机勃勃之态后联系自身,成功消解了心中的愁绪和压力,体悟到青苔的品格后勉励自己应如苔花般绽放,主题明确,感悟深刻。
指导教师: (苏州学校教师,中学教师)
立意15分
情感15分
语言10分
60
内容20分
推荐主题:生活哲思·思考
落叶归尘,以待桂香 庄童娅 北外苏州湾外国语学校 我紧紧抓住生活的绳索,始终不愿放手。不知是汗水还是泪水,早已模糊了我的眼睛,可我仍要不断坚持,奔赴梦想。 反复挣扎的日子使我迷茫,我不由心生失落。记忆中的老院子突然涌入脑海,我拉着母亲,走向那段童年,试图寻得一隅平静。
开篇奠定基调
开头虽然描绘了生活的辛苦,但依然流露出作者坚定顽强的信念,为全文奠定了基调。
亮点赏析
时间留下了痕迹,脚下的青石板爬满了绿色的苔藓,走着走着,还会触到些碎石,它们随意地躺在路中。一阵阵风吹来,情绪却越来越低落。
走到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那棵树前,我才恍然察觉时间有多匆忙。它早已不再像从前那样金黄灿烂、香气四溢,干裂的树皮挂在树干上,枯叶纷纷飘落,融入湿冷的泥土中。我立在寒风中倾听风声,它正传达着树木控诉落叶无情的悲吟。抬手接住几片落叶,它们蜷缩着,委屈地似乎要钻入我掌中、我心中。
融情于景,心景相衬
分别赋予风声和落叶悲伤、委屈的情绪,将场景和情感结合起来,环境空间的寒冷孤寂和作者内心的消沉低落相互映衬。
①人物心情(低落消沉);
②自然元素(风声落叶);
③融合相衬(悲吟蜷缩);
亮点赏析
写法借鉴
低落的心里又飘过一树桂花,那一片金灿灿中间夹杂着少许米白色的花朵,虽只有米粒般大小,却凝聚成一簇一簇的耀眼花束,在墨绿桂叶的衬托下更加光彩夺目。彼时一阵风吹过,带出缕缕芳香,令人沉浸其中,那桂花也似精灵般星星点点地跳下来,惹人怜爱。
奇怪?为什么同是飘落,落叶在我心中是凄凉,落花却只觉得美呢?“零落成泥碾作尘……”我恍然大悟,落叶又何尝不是美的呢?虽然落叶飘零令人惆怅痛苦,萧瑟的场景更是令人避而远之,可它们飘零过后归于尘土,化作新的养分支撑桂树更加蓬勃地生长,用自己腐朽的身躯换取来年九月那满树桂香。 我望向即便被控诉却依然前仆后继飘向泥土的枯叶,心中生出一种无法言喻的情感,我想,来年挂满金黄的桂树一定感谢枯叶们短暂的离去。
主题丰富,寓意深刻
作者表达了自己对落花与落叶产生的不同感受,领悟到落叶归尘是为了新的生长,蕴含着生命的循环与转化、消亡与延续的内涵,寓意深刻。 
亮点赏析
那么,我的梦想是否也是如此呢?我若不坚守信念不断积淀,不度过眼前的黑暗,又该怎样触碰到遥不可及的梦想,迎来绽放呢?
感谢心中那缕从未放弃的信念,此刻,站在小院中,我已不再迷茫。在桂香与枯叶间,我的身心仿佛正被光亮包围。终于,我豁然开朗了!
(字数:728字)
本文以作者在老院子中回忆童年为起点,通过描述青石板上的苔藓和飘零的枯叶,展现了岁月的流转和生命的消逝。同时,作者通过观察桂花地盛开,细闻桂花的香气,从中领悟到落叶和落花一样,虽然凄凉却也有美的一面。最后,作者以桂香和枯叶比喻自己的梦想,认识到抓住生活中的机遇和追求梦想的重要性,从而获得豁达的心境。
教学助读
在表达人物心情时,可将人物的心情与自然元素互相融合,通过描写自然景物的状态,来想象物与人的互动,表现人物情绪及感受,以物喻人,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写法借鉴教学点拨
名师点评
①中心突出,主题深刻。作者从枯叶与落花的自然现象中汲取到坚持的力量,情绪也随着思考的深入由消极转变为积极,通过充足的铺垫,巧妙地突出了“豁然开朗”这一主题。
②描写细腻,感染力强。文章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细腻完整地展现了作者的情感变化,并将这种情感注入环境和物象中,在描写景物的过程中表达感悟,抒情自然,感染力强。
指导教师: (苏州教师,中学二级教师)
立意15分
情感15分
语言10分
60
内容20分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