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3张PPT)
经典常谈
——中国传统典籍的入门指南
朱先生的《经典常谈》却是负起这方面的责任来的一本书。它是一些古书的“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学生如果自己在一大堆参考书里去摸索,费力甚多,所得未必会这么简明。因这本书的导引,去接触古书,就像预先看熟了地图跟地理志,虽然到的是个新地方,却能头头是道。
——叶圣陶
作 者:朱自清
类 别:学术散文集
主要内容: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
成书时间:1942 年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后随父定居扬州。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发表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他的散文获得了很高的成就,《春》《背影》《荷塘月色》等篇,是中国现代散文的杰出代表作。学术著作有《国文教学》《经典常谈》《诗言志辨》《新诗杂谈》等。有《朱自清全集》出版。
作者 简介
创作 背景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之后,儒家经典原本至高无上的地位遭到了致命的打击,新式的多学科教育取代了传统的经学教育。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抛弃对学生进行经典阅读的教育。我国几千年积累的丰厚的文化遗产该怎样来继承,在中小学教育里应该怎样把握经典阅读的“度”,就成为一个问题。
《经典常谈》一书,写作时间在1938到1942年间,于1942年出版。在当时负责统筹中小学国文教科书编写工作的杨振声的建议下,任教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的朱自清写作了此书。
内容 主旨
《经典常谈》先后对《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进行了讲解,共十三篇。全书依据传统的“经史子集”进行排序,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与演变的脉络,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指南,也是国学入门书。
【说明】《经典常谈》版本繁多,本书参照的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中华书局的最新版本。
主要内容 要点提示
《说文解字》第一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如今我们认识商周文字,探寻字体演变轨迹,研究字音、字形、字义等,都要依靠它。《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照偏旁部首编排,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考究字源的字典,凝聚了东汉著名学者许慎毕生的心血。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将9353字分别归入其中,较大限度地保存了东汉以前汉字的形、音、义材料,同时全面反映了东汉以前的百科知识。
《说文解字》《周易》《尚书》
主要内容 要点提示
“金”是铜器,铜器的铭文称为金文。商人钻灼甲骨,以卜吉凶,卜完了就在上面刻字记录,这称为甲骨文,又称为卜辞。古代书写文字的方法除“契”和“铸”外,还有“书”和“印”。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分别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 秦以后是书体演变的时代,出现了小篆、隶书(秦隶、汉隶)、草书(章草、今草)、楷书(魏代“正书”、晋唐“隶书”、晋代“楷书”、宋代“真书”)、行书等字体。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照偏旁部首编排,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考究字源的字典,凝聚了东汉著名学者许慎毕生的心血。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将9353字分别归入其中,较大限度地保存了东汉以前汉字的形、音、义材料,同时全面反映了东汉以前的百科知识。
主要内容 要点提示
《周易》第二 《周易》主要讲八卦。八卦相传是伏羲氏画的,它的基础是一二三的数目,基本原理是靠数目来判断吉凶。卜辞是卜官将卜的人、日子、问句等用刀笔刻在甲骨上。卜法用牛骨最多,用龟甲是很少的。到了周代,使用蓍草占卜的筮法出现了。 《周易》:儒家将《周易》分为《经》《传》两部分。《经》记录了卦和爻并配有相关说明(这些说明叫“卦辞”或“爻辞”),是古人行卜的依据。《传》是儒家对卦辞和爻辞的进一步解说,共十篇,统称为《十翼》。
主要内容 要点提示
《周易》原只是当时一部切用的筮书,是那时的卜筮官将卦、爻辞按着卦、爻的顺序编辑起来的。战国末期,儒家为《周易》卦、爻辞做了种种新解释。如今,《周易》已经变成了儒家经典的第一部。儒家的《周易》是哲学化了的;而民众的《周易》倒是巫术的本来面目。 阴、阳与八卦:无论是八卦还是六十四卦,都是由阴阳两爻组合而成的。前人把宇宙间变化万端、纷繁复杂的事物分为阴、阳两大类,用阴、阳两种符号表示:阴物为“— —”,阳物为“——”,象征着广泛的相互对立的种种事物、现象。
主要内容 要点提示
《尚书》第三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尚书》内容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平时的号令叫“诰”,有关军事的叫“誓”。 在儒家所传的“五经”中,《尚书》残缺最多,因而问题也最多。因秦始皇焚书坑儒、书体沿革等历史原因,在西汉时期流传着《今文尚书》《古文尚书》两个版本,也造就了西汉《尚书》“今古文之争”这一大经学史迹。后来,《古文尚书》因战乱而失传了。到了三国末年,魏国的王肃又伪作了一部孔安国的《古文尚书》,冒名顶替了一千年,直到清初才被证伪。 “今古文之争”:指不同的学者就其解经传统能否立于学官,以至其学术地位孰高孰低而展开的争论。由于一派学者所用的文献以汉代书体写成(今文),另一派学者则以先秦古文字所写成的典籍为依归,所以便称为“今古文之争”。这场争论对学术和政治发展影响很大。
三《礼》和四书
主要内容 要点提示
三《礼》第五 从荀子的“三本说”,可以知道儒家有拿礼来包罗万象的野心,他们认为礼是治乱的根本,这种思想叫礼治主义。儒家说各人有各人的欲望,一旦没有界限,大家就争起来了。于是需要定出礼来,让大家按着贵贱的等级、长幼的次序各得其所、安居乐业。这就叫礼治。 “礼”:西周春秋时代所讲究的“礼”,是贵族根据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制阶段的风俗习惯加以发展和改造,用作统治人民和巩固贵族内部关系的一种手段。目的在于维护其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和加强统治的作用。
主要内容 要点提示
从来礼乐并称,乐是礼的一部分,乐附属于礼。乐有改善人心、移风易俗的功用,所以与政治是相通的。古代似乎没有关于乐的经典,只有《礼记》里的《乐记》。关于礼,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这三种经是《仪礼》《礼古经》《周礼》。“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论之作。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小戴记》。 《礼记》:主要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的内容及其产生与变迁,记录孔子和弟子及他人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论述如何以礼正确处理各种人伦关系等。
