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第 Ⅰ 卷(选择题 56分)
本卷有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2 3 4 5 6 7
A D D C B C B
8 9 10 11 12 13 14
B D C A B A C
15 16 17 18 19 20 21
A B B C A B D
22 23 24 25 26 27 28
B B C D B A B
第 Ⅱ 卷(材料解析题 44分)
本卷共4大题,其中29题8分,第30题12分,第31题12分,第32题12分。
29.(1)20世纪10年代(或20世纪初)。(2分,只有世纪或年代正确得1分)
(2)示例
判断一:同意。(2分)(写正确酌情给1分)
理由: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1分)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1分)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1分)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推动了社会生活习俗发生巨大变化,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1分)
判断二:不同意。(2分)(写不正确酌情给1分)
理由: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专制制度的终结,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分)但革命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建立了独裁统治。(1分)辛亥革命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1分)中国社会依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分)
判断三:不同意。(2分)(写不正确酌情给1分)
理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1分)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推动了社会生活习俗发生巨大变化。(1分)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袁世凯建立了独裁统治。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1分)材料只是表述了辛亥革命的积极意义,是片面的,评价历史事件应用客观、辩证的方法进行全面评价。(1分)
30.(1)表现:①组织公车上书,号召变法图强;②创办学会和报刊,宣传维新变法思想;③领导百日维新,促进思想启蒙。(三点任选两点,每点1分,共2分)
(2)变化:由单一的知识分子群体发展为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2分)
作用:民族意识觉醒是推动中国近代化探索和民族解放运动的精神动力。
(或民族意识觉醒是汇聚中华民族的力量之源,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2分)
(3)主要表现:中国各民族、各党派、社会各界各阶层爱国力量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中国国民党改变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接受中国共产党联合抗战的主张,领导全国抗战;在中国共产党推动下,中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三点任选两点,每点1分,共2分)
原因:①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②中国人民的不懈探索与抗争;③马克思主义的传播;④中国共产党的引领。(写出其中两点,每点2分,共4分)
31.(1)措施:打土豪、分田地(回答到深入发动群众确立农民的政治优势、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也可)(2分,回答土地革命得1分)
原因:①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向农村,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②争取农民对革命和中共的支持;③农村土地分配不合理,农民人均地少。(写出1点得1分,共2分)
(2)主要特点: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2分)。
(3)共同作用:①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
②有利于扭转战局,变被动为主动,为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打下基础。
(任意写出其中1点既可得2分)
胜利因素:①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②人民军队的英勇奋战;③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④正确革命道路的指引等。
(任意写出其中2点即可,每点2分,共4分)
32.【示例一】
历史事件(或现象):图6、图9。(2分)
观点:
中国近代化探索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或: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探索抗争精神;民族危亡推动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促进中国的近代化进程。)(2分)
论述:
19世纪中期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为维护清朝统治,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开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掀起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一批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还组建新式海陆军,兴办新式教育等,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推动了经济、国防、教育近代化。(2分)
《辛丑条约》签定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2分)
袁世凯复辟帝制后,封建守旧思想并未根除,陈独秀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以〈新青年〉为阵地,抨击旧道德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传统地位,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和五四运动的爆发创造条件。(2分)
综上所述,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国人民的一次次救亡图存、探索救国救民的实践活动把中国的近代化运动不断推向前进。(2分)
【示例二】
历史事件(或现象):图7、图8。(2分)
观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或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中国共产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坚强领导核心。)(2分)
论述: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革命斗争。1927年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分队伍向井冈山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根据地的序幕,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条件。(2分)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全民族抗战。1937年9月,八路军115师在林彪师长的指挥下,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全歼日军一千多人,取得平型关大捷,这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的第一个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2分)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军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1949年4月解放军又进行渡江战役,解放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2分)
综上所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2分)
【示例三】
历史事件(或现象):图7、图9。(2分)
观点:杰出人物能推动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2分)
论述: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革命斗争。1927年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分队伍向井冈山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根据地的序幕,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条件。(2分)
