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新课导入
课前思考:
学过这么多鲁迅先生的文章,你最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孔乙己
1.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了解小说的结构。(重点)
2.关注文中的神态、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分析其背后所揭示的人物性格,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和丰富性。(重点)
3.了解以笑写悲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深意。(难点)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预习检测
读准字音
附和( ) 不屑( )置辩 荤( )菜
咸亨( )酒店 羼( )水 拭( )
蘸( ) 阔绰( ) 舀( )水
涨( )红 绽( )出 哄( )笑
间( )或 着( )了慌 打折( )腿
门槛( )
hè
xiè
hūn
hēng
chàn
shì
zhàn
chuò
yǎo
zhàng
zhàn
hōng
jiàn
zháo
shé
kǎn
课题解读
主人公的绰号
截取自旧时通行的一种描红纸
用“教人半懂不懂”的绰号作为题目,既点明了小说的主人公,也有利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小说情节由哪三个部分组成?速读课文,划分课文结构。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3)
交代故事发生的具体环境和社会背景
第二部分(4-12)
第三部分(13)
(4-8)孔乙己的性格及其经历
小说尾声:推测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9-12)孔乙己被打断腿的悲惨遭遇
小说从肖像、动作、语言等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分别找出这些描写,品读孔乙己的形象。
细读探究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小说从肖像、动作、语言等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分别找出这些描写,品读孔乙己的形象。
细读探究
(第一次出场)第④段: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肖像:好吃懒做、穷困潦倒、精神颓唐
小说从肖像、动作、语言等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分别找出这些描写,品读孔乙己的形象。
细读探究
(第一次出场)第④段:
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动作:“排”有“摆”的意思,活画出孔乙己摆阔气、炫耀的神气,从深层揭示出他的穷酸本相。
小说从肖像、动作、语言等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分别找出这些描写,品读孔乙己的形象。
细读探究
(第一次出场)第④段: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神态、语言、动作:死要面子、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对自己读书人身份的固守和痴迷。
小说从肖像、动作、语言等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分别找出这些描写,品读孔乙己的形象。
细读探究
(第二次出场)第11段:
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肖像:丧失生活能力,遭遇悲惨
小说从肖像、动作、语言等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分别找出这些描写,品读孔乙己的形象。
细读探究
(第二次出场)第11段:
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
动作:和“排”相对照,表现出孔乙己后来的生活已经到了穷困不堪的地步
小结:归纳孔乙己的形象
细读探究
地位低下
追求功名,穷困潦倒
好喝懒做,迂腐不堪
死要面子,自欺欺人
孤芳自赏,自命清高
凄苦惨绝,至死不悟
质朴善良
可怜又可气,可悲又可叹的读书人和社会格格不入的边缘人
孔乙己的结局:
细读探究
“大约”表估计、推测,没有确凿的根据,只是估计。
“的确”丧失了生存的能力,又处于冷酷无情的社会之中,孔乙己肯定活不下去,用“的确”表示猜测的结论。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阅读文章第1~3段,圈画描写酒客和掌柜的语句,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
细读探究
短衣帮
穿长衫的
对比: 贫富悬殊、阶级对立
掌柜
细读探究
对长衫客
对小伙计
对短衣帮
嫌伙计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顾客
在这严重监督之下,羼水也很为难
掌柜是一副凶脸孔
极力逢迎
恭敬侍候
不讲情义
能欺则欺
冷酷无情
虚伪势利、唯利是图、冷酷无情
掌柜
细读探究
对孔乙己
冷眼旁观,麻木无情
“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4次】
……掌柜说:“哦!”