主要内容 要点提示
四书第七 “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分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旧时私塾里,学生入学,便是从“四书”读起的。《大学》是古来大学里教学生的方法,循序渐进地阐述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奋斗理念。《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 “四书”:是历代儒门学者学习和研究的核心书籍,也是儒学入门和古代科举考试必读之书。“四书”体现了儒学的核心思想,对中国教育乃至华夏民族的思想观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主要内容 要点提示
“不偏”叫作“中”,“不易”叫作“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传达了“君子”“仁”“忠恕”“时习”“阙疑”等可以终身应用的信条。《孟子》是孟子及弟子共同编定的,说“仁”兼说“义”,提出要养“至大至刚”“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晚称晦翁。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闽学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称为朱子。他的理学思想影响很大,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他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诗辞赋
主要内容 要点提示
《诗经》第四 诗的源头是歌谣。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最初的诗便形成了。春秋时期,乐工将各国的歌谣搜集起来,再加上典礼的诗,讽谏、颂美等的献诗,集合而成三百多篇唱词,通称“诗三百”。战国时代,贵族渐渐衰落,乐工纷纷散走,乐谱就此亡失,流传下来的三百多篇唱词便是后来的《诗经》。孔子以后,《诗经》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毛亨和毛苌为《诗经》作注解,以史证诗。《诗序》分为《大序》和《小序》。郑玄则按着《诗经》中的国别和篇次,编成《诗谱》。郑玄是以史证诗的集大成者。 歌谣: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
以史证诗:指考察诗人的本事、诗中的时事或历史背景以释证诗歌。从《毛诗序》开始,以史证诗就成为解读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方法。
主要内容 要点提示
辞赋第十一 辞赋发展史上,屈原是“永被纪念着的一个人”。《离骚》和《九章》都是他被放逐时所作,《离骚》尤其是千古流传的杰构。屈原奠定了楚辞体制,后来出现了许多模仿他的作品,汉代将这些作品的体制称为“辞”或“楚辞”。刘向将这些作品编辑成《楚辞》一书。 屈原: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他那深厚执着的爱国热情,在政治斗争中坚持理想、宁死不屈、追求真理的精神,是后世作家的典范。
主要内容 要点提示
荀子的《赋篇》最早称“赋”,可能直到贾谊时,荀赋和屈辞才两体合一。东汉以来,赋逐渐发展,到齐、梁、唐初时极盛,被称为“俳体”。唐宋时期,古文运动兴起,诗文不再重排偶而趋向散文化,赋体也变了。虽然有韵但全篇散行,排偶极少,这种赋被称为“文体”。唐宋两代以诗赋取士,规定程式,这种赋被称为“律赋”。 批注:《诗经》与《楚辞》并称先秦诗歌的双璧,一为现实主义的源头,一是浪漫主义的滥觞,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主要内容 要点提示
诗第十二 汉武帝立乐府,采集民间乐歌,这些乐歌被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建安年间,“三曹”用乐府旧题,改作新词,尤其多作五言诗。阮籍奠定了五言诗的基础,扩大了诗的范围,“正式成立了抒情的五言诗”。 晋代诗渐渐排偶化、典故化,玄言诗兴盛,但陶渊明和谢灵运却多写田园山水。齐武帝时,“声律说”大盛。到了梁简文帝,又加新变,专咏艳情,称为“宫体”诗,诗的境界更狭窄了。 阮籍:三国时期魏国诗人、竹林七贤之一。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著名的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
主要内容 要点提示
到了唐代,谐调发展,出现了近体诗,“又成立了古、近体的七言诗”。李白的歌行增进了七言诗的价值,他的绝句更代表着新制。杜甫继往开来,给诗开辟了新世界。韩愈受杜甫影响,将诗进一步散文化。元稹、白居易继承杜甫写实的表现人生的态度,主张诚实自然。 宋初的诗专学李商隐,欧阳修、梅尧臣发展了韩愈的诗风,开启了宋诗的散文化,苏轼则将其发展到极致。杨万里、范成大、陆游被称为“南宋三大诗家”,他们都继承了杜甫的诗歌传统。 “诗圣”杜甫:杜甫的诗歌多反映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他被后世尊为“诗圣”,他的诗作被誉为“诗史”。
诸子百家和文
主要内容 要点提示
诸子第十 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崩坏,诸子百家兴起。诸子都出于职业的“士”。 诸子:指的是中国先秦时期孔子、墨子、老子、庄子、孟子、荀子等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
诸子百家:先秦时期对各个学术派别的总称。
主要内容 要点提示
孔子是旧文化、旧制度的辩护人,以这种姿态创立了儒家。孟子和荀子也是儒家大师。墨翟是墨家的创始者。墨家主张“兼爱”“非攻”。道家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认为宇宙万物都是自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邓析善于对法令咬文嚼字,发展了辩者的学说,当时的辩者有惠施和公孙龙两派。儒、墨、道各家托古立言,只有法家不托古而变古。法家有重势、重术、重法三派,而韩非子集其大成。法家学说从实际政治出来,切于实用。阴阳家出于方士,认为天道人事互相影响。 吕不韦、李斯、刘安,先后设法统一思想,均失败。汉武帝在董仲舒建议下,提倡儒学,之后儒学独尊。 百家争鸣: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争鸣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主要内容 要点提示
文第十三 中国现存最早的文,是商代的卜辞。春秋时,外交的言语也称为“辞”,孔子说“辞”的要义在“达”。到了战国,游说之风大盛,十分重辩。伴随着议论文的发展,记事文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左传》是写事的丰碑,《史记》是写人的丰碑。 批注:商代(卜辞)—春秋(辞命)—战国(辩)—汉武帝(辞赋)—唐代(古文、语录、传奇)—宋代(话本)—明代(八股文)—清末(白话文)
主要内容 要点提示
汉武帝的时候,盛行辞赋。赋的特色是铺张、排偶、用典故。“骈文”便出于辞赋,从赋中发展。因骈文太过浮艳,陈子昂等人提倡复古,但未成宗派,真正开了文体宗派的,是唐代韩愈。韩愈提倡“古文运动”,欧阳修、苏轼、曾巩等人促进并扩大了古文的发展。欧、苏以后,古文成了正宗。骈体文常用作应用文,并进行了散文化。唐代又有两种新文体发展,即“语录”和“传奇”。到了宋代,又有“话本”,是白话小说的老祖宗。 古文运动:指唐代中期及宋朝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
主要内容 要点提示