袁世凯复辟帝制后,封建思想并未清除,陈独秀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新文化运动,创办〈新青年〉,抨击旧道德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传统地位,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和五四运动的爆发创造条件。(2分)
《辛丑条约》的签定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2分)
综上所述,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剧,为了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亡,无数中国仁人志士挺身而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推动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2分)
(说明:其他观点及其论述只要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图
1
)永春一中2023-2024学年(下)八年级阶段检测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考试形式:闭卷)
一、选择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合计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上书中指出:如果听任鸦片流毒,“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
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材料揭示了
A. 鸦片输入的危害 B.政府财力的不足
C. 军队战力的削弱 D. 清朝统治的腐败
2.林则徐虎门销烟,关天培在虎门抗英悲壮殉国,定海三总兵血战六昼夜为国捐躯,
陈化成在吴淞力竭牺牲,三元里人民英勇抗击英军。这反映了
A. 西方列强开始侵略中国 B. 农民阶级反帝救国的强烈愿望 C.清朝封建专制制度腐败 D.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
3.“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的社会中枢。”下列 史实能佐证这一结论的是
A. 英军攻陷浙江定海 B. 日军进攻山东威海卫
C.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D.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4.图1所示知识结构的主题是
主题: 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
戊戍变法
义和团运动
A. 政治制度的变革 B. 民族意识的觉醒
C. 救亡图存的探索 D. 民族危机的加深
5.“中国则从他们那里学习军事技术以抵御外侮、镇压国内起义,但同时也致力于振
兴旧式的儒家管理方式。”材料可以说明
A. 闭关锁国的影响 B. 洋务运动的特征
C. 民族工业的发展 D. 戊戌变法的目的
第 1 页 共 8 页
1/8
6.图2漫画《 “China” 被撕裂》反映了
图 2
A.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C.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
7.据《清实录》记载,1898年5月光绪帝将维新派人士的部分著作刊印,让京官提 意见,在体现地方改革的一篇文章中,有252条意见,认为不可行的有189条,认
为可行的只有63条。这表明
A. 社会性质没有变化 B.维新变法阻力很大
C. 近代民用工业出现 D. “实业救国”成为共识
8.晚清时期,习武之风极一时之盛。这种现象反映了
A.民族危机逐渐缓和 B. 时局影响社会风气
C. 清朝统治秩序崩溃 D. 新式学堂得到发展
9.表1反映了近代中国
名称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部分 内容 英商进出口货物 应纳税款,必须经 过双方协议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 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 列岛给日本 清政府保证严禁 人民参加各种形 式的反帝活动
表1
A.师夷长技思想萌发 B. 自然经济彻底解体
C. 维新变法开始兴起 D.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10.某校历史社团开展研究性学习,查找到两张学生文凭; 一张落款“宣统元年”,
另一张落款“中华民国元年”。上述纪年方式的变化反映了
A. 新式学校的出现 B. 民主平等的实现
C. 社会制度的变迁 D. 封建制度的结束
第 2 页 共 8 页
2/8
(
图
3
)11.辜鸿铭对嘲笑他的北大学生说:“ 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
无形的。”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静默。这反映了辛亥革命
3/8
A.封建守旧观念根深蒂固
C.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自由平等新风尚的出现
D.民主科学思想成为主流
12.小唐同学在整理档案时,摘抄如下图3案件资料。这一案件
时 间:1913年3月20日 被害人:宋教仁 经 过:被害人于上海火车站遭暴徒枪去,之后不治身亡 涉案人:袁世凯亲信及本人
A. 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失败 B. 反映袁世凯建立独裁统治的野心
C. 说明袁世凯复辟了帝制 D. 导致了军阀割据混战局面的出现
13.辛亥革命以后,教育制度不断变革。1919年4月,北京女师改为女子高等师范学
校,成为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女子高等教育机构。1920年2月,北京大学开始招
收女学生,随后其他大学也纷纷效仿。这说明
A. 女权运动得到进一步发展 B. 两性隔离现象得以根除
C. 杰出人物能决定社会发展 D. 男女平等已经基本实现
14.1920年,董必武等人成立了武汉共产党支部,毛泽东在长沙发起成立了共产党组
织。这些共产党组织的成立( )
A.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 B.推动了国共合作的逐渐形成
C.奠定了中共成立的组织基础 D.打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15.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先后领导了一系列武装暴动,集中体现中国革命正确
方向的是
A.工农武装割据 B. 城市工人起义 C. 农民武装暴动 D.敌后战场抗战
16.1936年11月18日,《西北日报》刊印“紧急号外”,登载了“欢迎红军到达陕
西来”的新闻。这一新闻折射出
A. 遵义会议挽救中国革命 B. 红军长征完成战略转移
C. 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D.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
第 3 页 共 8 页
7.叶剑英元帅重游西安时曾写下“西安捉蒋翻危局,内战吟成抗日诗。楼屋依然人
半逝,小窗风雪立多时。”其中“西安捉蒋翻危局”标志着
A.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C.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D. 避免内战、和平建国方针确定
18.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有一面旗帜召唤着海内外的华夏儿女,同仇敌忾,筑
起了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钢铁长城。这面旗帜是
A. 革命统一战线 B.中国共产党党旗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9.习近平说:“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
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根据这一说法,中国抗日战
争开始于( )
A. 九一八事变 B. 西安事变 C. 八一三事变 D. 七七事变
20.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部分铭文: “兄弟同心,共御外辱。捐躯洒血,浩
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北伐战争 B.抗日战争 C. 解放战争 D.抗美援朝
21.据统计,到1938年底,赴延安的知识分子达10万多人。 “到延安去”成为一大
批有志青年和知识分子的共同选择。这是因为
A.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扭转了时局 B. 中共七大为抗战胜利准备了条件
C. 百团大战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D.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战胜利的希望
22.历史解释是对历史的认识和评判。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重庆人民开展献金、献机活动 B. 民生公司为抗战运输立下卓著功勋