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孔乙己是一个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在人们心中没有地位。
小说多次写到人们的“笑”,找出具体语句,看看人们每次都是为什么而笑的,作者用“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合作探究
①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笑”字,既造成悬念,又笼住全文
②孔乙己第一次出场,酒客们拿孔乙己的伤疤来取笑
③酒客们取笑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 ”
麻木不仁、穷极无聊,蕴藏着一股悲凉的意味
小说多次写到人们的“笑”,找出具体语句,看看人们每次都是为什么而笑的,作者用“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合作探究
④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一群孩子都在笑声中散了
天真无邪的笑
②孔乙己第一次出场,酒客们拿孔乙己的伤疤来取笑
③酒客们取笑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 ”
麻木不仁、穷极无聊,蕴藏着一股悲凉的意味
归纳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合作探究
背景链接:
戊戌变法前,全国每年有100多万读书人,参加考选“秀才”,只有百分之一入选;三年一考的“举人”,入选者只有千分之一;三年一考的“进士”,入选者只有万分之一。许多读书人老死科场,利欲熏心,精神畸形,成了科举的奴隶,成了科举制度的受害者。
读书人“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他们处理社会事物、谋划生计的能力是很缺乏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又让他们鄙视体力劳动,至于经商营业,更是不耻。
所以实际上,封建文化和科举制度所培养出的人是一群无用的人。
归纳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合作探究
背景链接: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归纳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合作探究
根本原因: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社会原因:贫富悬殊,阶级对立,人际关系的冷漠势利。
直接原因:因为偷窃而遭到毒打,被打折了腿。
自身原因:好喝懒做,鄙视劳动,偷窃成性。
从孔乙己悲剧的命运出发,我们会有怎样的思考?
合作探究
人对自己命运的抗争才是使自己的人生变得有价值、有意义的一种生活方式。
“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于是我渐渐地脱离凡尘,疏远世人,结果便是一任愤懑与羞恨日益助长内心那怯弱的自尊心。”
合作探究
我曾问过鲁迅先生,其中哪一篇最好,他说他最喜欢《孔乙己》,所以已经译了外国文。我问它的好处,他说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显露,有大家作风。
——孙伏园《关于鲁迅先生》
“看客”
合作探究
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祥林嫂)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鲁迅《祝福》
鲁迅笔下的看客
以践踏他人的尊严为快乐,哪怕是血肉同胞。只要与自己无关,便可以麻木不仁、冷眼相嘲。
合作探究
鲁迅《〈呐喊〉自序》:“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鲁迅笔下的看客
除了鲁迅笔下的那些看客,现实生活中有看客吗?
合作探究
比如那些吆喝、忽悠人跳楼的看客,又比如老人扶不扶,乞丐要不要给钱……
比如新闻报道的一个跳河自杀的女孩在一群警察的围观下竟然真的死了……
从古至今,看客从未消失过。
这也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国民劣根性”,以为事不关己,便冷眼旁观,甚至加以无情的嘲笑。
合作探究
我们都是鲁迅笔下过着新生活的人,也是他给予厚望的人。他用犀利笔墨讽刺那么多麻木不仁的看客,就是为了能够改造国民精神,让后人能有不一样的生活。
所以请不要再做冷漠的看客,担起一种责任和清醒。
人心冷漠,便自己点一盏善意灯;
江湖险恶,便自己造一个桃花源;
不再旁观,我们就成了担当者;
感同身受,我们就是救赎者!
考点链接
考点链接1:分析社会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揭示社会现实
②渲染故事的环境气氛
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④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
⑤深化小说的主题思想
试着从环境描写的角度,分析文章第一段的作用。
考点链接
①开篇对咸亨酒店格局和顾客的介绍,交代了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
②一短一长,一站一坐,一外一里,刻意渲染“短衣帮”与“穿长衫的”两大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揭示了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和人与人之间冷酷的关系
③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
④为孔乙己的出场及性格命运的展开做铺垫
⑤预示着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考点链接
考点链接2:分析小说的叙述视角
①以一个不谙世事的酒店小伙计“我”的口吻,不动声色地讲述着孔乙己的悲惨遭遇,让人们深切地感受到,连这样一个小孩子都如此冷漠,可见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加强批判的力量。
②用第一人称讲述故事,显得更为真实亲切。
这篇小说是从什么视角来讲述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