明代用八股文取士,极一代之盛。清代中叶,古文有桐城派,便是八股文的影响。清末,梁启超提倡“新文体”,但也未能长久。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胡适等人提倡的白话文搭上中国现代化的马车,一直驶进了新中国。 古文运动:指唐代中期及宋朝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
主要内容 要点提示
《春秋》三传第六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也是我国第一部通史。《春秋》三传为《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三传之中,《公羊传》《穀梁传》两家以解经为主;《左传》以叙事为主,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左传》相传为鲁国左丘明依《春秋》而作。《春秋》大义可以从两方面说:一是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二是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国家,排斥夷狄,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 《春秋》: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史书
主要内容 要点提示
《战国策》第八 战国时期,为了避免战争或多找一些“与国”和“帮手”,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显得十分重要,游说之士,即策士便应运而生。当时各国所重的是威势,策士所说不外乎战争和诈谋;但要因人因地进言,广博的知识和微妙的机智都是不可少的。 汉代刘向在汉初著名说客蒯通整理和润饰的基础上,把这些策士的说辞编成了《战国策》。《战国策》除了“文辞之胜”,所记之事上接春秋,下至楚、汉兴起,共二百零二年,也是一部重要的古史。 与国:指盟国;友邦。
《战国策》的“文辞之胜”:①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对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的人物都有鲜明生动的描写,尤其是一系列“士”的形象。②语言艺术上: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譬喻、有趣的寓言故事来增强言辞的说服力。
主要内容 要点提示
《史记》《汉书》第九 司马迁的《史记》共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史家将这种体例称为“纪传体”。司马迁的史观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他最长于描写,靠了他的笔,古代许多重要人物的面形,至今还活现在纸上。 《史记》:“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主要内容 要点提示
班固的《汉书》是一本记录汉朝各项大事的断代史,起于汉高祖,终于平帝时王莽之诛,共十二世,二百三十年,作纪、表、志、传共百篇。《汉书》的内容涵盖比《史记》更为广大。 《史记》《汉书》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可称为“正史”的源头。《史记》“文直而事核”,《汉书》“文赡而事详”。虽然两部书内容不同,但其博大精深和精彩绝伦是相通的。 断代史:是相对于“通史”而言的,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断代史始创于班固的《汉书》。二十四史中除《史记》外均属断代体。
《说文解
字》第一
东汉和帝时期许慎所著,是一
部划时代的字书
认识商周文字,探寻字体演变
轨迹,研究字音、字形、字义等,
都要依靠它
《周易》
第二
西周初期的卜筮官将卦、爻辞
按顺序编辑起来的,原是一部
切用的筮书
儒家的《周易》是哲学化了的;
民众的《周易》倒是巫术的本来
面目
主
要
内
容
主
要
内
容
《尚书》
第三
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
西汉时期流传着《今文尚书》
《古文尚书》两个版本;魏国王
肃伪作的《古文尚书》直到清初
才被证伪
《诗经》
第四
儒家“六经”之一
毛亨和毛苌为《诗》作注解;《诗
序》有《大序》和《小序》;郑玄编
成《诗谱》
三《礼》
第五
包含《周礼》《仪礼》和《礼记》
从来礼乐并称,乐是礼的一部
分,乐附属于礼;后世所称《礼
记》多半专指《小戴记》
四书第七
“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分
别是《大学》《中庸》《论语》
《孟子》
朱熹在“二程”的基础上将这
四本书贯串为“四书”,作为初
学者的基础教本,后来朝廷
将他的“四书”注审定为官书
《春秋》三
传第六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
部编年史,也是我国第一部
通史
三传之中,《公羊传》《穀梁
传》两家以解经为主,《左
传》以叙事为主
主
要
内
容
《战国策》
第八
汉代刘向在蒯通整理和润饰的基础
上编成了《战国策》
《战国策》除了“文辞之胜”,所记之
事上接春秋,下至楚、汉兴起,也是
一部重要的古史
《史记》
《汉书》第九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
史,《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
断代史
《史记》“文直而事核”,《汉书》“文
赡而事详”,二书并称“良史”
诸子第十
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活跃,诸子
都出于职业的“士”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和阴阳家影
响深远,儒家更是一直独尊于封建
时代
主
要
内
容
辞赋
第十一
屈原奠定楚辞体制,汉代称这种体制
为“辞”或“楚辞”,刘向编辑《楚辞》
一书
荀子《赋篇》最早称“赋”,后来赋分为
四类,并向散文更进一步
诗第
十二
系统介绍了诗从汉到宋的发展历程
从汉代的乐府诗开始,诗不断发展。到唐
代,诗得到了划时代的发展,杜甫更是继
往开来,给诗开辟了新世界,并影响了宋
诗的发展
文第
十三
介绍了文从商代的卜辞到新文化运动时
期的白话文的发展历程
韩愈提倡“古文运动”,欧阳修、苏轼等人
促进并扩大了古文的发展。欧、苏以后,
古文成了正宗
主
要
内
容
基 础 型
一、 填空题
1. 商代人将卜的人、卜的日子、卜的问句等用刀笔刻在甲骨上,这便是 卜辞 。后来出现了筮法,作为卜法的辅助。筮法可以说是一种巫术,是靠 数目 来判断吉凶的。
2.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 记言 的历史,内容包括虞、夏、 商 、 周 四代,大部分是 号令 ,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
卜辞
数目
记言
商
周
号令
3. 《仪礼》和《周礼》相传都是 周公 作的,但据近来的研究,这两部书应该是 战国 时代的产物。
4. 宋代的 朱熹 把《 大学 》《 中庸 》《 论语 》《孟子》合称为“四书”。其中《 大学 》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
周公
战国
朱熹
大学
中庸
论语
大学
5. 《 楚辞 》中《离骚》和《 九章 》的各篇,都是屈原在放逐时候所作。其中,“离骚”是“ 别愁 ”或“ 遭忧 ”的意思,他“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满腔忧愤,写成了《离骚》。
6. 北宋太原 郭茂倩 收集汉乐府以下历代合乐的和不合乐的歌谣,以及模拟之作,成为一书,题作《 乐府诗集 》。汉乐府的最高成就是《文选》所录的《 古诗十九首 》。
楚辞
九章
别愁
遭忧
郭茂倩
乐府诗集
古诗十九首
7. 孔子 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他还一个人开了 讲学 和游说的风气,是“士”阶级的老祖宗,也是 儒家 学说的创始人。