C. 大众戏院上演历史剧《屈原》 D. 张澜被推选为中国民主同盟主席
23.表2主要说明
年份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占比 58.8% 62% 58% 75% 63% 58% 64% 69%
表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抗击日军所占侵华日军总数比例表
A. 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B. 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C.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D. 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第 4 页 共 8 页
4/8
(
图
4
)24. 1945年, 《大公报》社评: “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 兴,毫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这评论的是
A.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B. 抗日战争胜利
C. 毛泽东到重庆和谈 D. 北平和平解放
25.东北地区曾涌现出大量的革命歌曲,如《斗争蒋介石》、《撑走美国狼》、《民
主联军战歌》、 《翻身五更》等。这些歌曲最有可能流行于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26.图4所示战役的作用是
(
市
身
合肥
O
的
可
修
毡州
浙/
谢
帐沙
南液
南袁
Mc
增
)
A.为渡江战役奠基础 B.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C.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D. 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
27.据统计,1901年上海、武汉两地的华商纱厂纱锭占到全国的74.7%;1910年这一
比例有所下降,但仍占全国的51.5%。这说明当时中国的纺织业
A.分布失衡 B. 发展曲折 C.技术落后 D. 规模较小
28.图5是1912年曾兰女士以“光复神圣之女权”为宗旨创办的四川第一份妇女报纸
《女界报》,这说明当时四川
图5:
A.近代报刊业已领先全国 B. 平等自由思想逐渐传播
C. 广大民众读报风尚盛行 D. 社会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第 5 页 共 8 页
5/8
二、非选择题:共4题,合计44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8分)
材料
辛亥革命(1911年10月爆发)把历来被奉若神明的君主专制政体一举推倒,把 它彻底废除。《临时约法》破天荒第一次明确宣布:“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 体。”普通老百姓从历来的“子民”、“臣民”、“蚁民”一下子变成国家的主人, 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变化。它在整个社会生活和人们头脑中引起巨大震动是可想而
知的。
——摘自胡绳武、金冲及《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丰碑 辛亥革命》 (1)根据材料,以世纪、年代的呈现方式,写出辛亥革命爆发时间。 ( 2 分 )
(2)你是否同意材料的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6分)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民族意识初步觉醒】
材料一
从鸦片战争时期“师夷制夷论”的提出,到甲午战争被东邻小邦战败的强烈的历 史震撼,使许多中国人从“洋务救国”的梦中惊醒,把中国近代化运动推进到效法西 方改革政治的阶段,在上海,梁启超任《时务报》主编;在天津,严复等主持《国闻
报》,影响较大。
——摘编自顾晓红《浅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主线——近代中国的民族觉醒
和抗争》
(1)根据材料一,简述梁启超等维新派思想觉醒的表现。 ( 2 分 )
【民族意识全面觉醒】
材料二
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国人。广大青年学生壮怀 激昂、奔走呼号;工人阶级首次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大中城市商人罢市; 一 些官员对学生的同情与声援;社会知识精英和大量知识分子,许多地区农民、广大女 学生积极参加。 ……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
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
摘编自李东明《五四运动与民族意识觉醒》
(2)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中华民族意识觉醒”群体的变化;结合所学
知识,说明民族意识觉醒对近代中国的推动作用。 ( 4 分 )
第 6 页 共 8 页
6/8
【民族意识空前觉醒】
材料三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人民的民族意 识空前觉醒起来,全中国人民不分党派、阶级、民族、宗教、职业、性别、年龄自觉 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洪流中去。中国共产党把被人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团结和
凝聚成万众一心的不可战胜的力量。
摘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抗战时期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空前觉醒”
的主要表现;简析近代中国人民民族意识逐步觉醒的原因。 ( 6 分 )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一
(20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深入发动群众,让广大农民与地主阶级进行面 对面的斗争,树立了农民群众在农村中的政治优势。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以及耕畜、
农具等,分给那些无地少地的农民。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开展斗争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
简析采取这些措施的原因。(4分)
材料二
抗战期间,中国以伤亡3500多万人的代价,歼灭了日寇150余万,约占日军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伤人数的70%。中国战场还率制了日军近80%的兵力,对日寇的 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摘编自危兆盖《论抗战精神》等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军民十四年抗战的主要特点。 (2分)
材料三
刘邓、陈谢、陈粟三路大军在中原地区呈“品”字形展开,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
之间,使这一地区成为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3)根据材料三, 概括解放军三路大军挺进中原的共同作用。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因素。 (6分)
第 7 页 共 8 页
7/8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1 2 分
材料
图6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炮厂
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洋务派进行了一场挽救清朝统治 的自救运动,建立了一些军事工业 与民用工业。
图8八路军在平型关伏击日军
注: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 的神话,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日信心。
图 7 《向井冈山进军》 (油画)
注:1927年9月,毛泽东果断将 秋收起义余部转向敌人统治力量 薄弱的边界农村地区,由此开创了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图 9 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
注: 《新青年》杂志对当时的国 人起到了重要的思想启迪作用。
8/8
——以上材料摘编自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阅读以上材料,选择图6至图9中的两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写出两幅图片的序号
即可),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加以论述。(12分)(要求
观点明确,根据选择的两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历史 现象或事件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第 8 页 共 8 页