8. 由对话而发展为独白,便是“ 论 ”,它以篇为单位。“书”的观念还没有,直到《 吕氏春秋 》,才成了第一部有系统的书,这部书成于 吕不韦 的门客之手。
孔子
讲学
儒家
论
吕氏春秋
吕
不韦
9. 《战国策》是汉代 刘向 编定的,书中所记的事,上接 春秋 时代,下至 楚、汉 兴起,共二百零二年。 战国 的名称也出自这部书的序。
刘向
春秋
楚、汉
战国
10. 请将《史记》的五大体例和各自包含的内容进行匹配。
①十二本纪( e ) ②十表( a ) ③八书( d )
④三十世家( c ) ⑤七十列传( b )
a.分年略记世代为主 b.类记各方面人物 c.记侯国世代存亡
d.记典章制度的沿革 e.记帝王政绩
e
a
d
c
b
二、 选择题
1.下列关于书体演变“简易性”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 秦以后是书体演变的时代。书体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
B. 秦朝公事繁忙,文书众多,下行文书不免草率,这反映了字体简易的需求。
C. 章草从隶书变化而来,今草从章草变化而来,两者都体现了简易的倾向。
D.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既“拘”且“放”,但违背了简易性原则。
D
【解析】根据《〈说文解字〉第一》中的“正书简化,便成‘行书’,起于晋代。大概正书不免于拘,草书不免于放,行书介乎两者之间,最为适用”可知,行书也是正书(楷书)简化而来,依然遵循了书体演变的简易性原则,D项“违背了简易性原则”说法有误。故选D。
2. 下列关于《周易》和“八卦”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
A. 《周易》是一部讲五行的经典,现有的《尚书·洪范》是讲八卦的。
B. 八卦相传为伏羲氏所画,但伏羲应该只是秦汉之际儒家假托的圣王。
C. 八卦的创制以及六十四卦的推演,巫与卜官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D. 儒家在阴阳家和道家的影响下,给《周易》的卦、爻辞作了新解释。
A
【解析】根据《〈周易〉第二》中的“讲五行的经典,现在有《尚书·洪范》,讲八卦的便是《周易》”可知,《周易》是讲八卦的,《尚书·洪范》是讲五行的,A项说法有误。故选A。
3. 下列关于礼乐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
A. 儒家所称道的礼并不全是实际施行的,有的只是理想。
B. 虽然礼乐并称,但乐是礼的一部分,乐处于附属地位。
C. 乐有改善人心、移风易俗的功能,所以与政治相通。
D. 礼乐在古代是贵族社会所专有的,与平民无关。
D
【解析】根据《三〈礼〉第五》中的“这些诗、礼、乐,在那个时代都是贵族社会所专有,与平民是无干的”可知,礼乐在那个时代(西周时期)为贵族社会所专有,后来“礼崩乐坏”,礼乐不再由贵族专享。D项“在古代”扩大范围,说法有误。故选D。
4. 下列关于《四书第七》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古时小学里教洒扫进退的规矩和“六艺”,大学里教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
B. 《大学》中的某些思想、文字与荀子有相同之处,所以作者推测它可能是荀子学派的著作。
C. 朱熹用自己的哲学解释四书,他笔下的儒家学说是完全被扭曲了的,失去了本来面目。
D. 朝廷将朱熹的“四书”注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朱熹也成了传儒家道统的大师。
C
【解析】根据《四书第七》中“其实也用他自己的哲学作架子。他注《学》《庸》,更显然如此。他的哲学切于世用,所以一般人接受了,将他解释的孔子当作真的孔子”可知,朱熹虽然将自己的哲学观念融入四书中,有自己的加工,但认为儒家学说“完全被扭曲”“失去了本来面目”言过其实,且原著中没有相关表述能证明。故选C。
5. 下列关于《辞赋第十一》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 屈原受庄学的影响极大,如他的《远游》《九歌》《招魂》等篇都反映了这一点。
B. 屈原将怀王比作香草,又将贤臣比作美人,“香草美人”从此便成为政治的譬喻。
C. 宋玉的《九辩》模拟的是屈原的《离骚》和《九章》,到了汉代,模拟《离骚》的更多,如东方朔、王褒、刘向、王逸等。
D. 汉武帝好辞赋,作者极众,争相竞胜,使赋为铺张而铺张,“劝百而讽一”。
B
【解析】根据《辞赋第十一》中的“他将怀王比作美人,他是‘求之不得’……他又将贤臣比作香草。‘美人香草’从此便成为政治的譬喻”可知,B项中“将怀王比作香草,又将贤臣比作美人”说法有误。故选B。
6. 下列诗作、诗人和评价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D )
A. 《咏史》——质木无文
B. 《古诗十九首》——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C. 刘桢——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D. 杜甫——譬如妖韶女,老自有余态
D
【解析】根据《诗第十二》中的“欧阳修曾遭贬谪;他是古文家。梅尧臣一生不得志……梅诗幽深淡远,欧评他‘譬如妖韶女,老自有余态’,‘初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可知,“譬如妖韶女,老自有余态”是欧阳修对梅尧臣的评价,并非杜甫。故选D。
7. 下列关于《诸子第十》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 诸子都出于职业的“士”,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
B. 贵族政治崩坏的原因,一方面是平民的解放,一方面是君主的集权。
C. 虽然孟子和荀子对于人性善恶的观念不同,但二人都拥护周代的文化和制度。
D. 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和阴阳家,还穿插介绍了辩者。
B
【解析】根据《诸子第十》中“贵族政治崩坏的结果,一方面是平民的解放,一方面是君主的集权”可知,平民的解放和君主的集权是“贵族政治崩坏的结果”,B项因果倒置。故选B。
8. 下列关于《经典常谈》中文的发展历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 伴随着记事文的发展,议论文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B. 梁昭明太子在《文选》里第一次提出“文”的标准,他选文不选经、子、史和“辞”,选的是“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之作。
C. 韩愈作文取法于《尚书》《春秋》《左传》《周易》《诗经》等书,他所提倡的古文运动影响深远。
D. 宋代出现的“话本”是白话小说的老祖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都是从话本演化出来的。
A
【解析】根据《文第十三》中的“伴随着议论文的发展,记事文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等内容可知,A项说法有误。故选A。
9. 下列关于《〈春秋〉三传第六》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D )
A. 古代史书的作用有两种:一是征实,二是劝惩。《春秋》三传特别注重征实作用,劝惩与否,倒在其次。
B. 《春秋》三传中,特别是《左传》和《穀梁传》,和《毛诗传笺》在穿凿解经这件事上是一致的。
C. 《春秋》三传中,《公羊传》《穀梁传》经过秦火,多有残缺,因此到了汉代不如《左传》盛行。
D. 西晋杜预在《春秋序》中评论《左传》“其文缓,其旨远”,“缓”是委婉,“远”是含蓄,因此《左传》不仅是好史笔,也是好文笔。
D
【解析】根据《〈春秋〉三传第六》中的“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征实与否,倒在其次”可知,A 项说法错误。根据《〈春秋〉三传第六》可知,《春秋》三传中的《公羊传》和《穀梁传》“在穿凿解经这件事上”跟《毛诗传笺》是一致的,B项说法错误。根据《〈春秋〉三传第六》可知,《公羊传》《穀梁传》以解经为主,“不免空谈”,而《左传》却是“一部仅存的古代编年通史,用处自然大得多”,并不是因为《公羊传》《穀梁传》“多有残缺”,所以不盛行,C项说法错误。故选D。
10. 下列关于《〈战国策〉第八》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相比春秋时代,战国时代的国际政局更加紧张,战争也更加严重,军器、战术和攻守方法也有进步和发展。
B. 战国策士凭自己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谋策、办外交,他们所图的是“得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
C. 战国时代,游说之士十分重要,所以立谈可以取卿相;只要有计谋,会辩说就成,出身的贵贱也比较重要。
D.无论是铺陈的伟丽,叱咤的雄豪,还是那些曲折微妙的声口,《战国策》都尽数表现出来,可见其文辞妙绝。
C
【解析】根据《〈战国策〉第八》中的“只要有计谋,会辩说就成,出身的贵贱倒是不在乎的”可知,C项中“出身的贵贱也比较重要”表述有误。故选C。
发 展 型
一、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六书”这个总名初见于《周礼》,但六书的各个的名字到汉人的书里才见。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如“日”“月”等字。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如“”(上)、“”(下)两个字,短画和长画都是抽象的符号,各代表着一个物类。“”指示甲物在乙物之上,“”指示甲物在乙物之下。这“上”和“下”两种关系便是无形的事类。又如“刃”字,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也是的。
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如“止”“戈”为“武”,“人”“言”为“信”等。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如“江”“河”两字,“氵”(水)是形,“工”“可”是声。但声也有兼义的。如“浅”“钱”“贱”三字,“水”“金”“贝”是形,同以“戋”为声;但水小为“浅”,金小为“钱”,贝小为“贱”,三字共有的这个“小”的意义,正是从“戋”字来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都是造字的条例;形声最便,用处最大,所以我们的形声字最多。
1. 文中说“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都是造字的条例”,除了“造字”的条例,另外一种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请结合原著举例说明。(基础知识)
另外一种是“用字”的条例,包括转注和假借。举例:“考”“老”等是转注字,“予”“汝”“彼”“以”“与”等是假借字。
另外一种是“用字”的条例,包括转注和假借。举例:“考”“老”等是转注字,“予”“汝”“彼”“以”“与”等是假借字。
2. 选文是怎样把“六书”的概念讲清楚的?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结构分析、内容理解)
结构上:先总说“六书”的来源,再依次介绍每一种“书”,最后总结前四种“书”是“造字的条例”和汉字中形声字最多,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层次清晰。内容上:介绍每种“书”时,都辅以典型的例子,讲得具体生动,方便读者理解。
结构上:先总说“六书”的来源,再依次介绍每一种“书”,最后总结前四种“书”是“造字的条例”和汉字中形声字最多,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层次清晰。内容上:介绍每种“书”时,都辅以典型的例子,讲得具体生动,方便读者理解。
3. 小王参加学校举办的汉字读写比赛时看到了“蝾螈”一词,小王从未学过这个词,但他却能正确推断出这个词的读音,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原因。(迁移运用)
根据选文中关于“形声”的内容,可以推断出“虫”是“蝾”“螈”二字的“意符”,“荣”“原”分别是“蝾”“螈”二字的“音标”,所以“蝾”“螈”二字都是形声字,读音应该是“róng”“yuán”。
根据选文中关于“形声”的内容,可以推断出“虫”是“蝾”“螈”二字的“意符”,“荣”“原”分别是“蝾”“螈”二字的“音标”,所以“蝾”“螈”二字都是形声字,读音应该是“róng”“yuán”。
二、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前二者又简称《学》《庸》,后二者又简称《论》《孟》……
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是单行的。
但最初用力提倡这几种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这里没提到《中庸》。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这四种书到了朱子手里才打成一片。他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
……
但朱子的意思,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融贯了《论》《孟》的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人有人心和道心;人心是私欲,道心是天理。人该修养道心,克制人心,这是心法。朱子的意思,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他所以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后来规定“四书”为科举用书,原也根据这番意思。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读“四书”,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合于他提倡的本心的。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有删改)
1. 根据选文,概述“四书”的形成过程。(内容概括)
《大学》《中庸》原本都在《礼记》里,《论语》《孟子》单行;二程强调《大学》《中庸》的作用;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说明,贯串“四书”;书贾改变“四书”顺序,形成通行本。
《大学》《中庸》原本都在《礼记》里,《论语》《孟子》单行;二程强调《大学》《中庸》的作用;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说明,贯串“四书”;书贾改变“四书”顺序,形成通行本。
2. 二程和朱子分别是怎样评价《大学》的?(内容理解)
二程认为,从《大学》中可知古人做学问的程序,并且《大学》分明易晓,初学者从它入手不会走错路;朱子认为,《大学》提纲挈领,由此能领会《论语》《孟子》的精微分别,进而能领会《中庸》的心法。
二程认为,从《大学》中可知古人做学问的程序,并且《大学》分明易晓,初学者从它入手不会走错路;朱子认为,《大学》提纲挈领,由此能领会《论语》《孟子》的精微分别,进而能领会《中庸》的心法。
3. 选文对读者研读“四书”有哪些指导意义?请简要总结。(内容概括)
①研读“四书”,要理解其内在逻辑,循序渐进;②研读“四书”,目的是提升人格修养,而非猎取名利;③研读“四书”,要从大处着眼,进而读天下书,论天下事。
①研读“四书”,要理解其内在逻辑,循序渐进;②研读“四书”,目的是提升人格修养,而非猎取名利;③研读“四书”,要从大处着眼,进而读天下书,论天下事。
拓 展 型 (新题型)
一、 《说文解字》《周易》《尚书》
根据名著内容,完成1~2题。
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 《尚书》中大部分是号令,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中国的记言文是在记事文之前发展的。
B. 《说文解字》为西汉许慎所作,书中兼收小篆、籀文等,许慎将其分析偏旁,定出部首。
C. 儒家受阴阳家和道家的影响,对《周易》做了新解释,这推动《周易》转变为儒家经典。
D. 起初百姓经常用画来记名、记事,这便是象形的由来;画出的某物形的大概,就是象形字。
B
【解析】《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所作,不是西汉。故选B。
2. 下面是《经典常谈》阅读课的课堂现场片段。请你参与讨论,结合《〈说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尚书〉第三》中的一篇,围绕你所选的兴趣点,说说自己的收获。
同学甲:我对史书很感兴趣。读了《〈史记〉〈汉书〉第九》,我知道了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史书;除《史记》外,其他的都是仿照《汉书》断代成书。
同学乙:我对古诗很感兴趣。读了《诗第十二》,我知道了杜甫之所以被称为“诗圣”,是因为他用诗来抒写时代,表现更广大的人生。
你: 示例:我对汉字很感兴趣。读了《〈说文解字〉第一》,我了解了汉字造字、用字的六个条例(“六书”),加深了我对汉字的理解,激发了我探索汉字起源的好奇心。
示例:我对汉字很感兴趣。读了《〈说文解字〉第一》,我了
解了汉字造字、用字的六个条例(“六书”),加深了我对汉字的理解,激发
了我探索汉字起源的好奇心。
二、 三《礼》和四书
根据名著内容,完成3~4题。
3. 根据《经典常谈》的内容,将选项依次填入下表横线上,正确的一项是( D )
三《礼》第五 许多人家的中堂里,供奉着“ ”的大牌位。
《说文解字》第一 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六书”是 。
四书第七 “四书五经”到现在还是我们口头上一句熟语。“五经”是 。
①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②礼、乐、射、御、书、数
③天地君亲师
④《易》《书》《诗》《礼》《春秋》
⑤风、雅、颂、赋、比、兴
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礼记》
⑦报本返始
A. ⑦②④ B. ⑦①⑥
C. ③②⑥ D. ③①④
D
【解析】根据《三〈礼〉第五》中“许多人家的中堂里,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大牌位”,《〈说文解字〉第一》中“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五是‘转注’……六是‘假借’”,《四书第七》中“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等内容可知,三处横线上应分别填③①④。故选D。
4. 请你结合下面的材料,从不同角度说一说,儒家学说对现在的我们有哪些教育意义。
《论语》中的“君子”“仁”“忠恕”“时习”“阙疑”“好古”“隅反”“择善”“困学”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孟子》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辨“义”“利”甚严;而辩“性善”,教人求“放心”,影响更大。“浩然之气”,这是修养的最高境界,所谓天人相通的哲理。
示例:①学习方面:告诫我们要按时复习(时习)、学习别人的长处(择善)。②与人交往方面:告诫我们要尽心尽力、推己及人(忠恕),要讲求义气(义)。③做人立志方面:要有仁爱之心(仁、性善),培养自身正气(浩然之气)。(答出两个方面即可)
示例:①学习方面:告诫我们要按时复习(时习)、学习别人的长处(择善)。②与人交往方面:告诫我们要尽心尽力、推己及人(忠恕),要讲求义气(义)。③做人立志方面:要有仁爱之心(仁、性善),培养自身正气(浩然之气)。(答出两个方面即可)
三、 诗辞赋
根据名著内容,完成5~6题。
5.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
A. 《诗经》有“风、雅、颂、赋、比、兴”“六艺”。风,即国风,指的是祭祀的乐歌。
B. 孔子根据教授学生的需要,断章取义地来解释《诗经》,用诗来讨论做人、做学问的道理。
C. 屈原用神话里和动植物的譬喻,委婉地表达了他对贤人君子的向往,对于群小的深恶痛疾。
D. 汉乐府包含男女相思离别之作、人生慨叹等题材,为一般人所喜欢,因此可以风靡一世。
A
【解析】根据《〈诗经〉第四》中“风是各地方的乐调”可知,“风”是各地的民歌,不是祭祀的乐歌。故选A。
6. 有同学建议阅读《经典常谈》时,可以选择《〈诗经〉第四》《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进行组合阅读,这样能够完整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及其成果。你是否同意这一建议?说说你的看法。
示例:同意。《〈诗经〉第四》专门介绍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辞赋第十一》详细介绍了《楚辞》及辞赋的发展过程;《诗第十二》从汉乐府诗开始至宋代诗歌,介绍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以及《楚辞》对后代诗歌的影响等。将这三篇组合阅读,可以让我们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突出成就等有一个较为明晰且完整的认识。
示例:同意。《〈诗经〉第四》专门介绍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辞赋第十一》详细介绍了《楚辞》及辞赋的发展过程;《诗第十二》从汉乐府诗开始至宋代诗歌,介绍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以及《楚辞》对后代诗歌的影响等。将这三篇组合阅读,可以让我们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突出成就等有一个较为明晰且完整的认识。
四、 诸子百家和文
根据名著内容,完成7~8题。
7. 下列关于《诸子第十》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春秋战国是一个大变动的时代,但也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一个思想发达的时代。
B.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他拥护的是西周的文化和制度。
C. 道家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主张“避世”,在此基础上老子建立了“为我”的学说。
D. 在董仲舒的建议下,汉武帝禁止各家学说,独尊儒学,让思想逐渐归于统一。
C
【解析】根据《诸子第十》中“后来有个杨朱,也是这一流人,他却将这种态度理论化了,建立‘为我’的学说”可知,是杨朱建立的“为我”的学说,不是老子。故选C。
8. 《左传》是史学著作,《文第十三》中为什么认为它也是文学的“一座里程碑”?请结合《经典常谈》中关于《左传》的内容加以说明。
①《左传》记叙辞令的文笔十分出彩,它所记的当时君臣的话,从容委曲,意味深长。②《左传》长于战争的记载,它能够将千头万绪的战事叙得层次分明,描写更是栩栩如生。从这两方面看,《左传》堪称文学的“一座里程碑”。
①《左传》记叙辞令的文笔十分出彩,它所记的当时君臣的话,从容委曲,意味深长。②《左传》长于战争的记载,它能够将千头万绪的战事叙得层次分明,描写更是栩栩如生。从这两方面看,《左传》堪称文学的“一座里程碑”。
五、 史书
根据名著内容,完成9~10题。
9. 在《经典常谈》中,朱自清先生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古代历史典籍的特点,请根据下面文字判断相应的历史典籍,选出正确的一项( C )
①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
②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
③以叙事为主;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
④断代为书,尽可充分利用史料,尽其颂述功德的职分;文字趋向骈体,句子比散体长。
A. 《国语》 《周易》 《尚书》 《史记》
B. 《尚书》 《国语》 《左传》 《汉书》
C. 《春秋》 《尚书》 《左传》 《汉书》
D. 《国语》 《春秋》 《战国策》 《史记》
C
【解析】①出自《〈春秋〉三传第六》,描述的是《春秋》;②出自《〈尚书〉第三》,描述的是《尚书》;③出自《〈春秋〉三传第六》,描述的是《左传》;④出自《〈史记〉〈汉书〉第九》,描述的是《汉书》。故选C。
10. 《经典常谈》兼具故事性和知识性,因此成了经典作品。请你参考示例,结合《〈战国策〉第八》或《〈史记〉〈汉书〉第九》的具体内容,分析其故事性和知识性。
【示例】选择《〈说文解字〉第一》。故事性:“仓颉造字”的传说、“甲骨文”被发现的故事,增添了内容的趣味性。知识性:介绍了汉字的造字法和用字法,介绍了汉字书体演变的过程。
示例一:选择《〈战国策〉第八》。故事性:讲述了合纵派代表苏秦和连横派代表张仪的趣味故事,令人印象深刻。知识性:介绍了《战国策》编者、文辞特点、记事起止年代等。
示例二:选择《〈史记〉〈汉书〉第九》。故事性:讲述了司马迁的身世故事和班固创作《汉书》的过程,引人入胜。知识性:对比介绍了《史记》《汉书》的体例、内容和特色等。
示例一:选择《〈战国策〉第八》。故事性:讲述了合纵派代表苏秦和连横派代表张仪的趣味故事,令人印象深刻。知识性:介绍了《战国策》编者、文辞特点、记事起止年代等。
示例二:选择《〈史记〉〈汉书〉第九》。故事性:讲述了司马迁的身世故事和班固创作《汉书》的过程,引人入胜。知识性:对比介绍了《史记》《汉书》的体例、内容和特色等。
六、 整本书阅读
根据名著内容,完成11~12题。
11. 请根据提示,向各位同学推荐阅读《经典常谈》的相关篇目。
①王同学对太极八卦有疑问,可以推荐他读( A )
②张同学想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感,可以推荐他读( D )
③李同学对游说策士有兴趣,可以推荐他读( B )
A. 《〈周易〉第二》 B. 《〈战国策〉第八》
C. 《诸子第十》 D. 《辞赋第十一》
A
D
B
【解析】《〈周易〉第二》介绍了八卦、五行等知识,可以推荐给王同学。《辞赋第十一》介绍了屈原的故事,屈原在《离骚》中表达了自己的忠君爱国思想,可以推荐张同学。《〈战国策〉第八》介绍了以苏秦、张仪为代表的游说策士的故事,可以推荐给李同学。故①选A,②选D,③选B。
12. 请选择恰当的喻体,给《经典常谈》写一段生动具体的推荐语。
A. 一张地图 B. 一艘船
《经典常谈》像 A (填序号), 按图索骥,读者可以对《尚书》《春秋》等经典著作、诸子百家学说、辞赋、历代诗文的源流和发展有清晰的认知。它为想要了解国学经典的读者指引方向。
示例二:B 乘着它航行到经典作品的海洋里,了解《说文解字》《周易》等经典著作,了解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发展情况,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
A
按图索骥,读者可以对《尚书》《春
秋》等经典著作、诸子百家学说、辞赋、历代诗文的源流和发展有清晰的
认知。它为想要了解国学经典的读者指引方向。
示例二:B 乘着它航行到经典作品的海洋里,了解《说文解字》《周易》等经典著作,了解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发展情况,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
根据名著内容,完成13~14题。
13. 下列关于名著《经典常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 该书摈弃了现代学术一味“尊经”“崇古”的旧习,实事求是地审视传统文化。
B. 该书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战国策》《史记》《后汉书》等著作,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C. 该书是朱自清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共有十三篇。
D. 该书也可以看作是一本精彩的学术散文集,不“板着脸说话”,也不平铺直叙。
B
【解析】《经典常谈》中只引用了《后汉书》中的一些论述,详细地介绍的是《汉书》。故选B。
14. 根据书本特点,选择适当的读书方法,能够提升阅读质量。阅读表格示例,请你根据《经典常谈》的特点,分享你的读书方法。
示例:
阅读书目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阅读书目 摘抄法:就是选摘、抄录原文中的词语、句子、段落等。
笔记法:主要有写提要和写心得两大类。
方法分享 我采用摘抄和做笔记的方法,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一激励人心的长篇小说。例如,我摘抄了“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句话既使我更深入地感受保尔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同时更引发了自己对理想、信念的认识与追求,认识到要树立远大志向,为社会做贡献。
我的分享:
阅读书目 《经典常谈》
阅读书目 选择性阅读:一种理性、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法,它往往和阅读者的兴趣、思考、关注点密不可分。
方法分享 示例:《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我采用选择性阅读的方法,在学过《〈诗经〉二首》之后,便阅读了《经典常谈》中的《〈诗经〉第四》,与课内的学习形成了沟通和衔接。通过朱自清先生流利畅达的文字,我了解了《诗经》的起源和发展,知晓了什么是“诗言志”,在经典的海洋里尽情遨游。
示例:《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
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我采用选择性阅读的方法,在学过
《〈诗经〉二首》之后,便阅读了《经典常谈》中的《〈诗
经〉第四》,与课内的学习形成了沟通和衔接。通过朱自清先
生流利畅达的文字,我了解了《诗经》的起源和发展,知晓了
什么是“诗言志”,在经典的海洋里尽情遨游。
强化练习
一、文学常识训练
1.《经典常谈》由 朱自清 所作,是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 的著作,共 13 篇。
朱自清
中国
古代文化经典
13
2.各篇的顺序是按照传统的“ 经史子集 ”排列的。比如《周易》《尚书》属于“ 经 ”,《老子》《墨子》属于“ 子 ”。
3.“ 四书 ”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经史子集
经
子
四书
4.《 战国策 》文笔恣肆,语言流畅,写人传神,是历史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的一部。
5. 欧阳修 是“唐宋八大家”宋代六人之首,是“ 古文 运动”的倡导者。
战国策
欧阳修
古文
6.根据《经典常谈》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寓言”借着神话或历史故事来抒论。《庄子》多用神话。
B.《诗经》比、兴都是政教的警喻,在诗篇发端的称为比。
C.《离骚》是屈原放逐时候所作。“离骚”是“别愁”或“遭忧”的意思。
D.“人”“言”为“信”,“信”是会意文字,“江”“河”是形声字。
【解析】根据《文第十三》中“比、兴都是政教的譬喻,但在诗篇发端的叫做兴”可知,B项“在诗篇发端的称为比”说法有误。故选B。
B
二、内容理解感悟
7.某同学读了《经典常谈》后,围绕整本书写了下面的内容,其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C )
C
A.这本书介绍了众多经典著作,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展示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B.书中《诗第十二》论述了从汉武帝时期至宋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不同时期诗歌的特点和形式。
C.本书着重介绍的史书有《春秋》《战国策》等,这些史书涉及纪传体、编年体等多种体裁。其中《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D.这本书对知识的讲解精辟,且通俗流畅、深入浅出,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学问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
【解析】根据《〈史记〉〈汉书〉第九》中“汉代司马迁的《史记》才是第一部有自己的系统的史书。他创造了‘纪传’的体制”可知,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史记》,《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故选C。
8.经典常读常新。请将《经典常谈》阅读记录卡空白处填写完整。
阅读策略 内容呈现 阅读记录
关注名篇 东汉和帝时,有个许慎,作了一部经典,这部经典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这部“经典”指① 《说文解字 》
关注人物 他十岁的时候,便认识“古文”的书了。二十岁以后,到处游历,真是足迹遍天下……他的出游,相传是父亲命他搜求史料去的。 这里的“他”是② 司马迁
《说文解字》
司马迁
续表
关注感受 作者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 请结合书中所学,说说你推荐阅读《诗经》这部经典的理由:③示例: 《诗经》内容丰富,涵盖古时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诗经》内
容丰富,涵盖古时人们生活
的方方面面,有较高的文学
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9.朱自清认为杜甫是“继往开来的诗人”,请结合名著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示例:①从内容上说,杜甫诗歌反映民间疾苦和社会问题,扩大了诗的领域;②从形式上说,杜甫将诗历史化和散文化;③从影响上说,杜甫的诗引发后代诗人竞相效仿,对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
10.阅读《经典常谈》后,你和同桌对《说文解字》展开了讨论。请你仿照他的说法,对“杳”的本义进行解释。
同桌:“杲”是一个会意字,从日,从木。日在木上,表示天已大亮。本义:明亮。
他考你:“杳”也是一个会意字,该如何解释呢?
你的解释: “杳”从“木”,从“日”,表示太阳落在树下,天色已经昏暗。本义:昏暗。
“杳”从“木”,从“日”,表示太阳落在树下,天色已经昏
暗。本义:昏暗。
11.诸子的思想对今天的我们仍有启发。从下列诸子的名言中,你分别悟出了怎样的人生道理?
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
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
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①向优秀的人学习,并且要经常反省自己。
②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③要从小到大,逐步积累,才能获得成功。
12.屈原在自己的作品中使用“香草”的意象代表贤臣和他们身上高洁的品格。如果让你选择一种花来代表屈原,你选择什么?为什么?
示例:我选择莲。屈原说“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他如莲一般,真正做到了“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三、经典情节阅读
(一)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
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
13.选段中,原始歌谣有哪些主要用途?(内容概括)
抒发情感(消愁解闷)、酬神作乐(庆祝节日)。
14.如何理解歌谣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内容理解)
歌谣最初是个人心情的诉说;
集众人聚唱,歌谣增多;
经众人修饰,歌谣成为定本。
15.请结合选段,概括歌谣与最初的诗的不同之处。(对比分析)
节奏要求不同:前者主要依靠重叠,后者主要依靠字数均齐、韵脚调协。
传播方式不同:前者依靠口口传唱,后者借助文字记录。
(二)
平心而论,《汉书》确比《史记》繁些。《史记》是通史,虽然意在尊汉,不妨详近略远,但叙汉事到底不能太详;司马迁是知道“折中”的。《汉书》断代为书,尽可充分利用史料,尽其颂述功德的职分;载事既多,文字自然繁了,这是一。《汉书》载别人文字也比《史记》多,这是二。《汉书》文字趋向骈体,句子比散体长,这是三。这都是“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不足为《汉书》病。范晔《后汉书·班固传赞》说班固叙事“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这是不错的。
宋代郑樵在《通志总序》里抨击班固,几乎说得他不值一钱。刘知几论通史不如断代,以为通史年月悠长,史料亡佚太多,所可采录的大都陈陈相因,难得新异。《史记》已不免此失;后世仿作,贪多务得,又加上繁杂的毛病,简直教人懒得去看。按他的说法,像《鲁春秋》等,怕也只能算是截取一个时代的一段儿,相当于《史记》的叙述汉事;不是无首无尾,就是有首无尾。这都不如断代史的首尾一贯好。像《汉书》那样,所记的只是班固的近代,史料丰富,搜求不难。只需破费工夫,总可一新耳目,“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的。郑樵的意见恰相反。他注重会通,以为历史是联贯的,要明白因革损益的轨迹,非会通不可。
通史好在能见其全,能见其大。他称赞《史记》,说是“《六经》之后,惟有此作”。他说班固断汉为书,古今间隔,因革不明,失了会通之道,真只算是片段罢了。其实通古和断代,各有短长,刘、郑都不免一偏之见。
16.关于《史记》《汉书》的优劣之论大致体现在什么方面?作者相应地作出了怎样的评价?(内容概括)
①内容的繁或省。作者认为“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即两书的繁或省都是不足为病的。②体例的通或断。作者认为通古和断代各有短长,刘、郑之见都失之偏颇。
17.请说说选文最后一段的论述思路。(论证思路)
作者首先列举了郑、刘二人针对两书的不同看法;接着分析两人产生分歧的根源在于关注点各异;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认为通古和断代,各有短长,指出刘、郑之见都失之偏颇。
18.朱自清善于旁征博引来证明观点。请从选文中试举一例并分析其效果。(艺术特色)
如第一段援引范晔《后汉书·班固传赞》的话,为作者自己的观点“《汉书》确比《史记》繁些”“不足为《汉书》病”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也增加了文章的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